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论文

2022-07-03

摘要:分析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适合我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快速走上可持续性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资产证券化的界定出发,寻找我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探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呈现出投资者和基础资产多元化、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存量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机制逐渐形成的特点。文章指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当前所在发展阶段、市场约束机制、监管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市场化;金融创新

一、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从2005年开始经历10年的发展,截止6月末已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5 079亿,其中,从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以来共发行4 000多亿。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并且提出5 000亿的概念。现阶段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来自于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来自于盘活存量,结构调整的大的背景。

1. 资产证券化投资者和基础资产多元化趋势明显。扩大试点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投资者多元性日益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4年11月末,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共281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者132家,占47%,持有证券占比为67.5%;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等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共149家,占53%,持有证券占比为32.5%,较第一轮试点期间上升11.1个百分点,资产证券化促进信用风险分散转移功能作用日益显现。同时,发起机构及基础资产范围也趋于多元,发起机构涵盖各类银行及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础资产从一般企业贷款扩展到国际市场主流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

2. 资产证券化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符合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也是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首先,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释放信贷资源,降低资本消耗,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其次,證券化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证券化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流动性,改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增量信贷投向,更好地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及铁路、船舶等重点行业的改革发展。

3. 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化约束机制逐渐形成。从试点情况看,市场运行总体稳健,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运营良好,已到期产品足额完成兑付,次级档证券收益高于一般水平,有的产品年化收益率达22.9%。未到期产品运营正常,本息偿付有序开展,一般企业贷款证券化入池资产保持零不良贷款率,而同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从0.97%上升到1.16%。资产管理能力强,投资管理能力强,贷款管理能力强的金融机构有积极性做资产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促进其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如通过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发现并改进合规管理和抵押品管理体系,通过持续信息披露进一步规范贷后管理等。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专业的技能并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的问题

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过十年试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一是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差。证券化产品交易量较少,因为银行间市场及交易所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种类和总量较小,且每一个分级证券都是作为单独券种进行流通,所以相对规模更小,导致交易量少。二是资产证券化集中于一般企业优质贷款。我国资产证券化90%是一般企业优质贷款。相比之下国外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80%、90%都不是一般企业贷款,都是消费、零售贷款,消费贷款。一般企业贷款证券化说明债券市场不够发达,这也是证券化起步阶段面临的背景决定的。同时,3年期及以下短期产品占比过高,不能较好满足保险资金等长期限投资需求。三是资产证券收益率低,产品竞争力不如银行理财产品。降息导致资产证券收益率下降,同时处于经济下行期,资产支持证券的竞争力不足。四是信用违约历史数据缺乏,影响证券化产品风险识别的有效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尚短,试点中选择质量较好的资产开展证券化,信用违约数据较少,仅依靠信用评级较难充分地揭示证券化产品风险,有待引入信用违约互换通过市场化交易揭示证券化风险。五是投资机构类型单一。目前,主要的投资者还是银行,银行互相持有资产支持证券,缺乏多元投资者的参与。六是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多数银行证券化业务刚刚起步,对其分支机构参与证券化的收益核算、业绩考核等配套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分支机构拿出优质资产开展证券化的积极性不高。七是产品定价不准确,隐性担保严重,定价具有机构特征。产品定价具有机构化的特征,实际上的含义是说隐性的担保比较厉害,就显然不完全符合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

2. 证券化市场约束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除了需要降低政策方面的限制,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一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参与证券化主体信息披露不充分,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问题。二是银行和投资者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使银行存在逆向选择的机会,银行有动机扩大贷款风险。三是信用评级体系和评级机构能力有待加强。我国评级机构发展时间短,大多依据国外数据基础建立测算模型,将其用于国内资产信用评级,存在标准不明确、评级方法测算标准不透明等问题,国外投资者认可度较低。四是资产证券化受托人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受托人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应发挥核心作用,但试点以来,由于担任受托人的机构局限于信托公司、机构类型单一,以及发起银行相对处于强势地位等原因,信托公司的受托人职责未充分发挥,大多仅作为实现“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的通道。

3. 监管部门有待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在现有市场格局和监管体制分工下,仍需要加强分工协作和监管协调,进一步处理好市场管理和机构监管部门的关系,统一注册登记,加强信息共享,为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经过多年试点经验,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随着市场发展及宏观环境的变化,相关配套政策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第一抵押权变更登记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2005年建设部印发《建设部关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试行通知》明确个人住房抵押权变更登记可批量办理,但地方房地产管理部门内部系统尚不完善等原因还无法落实,一般企业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抵押权变更登记尚无统一的管理规定。第二“两个不低于”等监管政策有待调整完善。根据金融机构反映,以小微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开展证券化,能够释放更多信贷资源,增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但也可能因证券化“出表”而使其当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下降,达不到“两个不低于”监管要求,需要适时调整监管目标。第三相关部门对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投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二是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税费高。2006年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关于税收政策管理办法,表示既要对证券收相应所得税,同时证券交易提供的服务机构也要交税,存在双重征税问题。三是政策限制导致资产证券化动因不足。证券化没有切合资产证券化商业价值,存在资本率的限制,信贷规模限制,还有平台贷款之类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存在资产限制,如有些银行持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是外币资产,但资产池里只能是人民币不能是外币,限制基础资产的选择等问题,最终导致资产证券化动因不足。

3. 信贷资产证券化仍面临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仍将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困难。首先,基础资产估值、估值模型建立需要专业的人才及衍生品定价技术。其次,在帐务处理方面,不良资产帐面值和证券的收入之间核销会计上采取处理方式和税收政策支持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协调。最后,不良贷款证券化贷款服务机构差异性显著。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解决多回收的部分奖励分配和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不完善制约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连接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贷款利率和证券市场利率对应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我国虽已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但利率传导机制仍不完善,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变化不同步,当市场利率较高,投资者会因产品收益率较低而购买积极性。

三、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 针对监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1)加强监管,明确监管职责,防范风险。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首先应当加强监管的协调,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化发展。在现行的框架下人行和银监会各自有相应的监管流程和分工,要明确部门间监管的分工,通过金融监管,协调布局联席会议的安排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顺利发展。从银监会来说要研究从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约束、内控机制、信息披露等角度第一步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在严守风险底线前提下促进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2)通过信息披露强化市场机制的监督管理。要擴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范围,尤其将不良资产纳入的话信息披露必须跟上脚步,信息透明是资产证券化的重特征和优势,可以保证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事前要有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和收益有合理的把握,合理进行证券定价。事后对贷后管理及其相配套的管理服务进行信息披露,只要信息披露到位,投资者自担风险也就有了基础,发起人才不需要有额外负担,所以信息披露对市场各方面都有利,加强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安排。完善资产证券化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对参与证券化主体和有关事项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发起人、SPV和受托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建立信息披露评价制度,使披露义务和责任落实可追究;提高信息披露频率,由每年披露一次到每季度披露一次。

(3)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建设。法律制度配套有待完善,刚才说到操作上,比如证券化资产转让过程的非常精细的东西,比如说债务和保障,关于一些抵押处理,在债券转让过程中是不是要处理和登记,这在法律上都没有明确规定,也容易引起纠纷,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配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资产证券化过程当中的担保权属的变更登记制度,另外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出表问题,一直在确认标准上还有待于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明显。第二就是市场规模,提高整体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证券化在交易所上上市交易。

(4)采取税收优惠的机制措施,尽快出台有关公司贷款方面的操作细则。除了监管部门、央行给予政策支持之外。国家从财政和税收方面也需要政策支持,避免重复纳税问题。同时,有序推进针对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业务,希望下一步公司贷款细则出来以后,不良贷款做证券化以后,对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5)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规模,丰富投资者结构。支持信贷资产证券在交易所上市,能够扩大市场的流动性,不仅扩大规模,也扩大交易渠道,增加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数量,适当扩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范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鼓励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公司、社保基金、境外投资者等非银行机构投资资产证券,降低准入门槛,丰富投资者结构。扩大基础资产范围,支持外币资产证券化。国家现阶段支持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把资产范围扩大以后跟现代的国家的新经济政策契合。

(6)放松政策限制,资产证券化的推进要与整个金融市场化同步。放松对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金融机构资本率、信贷规模和平台贷款之类的政策限制,同时,降低资产币种限制标准,放松外币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限制,给予政策优惠。使资产证券化要与金融市场化同步,包括利率市场化同步发展。

(7)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引入做市商制度,出台建立做市商制度的法律条款和行为规范。通过做市商制度,具有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以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

2. 针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

(1)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设计规避道德风险。产品设计中使银行利益和资产证券化的收益保证关联,每一级都有银行继续持有固定比例,不是仅仅持有落后级的部分。通过超额收益分成,让现金流回收,超额回收可以让发起行和资产管理者分享超额回收部分的利益。从法律、税务、会计角度进行配合,既要保证资产出表又要充分调动管理人积极性,从而实现多方利益最大化。

(2)制定专门的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规则。2005年财政部出台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的管理规定,随后的准则、资产终止确认等准则都发生了变化。目前缺乏相对系统、统一的针对资产证券化处理的会计规定,随着我们对资产证券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或者对这一块业务的发展需要在会计处理上做一些规定。

(3)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资产质量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或者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渠道无非是核销和打包,打包目前来看还是比较低的,想以时间换空间更有有效的,或者说补充地来解决当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的问题。加快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率,积极培育和引入次级投资人。

(4)加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提升评级机构专业水平。加强对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内容与责任的要求,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增加信用评级机构数量,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5)完善资产和负债的后续计量工作。目前金融机构普遍的做法是不改变资产和负债的数据,或者这两个数据相等的,后期计量逐额递减,这种做法与现在的审计师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如有回购条款,一种是资产按照最大诉求承担风险。第二种是按照有选择的回购权利,按这两个原则,按剩余风险到期还款金额逐期递减,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6)丰富产品种类,引入资产证券化业务专业人才。丰富产品种类,尝试证券化新的基础资产种类,增加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数量;逐步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审慎选择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引入定价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定价技术,提高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技术的精确性。对现金流充分分层、设计,根据不同现金流的情况设计不同层面价格的产品。目前产品设计主要依赖于外部的专业机构,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要培养。

参考文献:

[1] 柴瑞泽.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规制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5,(25).

[2] 昌能,王信.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欧美资产证券化模式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9,(5).

[3] 李蕊.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经济,2015,(16).

[4] 沈沛等著.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5] 沈炳熙,马贱阳.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2007,(12).

[6] 王开国.关于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J].經济研究,1999,(6).

[7] 许多奇,萧凯.信息监管: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之最优选择——从美国金融信息失灵引发次贷危机谈起[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

[8] 易纲,郭凯.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J].经济学(季刊),2002,(4).

致谢:本文感谢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课题小组的支持。

作者简介:高铭(1988-),男,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洛桑扎西(1984-),男,藏族,西藏维吾尔自治区拉萨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金融发展、公司金融;高雅婷(1989-),女,汉族,北京市人,就职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管理总部,研究方向为资产证券化、上市公司投资管理。

收稿日期:2017-01-14。

作者:高铭 洛桑扎西 高雅婷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2: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浅议

摘要:分析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适合我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快速走上可持续性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资产证券化的界定出发,寻找我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探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措施。

关键词: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界定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莱维斯S.瑞尼尔(Lewis S Ranien)在一次同《华尔街》杂志的记者讨论抵押贷款转手证券时,首次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个用语,以后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就开始流行起来。“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1991年,格顿(Gardener)为资产证券化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对于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金融机构,存款和债务凭证的发行,成本高昂。

2.证券化能够使金融机构减少甚至消除其信用的过分集中同时继续发展特殊种类的组合证券。

3.证券化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能力,实现规模经济。

4.证券化能够将非流动资产转换成可流通证券,使其资产负债表更具有流动性,而且能改善资金来源。

二、我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

2.1 银行资产流动性差

资产流动性是指资产在无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资产流动性越差,资金周转速度越慢,资金利用效率和资产盈利能力就越低。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现象。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不尽人意,无力归还借款,使得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按期回收,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较差。而与此相适应的中长期负债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因此,出现了资金来源与占用之间的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金融体系随经济发展划分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货币市场即银行对社会资金的调配是投融资的主渠道,金融市场表现为一个无效或者低效市场。

第二阶段: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结构已经完善,金融市场成为投融资的主渠道,金融体系进入弱有效市场。金融市场分配资金的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阶段:强市场本位时期。金融市场的功能不断深化,提高效益成为金融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金融机构日益关心自己的资产质量,大量的金融交易起因于对现有资产的处理。

2.3 银行经营风险集中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负债经营。银行的这种高负债经营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风险具体表现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性风险等等。

2.4 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

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订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巴塞尔协议,其基本目的是通过设置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来加强国际银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对1988年的资本协议进行了修改,新资本协议草案对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产生了不利影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还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这将给国有商业银行向海外拓展及对外筹资造成很大困难。而通过资产证券证券化,可以将风险资产变现,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总额。在资本总额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2.5 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

截至2008年年底,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838.82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增加53.42亿元,不良贷款率也按季增加4个基点至2.21%;同期,交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55.20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增加28.4亿元;不良贷款率也按季增加17个基点至1.92%;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74.9亿元、不良贷款率2.65%,较三季度末分别增加24.83亿元和7个基点。至于工商银行,其2008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虽较上年三季末仍是双降,但其关注类贷款占比由2008年6月的4.45%上升至5.20%,余额上升442亿元至2 379.03亿元,较2007年末增加约50亿元。同样,中国银行2008年末关注类贷款较2007年末则增加了141.9亿元。我国银行业逐渐认识到,银行资产证券化是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专家预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即将步入资产证券化产品主导阶段。

三、加快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进程

3.1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主导是银行,因此银行的安全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和保证,而银行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重新明确其功能定位,要将其长期承担的资本市场的功能交还给资本市场,要将过度积聚在银行体系内的各类风险因素有效地转移和化解掉,从而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危机的目的。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成熟的金融工具,在化解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银行业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成熟有效的金融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并且明确利用该工具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定位。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在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该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定位于资本市场与银行的功能归位,完善资本市场,有效化解过度积聚银行体系的风险,为银行提供流动性管理以及改善资本充足率的新手段。

3.2 中长期贷款证券化

首先,资产证券化是通过结构变换,以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为支持,通过真实出售,信用增级而转换成具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实现了将银行内部带有资本功能的部分中长期贷款通过证券化转换成可流动的证券而进入资本市场,实现了此部分资产的权属变更,即由银行长期(合同期内)拥有变换为社会投资者共同拥有。

其次,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投资过度集中的问题。我国银行中长期贷款投向趋同,贷款过度集中部分行业原因虽是多重的,但与国家最终拥有的体制是直接相关的,受国家和地方以及企业投资热的影响,银行贷款投放的非理性行为较为严重,所以不顾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条件特别是地方财力状况,盲目追逐热点投放成为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第三,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银行积聚风险的再分配。银行贷款的风险只要形成一般都会固化,要化解其成本是很高的,我国银行过去归国家所有,银行商业化后,要求其自身化解经营中形成的风险,又因受国家税收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特别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所以风险的化解难度大,日积月累造成风险资产的积聚,一旦厚积薄发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资产证券化能够促进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复位。银行通过将中长期贷款证券化,逐步减少中长期贷款的持有量,可以有效释放其承担的资本功能,逐步回复其中介功能,并且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将经营的具备资产证券化条件的贷款实施证券化,实现间接的直接融资,架起了企业银行资本市场连接的桥梁。

3.3 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必须实现内在风险的有效转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关键在于能合理规避贷款发起人的风险。而能否有效规避风险取决于能否科学合理地将现有的借贷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分摊到各参与方。因此,我国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确保实现将各种潜在的和现实的风险在这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理分配。

3.4 相关政策和建议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尽管取得了进展,但距离现实需要差距甚远,从央行总结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目前还存在制约加快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不利因素,还需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为资产证券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由政府主导,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在金融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确定方面,均列入了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战略中,有的被纳入了法律条文,因而我国单一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要突破,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其次,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缓解银行的信贷压力,为资产证券化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运作平台。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同样要完善资本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不长,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市场不规范操作时有发生,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各项法律法规,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市场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形成。

四、结论

本文在前面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及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银行面临的困境,对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我国必须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对发展和完善资产证券化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黎 妍

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3:

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要:自我国实行绿色发展以来,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新兴的绿色金融工具,其地位逐步上升。本文主要就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及对未来监管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

一.绿色资产证券化

绿色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垃圾处理,废水处理,清洁能源等一列绿色产业的现金流等作为基础资产,通过SPV在市面上募集资金的新型金融工具。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1.降低融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投入到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融资中,鼓励更多的人进行绿色产业。2.低成本融资,促进更多企业投身于绿色产业中。3.可单独列示,降低杠杆,提升投回报率,促进企业融资。

二.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问题

1.基础资产质量风险

绿色资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具有基础资产风险的问题。由于绿色资产证券化大多以未来实现的现金流为资产,相比于MBS融资方式就显得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外以信用卡还款证券化,是以未来会收到的信用卡还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证券,这样的证券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其基础资产来源于无数个通过信用卡借款的个人,而每个人的信用评级存在了巨大的不确定,必然会存在无力偿还或蓄意拖欠的行为。这样就导致了基础资产质量的风险提高。或者发起人故意隐瞒基础资产的风险,误导投资人做出错误决定。

2.现金流风险

当基础资产质量良好时,也难免会出现现金流风险。当企业运营中的一环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导致出现资金链中断,产生无法避免的现金流风险。尽管一般的资产证券化都会有内外部增信,但是由于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通常为公共事业或者生产大型制造处理等企业,需要更大量的融资,证券发行持续时间较长,虽然资产支持证券可进行交易,但持有时长过长无异于增加风险。时间越长,现金流风险就会越明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相比于融资方,投资人尤其是市场上的个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面对这样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起人对于项目的细节披露不到位,尽管交易所有所规定,但由于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刚刚起步,国家相关文件不到位,导致不同企业项目的披露文件有很大差异一是使投资者对该项目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是无法在同类型的产品中进行比较,没有准确规定下的文件几乎丧失了横向可比性。这一系列也都是我国目前绿色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主要指那些受世界范围的,或全国性的经济大环境的好坏所影响的风险。例如首先A以一项绿色资产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了证券后,B以购买A的证券作为基础资产再进行证券发行,以此类推形成一条链,A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不仅仅影响了本身发行的证券,而是影响了这一条链上所有的证券。另外,一些政府的举措也会造成系统性风险。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政府为了经济增长鼓励超前消费,制造出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再加上美国政府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导致了危机的发生。可见政府在绿色资产证券化中扮演了的重要角色。

三.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完善加强

1.健全市场规范及管理体系

作为绿色资产证券化的新兴国家,首先要要求政府设置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备条令,规范披露要求。这样及能做到市场上的项目统一管理,也使得投资人有据可依,可以对不同的项目进行有效的辨别,弥补或者填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规范市场不仅要对发起人进行管理和监管,还需要对第三方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管。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监管条例,设置监管机构。第三方机构SPV通常为各个证券交易所,加强对他们的监管有利于在绿色资产项目面市之前就核查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作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第一道屏障,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第一道屏障。再有对于是否是绿色资产的认定及鉴别也极为重要。因為国家对于绿色资产证券化的投入补助较大,难免有浑水摸鱼之辈或者鱼龙混杂,质量不足的绿色资产,所以更需要进行逐步筛查鉴别。对于那些通过审查并且在市面上出售证券的绿色资产,要对其资金流进行监控,对其经营定期检查。综合来看,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市场规范和对各级的监督管理的现状进行改善,加大重视程度,尽快拿出一套完备的管理监督体系,也让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有法可循。

2.政府的补助政策

我国作为新兴的绿色资产证券化国家并且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想要靠企业自身一点点由起步走向成熟,必然是艰苦卓绝的道路,所以需要政府在及时准确地审查后,对符合要求的绿色资产项目投入补助扶持政策。给予它们补助扶持政策一是有利于让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起到领头的作用,先行发展,给出更大的动力。二是对于那些符合要求的有心而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给予它们补助扶持,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整体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因为毕竟中小型企业才是占中国市场的大多数。推动他们进行绿色发展是我国实行绿色发展的最大助力。例如政府可以给出财政优惠,对其税收进行优惠,或者降低利率等直接减少企业支付的现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对绿色资产证券化进行担保或者投资方法,提高其外部增信。最后可以通过降低其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的方法,使得更多企业有进行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机会等等。总之,在我国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政府补助扶持政策必不可少。

3.加强个人及企业对于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认识以增加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在我国不仅绿色资产证券化是新兴产业,而且环保产业的发展时间也并不长,另外还有相当大的地区无法真正做到环保生产,绿色发展。而绿色资产证券化则需要建立在国民具有更强的环保意识上才能更好地发展。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国民及企业的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把绿色资产是证券化的概念注入在投资者心中,首要是企业的领导者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发展环保产业,推出了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促进投资者愿意投资于市场上的绿色资产证券,同时必然发展了我国的绿色资产是证券化。本文认为这也是我国走好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必经之路。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关注环保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自然也会蓬勃发展,成为资产证券化的主力。

4.完善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目前的绿色资产证券化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一是我国国民缺乏足够的经验以应对各种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甄选出优质的产品。二是投资者只能通过发起人发表的一些报告和文件作为甄选产品的参考,一旦其中掺有水分,有可能使投资人蒙受损失。就需要我们的发起人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和标准去拟定报告和相关文件,要对所融资的项目概括详尽,内容全面真实。我国也应针对披露的准确公正性出台相关文件,以进行严加监管审查,尽可能地去完善信息不对称给投资人所带来的危害。

四.结语

我国作为绿色资产是证券化的新兴国家,目前发展的重点应侧重于通过严格的检查与监管降低基础资产与现金流风险,提高政府补助及优惠政策,提高人民对绿色环保产业的认知,加强对与信息披露完成真实程度的监管,以保证投资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朱晋,李永坤.绿色产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及金融机构介入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10)

2.洪艳蓉.绿色债券运作机制的国际规则与启示[J].法学,2017(2)

3.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05)

作者:赵博琨

上一篇:信息技术下物理实验论文下一篇:高校教育与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