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建议论文

2022-04-17

资产证券化建议论文 篇1:

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力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发展能力,打造新时代核心竞争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搭建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推动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进而基于数据创新业务模式,达到更好地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并带动相关业务发展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未来投融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参与公募REITs等资产证券化业务,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金融业发展形势以及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聚焦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研究,首先梳理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接着深入分析探讨了金融科技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然后对业界相关实践和探索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就借助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能力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关建议。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逐渐呈现融合趋势:在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政策推行使资本市场得到较快发展;在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中,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重生。我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角度看呈现银行导向的结构,从动态角度看正迅速向市场导向的结构靠近。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将向开放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资产证券化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本质上,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从金融创新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解耦了融资与融资主体信用之间的强关联,资产证券化的融资难度与企业的主体信用无关,只要底层资产有稳定现金流即可获得相对较低成本融资,并且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获取的资金用途也受限较少。相较于传统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有其独特优势。在政策方面,监管机构鼓励和支持资产证券化。2020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正式起航,中国资产证券化相关业务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资产证券化业务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迅速发展,不少痛点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如不能妥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产证券化业务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同时,从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来看,目前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转向对基础资产的获取和把握。“如何在发掘优质基础资产并把握业务机会上获得先机和构筑核心优势”成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主要包括四点:第一,政策大力支持,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第二,传统资产证券化业务痛点有待解决,这些痛点包括:有效资产包构建难,底层资产分析难,存续期间管理难,公允价值交易难,资金混同管理难,流程和信息全程追溯难,基础资产实时监控难,数据模型需要不断更新,业务管理透明化程度有待提升,收益率相对较低等;第三,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基础资产有待挖掘和形成;第四,中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进入以基础资产为核心的竞争阶段,对基础资产的获取和把握成为市场主体竞争的核心。

金融科技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和实践探索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机构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提供了支撑,也为金融机构破解业务发展难题、应对挑战提供了思路和抓手。在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发挥金融科技作用,至少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助力资产证券化业务进一步发展:第一,以数字化解决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痛点,降本增效;第二,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基于数据发掘新型基础资产并把握业务机会,以数据积累开展风险定价,形成新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打造新时代核心竞争优势。在借助金融科技应用化解传统资产证券化业务痛点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实践案例。例如:国内某银行推出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将原始权益人、投资人、信托、券商、评级、会所、律所、监管等参与方组成联盟链,有效连接资金端与资产端,提供资产证券化产品从发行到存续期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功能;国内某互联网公司推出区块链资产证券化标准化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各方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产品发行效率;国内某评级机构推出资产证券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础资产管理、交易结构设计、在线评级测算和投资分析工具四大模块,涵盖资产池管理、现金流压力测试、在线评级、情景条件测试和投资价值评估等功能;国外某评级机构提供包括结构化产品设计和监测、信用风险预测、估值和咨询服务、结构化产品管理系统等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信息服务。

在探索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基于数据创新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方面,不少业内专家已提出有关设想和建议,但是,截至目前,公开信息中尚未发现有落地的实践案例。可以肯定的是,借助金融科技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基于数据发掘新型基础资产并把握业务机会,以数据积累开展风险定价,形成新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有利于打造新时代核心竞争优势。在未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竞争中,能做到以下三点的机构将更加具有优势:一是提供市场需要的基础资产;二是发掘新型基础资产并能把握住业务机会;三是在基础资产形成阶段就提早介入并获得相关项目主导权。

关于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十四五”期間,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具体业务而言,充分借助金融科技力量降本增效,优化、重塑或创新金融产品、业务流程或业务模式是打造数字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商业银行具有两大优势:第一,牌照优势;第二,集团优势、客户优势和资金优势。对于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而言,如能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赋能作用,那么金融科技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一大优势。据了解,目前一些商业银行还未搭建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平台或应用系统,这些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具体业务开展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各种文档要求精细;第二,多方业务沟通流程繁琐,数据对接、核对耗时长,沟通互信成本高;第三,收益率相对较低,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一线基层业务人员缺乏足够激励。

参考国内外相关实践和探索经验,建议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搭建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推动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具体目标和方案如下:总体目标有两个:第一,建立全生命周期业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化解传统资产证券化业务痛点,降本提效;第二,形成生态体系,积累数据,基于数据发掘新型基础资产并把握业务机会,形成新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打造新时代核心竞争力。

实施层面,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搭建数字化业务平台(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提供资产证券化全生命周期业务功能,有效连接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参与方。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优势(如有),积极拓展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业务。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在金融领域的深入融合应用为这一步的落地提供了可能和支撑。并且,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实践案例。比如,国内某银行推出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国内某互联网公司推出区块链资产证券化标准化解决方案等。第二步,以数字化业务平台(资产证券化业务平台)为基础,借助商业银行牌照、集团、客户、资金和金融科技等优势,广泛对接新型基础资产平台和相关场景,构建数据化金融资产管理生态体系;掌握与基础资产相关的各类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数据,并以此来判断基础资产运行情况,发掘新兴基础资产并把握业务机会,进而基于数据创新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以数据积累开展风险定价,打造新时代核心竞争优势。近年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等的发展为这一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把握业务机会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对基础资产掌控情况选择以下三个时点切入,并形成相应业务模式:第一,在基础资产形成阶段介入,获得项目主导权。在基础资产形成阶段就开始介入,提供资金以便基础资产逐步形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主动把握基础资产,另一方面可以更早了解基础资产和设计基础资产载体结构,这些都有助于将来较为顺畅地对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以及获得相关项目的主导权。第二,产品分级阶段介入夹层投资,提高收益率。基础资产形成之后,将会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分级、定价和评级。优先级一般利率较低、评级较高、安全性较好,适合银行、保险等大机构;劣后级别一般发起人会自持;中间级收益率相对较高、评级尚可、安全性较有保障。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对基础资产实质风险的认识和把控程度,考虑投资中间级,为自身和客户带来相对稳健和可观的收益。第三,发行过程中开展资本中介业务,获得息差收益。在资产证券化发行过程中,存量资产证券化短期盘活或者转让过程中,均有中间短期接盘的需求。在对基础资产充分了解,对基础资产的实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够把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考慮以自有资金进行短期持有,开展资本中介业务,获得息差收益。

(郭宏杰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与发展部研究主管。本文编辑/秦婷)

作者:郭宏杰

资产证券化建议论文 篇2:

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资产证券化在启动过程内需要一连串规章制度与法律的帮扶,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经济,确保各类市场化交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和国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对比显得没有那么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是由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慢慢创建起来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应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中吸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来修订我国现行的部分法律法规制度,进而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制定特有的法律。

当前我国从《商业银行法》《合同法》《担保法》《证券法》等对资产证券化方面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于2005年颁发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始构造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框架,给不良资产证券化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使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更具有能力去处置不良资产,但后续还应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做出修订与改进,给未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给予充分的法律保障。

要全面协调所有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能,例如财政部门、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不妨建立一个特定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管理部门,帮助督促这个新业务的积极健康发展。

对加强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立法能力建设很有必要。立法制度应考虑交易成本的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唯有从资产证券化交易相关当事人的成本与利益立场想,才能切实促进相关当事人踊跃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使证券化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调整税收政策

在资产证券化运作中,政府应积极解决证券化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等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税收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来支持我国企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我国应该帮助和促进该项目交易的发展,在特殊前提下,投资者的所得税相应减免,加强该商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部分的税收将导致资产证券化当事人承受高程度的成本负担,随即对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建议我国税务部门对金融机构获得的营业税给予适当减免;《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规定了目前不征收证券化项目规划、发行、经营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资产变更出现的印花税。

为了尽量快速的处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大规模的进行,我国应该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上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让证券化融资成本由于税收而大幅度上涨使证券化融资在税收制度上欠缺效率。

2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资本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我国不良自残证券化在一级市场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在二级市场上长期不见起色,流动性低、交易次数少等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后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提高二级市场的效率,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2.1培育机构投资主体

我国之前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全部销售给债券型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没有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而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投资主体也相当局限,基本为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等。因此,应逐步放宽机构投資者范围,鼓励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加入,丰富投资主体。目前,银监会已允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加入資产证券化产品机构投资者行列,也可考虑适时引入国外机构投资者,不仅可以引入资金,也可以推动促进我国相关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2.2建立有效的交易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的交易服务平台尚无系统的交易模式,仅有交易需求的提示功能,使价格发现功能大打折扣。同时,发行机构在发行时考虚到产品的流动性较差,赋予了高的流动性溢价以补偿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更加不利于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交易服务系统的功能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产品交易价格、时间等其他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价格发现。

3规范和发展信用评级业

由于我国债权市场的不發达和政府在金融产品评级中长期占据主导作用,使得评级业一直处于被动发展状态。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证券评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信用评级机构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对交易的风险发表意见,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维系市场信心。因此,规范完善和发展评级业有着重要意义。

3.1应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为信用评级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评级机构的中介作用和评级结果对产品定价的作用;评级机构应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建立声誉,提高核心竞争力。

3.2培合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实力相对薄弱,应寻找与各国信用评级机构实现业务合作、评级结果互认的可能性,加强各国在信用评级领域的互联互通与合作创新,提升我国信用评级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和国际评级机构合作,参考其先进技术与经验,增强自身业务素质。

3.3加强评级业的监管和建设

应对评级机构增强监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目前我国的评级业受到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保监会的监管,从事不同性质债权或证券的评级所对应的监管部门不同。应完善评级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退出监管,明确评级业必须持续公开披露的一些重要信息。明确非公开信息的使用范围,防止重要非公开信息的非法使用。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评级体系

借鉴国际大型评级机构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启示,培养国内领先的评级机构。

4结论

规避风险对资产证券化起重要作用,提高资产流动性,释放资本固有活力,来效力于边际收益较高的项目。要是把优良资产通过证券化变现后,又缺乏好的贷款项目,那么推行证券化不但会让商业银行的总收益减少,其绝对利益也会降低。并且,如今商业银行凭借吸收存款比凭借证券化来筹集资金的成本少,所以,商业银行在缺乏相宜贷款项目但资金富足的情况下,欠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经济效益。但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增强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效益,处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低、资本充足率少等问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2004,(04):23-36.

[2]洪艳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倩倩(1995.03—),女,湖北荆州,本科,武汉东湖学院。

作者:张倩倩

资产证券化建议论文 篇3:

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粗犷式发展,使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攒下诸多问题,导致了现在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各种坏账烂账,对于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来说,不良贷款是新常态时期限制其发展的重要阻碍。对此,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和利弊,并对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不良贷款 资产证券化

1 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不再是高速的两位数,取而代之的则是增速放缓,稳定在中高速(7%左右)。

1.1 人口新常态导致经济新常态

在这个过程当中,工资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存量上升等因素导致人口红利下降,出现人口新常态,即原有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且丰裕的禀赋不再存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至匹配劳动力结构是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要开发或者挖掘一些匹配如今就业人口素质的产业,淘汰一部分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产业。在开发和挖掘产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资本的流向。而在淘汰产业时将会出现过剩行业破产消失等情况,这将会直接引起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吞噬银行的资本金,最终导致金融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因此为解决资金供应链的稳定问题,尤其是新常态经济下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过剩企业破产而产生的这部分不良贷款如何处理,如何分散转嫁,是当代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1.2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

资产证券化是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1968年提出的一种金融创新技术,目的是解决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发展。至今,证券化的资产已遍及租金、版权、专利费、信用卡应收账款、汽车贷款、公路收费等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已经是金融市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融资方式。而我國在2014年和2015年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超过9000亿元,目前市场规模较2013年增长了15倍。因此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

新常态经济下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产能过剩企业破产而产生的不良贷款是否应该适用于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的转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企业破产导致不良的贷款特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了劳动要素丰裕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石油、化工和大型制造业等,这些行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而如今人口红利不断下降,上述传统行业利润逐渐缩减,许多企业资不抵债,企图破产清算。此时此刻,许多地方政府要求当地银行继续向这些濒临倒闭的企业贷款,让这些企业苟延残喘,一方面防止企业倒闭后太多人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让政府有光鲜的税收。与此同时,银行也希望企业不破产,以防企业破产后,贷款严重损失,银行账面损失过高。因此银行需要继续向濒临破产的企业输送贷款资金,而这些贷款资金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因此银行业在以后的时间里还要不断向这些企业“输液”,如同饮鸩止渴。不良贷款越积越多,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危险。由产能过剩企业破产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出现以下特征。

2.1 抵押品的支撑不足

抵押贷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在上述的企业当中,绝大多数的抵押品都是固定资产抵押,如设备、车船、库房等。这些抵押品会随着时间不断折旧,并不断累积,导致抵押品的价格越来越低。银行贷款与抵押品之差也就会越来越大,总体来讲,抵押品价值不够,无法支撑贷款。最坏的一种情况是抵押品损坏,导致贷款质量骤降。

2.2 完全还款的可能性极低

上述企业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解决当地的行政和民生问题,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的“输液”才得以不倒闭。这些企业往往受限于买方市场,产品毫无竞争力,销售渠道狭窄,盈利模式落后。这样的企业甚至无法周转正常的运营资金,更何况按时还旧贷。

2.3 数量庞大,商业银行资本金无法承受

从2009年~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从接近6000亿元到了接近12000亿元。如果商业银行的动用资本金用来解决这部分不良贷款,那么相当一部分银行将无法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这将直接导致银行倒闭,资金链断裂。

3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利弊

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结构性重组,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构成的资产池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分为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关于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并组建资产池,设立特殊目的载体,资产出售,信用增级与信用评级,发售证券,向发起人支付资产购买价格,实施资产管理与回收资产收益,证券清偿,承销机构。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试图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债权,并不对商业银行拥有追索权,企图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全部剥离,最后变相由财政来承担这部分的不良贷款。

经过十几年实践的结果,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越积越多的现象。直到现在公认的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在经济结构调整后会出现更多的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的剥离不良贷款的效率没有预期的高。金融市场上对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需求明显不足。因此,关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道路开始变得迷茫。为了衡量不良贷款证券化是否能够在中国行得通,我们首先要分析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利弊。

3.1 新常态经济下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优势

(1)不良贷款的风险能够不断分散。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时期,财政和国有银行的压力空前巨大,此时由税收和银行资本来承担不良贷款,只能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在不良贷款转化为可供买卖的证券之前,由负责信用评级或增级的机构分摊风险,提高信用评级,吸引投资者购买,能够减轻财政的压力。(2)为金融市场上闲置资金提供一个可靠的投向。在新常态经济下,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更替演进,投资者无法判断究竟什么行业值得投资。一些拥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只能将货币持有手中或者存入银行,无法投资到可以满足投资者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上。而不良贷款证券化后,为这些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或者机构提供了一个选择。

3.2 新常态经济下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劣势

(1)可能造成整个社会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买单。证券化后的不良贷款虽然是经过真实销售和信用增级的,但仍然存在风险,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精力对于资产证券化初步的中国是一个严重的警示。经过处理后的不良贷款风险总量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分散给更多的人和机构来承担,是一种风险分散的手段,这个社会的风险不会因为不良贷款证券化而减少。(2)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小投资者在不良贷款销售中,只会看到最后销售商提供的证券信息,而抵押的不良资产的情况对投资者来说不是完全透明的。这就导致一些拥有内幕信息的人进行违规交易。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判断证券化后的不良资产价格变动脱离价值的远近,价格容易被操纵,导致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3)不良贷款的估值难。在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估算不良贷款的价值。

4 不良贷款证券化和债转股的比较

为了研究资产证券化究竟是否合适解决我国的不良资产,还需要研究另外一种解决中国不良贷款的方式——债转股。

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購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产权关系。债转股和不良贷款证券化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债转股是性质上的转变,不良贷款由债权转变成了股权,债权人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合理的经营,将公司扭亏为盈,从而创造收益,最不理想的状态是公司倒闭,清偿后股票一文不值。而资产证券化却是进行打包、增级、包装后,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出售,性质上是间接投资债权。其次,债转股对于银行来说风险较大,债权转化成股权后,股权没有能够在一个好的时机出售,那么如果公司破产清偿的话,银行将会遭受损失。而资产证券化,通过真实销售,已经隔离了风险,对银行来说是一件有利的事。最后,债转股较不良贷款证券化更有市场基础。股票市场在中国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而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刚刚起步,金融创新型证券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的市场,是否能被投资者接受是难以估量的。

5 对新常态经济下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产证券化为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但是如何利用好这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是金融界面临的难题。经过对中国新常态经济、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1 培养规范的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

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缺乏一个资质水平较高、运作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系统为不良贷款证券化提供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服务,这将会影响包装后的证券能否顺利发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由政府联合科研院校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服务的机构,或者可以通过政府的特许方式,选择国际上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并且运作较为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中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中来。

5.2 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

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债券市场,经过包装后的债券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此,首先应当结合当前市场背景和利率市场机制改革的进程,其次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形成具备一定深度的债券市场。为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提供市场基础。

5.3 灵活调整不良贷款的解决方案

资产证券化不一定适应所有的不良资产,在新常态经济下,许多企业将会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一些过剩产能企业是资产证券化无法挽救的,最好的方式是债转股后引入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企业的改革。还有小部分企业,可以顺其自然地被发展的进程中淘汰,这部分不良贷款可以由银行或者财政来解决。

5.4 建立、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在不良贷款证券化运作中需要一系列法律和规章的支持。SPV作为证券化运作的核心机构,应当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证券化运作中资产的“真实出售”、SPV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证券的发行和流通等问题也应由法律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出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状况。5.5 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在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相关部门也应做出调整。首先应当完善会计准则,做到每一个会计处理都有准则可依。其次,证监会、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明晰自身的责任和监管的层次,尽量不要在资产证券化还未正式未被金融市场判断的时候,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邢学杰.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0).

[2] 杨国英.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配套措施[N].华夏时报,2013-08-30.

[3] 刘赵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李虎彪

上一篇:全视角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物联网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