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为了补齐基础教育神经末梢的数万个教学点巨型短板,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成功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自信教育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学生优势智能

我校自2000年建校之初便确立了“人的才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来有多么聪明,而是通过教育,使孩子变得聪明,在某些方面变得更聪明”的办学理念,突出英语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培育“I believe I can fly(我相信我能飞)”的文化自信。有了五年的实践积累之后,我校于2006年正式确立了学校自信教育特色发展方向,决定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实践创新自信教育的办学框架,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自2006年至今,我校每五年一个周期,先后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优势智能理论和翻转课堂理念,展开了“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创建特色学校的教育行动研究”“自信教育特色学校内涵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案例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实践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课题的实践研究,带领师生在自信教育的园地中年复一年精耕细作,从学校德育活动到课堂教学改革,逐渐培育师生的全面自信,树立起自信教育的学校特色品牌。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实践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将我校的自信教育引向了时代发展的前沿,有效地促进了我校自信教育的内涵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文化积淀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

(一)“十一五”期间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探索

2006—2010年,我校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创建特色学校的教育行动研究”,开始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谋划学校未来发展,建构学校自信教育的办学格局。

由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首次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能不是一种智能而是一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等8种智能;智能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每个人都同时拥有8种智能,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呈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呈现出智能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由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智能是一种潜能,有待环境和教育激发。我们组织教师深度研习8种智能,结合素质教育实践谋划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结合学科教学揣摩体会8种智能的深刻内涵,结合英语教学特色谋划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按照加德纳的定义:语言智能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并加以自如运用的能力;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身体动觉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音乐智能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人际智能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自然认知智能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的能力。加德纳在后期还增补了第九种智能即存在智能,他认为,存在智能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为了将博大精深的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运用于我校的办学实践,我们调查分析了我校学生多元智能的结构特点,并从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多元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方法,最终形成了我校魅力德育体系和英语校本课程等多项科研实践成果(编者注:相应成果可见本刊2009年总第655期《管理宝典》),初步构建起我校自信教育的办学框架。

(二)“十二五”期间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优势智能开发

2011—2015年,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我校开始聚焦课堂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我们以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自信教育特色学校内涵发展——学生优势智能开发与个性发展的案例研究”为龙头课题,同时开展了3个自治区级科研课题、7个市级子课题和3个城区级子课题的教育实践研究。

在开展多元智能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换一个角度理解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性,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我们的教育应该也可以做到努力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在时任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全进的带领下,我们坚定了学生优势智能开发的如下信条: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一旦找准了他(她)的优势智能并發展下去,其个性潜能必能得到极大的释放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有强势、中势、弱势之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就是要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弱势智能、促进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最终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优势智能。经过五年扎扎实实的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厘清了“多元智能发展”“优势智能开发”“自信水平提高”和“自信教育特色学校内涵发展”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校自信教育的内涵发展),为学生搭建了更为丰富的展示自我优势智能的舞台,形成了各学科齐头并进开发学生优势智能的有效策略。

(三)“十三五”期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翻转课堂理念的提出

“十二五”末至今,基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我校放眼“互联网+教育”,开始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学校自信教育体系,在翻转课堂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践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2014年7月,笔者应邀出席“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名校长、名师高峰论坛,并作“铸自信教育品牌,做面向未来教育”的专题发言,提出了我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特色學校建设的基本构想,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们的肯定;之后与我校科研团队一起应邀前往香港交流学习,在浸信会天虹小学首次“触电”翻转课堂,发现它能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合作学、做中学、教中学”中表现出更加主动的学习行为,可有效解决学生因智能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等诸多问题。返校后,笔者开始在学校布局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教学案例分析和校本化实践探索等。2015年,在我校的“十二五”规划课题正式结题以后,我们开始全力探索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策略方法,并主推了科学课翻转课堂教改实验。2016年9月,我校科研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专项研修,通过骨干引路的方式,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2016年12月,我校获准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互联网+学科拓展型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创新小学学科课堂教学”。2017年8月,在各学科广泛实践的基础上,我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实践研究”获准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

我们希望借助新的科研课题实践研究,系统改革课堂教学,将翻转课堂理念与我校学生优势智能开发、核心素养培养等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自信教育内涵发展的品质。

二、翻转课堂理念与我校自信教育的融合点

(一)翻转课堂理念的校本解读

源自美国的翻转课堂,原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又译为“颠倒课堂”,指的是颠倒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学生首先在家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答疑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这是一种“课外知识传授,课堂知识内化”的教学结构翻转,在操作中需要教师运用微课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知识学习,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实情确定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是一种差异化、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方式,可以为实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提供更加有利的课堂支持,切实促进我校学生优势智能的开发,确保每一个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地展开个性化的学习。

(二)翻转课堂理念与我校自信教育的融合点及教学研究的三大重点

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我校自信教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成为我校自信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需要着重研究以下三个重点内容。第一,通过抓好“课前”“课中”教研来确保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的顺利翻转。课前微课教研,旨在用高品质的微课和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支撑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切实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课中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充分内化与灵活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深度学习,不断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弱势智能,有效促进自身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第二,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前、课中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生个体智能的结构差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精心设计知识教学和活动教学,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智能、改善自身弱势智能。第三,通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益,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知识内化水平,协调发展多元智能。

三、从优势智能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外知识传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微课视频,一种是纸质图文资料。微课视频以其多变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观,远比静态的图文符号刺激要高效,这个观点在脑神经科学上早有定论。微课视频是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响、音乐等媒体元素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的有序化、一体化的整合体,其本身的多元性可以成为激活多元智能的重要信息源。也就是说,微课视频与我校优势智能开发的理念更加匹配。

加德纳指出:“智能并不是可以看到或者可以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它们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这些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价值观、文化中可以获得的机会以及个体通过自己、家庭和老师等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在自信教育文化背景下,为了激活学生潜能,深度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我校决定采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来实现翻转课堂理念上的翻转,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构建了如下教学流程(见表1)。

表1 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课前 1.设计制作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3.收取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和评价学情,据此确定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探究任务单 2.按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示,带着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相关任务,实现有效自主学习,相机开发自我优势智能 课中 4.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5.展示自主学习成果,自信参与课堂深度学习活动,有效改善弱势智能,发展优势智能 6.在课堂探究任务单的引导下,分层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及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我校实施翻转课堂的难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提高学生实力和自信水平为旨归的翻转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为精准的把握。为了确保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前沿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开发学生优势智能,充实我校自信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必须集中全组智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研,精心准备四类关键材料,包括微课视频、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探究任务单和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设计,其中微课视频的制作是难点中的难点,教师们没有任何前期经验可循。

四、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策略方法

遵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针对翻转课堂实施的三大重点强化教研,我校在进行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如下策略方法。

(一)创建优质信息化资源,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学科优势智能,支持学生课外高效自主学习

尽管微课视频在激活学生多元智能方面有天然优势,但每一节微课视频都不太可能同时激活全体学生的8种智能,更可能的情况是,以某一两种智能的激活为起始,相应激活更多智能活动或多元智能的组合活动。微课视频配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形成和发展。于是我们提出了微课视频创建的如下原则:好的微课视频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科特点开发学生优势智能的设计思想,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下四点要求:第一,微课视频的导入和演绎过程要能够抓住全体学生的重点关切,基于学科特点调动学生的感知觉和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学科优势智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比如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作为微课视频设计的切入点,多采用视频或动画设计的方式,使知识演绎的过程轻松活泼、富于趣味和学科味道等。第二,微课内容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要能够承载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辅助或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比如设计一些问题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等。第三,严格控制微课视频的时长,以5分钟以内为宜,确保学生高效学习,避免影响学生的课外休息。第四,不断提高微课视频制作技术,确保声音和画面清晰、影音同步、影音变化适度、背景音乐适宜等。

(二)运用结构化材料,以开发语言智能、交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为先导,因势利导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关注问题的产生和有效解决

“任务单”是我校翻转课堂中应用较广的结构化材料,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课堂探究任务单两种,二者在内容上紧密相关。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功能包括:让学生明确课前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在观看微课过程中能够有效自主学习,能够把重要的学习信息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和期待进入课堂,带着问题求知,怀揣期待表现,不断提高自信水平。课堂探究任务单的作用则是分层递进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學习,让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高效达成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两种任务单既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导航的支架,它们的设计同样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份结构化学习材料,须特别关注以下两点:第一,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使用任务单的心理感受,尽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设计,课前学习任务以1—5个为宜,常规观看微课视频和完成任务的总耗时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个别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除外。第二,任务的设计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多样性,可以围绕课时目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任务主题,并使各个具体的问题之间不仅具备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问题作答方式也尽可能地多样化,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问题的难易度使五个任务设计分别以填图、画图、判断、选择、连线的不同题型呈现等。我们认为,不同的题型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作答,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和优势智能的开发,便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比如科学课在《昼夜交替现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让学生把自己猜想到的地球与太阳相对运动的可能情况写出来、画出来,便需要学生综合调用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等。

(三)在课堂活动中用积分规则等学习激励策略来稳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深度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人类情绪对认知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需求,而且有情绪需求,“被认同感”和“成就感”是学生特别看重的情绪体验。于是我们提出,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也要注意采取适当的学习激励策略,满足学生“被认同感”和“成就感”的情绪需求,让学生充满热情,有目标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优势智能,不断提高学习自信。积分规则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激励策略。

在我校,每个班的学生都被分成了几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以利于学生在长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默契,发展合作技能。为了鼓励组间公平竞争,我们用积分规则引导学生学会组内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本组创造积分,获得“被认同感”和“成就感”的情绪体验。比如在四年级语文课《鱼游到了纸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为每个小组布置了一朵不同颜色的“大纸花”,学生每达到一次积分要求,本组的“大纸花”中间就能增加一条“小鱼”,最后,“游到”大纸花上的“小鱼”数量最多者为优胜组——积分规则与课堂学习内容无缝衔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由衷地生发出快乐的情趣,这种情趣是学生自主发展优势智能的重要环境氛围。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通过优化教学手段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

我们提倡“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实情,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情绪状态等;“定教”,就是恰当地确定教学的起点,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机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须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智能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所有课堂学习活动,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在提问时要问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指导时要与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我们提倡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这些手段包括直接面向全体学生和间接面向全体学生两种情况,而融合了信息技术优势的“面向全体学生”更加灵活、高效。直接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板书、课堂演示、课堂互动时顾及全体学生、巡堂时经过每一个学生(或小组)并视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等。间接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丰富的课堂活动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引入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生动实例等。

“随机点名”是一种随机抽号软件,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优化教学的间接手段,深得全体师生的喜爱,教学效果显著。我们把班级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输入该随机抽号软件,设置2—3秒的抽号时间,软件启动后发出有节奏的钟表嘀哒声,一旦抽号完成,大屏幕上会立即显示被抽中学生的学号、姓名并伴随有悦耳的音乐声。运用该软件随机抽号,让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积极投身相关活动。此外,互动游戏、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合作、组间竞争、组间互助等教学活动,也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也都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率。

(五)精准掌握学情信息,有效实施多元、多维、多样化的课堂评价,将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情信息反馈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反映出来的任务完成的学情信息,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反映出来的学情信息,三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或教师通过移动学习设备即时收集上来的学习成果信息等。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对学生学情信息的反馈可以做到即时、准确、全面、可视化,关键是能够让教师通过课前、课中的学情对比,发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长进和优势智能所在。比如目前有许多移动智能设备的APP与电脑应用程序配合使用可以实现“无线传屏”,即把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当作一个移动投影仪或数字化学习工具,学生通过这个移动终端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即时上传到教室大屏幕,便于教师准确、全面、可视化和可对比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信息。

学习评价是课堂上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好的评价让学生充满获得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效率,有利于学生优势智能的开发。我们所倡导的课堂评价,从三个方面立意。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回答“谁来评价”的问题,要求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时甚至可以是家长、社会人士对学生的评价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实现评价多元和评价公平,而且有利于协调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和交際智能等多元智能。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化,回答“评价什么”的问题,要求教师无论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除了指出问题外,还应在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独特的优势智能,给予学生符合其优势智能特征的恰当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断强化学生的优势智能。适当指出不足,旨在帮助学生改善弱势智能,协调发展多元智能。三是评价方法多样化,回答“怎样评价”的问题,要求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

尽管我们努力追求评价多元,但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在乎老师的评价是否公平公正,最渴望老师和同学关注其自我认知智能的提升和优势智能的个性化表现,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差异性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尽可能地将多元、多维、多样化的评价匹配于学生对公平、差异性评价的期许。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相对直观地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习和评价发生的全过程,“班级优化大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工具。比如我校科学老师执教四年级科学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在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评价工具前,先将班级学生名单和分组信息录入其APP,并自定义了“火眼金睛”“团队合作”“最佳发言”“实验能手”等几个评价向量,分别指向学生的自然认知智能、交际智能、语言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等,随着课堂活动的推进,该评价工具会自动记录下学生个人或者学习小组的实际表现,教师借助该评价工具的记录便可顺利给出公平而具差异性的学习评价。

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有实力才会有自信,这种实力指的就是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和优势智能的充分开发。我们用翻转课堂理念进一步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实力,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自信水平,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校的自信教育内涵丰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校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专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学生学习的个性、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我们信心满满地行进在实践探索的路上。

[本文是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领航工程”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互联网+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专项课题“南宁市东葛路小学‘互联网+学科拓展型校本创新课程’实验研究——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创新小学学科课堂教学”(2016JD002)以及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开发小学生优势智能的实践研究”(2017A005)的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

作者:李雪红

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 篇2:

教学点“全覆盖”项目

摘要:为了补齐基础教育神经末梢的数万个教学点巨型短板,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成功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该文在对“全覆盖”项目目标、做法和发展状况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路径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其在弥补基础教育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创新特色,提出由“全覆盖”到“全融合”,实现环境融合、教材融合、教师融合、学生融合、活动融合再发展的提升教学点层次的新思路。研究有助于讲好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故事,有助于教学点“互联网+”的提升发展,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学点;“全覆盖”项目;教育信息化

教学点是根据贫困地区相当大区域内适龄儿童人数少的特点而设置的不完全学校,是农村等偏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我国有教学点6.7万个,长期存在教师缺乏、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教学方式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质量低等问题相当严重。常年闭塞的环境,使农村贫困地区难以获得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资源难以惠及当地的学生,新的思想难以通达教学点教师。在教育公平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今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点的问题,于是2012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以下简称“全覆盖”项目),试图借助信息化手段补上这块基础教育发展中最短的短板。“全覆盖”项目实施两年多,取得巨大成效。学术界缺少对这创新实践的理论概括,也没有上升为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路子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因此,探索、剖析“全覆盖”项目的创新特色,总结其发展经验,可填补创新实践的研究空白,对于讲好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故事,对于教学点“互联网+”的提升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点及“全覆盖”项目概述

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部、财政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付诸行动。教育部组织制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实施方案,于2012年11月决定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财政部及时下达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中央补助资金。

“全覆盖”项目的基本做法是:配置设备,收集制作适配的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输送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到教学点。

一方面,在教学点覆盖网络、卫星,建设配备通信接收播放设备,配备电子白板、投影机等,中央财政在“全覆盖”项目启动当年即下达财政资金30849万元,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截至2016年,教学点已配备6.4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另一方面,组织建设优质的数字教育資源,配套开发小学1-3年级英语、美术、音乐等九门学科的不同版本教材传送至教学点,并在项目网站上同步播发,同时,河南省还通过省级自建平台,提供同步课堂3000余节课程视频及名师课程辅学资源、教研备课资源。

与此同时,将汇集的全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卫星源源不断地向教学点远程传送,仅2016年11月就向教学点传送54.9GB资源,全年资源传送总量超过423GB。

国家开通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题网站和中心答疑热线,在网站上发布最新的实施新闻动态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应用案例,以及软件操作说明,以帮助各教学点推进项目的实施。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课率显著提升,农村边远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缺师少教、师生难以得到外界先进的教育信息、教学普通话不标准、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开课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教学点的课堂开始变得丰富多元、生动活泼,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让大山里的孩子一定程度地跟上城里的脚步。

“全覆盖”项目取得巨大成功,得到全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成就”报道中,曾以“瞄准末梢补短板,托起最薄弱环节”为题,开篇播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全覆盖”项目开展的专项督导表明,项目两年的实施与发展,使教学点面貌全新:(1)课程开齐率得到大幅提升。“全覆盖”实施后,通过卫星、网络、中心校拷贝三种方式,国家统一组织开发的优质数字资源均能播发至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各门课程可通过教师播放优质资源以及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得以开设,截至2014年底,能够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点达到88%,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21%。(2)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2年,国家拨款大力支持教学点的信息化建设,地方形成省、市、县逐层拨款并吸引企业支持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改善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网络、卫星的连接以及多媒体设备的配备改变了教学点只有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环境。其中,有2.5万个教学点连接了网络,其他教学点均可使用卫星接收优质资源。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适应信息时代学习和发展的要求。(3)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教学点教师感叹,“全覆盖”项目让他们敢于颠覆黑板+教材+粉笔的传统模式教学,应用丰富的资源开展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4)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教学点更成为留守儿童的集中区,在我国中西部偏远贫困教学点,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70%。教学点大量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这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全覆盖”实施后,教学点连接网络使留守儿童能够和在外工作的父母通过视频对话,加强了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分享学习、生活的点滴,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全覆盖”项目的创新特色

“全覆盖”项目是智慧性地采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的典型范例,其价值在于让大山里的孩子不离乡土就可跟上城里人的现代化脚步,其实施及持续推进,有效解决了教学点师资短缺和教学点总体教学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点学生培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观念、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开辟了渠道,这对于处于深山的孩子而言,为其命运的极大改变创造了条件。

“全覆盖”项目本身就是创新,但是其创新还至少具体表现在路径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三个方面。

(一)路径创新

“全覆盖”项目的最大创新在于以最具活力的信息化手段,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送到祖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数万个教学点,让几十万学生从最低质的教育一下子跃迁到利用祖国最优质的资源进行学习,现代远程教育打破了信息传播壁垒,缩小了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鸿沟。

“全覆盖”项目实施前,教学点信息闭塞、缺资少教、教师学科结构失衡,部分学科教师缺乏等问题严重。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数据显示,2006年,4万多所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远低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9个省(区)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1: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督导评估中心2011年报告显示,教学点办学条件不足主要体现在图书资源和仪器设备两方面,有32%的教学点无图书配置,而且生均仪器费用的中位数仅为39元。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资源、资金难以完全覆盖到所有教学点,农村等贫困地区的教学点,是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全力弥补的最薄弱环节。

目前,“全覆盖”项目在打破城乡信息传播壁垒,补齐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方面,已取得瞩目成绩。项目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首次运用网络、卫星并巧妙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将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传送给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创造了中国农村教学点教育的新模式。

“全覆盖”项目在促进公平方面作用突出,可借用物理学中重力势能、液体压强的两个公式就此加以类比。重力势能公式Ep=mgh、液体压强公式p=pgh表明,同一物体,其重力势能与高度成正比,高度越高,势能越大,同样,液体的压强也和高度差成正比。“全覆盖”项目在提升教育公平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就相当于“大势能”和“高压强”的作用,越优质的资源作用于最薄弱的学校一一教学点,使教学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力是最大的,对我国基础教育最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最多的,因此对教育公平的提升度是最大的。

“全覆盖”项目缩小教育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还在于大大地缩小了数字鸿沟。“全覆盖”项目实施前,教育信息化的曙光还未普照到农村教学点,教学点似乎与信息化无缘,与城镇学校数字化的不断攀升存在天壤之別,“全覆盖”项目首次将“卫星”“网络”“多媒体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接入教学点,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就像高山之巅上的瀑布涌入久旱之地,给教学点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仅2016年,“全覆盖”项目就向教学点播发了32期教学资源,总量超过423G。可见,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打破信息壁垒的成效显著,仅从资源传送总量来看,其他任何政策和手段都无法与之比肩。截至2017年3月,有84%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教学点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一步步迈上新台阶。“全覆盖”项目的巩固发展,将助力农村新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推进教育均衡,相比较而言,“全覆盖”项目是最大的促进教育均衡的战略之举,因为它将通常意义上教育均衡着眼于县内、市内,一下子上升到全国一盘棋,而且对薄弱环节的提升度是无与伦比的,此外,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均衡是以有形物的分配作为前提的,是一种“打地主、分田地”式的均衡,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资源调配的捉襟见肘,使均衡的度是极为有限的,而“全覆盖”是利用信息资源具有近乎零成本复制的特点,作为公共产品的传播具有投入小、受益广、绩效高的优势,是很好地运用时代化的信息资源公共产品观。

“全覆盖”项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地域差异的典范。过去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是高山挡不住视线、距离不再遥远。

“全覆盖”项目的路径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一下子解决了地广、点多、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众多问题,充分利用了近几年不断发展完善的信息化设施,其创新把握的时机和火候恰到好处。

(二)平台创新

“全覆盖”项目运用“平台思维”和“公建共享”理念,建立了“全覆盖”项目专题网站,以此打通资源传送的时空界限,为教学点教师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多种途径,扩大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

“全覆盖”项目网站上汇集国家组织打造的小学1-3年级语文、英语等九门课程的每门2-3个不同版本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各省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并囊括“名师课堂”等教学视频,联通了不同的资源信息结点,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聚合与联通。当然,这只是优质资源的初步聚合联通,更高层次的资源聚合联通应该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性的资源自动聚合联通网络,由联通性的资源网向智慧性资源转变。

资源共享网的形成,打破了贫困地区“教师与书本是唯一知识源”的瓶颈,为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了多元性通道。同时,新疆双语和内蒙古语、藏语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建设已于2016年启动,可见,“全覆盖”项目以多元化的教育群体为关注点,注重数字教育资源内容的创新,这在其他建设中是前所未有的。

“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建设由国家组织研发并遵循统一的标准、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保证了资源的质量。优质教育资源库是一个不断动态生成的系统,各地区根据地区需求和教学特色,不断优化资源,实现资源的聚合进化和优化再生。如安徽省打造的“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内设15个资源共享栏目,其中“学科资源”“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在线课堂”等栏目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供师生下载应用和观摩学习,“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资源应用排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19日,六安市资源上传总量已达4706219个,师均上传量达122个。资源应用平台的建设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能主动用资源、建资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平台创新不仅在于聚合再生资源,其优势还在于创建互动空间,实现师生的虚拟交互。如“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开设学校社区和班级社区,让每个学校、班级和教学点都有一个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社交空间。平台创新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传输的高效、便捷及广泛性、大众性特点,让资源、信息和人构成一个互动流通的生态圈。

(三)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全覆盖”项目以高质量、快速度达到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的关键,“全覆盖”项目实施了协同创新管理、多元投入应用、督导评测考核、同步互动教学等多方面的创新。

1.协同创新管理

教育部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基础教育司牵头项目的规划与统筹,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负责技术保障和方案的实施,如此的设计保障了国家层面上对项目的宏观把控。在此基础上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给予地方政府极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形成了教学点所在地方政府、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央协同管理机制。许多地方就此采取了适合地方的具体政策措施,比如安徽省建立了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和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以地方政府的信息化政策文件为主导,进行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2.多元投入应用

以教学点的资源应用为出发点,政府负责招标、购买相关设备;由企业组织提供相关信息化设备、开发应用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设备运营管理;教育部门则实行总体监管。将设备的应用、投入、建维与监管分管而治,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仅优化了项目实施环节,还提高了效率。

3.督导评测考核

中央督导与地方考核并进,中央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质量等进行督导评测,地方根据不同模式,建立相应的应用质量考核与教师能力考核的政策与标准。

4.同步互动教学

“全覆盖”项目创新了一种适合地方特色、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一一同步互动课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应用,更关注资源如何更好应用、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各地涌现了许多同步互动教学的典型。比如,安徽省实施的“在线课堂”,通过网络连接“主讲教室”和“接收教室”,实现授课内容实时传送到教学点,进行双向互动。再比如,湖北省“教学点网校”,教学点以网络为载体,开创了“1+2网络联校”和“1+3网络联校”模式。

尽管目前同步课堂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解、异地学生同步观看为主。但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却是显著的。一方面,在线课堂促进主讲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激励其不断学习,整合优质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在线同步教学。另一方面,在线课堂不仅帮助教学点开齐课程,更有助于开好课程。优质资源传送给教学点,仍面临教学点教师应用不充分的情况。开展在线课堂,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点教师提供了学习应用优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机会。截至2017年4月,已有820堂主讲课堂进行同步授课,有1812个教学点课堂接受在线同步学习。可见,在线课堂已逐步优化,逐步成为教学点接受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常态,也充分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学点发展、均衡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当然,尽管在线网络教学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等形式展开,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有成效,但如何增强“接收教室”或“远端教室”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提高在线课堂的交互性、如何对“接收教室”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情感激励、如何整合资源、教学要素来提高质量等等,都是教学点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和改进的方面。

三、信息化促进教学点提升再创新——由“全覆盖”走向“全融合”

“全覆盖”项目为教学点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教学点现代化的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如今,基础已经打好,就要在扎实的基础上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显然不能停留在基础阶段。

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永远在路上。作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典型范例,尽管“全覆盖”项目取得的成效世人瞩目,对我国教育公平的提升作用非常大,但是时隔3年再站在时代高度审视,“全覆盖”项目的作用还是有限的,还是不完善的,只是用信息化手段将名校教师的课堂搬到了教学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增强版的移植使用。基础教育由教育均衡向高位均衡的发展给我们以启示,在信息化促进教学点的现代化方面,在以教学点的提升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不能止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应该探讨如何在“全覆盖”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点教学质量再提升,使教育公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我们认为,以信息化支持的教学点再提升,要拓展思路,改变以资源、知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从仅仅由知识的培养转向增加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联通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信息结点之间的连接、融合多种观点构建网络的过程,以连接、流通、创新知识。教学点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联通主义观点,联合多方力量、融合各方所長、汇聚各方资源,打通资源、观点、方式方法流通,师生交流的渠道,使之在一个能够“全融合”的大环境中动态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学点由“全覆盖”到“全融合”再发展的提升教学点层次的新思路,全融合主要由环境融合、教材融合、教师融合、学生融合、活动融合等多融合所构成。

(一)环境融合

促进教学点再提升发展的环境,应该是一个连通同级和更高层次的教与学群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并能促进学习者和教学者能力提升和知识生成的“全融合”环境。环境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完全学校的教学点与名校联通。20世纪初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城乡教育“手拉手”活动,旨在通过举行一些城乡学生“手拉手”的活动,增进不同环境学生沟通,促进农村学生成长,但此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的需求。教学点与名校联通不仅仅是城乡“牵手”,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同步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助传播、渗透到教学点的日常教学中,使教学点适应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并融入不断变革发展的大环境中。

2.教学点与周边学校联通。教学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中应该内含一定的地方特色,而周边学校优于教学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点有共通之处,教学点与周边学校联通就可使教学点减少学习提升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力不从心感,更容易接受并融入新的观念、资源、方法、模式等,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更好地改造家乡。

3.教学点与外界联通。过去教学点交通不发达,外界信息难以快速传播到,不易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发展,现在不同了,网络使信息传播不再受交通限制。基于此,中心校可建立一个传播平台,搜集我国和时代发展的信息以及科技、教育等的最新的消息通过平台发布给教学点,连接网络的教学点可通过平台学习或由当地教师自行搜集信息,没有网络的教学点则由中心校负责下载拷贝。教学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了解外部迅速变化的世界。

(二)教材融合

纵观我国教学点分布,西部13个省(区)共有36586个教学点,占教学点总数的55%,这些地区中以云南省教学点最多,许多教学点都分布于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均有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生态景观。义务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点不仅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重任,更要以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家乡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怀为己任,仅仅依靠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几种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家乡不同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可采用教材融合策略,将正式出版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融合,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教学,并可采取两项有效措施:

1.建立乡土资源库。以地区为单位,以中心校为中心,组织建立乡土教学资源库,从中心校辐射的各个教学点搜集、筛选、整理优秀的乡土资源,经过整合再编并上传至乡土资源库,所有师生均可下载使用。

2.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教学点天然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为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地和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融入现实场景理解教师和教材所传授的知识,让其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认识、理解、操作、掌握、巩固知识。如位于牧区的教学点可组织放牧等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如何经营畜牧业。

(三)教师融合

动态、隐性和生长性的知识往往更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社会网络的互动产生,时代的发展对教师要求更高,更需要教师之间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教学点教师更不例外,可通过以下策略促进教师融合:

1.建立专家社区。此专家社区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搭建一个专门平台,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如QQ空间、博客、微信群等就可轻松实现。只要有一个教师发起,就可加入同领域、同学科的全国各地教师,同时,可以特别邀请某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人员等加入,教师可以通过专家社区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时代发展中某学科的变革性发展。

2.创建微信公众号。中心校教师可创建一个地区发展微信公众号,动态更新下托教学点的发展状况,可通过公众号发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向社会各界寻求建议和帮助。

3.教师结对。在实现上述“环境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可与名校教师和周边学校教师结对,通过实地示范、集中培训、网上交流、同步课堂等方式融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技术知识等。教师融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及优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的热情,能辅助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学生融合

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认知的生成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体的内部,而是广泛地分布于周围的环境、所应用的媒介以及社会文化当中,并且会随着时间分布。教学点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也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建构,更与所接受的教育和获取的资源紧密相关。除了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外,学生应尽可能的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自我:

1.构建学习共同体。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教育资源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广泛借助于社交网络,建立个人空间、QQ、微信学习群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使之成为学习的工具和助手。

2.学生结对。通过“环境融合”,名校学生和周边学校学生可与教学点学生结成学习帮手,相同的课程与教学进度易使其在交流中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学生融合,使其逐渐改变观念,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学会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知识、创新知识转变。

(五)活动融合

“全覆盖”项目着力通过网络、卫星等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送给教学点,以课程、教材、教师和知识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是用信息化手段共享传统时代的优质教学资源,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转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主,进行活动融合,具体的包括:

1.物理环境中的活动融合。中心校和下托教学点是学习和教学共同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可通过中心校教师主导,教学点教师监管实行的策略进行活动融合,使教学点与中心校同步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巩固内容、提高质量的目的。同时,结对名校或周边学校教師可在教学点实地组织教学活动,融合不同的理念和特色。另一方面,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学生拓展活动。如在体育课或自然课上组织趣味性的小游戏,根据地方习俗组织劳动实践等。

2.虚拟环境中的活动融合。教学点和结对的周边学校以及名校可通过网络进行活动融合。一是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二是名校或周边学校可通过录制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将其优质、特色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传播给教学点,使其观摩学习。

四、结束语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特色化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且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已做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作为弥补基础教育短板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的“全覆盖”项目是该特色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信息技术大面积促进教育公平的典范,但发展无止境,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所说,虽然目前基本实现了资源全覆盖,但仍要继续做好拓展工作,“要努力拓展应用、丰富应用、提升应用质量”。我们要不适时机地将教学点由“全覆盖”推向“全融合”,使教育公平再跃上新台阶,为我国伟大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做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王丽娜 陈琳 陈丽雯 陈耀华

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 篇3: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一所台北市私立幼儿园的变化

【摘要】从1983年至今,家心幼儿园在幼儿人数、行政组织、教学特色、规章制度、成本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均有显著变化。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家心幼儿园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如人口、经济、政策法令等的变化相关。从家心幼儿园的发展变化看,与幼教有关的机构和人员各自的定位、市场取向对专业取向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幼托整合、成本核算、幼教师资职前与在职进修、政策法令的影响力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私立幼儿园;内部变化;外部环境;台北

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以说明个体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点说明个体发展受四个系统的影响。这四个系统分别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宏观系统(macrosystem)和外系统(exosystem)。①布朗芬·布伦纳还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一个大的系统下包含几个子系统,各个系统间密切互动。

本研究拟运用生态系统理论,重点探讨幼儿园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不会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和外系统来作详细分析,因为那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在探讨幼儿园的内部变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组织改变的问题。组织改变(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组织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会根据内部环境的需要与条件调整内部结构,以期使组织继续发展的调整过程。组织内部的调整可能发生在思维、技术或文化等层面。②

胡琼文(1999)曾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学校组织的改变。他以量化方式探讨中小学的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③该研究虽然在文献层面探讨了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外在因素,但是资料收集仅限于学校内部的生态环境,自然没有探讨学校组织内外因素之间互动的过程性。简楚瑛、林丽卿(1997)也曾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探讨课程转型与组织改变间的互动关系。①虽然她们的研究没有触及到外系统和宏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却将时间因素作为探讨重点之一,这与布朗芬·布伦纳(1995)强调时间因素重要性的观点是一致的。另外,简楚瑛、廖凤瑞、林佩蓉与林丽卿(1996)对当前幼儿教育有关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也是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的,② 只是该研究针对的生态环境未涉及整个社会大环境以及各个环境系统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则拟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对台北市一所私立幼儿园过去近20年幼儿园内部变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资料收集时间是2000年8月至2001年3月。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如下。

家心幼儿园(化名)是台北市区一所由王园长、郑先生(均为化名)夫妻共同经营的私立幼儿园。负责人王园长自1983年接手该园至今已有18年时间。目前家心幼儿园共有大、中、小各4个班,在园幼儿130名左右。园长、主任各1名,专职带班教师12名,艺术课程兼职教师9名,工作人员6名(包括司机、厨师、清洁工、随车助理等)。

研究者以开放式问卷方式访谈了王园长、郑先生各10次,访谈已在家心幼儿园任职7年的张老师2次,访谈另外两名专职带班教师和主任各1次。访谈时研究者重点向他们了解家心幼儿园过去18年的种种变化,并让他们谈谈促使幼儿园变化的内、外部原因。研究者还访谈了幼教与幼保主管部门的行政人员,重点了解某些基本现象在政策层面上的意义。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均写下心得体会和感想,作为下次访谈与最后资料分析时的参考。

研究者还以非参与者身份进园观察,以分析通过访谈收集到的信息与幼儿园实际的一致性,并作为下次访谈与最后资料分析时的参考。同时,研究者收集了家心幼儿园历年的幼儿人数、行政组织、教学日志、收费标准、教师薪资等文件资料,还收集了台湾历年人口、经济变化数据资料以及与幼教相关的法令文件等。

分析数据时,研究者除了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外,也在必要时运用初等统计方法。研究者还分两次组织幼教专家、幼教行政人员、幼儿园园长、教育学者等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结果分析

分析发现,1983~2001年间,家心幼儿园在幼儿人数、行政组织、教学特色、规章制度、成本和师资队伍等六个方面变化较大。我们认为,要把握家心幼儿园内部变化的轨迹,除了要从幼儿园内部寻找原因外,同时还需要分析外部相关的环境因素,从而更全面分析私立幼儿园在经营与教学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园内部的变化

1.幼儿人数的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家心幼儿园下学期幼儿人数均比上学期多。根据园长的说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父母会在孩子上小学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来,以便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拼音,为适应小学生活打基础。

此外,1983~1987学年度,家心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直线上升,但1988~1989学年度幼儿人数下降。园长解释说这是因为幼儿园空间不大,为保证教育质量,不得不控制幼儿人数。到1990学年幼儿园规模扩大后,幼儿人数又一次上升。不过总的来说,1987~1994学年间幼儿人数大致稳定,1995学年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

2.行政组织的变化

家心幼儿园的行政组织共有4次重要变化:1990年设立了主任一职;1996年设立了两位专职主任,将园内行政工作分为行政和教学两个系统;1998年开始实行多元化经营,先后增设了托育中心和托儿所;出于成本考虑,2000年行政职位精简。

3.教学特色的变化

自1983年实施传统的单元教学以来,家心幼儿园分别在1988年引进区角教学,1989年引进蒙台梭利教学,1996年引进方案教学,2000年在方案教学基础上又引进美式英语(以下简称“美语”)教学,即在开办美语兴趣班的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渗透美语教学。

4.有关规章制度的变化

1998学年度幼儿园教师被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家心幼儿园教师寒暑假及休假天数均依照《劳动法》规定。2001学年开始实施两周84小时工作制。幼儿园的排班制度也由原来的上午一律8:00上班、下午两班制下班(4:30或5:00),改为上午两班制上班(8:00或8:50)、下午一律5:00下班,中午有45分钟午休时间。周六则依幼儿登记来园人数,安排教师来园值班,幼儿园支付教师加班费。

5.成本的变化

自1988学年度开始,园方按照公办教师薪资标准支付教师薪资,标准每年均按公办教师调薪幅度调整。教师薪资变化最大的原因还是教师学历的提升,因为教师学历与薪资挂钩,所以幼儿园的人事成本因此大幅度提高。

自《劳动法》颁布以后,家心幼儿园在教师值班费、劳动保险金、退休金等方面的开支也增加了。

此外,家心幼儿园的艺术课程兼职教师1987年只有1位,2000年增至9位,而1987年家心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是210名,2000年在园幼儿数却只有141名。可见,艺术课程兼职教师的增加也是导致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6.师资队伍的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家心幼儿园教师的学历不断提升,师幼比自1990学年度起也不断提高。

(二)幼儿园外部环境的变化

自1983年至2001年,台湾的社会、经济、人口等均有显著变化。本文以时间序列方式呈现这些变化。

1.人口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台北市4~5岁幼儿人数自1987年开始逐年减少,1998年和2000年略有回升。幼教主管部门行政人员认为原因可能是从1999年开始台北市实施幼儿教育券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县市的4~5岁幼儿迁入。

2.经济变化

研究者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台北市的失业率自1994年开始攀升,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率则自1992年开始逐渐下滑,至2000年仍未见起色。

从表4看,教育局规定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上涨幅度一直大于私立幼儿园,但公办幼儿园的实际收费仍远远低于私立幼儿园。在1997~1999年间,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均没有调整。

3.政策、法令变化

从1987年开始,台湾大力推行开设公办幼儿园政策。台北市的教育统计资料表明,1987年台北市公办幼儿园数量从20所增加到81所,增加了305%。从1993年起,公办幼儿园数量每年以1%~4%的比率持续增加。与之相反,从1987年起,台北市私立幼儿园数量持续减少。

1994年《师资培育法》颁布,幼儿园教师被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1995年《教师法》颁布。1998年私立幼儿园教师被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自此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福利、退休、抚恤、保险等均受相关法律保护。1999年开始,台湾的公务人员实施隔周休二日工作制。2001年起《劳动法》又补充规定每两周工时不得超过84小时,同时公务人员实施每周休二日工作制。

1996年台北市17所小学开设英语课,1999年全市正式全面实施。

(三)幼儿园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1.幼儿人数逐年减少

由上述表3可知,自1993年起,就读公、私立注册幼儿园的幼儿人数比率逐年下降。在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导致家心幼儿园幼儿人数逐年减少的可能原因如下。

(1)入读托儿所的幼儿人数增加。

(2)以补习班名义登记注册却实质上提供幼儿园保教服务的办学机构增多。补习班往往聘有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或全美语教学,以满足家长希望孩子学英文,并且希望孩子跟外国人学英文的需求。对家长来说,由外籍教师执教的美语教学补习班一般比由本地教师执教的幼儿园更具吸引力。

(3)从表5和图2可知,1983~2000年间家心幼儿园幼儿人数和台北市的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率之间相关性很高:当失业率上升时,在园幼儿人数有下降趋势;当经济增长率趋缓时,在园幼儿人数呈下降趋势。

(4)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措施促使英语学习年龄层下降,一方面,双语或全美语补习班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学前儿童,另一方面,部分注册幼儿园也加强了美语教学,全美语幼儿园开始出现,迎合了部分家长倾向于将幼儿送往开设美语课程的幼教机构或补习班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心幼儿园幼儿流失。

(5)小型儿童托育机构免办“建筑物使用执照变更”的规定使得开办托儿所和托育中心更加容易,这也使得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注册幼儿园生源减少。

可见,家心幼儿园幼儿人数的递减的确深受整个社会人口、经济、政策法令与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2.行政组织、人员的变化

从图3家心幼儿园历年教职员工人数变化看,幼儿人数增多,行政人员、工作人员、专职带班教师均有所增加;教学特色增多,外聘的艺术课程兼职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多。但在1995~2000年在园幼儿人数减少期间,家心幼儿园并未大幅精简教职员工。这与园长的处世原则有关。

园长:现在幼儿人数一直在递减,那势必要实行精兵策略。

问:所谓精兵策略是指裁员吗?

园长:不是。是指以后如果有教师离职,那就自然减人……因为教师已经来幼儿园带班了,而且把孩子带得不错,那我就要咬着牙根坚持,不能很现实地裁员、并班。所以现在才会有一个班只有5名幼儿的情况。

一方面幼儿人数不断下降,营收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仍维持原有教职员工人数,这势必会提高运行成本,成本的提高自然会反映在入园收费标准的调整上。家心幼儿园每学年学费均有所调整,调整幅度在2%~5%之间。然而,学费的小幅增长无法弥补在园幼儿人数下降所带来的人事成本负担,因此家心幼儿园不但在2000年初减少了一名行政人员,而且于1998年成立托育中心,2000年成立托儿所,将服务对象年龄扩展为1岁至小学六年级,还配合家长需要增加了保育与课后辅导的服务内容。可见,家心幼儿园行政组织与人员的变化主要是在在园幼儿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实施的应变措施。因为有小型儿童托育机构免办“建筑物使用执照变更”的规定,所以家心幼儿园在行政组织调整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3.教学特色的变化

1983~1987年间家心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不断增加,园长认为这与幼儿园的教学口碑有很大关系。从图4来看,1988年起家心幼儿园教学特色的变化可能与幼儿人数的消长有关。教学特色之所以变化可能与园方为了提升入园人数,应对市场需求有关;也可能与幼教主管部门的推广或者学者的鼓吹,使得某一教学法在某一时期特别风行有关。幼儿园往往为了配合招生,突显教学特色。

4.规章制度的变化

家心幼儿园规章制度的变化,例如值班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和薪资制度等,均与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令息息相关。

5.成本的变化

教师薪资总额大幅提升,一个原因是教师学历提高了,因为教师学历是与薪酬挂钩的。另一个原因是为满足市场需求,幼儿园聘用了许多兼职的艺术或其他特色课程教师(包括美语教师),导致人事成本增加。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劳动法》和相关法规、政策影响,教师的退休金、保险金、加班费等成本性开支增多。

6.师资队伍的变化

家心幼儿园教师学历自1995年起大幅提升至大学本科水平,一是受1995年颁布的《教师法》影响,二是受1995年后各项教师学位进修制度制定和相关培训机构成立的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有下列八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者的建议分列其中。

(一)定位不明产生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定位不明产生的问题既包括未将幼儿园定位为学校所产生的管理问题,①又包括大学幼教系定位不明所产生的幼教师资培养问题。②通过家心幼儿园的个案,研究者发现,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幼儿园及个人角色的定位不一,从而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

对私立幼儿园及其教师的定位不明,导致法令适用范围混乱,每个人都以对自己有利的法令条文为依据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园方与教师由于存在这方面的认知差异而容易产生磨擦,难以形成一个有共同愿景、目标的发展共同体,幼儿园也难以成为一个成长型组织。例如:家心幼儿园休假、退休金和加班费的支付方式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执行,而薪资支付方式则是按照公务人员的薪级制支付。教师在涉及自己的薪资和福利时会兼用《教师法》和《劳动法》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条款,因此教师会觉得自己和公办幼儿园教师相比同工不同酬,“园方只是按公办幼儿园的八成支付我们薪资,我感觉很不公平”“虽然我们的加班费是按《劳动法》规定支付的,可是制度是参照公办幼儿园制定的,譬如也要搞毕业典礼、户外活动等,这些额外劳动园长就不付我们加班费了”。事实上,依《劳动法》规定,新员工第一年是没有带薪假期的,家心幼儿园出于人性化考虑为新教师提供了7天假期,但对于教师而言,相比公办幼儿园教师,他们还是少了许多假期。王园长说:“年资越久休假越长……但是教师们反映最多的还是说他们没有寒暑假。”

幼儿园与教育主管部门间也因各自定位不明而产生不良的互动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幼儿园的一切制度依照政府部门相关规定制订和实施,因此当家心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没有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考核时就没有把它评为优秀。

此外,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定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家心幼儿园根据《劳动法》规定从2001年开始实施每周休二日工作制,但有的幼儿家长却希望幼儿园能在周六提供服务,也有的家长希望平日幼儿的留园时间可以延长至下午6~7点。为了生存,许多私立幼儿园不得不满足家长的需求。

许多学教育出身的私立幼儿园园长对自己的定位也感到困惑。“他们(指家长)把我当成生意人,很多人,包括官员、学者等,会称我们为‘业者’。以前我一直觉得我是在做教育,是靠私人力量办学。现在我慢慢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业者就业者吧。”许多私立幼儿园园长或负责人很不喜欢自己的幼儿园被定义为营利组织。

那么,私立幼儿园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组织?研究者拟从组织的特性和组织的运作模式、程序及内涵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组织特性

从表6来看,私立幼儿园应该属于营利组织。

2.组织的运作模式、程序及内涵

从司徒达贤提出的COPRS组织运作模式来看,私立幼儿园和一般企业组织的运作模式是雷同的。COPRS组织运作模式即指结合人力资源(Participants,简称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esources,简称R),经由某些有组织的活动(Operations,简称O),创造某些有价值的服务(Service,简称S),以服务社会中的某些人(Client,简称C)。①

表7以COPRS组织运作模式为指导,将企业组织与私立幼儿园作一对照,以比较企业组织与私立幼儿园在运作程序和内涵上的相似性。从表7可以看出,企业组织与私立幼儿园的运作程序相当雷同。也就是说,私立幼儿园应是企业组织形态中的一种。

综上所述,在幼教领域,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员各自的定位不明一直是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②本研究发现,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自的定位不一,致使许多问题产生,如人际沟通问题、幼儿园营运方向与策略问题、幼教政策与法令的制订与执行问题等。自1998年起,《劳动法》规定私立幼儿园教师适用《劳动法》管理。这一规定的出台表明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幼教主管单位均应视私立幼儿园为营利组织,属于企业范畴,因此园内规章制度应以《劳动法》为主要依据制订;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法令时,应视幼儿园的办园性质而定;私立幼儿园教师应按《劳动法》的规定检视园方在薪资与福利方面是否合法,而不是以公办幼儿园教师为比较对象,因为公、私立幼儿园教师适用的法律法规是不同的。

(二)市场取向影响专业取向的问题

家心幼儿园增设艺术课程、加强美语课程、外聘艺术课程教师等都是为了适应家长的需求。例如,家长大多认为外聘的艺术教师较为专业,如果幼儿园为节省成本而不外聘艺术教师,将导致生源流失,因此聘请艺术教师实为无奈之举。又如,幼儿园里许多设备本不需自购或无需常常更新,如某些大型游乐设施等,但因为“家长多只以设备的好坏、新旧或有无来评价幼儿园,或以此作为选择幼儿园的标准,因此我们只好迎合家长的期望”。在访谈时,王园长说:“幼儿园每天正常的入园时间是上午8:00至下午4:00,但家心幼儿园强调以服务行业的标准为准绳,因此幼儿在园时间以满足家长的工作需要为原则来安排,延长为上午7:30至下午7:00。如有需要,周六也开放幼儿园。从实施每周休二日工作制以来,只要有家长要求周六将幼儿送来幼儿园,即使只来三五个幼儿,幼儿园也要安排教师来照顾幼儿。”“根据很多家长希望自己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在同一个地方入园或入托的要求,我们成立了托儿所,接收年龄较小的幼儿,又成立了托育中心,接收放学后无人照管的小学生。”

教学不断增加特色,与市场营销策略密切相关。“私立幼儿园与一般企业经营的不同点在于一般企业的产品有生命周期,但幼儿园的产品是幼儿,本质上是没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在营销策略上,一般企业是出售推陈出新的新产品,而幼儿园只能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新东西,如艺术课程、美语课程等,或是强调某种教学法。”

服务项目增多了,服务时间延长了,收费自然会提高。然而,在幼儿园评价中,如果幼儿园设有才艺课程或是收费不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均无法被评为优秀幼儿园。幼儿在园时间过长、教学法追风赶潮等也是专业人士呼吁要注意的问题。①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私立幼儿园迎合市场需求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市场取向的经营与专业取向的经营并不必然产生冲突。如何在市场自由竞争理念下保证教育质量,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营利组织的主要目的是营利。要提高利润,就要强调成本控制与收益提升。随着教师学历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只依靠提高收费标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如果某所幼儿园收费过高,致使家长负担过重,家长就可能不会选择这所幼儿园。因此成本的控制也应该是幼教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数据显示,家心幼儿园下学期幼儿人数总是比上学期多12~38人,上、下学期幼儿人数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成本压力。此外,若一个班级幼儿人数不足额,也会造成成本的压力。园方不能因为上述两个原因而随意缩编教师,原因是幼儿园培养一名合格的教师也不容易,若随便辞退,需要时很难及时找到合适的教师。另外还有工作人员的问题。在园幼儿130名左右的私立幼儿园通常需要支付6名工作人员(司机、厨师、清洁工、随车助理等)的薪水,其成本负担是相当重的。家心幼儿园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的另一个原因是有近一半的时间里活动室里会同时有三位教师,即两位专职教师和一位艺术课程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在上艺术课时只做艺术教师的助理,协助管理活动室事务,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人力浪费,对幼儿园而言则是成本的增加,对家长而言是学费的提高,还未必能提升教与学的质量。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看来还是市场导向衍生的问题。私立幼儿园是否能找到解决这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良策呢?幼教主管部门或学术研究者是否可以为私立幼儿园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咨询服务,协助他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呢?

(四)幼托整合问题

近年来很多学者不断呼吁幼托整合,②幼教主管部门也资助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研究,③但幼托整合政策一直没有出台。像家心幼儿园这样上午教育、下午保育、晚间托儿服务的模式已经成为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的办学模式,而大部分托儿所与幼儿园的办学模式区别并不大。由此看来,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层面迅速解决幼托整合的问题。

(五)成本核算问题

一般企业每年盈亏情形都有清楚的账目,但家庭式或小型的私立幼儿园通常不重视会计工作,以致每年的盈亏情况多属管理者的主观感觉。“一学期下来大概少五百万……但是我实在没办法给你提供成本核算。我觉得算起来挺难的。”本研究虽然呈现了家心幼儿园近年来的办园压力,但也无法说明家心幼儿园每年营亏的具体情形,自然也无法了解私立幼儿园激烈竞争的环境对家心幼儿园的生存威胁究竟有多大。同样,家心幼儿园也没有具体数据去向教育局证明自己有提高收费的必要。诸如此类问题均属成本核算问题。

(六)幼教师资职前与在职进修问题

教师对法律及其与自身的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承担艺术、语文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缺乏信心,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方面知识也知之甚少……诸如此类职场所需的知识是否应成为幼教师资职前与在职进修的课程,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七)政府部门对档案数据和基本调查资料的管理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欲查阅历年台北市托儿所人数、双语补习班数量以及幼儿人数、教师与园长每年教科研的主要内容等档案数据或基本调查资料,很遗憾均未能如愿得到。政府部门在档案数据和基本调查资料管理方面的欠缺,使研究者无法根据原始资料了解整个幼教生态的变化,从而使得鉴往知来的研究工作遇到许多困难。经过此次研究,研究者深深体会到档案数据与基本调查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期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在这方面更有所作为。

(八)政策、法令的影响力问题

一个政策或法令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可能在设计之初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例如,有关在小学实施英语教育的规定加速了全美语幼儿园的成立和私立幼儿园加强美语课程的趋势,从而大幅降低了英语学习的年龄层;《教师法》公布后,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大幅提高;私立幼儿园适用《劳动法》,教师的薪资与福利均获得相应法律保护;小型儿童托育机构免办“建筑物使用执照变更”的规定使得幼儿园能拥有更多自主权,但也为补习班进入幼教领域提供了便利,使幼儿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幼教生态也随之改变。因此,政策规划者和法令制订者在规划阶段就应系统思考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以期收到预期效果。

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探讨台北市一所私立幼儿园过去18年的变化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并进而探讨这些变化与互动关系所蕴含的意义。本研究期望通过时间序列上的生态变化来看目前幼教领域需要关心的问题和对政策规划的期望,因此对于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幼儿园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以及该应对策略对内部教育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均未深入探讨。此外,讨论与建议中的每一个问题均可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议题。本研究虽是一个个案研究,但因为是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探讨问题的,因此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引发研究者新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创造力〔M〕.杜明城,译.台北:时报,1999.

徐联恩.企业变革系列研究〔M〕.台北:华泰,1996.

许士军.管理学〔M〕.台北:东华,1990.

陈金贵.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M〕.台北: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图书部,1994.

FELDHUSEN J F. Creativity: A knowledge base, metacognitive skill, and personality factors〔J〕.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5,29(4): 255-268.

JAMES G K,ANN M R,B E A,et al.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M〕.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1995.

RUNCO M A.Personal creativity: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1996,72:3-30.

RUNCO M A,WALBERG H J.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J〕.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98,32(1):1-17.

STERNBERG R J,LUBART T L.Investing in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7):77-688.

作者:简楚瑛

上一篇:保安人员流失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