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4

韩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互联网实名制”的国家。身为韩国人,我在为这个“世界唯一”的高贵称号感到自豪的同时,时常也会感到些许的困惑。近日,北京市四个部门联合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注册微博账号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否则只能浏览却不能发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日韩台湾地区信访制度对中国信访改革的启示

【摘要】从信访的内涵与功能出发,立足于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从复杂性、适应性、自主性、内聚力四个方面与日本、韩国、台湾三地的苦情、民愿委员会和陈情制度作比较,建议切实提高我国信访体系的制度化水平,以更好地保障公民人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并最终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信访 社会安全阀 群体性事件 制度化水平

中国的信访制度与信访困境

信访,即民众以书信、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并请求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理的活动。信访脱胎于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政治参与、行政监督和权利救济三重意涵。其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容易被接受;受案范围广泛,适用面更宽;更容易缓和矛盾,并实施精神救济。从理论上来说,信访制度符合美国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学者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的社会安全阀理论。科塞认为,发泄负面情绪的机制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其排泄出去的不是多余的蒸汽,而是猛烈的敌对情绪,因此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①

尽管信访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距离,我国现行信访制度运转效能亟待提高。2004年,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带领课题组进行了一项针对我国信访制度的专项调查,这也是目前国内针对上访人群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公民通过上访解决问题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二。②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由1994年的l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迟至2010年,蓝皮书仍然指出,“群体性事件依然保持着多发态势,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矛盾,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引发民怨,导致非阶层性的、无直接利益的群体性冲突增多”。③与之相应,2003年被中国媒体称为是“信访洪峰年”。然而到了2004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来信比上年竟然还要上升11.7%,接待群众来访批次上升了58.4%,人次则上升了52.9%。据估计,各级各类信访事件平均每年近千万件。④观察以上数据可以合理推测,信访困境与群体性事件的激增有正相关性。有学者认为,信访困境的原因一是信访体制不顺,各种矛盾问题向上汇集;二是信访功能错位,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被消解;三是信访程序缺失,不断诱发较严重的冲突事件。⑤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信访制度

虽然名称和传统不同,但行政性的诉愿救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英美法系兼具行政和司法上陈情请愿的“petition”制度及大陆法系的申诉专员和请愿制度为其代表。⑥鉴于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台湾三地与中国大陆法系相同、历史文化传统相近、人民社会心理相似,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借鉴意义,所以本文主要集中讨论这三地的制度异同。

日本在二战后仿效瑞典议会监察专员(Ombudsman)并参照中国古代的御史台监察制度制定了“处理苦情手续”。⑦韩国建立独立的行政性诉愿救济制度较晚,于1994年成立了民愿委员会,旨在保护公民权益免受违法行政的侵犯。韩国的民愿委员会管辖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受理公民对具体非法失当行政措施的投诉外,还接受对行政制度和政策的投诉。民愿委员会的委员均由总统直接任命,虽不能直接纠正侵犯公民权益的行为,但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报处理情况,在媒体上公布有关结果或直接向总统递交报告。⑧台湾的陈情制度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地区“立法院”1999年通过、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行政程序法》第七章对陈情制度作了专门规定,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法定救济方式。陈情制度非常灵活,陈情人可以采用书面、言词等不特定方式并不受时间和次数限制,也无管辖之等级限制,具有即时性与程序简便性的特点;陈情内容既包括人民对行政措施的建议也包括对行政违法的检举控告,不仅关乎个人私益保障也关乎国家公益,具有行政救济、行政监督、改善行政、指导服务的多重功能。另外,相关法令还要求行政机关协助人民行使陈情权利,进行必要的教示、告知公民最佳的处理方法。⑨

信访制度比较及启示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理论,可以用四个指标来衡量政治制度的水平,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适应性指的是一种组织和程序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及其存续能力;复杂性意味着一个组织由庞大的下属机构构成,隶属关系和职责明确,并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水平;自主性指的是政治组织和程序在与社会势力和利益集团关系的独立性或中立性,即它是否具有独立于社会势力之上的自身利益与价值;内聚力反映了政治组织和程序内部的凝聚力和协调性,表现为整个组织内部存在基本共识,具有内部协调机制和起码的组织纪律。⑩

从适应性的角度来看。以台湾的陈情制度为例,作为一种非形式化的行政救济手段,陈情不要求有特定方式,而且为了最大限度的方便民众,陈情也不受期间限制、次数限制,也无管辖之等级。日本苦情制度处理的内容比正式的行政不服审查对象更广泛,公民申请苦情处理不以自身权益受损为前提,即使公民自身权益没有受到具体侵害,也可以为公共利益或他人权利申请。以之相对,大陆信访制度的理念几经更迭,摇摆于管理监督和服务沟通之间,再加上体制不顺、法源不清,在实践中不能适应现实情势的要求因而陷入了效能不彰的境地。

从复杂性的角度来看。大陆信访的接访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也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还有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更有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即使是专门负责接受信访的信访局,从中央到地方也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而只能协调、商议;从受访内容的性质上看也是五花八门,既有行政行为也有司法判决还有党委的决议。这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事理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造成了信访制度复杂性较低,无论在隶属关系还是职责明晰上都与其他三类制度有不小差距。与之相对,台湾陈请与日本苦情制度的接受机关一律为行政机关,其上下隶属关系明确,陈情事项也仅仅局限在行政范畴;韩国的民愿接受机关为隶属于总统的民愿委员会,其受理事由也大多局限在行政事务方面。

从自主性的角度来看。由于体制因素(纵向和横向)的影响更由于法治水平不高,目前我国信访机关的独立性较差且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扰。相比而言,台湾和日本由于长期实行地方自治的缘故,其基层行政机关的独立性较强,再加上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监督力量强大,相关诉愿机关自主性也相应较高。由于委员会的委员均由总统直接任命,韩国民愿委员会制度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它虽不具备司法机关那样的刚性约束力,通过判决直接纠正侵犯公民权益的行为,但民愿委员会有权要求相关行政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报处理结果,并以在公共媒体上公布有关活动或直接向总统报告来对有关机构进行监督。

从内聚力的角度来看。台湾、日本、韩国三地法制化程度较高,并具有即时性与程序上的简便性。台湾陈情制度依靠的法源是《行政程序法》,日本和韩国也有相应立法,如《行政手续法》和《行政管理厅设置法》等。这些法律位阶较高从而保证了其效力。与之相对,大陆目前尚没有一部关于信访的法律(只有法规层级的国务院《信访条例》)。另外,各地规章不一、作法各异,使得信访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与无序,呈现出相当大的任意性与差别性。此外,信访的接访、监督、回馈、制裁机制都缺乏明确的程序来约束和规范,因而也导致了其内聚力较低。

中国现行信访制度在立法理念上还存在认识不足,没有从民主参与、人权保障的高度进行思考,更多的是把信访作为听取群众意见、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工作,带有“自上而下”和“管理安抚”的性质。慎重研究并通过立法借鉴东亚三地的经验以完善现有的信访制度,对保障我国公民人权、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增进民众对政府的信赖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制定一部专门的《信访法》,提高信访制度的法治化、透明化、专门化,形成行政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足鼎立的行政救济格局并发挥其多方面功能,这应是未来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趋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陈成文,高妮妮:“从科塞的冲突理论看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

②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③《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④“群体性事件考验中国”,《环球》,2005年第8期。

⑤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⑥徐世平:“中国信访法律制度改革路径探析”,《人大研究》,2006年第6期。

⑦安秀伟,唐书俊:“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期。

⑧朱最新,朱孔武:“权利的迷思:法秩序中的信访制度”,《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⑨徐东:“台湾地区陈情制度介评暨其与大陆信访制度之比较”,《台湾法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

⑩[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1~23页。

作者:张弦

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 篇2:

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教训

韩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互联网实名制”的国家。身为韩国人,我在为这个“世界唯一”的高贵称号感到自豪的同时,时常也会感到些许的困惑。近日,北京市四个部门联合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注册微博账号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否则只能浏览却不能发言。此外,相关网站也需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对所有用户的规范操作……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即将进入网络实名制时代?

2007年7月,韩国开始在国内推行互联网实名制。随后,韩国国内往日访问量超过30万的35家网站全部独树一帜地要求广大网民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注册并经过网站验证以后,才可以在网站的各大论坛发表言论和跟帖。2009年4月,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范围更扩大到日访问量超过1095人的153家门户网站。时至今日,网络实名制几乎在韩国互联网界成了心照不宣的行业共识,而诸如语言暴力、名誉损坏、虚假信息、人肉搜索等各种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遏止。

诚然,网络实名制也给韩国政府带来了很多出乎意料的困惑。其中,来自黑客们的攻击就给当初希望借助网络实名制净化上网环境的韩国当局当头一棒。这可从2011年7月韩国国内发生的信息外漏事件中可见一斑。据悉,韩国SK通讯旗下的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之一——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在遭到黑客的“无情”攻击后,超过大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信息外泄事件发生后,韩国国内的不少民间组织和各方专家纷纷指责“互联网实名制”是使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的“罪魁祸首”,因为韩国网站是以互联网实名制为由,在网民注册时广泛收集并保管用户的私人信息后才最终导致此次信息外泄事件的发生。他们一致主张当局立即废除互联网实名制。随后,网络实名制一时间成了“烫手的山芋”。其社会影响力甚至超过了2008年韩国电子商务网站——Auctioni800万名用户信息外泄事件的影响力。

据韩国相关媒体报道称,此次发生的因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信息外泄事件,给广大韩国网民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堪称巨大。包括户名、名字、生日、电话号码、地址、加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网民私人信息均被黑客窃取。韩国业内人士甚至预计,此次信息外泄事件可能会使韩国国内的滥发垃圾邮件和电话诈骗等非法行为愈加泛滥。此外,对于对互联网实名制效果的质疑也纷纷爆出。2010年1月,韩国民间团体“参与连带”向“宪法裁判所”提出了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宪法诉愿,并称该制度严重侵害了互联网用户的匿名表达自由、互联网言论自由以及网民的隐私权。起诉者认为,匿名表达作为思想传播的有效方式,为社会公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保护广大网民匿名表达言论的自由。

无独有偶,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某教授在其发表的《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文章中指出,韩国自推行互联网实名制制度后,互联网诽谤跟帖的数量仅仅减少了1.7个百分点。更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实名制因以IP地址为基准,所以各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已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由此可见,互联网实名制倡导的“自我审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络沟通。

由此,随着韩国国内各方对互联网实名制舆论压力的剧增和韩国互联网发展环境的变换,互联网实名制目前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据悉,201l年3月,韩国主管部门“放送通信委员会”在发布实名制对象网站时,曾将社交网站排除在实名制对象之外。排除理由是,这些包括Facebook、Twitter以及韩国me2day在内的社交网站属于私人领域,不宜向其推行实名制管理。2011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也刊登了一篇题为《网上命名》的文章,严厉指出,韩国推行的网络实名制政策是一项劣制政策。

笔者认为,韩国推行互联网实名制的效果可谓是南辕北辙。因为互联网实名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语言暴力与恶意跟帖现象的发生。因为网民要发泄,就势必会想方设法寻找法律的漏洞,甚至盗用他人信息进行注册。当一位中国朋友用略带忧虑的口气向我调侃道:“韩国真的要向中国限制韩剧输出了吗?”笔者坦言道:“当然不是。韩国应该限制出口的不是韩剧,而是“互联网实名制”。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

作者:金宰贤

个人诉愿制度研究管理论文 篇3:

试论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依法诉求的路径

【摘要】探讨学生群体依法诉求的实现路径有利于及时消弭争议、救济权利。本文从学术、教育行政和诉讼依法诉求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依法诉求的路径问题,得出依法诉求对于学生管理、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依法诉求;路径

诉求是法学的一个概念,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生群体诉求从法学角度不仅是适当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中的位置是被管理者,与校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在处理有关学生问题时,要么被压制,要么不了了之,这就直接导致学生权利的流失,学生正义的压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依法诉求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学术依法诉求的路径

所谓的学术依法诉求指的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生活中,与职业院校发生的有关和学习相关的专业选择、教授课程、教材选择、学生作业的评定、毕业证书的获取等内容,职业院校在根据本身教学计划进行相应学术处理或者学术管理,与学生的所需利益必然产生冲突,学生会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的要求的过程。因此,真正做到学术依法诉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术诉求处理正规化

正规化是职业院校在进行学术处理时,不能只用口头形式告知,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告知。优势有四:一是避免职业院校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和强制性。二是能使处理的问题清晰化,比如学生诉求的程序步骤、地点和时效。三是能够指明处罚依据和补救措施,增强事情陈述的完整性,会促使相关涉事管理人员更加认真对待,不敢恣意妄为。四是书面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隐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学术诉求过程监督性

由于学术所产生的纠纷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再加上学生学术诉求更加专业地在学术种类和个体事物中表现出来。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监督的过程,就很难更改、纠正或者撤销对那些违反职业院校规定程序的处理决定,以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所以说,有了监督的学术诉求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在在诉求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比如学生所在院系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等。

3.学术诉求的层次特定性

新《规定》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学生认为复查有异议的不得进行二次校内诉求,只能选择请求校外诉求或者其他救济途径。”为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学术诉求应该分成四个层次:一是辅导员层次。通过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功能,很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以有效化解问题。二是所在院系层次。一般的院系都是独立的机构,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来解决学生问题。三是学术申诉机构诉求层次。在院系解决无效的,可以到这一层次进行学术申诉。四是校长事务委员会层次。如果在学术申诉机构不能解决的事情,可以上升到校务会这个层次进行解决。

二、教育行政依法诉求的路径

1.教育行政诉求过程的衔接性

对于教育行政诉求的规定见于新《规定》第63条中规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职业院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巧个工作日内,可以向职业院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诉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诉求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诉求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这个规定是好的,但缺乏诉求过程的衔接性,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校内诉求与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教育行政诉求有效衔接。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三个着手:一是对此规定进行细化,关于实施者、被试者、时间表、上诉请求对象、问题解决效果等都应进行细化。二是上级的教育行政诉求与职业院校的校内诉求建立一种内容、方式上的联系,即上级教育行政诉求不能不顾职业院校的实际而另行一套诉求办法,应该在审查的范围上与职业院校内部的诉求保持一致。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这主要是从法律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形成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申诉处理。

2.教育行政依法诉求类型的明确化

从上文依法诉求的范围和教育行政诉求过程的衔接性来看,职业院校存有很多学生之事物,尤其是微观的事物和隐性的范围是无法上升到教育行政诉求的。因此,使依法诉求的类型明确化是成功实施教育行政诉求的基础。教育行政诉求类型可这样划分:一是把属于学生财产权、健康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受到的危害做为第一个类型,这关乎到学生的生存和尊严,因而如果学生的权利一旦受到危害,是完全可以上升到教育行政诉求层次的。二是把“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等的诉求作为第二个类型,这个类型可以上升到教育行政诉求的层次。三是对于学生成绩的判定、学籍的管理、尊重学生平等的学习权利、保护学生个人发表见解的权利、保护学生隐私等作为第三个类型,这个如果用教育行政诉求的方法则很难有效解决,最有效办法是以校内诉求方式解决。

三、诉讼依法诉求的路径

1.诉讼依法诉求的内涵

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既“各级学校依有关学籍规则或者惩处规定,对学生所为退学或类似之处分行为,足以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教育之机会,自属对人民宪法上.受教育之权利有重大影响,此种处分行为应为诉愿法及行政诉讼法上之行政处分。受处分之学生于用尽校内诉求途径,未获得救济者,自得依法提起诉愿及行政诉讼。”因此,诉讼依法诉求是指根据司法的要求对职业院校在处理学生提出的申诉内容未能很好地处理而进行针对性的进行应诉,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诉讼依法诉求的范围的界定

诉讼依法诉求可以分为职业院校管辖范围和社会管辖范围。职业院校管辖范围有:内部的基本学术活动,如课程选择、作业评判、成绩界定等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推荐学生采取校内诉求等其他救济方式,而对于留级、降级、退学等处罚时,应首先提倡学生进行校内诉求,一般不要延伸到社会诉讼范围内。社会管辖范围是对于取消学籍等影响学生受教育时间和权利的的严重处罚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学术诉求被驳回的情形下,可以依法进行诉讼争取自己的权利。

3.诉讼依法诉求的路径

第一,应该有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以学校组织机构、社会组织机构和家庭参与机构为主体的联动机制,保障学生依法诉求的正当权益,共同实现学生的利益效果。建立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体现学生的权益和推进学校的健康发展。第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国家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认知体系。建立学校申诉制度的认知体系,主要有公布制度、告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案卷制度、参与制度、调查制度、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责任制度,对于违反申诉制度的相关规定,或者徇私舞弊的人员必须就其非法、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应该有培育文化意识的认知体系。主要从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维度统筹规划、系统建设,以形成独特的职业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学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尹晓敏.台湾地区学生申诉制度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5.

[3]尹晓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J].高教探索,2004(4).

[4]范履冰,阮李全.论学生申诉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6.

[5]陈久奎.台湾学生诉求制度述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范履冰,阮李全.论学生申诉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6

[7]黄传慧.“学生申诉制度”实践中可以多元—北京大学法学院湛中乐教授解读《学生管理规定》[N].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5-04-27.

[8]拐日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9]舒卫方.和谐视野中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作者简介:石全玉(1971—),男,硕士研究生,全球职业规划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和职业规划。

作者:石全玉

上一篇:语文个人教学特色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与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