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7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中下功夫。而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把劳动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融合是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摘 要: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要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更应该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材的实际教育价值,以初中历史教学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借由历史人物素材展开高效的培养工作,以此为学生的成长乃至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健全人格;塑造方式;初中生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以及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都在此阶段形成,因此,保证初中阶段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为宝贵的文化元素,在展开教学时以初中历史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则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断地探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方式,结合实际学情找到高质量的培养方法,切实发挥初中历史学科的实际教育价值。

一、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质量

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时,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都非常有价值,并且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发挥初中历史教材的实际价值进行教学,通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资源来设计教学课堂,强化学生的人格,进行高质量的人格教育。我国历史中有无数的英雄楷模,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正义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无数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这些宝贵的精神都可以在历史人物的身上得以体现,因此,教師便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例如,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教师可以将诸葛亮的个人生平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促使学生能够对诸葛亮产生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教师随即为学生讲解诸葛亮的爱国精神以及足智多谋,以此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塑造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类似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都需要教师深入发掘,联系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进行人格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革新历史教学形式,构建趣味教学课堂

在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时,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差的核心原因都是传统教学过于单一和陈旧,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教学课堂是不符合他们学习习惯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大大降低,这样更不利于塑造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于此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便要运用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首先,教师要革新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所选用的教学形式,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教学,以此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感受。其次,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趣味十足的教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利于教师代入接下来的人格教育。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模拟历史情景展开表演活动,组织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都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假如你是郑和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予以解决。通过这样的形式带领学生探寻郑和下西洋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学生也会被郑和的精神所感动,以此不断地塑造自己的人格。

三、合理创新教学方法,高效渗透人格教育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对人格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合理地创新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高效渗透人格教育,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合作,对哥伦布航海的经历进行探究,收集哥伦布航海过程中的一些事件,以此来促使学生感受到航海的艰难程度,从而去感知哥伦布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宝贵精神。并且,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以“小先生”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复述,对哥伦布航海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究,充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历史人物的影响,从而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保证能够高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历史人物身上特有的宝贵品格,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脱离出来,主动探究和学习,感知历史人物身上的宝贵品质,这样也能够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由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塑造学生的人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借助历史人物来进行塑造也能达到较好的塑造效果,因此,教师要深入发掘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实际价值,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教学课堂,以此逐步实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综合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更有力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祥龙.论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格素养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179.

[2]席宇红.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探析[J].老区建设,2012(12):69-70.

作者:施雪辉

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劳动教育多角度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初探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中下功夫。而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把劳动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融合是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先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现劳动教育元素渗透的意义,在明确历史教学基本现状的情况下,最后从灵活利用教材内容、树立人物榜样形象、融入深层教育模块、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劳动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  立德树人  历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路径研究》研究成果(JSZJ20079)。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承担历史知识传输任务的同时,更要借助于历史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从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把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融合是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已经开始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还存在较多不足。这也说明了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把握劳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基于这种背景,就有必要结合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谈一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对策。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全面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活动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第一,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二,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行业环境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从以前的劳动技能逐步转变为劳动品质。如果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就可以促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三,劳动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得学生基于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多元化的优良品质,有助于他们突破教学困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现状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劳动教育渗透活动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具有突出价值。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劳动教育元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无法实现劳动教育与历史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得劳动教育的内容表现得非常僵硬。特别是部分教师开始使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论传输,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出现了一定的心理抵触,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充分引起重视。事实上,劳动教育元素跟初中历史学科还是有较多融合点的。教师如果能够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效果。下面也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探讨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方式。

三、基于劳动教育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灵活利用教材内容,引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材体系中有较多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积极挖掘教材内容,通过教材文本引入劳动教育的相关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平时备课的时候,先针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和内涵展开深入的探索,还要明确劳动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结合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内容来看,教师应该立足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劳动教育的概念解读和意义深化,使得学生可以转变对劳动内容的简单经验认识,并逐步形成劳动教育的完善理论框架,充分明确劳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丰富劳动教育的元素,使得学生可以立足于教材内容对劳动教育进行深层次思考,最终也就可以较好地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有利于实现预计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冊《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引入劳动教育元素,引发学生对于劳动的思考。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远古人猿的活动遗迹,以及人猿生活场景的动画模拟视频。在播放完这些视频资源以后,教师就可以面向学生提问人猿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人猿祖先生活与进化的道路。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并明确劳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即人猿祖先不断通过劳动行为改造自然,优化自身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条件,最终进入了文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论述,使得课本教材中关于人猿祖先的劳动活动可以跟现代社会发展成就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活动的认知水平,最终取得显著的劳动教育成效。

(二)树立人物榜样形象,感知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榜样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榜样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对榜样人物形象产生高度认可的同时,也可以在平时主动贯彻榜样人物的劳动行为。在具体使用这套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有效开展。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托于历史人物,通过讲述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人物优秀的劳动品质,并在今后真正以这些人物为榜样,约束自身的行为,并积极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人,进行榜样教育。这里人物既可以是教师本身,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其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通过身边鲜活事迹,更好感知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形成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涌现的典型人物,进行榜样教育。新中国历史上,劳动模范是一群最亮的星,“铁人”——王进喜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石油钻探中去。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石油工人的气概,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着重讲述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还要结合王进喜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得这些精神内核思想可以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得他们更好地感知劳动品质,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劳动观。

(三)融入深层教育模块,强化劳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在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立足于核心素养,使得劳动教育的深度有所拓展。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时候表现出的观念能力与核心品格,同时跟劳动教育元素也有较为显著的关联。劳动教育主要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中脑力劳动跟核心素养的很多内容都有较强的契合性。脑力劳动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论证,明确事物蕴含的道理。而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实现历史解释与分析的主客观统一。与此同时,历史解释通常还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脑力劳动水平,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国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到最终解放战争胜利的全过程中,中国大地中发生的各类反抗斗争与中华民族屈辱历程之间的关系。正是受到了这些屈辱,中华民族儿女才奋起反抗、自强不息,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速,最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这些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脑力劳动,思考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历史的内涵,并通过中华民族儿女的反抗精神和自强发展行为激励自己,正视这一段历史,并能够将这些精神内核,深化到自身的行为准则和劳动品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四)扎实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好活动课、第二课堂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这些内容,积极设计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获得课外历史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较好的劳动锻炼,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让學生感受劳动教育的内核,从而深化劳动教育,形成全面科学的历史教学品质。

比如在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期初就布置这一任务,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里考察当地的近代历史遗迹。在具体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与当地文物部门取得联系,组成不同考察对象的考察组,深入实地进行参观考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最后汇报考察结果。通过这些实践任务,学生就可以真正通过现实生活中遗留的历史遗址,更好感知历史文化,唤起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同时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较好得到劳动教育。这样以后,劳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取得显著成就,有利于劳动教育内容的全面渗透。

四、结束语

综合来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成效,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做好教材分析,明确劳动教育内容与历史学科的融合点。在具体进行劳动教育渗透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避免过多进行理论教学,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展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较好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就可以较好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效果,切实提高历史教育的综合成效,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贾生石.初中历史教学融会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构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3):59-64.

[2]曾治国.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劳动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172.

[3]李杰,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探析[J].新课程评论,2020(10):28-33.

[4]田方林.劳动道德价值赋义生发历史的伦理逻辑[J].伦理学研究,2020(5):22-29.

[5]徐灿华,刘静.劳动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中学历史教学,2020(5):44-46.

作者:肖国强

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摘 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还能发挥文化感染和熏陶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关键词:初中教育 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9.037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时间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文化内涵,促进历史教学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丰富教学内容,彰显文化意蕴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历史文化内容进行开发,并将传统文化作为有益补充对学生实施更加全面的教育指导,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意蕴,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如教师在讲解“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岳飞抗金的故事,并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岳飞的诗词,感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等诗句中蕴含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从而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有效的培养,保障学生历史学习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传统文化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彰显文化意蕴,进而循序渐进地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综合效果,确保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效果、思想认识提升效果等进一步强化。

二、设计多元活动,感受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将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和实施,并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条件,才能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如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点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多元文化整理教学活动,让学生对唐朝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从唐朝与东亚文化的交流、唐朝与南亚文化的交流、唐朝与中亚西亚文化的交流入手对活动进行设计,以此为基础引出唐朝服飾文化、宗教文化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初中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对涉及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在讨论和探究活动中加强对唐朝优秀文化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唐朝的诗歌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文化,还能对文化交流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唐朝时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激励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突出历史教学组织成效。

三、拓展课外实践,拓宽渗透路径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涉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外实践教学进行拓展,并促进课外实践教学与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机融合,从课外实践教育入手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进行系统的开发,并为学生创造学习历史知识的平台,切实保障初中历史教学高质量开展。

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在课外教学中设置模拟导游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导游活动中搜集和整理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等,加深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以此为基础,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探索长征精神,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培养学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理念等,真正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实施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和引导,为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探究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理想化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组织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教学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能够真正发挥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俞新三、马忠梅《初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之我见》,《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29期。

作者:陈西军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下一篇: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