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

2022-09-11

一、引言

“微媒体时代”的突出特征, 即是文化传播形式的短小精炼, 可以通过极快的传播速度, 实现信息传播质的飞跃。可以说, “微媒体时代”的到来, 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即时性和简洁性, 同时不断更新着高校的课程教学方式。尤其,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 因受到“微媒体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 逐渐实现了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广延性创新。

二、浅析“微媒体时代”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 传播的无“微”不至

“微媒体时代”的发展凝聚着形式多元化的文化传播, 面向高校的不断覆盖无异于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今的时代已经成为了无“微”不至的信息化时代, 微电影、微视频和微信等微媒体, 广泛流行于各行各业, 赋予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路径, 推动社会逐渐步入到了崇尚明快简洁的微传播时期, 尤其体现在教育传播以及人际关系传播的“微”理念方面。

(二) 传播速度的飞跃

“微媒体时代”属于指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展的宏观概念, 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了质的飞跃。甚至可以说, 在“微媒体时代”大环境下, 媒介用户刚刚发布的信息就有可能迅速引领舆论热潮, 几乎是实现了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的同步, 真正体现了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零时差”。尤其, 大学生隶属于网络用户的主力军, 对于微媒体技术有着显著的热忱, 是为创新生态道德教育形式的最佳时机。

(三) 传播形式微观化

显而易见, “微媒体时代”正是“微”和“媒体”的有机融合, 属于从传统媒体中衍生进化而来的新发展趋势。“微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群体, 习惯于在媒介平台上将个人的中心思想以寥寥数语表达出来, 像是利用微博互动谈论时事热点, 或者在微公益入口参与献爱心活动等等, 都属于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上自觉践行“微”生态道德行为的主要表现, 这也使得微媒体形式可作为深化生态道德教育的时代契机。

(四) 传播模式有裂变

“微媒体时代”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位大学生, 都可以成为媒介信息的接受者甚至参与者、发布者, 构成了微信息传播的“微”节点。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 还会不断向更广的范围发生扩散, 呈现出信息裂变的演进趋势, 这就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在微媒体环境下, 网络信息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迅速向四周辐射, 呈现出网状的传播布局, 从而在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严峻考验的同时, 提供了新颖独特的另一种教育视角。

三、基于“微媒体时代”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挑战

(一) 生态道德教育难度在加大

“微媒体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普及, 拓展了大学生所能够浏览和接触到的社会面, 同时对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 微媒体环境的发展具有无序性, 大学生长期受到时代大环境的熏染, 生态道德意识难免会受到影响, 增加了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 微媒体时代下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 大学生往往想要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表达主观思想的话语权, 考验着教师生态道德教学手段的选取[1]。

(二) 生态道德教育效果被弱化

微媒体时代对生态道德教学带来的最大影响, 就是教学效果在不断地被弱化。由于微媒体环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信息的传播不受控制亦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管, 这就容易使得生态道德的教学资源受到某种程度的污染, 严重影响到在教师在院校教育平台上开展生态德育教学的效果。还有一点即是, 大学生时常活跃在为媒体环境中, 对于不良信息逐渐产生了免疫力, 甚至正在丧失对于媒介信息最起码的判断能力, 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到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于微媒体的过分以来甚至盲目崇拜, 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待良莠不齐信息的思维模式, 容易侧面削弱高校生态德育的教学实效性。

(三) 生态道德教育形式要转变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个人的生态道德约束能力在不断地受到冲击, 同时这也是对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形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以往的传统生态道德教育模式过于压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而今在微媒体平台上获得了更多话语表达权的大学生, 个人主观性意识会更加强烈, 保持有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的强烈欲望。再加上大学生在微媒体环境当中, 时常能够了解到有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 掌握的现代化生态道德信息极为丰富, 要求教师逐渐开放课堂教学格局,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基于“微媒体时代”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渠道

(一) 借助微媒体技术优化生态道德课程

高校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承担着以德育人的社会责任, 在微媒体技术不断向高校覆盖、向大学生渗透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可以抓住潜在的教学机遇, 主动促进生态道德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例如, 高校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就是开展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由此可以借助微媒体技术积极整合课程教学资源[2]。比如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 另外分离出“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等公共必修课, 在授课的时候借助微视频、微头条等形式, 将思想政治课程与生态道德课程的碎片知识, 进行系统化的整合, 使之能够互为表里、互为补充, 巧妙的在课堂上传达给大学生, 无形中促使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产生重视感。其次, 考虑到高校一些专业平时的课程体系比较繁杂, 专业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较重, 因此还可以经一些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必修课程, 并且为每个课程设计微视频宣传片, 增进学生的了解, 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在线主动选择生态道德公共必修课程, 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积极参与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优化设计环节当中。

(二) 利用微媒体资源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立足于“微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利用微媒体新载体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逐渐构建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特征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彰显微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实际价值。例如, 高校可以积极利用微媒体传播平台, 响应一些具有保护生态公益性质的环保活动,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环保行动。像是在“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日, 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积极投放微公益宣传片, 或是开展微媒体宣讲会的形式, 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不仅要成为参与地球熄灯一小时的一份子, 而且还要成为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者, 让微公益这种微传播的公益模式, 逐渐在大学校园流行起来, 成为辅助教师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一种渠道。在此基础上, 高校可以积极构建微媒体教学平台, 将可用于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信息素材, 统一整合为微媒体生态道德教学资源, 继而以微视频、微电影或者微舞蹈等新载体的形式, 全方位的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碎片化知识, 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大学生[3]。

(三) 发挥微媒体技术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微媒体时代”最为明显的优势, 就是实现了信息传播速度的广延性提升, 这同时启发着高校积极发挥微媒体技术的优势, 强化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舆论宣传力度, 引导大学生利用平时能够熟练操作的智能移动设备主动接受教育, 彰显高校作为生态道德教育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例如, 在国际环境日、地球熄灯一小时或者有关于环保的节假日, 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等微传播渠道, 面向全校大学生发送生态环保的科学普及知识, 扩充大学生对于环保节日来源的知识了解程度。其次, 高校还可以七天为一轮宣传周期, 定时在微媒体平台上发送一些有关于践行环境保护行为的故事, 像是“为什么废旧电池不可以随意丢弃”、“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桶不慎被碎玻璃划破手掌”、“某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街头拾捡烟头活动”等新闻报道, 都可以作为在课余生活开展生态道德保护的素材。并且, 在微传播平台所刊信息的最后一定要发起有关的环保号召, 类似于“请不要向大自然胡乱丢弃废旧电池”、“在丢弃碎玻璃、刀片或者大头针等具有危险性的垃圾之前, 请尽量用胶带缠裹几圈”等环保倡议, 以此增进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不易性的深切感悟, 充分发挥微媒体技术的舆论宣传作用。

(四) 彰显官方微媒体宣传环保榜样价值

高校开展面向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应当立足于未来的长远性发展, 让生态道德教育真正走向实践, 而不是流于书面、纸面上的形式教育。针对这一点, 可以积极借助院校的官方微媒体平台, 大力宣传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师生及其光荣事迹, 以此率先在院校大范围引领环境保护的榜样力量。例如, 高校可以按周期、有计划的宣传有关于生态环保相关的科普信息和新闻报道, 并且在官方微媒体平台上积极宣传社会范围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 同时将人物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与环境保护经验进行详细的介绍, 号召大学生积极学习环保榜样增强生态道德意识[4]。其次, 高校还可以平时还可以积极组织正处于课余时间的专业学生, 在校园内拾捡垃圾或者打扫卫生, 同时邀请社团的学生进行拍照和记录, 联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传至院校的官方微传播平台, 以此深化环保榜样的典范力量, 鼓励更多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发主动地参与环保实践, 有效培养生态道德素养。

(五) 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考评手段

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的生力军, 只有胸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 才能帮助个人未来的路走的更加长远, 真正成长为可以造福于社会发展的有益人才。由此, 在微媒体时代下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还需做好课程考核评价方面的工作, 不断完善健全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考评手段。例如, 高校可以积极利用微媒体技术的优势, 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网络生态学习平台, 逐渐完善生态道德教育平台里的生态道德评价体系。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微媒体技术上传网络上海量的生态道德题库, 并结合该门课程的实际授课情况, 将海量习题素材整合为适宜于为大学生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测评的题库, 以便定期检测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平台里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 方便教师整合为可用于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 从而利用微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促使大学生参与到生态道德教育的交流互动当中, 彰显该门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微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是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象征着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新突破。在“微媒体时代”下, 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与形式都应不断的升级与创新, 立足于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发展的实际情况, 实现微媒体传播技术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创设性融合, 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层内涵, 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个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高校着力发展生态道德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的思想道德情操, 能够在“微媒体时代”进一步传播生态文明的保护意识。基于此发展背景,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微媒体时代”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接着逐层剖析在“微媒体时代”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可能会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难题, 以便深度分析有利于充分利用微媒体载体, 深化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微媒体时代,生态道德教育,信息裂变,舆论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 白赛纳.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7.

[2] 刘经纬, 于传洁.“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 29 (01) :87-89.

[3] 易香君.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效果提升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5.

[4] 刘俊汲.新媒介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