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2024-05-06

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通用8篇)

篇1: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浅谈利川市都亭二小学校美育

利川市都亭二小位于利川市解放东路269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以优质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有效的教育科研为手段,以特色办学为突破,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遵循前人对于教育、特别是美育的深刻理解,从尊重历史、注重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出发,坚持把以美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孔子给学生定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是最早的美育雏形。他说育人要“兴于诗,游于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康的人格,学会如何感受生活,才是让一切知识学习有意义的前提。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少了绿洲一样枯燥单调,没有了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我们对美的追求,并且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它在每一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在校园学生的生活当中。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发展审美的能力,能给人带来活泼舒畅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革命的事物的美的能力教育。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渗透美育、发挥美育的作用,学校提出了美育特色的建设思路: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构建美的课堂,培育美的花朵,收获美的成果。都亭二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美育工作:

一、优化环境,以形育人。

1、美化学校教育环境

学生的审美趣味的习惯,是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的。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重视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美化绿化校园的工作,增强学生创造校园美的意识,培养他们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与能力。从而以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个性,又以学生美的行为习惯为校园增添光彩。

几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了校园的改造和建设,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建立了绿色花园,设立了环境报栏,美术展示室,改善了校容校貌,建设了多媒体展示台,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感觉到美的享受。

在教室布置方面,处处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的标志。同时教室里贴的各种条幅、功课表值日生轮流表、评比表还有墙报以及各种扫除用具的布置与陈设都做了统一安排,使教室布置得典雅大方,文明舒适,卫生整洁,使学生置身于教室便有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

2、完善教师形象

在学校管理中,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美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美的楷模。

首先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完美的人格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敬爱感、敬佩感、敬重感,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潜移默化的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有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的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悟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

再次,教师要有美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是教师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语音、语调、语气来表情达意,做到侃侃而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带动学生使用美的语言。

二、发挥教学阵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学校以教学为主,美育必须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课本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教学的各环节力求融入美育教育的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实施美育教育,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校教师充分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比如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深刻内涵美;数学课上,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缜密美、推理过程的逻辑美和空间几何图形的立体美;品德与社会课上,用精美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的辉煌成就„„

三、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在学校美育管理中,课外活动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之一。学校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制订并建全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制度,配备辅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各种体育、美术、环境等项目,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健美体魄,发展艺术兴趣和个性特长,丰富精神生活,优化教育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和补充。学校这几年来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先后从学校经费中拨出专款,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成立了校园广播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为此,我校在近几年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参加“都亭小学幼儿园文艺演出”、“都亭二小第一届美术、书法大赛作品展”、“都亭二小网络作文大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红歌大赛、趣味活动比赛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而且还成立了文艺队、合唱队、绘画兴趣小组、板报小组、与各学科的兴趣小组。并组织学生看电影、看小说、看作文、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学生抱着一种浓厚的情趣去欣赏,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校还建立了多个特色校本课程,比如学校的主要项目: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莲响原生态舞蹈,学校舞蹈老师把肉莲响编排成了校园集体舞,全校师生在大课间跳起集体舞肉莲响,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拓展了美育的空间,同时,也传承了祖国的民族文化。美育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高雅情趣的形成,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个性品质;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学生儒雅气质和高雅品位的形成,为孩子成人之后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 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选择一些美好的社会事物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如,参观工农业生产,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清明节向烈士林园敬献花圈,听英雄模范的事迹介绍,培养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品德;在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带领少先队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宣传文明,这些社会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美好行为品质。

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黎明的朝霞,黄昏的落日,夜空的星斗,都会引起学生美的想象。地上的小虫,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蝴蝶,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经常带领学生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领略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正确理解,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篇2: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践行特色办学 ——在传统文化熏染下的南北中学侧记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

赵春庆

在以创新为主竞争力、以和谐为主旋律的21世纪的中国,特色就是一个团队的标识和生命力。践行特色办学,亦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而传承国学经典,更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源。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但当前的现状是,学校更多的充当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场,“育人”内涵却普遍缺失,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下滑。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修身养性,最大的功效就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远大志向和意志品质。在当前的环境和条件下,学校理应是提供这种育人环境和教育的最佳场所。而且,纵观各地的百年名校,其支撑不仅仅是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都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文化脉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充分利用全县2009年开展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契机,依托学校已经形成的浓厚古诗文诵读氛围,提出了“以经典塑造经典,用精神熏染精神”的特色理念。以国学经典塑造经典名校,成就经典人生;以国学精神熏染精神世界,创建精神乐园。让国学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

谈起创建国学特色学校,除了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相契合,源于母语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反复锤炼,源于经典书籍对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的中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影响,更源于南北中学有一巨大的优势资源——校长讲座。奚兴华校长毕业于德州师专中文系,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尤其在《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书经典上颇有研究。且说话幽默风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得同学和老师们的爱戴,在当地社区也是很有名气的。“奚校长讲国学”早在2008年就已陆续开始。前期主要结合老师们的身心健康讲了点《黄帝内经》、《大学》。今年上学期解读了《三字经》,下学期重点研讲《弟子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讲座能挖掘国学精髓,注重在道德、精神、品性、修养、学习、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解读,与日常生活学习相融合,让历史悠久、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在每个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校长讲座的前期运行,为2009年全面、系统的创建国学特色学校做足了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而纵观各地开展的国学传承活动,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甚至如组织学生穿戴上古代的服饰,手中捧本线装《论语》,席地而坐,前仰后合等场面也屡见不鲜。难怪著名作家王蒙也戏称“难道大清朝复辟了吗?”由此可见,如何把国学教育做到内容大于形式,真正挖掘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当前真正要做的。

南北中学的国学教育就是本着立足实际,不搞花架子,以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熏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展开:①忠孝篇——百善孝为先。孝,徳之本也,立身之基也。忠,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而非对君主、个人的愚忠。②仁德篇——修身养性,存羞恶廉耻之心,在天地间挥洒大写的“人”字。③劝学篇——诸子百家,比肩而立,著述天下,文传千古,受惠国学,培育精英,开启未来。④宜生篇——人和还需天时地利来添翼,绩优仍要康健良习去护庇。

在以上四大模块的统领下,学校创建了文化长廊,将校内的四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忠孝路、仁德路、劝学路、宜生路。每条街道为一个核心,设计安排文化墙报。正冲校门的是忠孝路。忠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忠孝路正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我们选取了《弟子规》、《大学》、《孝经》、《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等古籍中的段落或句子。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弘扬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塑造感恩情怀。仁德路和劝学路纵贯整个教学区,展板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内容上选取了《论语》、《孟子》、《中庸》、《荀子》、《诫子书》、《三字经》等典籍。为避免呆板枯燥,在形式上设计有诗词欣赏、格言摘录、书法艺术等。在仁德路尽头的一面墙上,就赫然挂有一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条幅,给人很强的震撼。贯穿生活区的道路是宜生路,主要给学生生活习惯、饮食常识、休养生息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走在校内,如同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俯仰之间全是经典,谈笑之中尽被感染。这种环境熏陶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环境改变人”的经典格言,而且是“良好环境塑造美好品质”的经典格言,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除了学校整体外部环境的熏染,南北中学还特别注重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双班名的设计、挂牌活动。每个班级根据各班的情况从国学典籍中选取词句,设计成自己班级的另一个名字,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如今走在南北中学的校园里,你就会发现诸如“睿智班”、“仁和班”、“智信班”、“仁静班”等新的班级,令你惊讶,让你深思。而且,不但室外有变化,同学们还围绕新班名设计制作了四块室内展板,将教室重新打扮了一番,可以时时刻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比如“静心班”的展板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须静,才须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同学们还自发的将设计活动延伸到了宿舍里。“集贤居”、“卧龙居”、“静心阁”、“德馨斋”等新宿舍牌已挂了上去。宿舍内也设计张贴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画、文字,形成了以国学文化为内容的独特的宿舍文化。

同学们看着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班牌、宿舍牌、展板,心里美滋滋的、暖融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熏染与教育。

为避免学生因古文基础薄弱而感到学习苦闷乏味,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国学节目创作展演、就餐时校广播站的“国学之声”、墙报展示、手抄报比赛、班级汇报展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国学学习的内涵。

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创建特色学校现场会”上,县教育局的段局长看了学生表演的国学节目后,感慨地说:“三天前,我来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些节目。现编是演不这么好的,看来平时就是这么搞的。”是的,把国学教育抓在平时,落在实处,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其实,国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教师更不能落后。学校为每位教师都印发了一份《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在课余时间可随手拿来翻阅讨论,并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但提高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更给全体学生做了榜样。

有人可能会问:“你们搞国学教育,能有什么结果呢?”其实,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凡事都注重最后的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典型)。而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却应是最该关注过程的。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就是最好的成果吗?如果非要找点有形的成果的话,那就请你来南北中学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无任何污损的室内外展板,干净整洁的路面,文明有礼的言谈举止,邻里乡亲赞许的目光,这些就是最好的成果。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再听一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同学袁x x说:其实,一开始学《三字经》时,我们并不主动。甚至认为小孩子们的东西干吗还让我们来背,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但随着奚校长解读《三字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才认识到原来对《三字经》我真的并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逐渐的,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奚校长能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此,认识到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发现了我身上存在的坏毛病是多么的可恶与羞耻,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现在,我真的改掉了这些恶习。原来从不打扫卫生的我,现在还能主动帮别的组的同学倒垃圾桶、擦黑板;原来打饭、刷碗、买东西都让被我欺负惯了的朱某某去,不去就恐吓他甚至揍他,现在我已经诚恳地道了歉,这些活都自己干,而且还主动帮他,同时还充当了他的保护者,我还主动承担起了抬饭、分饭等活;我感觉原来同学们都躲着我走,现在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用行动让他们相信我是真的想变好,真的想成为同学们中的一员。《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真的重新塑造了我的精神,可能还会改变我的一生。洒满阳光的日子真的很舒服!

老师张x x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也就更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说句实话,其实当老师的也未必有几个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尤其是象《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古籍,更是只停留在当学生时积累的几句格言上,但这又是多么的肤浅啊!借着这次活动,正好可以充充电,补补课。再说,这个活动的好处并不只停留在增长学识,开阔视野上。它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更好的处理与家庭、同事、领导及社会等关系有更大的帮助。比如奚校长结合有的教师忙于工作而忽视对父母的关照,有的女教师婆媳关系比较紧张,开展了《弟子规》、《孝经》的讲座及组织观看录像《生命是一条河——国学宣讲团系列讲座之一》,效果很明显。“常回家看看”、“婆婆也是娘”。观念的转变,理顺了关系,增进了感情,稳定了秩序,这就是普通老师对国学教育最切身的感受。

如今,诵读国学已成为南北中学学生和教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也已成为南北中学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0年,南北中学被授予全县“国学教育示范校”,县电视台《齐河方圆》栏目专门为南北中学的国学创建活动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并连续播出3天,德州市关工委、县人大、县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各兄弟单位也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

2010年暑假,南北中学与恒昌集团联合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在当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南北中学的师生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赞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实一开始,动机很单纯,就是想通过这一活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旅行。活动搞到现在,师生热情高涨,社会上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既已欲罢不能,就不如索性搞得更深入一些,影响更大些,说不定还能用学校的这块小土壤改变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呢!

学校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成立国学宣讲团,走进社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讲孝道、讲感恩、讲邻里相处、讲社会交往、讲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讲经典名著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讲养生保健、、讲如何修身养性、讲提升自己素质对家庭及他人的影响„„为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建设文明社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二是发挥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的单核影响力,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使其能量辐射每个家庭、每个村落,尽可能的革除陋习、扫清积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健康向上的内部动因。

三是将学校的国学教育深入下去。不能只停留在读几本经典,背几段古书上。可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上对经典古籍的研读要深入,深刻体会经典在锻造人格精神、培育人文性情、积淀文化内涵上的重要作用,真正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横向上要拓展国学的外延。不单经典古籍是国学,现代名篇同样是国学;不单文学书籍是国学,哲学、历史、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同样是国学;不单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学,发展民族内涵创新民族艺术同样是国学。

篇3: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一、展览与文化:凝眸历史底蕴, 书展文明进程

书展文明、凝眸历史是文化与博物馆各自的主要功能, 其意味着博物馆与文化之间历来是相依相存的。一方面, 作为推动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人文力量, 文化肩负着弥合理想与现实的精神夙愿。另一方面, 作为呈现、保存、研究人类文明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承载着联结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使命。民族文化与博物馆事业只有交相辉映, 以博物馆建设促进文化繁荣, 以人类智慧承继历史底蕴, 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博物馆成为文化流光溢彩的展示, 文化成为博物馆醇厚韵致的源泉。

自人类历史上首个博物馆在古希腊时期的马其顿王国诞生以来, 博物馆便开始在收藏珍品的原初功用中反映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灿烂文化。众所周知, 博物馆可以“提供人们认识过去和借鉴历史的实物和场景, 提供人们感受历史、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趣味”。然而, 值得人们了解并引发深思的是:博物馆并非仅仅只是限于展览这一项职能。文物的展览有着远比在现代场域被陈设罗列的价值。在帮助人类回溯其衍生、发展的脉络的同时, 它更能使现代人从观赏中获取经验, 反思过往, 展望未来。如果说, 最早的博物馆不过是一座安置战利品的缪斯神庙, 尚未形成粹集吉光片羽的文化自觉, 那么, 历经黑暗漫长的中古时代之后, 人类文明则实现了由神性权威向人性解放的巨大跨越。自从文艺复兴开始, 寻古、访古, 研究古典艺术成为了热潮, 人类曾寄予上帝的灵魂被归还于人自身, 并在古典主义的思想和文化中找到了栖居之所。用古典来表达人生理想, 使摆脱束缚的心灵得到了空前释放。人们对于古物的欣赏, 拉动了收集、保存文献与文物的热情, 进而开创出博物馆种类繁多、分类细致、功能多重、内外兼修的现代形态。可以说, 博物馆建设与人类文化大发展越来越息息相关, 它不仅得益于文化的绽放, 更成为繁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家园, 社会文化是展示国家软实力最基本、最具凝聚力的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 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民族与民族的交流中, 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必然要素。而博物馆正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作为公共文化工程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它更能让传统文化面向世界, 从而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历史与风貌, 使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 开拓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局面。

二、藏品与艺术:器的光韵, 美的传达

当我们为光韵中琳琅满目的藏品所吸引, 沉醉于对过往某个时代的回忆与想象的时候, 各式展品便完成了其由器物向艺术品转向的华丽跃升。可以这样说, 在人类具有收藏珍品的自觉意识而设立收藏所之初, 博物馆与美的艺术就有着不解之缘。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 博物馆的英文Museum一词, 来源于希腊语mouseion, 意即为缪斯神庙。天神宙斯的九个女儿被视为司掌绘画、音乐、诗词、歌曲、舞蹈、历史等九项艺术的守护者化身, 缪斯女神也就造就了博物馆称谓的由来。从中可以看出, 博物馆集历史与文化、艺术与美于一身, 它的陈列品不仅应作为研究的对象, 而且应作为鉴赏的对象被引入审美的沉思。因此, 除去藏品或因历史沉淀、或因天才灵感而焕发的光彩之外, 博物馆建设本身应具有艺术气息, 并应与藏品所释放的文化韵味相融合, 以此突显其美之灵韵。

博物馆是一个介于公众与私密之间的场所, 它不仅陈列密密麻麻的文物或作品, 吸引大批观众熙攘而至。它还应靠视觉引发体验与反思的建筑物内部, “陈列的作品本身虽然并不能改变世界, 但作为公共空间, 这个奇妙的场域会形成一种可以测试、检验及想象的空间, 人们在这里重新经历古老的真理, 探讨新的可能性”。因此, 博物馆设计应针对收藏和展示的器物来构思或布展, 从而创造出艺术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气韵与景观、物与美之间的张力。

坏的品味会阻断馆藏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引发理解上的迷惑与体验上的错乱。所以, 博物馆建设应将美学因素引入其中。良好的博物馆空间意象意味着要包括内部展场的整体规划和外部建筑的修饰装潢。与西方相比, 近些年来, 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空前的繁荣, 却仍居于学习与借鉴的状态, 缺乏独创性。在研习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文化与设计艺术的同时, 更不能照搬西方的建设理念为己所用, 追求新、奇、特的视觉冲击力而忽略内涵与外延间的交融。一般来说, 博物馆典藏文物的方式往往遵循传统, 如统一规格的展示橱窗、恒温恒湿的空调与灯光, 等等。而除此仓库式的开放陈列之外, 对象与主题的关照却更应受到重视。在这种内外呼应的建设要求之中, 设计的品质决定了整体的视觉效果。有失精巧的外部景致与缺乏美感的内部细节, 不会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鉴赏能力。而若以观众、展品、主题与空间之间的呼应为前提, 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域, 才更能托举出藏品的价值感、历史感与美学魅力, 这才是博物馆建设的专业态度。

三、美育与社会:提升境界、诗化家园

博物馆文化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部分, 它能够轻松地融入一般人生活的情境之中, 因此具有有效的传播教育功能, 而展品因其独特的艺术气韵又使这种教育带有了浓重的审美意味。自缪斯神庙建立之始, 博物馆便更像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当亚历山大大帝将部队征战得来的奇珍异宝与稀有古物交给自己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进行保存与研究的时候, 古物与艺术品便如媒介一般促进着知识的传授与修养的提升了。

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博物馆集中呈现着一个地域标记的历史沉淀与文化积累的总和。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肯尼斯·赫德森在《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一书中曾提及邀请众多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专业人士解释“博物馆”一词要义的统计, 结果显示, 大多数人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放在首位。它以历史与文化启迪人类智慧, 帮助人们回溯衍生之源头、认识世界之现状、思考未来之趋向。所以, 博物馆建设还应抓好博物馆教育工作, 以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 增强其教育的辐射力度与范围。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以历史、艺术等不同类别的藏品为基础, 以展览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社会功能与价值。基于其文化本质的体现, 博物馆具有特有的美学呈现的特质, “其中最具美感引力的, 就是未知的浩瀚知识、神秘的人文生态, 以及可感的价值肯定和启发的人生理想”。因此,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等同于一般的说教传授式的传统教育, 而是带有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的美育功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丰富、更深远的标准, 博物馆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估定与认识。博物馆成为公众在闲暇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之一, 并向不同层次的参观群体提供着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展览, 它是给人带来智慧与创意的灵感来源, 给心灵带来温暖与希望的栖居之所。

中华民族传统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特殊资源。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的传承与创新, 是大众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文化殿堂。从中而产生的“这种发现文化的喜悦, 有真善美的具体形质, 足以引发积极性的社会发展, 提供人类的学习环境”。只有把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 开拓出丰富多彩的、寓教于美的活动形式, 才能有效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共建和谐、文明、美好、典雅的生活家园。

四、媒体与科技:博物馆建设的新视域

面对新世纪的来临,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 并有着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的趋势。在这个“观念化”的世纪, 各领域均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冲击与机遇挑战。拥有创新的观念, 于新的视觉中开创出新的经营理念与新生的活力, 博物馆的建设才会具有不断发展的脉络和新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博物馆竞争的时代, 如何迎接新世纪中科技、资讯、媒体等新兴元素构成的新局面, 是相当急切的重点。发挥博物馆的多元功能, 结合地域文化特点, 借力于媒体的力量与科技的能量, 博物馆事业唯有走创新之路,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从而独具特色。

媒体是资讯传达的媒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博物馆就是媒体”, 其“作为媒体是属于立体的大资源, ”而“博物馆的媒体, 应是媒体中的媒体, 属于面积相乘的资源”。博物馆最基本、最原始的媒体应用, 即为一般传统式的媒体资源, 具体是指博物馆的文宣品或活动、展览计划, 等等。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 静态的消息来源往往不再具备优势。只有将灵活的形式、与时俱进的手段、敏捷的速度与艺术的视觉吸引力做到合理配置, 才能使大众将精神生活与闲暇时间投入对博物馆资讯的关注。

篇4:传承经典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一是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确立适切的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体系。国学博大精深,内容浩瀚,选择哪些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体系。为了确保国学教材的质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采用分工合作、分类组合的方式,依靠本校教师动手和外聘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学校的传统和部分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采用晨间跟读、晨会检读、课前复读、午间诵读等形式,学习国学经典。

二是多管齐下,硬件、软件相配套,营造出浓郁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投入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建立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广采博闻,开阔视野。各班要建立班级读书角,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这既为学生广泛而大量的国学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教育,就是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校园内,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阅读的育人佳境。可以在教室外墙绘制古代各学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走廊里张贴师生共同书写的书法作品,在楼梯一侧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各班教室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听其声、悟其情。

三是创新实践,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分层次、有目的地指导诵读,加深理解和记忆。要读准,通过教师范读、音频领读、同桌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经典诵读作品的字音读准;要读通,通过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或生生对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把诵读作品读通顺,读流利;要读出韵味,将声、像、文融于一体,引领学生读出作品的节奏,读出作品的韵味。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有效地培养语感。当然,“法”无定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出其他一些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找到与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故事,用听故事、讲故事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演法(许多经典诗词可以演绎成一个个小剧目,师生、生生合作表演,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有些诗形象鲜明、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猜译法(经典诵读作品中最大的困难是对精粹语言的理解。如果教师讲、学生听,会很枯燥,可以在理解中让学生猜经典诗词文句的意思,调动兴趣,帮助理解,学生是很喜欢的)。

学习国学经典,传承的是文化,彰显的是特色,收获的是成绩。它将引导学校由内而外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构建、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5:如何深化学校美育特色文化创建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吴忠市裕民小学把美育特色文化创建作为学校党组织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学校教育规范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的落脚点,不断深化拓展,全面有效融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实现新拓展,取得新突破。

一、促进学校美育文化的扎实融入

学校美育文化创建只有深深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教育管理中,才能让美育资源不断丰富,美育文化育人功能不断突显,最终实现美育特色文化在提升师生美育素养中落地生根。

(一)美育文化要融入德育工作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和《中小学生守则》学习教育,重点抓宣传、抓落实,结合学校文明单位创建、美育文化创建及师生文明行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切实抓好落实。

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升旗活动、班队会活动及春节、元旦、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让节日文化成为学校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拓展美育文化创建的重要项目,常抓不懈。

(二)美育文化要融入课堂教学

把育美课堂文化创建作为学校美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课堂,融于课堂,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和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在育美课堂构建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努力挖掘学科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创设高雅的课堂文化,以教师的魅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和谐文化充盈于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2.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文化。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性,启迪心智、萌发智慧,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智慧与灵动是育美课堂文化创建的方向。

在育美课堂文化创建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四会”标准,即会倾听、会表达、会合作、会质疑,以美启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要注重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过程的创造和生成,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要注重构建智慧课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同时,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及做中学、“小课题探究”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质增效。

3.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对话,是师生、生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前提下,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我校把“会倾听”、“会表达”列入育美课堂文化创建要点,强调课堂不仅仅传授知识,重在一起分享理解,即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育美课堂文化创建中,教师在师生的课堂交流中,要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生与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课堂上对话机会要平等共享,不管学生之间的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他们都享有平等的对话权力和机会。

4.构建课堂质疑文化。推进育美课堂文化建设,还要做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这正是学校育美课堂“四会”标准中“学会质疑”的要点内容。

教师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同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向科学提出质疑。

新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贯穿科学精神这条主线,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质疑文化是培养学生求真和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宝贵文化营养。

二、促进学校美育文化创建务实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学校美育文化创建要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学校教育发展新任务、新挑战和新机遇,不断务实创新,不断丰富美育文化内涵,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在生命教育上实现新突破

以美育引领生命教育: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着力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生命关怀的意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生命成长的反思能力,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索精神。

“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协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使学生主动关怀弱势群体,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节奏与规律性,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的危机。

美育文化创建应该关注生命教育,让美育扎根生命基础,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培养生命意识,让校园中的每一个生命更加灿烂、美丽。

(二)在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进入新时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家长的新期盼,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当前,大家普遍关注学生“九大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学校美育文化创建,要与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目标要求有机融合,让美育文化创建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学生成长,接地气、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靓丽名片。

(三)在学校艺术教育上实现新突破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和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感,艺术教育是关键。

美育文化创建要积极融入学校艺术教育、指导艺术教育发展方向,以美育促进学生音乐、体育、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创新,推动艺术类课程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基础、艺术素养、艺术创新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美育素养,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快乐成长,积极服务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向。

(四)在学校社团活动开展上实现新突破

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是学生美育实践和锻炼的阵地。以美育文化促进学校艺术类(含音体美社团)、科技类、教育类、社会实践类社团健康发展,是我校美育特色文化创建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各类社团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三、促进学校美育文化创建有效落地

学校美育文化创建,主要通过以下“六个途径”,务实推进,有效落地。

(一)教育理念蕴含美育文化

在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徽等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美育、蕴含美育文化,如我校校训:求真、向善、育美、立德,具体反映了美育的真、善、美基础,同样在办学理念、校徽设计中均蕴含美育文化内容,这样对美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会起到积极的引领指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传播美育文化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深挖学科美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打造育美课堂,融入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学生美育素养,符合党的十九大“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要求,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的时代教育需求。

(三)主题活动渗透美育文化

文化重在宣传,重在融入和引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恩教育、爱国爱家爱校教育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蕴含丰厚的美育资源,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美育,会让美育文化无处不在,让美育在溶物细无声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校园环境承载美育文化

学校两个校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图标、主题标语,楼宇文化、师德师风、校风校纪、清风校园主题文化等,要从多层面、多主题体现美育文化,让美育文化在党建、德育政教及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融合,在校园环境建设、班级文化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及校园净化、美化等工作中有效承载,接地气。

(五)榜样力量推广美育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要积极选树美德少年、最美教师、最美家庭及各类师德标兵、优秀党员、名师骨干,从思想道德、精神文化、教育教学多层面选树典型,引领美育发展方向。

(六)师生生活弘扬美育文化

篇6: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

播放视频录象——

(解说:这是学校以“笙歌舞动绣新姿,快乐童年绘蓝图”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动人情景,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网、德育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民小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记得冷冉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强调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能由局部优势发展为整体优势,才能把学校办活。”

融水镇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现有师生1809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 “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听到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篇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1.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

2.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 3.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4.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从五年级起美术课开设刺绣技能学习,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手绣许多幅精致的作品,装贴成画,制作成挂画、布包和香包等,图文并茂,栩栩如生。5.课间播放“苗娃合唱团”自唱的非常动听的原生态苗歌,师生们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幸福。

二、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平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及“五彩校园特色操”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竹竿舞、踢毽球、拉鼓、板鞋舞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主要活动项目。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即“写好中国字,诵读中华经典诗文”。2004年起我校已自行编印多个版本的《学生经典诵读本》,结合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独具匠心创编了国学操、少儿韵律操、武术操、手语操等供师生学习,大课间成为师生展示自我、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去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既锻炼体能、又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学校的艺体教育不断深化,民族特色大放异彩。今年,我校受到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的青睐,被选为该校的生源基地,挂牌成立了融水县小天鹅舞蹈考级培训中心,成为县内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引领,提升了办学层次和竞争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华秋实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路走来,尤其倍感欣慰的是,我们苦苦追求并坚持的办学理念和具体举措得到了时代的印证,体现了我们思维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由于学校注重教育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成效明显,2007年我们已自行创作了《我们在快乐成长》的校歌。是柳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研究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自治区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2009年我校“苗娃合唱团”演唱的《苗家达配敬酒歌》应邀前往柳州市参加“六一”文艺晚会,2010年又参加了东盟博览会第二届妇女企业新论坛会文艺演出。学生民族舞蹈《达晶乐》进京参赛,获特别金奖,我校的“苗声合唱团”于2009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快乐大巴”《为祖国绽放,花开柳州》节目的拍摄。学校鼓号队今年参加市第十届鼓号演奏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日本熊本大学也被我校办学特色所吸引,他们学校的师生曾三次到我校进行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是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优秀学校”、市“先进基层关工委”、市“特色学校”、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市中小学图书室先进集体、市“家长学校示范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红旗大队,我校的办学成果被列入《广西大百科全书》条目。

篇7: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福州民族中学是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省重点民族中学,坐落于罗源县西郊的笔架山麓,前迎金钟晴岚,左揽罗源湾碧波。1992年建校,2010年1月成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目前,学校占地119亩,校内黉舍巍峨,绿树扶疏,环境优雅宜人。现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在校生20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0人。

办学以来,我校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1992年5月,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等领导先后来来校指导办学工作。习总就办学目标提出殷切期望“办好目前这所民族中学,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建校以来,我校一直把构建民族特色作为办学目标之一,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定“构建民族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剪纸等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在学校传承,便于师生学习,学校成立民族题材校本资源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成校本教材:《畲族文化读本》(初、高中),《畲族民歌》、《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共四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用来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2.创办文社,积累课程资源。创办了以畲族图腾凤凰为命名的《凤凰山》文社,吸纳培养少数民族社员,举办畲族史讲座,刊登民族文化作品。这些民族文化作品为积累课程资源提供了素材。

二、引入民族文化资源进课堂。

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于各学科中。

1.引进美术课堂。在美术课中教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剪纸技能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2.引进体育课堂。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足发展,我校坚持以“四活动课”(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兴趣小组课、民族体育特长班课)为教育教学教研平台,辐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体育课是普及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组建兴趣小组,把“毽球”、“高脚”、“板鞋”、“蹴球”、“武术”、“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外培训项目,发现和选拔特长新苗送入民族体育特长班,进行重点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储备人才。

3.引进音乐课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我校音乐组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的教学与欣赏,让学生感受畲族音乐、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畲族音乐、舞蹈的兴趣。同时将传统畲歌与融入现代元素的畲歌进行对比、演唱,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让畲族音乐得到传承。

三、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活动。每年我校利用暑期的夏令营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畲族聚集乡霍口,考察民族文化资源,收集畲族建筑、服饰、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作品展览。2011年12月14日,我县著名的剪纸艺人朱学舜老师的畲族文化剪纸作品50多件在我校图书馆展出,吸引了本校很多师生。朱学舜老师并在我校现场指导畲族学生剪纸,气氛活跃、场面壮观,成了民中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3.组织学生开展畲歌畲舞、畲族传统体育表演活动。我校组建了畲族合唱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如校艺术节民族歌舞表演,县畲乡“三月三”歌会、社区踩街宣传活动、畲族传统文化活动、省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民族联谊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4.开设第二课堂,学畲语活动。经调查,我校每年招收的畲族生,初一新生中约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学生不会讲畲语。为了畲语的传承,学校利用本校畲族教师的有利资源专门开设了畲语第二课堂,指派懂畲语的兰阿炳、雷秀海两位老师讲授畲语,收到良好效果。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畲家拳。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民族传统体育夏令营活动,安排部分有兴趣有一定潜质的汉畲学生深入福湖、竹里、八井等畲村,利用空闲时间邀请畲乡有武术功底或有民间体育爱好的乡亲给师生们进行示范表演。我们还邀请畲乡的老拳师雷明德等人,到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开设讲座, 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素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资源。使得具有畲族体育特色的 “畲家拳”、“斗牛”、“打尺寸”等在学生当中逐渐流行,这些活动不仅畲族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众多的汉族学生也纷纷加入其中,促进校园民族大融合。

6.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我校每年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年段都鼓励畲族生研究本民族的文化风情,参加成果展示。其中《畲舞翩翩》获得2013—2014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罗源畲畲族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获得2015—·2016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了畲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进行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

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扎实开展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打“特色牌”,走“特色之路”。

1.“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报的《关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探研》课题,被福州市教育研究院正式立项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课题。2015年12月通过市级验收,结题了。我校以这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将其中较成熟的资料编辑成册,形成系统的资料。这些资料来源广泛,有文献,有少数民族研究专辑,有民间艺人专访等。为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2.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请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校园畲族文化》课题立项为市级课题。2015年结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经验及成果,在《东南快报》、《中华民族宗教网》等报刊进行相应的报道。

五、主要成效:

1.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通过多年来,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民族文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一是教师通过本项工作,积累相关知识,增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知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和宣传,有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二是学生通过参加本项活动,了解了畲族文化知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2.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3.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得到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代表福州市连续参加五届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两届分别获得男、女毽球团体第一名,男子单蹴第一名,男子双蹴第一名,以及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等好成绩;陀螺队、蹴球队和雷伙斌等十五名队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可谓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坚实的课研能力,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校李炳坚老师担任第七届省民运会陀螺主裁判长,林引老师担任第七届民运会蹴球副主裁判长,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使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了省、市、县民宗局的表彰与肯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特别是近两年在畲歌的传唱挖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颇大。畲族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被大众所知。以畲歌为例,由于没有文字,大多靠口头相传,现在年轻一代几乎都不会,传承的状况不理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这个非物质保护遗产,了解畲族文化。学校组织畲族合唱团精心排练,从声乐、舞蹈上下苦功,到霍口畲乡进行采风,并为合唱拍摄制作MV。这支MV很好地诠释了畲族特有的文化如乌米饭,乌石滩,凤凰髻等。这首畲族风情的歌曲参加了由美国《国际日报》和中美友好协会主办由美国PCC大学、美国科洛纳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爱乐乐团协办的首届国际华乐大赛,受到好评,获得了中国赛区合唱组一等奖。福州民族中学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同时《乌乌的歌》还在福州市第十四届、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现场展出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佳绩。

六、未来规划:

1.学校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把它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

2.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计划在校门口的广场中央树立体现民族团结主题的雕塑,在广场四周雕刻体现畲族文化元素的浮雕,并在校园内开设一个畲族文化展馆。在校园内全面推广民族文化,使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3.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现紧缺的是资金与人才。若能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并与我校畲族教师一起成立研究会,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会有促进与帮助。

畲族文化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的改善与改进,更需要创新与钻研的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多种措施来保护传承畲族文化!让部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精髓能代代相传!

篇8:特色美育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一、声乐专业的教学特色

声乐教学指的是对学生的自然“歌唱”功能进行的正规艺术培训。它与器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学科都属于以侧重本专业技术、技巧能力培养的技能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声乐是靠语言作为其表现和传播形式的主要载体。以美声唱法为例:对学生声音的基础训练普遍是使用意大利语的元音,并且教学曲目也相对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会更多地运用到德语、法语或英语、俄语等不同语种,考试时还会要求学生用原文来演唱一定比例的声乐作品。因此,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训是和声音技巧能力的训练并重的。这种技能与语言相依的结合是其教学的一个主要特色。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门类,美好的演唱要能够给人带来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的双重享受。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训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缺的课程内容,我们为学生安排表演理论与表演实践的课程,旨在挖掘和培训学生们的表演才华,使他们学会用适度的面部表情或形体动作来美化和丰富自己的演唱,以能够松弛自如地抒发和表现歌曲所赋予的不同情感,从而进入声情并茂的良好状态,使歌声更具有感染力。这种技能与表演并重的展现是声乐教学的又一特点。

通过对以上声乐专业特点的概括之后,我们说声乐教学是多元性的教学,因此,对声乐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声乐教学不是只侧重技能简单地教学生发声和唱歌,美丽动听的声音是融合语言、文学、表演共同创造的结果,语言、文学、表演的辅助是使声乐技能表现更完美的依托和渠道。总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始终传载着以上相关学科的综合融人,这也正是声乐教学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特色所在。

二、声乐专业与美育文化的关联

人们是通过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的双重欣赏来感受歌唱表演之美的。由此可以看出:声乐专业标准的衡量与鉴定之依据,不是在书籍和教材中用文字来固定的。在教学考试或比赛中,我们给学生的打分标准不像数理化那样可计算,也不像文科那样可查对。对声乐演唱的欣赏(包括不从事声乐专业的听者)主要是凭借听觉感官的审定来选择对歌者的声音喜欢或不喜欢,就是说歌者的声音动听与否是要过我们“审美关”的首选。

如果歌者的声音继续让听者感受到一种满意的悦耳和好听,同时还感受到来自曲调、歌词的或抒情、或激昂的感染力,加之歌者的舞台表现力为听者视觉感官带来美感,那么,短短几分钟既“可听”又“可视”的演唱就能展现声乐演唱的特殊魅力。这些既是听者欣赏声乐的审美衡量标准,也是美声教学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可见,声乐教学是以对歌声是否“可听”和“可视”的“审美”审视来作为专业评定标准的,这就是其与审美原理的紧密相关之处。声乐教学中完成的是先由教会学生声乐审美,再到教会其学会创造美的教育任务,通过系统地教学使学生的演唱兼有听觉和视觉美感才是完美的声乐教学成效的体现。这种认识正是我们声乐教师结合本专业教学实践来增进美育文化观念及意识的认知点。

三、应用美育文化理念改善声乐教学

应该强调的是声乐教学应该既是侧重学生专业演唱技能的教育,也是一种综合的智慧教育,同时由于其极具感性的教育形式,又是利于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这些内容要求我们声乐教师首先自己要打开眼界才能有教学理念的拓展,对美育文化思想进行学习和了解使我们对美育文化与声乐的内在关联有所认知,同时也扩展和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思维,美育文化的观念及审美原则的融人是会直接调整和改善我们的教学实效的。本文仅就审美原则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声音概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谈点建议,更多针对声乐教学实践的思考我们将在课题结题报告中阐述。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要求学生扩大音量,使有的学生年纪轻轻就因缺少技能的综合控制力而出现声音的明显摇抖,造成学生的音色苍老和不好听,也不同程度地损伤了学生良好稚嫩的声音本质。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属于他(她)们自己的好听音质,衡量声音好与美不单靠音量够不够大一个标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声音特质和潜力来帮助学生建立真正属于其自己的美好声音,增强注重对学生特有音质的保护和培育其漂亮音色的意识,其实不就是融入声乐审美理念之美育文化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切入点吗?

上一篇:难忘的“第一次”800字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镇党委书记七一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