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产证券化论文

2022-04-17

上月25日,古装动作悬疑片《大唐玄机图》发布会上出品人宣布,推出中国首个电影资产包,拿电影未来权益进行份额化发行融资,以完成先期8000万元的资金筹募,成为国内第一只电影“期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资产证券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电影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1:

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现状研究

摘要:电影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对电影资产证券化的理解和掌握都亟待提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电影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发展并结合美国电影行业的成熟经验,为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电影产业;融资

文献标识码:A

D01:10.3 969/j.issn.1003 -9031.2 018.09.09

一、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0年2月,美国房屋和城市发展部发行了第一支现代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代资产证券化从此拉开序幕。之后,美国投资银行家Lewis Ranieri(1977)首次正式提出“资产证券化”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其表外特性体现在资产证券化需要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而不需要合并报表,且不消耗资本金,其融资特性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交易的证券的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手段,在短短数十年间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美国ABS产品余额约1.5万亿美元(见图1)。

电影资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于美国好莱坞,其早期标的资产一般是电影版权,福克斯于1996年和2000年对《千禧年》系列电影展开电影版权资产证券化,融资额分别为1亿美元和8245万美元。在1996-2000年的四年间,近79亿美元的证券化产品成功被发行。此后,电影资产证券化愈加成熟。2002年10月,梦工厂对包括《角斗士》《美国丽人》《世界大战》《拯救大兵瑞恩》《有本事抓住我》等59部影片进行打包并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006年,派拉蒙以梦工厂的电影资料库版权未来收益为基础资产,向私人股权投资者发行了约10亿美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2015年8月7日,星美控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13.5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以票房收入作为基础资产并成功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随后,2016年大地影院集团和时代今典集团分别发行了以电影院线未来收益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美电影产業资产证券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资产的不同,美国的基础资产较为多元化,而中国一般以影院票房为基础资产。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尚不成熟,选择了现金流更加稳定的影院票房作为基础资产,而在未来,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成熟,电影版权证券化有望出现。

二、中国电影产业融资现状及风险因素

(一)中国电影产业融资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电影企业融资模式主要有国家投资、银行贷款、预售融资、广告融资、上市融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新兴的众筹融资等。

1.国家投资。国家投资是一种去市场化、非典型的融资方式。近年来,国家设立了电影专项资金,鼓励特定题材电影的拍摄,包括少数民族影片、农村题材影片、儿童题材影片和国家重大事件题材影片。国家投资有其重要意义,它解决了市场化电影企业的拍摄题材局限陛问题,某些题材的敏感性以及严肃性将使市场化电影企业承担额外的风险,因此,国家投资将填补某些类型电影的空白。而正是由于政府投资的具体指向性,其难以成为大部分电影企业融资的主流方式。

2.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电影企业融资重要的渠道,具有独特的优势,即融资成本偏低,除了支付固定的利息之外,电影公司不必付出任何额外的成本。而传统的分账模式下,电影票房越高,则须支付给各个投资方的利润也越高。但是,由于银行借贷的融资模式目前对于电影版权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且其审核标准以重资产为主,现阶段难以成为电影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3.预售融资。版权预售是电影市场中常见的类融资手段,预售融资类似于会计科学中的预收账款概念,通过将版权提前售予电影院线、电视台、互联网平台,以预售合约的形式获得发行方的预售资金。预售融资甚至可以安排在电影完拍前,例如熙颐影业交由Insiders进行国际版权预售的电影《第一夫人》,由于其高概念题材(肯尼迪遇刺事件)和顶级的主创班底(《黑天鹅》原班人马,娜塔莉波特曼主演),使电影版权在开拍前便销售至几十个国家,收回了大部分制作成本①。

4.广告融资。电影不同于其它媒介,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繁荣,其自带的广告宣传属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企业和商家的高度重视。以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为代表的宣发方式成为了电影制片方提前收回制作成本、缓解票房压力的一种常见方式。而对于广告植入方而言,此方式的成本较低且其被植入广告在电影中能以灵活、有效的方法展现从而提升广告传播的效率。然而,其整体融资规模在整个电影制作成本中的比重不大,只能成为一种缓解资金压力的补充手段。

5.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一种股权融资方式且融资规模较大。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制片方还是院线方都急需融资,通过增加影片供给和院线数量以满足日益扩张的观影需求,上市融资便成为了电影行业龙头企业的共同选择。2009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2010年12月9日,博纳国际影业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影集团于2011年上市,成为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国有影视企业。这些影视龙头企业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包括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稳定,盈利状况比较可观,而上市融资只是少数企业的融资手段。

6.私募基金融资。目前,包括IDG新媒体基金、由中影集团等发起的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等私募基金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私募基金的介入除了拓宽融资渠道之外,也帮助电影企业建立一整套制片预算方案、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出资方对于资金使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使电影行业融资更加规范化,从这个角度讲,私募基金融资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本土基金刚刚起步,相关政策制定尚待完善,并且私募融资属于股权融资的一种,其成本将会更高,因此,私募基金融资目前并不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手段。

7.众筹融资。电影众筹是近几年电影行业新兴的融资方式(见图2),包括《十万个冷笑话》《大鱼海棠》等电影都采取了众筹募集资金。众筹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既拓宽了传统融资渠道,又通过增加相关电影的热度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然而,众筹模式存在诸多风险及问题。一是政策风险较大,早期众筹由于政府监管滞后而经历了快速发展,从2016年4月开始,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会议,决定启动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而股权众筹正是此次监管的重点;二是投资风险大,众筹融资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电影行业的一些高风险特征,包括电影制作周期长、发行渠道以及后期渠道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因素将使众筹融资回报率大打折扣;三是对影视行业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众筹的项目结构与资金结构错配,即融资渠道丰富的院线电影众筹到比融资闲难的小成本电影更多的资金,据统计,众筹行业所筹集的70%资金流人到院线电影。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融资手段虽然有所增多,但是融资成本、融资效率仍有待提高,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制作的电影,因其资信水平较难评估,融资尤为闲难。本质上而言,现有的融资闲境,起因于将有形资产融资的法律框架运用于无形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在抵押质押、转让或权利瑕疵担保等方面与无形资产的差异,造成有形资产融资法律框架难以有效处置无形资产融资的法律问题,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无形资产融资的闲境。从美国过去20年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最近在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突破可以看出,随着技术和制度的成熟,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将成为一种可行的、风险可控并且收益良好的融资手段。

(二)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

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过去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基本条件。

1.经济条件。资产证券化的首要条件是企业资产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电影版权作为电影企业的资产,其收益性与电影产业的枯荣息息相关。2017年全国票房已经达到了559亿元,国产影片数量接近干部,近几年电影市场的繁荣创造出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作为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电影,这为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2.中介服务机构。电影版权证券化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是否健全,专业水平是否达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银行、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专业服务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已经具备为电影版权证券化提供配套服务的能力。

3.制度条件。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电影版权证券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必要前提,我国政府建构相关版权法律体系如《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成功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司法和执法体系。

(三)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风险因素

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投资中,仅有10%的影片可以盈利,40%的影片仅仅能够盈亏平衡,很多影片甚至在电影市场中损失惨重。因此,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依旧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主要特征。

1.经营风险。电影产业从属于的文化产业,由无数创意内容组成,而创意内容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而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受众对于电影产品的独特倾向性难以提前预知,因此,制作方和发行方只能依据过往的经验判断电影的卖座程度,但受众的喜好、口味会被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影响,经验判断往往具有滞后性。例如,以往受众对主旋律电影一般兴趣有限,《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在市场上的平淡表现便是其应征,而2017年《战狼2》、2018年《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的爆红,说明在当前国际关系紧张的形势下,观影品味受到了明显影响,受众的政治参与感增加,爱国情怀主题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

2.行业风险。从票房数据看,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十年,2009-2015年的票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见图3)。行业增长奇迹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一方面,有助于缓解电影产业长久以来资金不足的窘境,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行业泡沫的产生,如演员片酬和电影上市企业估值过高,院线获得融资之后盲目进行低质量扩张,企业并购交易中也忽视被并购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以完美世界收购时代今典为例,时代今典当年票房收入7.8亿,净利润仅仅400万,而完美世界并购时代今典最终确认金额达到了13.53亿,远远超/H了时代今典的利润创造能力。

3.作品审查风险。中国电影产业审查制度是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就电影制作而言,现有《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审查条例、规定,电影剧本需要备案,不得拍摄未经备案的电影剧本。虽然电影制作公司在筹拍阶段会进行内部审核,但仍存在申请审核不通过的可能,一旦发生,将对电影公司将产生较大影响。就电影发行而言,审查制度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宣传发行,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影片最终的上映日期一般只能提前一个月得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进口片的宣发策略,导致不可避免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4.版权风险。目前我们文化产业的版权意识、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大量盗版、抄袭现象存在于互联网之中,包括从一些网站上能够下载到时下热映的电影、看到未授权过的视频等。版权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文化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电影产业整体的盈利状况。

5.市场竞争风险。为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电影生产效率,目前电影企业积极进行投资、兼并,拓展经营版图、增加企业实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电影企业未来的生存状况将更为恶劣,两级分化的趋势将会日趋明显。

6.突发事件风险。电影产品的制作是一个耗时巨大的系统性工程,每一个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都需要保持相当的稳定性,而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难保证,风险也随之不断增长。特别是很多电影拍摄中存在爆炸场景等极为危险的拍摄环境,风险难以预测。以电影《乌鸦》为例,1993年3月,李国豪在拍摄电影《乌鸦》时意外被道具枪中的子弹击中身亡,年仅28岁,制片方虽然运用蒙太奇和CGI将电影最终完成,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三、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案例研究

(一)星美控股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借助资产证券化的通常定义,可以得出电影资产证券化的一般定义:发起机构(通常为影视集团)将所拥有的院线票房、电影等知识产权通过破产隔离之后转移到特殊目的实体(SPV),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资产作担保,经过信用评级以及信用增强后,成为可在市场上流通的证券,从而为影视集团进行融资的金融操作。

2015年5月,星美控股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了13.5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ABS),该单ABS融资计划历时半年。2015年10月初,该方案初步形成,此后安信证券对星美控股旗下院线进行尽职调查,2016年4月份确定投资人,同年5月正式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安信证券是星美国际影院票房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管理人,根据《星美国际影院票房债权(鼎新系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说明书》,其原始受益人是星美国际旗下23家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基础资产是在专项计划设立日转让给计划管理人的、影院管理有限公司五年内出售观影权益而取得票房债权(鼎新系统)的权利。专项计划的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分为了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步,确立资产证券化目标,构建资产池。确立资产证券化的目标是整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由安信证券与星美国际根据其自身融资需求确定需要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及规模,基础资产为存续期内(即2015-2019年)星美国际旗下23家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出售观影权益而取得票房债权(鼎新系统)的权利,发行总规模为13.5亿元。

第二步,组建特殊目的实体(SPV),进行破产隔离。由安信证券设立《星美国际影院票房债权(鼎新系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说明书》,之后由专项计划管理人安信证券签订《资产买卖协议》向星美国际购买基础资产,实现被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其他资产间的风险隔离。

资产证券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需要设立特殊目的实体,并且被转移到特殊目的实体中的基础资产需要与发起人所在企业隔离,意味着发起人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会影响到特设载体的运行,从而使投资人的风险最小化。

第三步,进行资产托管。由安信证券、星美国际与监管银行浦发银行、托管银行浦发银行分别签署《监管协议》和《托管协议》,将基础资产及其权益托管给第三方托管机构,从而实现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使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的权益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第四步,完善交易结构,实现信用增级。交易结构是指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围绕资产风险与收益等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证券的一系列结构安排。本次专项计划采取了优先和次级分层、差额支付承诺以及北京名翔国际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星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及差额支付承诺人的上述补足义务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等多种信用增信措施。专项计划包括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共5档,募集资金规模分别为1.70亿元、2.00亿元、2.45亿元、2.85亿元、3.50亿元,期限分别从1-5年不等,全部由专项计划投资者认购;次级受益凭证规模为1亿元,由北京星美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认购。

第五步,确定发行评级。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根据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情况、交易结构安排、担保安排等因素,评估有关风险,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均获得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给予的AA+级评级,而次级资产支持证券未参与评级。

第六步,发行資产支持证券并支付基础资产购买价款。在发行计划通过中国证监会批准之后,由安信证券担任承销商,与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签署《认购协议》出售资产支持证券,然后向原始权益人星美国际支付发行所获得的募集资金13.5亿元购买基础资产。与此同时,专项计划与交易所签署《上市服务协议》,使得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在深圳交易所二级市场买卖。

(二)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企业的比较研究

由表1可知,星美、大地影院和时代今典通过票房收入资产证券化募集的资金都远远超过其年净利润数倍。一方面,说明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这也惠及电影企业,使之能够尝试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另一方面,三家公司未来的票房现金流在短期内达到投资人的预期是极为困难的,如果三家公司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表现不佳,将影响到未来资本市场对于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的态度,从而对未来其他电影企业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财报显示,三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星美控股2017年净利润为负,而大地影院集团的净利润也没有过亿,时代今典的净利润更是只有0.04亿元,与国内院线龙头万达影业相比,其在净利润、票房收入等方面远远落后。

若将三家公司中实力最强的星美控股与万达影业的过去几年盈利状况进行对比可知,万达影业无论是在盈利的增长率还是增长的稳定性上都远远优于星美控股(见图5)。星美控股由于近一年来的院线扩张战略,导致其在2017年出现负利润,而在2018年春节期间,星美控股表现不及市场预期,麦格理甚至降低了星美控股的评级。其他两家公司近年来的盈利表现更加低迷,以时代今典为例,完美世界于2016年12月对时代今典集团的正式收购距时代金典发行ABS产品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这足以说明时代今典的经营状况在融资之后仍然没有起色。

从经营状况角度分析,三家发行以院线票房收人为基础资产的公司在融资之后,其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有明显改善,由于其获得了充足的现金流,三家公司都在一、二、三线城市扩张,增加了院线建设投入,但其扩张效果如何有待时间检验,从短期来看,快速扩张使得公司整体经营表现更为低迷。

四、结语

美国好莱坞等国外诸多经验表明,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实现电影产业金融化并促进电影产业的成熟和发展。对于企业而言,电影资产证券化,一方面拓展了电影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融资难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盘活了资本存量,提升了资本周转率和资本质量,非常有助于提升公司信用评级,从而也为公司的后续融资降低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电影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渠道,其风险低于股票、私募股权投资等高风险投资方式,而其收益又高于国债、货币基金等。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电影产业金融化一方面有助于行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推动整个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实践,电影产业的法律制度、行业规则、理论建设都将得到极大地完善和发展,为其他有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金融手段进入该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家成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企业在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等多方面都与行业顶尖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是在近年来资本的追捧以及行业的非理性背景下,三家企业才得以尝试资产证券化这样的新型融资模式。由于目前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不完备,利润分配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最终流向企业的利润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此条件下,资产证券化失去了其实现的基础。随着资本回归理性,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将会暂时沉寂在金融市场。但目前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整个产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在迅速扩大,急需资本大力支持,资产证券化便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手段。鉴于市场的不理性、制度的不完善、理论的不成熟等因素的阻碍,中国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之路尤为艰难,电影产业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树青,电影收入证券化融资及其启示[J].电影艺术,2010(4):38-42.

[2]周正兵,好莱坞电影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机制研究——基于资产证券化的视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4):27-30.

[3]钟基立,文创与高新产业融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孙中源 任雨田

电影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2:

电影期货来了

上月25日,古装动作悬疑片《大唐玄机图》发布会上出品人宣布,推出中国首个电影资产包,拿电影未来权益进行份额化发行融资,以完成先期8000万元的资金筹募,成为国内第一只电影“期货”。

而曾为电影《夜宴》获得5000万元银行贷款提供了担保的中科智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透露,他们正在研发一个名为“电影版权投资计划”的新产品,针对一部已经完成了70%的镜头、预计在未来的180天内能够上映的电影,发行投资信托,收购该电影的版权,并将这个版权分拆成具体的标准份额,用理财产品的方式在公开市场上发售。

在投资产品普遍缺乏的通胀时代,一个投资新游戏出炉了。

横空出世

《大唐玄机图》(以下称《大唐》)以票房为主的未来盈利进行份额发行,从而先期募资。由交易所及交易商进行收益权份额的定向转让,从而募集到电影拍摄及制作所需资金,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理财产品。

电影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借助交易所,采用资产包形式上市交易,筹集资金1.5亿元。目前其发行价一份在1000元左右。以1亿元投资按1000元1份计算,影片面向大众发行的份额达10万份。日前,在首届北京国际电影季上,《大唐》已经依据自己的预期收益融到了股民投的7200万元资金,据其预测,未来不止能融到这个数。

出品方介绍,这个计划是其董事长李菲所提出的。他们受到的正是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之前推出的艺术品份额化金融产品的启发(与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交易基本一致),畅想可以让电影像书画一样上市交易。

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2009年11月16日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同时揭牌,是深圳唯一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类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国有产权交易等。颇有意味的是,《大唐》没有选择在名正言顺的深圳文交所上市,而是选择更为综合股东结构也更为复杂的联合产权交易所。

据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董事长建东介绍,这种融资模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电影制作团队,包括制片、导演、演员等;二是融资及监理团队,包括保荐人、监理人、担保人等;三是广大电影投资者。

“对于收益权份额投资者来说,收益权份额可以在设定的挂牌期限内在交易所进行自由交易。在资产包挂牌期限内,产生的所有票房及相关实际收益在归还资本金之后,盈利部分将对收益权份额所有者按照比例完全分配。兑现收益时应以投资者为优先,最初的项目发起人却是最后分配收益的,我们一是希望通过金融创新,为当前的电影行业提供一个‘工业化’的路径;二是希望接受我们的理念的制片人、出品人能够按照场内规范制度进行合作,这个合作的出发点是对投资人负责的。”

同时《大唐》的《收益权份额投资说明书》显示,总导演、总监制、主要演员、制片监理人、保荐人等所有项目核心角色所占的收益权份额一清二楚,这些回报如能实现将远远超出传统电影制作模式中的片酬收入。

电影相比于艺术品份额,是在短期内盈利的艺术品种,投资时期短,短期回报也高,目前《大唐》暂定发行3年,3年内可以自由买卖。目前其资产包的标的物一共两部分,一是电影的未来盈利(票房是其中收益大头),二是电影版权的预期盈利(包括版权的买卖、衍生品开发等所有可能产生的收益)。

诸多质疑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五种:1、版权质押银行贷款;2、私募股权融资;3、专项电影基金;4、合作拍摄,多方投资;5、影片预售融资。近年还出现了广告投入、基金投资、上市融资等融资渠道。

电影期货在国外早已有之,但美国电影期货经历了叫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院院长魏鹏举对此有全程的了解。“此举主要遭到了美国电影协会的抵制。对制片方来说,期货这种方式,利用好做空机制,无论期货涨跌都能赚钱,可谓利益相当巨大。美国电影协会认为,票房将可能被资本所操纵,票房真实度、透明性将大打折扣,在利益驱使下将显得更不真实。”

中国至今还没有电影票房的权威发布平台,制片方吹高而影院压低,本身没有透明度。而监管过程又极其复杂,交易所得派专人全程跟随剧组,紧盯资金使用情况并不断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如果聘用专业机构来管理,监管成本又要高企,由此带来的风险又将转嫁到散户投资者身上。除此以外,还有下面诸多问题。

要想为拍电影融资,得先对作为标的物的电影版权的价值进行评估。电影预期收益定价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电影版权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版权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评估人员的素质以及法律环境等,都会影响结果。而电影创作又具有太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而且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国产影片现阶段的盈利能力不强。

对于创作方,要到此平台上做这种尝试的制片人、导演,必须牺牲公开性作为代价。从目前来看,电影生产制作的全过程对于第三方和业外人来说还是相当不透明的,这也是影视融资难的最大困难。

支持方则认为这是电影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何群教授认为,“权益共享”融资模式,其实就是电影版权证券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我国电影投融资领域继风险投资、信贷融资、公司上市之后出现的新型融资模式。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版权证券化作为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一个特殊类别,已是一种很成熟的常态投融资模式。

目前被外界视为相对单边、不透明的电影制作传统体系,在有了产权交易所之后必然会形成新的体系,用来解决投资监控的问题,其中会包括完片担保、制片监理,还有一个交易商的角色,来配合文交所对整个项目进行监督。文交所则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能够让投资人和交易所以及制片整体团队有一个更好的沟通。

中科智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祥龙认为,对制片方来说,电影还没有上映就已经拿到了电影增值收益的一部分,甚至还没有做完,完成了70%的版权就可以做成信托;可以加快电影投资资金的周转速度;另外,他们还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渠道,就是通过银行买到电影,也就是在他们经手的电影投资计划里配售一定的电影票,人们买这个理财产品的时候就买走了一部分电影票。

赵祥龙介绍,目前他们所有的法律、财务准备都完成了,信托投资公司架构已经完成,只差电影项目的到来。

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去做一部电影大片的份额股东,感受下。

作者:施路

电影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3:

电影产业链金融化发展关键词举隅

摘 要:当前,电影与金融的产业联姻促使电影产业链全面地迈向金融化的发展态势。电影资产证券化、保底发行、补票和票房造假成为分别影响电影产业链条中制片、发行及放映环节的关键性的金融工具。“《叶问3》金融事件”是我国电影产业金融化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与上述金融工具对电影产业链条的影响相吻合,值得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叶问3》;电影产业链;金融工具

电影产业链一般包括制片、发行、放映等三个核心环节。目前,资本市场与电影产业互动日益频繁。金融作为第三方工具正在全面介入我国电影产业。电影资产证券化、版权证券化、完片担保制、2P2融资、众筹、保底发行、补票与票房造假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与电影产业联姻的衍生品已成为常态存在。2016年《叶问3》在内地上映,在票房收入高歌猛进的同时,其背后相关的金融操作令人眼花缭乱。“《叶问3》金融事件”一触即发。“《叶问3》金融事件”不仅将中国电影与金融的跨界联姻推向了新高潮,更充分暴露了产业联姻迅速升温的背后存在诸多弊端。“在商业逻辑和产业环境全面重塑与崛起的当下及未来,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选择与取向更为多元复杂。[1]”厘清和反思金融资本对于我国电影产业链条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电影资产证券化介入制片环节

“制片业是电影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是电影创意、资金投入和人才集聚的市场。[2]”制片是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重点。资产证券化是将电影的预期收益通过结构重组,转化为可交易证券进而融资的一种金融活动。电影产业作为投资与风险的双高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制片、投资与资本的渠道,能降低制片风险。电影与金额的联姻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必经之路,资产证券化正在成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方式。

《叶问3》由快鹿集团投资,制片方合禾影视与发行方大银幕联合将票房收益权出售,以1.1亿元向十方控股出售内地55%的票房收益、以4900万元向神开股份出售票房收益作为投资基金。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又以票房收益作为基础资产,利用P2P平台进行了新一轮融资。十方控股和神开股份是隶属于快鹿集团的上市公司。从资金链条看来,快鹿集团认购了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又投资了快鹿集团的电影,但本质是同一家金融集团的内部操作。看似天衣无缝的跨市场资本操作,却在“《叶问3》金融事件”大肆曝光之后,令投资方、制片方迅速陷入舆论漩涡,相关股价也在这场左右倒右手的游戏中暴跌。

《叶问3》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P2P平台实现,经由快鹿集团联合制片方与担保公司在内的十几家P2P平台进行多次融资。国内影视P2P平台融资的运作方式与《叶问3》基本相似,都是打包一部或多部电影的收益权在平台融资。但P2P平台的电影融资机制潜藏风险。第一,电影属于估值难度大、投资风险大的无形资产。《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爆发后,快鹿集团面临18亿元的兑付危机;第二,银监会规定P2P平台不能做资金池,不能自担自融。此项规定降低了融资风险,也增加了融资难度。快鹿集团触碰了银监会的这几大红线,《叶问3》具有明显的违规融资;第三,P2P平台电影融资期限要生产周期相配,错配容易造成流动风险。《叶问3》的融资期限与其生产周期不相匹配,是出现兑付危机的重要原因;第四,在国内P2P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电影资产证券化也没有成熟的运作体系。披露资金流向、项目进度是P2P投资者最基本的风险保障,但银监会对于P2P的资金流向并无明确监管,相关信息披露也参差不齐。《叶问3》自担自保、重复融资等问题将P2P平台电影融资存在的风险暴露无遗。

显然,资产证券化是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值得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新兴领域。但是“资产证券化对于金融界来说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金融技术,电影证券化的风险并不在于证券化本身,真正诱发风险的是盲目和缺乏专业指导的畸形的证券化。”[3]通过P2P众筹等渠道进行电影资产证券化无可厚非,但是违背行业规范和法律约束操纵证券市场,只能让电影产业的泡沫愈发加重。

二、电影保底发行日趋风靡

保底发行指在完片后,由保底方提前向制片方支付合同中约定的预期票房收益。对制片方而言,保底发行提前锁定了制片风险,但也放弃了可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机会。对于保底方而言,票房预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盈亏,倒贴风险与丰厚收益同时存在。保底发行是资本市场进入我国电影产业的标志之一。2013年《西游降魔篇》的保底发行在国内成功试水,《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栀子花开》《太平轮》《恋爱中的城市》《师父》《港囧》《美人鱼》等多部影片随之先后尝试了保底发行。

《叶问3》未上映前,上海中海投金控作为担保公司以10亿元的票房保底向影片投资方快鹿集团进行了保底发行。表面上看,中海投金控的保底发行并无不妥。但是,事实上神开股份、十方控股、中海投金控背后的控股股东均是快鹿集团。简言之,快鹿集团自己为自己进行了保底发行。神开股份原本是一家石油类的上市公司,由于业绩下滑而转投影视领域。快鹿集团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希望通过上市公司的股价浮动,从中获利;其二是运用金融工具的不断炒作,提高预期票房收益。但是随着“《叶问3》金融事件”的倒戈,原本计划好的保底发行收益和股票收益都随之消退。在电影商业化与产业化全面崛起的当下,一切与电影相关的经济行为都是必要的,但是“《叶问3》金融事件”的连环违规的行为造成其背后金融链的严重受损,也充分地暴露了当前我国电影经济体制运行的短板与弊端。

保底发行的日趋风靡充分地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环境中金融化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中国正在面临传统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多资本市场的热钱纷纷“觊觎”正在崛起的电影产业。保底发行作为切入口,为资本市场与电影产业的联姻创造了有利机会。电影项目的生产周期跨度长,如果没有保底发行,制片方收入只能靠依靠票房,整个电影投资的风险将由制片方全部承担。保底发行降低了制片风险,使制片方在产业链的发行环节就能够安全地退出。保底发行为影视公司解决了资金链的后顾之忧,为其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也为电影创作的积极性提供了有效充足的物质保障。此外,普通发行对于发行方来说,只能获得发行费用。但是,保底发行颠覆了普通发行的权利,能在票房收入中获取更多收益,而且根据保底合同的约定内容,还有可能获取窗口化放映带来的收益,甚至是电影IP及衍生品收益。当然,收益的放大也意味着风险的加剧。保底发行中的风险基本上由发行方承担。随着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保底金额也随之上涨,其隐藏的保底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发行方的资金实力和运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补票与票房造假入侵电影放映环节

补票和票房造假是资本市场入侵电影放映环节的两种运作方式。网络购票平台以低价出售电影票,差价就被称为补票,补票一般由网络平台和片方承担。互联网购票兴起之后,购票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补票随之出现。但经历过几年赔本赚吆喝后,格瓦拉、猫眼等购票平台相继出现资金问题,平台烧钱补票的行为越来越少,其更愿意通过补票来获得等额的资源交换。片方愿意利用购票平台买票房或补票价,以提升电影影响力及预期收益,提高投资方在二级市场获利的可能。补票已成整个电影放映环节的潜规则,在政策法规不强制干预的情况下会持久存在。

票房造假的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叶问3》把造假推向风口浪尖。《叶问3》上映30小时,票房收入破4亿元,半个月票房达到7.9亿元。片方和影院联手,通过虚构天价电影票和打造的“幽灵场”等操作创造了《叶问3》票房收入一路走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查结果显示《叶问3》被查实的虚假排片场次高达7600多余场,涉及票房造假3200万元。发行方也承认有5600万元的自购票房。受“《叶问3》金融事件”的影响,大银幕发行的下一部影片《夏有乔木》被推档,十方控股股价蒸发逾80%。票房是电影金融创新产品中核心的变量因素,是投资方、融资方、保底发行方、制片方关注的焦点。电影一旦成为金融产品,票房达到预期则各方集团皆大欢喜。反之,所有金融环节都可能出现负反应。诚然,票房是可以操纵的,因此其金融创新都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这也成为很多涉及金融资本市场和电影产业的投资方大肆票房造假的原动力。

补票与票房造假的本质都是运用资金杠杆的金融游戏,目的在于通过小投入撬动大票房。目前,我国电影行业法《电影管理条例》中,仅针对透漏瞒报票房做出了相关规定,对于补票、买票房、虚假排片等行为并没有相应的认定方法和处理措施。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法规,打击票房造假等行为的执行力度欠缺。票房作为金融产品良性切入电影产业的一道保障,确实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严加监督管理,也需要资本市场的行业自律。

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一种潮流。“文化性消费的具体实现方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式并存、多渠道获得、多类型选择等态势。[4]”电影与金融的耦合与联姻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策略。但“《叶问3》金融事件”引发一系列负反应违背了电影产业的运作规则,是触碰法律和行业底线的违规操作,严重破坏了电影金融的生态圈。当前,“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整合,多领域、多渠道、多平台携手创造了文化共生与共享的发展趋势。[5]”电影产业的金融化发展在互联网广阔的背景下得以迅速成长。未来,电影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还需更多正面积极、健康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才能真正使资本市场的现实力量真正有效地介入我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打造华莱坞帝国贡献一份铿锵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鲁昱晖.民族化视域下国产类型电影研究备忘录[J].宁夏社会科学,2016(2).

[2] 金雪涛.我国电影产业链优化发展策略[J].现代传播,2013(4).

[3] 黄树清.如何实现真正的电影证券化融资[J].当代电影,2011(10).

[4] 王秋硕.论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类型发展与优化培养[J].中国电视,2015(12).

[5] 鲁昱晖.危机与突围:“网文剧”版权问题初探[J].编辑之友,2016(4).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覃红梅?

上一篇:辅导教师管理学论文下一篇:证券化农村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