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教育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北京电子科技学院(100070)孙学明摘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院校的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篇:大学创新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重速度增长变为重质量提升,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为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加大改革力度,分析路径对策,以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

一、前 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则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由重增长速度转为重质量提升,由高速增长变为中低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新常态决定了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结构调整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压力,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近千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系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进,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提升

当前,虽然各高校都通过现有条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数高校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首先,分管校领导重视不够,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适应国家战略层面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其次,作为大学生学业和生活导师的辅导员队伍,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从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日常工作中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三,由于部分高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预算,在课程安排上难以“特事特办”,即使教师重视,依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结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现实中,部分高校没有重视这一环节,更没有建立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比如,课程建设层面缺乏基本的教学文件,如课程标准、课程建设规划、教学计划等,教材建设方面,缺乏基本的重视,随意选择教材,完全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系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高校,还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也有很多高校没有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门教学计划或学科建设规划之中,没有和教育教学体系中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没有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师的能力有待提升

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限制,即使掌握了系统的基础理论,但是无法做到理论和现实的有机融合,不能有效把握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特点。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一)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水平

各高校要上下联动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制度和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学校、教师、学生形成合力。首先,分管校领导要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从学校层面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之中。辅导员层面要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一切机会宣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为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氛围,及时发现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育。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自发组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加入相关社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规范化管理水平

课程规范化管理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样如此,各高校务必重视。首先,要系统研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教学标准,根据标准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其次,在日常教学运行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第三,必须重视教材建设,重点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第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亲身感受或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课程,大多数高校缺乏甚至没有相关师资,因此,必须加快相关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首先,可以在原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积极择优推荐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以培促教。其次,积极外出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尤其重视深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示范性孵化基地参观學习。第三,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提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体系建设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有效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积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首先,学校要自上而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活力,自觉投身到创新创业行动中去。第二,广大家长要了解相关国家战略,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初衷,支持子女积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饶丽,李丝丝.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2]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作者简介:崔利宾(1981.03—)男,民族:汉,河南滑县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作者:崔利宾

第二篇:创新大学物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100070)孙学明

摘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部分院校的非物理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从院校管理者、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部分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并就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粗浅见解,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和重视大学物理教学。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教育

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创新的发展,21世纪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创造性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就是创新能力。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需要创新型教育。如何创新大学物理教育,在教学中发挥大学物理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新时期对每位大学物理教师提出的新课题。

一、大学物理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能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的思维角度,按照新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来认识客体,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接受知识,应用知识和探求未知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在非智力因素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启迪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思维过程,都必须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各种思维形式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必须贯穿在知识的学习中。而物理学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是一部自然科学方法史。人类进步所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工业的机械化,工业的电气化,工业的自动化及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无不以物理学的发展为先导。大学物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物理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经典到现代,从微观到宏观到宇观,具体到力、热、电、磁、光、声、天体、原子等各个领域,集实验、推理、抽象、思维于一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这些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同时,物理学又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它自身的发展已形成了完美、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物理思想的表述,定理、定律的表达式,问题的科学处理方法,物理常量的测量等都对工科学生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工科院校开设大学物理并且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一方面为学生系统的学习研究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以及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前我国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虽然在工科院校开设大学物理十分必要,但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下面从院校、教师、教材、学生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目前部分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

(一)院校方面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又刺激了各个学科的迅速发展,信息科学、人文管理、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相继凸显其重要性并衍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新课程,院校课程要紧跟社会、科技进步,必须不断地添加新内容或新课程,以补充现有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毕业时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需要在校期间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增进各方面技能以增加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学校增设许多新课程,在本科还是四年制的情况下,只能压缩原有学科学时。在这种不得不忍痛割爱的情况下,部分院校的管理者首先想到了压缩物理学时,使得大学物理的学时不断减少。有的学校或专业甚至减少为40或80学时[1],这与国家规定的工科院校物理总学时达到120学时的标准相差太大,使教师很难安排教学内容。物理学时被压缩,源自于一些管理者对大学物理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物理课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需要的就讲,不需要的就不讲,对大学物理内容随意删减,严重破坏了大学物理理论的完美体系,同时也挫伤了部分大学物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教材方面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基本在延续50年代教学体系,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组成[1],过分强调系统内容完整性,按部就班,逻辑推理,自我封闭,缺乏时代感,同现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联系不密切或基本没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激情。同时大学物理教材和中学物理教材内容重复,不衔接,有些内容跳跃性大,这些都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教师方面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方式陈旧,“重知识,轻方法”,科学方法教育成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副产品;“重收敛思维,轻发散思维”,使学生思维缺乏创造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3,4]。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应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只为了考试而学习,把学习物理当成了极大压力,再加上有的院校课程开设顺序安排不合理,认为基础课必须先开,将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同时开出。殊不知学习大学物理需要高等数学的知识为先导,不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便无法进行大学物理的学习。这样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困难,使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四)学生方面

一方面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受学校资源的客观条件限制,学校不得不采用合班上课,同时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基础不平衡,都成了影响物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再加上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学生产生了速成心理,只想学习即学即用的课程,忽略了大学物理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手把手的交,基本训练也是大量重复地做一些学院式的习题,缺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系统训练,几乎没有研究式学习能力。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大学物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三、立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大学物理教育

针对上述我国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重新发挥这门经典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为主体,而创新教育的理念是:一门课程的科学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和探求未知三个环节及其配套的训练和考核。具体可用下面框图说明[2]:

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无论是管理者、教育者还是学习者,还要对大学物理树立正确的认识:理工科大学里的物理课程绝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育,更不主要是为某些专业课服务的,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对于任何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以及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从整体上有个全面的了解,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大学物理。对管理者来讲,恢复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使教师从容授课,学生系统学习。有可能的话,增加大学物理的学时,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补充一些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如果学校由于开设课程较多,整体课时不够,建议本科学制延长至五年,这样既能缓解知识迅速增长,开设课程增加与总学时之间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增加和就业职位较少的矛盾。对教育者来讲,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直觉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渗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丰富的科学史料,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持久和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具有宽广知识的人才。

其次是更新教材内容,改变自我封闭的体系,把大学物理变成吸纳一切新科技成果开放式学科,这就需要我们大胆打破传统的教材结构体系,用现代科技的观点,重新审视基础物理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加强基础物理教学和现代科技的协同性,加强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在高科技应用中的介绍,加强物理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被原来物理知识框架与体系束缚,不过分看重严格的逻辑关系,而是以内容为线索进行跳跃式的讲述,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授式课堂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研究型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界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目的[5]。

另外,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改革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课。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物理实验只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这种实验教学,虽然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但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上,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重视演示实验,成立实验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仪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指导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一些物理小制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经验证明,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配合上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充分利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现代科技手段。电化教学、网络都是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增加课堂信息的有效手段,考核方式应具有多样性,淡化卷面考核成绩,增大小论文、小制作的成绩比重,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保持他们探索物理知识、未知领域的积极性、创造性。

最后,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渗透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6],既要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社会,也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新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习科学技术,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懂得合理的决策不仅来源于科学,还要来源于社会、艺术、哲学、经济等诸多因素。

综上所述,大学物理的基础学科地位不可替代,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意义重大,而目前我国大学物理教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各高校的每位大学物理教师齐心协力,相互交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一种新方法,新思路,重新焕发物理这门经典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让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真,陈镇平.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教学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121(1):2

2.李元杰,孙威娜.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3.叶建柱.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物理教学.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3

4.康丽华.创造性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教研究,2005.3

5.陈辉.物理演示实验开放式教学的建设与实践.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2

6.贾竹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

作者:孙学明

第三篇: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融合探究

摘 要:经过近六个世纪的商界纵横,晋商在传承儒家文化、融合黄土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晋商商业文化。如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本文认为,用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商精神;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对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系统、规范。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更能凸显高校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晋商都被称作商界奇旅。晋商对世界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晋商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纵横近六个世纪,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经商过程中衍生出的创新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传承。

一、晋商创新精神的内涵

晋商作为世界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在发展中呈现出规模巨大、时间长久、业务范围广泛等特点,与其适应营商环境、不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开拓创新是推动晋商不断前进的动力 [1]。

(一)思维创新:晋商的重商观念

明清之际,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择业观受到了强烈冲击。一是因为山西一些地域出现“地少人多”现象,加之连年大旱,迫使山西人不得不以“走西口”来维持生计,因时而动,进行了“弃农行商”的实践。同时,一些名儒大家,如黄宗羲、王源等人看到了商贸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提升,主张提升商贾的社会地位。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重商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晋商在长时间的经商实践中发现,商业沟通天下财货,便民利国,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2]。于是,山西地域逐渐形成了重商的地方风俗,这在科举为要、入仕为荣的时代,是不同于“主流”的思想观念。重商习俗的形成正是晋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为前导总结出来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商观念和思维模式,其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二)人本思想:晋商的用人哲学

晋商提倡避亲用乡,两权分立,身股激励,道德教化 [3]。在选人用人、育人、交人上的规范、严谨,是晋商成功的基石。在选人方面,晋商一是提倡避亲用乡,二是坚持择优保荐,学徒的选择有“查三代、询两历、过三试、后三验”之说;在用人方面,作为财东,应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能够破格晋升特殊人才。例如,东掌合伙制的出现,就体现了财东对掌柜的信任,实现了出资、经营的两权分离企业管理制度;在育人方面,晋商以“仁、义、理、智、信”为纲,用孔孟思想教化学徒,训诫伙友 [4];在交人方面,晋商之间“相与”互助,互保互荐,财东联姻,逐渐打造出雄霸一方的商业帝国。

(三)管理模式:晋商的制度优势

管子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晋商在管理模式中体现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建立上。贷金制、朋合制、东掌制、东伙制、股份制等经营制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商业行为,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晋商票号发展中,晋商采用的防伪方法,通过水印、字迹、印章、密押等形式有效防止了银票伪造现象的出现。纵观晋商发展历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朝章国典”,成熟的管理模式的迅速复制(如票号的总分号制度),成就了晋商的“白银帝国”。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的主阵地在高校,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创新教育在多数普通高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与创业合教,或单单以赛促创新、以第二课堂助创新。

(一)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并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在教育体系的宏观把控上就大学生创新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融合发展;虽然各高校或地市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但仍然存在理念落后、项目投入大产出小、专利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理应是创新之源,实践之所;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受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目前创新教育一般依附于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学,但此类课程创新理论较少,实践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仅起到有限的作用。二是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多以“第二课堂”、以赛促新、创新学分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2. 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教育教师是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往往在两种情况下愿意认真学习:一是学生本身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兴趣,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就业方向或考研等)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二是授课教师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行为魅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理論和创新实践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创新教育依附于创业教育存在,而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多也并不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背景。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由经管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师在理论的讲授上可能不存在问题,然而课程设计要做到“有血有肉”,光有理论则会显得不够专业。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较浓的课程,往往能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只依靠创新比赛、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进行填补,应该从上层建筑上宏观考虑。

3. 大学生创新实践多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2017年,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5]。地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观念作为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之一,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得到重视,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藩篱,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要途径,实习和实践教学不足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晋商创新精神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运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从课程体系上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实践力度,以此来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晋商在经商实践中凸显的创新精神,要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通过开设晋商类课程、晋商类讲座,创办晋商研究类协会,提供晋商文化参观、实践等方式,可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深度融合。

(一)注重地方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多达70余门,斯坦福大学将创新教育列为必修课程 [6]。创新教育应该取消理工与非理工的专业限制,以融合发展的态度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互联互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创新教育。可增设“创新战略”“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人才素养”“创新创业教程”等课程;加大开办SIYB创业培训力度;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和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倡融合性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教研,以“课程思政”的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共生。

地方高校的发展兼有服务地方和依托地方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来实现办学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7]。晋商精神是极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晋商的创新案例、发展历程、经验成果等融入大学生创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顶层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大学创新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创新教育教师较专业课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些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师资一般要求具有创业学博士学位,通过举办创新师资培训、教学沙龙、案例午餐会,选派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等形式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课程讲授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指导实践能力 [8]。另外,高校可科学组建创新教学研究机构,引进创业成功的校友、社会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创新实践导师,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决策层应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一是鼓励和引导创新教育教师善用晋商历史研究成果,走出高校,拓展思路,支持和鼓励高校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实践矫正理论教学,在教与学中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将企业家“请进来”,让企业家指导大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企业要求与大学生素质不匹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到处投递简历,找不到工作;高校就业部门千方百计搭建桥梁却效果甚微的局面。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可以让企业了解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其参与企业建设,实际体验和感悟企业用人的规则和要求;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企业和大学生的反馈,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晋商通过百年实践,为山西乃至中国商界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其在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创新,奠定了其在中国商界的地位和荣耀。大学生加强实践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运营过程、制度规程等,为毕业后择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更快地适应和融入企业打好基础。

高校可以就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通过校内课程建设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校友资源,建立“高校-校友-企业”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动的运行机制等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四、结语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在晋商辉煌的500年间,似乎并不完全适用。晋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乏被迫“创新”之案例,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不断尝试,这才形成了今天被广泛研究的晋商创新精神。继承和弘扬晋商精神,是晋地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融合,既能培养大学生尊崇历史、学习历史、总结经验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沁蓉,冯玉芝. 晋商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2016(1):151-154.

[2] 刘建生,燕红忠. 晋商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 税收与企业,2003(2):61-62.

[3] 屈有明. 日升昌票号之用人[J]. 企业管理,2012(4):43-45.

[4] 贾丽平.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J]. 中国合作经济,2005(3):58-59.

[5] 董鲁皖龙. 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 中国教育报,2018-04-28(2).

[6] 單正义.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与启示[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51-154.

[7] 郝爱平. 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12-213.

[8] 丁洁琼.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对比启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35-136.

(荐稿人:刘瑞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作者:张艳林 袁璐

上一篇:地方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