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下的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24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说明在新的历史课程标下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文精神下的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精神下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1: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教育

【内容摘要】当前“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高中历史因其学科特点承载着立德树人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人文精神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历史学科人文精神教育蕴涵与凝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改革 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忘记的差不多,但是忘掉知识同时,也会留下一点什么,留下的东西便是教育”。因此,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在学校历史教育过程中,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准不全部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内容,更在于能够让学生获得多少能够对今后生活产生影响的内容,即方法、意志、情感、人格等。

一、 历史教育人文精神的蕴涵

1.历史课标人文精神要求的演变

历史课程目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课程教学中,早起目标强调的是政治功能;随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历史教育目标逐渐从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思想教育;按照2003年历史课程改革目标,又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这一目标中,强调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工作。与之前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更加科学、全面的特点。从“过程方法”以及“知识能力”相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更加突出强调历史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不是传统的知识主义,也不是所谓的能力主义。这里,我们强调的“情感”,除了指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动机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强调学生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我们强调的“态度”,除了指学生提升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之外,更加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强调的“价值观”,除了强调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同时,除了强调个人价值之外,还做倡导实现个人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内在统一。

2017版课程标准是对2003版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程度[1];在课程性质方面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涵,做好历史学传播工作,能够更好的传播人类文明遗产,全面提升人类的综合文化水平;在课程结构的课程关联方面提到要与语文、思想政治、音乐、美术、地理等课程关联,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文性具体还体现在:从课程内容层面,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根据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等因素确定选材;从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从教学目标上,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一般来讲,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可以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角度,又细分为六大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充分体现了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素养。

2.历史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体现

教育可以简单分为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两种门类。科学教育中,更加注重是非对错的客观结果;人文教育中,则强调好坏善恶的主观评价。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是处于一种彼此联系的关系。在二者的结合下,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当时,人文革命方面,产生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方面,产生了近代科学。在人文革命、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文观念以及科学观念,即强调对人的尊重以及对科学的尊重。随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相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也由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道德沦丧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作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中心的中国,我们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在很多方面还不如日本、韩国,我们儒学的优良传统哪去了?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更应该深刻的反思自身的行为,拾起被遗落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关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古希腊智者运动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在不断发展,古希腊普罗泰格拉人在宇宙世界中的地位觉醒、苏格拉底追求知识美德和思想自由;文艺复兴渴望挣脱神学思想束缚、对现世美好生活向往;启蒙运动力求破旧立新进行制度重建以摆脱权利约束。从本质上讲,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强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

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的凝练

1.历史教学的功用与渗透力

历史教学应注意人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格的養成,人类生生不息铸就了合乎规律、合乎人性的精神财富。《易传》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非常确切地表达了一种自古至尽的永恒精神。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精神与人格。历史教学应变“天道”“地道”为“人道”,历史要“求美”、“求善”,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

从教师层面,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层面,深入挖掘不同历史资源中蕴含着的人文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忧患观念、人文观念以及爱国意识。历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中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水平,更好的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尤其是高中历史中的思想文化史突显人文精神,如:儒家的民为本、和为贵,理学的规范;罗马法与西方的民主;古希腊的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哲学;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类自然权利等。历史学科知识理应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资源。

2.历史教师的素养与感召力

首先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重视引导、唤醒、感染和熏陶,引领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就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说教师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教育的人文内容,应该说,人文教育要成功,教师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靈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树立理性的、人文的育人理念和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联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认知的独立性、思考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然人性。 “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尊重学生思想自由,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思维的空间,相信学生,以学生为本。树立服务学生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才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人文教育也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还需要学生的体会和感悟。

在历史教学中可见国家发展方针在变化:“由加快经济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又到现在的“又好又美发展”,国家注重民主,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民道德意识,这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在变化,教育理念也在变化,高考方向也会有所体现,教师观念更应变化。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需要无声润物。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彰显人文精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Z].2017.

[2] 王燕.历史教育应敲响人文精神的鸣钟[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2):4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c/2016/3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作者:于春红

人文精神下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2: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精神的构建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说明在新的历史课程标下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谈看法。

第一,要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也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通过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第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适合当代高中生学习。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精选或浓缩教学内容,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含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第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再比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讲述《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时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这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第四,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我们首先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们在交流讨论中,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五,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建构独立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人民教育,1998,(9).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5]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作者:蒋丰慧

人文精神下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3:

关于高中历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新课改理念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恰当制定教学目标,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文章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精神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是一门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其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与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积极态度、人文觉悟的使命。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借助恰当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新课标倡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制定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目标,以明确的目标指导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其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成为有机整体。同时,教师应结合教材中和人文精神有关的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件时,教师就可制定出尊重学生观点与想法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表达需求鼓励他们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同学,通过让学生在自由讲述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民族英雄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增强其爱国热情,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人文性。

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

在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是人文知识最丰富的学科之一。人教版高中历史中收录的内容涵盖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经济与政治内容,而且还有艺术与思想内容,因此历史教材就是一种价值很高的人文知识载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很高价值。为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度挖掘教材中与人文精神有关的素材,缩小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知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待人接物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与素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与北宋变法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从教材中节选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学生,并让他们讨论这种思想的深刻意义,为学生传播正能量,使他们都能树立远大理想,逐渐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充分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教学手段以高效培养人文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悖于新课改理念,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将先进的、高效的、新兴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最终高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情境教学培养人文精神。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中,每一个历史知识点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使得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中,真切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高尚情操等人文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将其改编成情景剧,使得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更加真切地体会角色身份,揣摩角色心理,感受历史环境,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故事中的人文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二是可将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专题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专题讨论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更加全面地获得事件中与人物身上的人文气息。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时,教师就可将其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搜集“百家争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比结局与过程。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李恬.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李萍. 浅析高中歷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3]王建岭.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张健花

上一篇:高中肢体语言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图示教学下的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