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2005年我国开展了商业银行证券化试点工作,目前正处于初步研究与探索阶段,把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 篇1: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上有着重大作用,面对商业银行内部坏账案例,它能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来进行有效处理。为了能够适应信贷资产的证券化环境,银行在内部改革时要加强力度,积极宣传此类金融工具在国内债券创新发展上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使金融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文章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4.029

1 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重组并建立资产池,这些银行虽然流动性相对较差,但具有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以资产池中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基础,使用风险隔离、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性融资行为。简而言之,这是对于流动性不足,但未来现金会流入的资产,将其重新包装为具有证券特征的商品,然后售出给投资者。其核心是贷款的风险和回报的分离重组,从而使定价和重新分配更加有效,使所有参与者受益。对于单笔贷款,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但是对于一组贷款,整个投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组合中每笔贷款的现金流特征,但是由于大数定律,整个投资组合的现金流量会显示一些规律性。

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商业银行的融资上有效扩展了渠道,吸引了资金,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此外,该政策的实施还可以减少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流动性风险。银行资产需受监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可以大大降低监管难度,降低监管成本,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我国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始于21世纪初期。该政策实施后,有效地解决了商业银行运营中所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流动性比率大幅提高。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否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的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

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期限错配问题有待完善

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根源是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期限错配。期限错配是指银行主要通过短期家庭储蓄提供资金,而支出则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公司贷款。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的负面影响被隐藏了,但是当经济陷入周期性低谷时,银行倒闭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银行最重要的职能是把企业和家庭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化为贷款和投资,其作用也是充当其中的信用中介。在此资产转换过程中,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不匹配,因为商业银行存款、投资证券等其他资产的差异流动性和期限,负债与资产价值面临着外部利率的挑战,一旦出现变化将面临流动性风险,成熟度不匹配的现象加剧。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创新,居民拥有了越来越广泛的投资渠道,再加上我国长时间以来的负利率,居民去银行存款时更喜欢选择活期方式。但是商业银行考虑运营成本和客户稳定性等因素,把目标定在了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缓慢的中长期贷款中。

资产规模的扩张压力随着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截至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其中,增速最高的为股份制银行,增速相对稳定的为中小银行。总资产172万亿元,总负债158万亿元,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迅速,居民理财方式变得多样化,存款并不是唯一选择,因此银行负债有所放缓,但是相应的中央银行下调准备金率,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等一系列措施的引入导致银行贷款发放的增加,从而出现了期限错配问题。

2.2 不良贷款持续增加

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资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法律和其自身原因。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许多国有企业陷入了自身实力不足、转型困难和资金短缺的困境,大多数生产和营运资金周转都依靠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控股的,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银行信贷决定的自主权在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受到政府的干预,一些高投资和高风险的项目是由银行通过贷款来支持的。但是,一些项目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无法适应在新市场中的发展,逐渐被取消,同时也造成了亏损,对巨额贷款公司不具备偿还能力,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被迫戴上了“企业最大债权人”的帽子。此外,不够健全的法律环境、信贷立法滞后、效力水平低,贷款业务在交易和操作中存在不公平、不公开的现象,说明其内部监管没有起到作用。综上可知,这些行为加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导致商业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管理。

3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3.1 有效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相关人员需要监督流动性指标和流动性冲击,以减少流动性风险的发生。以流动性指数为例,在监管领域,应将“净稳定融资比例”和“流动覆盖率”两个指标纳入监管程序中,并根据以上两个指标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如果发现流动性风险很高,则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此外,监管领域需要建立“逆周期机制”,观察经济周期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资本充足率。如果经济不景气,就需要放松监管。相反,如果经济过热,则需要加强监督。同时,监管领域需要切实发挥其作用,约束信贷增长达到收缩信贷周期的目的,进一步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运营水平。[1]

我國的商业银行要建立一种适合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在预防流动性风险上,要主动地改善自身的风险管控模式。例如,可以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在系统数据库中输入相对应的信贷资产信息、证券化产品量等详细数据,通过此方法计算出证券化率。证券化率的高低,能够显示出该银行是否具有流动性风险。系统会在证券化率低时进行预警,根据该系统发出的预警,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将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数量上进行进一步调整,通过增加数量的方式来降低流动性风险。

3.2 有效帮助商业银行缓解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以多种方式确保和实现资金的多样化和稳定,分散流动性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商业银行对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上存在动力明显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基本证券化资产的范圍内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去杠杆的背景下会及时预警那些更多存在信贷风险的客户,能够简单制定出解决方案来应对不良贷款,但是资产证券化会激活现有存量资产并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证券化这一工具把采矿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转移一些非优质的贷款出表,优化信贷结构,并将资本投资转移到公共设施管理、新兴行业和其他行业,从而有效降低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移出表,以此来应对不良贷款和非标准资产。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本充足率,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也解决了非标困境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2]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与各个交易方联系最常见的关系是委托管理。国内信托管理有关的机制尚未形成,许多委托管理联系中存在许多漏洞,没有获得法律保护。法律制度重点改善金融机构运作中缺乏秩序和透明度偏低的情况,制定适用的信托管理系统,可以防止SPV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发生勾结。在定义基础资产的相应产权时必须严谨,如果资金池的运作存在问题,就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使权益追索时存在法律依据。

如今,交易商、银行监管和证券监管三方面协会监督控制着商业银行对资产进行的证券化,其对第三方部门、证券发行和销售部门以及发起银行也具备监督作用。但是,在不同大型机构之间相应的交易委托联系中,这三个部门之间相互进行监督管理,很容易造成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各方推卸责任。因此,不同的大型机构需要共同执行法律,相互合作并明确分工以保护资产证券化可以顺利进行,保障所有联系均在相关机构的监督之下。并且,禁止各种大型机构的委托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无法同时具备机构制度和法律的监督和保护,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地缓解流动性危机。

3.3 帮助商业银行顺利通过风险期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不管是在总资产较高的银行还是总资产较低的银行,都可以扩大融资来源,在高成本流动资产的占有比例起到降低作用,获利水平和贷款供给上起到提高的作用。同时,通过降低贷款供给对货币政策和外部融资成本的敏感性,使资产收益波动性和风险性变低,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稳定性。巴塞尔协议的颁发也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在积极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方法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体方法如下:①建立和完善立法。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立法,以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②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作为负责监督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监管机构。监督过程需要贯穿三个主要环节:事前、事中和事后。③建立中介机构。国家可以建立负责评估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中介机构。利用好互联网,公布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并主动提交给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把流动性风险水平较低的推荐给投资者,以达到对商业银行进行投资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商业银行倡导资产证券化的重点是利用政策趋势带来的各种好处,但是人们目前还不具备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知识,在证券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规则漏洞,该业务也因此没有了实际意义。如今,资产证券化的范围正逐渐从高质量资产扩展到信贷资产,并且出现了一系列必须要重视的新问题。当前,政策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在这种环境下,证券化商品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这种金融工具足以为银行提供经营所需的现金,同时又能够优化银行开展的此类业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在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上加大力度,优化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的管理模式,打好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倩.试论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流动带来的影响[J].商情,2019(32):35.

[2]范苏清,范苏洪.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4):72-74.

[作者简介]王海嵘(1984—),女,汉族,内蒙古五原人,本科,研究方向:国有银行相关改革发展等。

作者:王海嵘

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2005年我国开展了商业银行证券化试点工作,目前正处于初步研究与探索阶段,把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对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3.137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资产充足率的问题,优化资产,使银行不良贷款下降,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把风险转移到更多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中,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加强安全保障。然而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工具是否能够增强在商业银行稳定性,商业银行如何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来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工作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参考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并整理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联的经济数据,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化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经验和模式,并提出了若干对策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1 信贷资产证券化

1.1 信贷资产证券化背景

银行的信贷资产是具有一定数额的价值并具有生息特性的货币资产,因此也具备了转化为证券化金融工具的可能性。在银行的实际业务活动中,常常有存款期限短而贷款期限长或资产业务扩张需求快于负债业务提供的可能性等种种情况,这样就产生了银行的流动性安排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新业务需求。

1.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

传统的融资模式包括直接融资模式和间接融资模式两大类,而资产证券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创新的融资模式。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再将这部分贷款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不承担贷款的信用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银行负责贷款的评审和贷后管理,这样就能将银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市场的风险承担能力充分结合起来,提高融资的效率(见图1)。

1.3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1.3.1 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

发起机构:选择拟证券化资产,组建资产池,然后转移给受托机构(SPV),通常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受托机构(SPV):特别组建的法律主体,其资产是发起人转移给的基础资产,负债是其发行的支持证券,通常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增级机构:通过合同安排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其他参与方提供一定的信用保护,并为此承担相应风险,由发起人或第三方担任。信用评级机构:对受托机构(SPV)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及时发现风险因素,以维护投资者利益,有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贷款服务机构:负责收取证券化资产的本金、利息和其他收入,并及时足额转入受托机构在资金保管机构开立的资金账户,通常为发起机构。资金保管机构:接受委托,负责保管信托财产账户资金的机构。应当为每项 SCA 资金单独设账、单独管理,发起机构和贷款服务机构不得担任同一交易的资金保管机构。登记托管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将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统一托管,曾有上海清算所与中债登之争。承销商: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进行促销,以帮助证券成功发行,在产品设计阶段,还扮演财务顾问角色。

1.3.2 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

(1)确定基础资产并组建资产池。发起人通过分析自身融资需求,选择确定需要证券化信贷资产。(2)设立特殊目的实体受托机构(SPV)。满足真实出售,实现破产隔离。(3)资产转移。从发起人转给受托机构(SPV),必须完全转移。(4)信用增级。信用增级通常可采用内部和(或)外部信用增级。内部信用增级主要包括:超额抵押,分层结构,现金抵押账户和利差账户等。外部信用增级主要包括:备用信用证、担保、保险等。(5)信用评级。通常需要进行两次:初评和跟踪评级。评级等级越高,表明风险越低,从而发行证券成本越低。(6)发售证券。评级完成并公布结果后, 受托机构(SPV)将经过评级的证券交个证券承销商去承销。(7)支付对价。受托机构(SPV)从承销商手中获取发行现金收入,然后按事先约定价格向发起人共支付购买基础资产的价款。(8)管理资产池。一般受托机构(SPV)会聘请发起人担任。因为其熟悉基础资产情况,并与每个债务人建立有联系,且一般有管理基础资产的专门技术和人力。(9)清偿证券。按照发行说明说的约定,在偿付日, 受托机构(SPV)将委托中债登按时足额的向投资者偿付本息。(10)如果偿还完毕,资产池现金流有剩余,将被返还给发起人,全过程也随即结束。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期望用资产证券化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而银监会则坚持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因此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整个证券化活动就会动力不足。如表1所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在 2008年呈现出很大的数额,而到了2009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约6916.1亿元、7244亿元和7609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在3.00%以上,可见我国风险管理已经开始逐步改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2 风险管理成效

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1.2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0%;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5.3万亿元,占比18.0%,同比增长14.1%。所以,就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应坚持目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应开发并实践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管理工作持续完善。

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建议

第一,继续扩大资产证券化规模。投资者拥有巨额金融资产找不到投资渠道,大部分只能以储蓄存款方式持有,同时国内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流动性问题、不良资产等问题。因此,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只要设计合理,具备较高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就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第二,选择合适我国国情的特定目的机构设立模式。必须和我国现有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不相冲突和抵触,而且应该合法;采用的特定目的机构设立模式必须能够满足“真实销售”的要求,从而达到破产隔离、分散风险的最终目的;降低特定目的机构的设立成本以及运行成本,提高发起人的收益率和投资者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2004(4).

[3]彭冰.资产证券化法律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季萍,马香香.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12(5).

[5]商旭. 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6]谢多.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原因、建议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3(12).

[7]王理华.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3(12).

[作者简介] 聂晓翌(1993— ),女,汉族,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学士。研究方向:金融。

作者:聂晓翌

信贷资产证券化管理论文 篇3: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的意义及相关问题

[摘要]我国自2005年开始开展较为规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在信贷资产出售、证券产品发行和流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则停顿下来。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再度启动。当前,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增加银行资金来源、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推动金融市场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过程中,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进一步丰富基础资产种类,放宽投资者准入范围,加强信息披露,强化风险控制。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发起机构;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耿军会,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尹继志,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河北保定071051)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与我国前期试点情况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与运作流程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活动。最早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是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NMA)发起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其运作方式是GNMA把小额同质住房抵押贷款“捆绑”成一个资产组合,将其销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SPV再以购进的信贷资产为担保做成有价证券,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问世后,迅速被西方工业化国家所效仿,并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基本含义是把流动性不强、但预期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信贷资产打包出售,以购入信贷资产为特殊目的机构将信贷资产的预期收益组成资产池,然后将资产池中的资产收益与风险分割和重组,转换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情况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得较晚。2003年6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将132.5亿元的不良贷款打包,出售给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委托其对所售资产进行证券化,开启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先河。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与瑞士一波、中信证券、中诚信托等签署了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分行26亿元不良贷款证券化项目的相关协议,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

为了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管理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确立了以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以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由相关机构组建信托型SPV,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放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运作框架。2005-2008年,多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各类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了数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规模为619.56亿元(见表1)。

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看,前期试点过程中有12家金融机构进行了资产出售,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3家、汽车金融公司1家。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优质公司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不良贷款等。从信贷资产证券期限结构看,主要是中长期证券,其中5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155.12亿元,占发行总额的25.04%;1-5年的中期债券452.48亿元,占发行总额的73.03%;1年期的短期债券为11.96亿元,占发行总额的1.9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取海外之经验,在试点过程中逐步规范。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见表2),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各环节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监管部门行使审批权,对具体操作行为予以管理和控制。

在前期试点中,监管部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风险:一是建立基础资产和产品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银行间拆借网、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货币网、中国债券信息网等对外公布相关发行和交易信息。二是引入信用评级和增级机制,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由专业评级公司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初始评级和跟踪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以利于市场发售。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机构投资者发售,并允许资产支持证券进行质押式回购。

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情况看,监管部门对发起人和基础资产的选择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方式,主要选择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作为试点单位,采用成熟的发行技术,确保操作成功并取得示范效应。但是,每单业务的审批周期较长,至少要半年以上。根据相关的审批流程,金融机构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先要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申请,获得批准后再向银监会报送资产证券化项目的相关材料,得到审批之后才能进行正式的业务运作。

二、重启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现实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信贷资产证券化一度被妖魔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起步不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戛然而止。客观地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确实存在“过度”现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放大器”作用。但是,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不会因金融危机而改变,只会对原有的运作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从国际来看,欧美主要国家已陆续在2009年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指出“资产证券化是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使得一度停滞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得以重新启动。这是件多收益的好事。有序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商業银行经营管理、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发展金融市场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目前,我国仍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银行贷款是资金供给的主渠道。按照银监会的安排,我国银行业从2013年起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要求,对商业银行实行更高标准的考核,这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银行业来说,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和严格的杠杆率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对于资本的需求增大,而估值水平的降低使得外部融资面临很多困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转变为可用资金,用于发放新的贷款。信贷资产出售后,商业银行为承担资产业务风险而准备的资本金可相应减少,有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和基建项目贷款,期限大多在5年以上,而商业银行的各项存款大都是5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商业银行这种“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客观上会造成资金沉淀而加大流动性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低流动性的贷款转换成新的可用资金,在提高资产流动性的同时,能把集中在银行的风险转移分散给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实现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相互融合。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从贷款持有型向贷款流量管理型转变,是提高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信贷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减少了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具有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功能。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而发放贷款客观上必然产生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不仅回收期限难以把握,而且是否能足额回收也不确定。借助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一部分不良贷款转变成能在市场上流动的资产支持证券,让有能力接受并愿意接受的投资者持有,将一部分风险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对提高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负债,却增加了新的可用资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加速处置和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效率,商业银行可以在贷款质量有下降趋势之前就将其出售,提前转移风险,从而有效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的整体质量。此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促进银行转变盈利模式也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的银行业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生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国际银行业已出现向服务收费转变的潮流。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将相应的资产和利差转移给投资者,自己继续管理贷款、收取管理费用。既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又能增加新的盈利渠道。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行,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积极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住房抵押贷款、长期项目贷款下的资金释放出来,从而增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供给能力。二是中小型银行可以直接将中小企业贷款实行资产证券化,增加可用资金。只要这些银行能够克服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方面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就可以为其开辟出一条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银行业解决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资产或者某一行业资产持有占比过高的问题。如果银行业有更多的贷款数额参与到证券化过程中,就可以释放出大量可用资金,从而间接地推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四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中小企业贷款资产池进行合理信用增级,就可以将更多中小企业贷款转换成证券产品向市场出售,使商业银行获得循环融资机会,从而收到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的功效。

(四)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证券产品,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丰富了市场中的证券品种,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資工具,这对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将起到积极作用。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资产证券化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设计出不同等级证券,这些证券具有不同的偿付次序,以熨平现金流波动。信用增级能将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证券,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第三,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完备性。在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中,涉及到发起人、债务人、SPV、保证人、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等多个当事人,每个机构都有专业分工的优势,这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服务效率,为更高层次的风险权证市场提供技术支持手段。

三、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几个相关问题

信贷资产过度证券化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因素之一。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监管层认真总结国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严格控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和发行,以严格审批来控制资产证券化产品总体规模是明智之举。的确,从前期市场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过程中着力解决。

(一)扩大基础资产种类并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

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应着眼扩大试点范围,因为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其功能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规模的扩大应包括基础资产种类的增加和更多金融机构的参与。根据《通知》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础资产种类可以进一步扩大,除了前期试点中的基础资产种类,鼓励金融机构选择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等多种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使基础资产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另外,入池基础资产的选择要兼顾收益性和导向性,既要有稳定的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又要注重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

在扩大试点时期,应鼓励更多经审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而此前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通知》规定,银监会在收到发起机构和受托机构联合报送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申请,决定受理的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通知,大大缩短了受理和审批时间。而此前的试点过程中,发起机构和受托机构首先要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申请,然后再向银监会报送申请材料,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审理,获得批复后才能进入实质性运作。

(二)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范围

2008年以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投资者参与的热情不够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投也比较清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缺乏足够的市场主体参与,不但流动性受限,就整体金融风险分散而言也难以达到效果。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良莠不齐,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监管层对机构投资者的资格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产品规模小和投资者单一导致已发行的证券化产品交投不活跃,流动性很差,部分产品甚至全年都没有交易。《通知》提出:“要稳步扩大资产支持证券机构投资者范围,鼓励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等合规的非银行机构投资者投资资产支持证券”。

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是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认购主体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这导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交投不旺。如果能形成一个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就可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需求,促进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随着企业年金、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债券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隔离和信用担保制度保证投资者在获得稳定息票收入的同时只需承担较低的风险,也形成对投资者的强大吸引力,促使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投趋于活跃。

(三)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风险控制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属于结构化产品,既有收益,也内含一定的风险。从西方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看,商业银行一手放贷,一手将贷款打包证券化后出售给投资者,银行只赚取手续费,风险和收益全部转嫁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失去风险管理动力,人为放松贷款发放标准,将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表明,如果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风险不进行严格控制,那么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正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在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时,监管层增加了一些新的审慎性要求。

一是要强制风险自留。《通知》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持有期限不得低于最低档次证券的存续期限。这相当于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起机构与投资者绑在同一条船上,可以防控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是实行“双评级”制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复杂的结构性投融资活动,投资者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其中的风险,因此需要由权威的专业评级机构对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风险的评定,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通知》要求“资产支持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与交易初始评级应当聘请两家具有评级资质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持续信用评级。”这种相互制约的评级制度可以提高信用评级的可信度,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预测。

三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要简单明晰。反思美国次贷危机,其直接诱因是多次证券化,导致最终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异常复杂,投资者根本看不懂。再加上评级机构利益驱动,对合成证券的评级过高,造成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我国监管层吸取金融危机教训,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要简单明晰,扩大试点阶段禁止进行再证券化、合成证券化产品试点。”

(四)加强信贷资产和资产池的信息披露

加强信贷资产和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建立信贷资产及其证券化产品数据库,实现相关信息共享,有利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我国在前期试点中,证券产品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特别是资产池信息披露的程度及范围,与投资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没有强制信息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发起人可能提供片面的资产池信息或隐藏负面信息,难以充分反映产品风险。

对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说,不同风险类型的信贷资产都可以纳入基础资产池,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但前提是信息的全面及时披露。只有这样,投资者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自主作出投资决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源头在基础资产,而发起人应当对信贷资产的动态信息掌握得最全面、最直接。因此,即使信贷资产已经不在其资产负债表内,发起人也应当以服务商的身份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承担后续责任,防范信贷风险管理空白化和道德风险。这就需要加强信贷资产存续期间的信息披露,必要时可以引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加强对证券化产品的监督与检查,并披露其相关信息。

(五)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专门立法

目前来看,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法律、会计、税收环境都不完善,尤其是相关法律不健全。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保障,而国内目前还缺少信贷资产证券化所需的独立法律,现有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不足以解决法律冲突,因而掣肘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较多,因而在业务运作的每个环节、市场主体之间都要有相关的法律作出规定。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基本管理框架已經形成,对产品发行和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产权登记、会计结算、信息披露、税收管理等均作出了规定,但由于这些管理规定多以部门规章等形式出现,法律位阶较低、适用范围较窄,实践中难以适应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统一立法是必要的。即由立法机构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立法,确立统一的发行、上市、交易规则,并针对现行法律规定中与资产证券化相冲突的情况规定例外条款,以解决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法律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倩.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速金融市场融合[J].中国金融,2012,(13).

[2]胡越.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J].时代金融,2012,(3).

[3]史晨昱.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J].新金融,2009,(4).

[41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EB/OL].http://www.pbo.gov.cn.2012-06-18.

[5]纪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前行[J].中国金融,2012.(7).

[责任编辑:陈齐芳]

作者:耿军会 尹继志

上一篇: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论文下一篇:历史课堂上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