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是当今社会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现代文学与历史文化典雅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是提高民族民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活的载体。如何传存、弘扬、发展、推广、黔东南民族民间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解决的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 篇1: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同时更是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饮茶文化最早在我国三国两晋时期的上流社会中开始流行,而唐朝则将茶文化推向了鼎盛。日本在盛唐时期与唐朝的交流甚为频繁,作为一个善于学习他国优秀文化的民族,日本在将唐朝的茶叶以及茶文化引进到日本后,便开始根据自身的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使日本的茶文化在唐朝茶文化的基础上拥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本文从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出发,比较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梳理其中所蕴含的不同精神,以期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以及广泛交流。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民族精神;发展

长久以来,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往来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过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茶叶以及茶文化最早在唐朝传入日本,主要源于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政府以及民间的频繁交流,也在这一时期日本吸取了中国茶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自此茶文化逐渐成为了日本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茶叶最早仅被当作一种普通的食品,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下,才拥有了其文化内涵。但是,茶与茶文化被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输入到日本后,它的发展是在中国已有的茶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发展。因此,日本的茶文化发展基础是较高的。因为中日两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参与茶文化发展人员的不同以及发展的基础不同,造成两国的茶文化虽然同源,但是却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茶文化。通过对两国茶文化的比较分析,对于加深对两国的茶文化理解以及促进我国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

茶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与可可、咖啡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茶饮。但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饮品,它的发源地却是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作为最早发现并利用的国家,自始便肩负着发展与传播茶文化的责任,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的早期发展是自上而下的,最早饮茶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在文人墨客中尤为流行。因此,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茶文化中发现其所蕴藏的浓重诗意与禅意。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意味深远,充分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的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时期,但是最初并非是被作为一种饮品,而是以一种药材的身份出现,直到唐朝茶才成为人们的饮料,在这一时期,饮茶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上流社会陶冶情操的方式,这一点在我国很多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例如,在《封氏闻见记》中就曾这样记载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篇文献记载的内容,表明饮茶已经在当时的王公贵族以及文人墨客中开始风行,逐渐成为了一种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国的茶文化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在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开明与宽松的统治,使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也达到了顶峰。可以说唐朝在那个历史时期俨然是世界的中心,国力强盛。也正因此唐人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来到了唐朝学习唐代先进文化。由于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茶行业也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茶叶种植与制作技术的成熟。伴随唐盛世的出现,中国的茶文化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朝代的更迭,不同的社会时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对于茶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中,茶文化才有可能汲取各个时代的特点,并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得到沉淀与升华。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历史进程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历史的每一次推进都会给茶文化留下不同的烙印。因此茶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带着浓烈的中国特色,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同时兼具了中华民族包容、内敛的特点。此外,世界上目前有记载的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便诞生于我国的唐朝时期,因此将中国称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有充足史实依据的,这本唐人陆羽所作的《茶经》不单单只是一部茶叶著作,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史而言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书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的起源、种植、采摘、制作、冲泡等与茶叶息息相关的内容。但是陆羽的贡献并不只在于此,其开创的茶学以及茶道理念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基础,其中记载的关于制茶与泡茶的内容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茶经》不仅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对于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也意义非凡,被世界茶学界奉为行业经典。正是由于《茶经》给后世造成的深远影响,因此后人为了纪念其对茶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其尊称为“茶圣”。同时期,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交流异常频繁,日本政府派遣了大批遣唐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各种先进技术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茶叶以及茶文化被作为珍品以及优秀文化被带回了日本国内。同中国的茶文化发展的过程类似,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最早也是自上而下的,茶叶在当时作为一种舶来品,只有贵族以及僧侣才有能力去饮用,茶叶得到日本上流社会的追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茶叶以及茶文化在日本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虽然史学界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但是事实上明代对于茶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不亚于唐宋。在这一时期,中国又进入到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科技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种茶与制茶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持。同时,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明朝的制茶人摒弃了一些传统制茶工艺中的落后工艺以及步骤,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制茶工艺的整体水平,也为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在明朝之后的清朝,由于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国策,切断了中外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姓思想僵化落后。到了清朝统治的中后期,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水平已经开始被西方世界逐渐超越,相应的在这个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也開始停滞不前。但是由于清王朝统治期间,国家相对统一且稳定,因此百姓生活较为安逸,饮茶作为一种安逸的休闲活动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也催生了大量的茶馆以及茶楼的出现。到了近现代,茶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常见的饮料,并在平日里被用来招待重要的宾客。中国疆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以及自然气候的不同,各个地方培育出来的茶种也各不相同,这使得我国的茶叶不仅品质优良而且种类繁多。同时随着我国生产力以及科技的进步,制茶的工艺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融入了现代的工艺技术,使古老的中国茶焕发出新的面貌。

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我们发现日本从奈良时期便有了饮茶的习惯,甚至茶一度被作为寺庙拜祭的祭品,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曾有一名叫荣喜的日本僧人在南宋时期来到中国学习交流佛法,但在弘扬佛法期间,他却意外地写成了一本对日后日本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的茶学著作《吃茶养生记》,可以说这是一本在日本与中国的《茶经》意义相当的著作,有不少日本人最早是通过这本著作了解到茶的早期种植与制作工艺。伴随着茶文化在日本上流社会中的流行,对茶文化的本土化以及改良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面对当时世界的大变局,日本开始在国内推行明治维新,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日本的茶文化在这个时期里也经历了一段较为平稳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中日两国间交流曾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才恢复了交往,茶文化也得以进入两国间频繁交流的新时期。但是此时的日本却早已不同以往,中国由于时局的长时间动荡,茶文化的发展一度停滞,而日本的茶文化在此期间经历了几次繁荣时期,并且没有中断,因此这个时期的日本成为了茶文化的输入者,中国开始汲取日本茶文化的精髓,并运用于自身的茶文化发展中。

三、中日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中日之间自古便来往频繁,日本在历史上长期吸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民族文化,但同时又因为两国民族性格以及历史的走向不同又衍生出了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要说虽然中日两国茶文化同根同源,但是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比较研究中日两国茶文化异同点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宗教信仰对于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影响

1.禅思想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茶文化与禅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参与者将日本的民族精神以及文化都参杂其中。我们都知道茶以及茶文化最早是由荣西和尚由中国传入日本,因此茶文化最早是从日本的禅寺中传播出来的,这也在一开始便奠定了茶与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禅的根本思想是否定一切有形的物,即否定一切现实存在的东西,追求一种虚无。而日本的茶文化的本质则是追求无我,也就是将自身从繁杂的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拥有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从而实现自我的解脱。两者在理念上的共通之处,表明禅自茶文化被引入日本时便对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中国茶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始至终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其中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较其他国家的茶文化拥有更深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即使反复品味,也依然让人意犹未尽。中国茶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同时还兼容了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張,而佛家所倡导的“茶禅一味”,则意在表明茶与佛的禅心类似,都能洗净人类心灵的杂念。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修炼,对自身起到修身养性的功效。

(二)不同历史背景的比较

1.中国茶文化形成的背景与社会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正处于一个分崩离析的乱世,当时的文人为了能够远离俗世的喧嚣,在乱世中独善其身,纷纷开始追求清新脱俗的生活,其中以竹林七贤以及陶渊明为代表的一批隐居文人开始以制茶、品茶的方式去放空自我,求得内心的宁静。长此以往,茶便成为了高雅之士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与沉淀,唐朝的茶文化已经初步成形。到了唐朝的中后期,饮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统治者推行的开明统治,思想的高度自由,使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重视,诗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饮茶习惯的普及。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文人对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古代文人密不可分。

2.日本茶文化的形成背景与社会阶层

日本的茶历史始于日本奈良时代,茶叶在被引入到日本的初期,主要被用作药材,且只在上层社会中流传。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开始在国内对茶叶进行种植,自此茶开始被日本社会的下层武士所接触,一些在日本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开始用茶宴来招待宾客。到了战国时代,茶叶对于当时日本社会的普通百姓来说依然是极为珍贵的,但是饮茶却逐渐成为了武士们闲暇时的消遣。到了幕府时代,茶被与权力联系在了一起,饮茶成为了统治者们进行社交以及权利交易的方式。由此可见,日本的茶文化最早是在武士阶层中得到普及的,并且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四、结语

通过对中日两国茶文化各自发展进程的了解及比较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日本的茶文化虽然源自中国,与中国的茶文化同根同源,但是在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中,日本的茶文化早已融入了其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因此从根本而言,日本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但我们必须承认茶文化对于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活动早已成为两国间的交流纽带。学习彼此的茶文化,将会大大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两国的共同合作与发展。

作者简介:

李佳蔚(1996—),女,汉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李佳蔚

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 篇2:

浅谈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是当今社会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是现代文学与历史文化典雅艺术与社会风尚的融汇。是提高民族民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活的载体。如何传存、弘扬、发展、推广、黔东南民族民间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黔东南民族茶文化传承、弘扬、保护与发展

1.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历史背景

黔东南以苗、侗两大民族为主,优秀的民族茶文化多姿多彩,有源于唐代的黎平侗家油茶,岑巩的思州绿茶,雷山、丹寨的苗家姜茶和大碗茶,还有源于宋代的镇远天印贡茶,源于明代的凯里香炉山小叶种茶。更有古典的民族茶艺,茶具,茶俗,茶饮,茶礼,茶歌、茶诗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茶文化的精典。岑巩、黎平、雷山、丹寨、榕江镇远等县还保存有数万亩的野生古茶树,有的丛径过二尺,有的主杆直径大过四寸,其品质十分优良,可见黔东南苗侗人民早在远古时期,远久的种茶吃茶的历史造就了苗乡侗寨厚重的茶文化,为人类的福祉作出了较大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民族的地域、信仰、习俗不同,对食茶、饮茶,方式、爱好千差万别,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饮、茶俗,为民族的节日,迎宾送客等喜庆盛事,淀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

在苗乡侗寨那哆吔永不熄灭的沟火塘边、风雨桥上、鼓楼寨旁,山间清澈如许的溪泉畔,迎送宾客的寨门边,何处都在无不飘荡着,原生态茶特有的悠香。黔东南的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更是一幅历史悠久的长轴诗情画,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令人陶醉,使人瑕想……到过黔东南的都会听到一首歌就是;“醉在苗乡诶,醉在侗寨诶,让心灵回归、回归自然嘞”。侗族的打油茶,新娘茶、敬神茶、迎宾茶、谢客茶、送婆茶、拦路茶、婆坡茶。苗族的姜茶、大碗茶、充分展示了生活文明茶饮的民族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饮文化,为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奠定了坚实而宝贵的资源基础。有力地推动促进茶产业的发展,为巩固生态提升农村经济作出贡献。

2.黔东南茶业现状

2.1黔东南茶起源

“岑巩一思州”乃唐代茶人陆羽(茶经)中指出的;茶产黔中,生于思州,夷州,播州,费州,其味及佳。茶圣一陆羽的这一论句充分说明了,一是黔东南至唐代就有了茶,二是由于这里山青水秀,优良环境生态良好,处处出产好茶。可见茶文化寻根探源,在黔东南是有渊源可追溯的。黔东南茶资源丰富,种质资源无论是野生的、过渡的,还是栽培的都有,历经艰辛的茶产业发展,现全州已引进、挖掘、利用的茶叶树种就有18个,其中(有性系良种5个,无性系良种15个)。每年就有上1000余亩的茶树良种苗木繁育,为每年全州乃至全省新建茶园,出圃两千万株以上,达国家标准的优良苗木,确保全州或全省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优良环境出好茶

黔东南境内地形地貌多为平缓,山清水秀,植被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多雨雾、寡日照、雨量充沛、森林密布、土地肥沃,高海拔,低纬度,形成了独特的山区小气候环境,是早春名优茶生长的最佳适区。造就了叶肉肥厚、芽头粗壮,且香高馥郁、鲜爽回甘、品质优良的茶产品。在茶叶树种、茶产品、民俗风情、民族茶文化、人文景观等多样性的组合下,构成了黔东南民族茶文化资源多样性的亮点。茶叶面积在67万亩的基础上,其规模在逐年扩大,茶类花色品种在省内国内都享有一定的盛誉。一是古时保留而延续的侗家油茶,思州绿茶,苗家的姜茶和大碗,天印贡茶,炉山小叶种茶,二是新时期开发的有雷山银球、清明茶。黎平侗乡炒青、翠针、红碎茶、雀舌茶、古钱茶、亮江新翠、凤鸣茶、龙须白、等,丹寨黔岭春,天香缘,苗岭利剑、毛峰、毛尖、锌西茶。岑巩的思州绿,翠芽,三是近年来又研制开发了一大批新的名优产品,如:香绿茶、侗乡观音茶,雀舌茶、白茶(绿茶类)、侗乡龙珠茶、侗乡红、侗乡罗汉茶、丹西红、黑毛茶等名优产品,有跨洋过海出口外销的珠茶、红碎茶、还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青钱柳茶,同时还开发了历史悠久的古树茶等。畅销了国内外市场,给黔东南茶产业带来勃勃发展生机。

2.3黔東南茶的社会影响

作为茶叶历史悠久与茶产品优质的黔东南,现优质茶园面积规模67万亩,38,57万亩已丰产,年产值达25亿元以上,产量24000吨以上(边茶除外),助农增收达17,5亿元以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达3000万人次以上,是一个巩固生态、助农增收的好项目,是精准扶贫,提升农村经济的良好基础。

目前,茶产品殊荣国内外大小奖50余项。这些茶叶以上层的色、香、味、型以及浓、鲜、爽、甘、醇、香为特点,绝妙的内含营养成分与滋味,纯属原生态与天然,绿茶味浓烈鲜爽而后回甘、红茶味浓鲜灵而甜厚、青茶鲜浓而甘纯、黑茶味醇而清甘、花茶芬芳而清雅……这些丰富多彩、茶韵各异、魅力无穷。苗乡侗寨的各种名茶的内在美,就是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美好途径。优质的茶产品一直吸引着中外茶商的到来,探究苗侗民族茶文化的奥秘,追根溯源。丰富而古老的苗侗茶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资源,是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源泉。传承、推广、弘扬、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3.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意义

3.1发展民族茶文化是民族文化进步的需要

以文化意识来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尺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活文明的推进,“渴盼原生态、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人类之中一种健康理念的追求。发展、弘扬,传承民族茶文化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茶远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同时,传承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促进民族进步与团结的需要。建设黔东南民族文化大州,就是要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特色的民族茶文化,就是要把全州的茶文化推向新的高潮,提高人们爱茶,懂茶,提高饮茶有利于健康的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要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以义。因此,发展民族茶文化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3.2传承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需要

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周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画、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祖、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旅游等诸多方面。因此,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繁荣提高人们素质的需要。另一方面,民族茶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茶是自然界的灵物,黔东南各民族把茶种在森林里,而进行林茶间作,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在森林的保护下得到慢射光的照射,茶干物质积累丰富,茶保水固土,维护了森林,森林保护了茶、水土保持、生态巩固、经济生产、给茶农带来效益,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环境。茶与人共同生存于和谐的自然生态之中,如“茶”字一样上有草,下有木,人在其中……这就是一种现代生态文化的体现。充分反映了黔东南各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为当今追求的茶叶生产生态化、有机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发展的根基。

3.3黔东南茶文化的传承将有力助推产业的快速发展

黔东南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不但是植被生态良好,而且气候宜人,

很适合优良茶树品种的生长,是茶产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黔东南优质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自茶叶问世一直畅销两湖、两广、江苏、浙江、上海、北京、青岛,西安、内蒙古等地,深得消费者的好评,目前飞机航班已开通贵阳、上海、广州,长沙。夏荣高速公路、贵广高铁贯穿境内,具规模性的湘、黔、桂三省边区“黎平侗乡茶城”正在兴建,它将吸引大量的商家进驻,将进一步拉动茶叶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茶旅互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为茶文化的传承与茶产业发展打造了又_平台,前景将更为广阔。

4.对黔东南民族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4.1加大政府对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和扶持力度

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的现状是小、散、乱、单、弱、不成标准、不规范,这种不实应发展的状况,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去传承、保护、扶持和开发。否则,任其自由发展,只会导致民族茶文化的不断消亡和后退。因此,需要政府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担当起主导、组织、引导者,并发挥作用。同时,成立相应茶产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及技术指导机构。黔东南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一是要制订科学完整的发展规划,决策咨询,对茶叶产业的科技发展、民族茶文化基地建设、方针、政策,重大茶事、茶文化活动,进行决策前咨询研究,提出方案建议,供政府参考,二是组织参与省内国内国际民族茶文化学术交流,节日、盛会、论坛,编辑出版民族茶文化刊物,诗歌画册等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对民族茶文化进行调研挖掘,做到艺术升华,层次清析规范,不断向社会推出科学、健康、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再次,要建立黔东南民族茶文化理论标准体系。黔东南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标准和体系,而是各自为政。要想推动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得建立起以茶为起源的理论导向,我们的民族是怎样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以及茶文化的形成、演变、发展、特点及表现形式的茶史学,以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的茶文化社会学,以历史和现代、各个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的饮茶民俗学,以黔东南民族传统文化标识茶的形状和包装、成品茶包装外形设计、名茶冠名、及宣传广告等,都要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及茶的美学为基础,以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民族茶艺表演、茶叶历史文化及茶事旅游的茶文化交流学,以茶文化资源、茶文化对现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的茶文化功能学,这是奠定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发展基础的必需举措,应当创新建立好这个理论标准体系。

4.2推进民族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黔东南许多旅游胜地都有着神秘的向往,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万亩连片的观光茶园,古楼,风雨桥,以及田园风光,都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在。但是我们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举办民族茶文化艺术节或万人品茗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不足,一定要做到以茶促旅,以旅促销,有条件的尽可能让游客自采、自炒、自泡、自品、自购,要让游客充分体验做茶的工艺,借此机会提高游客对茶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茶爱茶,这是拓展黔东南茶叶市场、弘扬民族茶文化的有效方式。同时,加强民族茶文化基地培训建设。力争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率先在各地、州、市、县建设一批民族茶文化基地。民族茶文化基地应是综合型的,它应包括:茶叶博物馆,民族茶艺,艺术团或队,民族茶文化宫,茶文化互联网站,茶文化旅行社,以及茶饮、茶食等商业设施。我们要以推动全州民族茶文化建设,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支柱文化产业。再次,在体现形式上,要建立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艺场所。茶艺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独特艺术表现的形式。应广泛收集整理黔东南各民族,古朴、浓郁的茶品饮方式及食饮茶的习俗,加以创新利用,研究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艺,并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民族茶艺人才,使茶艺馆成为各民族休闲娱乐、陶冶身心、陶冶情操、以茶会友、交流信息、洽谈商务的理想场所。

4.3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加大民族茶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在目前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应通过招商引资、合资、集资、银行信贷等多曲道多种形式,让民族茶文化形成产业,以其日益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茶文化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技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标准质量是产业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茶产业虽然得到一定标准快速发展,但在整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大各优质茶基地的高标准建设与加工技术的培训使其得到提高,生产一定批量优质的茶产品。二是加大茶文化的宣传,扩大内需促销,三是打造以历史悠久的思州茶为品牌的多个系列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四是依托科技技术支撑,把茶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些广阔的努力途径,将给发展黔东南民族茶文化带来美好的前景。

黔东南乃贵州南大门,民族风情浓郁、是闻名世界的民族文化艺术之都。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茶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重视,同时要加大对茶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与保护,依据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渊源,举全州之力,把黔东南茶文化的宣传、推广、传承、保护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廖承 左松

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 篇3:

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摘 要:海南自成立国际旅游岛以来,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而茶产业作为海南省几个国定贫困县的优势产业。发展茶文化旅游不僅可以充分突显地理环境优势与茶产业优势,更可将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促进茶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从而促使当地贫困区生态、经济及旅游自身综合效益的实现,是新一轮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因此发展海南茶文化旅游可作为实现海南省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一状况,本文分析了海南省发展茶文化旅游所具备的优势,又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海南茶文化旅游业精准扶贫的效果的对策及建议,为海南省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

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村产业链价值链,尤其在结合海南省、市、县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大旅游,大扶贫”战略中,茶叶产业作为海南省国定贫困县的优势产业,发展茶文化产业,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于当地的经济及旅游综合效益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也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地理位置一直相对偏远的海南,能够在天然地理环境优越的海南种茶并推行茶道的时间非常短,在近代曾发生过红碎茶出口被阻拦,海南省茶产业渐渐萎靡之迹象。十八大以后海南对茶叶的制造与出产进行一系列整改,再次重视海南茶产业。目前海南省此时共计茶园三万多亩,且都是纯生态无公害茶园。海南省曾是我国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地之一,而今又被开发为国际旅游岛,茶文化更应在这样国际化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开辟出更宽广的海南本地茶叶市场。

一、海南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问题分析

目前,海南省特色旅游景点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旅游企业与投资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新兴旅游产业开始初露头角。海南旅游业虽拥有这些十分有利于发展的条件,依靠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问题。

1.茶文化挖掘欠缺、难以推进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最能让游客产生旅游欲望的是沉淀于茶中深厚的文化成分。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现代条件下,在人们文化需求日渐旺盛的情况下,一个品牌若想占据更广市场,那么突显其文化性并使大众熟悉了解则显得至关重要。海南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甚至深入到了本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且诗人苏轼谪居海南时为其留下的大量的与茶有关的诗词对当地茶俗、茶学与茶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海南茶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比之中国名茶系列,其在文化发掘及普及方面还相当欠缺。当前以海南茶出现最多及被大众所知的形式为老爸茶馆,其主要消费群体大都为低层群体,知识水平较低,并不能真正凸显出海南的茶文化性,因此也难以推进海南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政策不完善、缺乏政策引导

目前,国家并没有颁布减免的税收政策,给予茶农优惠。也未颁布维持茶农自主种植茶叶长期稳定发展的专门政策法规。我国虽然已在精准扶贫发展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就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落实到位,对许多农户而言有些政策还只是一纸空文,对贫困家庭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贫困户不能在参与茶文化旅游产业中得到相关的政策保障,也没有相关政策正确去引导贫困户对于茶产业种植的相关行动,贫困户对于发展茶文化旅游缺乏积极性,贫困户自主投身到茶文化旅游产业困难较大,给茶文化的旅游扶贫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贫困户素质水平较低、扶持难度大

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现,海南贫困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致贫人口占多数,由于海南地理位置偏远及社会历史等原因,贫困人口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观念意识不强烈。因此精准扶贫过程中,只能以资金支持性质的扶贫举措为主,而难以发展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参与茶旅产业,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的相关专业性培训机制。长期下来,针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难以彻底顺利开展,技术推广的局限性为扶持贫困户以及增加贫困户劳动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推进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路径对策

1.构建茶旅一体化、助推精准扶贫

旅游业还是茶文化产业,就本质而言都为经济实体,满足经济需求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旅游业而言,在与茶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着重于产品的立异,突显产品特征特色,达到茶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又带动整个茶文化产业前进的大好局面,使其两者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大大提升。目前,海南五指山茶场中拥有茶园面积8480亩。那么,将旅游植入茶产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元素,让游客慕名而来五指山在旅游的同时,除了领略茶山自然风光,采茶,观看制茶表演,还可选择在茶园品茶,置身于绿色环境里,鼻尖环绕的是充满茶香的空气,让游客更全身心享受到山区的一份闲适心情,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发展茶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融合发展。

2.树立茶叶品牌,丰富文化内涵

目前,国内茶叶市场高端茶市场所占比率越来越小,因此在茶叶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要顺应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要求,逐步转变为以大众为主。要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采用茶叶深加工的模式,培育茶叶产业品牌,并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拓展其多元化的功能,以迎合大众化消费为主。目前开发的椰仙牌苦丁茶,兰贵人系列茶叶,已经成为带动当地茶农致富的路径,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劲支撑。

发展茶文化旅游的首要就是深入挖掘其实质内涵,将传统的海南茶文化与现代潮流相融合,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海南黎族文化历史悠久,如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等,可以将自然资源做成微缩景观,和黎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生态茶园中进行集中展示,让游客游览、参与和体验。邀请游客参与当地的黎族特色美食节、黎族特色竹竿舞表演、黎族特色茶文化旅游节和当地茶叶博览会等,把海南现有茶园打造成以黎族文化为基底,茶文化为主题,集娱乐、休闲、茶园观光、茶叶烹饪、茶熏理疗、茶园文化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

3.开发新农村休闲茶旅业模式,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景点

在海南茶叶生产较多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建立生态茶园,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美化茶园附近的环境,種一些具有海南特色的植物,槟榔、竹林等景观树,打造出“村内有茶,茶边是屋,屋后为林”的风景体验区。近年来,随着生态茶产业示范园区的加速崛起,上千家农户依托五指山特有的山、水、茶等特色生态资源所营造静谧、舒心、养生的旅游环境,开始兴办茶庄、农家乐,开发出本土居民同外地旅游者休闲、体验和参观旅游的好去处以及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借用海南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开发茶文化休闲和养生与文化体验式旅游,推行乡村民宿,建立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将茶文化渗透其中,积极宣传,使生态茶园和茶文化成为海南旅游业的重要参与部分,提升国内外知名度,从而建设特色茶文化旅游景点,招徕众多游客的观光,带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为旅游精准扶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引导、提高精准扶贫效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贫困区域自身基础很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某种产业作为推力来发展当地经济。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会形成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为贫困地区带来资金流,会自发且持续的从城市传输到农村,发挥旅游乘数效应,从而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成为贫困地区取得良好发展的助力。贫困区域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启动是非常艰难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所遇的障碍都是使其难以满足发展产业要求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地支撑,而政府的政策和支持刚好可作一股外援力量成为贫困地区茶文化旅游开发必不可少的拉力。精准扶贫同茶文化旅游相融合是推力与拉力同向形成的合力,这一定会大力带动旅游业发展,并尽快达成贫困人口脱贫。

发展茶文化旅游是为更有效的去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在这进程中,政府有着主导作用,要让贫苦户自主的参与茶产业脱贫,提高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效果,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畅通的交通网,强化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情况,让外面的人能够走进去,贫困地区的人走出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并能将产品销售出去。另外政府应扶持壮大贫困地区茶叶种植大户,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延伸产业链,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

5.鼓励民企合作、实现贫困人口自主脱贫

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面向对象是贫困户,将贫困户最大化的自主加入茶产业当中,建立企业与村民互助合作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与企业的资金支持下,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农村带头人的作用,带入更多贫困户加入到茶产业中,提高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依靠自身能力实现脱贫。在企业与政府的支持下,加强贫困茶农进一步学习掌握茶叶种植、采茶等生产专业知识,加大劳动力的产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当地茶叶科技含量,推动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茶农的劳动生产率,增加茶农收入,可以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增加茶农收入。如以前红山镇什会村村民主要种植稻谷、橡胶等农作物,生产方式单一且收入较低。现在由公司统一给村民发放茶苗,而且将种植的方法教授给村民,村民采收后,公司再收购回村民们种植的茶叶,使得村民们不必担心销路。并且,茶树与热带雨林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全新景观,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游览、采摘,从而带动当地的农家乐、民宿和农副产品的售卖,村民们更多了一条获利的途径,使得在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中,真正做到所有村民全体参与、为贫困户提供更广的平台助力茶农自主脱贫。

三、结论

茶文化旅游扶贫具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开展旅游扶贫要符合比较优势,并非任何地区、任何贫困人口都适合开展茶文化旅游扶贫。海南省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动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乡村茶文化旅游发展。贫困区域的资源向来十分丰富,在茶文化旅游推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首先,结合本地的特色发展自身的产业。茶文化旅游扶贫是乡村农业旅游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提升,并非茶文化旅游与扶贫两者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必定大于二的有效创新举措,两项工作的结合可为贫困地区及茶文化产业都带来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其次,茶文化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强调通过参与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后,加大茶文化旅游在当地的推进力度,将其真正作为地区发展的强大推力,从而提升海南省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

[2]丁丽英,蔡烈伟.宜昌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分析[J].中国茶叶,2016.

作者简介:王竹宇(1968-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作者:王竹宇 武友兰

上一篇:微视频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