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

2022-04-16

摘要:“十四五”时期,港航部门承担着服务内河水运基础设施高效供给,支撑江海河联运高效运转的重要使命。本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阐述全方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探寻创新路径,积极挖掘机制潜力,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的思考与实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 篇1: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航天建筑”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建筑”或“公司”)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是四川航天第3个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企业,也是本年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航天服务业成员单位。

十四年磨一剑终摘“文明桂冠”

航天建筑起源于基建工程兵00363部队,这是一支曾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的光荣部队。自1984年7月集体转业到四川航天,脱去军装换工装,怀揣一颗报国心的航建人有了新的大家庭。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集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土石方、装饰装修、钢结构、公路、机电安装、水利水电、建筑幕墙、消防设施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成功塑造了“航天建筑 品质保证”的良好品牌形象。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利润总额7 733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坚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朝夕追梦、行稳致远。自1998年成为成都市龙泉驿区“文明单位”以来,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从区级文明单位到市级、省级文明单位,再到2006年以高分通过“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验收,公司追求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心从未改变,脚步未敢停歇。这14年里,公司坚持文明单位创建进战略、进规划,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做到与公司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体系,以党的建设全方位引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这14年里,“老兵”退休了,公司75%的职工都换成了新面孔,公司硬是依靠精心的统筹部署、广泛的全员动员和抓铁有痕的举措落地,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终于摘取了“全国文明单位”的桂冠!

抓好三项教育筑牢精神根基

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使党员和职工群众自觉把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通过邀请党校专家做讲座,组织开展“党课开讲啦”微党课大赛、党的知识现场竞赛、红色教育基地体验式教育等多种举措,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公司党委获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党组织”和四川航天“共产党员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委”称号,1个党支部获中国航天“红旗党支部”,2个党支部分别获四川航天“共产党员示范团队”和“先进党支部”荣誉。通过升旗仪式、航天知识图片巡回展、党委书记讲航天“三大精神”、航天故事诵读、观看爱国影片等活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开展 “巧用三根线,拉近百里心”“靶向聚合力,决战保目标”“三三四同”等形势任务教育创新活动,引导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公司党委获中国航天“形势任务教育创新大赛”三等奖、四川航天“形势任务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

凸显“神建”特色精做一流文化

公司針对建筑国企特点,在航天文化、部队文化和工地文化三结合的总体框架下,传承老前辈们“投身祖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神圣使命和“拓荒”精神,精心打造了以海纳百川的“容文化”、和谐共进的“家文化”、精益求精的“匠文化”为重点的企业特色文化——“神建”文化。

通过召开特色文化发布会、举办新员工企业文化课、建设工地文化墙、制作公司发展历程墙和特色文化微雕等形式,深化公司“神建”特色文化,使全体员工升腾对企业的忠诚与热爱,凝聚力量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同时,建立质量与科技文化、安全文化、成本文化、支部文化和廉洁文化等五大专项子文化,并制作手册发放全员,将“容”“家”“匠”的精神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融入到职工日常行为规范中。

开展主题活动涵养“一池活水”

公司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形成“企业有生气、职工有士气、产品有名气”的良好局面。公司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通过开展“暖胃、暖家、暖心”活动、职工“心连心”活动,不断改善职工办公区、食堂、宿舍等工作生活条件,建设职工阅览室、读书角、健身室和运动场地,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公司工会被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星级职代会”,公司职工满意度测评连续三年为100%。

四川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过程中,以开展文明践行活动为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提升价值认同, 焕发了新时代航天企业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参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赛、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行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践行文明规范,弘扬时代新风;持续深入开展“小红帽”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走入困难家庭帮扶活动,嘘寒问暖拉家常并带去慰问品,积极向他们宣传国家形势和政策,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勤劳致富;通过农民工工资监督、坚持开办“民工夜校”,传授施工技术和操作技能,在增强参建农民工安全意识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智力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力量。

航天建筑将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使文明之花绽放在四川航天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作者:张娜

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 篇2:

凝聚精气神 激发新动能提升江海河联运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水平

摘 要:“十四五”时期,港航部门承担着服务内河水运基础设施高效供给,支撑江海河联运高效运转的重要使命。本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阐述全方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探寻创新路径,积极挖掘机制潜力,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水运;高质量发展;党建引领;服务保障

“十四五”是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实现交通强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水路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行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江临海的南通,内河水网密布,港航部门承担着加快建设完善干线航道网络,服务支撑江海河联运的重要使命。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方位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力量,激发潜能,强化支撐,优化服务,是当前南通港航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把握新时代新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

面向现代化,开启“十四五”,南通港航事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我们要把握新要求、迎接新挑战,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国家水网大格局中,高水平构建现代化水运网络南通新篇章,为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1.1 国家战略,带来历史机遇

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在南通叠加。《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通州湾新出海口的开工建设,将全面带动南通沿海高质量发展,给港航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1.2区域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运事业,要求着力补齐内河干线航道、深水海港等短板,全面推进江苏水运现代化建设。“十四五”时期,江苏港航将全力打造基础设施高标准、运输服务高效率、绿色智慧高水平、样板示范高品质的“世界内河航运之窗”,建设现代化港航强省。围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积极打造江苏发展新的增长极的目标,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放大靠江靠海优势,全面发挥综合交通运输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加快发展枢纽经济。这些都对南通港航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3 职责使命,确立发展目标

围绕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十四五”期间,南通港航确立“双百联江海”建设目标,突出“连接关键节点、联通区域运输”的骨干航道建设,加快推进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建设,不断完善沿江地区对接通州湾出海口的内河航道网,加速推进江海河联运发展,打造“设施先进、服务高效、智能创新、生态绿色、管理优质”的江海河高质量一体化联运发展体系,努力为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2 立足新征程新使命,确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黄金机遇”要求港航部门拿出更多的“黄金作为”。聚焦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实现内河水运基础设施高效供给,聚焦航道船闸畅通,支撑江海河联运高效运转,南通港航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探寻创新路径,积极挖掘机制潜力,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在办实事、开新局中积极作为,不断谋求新突破。

一是管理机制谋求新突破。在项目前期上,推动建立重大项目前期政府协调机制,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加快推进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在养护管理上,变被动应急式为主动预防式,推动专项工程由计划管理模式向预算管理模式转变。在船闸运行中,引入船舶过闸信用管理机制,建立运输船舶信用档案,实行联合惩戒,加快推进水路运输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项目支撑谋求新突破。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进入高质效、快节奏轨道,以项目能级提升发展能级,使城市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通扬线通吕运段航道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的干线航道,也是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的重要内河疏港航道。当前,正按照今年通达、明年通畅目标全力推进。横跨通吕运河的金沙湾大桥,改造后达到三级航道通航标准,今年9月主桥贯通,11月底具备通车条件,为打通航道“赌点”、打造内河“水上高速”拿下又一关键节点。江海河联运通达工程今年9月实现全线贯通,提升现有航道资源利用率,服务中天钢铁产业落地,强力支撑江海联运发展。

三是发展创新谋求新突破。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推动信息化与港航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航道”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船闸智能调度系统试运行,通过科技手段充分利用闸室空间、提升调度效率,实现少人为干预操作船闸。全面推进船闸集中控制和统一调度信息化建设,实施“295”船闸集控工程。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运行更安全、过闸更便捷、人员更精简。探索应用过闸船舶安全监测及水下快速检修等新技术新装备,用科技手段实现提质增效。

四是优化服务实现新突破。在沿江口门船闸推行预调度机制,优化运行调度模式,提升过闸效率。开通集装箱运输船舶、重点工程钢结构运输船舶过闸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优质过闸服务,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开展船舶碰撞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夜巡,采用无人机辅助、到标检查、巡查艇夜航等方式,优化桥区水域航道的标志标识,提高通航保障服务水平。加强水上服务功能研究,提升服务多元化和精准化,健全服务清单,统一服务标准,辖区五座船闸、锚地全部实现停靠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精心制作岸电桩操作指南,现场讲解辅导,为船民提供贴心服务。不断完善连申线如皋水上服务区功能设施,建设船员图书馆、义诊室、船员餐厅,积极推进船员生活日用品补给超市、船舶机配件供应及维修项目落地,努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船民驿站”。

3 围绕新阶段新实践,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奋进新征程,需要找准服务发展的着力点,立足新实践,南通港航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融合引领发展,以队伍建设助推发展,以固本强基保障发展,把组织优势、组织力量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力量。

3.1思想引领强保障,凝聚奋进前行力量

南通港航以坚定政治方向、坚强思想引领为保障,着重落实“三抓”,营造风清气正、干事担当、砥砺前行的发展环境,凝聚奋进新时代的力量。一是抓学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强化理论武装,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学习内容,开设书记讲坛、职工讲堂、青年论坛,开展“交通精神大讨论”,开讲“我是法纪主讲人”微廉课,充分运用集中轮训、理论宣讲、在线学习、专题研讨、互学互赛等多种形式,促进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二是抓思想。立足港航目标任务,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力量之源,站在全局角度、政治高度、系统维度进行研究思考,推进航道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行业的协调对接,主动加强与重点港口、重要节点的沟通衔接,助推多式联运,提升干线航道服务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推動航道由“数量规模”型的外延式发展向“提质增效”型的内涵式发展迈进。三是抓定位。树立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在聚焦“一纵一横”主骨架,全力服务江海联动战略,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中,按照“港、航、运”三位一体要求,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增长极”和交通强省先进市的“新引擎”为定位,以舍我其谁的干劲,争先进位,不断向省市行业系统先进行列迈进。

3.2 组织基础强保障,构筑擎旗攻坚堡垒

坚持以党建领航发展,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堡垒筑在一线,党旗飘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一是党组织建到工程一线。建立江海河联运项目建设指挥部临时党委和纪委。各参建单位通过独立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模式,不断下移重心,把党组织建到项目、班组、作业点,实现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结合项目建设实际,确立“党建引领,攻坚擎旗争先锋;融合发展,通江达海铸精品”的党建品牌,“崇廉尚实树形象,风清气正江海河”的廉政品牌。积极推行“第一书记”制度,指导破解工程建设难题,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工程建设的保障优势。二是以劳动竞赛推进项目攻坚。围绕阶段性建设目标,以“比管理,看整体推进;比进度,看节点目标;比安全,看质量控制;比创优,看堡垒攻坚;比争先,看示范引领”的“五比五看”为内容,开展“学史当先锋、扬帆江海河”劳动竞赛,凝聚工程建设合力,营造比学赶超、团结拼搏、大干快上的建设氛围,助力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助力通达工程优质高效如期完成。三是以先锋示范促进追赶超越。争创“党员示范岗”,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党员带头闻令而动,迎难而上,投身船闸运行、水上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驻点防控,全力筑牢疫情防控水陆防线。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在工程推进的关键节点,党员干部和青年骨干冲锋在前,主动到最艰苦的岗位上,主动接受最难啃的“硬骨头”,齐心协力追赶超越。

3.3 队伍锤炼强保障,激发争先进位潜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港航部门多措并举,把党员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上来,锻造政治坚定、理念先进、专业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是以系统培训促提升。注重培训的系统化和针对性,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类别、分层次开展素质能力提升轮训。在市委党校开展“树狼性精神,强责任担当”主题培训,精选领导力提升、责任与担当、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课程,结合工作开展交流研讨,推动干部素质能力再上新台阶。结合新招聘人员特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进行集体谈话,围绕纪律规矩、安全防疫、职能业务、职业规划等内容,开展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实践锻炼、研讨交流等形式多样的系列培训,促进新人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二是以机制保障助成长。健全人才交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同志到机关跟班学习机制,引导干部职工培养能为的本领,想为的动力,善为的锐气。制定《年轻干部跟班学习锻炼实施办法》,选派多名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船闸一线跟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磨炼、快速成长,为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定期招聘紧缺专业人才,增强事业的发展后劲。三是以劳模工匠传帮带。开展“青蓝工程”,系统内各专业技术带头人与青年职工师徒结对,手把手传帮带。发挥“江苏工匠”、“交通工匠”在管理和技术创新中的示范作用,成立周明凯机务工作室、徐慧铖机电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现场指导、技能竞赛、技术攻关,提高全系统船艇机务和船闸机电管理水平。结合船闸运行、安全管理等业务工作,组建多个全面质量管理技术(QC)攻关小组,获得全国和省市表彰。

3.4 载体创新强保障,提升服务发展能级

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党建、安全等要素保障,围绕服务发展、常态教育创新搭建载体平台,成为推动中心工作的发动机,促进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创新党建融合载体。创设南通港航“红帆领航”党建服务品牌,以服务发展大局、服务百姓民生、服务行业发展为核心,推进重点难点工作,促进党建创新、项目创优、互动双赢,实现“党委创品牌,支部抓项目”目标。在焦港船闸跨区域、跨部门开展“一河两地六方”党建共建行动,实施联合巡航整治,有效改善过闸秩序,船舶违章率同比下降50%。二是创新主题活动载体。沿着总书记习近平的足迹,在五山滨江片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看沧桑巨变,思责任担当,激发奋斗力量。结合港航靠江靠水的行业特色,与社区街道联建共建,开展“五四林植树”、“护绿护渔护生态,我为长江添光彩”、“百年党史‘船’声筒、运河文化谱新篇”等主题活动,打造水上流动教育基地和党员之家,使船民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三是创新安全教育载体。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依托江苏航院,创新建设国内第一个“港航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通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技术,实现沉浸式安全警示教育,成为江苏港航系统人员培训的新阵地、技术展示的新平台。与江苏航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江海联动高质量发展风帆正劲。港航部门须继续坚定信心决心,在发展速度上争先进位、在发展质量上扛旗夺杯、在贡献份额上追赶超越,持续打造干支网络衔接、江海河联网畅通的高等级航道网,全面提升服务江海河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作者:吴淑筠

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 篇3:

党的阳光伴我在教育征途上前行

刘长有   1955年出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今哈尔滨呼兰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高级政工师。任呼兰县大用中学校长期间,大用中学成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面旗帜;担任呼兰教育局副局长、局长期间,多次筹备国家、省市农村教育改革现场会,荣获呼兰县第四届十佳公仆,哈尔滨市31届劳动模范;任哈尔滨第一中学校长时,荣获哈尔滨市教育战线建国六十周年具有特殊贡献奖;被省政府批准为兼职督学,特聘香坊区校园文化建设顾问,特聘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导师团教师,特聘2009年国家留学预科学院国际教育专家;退休后,担任哈尔滨市中小学后勤协会会长,参与了哈尔滨市德强、顺迈、铁路中专民办学校的发展战略研究。

1971年,我高中毕业做了一名回乡青年。毕业直接参加了生产小队劳动,平时愿意和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接触,参加集体劳动之余,也愿意抽时间看一些书,经常在田间地头给大家读报,参加文艺宣传活动,关心国家大事。那是1973年8月,当时正值村小学缺一名临时代课教师,经过大家推荐,生产大队同意让我去学校教学。作为村里民办教师,校长安排我教小学二年级语文、数学,担当班主任工作,从此我便踏上了教育这块热土,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归宿,一干就是40多年。往事如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淡然而去,唯有教育经历的一幕一幕历久弥新,难以忘怀。到了学校后,工作中便有使不完的劲儿,早上班打扫办公室,帮助工友干一些杂活,晚下班给学生补课,向老教师求教,学习教学业务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休息日也经常到学校看看,舍不得离开校园;半年后学校工友就和我谈心,说看小伙子表现得不错,工作很肯干,有责任心、正义感,问我想不想入党,我说生产小队就发展我是入党积极分子了,赵文学和吴化坤是入党培养人。就这样我正式成为学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学校工友张凤鸣当时还是大队的支委,是我的培养人,赵文学还继续做我的培养人。在沈八村小学我从二年级教到四年级,在老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教学业务大有长进,在我班还举行了全乡的数学教学公开课。回想起从教的第一所学校,感受最深的是校长要求严格,工作不留情面,心理压力大,须臾不敢懈怠;有一大批老教师业务精湛,堪称师德楷模,他们都曾被评为松花江地区、呼兰县的劳模教师,因为文化大革命前这所学校是全乡的中心校,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还是全乡的点校,那时乡文卫组的领导和教研员经常深入学校,学校管理严格,教学质量高,每年全乡统考都位于前列;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师生也经常参加各种比赛。

1975年10月4日,是我最惊喜难忘的一天。经大用乡党委批准,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经组织推荐到双城师范读书,为我们这一批工农兵学员特批解决了组织关系问题,当时从心里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暗下决心不辜负组织培养,不辜负乡亲的选送。在双城师范学习的近一年时间里,我选择了理科班,到校后就开始建校劳动,收拾校园、教室、宿舍、操场,校舍是原双城西北隅二中学校,是一所需要重新整修的老校舍;一切都是师生自己动手清理,挖菜窖,储冬菜,搭地炉,备采暖,平操场,固定单双杠;吃的是大碴粥、窝窝头、土豆条、白菜汤,一周两次细粮,基本是白面馒头,以改善学员伙食。在这种环境下,学员们没有感觉到苦和累,倒觉得很充实,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带着乡亲的嘱托,怀着求知的渴望,对未来的教育事业充满着信心和憧憬。在这里定期过党的组织生活,作为一名党员,这是进步和发展的象征,我也感到很荣耀。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人向上的动力,我很快适应了这样的学习生活,一头钻到书堆里,如饥似渴地补偿自己多年的知识缺失,经常是深夜里搂着书睡着了,为了日后工作需要,我尽可能多地去涉猎需要的知识;除研究中等师范教育数理化学科外,更是利用晚上、休息日阅读课外书籍,读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还写了很多诗词,与学友切磋交流。双城师范成立了校报,我被选为副主编,这也为后来我跨入诗歌的大门奠定了基础。40多年过去了,2018年我把43年来积累的文稿进行了整理,编辑了我的诗文集,共7册1200首诗词。人的一生不能错过每一次机会,如果把每一个过程都看成是黄金时段,回过头来就是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金色的路程。

1976年8月,从雙城师范毕业。我又回到了大用乡从事教育工作。乡里分管教育的乡长找我谈话,说了上学前的经历和表现,毕业后的工作急需,经党委研究决定委派我去唐义学校当校长,听后我顿时不知所措,记得当时只说没做过领导工作,小白担当不了。领导当即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于是我就服从了组织安排,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唐义学校是小学戴帽初中,小学5年,初中2年,初三都集中到乡中学毕业班。校址靠村西头,四周植树,没有围墙和校门,村里很少有人到学校,校内十分安静。学校7个班,11位老师,大多都有领导经历,教导主任是文革前中心校长,还有乡办“五七”大学校长,县工农干校老干部,文革前老校长,都是资深的教育人,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我是新人。学校距离我家8里路,每天上下班步行要往返16里,赶上下雨天我就得用塑料布把衣服包起来,到学校再把衣服换上,早晨6点从家出发,7点到学校,晚上教师都下班后,我最后一个离校,每天风雨无阻,周而复始。经过一年的努力,全乡统考中我们学校由倒数第一越到正数第二,期末学校联合大检查,我校片上检查第一名。可能是因为家长、社会的支持,村里领导的重视,加之我个人的影响,老师们都有了上进心,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学校被评为全乡的先进集体。

1977年8月,唐义学校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我也正干得热血沸腾,组织上又调我到佟家学校任校长。这个村型比较大,有万亩良田,村里设党总支,下面四个附属屯设党支部,我被纳入党总支的支委。学校设有总校,在李家屯,下面4个教学点,都由总校负责管理,教师多数是民办老师,年岁较大,学历不达标,跟班教学有困难;校舍靠近村东头公路,没有围墙,房屋校舍比较破烂,草苫的房盖,屋内是泥土墙,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冰冷,教室里每堂课都要组织一次学生热身运动,就是原地跺脚蹦,当时社会上形容学校是“弯着腰,拄着棍,披头散发掉眼泪”,那时候上级教育部门号召用“三土一树”(土桌椅、土黑板、土围墙,校舍外四周植树,校园内种植榆树墙)的办法解决办学问题。这里虽然办学环境很差,但民风古朴,有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屯里的说客管老师叫先生,主动维护学校秩序。村里领导很重视教育,支持校长工作。秋收时节,我们组织全校师生拣粮、拣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我们还开办了教师夜校,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相互帮助,每天晚上都要到10点多钟,一个学期过后,老师们个人业务有了长进,全乡学生统考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各教学点都有了新的变化,党总支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年末还带领班子来学校慰问。

1978年2月,我接到乡政府文卫组的通知,让我到文卫组上班,任副组长,负责全乡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工作。这次调动虽说是提拔重用,但我内心万般不舍,舍不得佟家学校,也舍不得这里的老师、学生和家长,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乡亲们对老师的尊重,村屯领导对学校的期待,农村孩子对教育的渴望,这是多么难得的乡亲乡情啊,现在回忆起来,还为那时的办学情景而动容。在文卫组工作两年,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浴火重生的炼狱过程,由管理一所学校到面向全乡16所学校,23个教学点,整天忙无头绪,顾此失彼。每学期组织的全乡小学统考以语文、数学为主,都是我和教研员命题,我负责数学试题,刻钢板蜡纸,再印刷,都是我俩合作,一干就是24小时,第二天取卷考试。文卫组在乡政府办公,政府领导时常看到我们办公室深夜灯都还亮着,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为了提高全乡的教学质量,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去哈尔滨市观摩学习,听特级教师马家沟小学柳玉芳老师和继红小学王凌云老师的课,从而引领全乡教育的整体提升。

1980年1月,正当我组织各校领导进行全乡教育联合大检查之际,大用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经呼兰县委宣传部批准,我被调到大用中学,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那一年我26岁,心里没有底,感觉很害怕,如泰山压顶,六神无主,我和书记说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考虑。回到家里后,我饭吃不下,神经也极度紧张,何去何从,不知所措。第二天上班我找到了文教助理,他是文卫组长,跟他商量该怎么办,他说:“你没有退路,这是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的,报上级批准的,推翻不了啦,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党委的决定,你现在唯一要想的是到中学如何开展工作。我帮你把现有的班子成员做一下调整,你工作一段后再考虑教师队伍如何安排。”就这样,我又走马上任了,2月25日我正式调到大用中学工作。学校有三栋校舍,两栋红砖房草盖,一栋厢房没有房盖,不能使用,学校前面靠近公路,没有围墙,没有树木,理化生实验室教具27件;教师人心不稳,对学校的发展缺少信心,社会舆论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领导的压力也很大,乡党委派我到中学,就是要尽快改变面貌。当时学校老教师居多,我又是大用中学的毕业生,这里有许多老师都教过我,面对这样一支队伍,我很胆怯,也很无奈,一度想打退堂鼓,可又一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向党委也做了承诺,就是拼死拼活也要干个样,不能辜负党委的重托。我在大用中学工作了5年,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天,整个人长在了学校,每逢春节我都留守在学校值班,让班子其他领导回家团聚,家里盖房子就请了3天假,男老师们自愿召集,下班后帮我挖地基,这也是老师们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与支持。1982年5月份,黑龙江日报社记者蔡楠对我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专访,在县教育局王辉光副局长的陪同下,吃住在学校,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还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进行鼓励和表扬,并在报纸上做了专题报道,题目是《加紧些,再加紧些》,这种社会影响力对我们领导和老师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多少年过去了,蔡楠老师的工作作风一直激励我做好校长工作,这次报道也成了大用中学未来发展的加油站。 1983年10月,呼蘭县归属哈尔滨市管辖,11月份,市教育局来呼兰要参观一所农村中学,晚上局领导通知我做好汇报准备,第二天9点多钟,市县教育部门领导都来到了我校,市基础教育处来了两位处长,县教育局来了两位局长,记得当时除了紧张和意外,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准备,汇报也没有材料,想到哪,问到哪,就说到哪,在我1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围着小火炉,谈到了12点多钟,他们对学校这些原汁原味的工作过程很感兴趣,当即决定,第二年春季开学后在这里召开全市初中教育现场会。经过5年的艰苦创业,大用中学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国家会议上交流,《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教育》相继刊发了大用中学的办学经验。全市现场会总结大用中学的经验,概括为“在两差一低的基础上,以四心精神,创造了四个一流”,即学生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师学历低,以坚定的事业心、积极的进取心、顽强的自信心、强烈的责任心,创造了一流的软件材料、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学校管理业绩。值得欣慰的是学校的工作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学生满意,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乡党委和县教育局给予我们充分肯定。每年的中考,我们的毕业生录取中专的比例占全县50%以上;重点中学录取总数是其他乡镇录取的总和;连续5年获得县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奖励第一名,被荣称为“五连冠”;其他各项工作都获得了市县的奖励。大用中学的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管理一所学校,尤其是农村落后学校,没有稳定的教育秩序和扎扎实实的教学质量很难令人信服,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只靠管理好、中考质量高这两方面强项维持局面,也很难有更大的发展。作为校长既要有整体格局,还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未来。1982年,当时学校社会声誉很好,在全县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是守住已取得的成果不变,还是面对新形势有所突破,我们选择了穷则思变,富则思新的发展路径。当时国家对普通初中学校提出了引入职教因素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农村的孩子毕业后负责。那时候的普通高中招生只有25%左右,剩下的学生多数回乡劳动。我们提出要瞻前顾后两手抓,回乡的孩子要让他们成为家庭的帮手,参加生产劳动的里手,种植业、养殖业的能手,发家致富的带头人。1983年,我应邀参加了在山东省平度县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学教育改革现场会,何东昌部长做了重要讲话,我校改革办学模式,引进职教因素的经验在大会交流。后来省市、国家相继在大用中学召开了端正办学方向,改革农村初中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现场会,推广大用的办学经验。那时候改革的一些做法,至今回想起来也适用于现在的课程改革,把办学中的职教因素融于我们提出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教育,自成一体,相得益彰;劳动基地建设也有助形成实验、实习、实践与绿色生态,标本制作与校本课程于一体的智慧化校园。学校早期教育改革积累的经验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当前的教育创新发展是一笔不可多的宝贵财富。

1984年7月,我参加了全省教育管理干部学院统一招生考试,被哈尔滨市教育干校录取,在教育管理大专班离职学习两年。入学时,我是班级的学习部长,毕业时,我被评为优秀学员,为哈尔滨市的学生争得了荣誉,学校领导说优秀学员可以推荐到市教育局工作,我没有在意,又回到了县教育局报到,到教育局工作后,又完成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本科、研究生学历。工作中我体会到,读书的历程,是一个人教育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本科毕业后,我就有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主张和见解,渐渐地形成了工作思路,在后来教育岗位上得益于学识的支撑,也使我能够走得更远一点,也能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从1986年8月到2006年底,我在呼兰教育局工作了20年。从普通科员到副股长,担任副局长12年,局长兼党委书记5年。做视导员时,我参与过全局各类现场会的筹备工作,分别参与了全县德、智、体、美、劳专题现场会材料组织、现场布置、经验总结,我推荐撰写的班主任经验,被评为哈尔滨市十大班主任标兵。

1990年,我由教育局副股长提拔为副局长,因为能力突出,领导交给的任务从来不打折扣,宁可少睡一会觉,不参加社会活动,也要努力争取创造性地把工作完成好;赶上工作忙时,除夕晚上还在写材料,有时通宵达旦,第二天颈椎劳损住进医院,也没有因此影响过工作;上上下下对我工作都比较认可,口碑还好,考核时得了满票。人的前行与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地探索创造,不计名利、不讲代价,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2年的副局长经历,得益于我的老局长栽培、指导和信任,以及言传身教,他离开教育局时,提拔到县人大任职,把接力棒交到了我手里,工作上的支持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事业上的信任和肯定是伟大而神圣的奖赏。跟随老局长12年期间,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呼兰教育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1990年哈尔滨市在我县召开了“端正办学思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现场会,省教育厅长和市教育局长对会议给予很高的评价,号召全省总结推广呼兰县办学经验,在全市开展创建大用县活动;1996年国家教育部在我县召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人民教育》报道了呼兰农村教育改革经验《拥抱大地》;2001年,全国陶行知教育研讨会在呼兰召开,我县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事业发展是无限的;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居于局部的眼界是有限的,站在国家、省市的格局来思考是无限的。

2002年,呼兰县委任命我为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我在大会上表态,循名责实,不辱荣誉,身先士卒,共创大业。5年的时间里,我一如既往地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奋斗不已。

2007年1月,我调到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工作,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这次调动又是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区委信访室研究处理信访案件,区委办公室通知我马上到市教育局,局长找我谈话:经过两个小时的谈话,又改变了我的教育身份,由公务员到事业单位,由局长到校长,又回到了我的学校生涯。1993年时,领导有意调我到市教育局农教处工作,那时副科级可以提升为处级,我没动心,也没有答应。时隔15年,又一次面临这样的问题,回市里工作的机会对我来说不多了,我答应了领导的调动,服从分配,组织的安排就是我的归宿。第二天市教育局党委领导就到呼兰教育局召开班子会,同时接我去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参加全体教师大会,正式上任校长岗位,呼兰教育局的同仁们都感到很突然,不理解;我爱人在北京,孩子刚从国外回来,对于我去一中工作,也是迷惑不解,我自己也说不通是为什么,也许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来不及想得更多,放下过去,从头做起吧。在事业面前我又一次经历了严峻的挑战,看我还能不能胜任一名校长?在一中工作的4个春秋里,送走了四届毕业生,招了四届新生。在我离开一中前,“百年名校,重振雄风”的目标初战告捷,哈尔滨市委对一中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高考质量重点大学录取率由36%提升到82%,新生质量逐年提高,与市重点校招生分数线拉开了距离;我校的领导和教师相继获得了黑龙江省五四奖章、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我本人荣获了哈尔滨市建国60年教育特殊贡献奖。

2010年9月,因个人请求,我调转到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工作,任党支部书记职务,一直到退休。在招考办工作期间,我参与了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区县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我被批準为省政府兼职督学,并带队赴鸡西市专项督导检查;参与了香坊区校园文化建设评审工作,被香坊教育局聘请为校园文化顾问。在我退休之前,2015年市局领导让我去筹建哈尔滨中小学后勤协会, 我当选为会长。这期间,又参与了谋划德强、顺迈、铁路中专几所学校的发展研究,对民办学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历经坎坷,走过了许多艰难的路程,有苦有累,更多的是收获了欣喜和愉悦;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教育的征途上执着地奔跑着,如今思想和精神的获得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财富,从中得到了组织和社会上的诸多荣誉,也给我的晚年生活留下了幸福的回忆。

编辑/李    莉

作者:刘长有

上一篇: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下一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