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22-09-11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往往体现着一种内生促动的关系, 即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如何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和文化优势, 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这是其核心要义。有学者从互惠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人类学既有传统中的对于互惠观念的再发现, 互惠原则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的基础。1

文化产业是从事具有文化属性的产品与服务的创造、生产、分销的行业。民族文化产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文化产业是指依托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进行生产、经营的产业;狭义的民族文化产业是指以具有传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所进行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2本文中主要探讨狭义的民族文化产业。甘肃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在“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具备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异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 这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文化资源的丰富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特色文化旅游、“清真”食品产业,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展演行业等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了长远的发展。

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 在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双引擎驱动下, 文化与经济的交流日益密切, 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会展、商贸、零售等相关产业之间呈现出多项互交的融合态势。3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由旅游资源、旅游设备、旅游服务三要素构成, 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能较好地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整合到一个新的业态中。4文化旅游产业是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少民族通过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地广人稀, 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风情浓厚, 每个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 河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藏、蒙、哈萨克等民族在现如今定居以后, 在草原旅游的基础上, 开启了以草原农家乐特色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业, 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前来。同时, 甘肃省还打造了以“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为亮点的北方历史文化旅游路线,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大大的促进了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下,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紧紧抓住这个时机,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地域特色, 做大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是特色“清真”食品产业稳步发展。丝绸之路是一条古老的商道, 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促进了我国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加强同中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使这条古老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契机下,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加大对外的发展贸易, 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民族所创造的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目前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食品产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回族、东乡族等民族自古以来就善于经商, 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桥梁作用。现在“清真”食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 本着互惠的原则, 依然在“一带一路”沿线充当着提供食品的“佼佼者”, “清真”食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号召, 做大做强自身品牌, 推进食品文化稳步发展。

三是民族地区文化展演行业逐步对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动促进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得以保护和发展。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合作, 将自身特有的文化推出去, 如临夏州特有的河州“花儿”就多次在全国各地巡演, 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同时甘肃省在2017年还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国展演活动, 组织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俄罗斯进行交流, 得到了国外人民的热烈欢迎。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稳中不足

一是产业集聚效应弱。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 延长产业链, 上下游企业集聚式发展是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链的有效衔接。5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都比较分散, 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 文化优势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竞争力不强。在草原地区, 草原农家乐发展态势良好, 人民收益良好, 但大多都是个体经营, 规模不大, 只能承担家庭或者是小团体的接待, 一旦规模较大就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 使客源流失, 造成了隐形的损失。

二是品牌效应不强。将文化资源合理转化成文化生产力, 树立品牌效应, 才能占有更多的市场, 但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向好的发展。如“清真”食品产业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店铺, 但都是穆斯林自己的个体经营, 除了少数的品牌在全国各地都有商店外, 大都是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 没有形成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在模仿其它的少数民族地区, 并没有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 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自然环境恶劣, 自然灾害多发,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弱于中东部地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 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丰富, 对精神文化追求不高, 就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临夏县积石山地区, 自然风景优美, 土地肥沃, 但是地质灾害多发, 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甘肃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增强产业集聚, 延长产业链。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下, 应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将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之中, 形成产业规模, 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附加值。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 平衡发展, 实现共赢, 甘肃应以此为目标, 加强与临近省份的联系, 推动跨区域的合作, 开拓发展的空间。

二是树立品牌效应, 扩大目标市场。品牌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器, 现代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品牌的竞争, 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市场上占据有力的地位。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方面的高精尖品牌, 做大做强, 以此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只是拥有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 文化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投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甘肃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 实现专款专用, 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文化产业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 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给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做大做强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 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促进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也给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清真”食品产业和文化展演行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还存在产业集聚效应弱, 品牌效应不强, 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应增强产业集聚, 延长产业链;树立品牌效应, 扩大目标市场;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少数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 2018 (7) :106-117.

[2] 李凤亮, 宋祖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6 (1) :65-73.

[3] 周兵, 黄显敏, 任政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38 (1) :85-89.

[4] 丁智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2014 (4) :147.

[5] 熊正贤, 何小松.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8 (04) :44-50.

上一篇:探析街道社区糖尿病群组管理实施的可行性下一篇:分析我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