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是当前学校教育在教学与德育辩证关系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过程中起步、完成的,其核心是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此外,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立足合作精神、基于科学认识、具备国际视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国家在教育方面也推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政策。区别于以往的应试教育,当今时代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讲究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点项目推进。在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德育工作是一项重点教育内容。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这项教育工作又一次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德育是一门科学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有许多新的德育元素还有待充分发掘,教师自然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自身优势,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深入渗透,使小学语文课堂散发出它应有的人文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实践路径

前言

如何更好地培养我国小学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情操健康人生、精神状态、审美品质生活的文化情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加切实注重于教育,使小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将这些重要内容纳入到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在进行针对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中要渗透德育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作出思考。以下内容将围绕一系列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方法进行展开。

1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我国学生长期接受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除了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外,还应进一步深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水平。语言以其学科的特点,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关怀,通过不同的教学文章内容,向广大学生群众传达一种多层次、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多层次、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接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能够帮助自己初步规范自己的思想品行,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成绩。

2通过人物分析、情境假设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物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物面临不同的时代环境有不同的困境,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教师要将人物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让学生多方面进行考量。在学生对书中人物价值观进行判断的同时,会引发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假设他们如果是课本中的人物,在那种情景下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面对危难的环境是否能够坚守本心,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顾全大局。学生通过情景假设真切体会到课本中的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在无形中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3通过写作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行拟定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展开写作,并将其记录下来。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文练习,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思考,一篇作文最终是由学生自主思考所得出来的成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生的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观念。写作也能准确反馈学生品行,在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观念进行鼓励,对消极落后的观念及时纠正。写作的过程本身也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对是非的判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对于学生作文题目的布置不能过于浅显化,需要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题目。

4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内容是有限的,而生活是广阔无垠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文化作品引入课堂。那些优秀的凝结人类智慧的书籍可以养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对于学生的困惑作出解答。当学生面对一些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时,可以通过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判断,而不会妄听人言走入歧途。通过书籍学生能学到很多宝贵的品质,看鲁迅先生学会敢于同社会黑暗作斗争的精神;看傅雷感悟亲情的难能可贵;看朱自清懂得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接收更多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将德育思想融合到教学中,指引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5联系课堂与日常生活

生活是离学生最近的教师,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进行结合。与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又有哪些品质与课堂里面的人物一样,通过一系列比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了解到伟大人物脱胎于生活之中,课本中的乐于助人、物坚毅不屈、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等崇高精神至今也在社会上传承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分享与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督促学生像课本中的人物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6以身作则,塑造德育环境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学生会在潜意识里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如果教师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教师,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所进行的德育宣传都是无用功。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操守。

7要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

德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想,只有学生在思想上意识到德行的重要性,德育的目的才能实现。在实际课堂中,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有态度、有思维、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要想影响学生,就要加强的教育,提高内在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老师就像班级的守护者,他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起到拉动学生的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每个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各个教师,包括学校小学语文教师,都应继续坚持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方法,更好地将小学校德育建设工作主动渗透到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为广大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以及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梓力.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49-50.

[2]陶晶.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浅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48.

[3]朱明荷.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0(12):7.

作者:李宏涛

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是当前学校教育在教学与德育辩证关系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过程中起步、完成的,其核心是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此外,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立足合作精神、基于科学认识、具备国际视野。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发展德育

[作者简介]骆礼鹏(1981- ),男,贵州金沙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助教,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及语文教学;耿巧丽(1979- ),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语文教学。(河北唐山063700)

语文教学必须自觉承担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目标。语文学科集人文、审美、知性、情感于一体,这使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厚重和深沉。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更注重基本的质素和素养,其教学更强调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的隐性存在,更关心过程的潜移默化特征。这就使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在语文学科承载的众多德育目标中,学生的自主发展集中体现着学生的知性质素、感性质素、审美素养、人文素养,这就使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可以说,诸多德育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之中和实现之后对教学本身的推动,都在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一领域获得最基本的起点和最关键的动力。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都能明白: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是分不开,是在学生主体性生成、提升的过程中起步、完成的,但是,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也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被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语文教学把教与学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面,教师失去主体性的后果,是被動地接受教学大纲,依赖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学生失去主体性的后果,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依赖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不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作为一种学习精神提出后,教师意识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意识到了必须而且应该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对自身主体性的开发,或者说没有意识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主体性的问题。这首先源于教师对自身学科的隔阂。爱因斯坦指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与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① 语文教师对自身质素结构的隔膜,导致了其作为教师的主体性的丧失。通常来说,教师能够意识到在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自身作为“学生”的主体性,却意识不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教”的角度而言,自身也存在主体性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天然排斥被动、依赖,天然倡导主动、独立,教师的“教”如果失去主动精神、独立地位,变成对教材、大纲的依赖,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师,是谈不上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包含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诸项内容。由于忽视了或者说丧失了主体性,语文教师常常把这五个方面的素质理解为遵照教材和大纲的执行能力。于是,在被动的执行中,教师主体精神的丧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主体精神的获取和开发。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实践,都在这一过程中起步、完成的。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将失去重要的参照和榜样。

二、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是主体性教育实践的核心

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家长、老师、学校必须激发、引导学生的动机、兴趣,调动、巩固学生的情感、意志,不能通过暴力、恐吓或者权威压迫来达到迫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总之,就是要在学生主体性的诱导和调动中达到目标。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核心就是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一)自我学习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因此,与此相应的德育目标,具体为: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自我学习,就在这种培养和实践中进行。这一过程,可以说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后根据“导读”内容进行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这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能力。但是,这还没有把教学的触角真正指向学生的自我学习。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要让他们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几人为一组,就“导读”内容和小品设计,进行考察,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或人员对象),设计考察提纲,撰写和打印考察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度;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居于主导地位,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目标,也就得以达成。

(二)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事实上是和自我学习同步进行、相互涵纳的,有时候,二者甚至出现重合情况。自我教育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彻底实现自我教育。从这一概括可以看到,从实施过程而言,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是同一的,其差异在于目标与内容。

(三)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做出恰当的学习决策。反映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日常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素质做自我评价时,既可以从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又可以从中印证语文内容的学习。如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就鲁迅先生的行为和自己可能类似的行为进行比较。这样,就在学生日常行为的自我评价中,既进行了教学行为,又达成了德育目标。

2.个性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如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再如,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这时候,语文教学就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语文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写“公开的心事”、开展“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悄悄话”等色彩鲜明的教学活动来达成;而这同时又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心理的把握。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设法看得见学生的思路。”② 事实上,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德育自我评价措施,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路进行把握的教学行为。

(四)自我管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教师把学生德育自我管理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文学社团、读书小组等群体的组建以及小规模刊物(如手抄报)、小组读书活动等行为的实施,来完成学生自我管理德育目标,尤其是在学生自我管理德育目标的实现上,语文教师不应采取居高临下的“宣讲式”德育方式。让学生在活动的组织、群团的实践中进行交互式教育,才是学生们更欢迎的选择,才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才能更真切地提醒他们: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使学生不仅受到了教育,还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③

三、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是立足合作精神、基于科学认识、具备国际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必须以培养与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核心。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立足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这一点之所以能够纳入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体系,是源于合作精神和语文学科在情感因素上具备关联性。合作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解为情绪控制、认知他人、人际交往、竞争意识等方面。而语文学科在人文、审美、知性观照下的情感体认性质,正和这一点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基于科学认识

这是指语文学科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上,要讲究科学性。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语文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遠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具备国际视野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语文教学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成为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但是,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国际意识,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

[注释]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1.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作者:骆礼鹏 耿巧丽

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素养

摘要: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渗透方式之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思想性、情感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章,大多是文道结合,文质兼美的文章,处处隐含着德育的因素。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在将德育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挖掘、利用课本中包含的德育元素,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德育被学生理解接受。德育有很多体现形式,在不同的教学主题背景下,教师要挖掘其中有代表性的德育要点,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透过德育的渗透将学生培养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个体,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但是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状况令人担忧。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重名利轻道德的社会风气,还有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局限阻碍了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开展。 德育教育课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正确三观的建立。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此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一、注重自主探究,传递正确价值观念

探究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知识。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积极表达自身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布置明确的合作探究主题,既要体现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结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以《鱼我所欲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翻译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讲述的主要观点,要求学生思考“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应当如何做出选择,思考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将自身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其他同学,深入理解文章中“舍生取义”的核心观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获得启迪,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场面,让学生学会取舍。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分析,以此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随后,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进行德育教学方式的创设与实施。通过这样的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亲情意识

经调查发现,在当前的中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校园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而其他教师,甚至是班主任,很少关注学生的的与发展状况。在此需要对这一现象提出批评。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两者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论什么学科,教师都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认知。

亲情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一种情感,也是最让人动容的一种感情,学生每天都被亲情围绕着,亲情是最容易让学生感知到的感情,因此,亲情也是最容易养成的思想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当中深入德育知识时,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作为起始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亲情意识,让学生珍惜和亲人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例如,在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进行讲解时,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这篇文章的学习当中,如:“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唯一对你无所图谋一心为你好的感情,那么你要怎样回报母亲对你的付出呢?”这个问题和每一个学生都息息相关,因此,学生会非常愿意参与到讨论当中。有些同学会说:“我要努力学习,挣很多的钱给我妈妈花。”还有一部分的同学会说:“我要帮妈妈做家务”等。利用简单但是却包含目的性的问答环节,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亲情意识,让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去孝顺自己的父母。

三、深挖教材内容,激发德育元素

课本中有很多对祖国大好河山加以描摹与刻画的文章。在讲到这些文本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这些文章的表达方法,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也应透过这些文本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这同样是德育在课堂中的渗透。这样的教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学生不仅会对学习过程更为投入,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更深,还会让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浓厚,激励其学好文化知识,今后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都说“亲不亲,故乡土”,一个随时能感受到自己周遭环境优美的人,是不可能不热爱生活的。不仅如此,这种感受也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故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讲到这些描绘祖国美好景色的文章时,要层层深入,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学习体会其中精美的语言,更要透过这些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比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三峡》等文章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文本语言,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又得到审美的陶冶。这些文章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学生内在的爱国之情会油然产生,这才是德育和文本教学相互融入应当达到的积极成效。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师还需要创新教学的方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观念,以更好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为明辨是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国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0(13):32.

[2]陈俊.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散文百家,2019(12):176.

作者:金海林

上一篇:中职机械加工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学学科德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