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国展示出大国实力和担当,汉语在全球范围内更受欢迎。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了21世纪最初20年有关利玛窦汉语学习的相关文献及专著。通过系统阅读和研究,笔者得出利玛窦的汉语学习方法主要有机构学习、交际学习和读写学习三种方式的结论。其采取的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明确目标、语文同步、建立“记忆秘宫”和增加输出四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篇1:

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展望

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1.我国应用语言学的萌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例如孔子办学,就开设了“文学”和“言语”两科,在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但是都是处在自发状态,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和体系。从整体上来讲,还是处在传统语文学的阶段,即文字、音韵、训诂,只是为经典作注释。

2.晚清到民国成立时期。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是中国形成独立语言学的标志。

3.二十世纪初到建国前。主要是围绕白话文运动开展的,其内容主要是要使白话文取得书面语的正统地位。

4.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主要是语文知识普及阶段。《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讲话》,并且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5年10月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和确定“普通话”的内容,在会后实施了《汉语拼音方案》。为了促进汉语规范化,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1956年起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规范性词典。

5.改革开放以来。应用语言学科成立以及蓬勃发展。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应用语言学学科成立的第一个标志。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创刊。《语言文字应用》的创刊使应用语言学有了专门的阵地。

(二)应用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应用语言学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新型学科,这些新型学科大都和应用语言学有密切关系,甚至本身就是应用语言学的内容。这说明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在这些新型学科中,计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速度上无疑将会处于领先地位,将可能是中国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1.在计算语言学方面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影响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语言学方面,形成了计算语言学这门新型学科,言语工程技术成为热门课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努力,汉语语音识别与合成、汉语自然语言理解、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语料库的建设、现代汉字字频统计、现代汉语词频和句型频度统计等方面的研究都已经取得相当可喜的成果。其中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成绩骄人:陆续开发的多种键盘输入方法。解决了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进入计算机的问题;汉字自动识别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进展明显;信息处理开始走向对自然语言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自动处理,等等。这些成就都大大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

著名科学家、“当代毕异”王选教授主持的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引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取得划时代的巨大变革。

2.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

过去,对外汉语教学曾被一些人讥为“小儿科”教学,近20年来“异军突起”,一跃成为语言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新型学科。这自然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密切相关。20年来,留学生的人数猛增,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成倍增长,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终于为中国应用语言学领域增加了一门充满朝气的新学科。

1987年8月14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正式成立。学会的成立促进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理论建树初具规模。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

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对象,即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

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研究领域正在拓宽。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重。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碰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

二、应用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一)应用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

1.语言学在成为独立学科之前,长期从属于哲学,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2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1786年英国学者琼斯发现了古印度语的梵语和欧洲的许多语言有同源关系,导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结构语言学时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针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语言学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4.生成语言学时期。1956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认为结构分析不能掌握人类语言的创造性。提出了生成语言学。

5.十九世纪以后,应用语言学就已经跟历史比较语言学分道扬镳了,当时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是指语言教学。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就已经提出要区分“纯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6二十世纪40年代,在二战前后,由于军事、科技、文教、旅游的需要。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人们才开始重视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一般认为美国是应用语言学的发源地。

标志应用语言学形成的重要事件是1946年美国在密执安大学建立的英语学院,研究如何对外国人讲授英语,并出版著名的杂志《语言学习》,这个刊物的副题就是《应用语言学杂志》。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明确冠以“应用语言学”的杂志,从此,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受到学术界的承认和接受。

应用语言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1964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该会议每三年一次。

(二)应用语言学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国外的应用语言学日益广泛地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形成了众多新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从而使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研究方法最精确的学科。与此同时,其理论和方法也开始对其他学科产生重大影响,已经不再是和国计民生无关的象牙塔内的纯学术研究,而是走向社会。在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先后经过对比分析、差错分析、行为分析、话语分析和语言统一性及多样性分析五个阶段。50、60年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对比分析,差错分析占很大比重。对比分析在50年代相当盛行,它的心理基础是行为主义。在对比分析占主导地位的50年代,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集中

在对不同语言的异同进行对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对比。此后由于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发现两种语言结构不相同时不一定就出现错误,而两种语言相近的地方却往往出现错误,很多错误与L1并没什么关系;与此同时,50年代美国学术思潮开始发生变化,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差错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之间。差错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自70年代末起,人们不再过多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差错,而是把注意力投向整个二语学习过程,他们研究学习者的词汇、句法、音位习得规律、行为分析,因而成为继差错分析之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话语分析由于摒弃孤立分析句子的弊端,把话语分析与话语所使用的语境联系起来而倍受推崇。在80年代,话语分析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已相当盛行。90年代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更加深入,广泛,涉及到多种学科,交叉学科,即跨学科研究,把语言的社会性因素提到了重要地位。

三、评价

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

跟国外相比,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

综上所述,对于应用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提议:

首先,应用语言学的关键在“应用”。其学术目标是解决国家和人类在发展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语言学才能在国家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与时俱进,并通过自己的学科研究,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同时,也要加强和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的人认为应用语言学考虑的仅是实际的应用,往往忽略基础理论研究,结果应用的成果局限性很大。例如我国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法层出不穷,研究者只从文字的结构着眼,而忽略汉字使用的心理语言过程的探讨。一般来说,从思想到言语输出,其语言的外壳是声音。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其语言表征是否有声音的,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美国认知科学家司马贺(Herbert Simon)和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汉字的处理也要经过“语音环”(phono logical loop),所以对用计算机写作的人来说,用音码输入较为直接;但是对打字员来说,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字,其语言输入是视觉的,则可能用形码较为直接。所以对编码法的评估不能离开用户。有些打字员也可能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看,而是以整个词组或句子来看,然后转换成声音表征,再进行输入。那么哪一种输入法好呢?也有待观察和研究。我只是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应用型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基础研究。往往是以基础研究为先导,开发更多、更好的应用研究。

最后,要重视视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当今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应用语言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应用各部分结合部、接触面,包括结合、接触的动态变化的规律性的学科。是语言学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学科群。应用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应用语言学是生机勃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例如在全新的21世纪,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技术革命。推动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就应用语言学来说,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就是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对应用语言学的各个领域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陈雅萱

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篇2:

利玛窦的汉语学习方法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策略的启示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中国展示出大国实力和担当,汉语在全球范围内更受欢迎。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了21世纪最初20年有关利玛窦汉语学习的相关文献及专著。通过系统阅读和研究,笔者得出利玛窦的汉语学习方法主要有机构学习、交际学习和读写学习三种方式的结论。其采取的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明确目标、语文同步、建立“记忆秘宫”和增加输出四种。

关键词:利玛窦;汉语学习方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启示

0引言

关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交流、字词翻译和学习程度三方面;国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学习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载体、方法以及成就和影响四方面。研究方向集中在汉语学习本身,而没有上升到其学习方法对当今汉语国际教育的指导作用。为此,笔者想从利玛窦的汉语学习方法中得到启示,进而丰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准。

1利玛窦汉语学习情况分析

1.1内部环境

1.1.1汉语基础

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会拉丁文、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来中国之前,曾在学者的指导下学习汉语。由此可见,利玛窦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汉语基础[1]。

1.1.2传教的目的

内部动机能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对二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为达成传教的最终目的,学习汉语成为其内部动机,这为他熟练掌握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对目的语的文化、社会和人民有好感,将会形成有利的学习态度。刚接触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赞不绝口,并且逐渐发现中国人在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领域都十分精通。因此,利玛窦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这无疑有利于他的汉语学习。

1.2外部环境

1.2.1生活环境

由《利玛窦中国札记》可知,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遍及中国多个省市。由澳门开始,随后在肇庆、韶州、南京等地均有过或长或短的停留,最后定居北京[1]。在这个过程中,利玛窦一方面可以进行传教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这对其以后的传教活动、汉语学习以及涉足政治领域均大有裨益。

1.2.2人际交往

利玛窦在中国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群体。首先是耶稣会成员,其次是中国的商人和百姓,最后是中国的文人学士和朝廷官员。

与耶稣会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主要得益于“老带新”的学习模式[2]:先到中国的耶稣会成员将自己所学教给新来的成员。无论是向他人学习还是教他人汉语,双方的汉语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这都为利玛窦后期的汉语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的商人和百姓人数众多,与其交往频率高。利玛窦传教和商人出售货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与商人的交往过程中,利玛窦不仅可以学习到向中国人出售货物的方法,更可以学到专门的语言知识和游说辩论的技巧。在与百姓的交往过程中,利玛窦可以了解到中国人部分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这对他掌握中国文化极有帮助,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地道的汉语表达。文人学士和朝廷官员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见多识广,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与这部分人交流的过程中,利玛窦对中国的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是其后期用汉语辩论、著书立说以及进入朝廷的直接促成因素。

2利玛窦汉语学习策略

2.1明确目标,并适时调整

2.1.1初期:透彻理解中国经典

利玛窦初到澳门,便认为掌握汉语是有效传教活动所必需的,因此树立了透彻理解中国经典的目标。他认为古儒典籍是中国社会的思想源泉,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尊重儒家传统,求同存异,为教会观念和儒教观念的融合寻求共同点。

2.1.2中后期:自上而下,结识士人官员

在传教的过程中,利玛窦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擒贼先擒王”的传教策略[3]中得到启发,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树立结识士大夫和乡绅的目标。一方面,这些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助于利玛窦开展传教工作;另一方面,这些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演讲辩论才能,有助于利玛窦自身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

2.2语文同步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利玛窦也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学习[4]。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为利玛窦最终掌握汉语,并进一步融入中国社会创造了条件。利玛窦初到中国,便开始研习中国传统典籍,并且通过书信将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等情况介绍给西方。利玛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时,既有输入和输出,又有“沉浸式”的汉语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他汉语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2.3记忆秘宫

人的学习记忆方法各异,利玛窦自创“记忆秘宫”记忆法,为他的汉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凭借自身的记忆方法和汉字象形等特点,利玛窦采用“占位记忆”“音义结合记忆”“拆分记忆”等方法,以相应的西方版画为载体,建立相应的记忆形象。如第四个记忆形象:好。他把“好”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形成两个独立的表意漢字:“女”和“子”。他把分割后的表意字组成一个怀抱婴儿的女佣形象,并且选择圣母玛利亚怀抱婴儿耶稣的版画作为插图。

2.4输出

2.4.1书信

利玛窦通过书信把中国的国情风貌、人文宗教以及科学文化发展史况介绍给西方[5]。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深化利玛窦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他的汉语表达和汉字书写水平。长远来看,这不仅是利玛窦与故乡亲友沟通的渠道,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

2.4.2辩论

利玛窦不仅与文人学士交游,而且还参与儒教和佛教学派诸多名流与高僧以及官绅们的交流性答辩。辩论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精准贴切的表达,通过与汉语母语者进行辩论,不仅让他的汉语听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让不同文化团体的观点得到碰撞,这是语言学习中更高级的目标和要求。

2.4.3著书立说

利玛窦有着深厚的神学、哲学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对天文、地理和实用科技也很有研究。他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文化,成为中国与欧洲两大文明之间的“桥梁”。除《天主实录》和《几何原本》外,利玛窦还出版了《交友论》《坤舆万国全图》《畸人十篇》等著作。

3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分析利玛窦的汉语学习策略,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明确学习目标、语文同步、采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增加输出这四个方面。结合如今汉语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利玛窦的汉语学习策略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启示。

3.1了解学习者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各异,年龄、国籍、汉语基础、文化背景可能都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多地学到知识。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组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

3.1.1避免以国别为唯一标准进行分组

仅仅以国别为分组依据有一定的优越性,但长远看来,弊大于利。首先,同一国家的学生有类似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容易造成小组氛围有的活跃有的沉闷,班级中容易形成不同国别的小团体。其次,小组成员可能用母语进行交流,加大课堂管理的难度。最后,这种分组易使学生失去体验他国语言文化的机会。

3.1.2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技能的学习,年龄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关键期”之前的学习者习得语言相对容易,而此后要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就比较困难。目前以学习对象的年龄为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成人和儿童,这有一定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儿童大都喜欢模仿,掌握语音相对容易,成人逻辑思辨能力较强,则相对容易掌握语法,但仅以此为标准不够全面。

3.1.3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

儿童、青少年、成人和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各不相同。未成年人的学习目的大多与学业相关,如升学、留学、适应未来学习需要等;成年人的学习目的多与工作生活相关,如旅游、工作需求等,因此成年人的汉语学习又可以细分为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中老年人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中国文化,消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因此可以根据其身体状况、时间精力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3.2语文同步,学习语言和感受文化同时进行

从利玛窦学习经验中,我们不难得知:语言和文化学习不但不冲突,而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初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者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后期,随着汉语学习内容日渐丰富,又会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汉语和中国文化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3.3采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将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可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记忆风格、学习目标等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记忆方法。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记忆策略的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3.4增加学生的汉语输出

利玛窦的汉语学习取得极大成功,与他积极输出有着极大的关系。分析其输出形式可知,他主要采取了与朋友通信、与当地人交流、著书立说等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仔细考虑增加学生输出机会的具体方法。

3.4.1课前:学生参与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时,不仅是准备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情况。学生的情况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宏观上,教师应该了解全班学生的国籍、性别比例、年龄分布、整体水平以及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分布情况等;微观上,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国籍、母语背景、是否为华裔等影响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备课的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备课过程中,例如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等提出建议、认真完成老师发放的相关问卷、及时对老师的汉语教学提供反馈等。

3.4.2课上:增加课堂操练环节

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交际的前提是进行大量操练。目前,国外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课仍属于选修课,学生缺乏汉语交际的时间和场所。因此,课堂上的操练环节显得弥足珍贵。首先,国际汉语教师需要充分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语言操练。其次,课堂活动要保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此外,课堂操练和实际交际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具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

3.4.3课后:布置交际性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情况的检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后作业不仅要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言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交际性的作业。交际性作业形式丰富多样,例如用所学词汇、语法、课文与他人交流,完成交际性任务等。

3.4.4课外: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课外活动被称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既可以弥补汉语教学课堂时间短的缺陷,又可以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其汉语学习的兴趣。此外,课外活动本着自愿的原则,更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习得汉语。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特点开展相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等特点,可开展体育类、竞赛制活动。其次,成年人的思辨思维和理解能力强,适宜开展辩论、演讲、报告等活动。此外,中老年人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适宜开展读书会、茶话会等活动。

3.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学的场所、地点、方式都有了极大变化。现代化教具可以辅助语言教学,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意义重大。结合当下新冠肺炎肆虐的特殊情况,采用现代化教具,灵活选择教学模式显得更加必要。

3.5.1课上:合理使用教学设备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均能很好地辅助汉语教学,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课堂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汉语教学;其次,我们不能完全依赖教学设备。因为各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同,我们要做好没有任何多媒体设备的心理准备,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进行教学;最后,多媒体只能輔助我们进行教学,而不能取代教师。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充分但不能过度使用。

3.5.2课下:学生自行使用学习设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中国书籍、歌曲、视频、电影等学习资源,让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课下自行学习。除此之外,课后作业也可以采用线上提交的模式,比如让学生将作业拍照或者将音频发到班级群里等。

参考文献

[1][美]阮玛霞.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的难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覃琰.利玛窦汉语习得观研究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19.

[3]王远方.传教士汉语学习情况分析:以利玛窦为角度[J].中外企业家,2015(2):262-263.

[4]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1582-

1795)[D].广州:暨南大学,2010.

[5]卞浩宇.晚清来华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责编:杨梅)

作者:陈凤

晚清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篇3:

傅多玛《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把字句”初探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国传教士傅多玛编写的汉语口语教材《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文章从该书特殊的句法结构“把字句”出发,揭示这部教材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的“把字句”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如对学生说话、命令仆人等,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但因为历史发展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把”字的语法化尚未彻底完成,书中有的“把字句”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一定差别。

关键词:傅多玛 《汉英北京官话词汇》 把字句 对外汉语教材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逐渐将目光转向明清以来外國人编写的汉语教科书上,因为这些教材的编者大多是汉语二语学习者,对学习的重难点、学习策略等深有体会,内容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傅多玛的《汉英北京官话词汇》在东北、华北地区都具有一定影响力,这本书不仅能成为汉语史研究的珍贵语料,也能对当今汉语教材的编写予以启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编排体例

全书共六个部分,分别为封面、扉页、前言(Preface)、正文(Chapter One to Twenty-four)、索引(Index)和勘误表(Errata),均采用横排方式。

作者在前言部分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述了自己编写这本书的原因。第二,提供使用这本书的建议和适用范围。第三,对詹姆士牧师提出的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表示感谢。

正文部分共有二十四章,共215页,每一章节无课文标题,仅以第一章(Chapter Ⅰ)、第二章(Chapter Ⅱ)等进行简单地标示,也没有特定的话题,每章节由若干词汇、短语和句子组成,都配有相应的英文翻译,如第三章(Chapter Ⅲ)第一句话“把这一封信交给王先生”,相应的英文解释为“Take this letter and give it to Mr. Wang.”。本书涉及的话题十分广泛,包括日常的生活对话、文化常识以及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在第二十四章结束后作者花费了一些篇幅来介绍中国的常用部首,如对“攵”的介绍:“攵 反文 The character攵 at the right hand or contrary side of another character.”有的部首还提供了例字,如对“亻”的介绍:“亻单立人 A single man standing erect,in contrast to the leaning form of the full character 人。单立人加两横儿为仁字 The character 仁 is made by adding two horizontal strokes to a single man.”

索引部分按照英文首字母进行排序,读者可根据英文单词查询所对应的汉语用法,如“Ready”对应的页面为17、20、172,再根据页面可以查询到例句:①饭好了就送来。(When the food is ready,bring it in.)②东西都好了。(Everything is ready.)③得定做,没有现成的。(It will have to be made to order;there are no ready-made ones.)

勘误表是用来提示正文中某一页某一行出现的错误和改正方法,如“48 4 omit ‘呢’”,意为在正文的第48页第4行,删去“呢”,原文为“我听说了总督今天要出门呢”。修改后的句子是“我听说了总督今天要出门”。

二.“把字句”的用法

“把字句”一直是现代汉语特殊句式研究的热点,应用十分广泛。王力(1944)最早提出“处置式”的概念,即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随后,吕叔湘(1987)又把“处置式”称为“把字句”。不同学者编写的《现代汉语》对“把字句”的定义有所不同,例如黄伯荣、廖序东(1990)认为在谓语动词前用“把”引出受事,并对受事进行处置的主动句称为“把”字句。胡裕树(1995)认为“把”是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目的是强调动作的结果。邢福义(2011)认为“把字句”是状语部分含“把”的句子,不是一般动宾句的变换形式。“把字句”的应用有条件限制,对留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国家汉办在2014年修订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将“把字句”划分为以下格式:

本书以《大纲》的结构形式来划分《汉英北京官话词汇》中的“把字句”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写,以期了解当时的语言现象和汉语语法教学状况。

1.主语+把+宾语+动词+在/到/给/干净/完/成 /……

这个结构可以看作是最简单的“把字句”,常用来表示位移或者性质变化,是留学生最先接触也是最早习得的一类。广义处置式表示动作行为实施后,某事物发生位移变化,多为时间、空间上的变化,是处置式的常用形式、基础结构。狭义处置式表示动作行为实施后,某事物发生了某种变化,或产生了某种结果,或处于某种状态,句式结构最为丰富灵活,由广义处置式发展而成。其中“把+宾语+在/到/给……”是广义处置式;“把+宾语+干净/完/成……”和“主语+把+宾语+动词+补语”是狭义处置式。这两种结构书中数量最多,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例如:

①把这一封信交给王先生。

②把洗澡盆搁在睡觉的屋里。

③你们俩把这个箱子拿进屋里去。

④把这一封信送到邮政局。

⑤把他送到门口儿。

⑥把粳米煮熟了。

⑦把床上的蚊帐也挂上。

⑧你们把书合上。

2.主语+把+宾语+动词+补语

上文中提到这类结构的“把”字句属于狭义处置式,按照补语的语义类型可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等。该结构动词后的补语以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为主,动词前面常带状语。本书中趋向补语数量非常多,例如:

①把帘子撩起来。

②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

③把他翻过来盖儿朝上这一面儿朝下。

④把你那个钱好好儿的收起来。

⑤把车磨回来我们要往回走。

3.主语+把+宾语+给+(指人名词或代词)+动词短语

《大纲》中将这个结构划分为五级,“给”在这里是一个介词,表示对象、目的,相当于“为”、“替”,难度比较大。虽然在本书第三章节中就已经出现,但数量少,前后间隔跨度大,例如:

①你把信给他留下了没有?

②把这些珠子给我串上。

③把这个辞行的片子给某人送去。

4.其他“把字句”结构

除了上述三种“把字句”结构,其他类型的例句比较少,我们放在一起进行论述。

“主语+把+宾语+动词重叠式”中重叠式既有“光杆动词”的重叠,也有在两个动词中间加“一”的情况,例如:“秫稭都朽了把他戳起来晒晒。”和“找一个锯碗的把你打的那些盘子茶杯都锯一锯。”

“主语+把+宾语+动词+了”的结构里,单独出现“了”的情况如“烤火的时候他把手烧了。”“了”放在补语后做语气词的情况比较多,也有在“了”后面加“去”字,作为一种常用的口语表达出现, 例如“把浮头儿的油撇了去。”

因为历史发展的关系,清末民初时“把”字的语法化尚未彻底完成,书中有的“把字句”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有一定差别,例如“你是把时候错过去了。”“时候”是“错过”的受事,但“你”并没有对“时候”有什么处置,宾语在意念上也不是有定的,沒有像现代汉语中的典型“把字句”那样改变“把”字宾语的状态。上文列举的教材中,同一时期的禧在明的《华英文义津逮》(1907)里也有这种格式,如:“这个跑可了不得了,若是大个儿把借哥赶上了,这个话不用我往下说,好可在这上头。”

本书中存在大量的无主语处置句,并且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如对学生说话、命令仆人等。这样的结构常常集中出现,由此推测傅多玛是希望正在学习北京官话的读者能够按照“把字句”结构生成更多类似的句子并且灵活运用,其句式前后出现的位置也大体符合日常的语言习惯。

《汉英北京官话词汇》是一部主要针对英国传教士的汉语初学者的口语教材,客观地记录了当时北京官话乃至北京话的语言特点,是研究北京话历史面貌和发展变化的宝贵语料。这部文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将其与同时期的北京话文献进行对比,也可以结合其他传教士或者外交官编写的汉语教材进行对比,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看待对外汉语教材史。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6]李凌.晚清民初汉语教材的处置式[J].现代语文,2019(4):41-45.

[7]孙艺轩.清末民初汉语“把”字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李银菊.近代美国来华传教士狄考文的汉语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王露锦

上一篇:初中化学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公路党员教育创新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