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本文论叙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和运作过程,以及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难点,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此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稳步实施。

第一篇:信贷资产证券化论文

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选择博弈分析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近2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选择存在着投资风险。将博弈论分析方法应用于信贷资产的选择上,建立信贷资产选择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当不同决策主体进行决策时,为实现风险一效益最大化提供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博弈论;资产池

文献标识码:A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的最重大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分离组合进而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并有固定收入的证券的过程。在2005年12月15日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同时面世,“开元”和“建元”正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选择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

资产证券化中信息披露程度,对投资人承担风险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发起人会不会将优质资产,其违约率要远低于其他类型的贷款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于机构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运用博弈论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这个问题。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20世纪初,199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纳什、泽尔腾、海萨尼等人使博弈论最终成熟并进入实用。近20年来,博弈论作为分析和解决冲突和合作的工具,在管理科学、国际政治、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简单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纳什均衡有纯策略纳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之分。在两人博弈下,纯策略指博弈方在自己的策略空间中的一个确定性选择,而混合策略则指博弈方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在自己的策略空间中随意选择。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选择的博弈分析有的学者建立过纯策略的模型,也有的学者建立起了混合策略的模型,但博弈的当事人选择的的是发起人和投资者,而且支付矩阵的变量设置不够详尽,而鉴于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结算和产品的复杂程度都不适合于散户投资人,个人投资者是不能参与这个系统的。所以笔者力图重新建立起机构投资者和发起人混合策略下的纳什均衡。

资产证券化过程的市场参与者可抽象为两大类:机构投资者和发起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发起人)。

支付矩阵的变量含义:K是机构投资者的稳健投资收益,如投资风险极低的国债收益。C是资产证券化各档产品的票面加权平均收益。M是再投资额外收益,A1持有资产池优质资产的收益,A2持有是资产池非优质资产的收益。H1是优质信贷资产的早偿和违约风险,H2是非优质资产的早偿和违约风险。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中资产选择

分析1表明,现阶段如果劣质资产的风险过大,发起人是不会使用的,而相反会选择优质资产,见分析1上半部。而劣质资产的风险适中比较接近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溢价,那么发起人倾向使用劣质资产。分析2从变量的选择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池资产的早偿,违约风险和持有优质、劣质资产的收益对于机构投资者这些信息都是直接影响其决策的重要信息。另外,如果资产池资产的选择是中性的既一半是优质和一半是劣质的,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概率很大。并非是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都是劣质资产对发起人最有利。所以本文的结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机构投资者非常关心资产池资产的构成。因此发起人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尽量使信息对称化,尽可能的消除柠檬价格。让其资产池资产风险适中,极端的选择优质和劣质的资产都不是最好的策略。

(责任编辑:石树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陈志宏 柳岳青

第二篇: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摘要]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本文论叙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和运作过程,以及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难点,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此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稳步实施。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金融工具 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源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证券,是世界金融领域内的重大创新之一。8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开始流行,其应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扩展到企业的应收账款、信用卡应收款、汽车贷款、租金、版权专利费、消费品分期付款等领域。目前,资产证券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各国,演变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一、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基本运作过程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金融资产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其核心在于对金融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过程如下:(1)原始权益人(贷款出售银行)通过发起程序将可预见的现金流资产组合成资产池。(2)由原始权益人或独立第三方组建特设信托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SPV),然后以“真实出售”(true sale)方式将原始权益人的证券化资产合法转让给特设信托机构,在转让过程中通常由信用增级机构通过担保或保险等形式对特设信托机构进行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所谓“真实出售”,是指贷款出售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一旦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资产池不列入清算范围,从而达到“破产隔离”(bankruptcy remote)的目的,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特设信托机构以受让的资产为支撑,经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聘请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简称ABS)募集资金,并用该资金来购买原始权益人所转让的资产。(4)服务人(通常由原始权益人兼任)负责向原始债务人收款,然后将源自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转交受托人,再由受托人向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支付本息。

二、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

到目前,我国间接融资仍然占社会融资的绝大比重,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整个社会的信用中心、资金分配中心和风险中心而资本率低,高度负债经营和自身风险承担能力有限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特点。就现阶段而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依然是长期性资金占用不断增加及存量不良贷款的大量沉淀而形成的现金流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压力。要想使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步发展,寻找一种有效的机制缓解这种压力和风险已显得尤为必要。资产证券化将有助于形成这样的机制。

1.加强资产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的初衷就是使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起来变现和出售,以尽快收回资金,提高银行资金利用效率,增大货币的扩张效应。在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下,短期存款负责与长期贷款资产期限的不匹配,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将贷款证券化,使长期被占用的银行贷款转化为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则整个金融系统就有了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银行就可较快地收回资金,扩大融资来源渠道。同时,可以利用收取本息与转交托管人的时间差可获得浮利收入、附加收入等。另外,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流动起来,释放了银行资本,用于其他较高边际收益的项目,这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将增加银行更多的潜在利润。

2.有效规避风险,增进银行资产安全性。证券化的金融制度不但提供了高度的资产流动性,导致了大量替代品和投资机会的产生,而且为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证券化组合、出售、购入,商业银行的风险被分散给了其他投资机构和单个投资者,提高了银行系统的安全性。资产证券化还为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3.改善信贷机构,优化银行资源配置。通过建立资产证券化市场,实现贷款等资产的流通转移,回流资金,银行可以获得新的投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盘活资产、优化信贷结构和转移信贷风险,并可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保持对地区和行业的相对优势,扩展其他业务,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商业银行配合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4.开拓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新领域。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改变了传统银行以“吸存放贷”为主的角色,使其同时具有“资本经营”的职能。首先,资产证券化带来了融资方式的创新,贷款资产组合多样化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其次,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通过在市场中较好地匹配长期和短期的投资者与融资者,真正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第三,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展证券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已经有许多资产证券化所需的结构化工具被创造出来,如抵押担保债券,高级或附属证书结构及过手证书结构等都是最常用的资产证券化工具。这种多元化、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国际金融业由分业到混业经营的实现。可以说,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抑或是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都是有利的,因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难点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得到法律、信用评级、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由于目前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仍是一种融资工具的创新,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法律、信用评级、会计和税收制度尚难以对资产证券化形成支持,此皆成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障碍。

1.机构投资者参与的法律障碍。一种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推销,需求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复杂性,期待个人投资者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是不现实的,机构投资者应占据资产支持证券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却严格界定了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如《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同业存款、买卖国债及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面,从而明确界定了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购买企业债券及抵押贷款证券。目前我国养老基金介入证券市场也只是处于试验阶段。如能在法律上允许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由政府担保的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强劲的需求。

2.信用评级与实现信用增级的障碍。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且决定着发行人筹资成本的高低。而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还很不完善,一是许多评级机构的体制和组织形式不符合中立、规范的要求;二是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必须完善和规范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这方面可考虑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公司进行合作。

3.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障碍。资产证券化过程涉及到许多会计问题,而目前我国尚未有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因此相应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制度也是一片空白。此外,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也涉及到税收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销售的税收和特设信托机构的所得税处理两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和税收法规,结合资产证券化本身的特性,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将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开展。

四、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政策建议

除了证券化参与主体的努力之外,要更好地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政府还应该从立法、税收、会计准则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议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1.加快完善法律环境建设。鼓励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和试点,与此同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如探索用信托模式发行证券,借鉴美国的税收优惠措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对SPV的法律地位尽快予以明确,允许信托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充当SPV。此外,还需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等。为降低立法成本提高效率,可以考虑首先对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逐一分解研究,看看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在现行法律的基本框架下,通过制定层级效力较低的规章的形式加以解决。例如,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制定的《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来解决有关债权通知、抵押权转移、资产证券化公司的设立等问题,可以通过证监会制定的《资产支撑证券发行与交易办法》来解决有关发行与交易的问题。通过这些办法先进行试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更高层次的法律和法规,这样可以尽快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同时总结经验加紧《资产证券化法案》的立法进程。

2.明晰会计、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明确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会计、税务、报批程序等一系列政策问题。参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真实销售标准,制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销售、融资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交易后资产负债与留存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豁免特殊目的公司和信托交纳实体所得税,避免对投资者、发起人和特殊目的载体的双重征税,对于发起人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折扣销售而产生的损失应从应税收入中扣除。在资产转移过程中,豁免发起人转移资产的营业税和印花税。

3.明确资产支持证券的性质并解决可交易性。建议明确资产支持证券可以采用债券和信托凭证方式。对于债券性质的证券化产品,纳入《证券法》的管辖,建立资产支持证券的注册、审批及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和简化特殊目的公司发行证券的审批程序,规范资产支持证券私募和公募发行的条件、方式。对于信托性质的证券化产品,修改《信托法》,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资产支持信托证书,明确信托证书的证券性质,提高信托证书的流动性。条件成熟时允许特殊目的信托发行无纸化、可集中交易的信托权益。

4.培育机构投资者并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扩大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使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或将资产转移给国外特殊目的载体,明确外资投资和国际证券化有关的结售付汇问题。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制度,着重培养几家在国内有权威性、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资信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加快发展担保市场,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及其市场行为,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督。

参考文献:

[1]Asset-Backed Perils and Perils,Treasury and Risk Management,November 1996

[2]Bernadette Minton,Tim Opler and Sonya Stanton,Asset Securit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Firms,Ohin State University,November 1997

[3]朱武样邓海峰:资产证券化原理及在我国运用探讨.《金融时报》,1997年9月1日、8日、15日

[4]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经济出版社,1998年。

[5]张超英翟祥辉:资产支撑证券化——原理、实务、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张极井:项目融资[M].中信出版社,1997

作者:吴琪洁

第三篇: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思考

【内容摘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已于2005年底正式面市,鉴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涉及到诸多方面,过程极其复杂,各法律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必须有良好的法律制度适当地调整这些法律关系。笔者从介绍各法律主体出发,分析各种法律关系,提出在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信贷资产 证券化 法律思考

为化解金融体系风险、实现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的转变,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应运而生。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涉及到银行贷款、证券、担保、非银行金融业务等诸多方面,过程极其复杂,各法律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制度适当地调整这些法律关系,保障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转,就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失控,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本文将从介绍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主体出发,分析各种法律关系,思考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浮出水面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而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于70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日后逐步发展到全球,90年代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作为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成资产池,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对资产中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通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升级,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性融资。

按照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2005年12月15日,作为试点,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分别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起人,推出了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下简称:开元一期)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下简称:建元一期),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浮出水面。

二、众多法律主体参与在内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创造到上市交易,其间与之发生联系的法律主体包括:发起人、发行人、证券承销安排人及承销团、贷款服务机构、资金保管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投资机构等。

发起人:作为拥有待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其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发起人在负债不变的前提下改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信用风险,缓解银行资本充足压力。在已发行的两个产品中,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作为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的发起人。

发行人:为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而受托设立特别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 SPT)的信托机构,因承诺信托而负责管理特定的信贷资产、以该资产预期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将发行收入作为信托资产收益交付给发起人、并最终用所支撑的现金流偿还投资者的机构。根据我国法律,受托机构由依法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或银监会批准的其他机构担任。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的发行人分别为中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外,更多地采用设立特别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作为发行人的方式来运作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独立于发起人之外的空壳公司,SPV可“真实收购”目标资产,从而更容易实现“破产隔离”。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成立SPV有一定的法律和制度障碍。

证券承销安排人及承销团: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发行人在发行资产证券时应组建承销团,承销人可在发行期内向其他投资者分销其所承销的资产支持证券。国家开发银行受发行人即中诚信托的委托,作为开元一期的发行安排人,组建了共有73家金融机构在内的承销团,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建元一期的发行安排人和“联合簿记管理人”,组建了包括51家金融机构在内的承销团。在上述两个承销团中,成员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国家邮政储汇局等。

贷款服务机构:指受发行人委托,负责管理贷款的机构。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的发起人分别承做了贷款服务机构。

资金保管机构:指受发行人委托,负责保管信托财产账户资金的机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为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的资金保管人。

信用增级机构: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文件中所承诺的义务和责任,向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其他法律主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信用保护,并为此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相应风险的机构。信用增级可采用内部信用增级或外部信用增级的方式提供,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包括超额抵押、资产支持证券分层结构、现金抵押账户和利差账户等方式,外部信用增级方式包括备用信用证、担保、保险等方式。

信用评级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主要取决于证券的结构,即证券现金流的分配规则、证券的结构设计及证券的内部信用强化。只有银监会认可的资信评级机构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信用评级才能作为确定银行承担的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依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使用了来自世界三大信评机构中的“穆迪”和“惠誉”的信用评级技术为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进行信用评级。

投资机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规定,依法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机构,可在允许的范围内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鉴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交易,目前只有机构投资者才可投资这一产品,而个人无法投资。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参与该项业务的法律主体还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债券登记结算公司等其他中介机构。此外不再赘述。

三、多重法律关系,纷繁复杂

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涉及经济的多个领域,各主体间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需要一套完整和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调整各法律关系并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主要包括特别目的信托的设立、信贷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券商的运作和责任承担、信用增级机构的责任承担等多个过程的法律问题。在每一过程中涉及的法律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整。

发起人与发行人之间的信托法意义上的信托法律关系。发起人将待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设立SPT,由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在此信托关系中委托人为发起人,受托人为具备定资质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财产为拟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组合。

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证券法意义上的投资法律关系。投资者在购买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后,享有按期收到投资收益、转让债券、了解支持所发行证券的信贷资产信息和法律规定的其他相关权利;发行人负有按期支付证券收益、依照规定披露信息的义务。目前,资产支持证券是以债券形式出现的,因此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成立的也是债的民事法律关系,投资者为债权人,发行人为债务人。

发行人与证券商间民事代理的法律关系。在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时,发行人和证券商签订证券承销协议,由证券商作为承销商代理发行并推荐上市交易。

发行人与贷款服务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法律关系。发行人作为委托人,委托贷款服务机构,根据贷款服务合同管理信贷资产,并定期向发行人提供服务报告。

发行人与资金保管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民事法律关系。发行人为委托人,资金保管机构作为受托人,资金保管机构根据资金保管合同安全保管信托资产资金,向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支付投资收益,定期向发行人提供资金保管报告。

发行人与信用增级机构之间的担保法意义上的法律关系。发行人与信用增级机构签订担保合同、保险合同,开立信用证等,由信用增级机构为资产证券提供信用担保及保险服务,提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降低投资风险及不确定性。

发行人与其他中介机构的法律关系。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会计核算,需要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等,它们之间也将成立委托代理民事法律关系。

四、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信贷资产证券化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是否能够平稳的转付给投资者,这就要求相关法律框架坚固可信,一旦有某些风险发生,有关法律主体就应当明确知道必然采取哪些行动、将会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高效和规范。从现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的规章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具备,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为下一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广奠定基础,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内容之一。以下内容是笔者认为立法部门在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中需考虑问题:

问题一:配套税收法规仍然空缺,还需解决避免重复征税、确定征税环节以及征税收入的属性等问题。虽然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得了相关部门认可的“中性税收”优惠,但这种措施是否适用于券商、投资者等其他参与方,目前还尚未定论。

问题二:债权让与通知问题。根据《合同法》规定,债权人把债权转让给另一个债权人的时候要通知债务人。开元一期和建元一期采取的是信托模式,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作为一个部门规章,所规定的公告方式是否能解决债权让与通知义务,业内仍有不同看法。

问题三:一些涉及法律程序的问题仍需明确。主要包括:(1)债权转让的程序问题。《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所确立的各种可以作为抵押物或者质押物、质押权利的列举中,均没有将一般债权列入,因此,一般债权能否作为抵押物或者质押物、质押权利仍欠缺明确的法律依据。(2)信托资产登记问题。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采用SPT方式,而我国《信托法》规定了信托登记制度,因此,信贷资产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托资产应进行登记,但目前还未明确此类信托资产登记程序。(3)抵押权转让的登记问题。证券化的信贷资产的附属抵押权因信贷资产的转让而变更,此类变更应进行登记,但如何登记、由谁负责登记这些程序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4)原始债务人违约时的处理程序及诉讼程序均未明确等。

(作者简介:杨新亮,女,国家开发银行副处长,高级经济师)

作者:杨新亮

上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下一篇: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