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重点分析论文

2022-04-21

这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经验,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学德育重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小学德育重点分析论文 篇1:

谈如何通过中小学课外活动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62

一、课题研究历程

1.课程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能够让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更加适合于当今的中小学课堂,需要中小学德育教师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寻求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使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易学易懂。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课程研究的初始阶段

在课程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发现在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出现了课程内容过于政治化、复杂化的现象,这会使中小学生对于课程内容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使中小学德育质量不高。

3.课程研究的中期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意识到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通常会采用强制的方式来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迫使学生回到德育课程的学习中,然而,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在德育课堂中获得感较低等问题,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学需要一场直击要害、追根溯源的变革,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能够真正加深感受。为了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完成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做法,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以及乐趣。

4.课程研究的后期阶段

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校相关人员开展了相关策略的研究与探讨。为了深入探究如何通过中小学课外活动增加德育的实效性,研究人员分别针对中小学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德育活动,并对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外德育活动后,在德育学习方面的表现加以分析,进而得出以下结论:广泛参与课外活动对学生提高德育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参与度、听课效率、学习成绩等有着显著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德育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优良品德的教学目标。

二、课题研究成果

1.为有效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相关人员对于当前中小学德育展开了细致分析,研究发现,在当前德育中存在着教师过度干涉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的学习与了解,一味要求学生提高课程成绩,这就导致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成对于学生的束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中小学的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身言行的不足,以及使学生对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礼仪品德、文明风尚有所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自身对于德育课程的反省与思考,绝不是教师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相应的作业布置就能替代的。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将课外活动与德育有效结合起来,进而打破传统德育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也为了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更好地体会到德育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为今后有效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德育教学的要求,同时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栋梁之才,打好基础。

2.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德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传统的中小学德育教学中,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更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标准,更加熟练地掌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优良美德、道德品行。然而,现实的生活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只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德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本课题研究的深层含义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中更多地与他人接触,更加深入地体会德育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今后的生活规划好方向。

然而,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加偏向于成人化,中小学生对未来生活也缺乏深度思考。因此,本课题的开展将有助于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德育教学指明方向,使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实际。

三、关于通过课外活动提升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建议

当今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错误价值观,这无疑增加了中小学德育的难度。因此,要想让中小学的德育教学能顺应时代变化,真正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学习的感悟,就要合理运用课外活动提升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对此课题的相关研究,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中小学德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一大批德育教师进入教学岗位,虽然新教师一般都来自专业的高师院校,课程讲述的基本能力毋容置疑,但年轻的德育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外活动与德育培养的关系,仍然是校方与教师应当共同关注的重点。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会使得教师难以对开展课外活动时的秩序有保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授课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由于部分學生未能及时把德育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对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会导致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的出现为德育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将德育讲解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具备更加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节省讲述时间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加深印象,这也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尤其是遇到重要的德育知识时,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德育知识进行更好地呈现,使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养成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关于通过课外活动提升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反思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学的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教师层面分析,部分经验不足的新老师对课外活动与德育培养相融合的新模式理解不透彻,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只是把课外活动视为学生的休闲娱乐。从学生层面分析,学生可能受到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影响,暂时无法从课堂上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状态。因此,一些学生未能适应该模式,在短期内就不能在课外活动中对德育的认识与体会清晰地表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学德育教师更应当充分承担起责任,将通过课外活动增加中小学德育教学实效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笔者根据研究,得出的相关建议如下:

首先,增加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打牢理论知识,安排大量时间进行课堂实训,可以利用微格教室进行实验模拟教学。

其次,加强教学流程管理,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德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教学流程的管理,保证学生能够有秩序地开展课外活动。

五、小结

在中小学德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知的阻力。例如,课程安排的重新设计、课程进度的再次把握,最重要的是在改革过程中给中小学德育教师带来的压力。然而,针对中小学德育教学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针对中小学德育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尽快尽早地开展深入讨论与反思,才能够使中小学德育教学在今后更加长远地发展下去。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中小学德育加以改革,才能够使中小学德育焕发新的活力,也能够使中小学生接受到更加系统、更能够触及心灵的德育。

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是中小学阶段学生接受系统化、完整化、专业化的德育的主要途径,学生能否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上,真正在思想状态、品德修养有所改善,就取决于中小学德育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能否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及时弥补和完善。因此,只要中小学德育教师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就一定能为学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养成、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帮助。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小学课外活动课程增进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021)

作者:韩晓英

中小学德育重点分析论文 篇2: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这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经验,研究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专门致信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亲切关怀。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刚才,我们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全国县级示范性校外活动场所、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代表授牌,听取了北京等地的经验介绍,下午还要到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历程表明,必须认清面临的形势,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必须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必须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推动工作不断创新。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以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新的形势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同心协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具有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对于引导中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奋斗。中小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中小学生去继承和发展,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中小学生去开创。要使中小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着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价值观,认同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的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引导中小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振兴的伟业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重要着眼点就是大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教育引导学生牢记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志向高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昂扬向上,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第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思想道德状况实现了新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社会思潮愈是纷繁复杂,就愈是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加以引领。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确立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鲜明导向,引导师生自觉用“八荣八耻”规范自己的言行。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针对社会生活实际努力解疑释惑,针对学生成长实际力求生动活泼,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中央8号文件颁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各地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积累了重要经验: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二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三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四是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保证。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和学校对德育工作仍然重视不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还不完全适应时代新要求和学生新特点,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

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努力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课要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人类文明成果,陶冶高尚情操。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成就观。理科课程要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体美课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也是中小学生体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理解。要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发挥学校和社会两大力量,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局面。要在政策推动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影响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时间、场所等问题,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在全社会倡导凡是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理念。要在建立机制上下功夫,联合有关部门、行业主管机构,制订具有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结起来。

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弘扬主旋律,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关怀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充分利用好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举办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特别重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健康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学校管理工作也是一种教育,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对实施课程德育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抓德育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切实把德育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定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尊重学生人格,肯定学生的进步,正确使用批评的方法,不允许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避免以伤害学生自尊的形式简单地以“好”与“差”区分中小学生,严禁歧视和体罚。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要坚持依法治教,强化自主管理,开展民主监督,吸纳社会参与。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重视和关心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中小学生网络依赖问题,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中小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护和帮助。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提供有力保障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各地要从领导重视、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及时了解德育工作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加大经费投入,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需求。要建立各级教育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证。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继续做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工作,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要健全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协作机制,增强育人合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要加大对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广大教师要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努力以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人格的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要特别注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专业化水平,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要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重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身边道德楷模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独特作用。

四是加强科学研究,把握中小学德育规律。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组织专门力量,设立专门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建立德育研究数据库,建设德育研究基地。要推动德育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比较研究,探索中小学德育规律,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各地各校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及时加以宣传推广。

同志们,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创新,扎实工作,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中小学德育重点分析论文 篇3:

教育部:抓好“五结合”,全面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

本报综合消息 12月2日,教育部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交流总结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經验做法,谋划“十四五”时期德育工作改革发展,切实推动基础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出席并致辞。

郑富芝指出,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建设,锐意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问题,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得益于强化育人阵地意识,得益于遵循正确育人规律,得益于注重基层实践创新。

郑富芝强调,要深入分析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呈现的新特征,对标新要求,面对新挑战,要不断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结合上下功夫,把握好重点。

一是知识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重在体验。要加强案例教学、讨论辨析、实践体验,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二是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重在互补。要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全科育人,发挥各学科优势,注重社团活动,实现学科之间、课堂内外互补共育。

三是校园文化创建与社会环境净化相结合,重在同向。要营造校内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价值观引领,维护校内外和谐,抓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全面净化青少年网络成长环境。

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在协同。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开展好家访活动,推广好家教案例,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五是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重在配合。要强化部门共育意识,整合环境治理力量,提升资源开放水平,积极推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德育工作体制。

会议发布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会上,北京、天津、江西、福建厦门、黑龙江、山东、四川、广东广州、上海等地分别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不同主题作了视频经验交流。会后,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上海中小学德育工作。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等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全国基础教育

(摘自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上一篇:课程研究的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人才培育的文化创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