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1

摘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是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的重任。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有崇尚科学的意识。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一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教师要深挖掘教材,注意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明确他们有哪些重大发明,并依此来激励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的教学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课堂中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存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们对于民族平等意识的培养以及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在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过程当中教育者应该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团结意识;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是在对学生们进行素质教育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来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中的优势,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当然初中历史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团结意识,然后去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观念,对学生们的教育一定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内以及课外知识,做到历史和现实资源相结合。

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意义

(一) 能够维护民族的团结,促进我国经济共同发展

其实,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去抵制一些民族分裂的活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当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看清历史的真相,揭露民族分裂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为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是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学生们有了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才能够下意识地去维护社会的统一和和谐。另外,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们的民族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培养这在未来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如果学生们没有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就谈不上学生们去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尤其是我国本身就处于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状况之下,所以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二) 能够促进班级和校园的建设

民族团结问题在我国是关乎国家是否统一,社会是否稳定以及边防是否巩固的大问题,对于学生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做保障,民族团结对于社会和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始终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们对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 是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目标除了为学生们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对学生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中一个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民族观,让学生们懂得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平等的道理,民族团结教育其实是爱国主义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教育者在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工作重点,处于新时代的青少年是建设我国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他需要我国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对各种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历史教育者培养学生们民族团结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者想要培养学生们民主平等的意识,那么就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各个民族对于我国历史的贡献,引导学生们去发掘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美好和差异,让同学们去接受这些文化当中的差异,最后教育者一定要对学生们在看待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北师大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们对于不同民族的特点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们明白中华民族的成立是多个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碰撞交流,相互吸收融合所得到的,只有在民族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壮大自己才能够壮大自己的祖国,其实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告诉我们少数民族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比如说蒙古族的忽必烈结束了我国政权并立的局面建立了元朝政权为我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再比如,我国目前的首都北京其实是由汉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兄弟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共同建造出来的,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贡献有助于学生们民族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形成。当然,教育者在对学生们讲述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将西域地区的特产带入到中原使得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 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

历史教育者如果想要培养学生们中华民族意识,那么就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融合,汉民族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民族战争的历史事件,但是民族团结始终是促进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关于民族团结融合可以举出很多历史实例,比如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们对民族融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民族和谐共同发展,通过学生们对于这一事件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

在对学生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下意识地培养学生们民族团结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目前的社会现象,让学生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历史教学应该要坚持不懈地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保护我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参考文献:

[1]詹天兵.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174.

作者简介:卜立,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作者:卜立

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初探

摘 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是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的重任。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有崇尚科学的意识。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一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教师要深挖掘教材,注意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明确他们有哪些重大发明,并依此来激励学生,以达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科学;意识;科学家;科学发明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要求: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其中,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与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在先,是求真、求实和创新科学态度的基础;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后,是崇尚科学精神意识的发展和延续。要想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必须先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初中的历史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呢?

一、教师要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思想倾向。一个人倾向于某事物,我们就说这个人有关于某事物的意识。当一个人有了某种事物的意识,就会特别关心这一事物,把这一事物放在心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首先从大脑中把该事物调出来,与信息源进行比较,一旦发现信息源与该事物有关联,就会立刻调动该事物的全部元素,接受和处理相关的信息。

有了崇尚科学的意识。就会把科学的事情放在大脑中显著的位置,使其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一旦外界刺激中包含有科学的元素,大脑瞬间会把已经存储在大脑里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过滤一遍,选择与刺激源最为密切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接受和处理迎面扑来的外界信息,进一步丰富大脑中的科学内容,强化科学意识。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主要与刺激的密度、强度、持久性有关。频繁的、高强度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有助于意识的形成和加强。相反的,间隔比较长的、轻微的、时断时续的刺激,会延长意识的形成时间。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相信老师,依赖老师,尊敬老师,模仿老师的言语和行动。所以,老师给学生的刺激是比较强的。如果历史老师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历史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关注与科学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情不自禁地强调这些内容。教师这个刺激源,给学生关于科学的刺激密度比较大,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相反的,如果教师没有崇尚科学的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历史的时候,会不关心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也不会刻意地培养学生的崇尚科学的意识。甚至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包含着重要科学道理的事件,轻描淡写,一言带过,使学生失去培养科学意识的好机会。

教师崇尚科学的意识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影响极大。具有崇尚科学意识的历史教师,其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比较短是时间里,快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没有崇尚科学意识的历史课教师,会使学生错过一些形成崇尚科学意识的机会,无助于学生崇尚科学意识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二、要重视著名科学家

历史上的科学家群星灿烂。自古至今,国内国外,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绽放出一些科学巨星。国内,科学鼻祖祖冲之,铁路之父詹天佑,制碱大师侯德榜,医圣张仲景,汉字输入之父王永民,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数不胜数。国外,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的发现者阿基米德,珍妮机的发明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火车的发明人史蒂芬孙,电动机的发明者法拉第,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的发明人本次,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还有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在人类发展的科学史上,这些人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然,改变了人类,改变了世界,是改写人类历史的人,初中的历史教学,涉及到这些人物。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璀璨的明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深层次看,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的头脑,留心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自然或者社会深层次的奥秘,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

科学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在历史课堂中,教学科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因此,历史教学应该重视科学家的教学。

三、要突出重大科学发明

所谓重大的科学发明,指的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比如说,纸的发明,使书面传承从竹签时代挣脱出来,开辟出全新的书面传承工具,给人类文明的传递带来了极大方便,书面传承从此告别竹签,掀开了新的一页。再比如说,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和效率,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劳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凡重大发明,其过程必然有新的思想和思维出现。如果没有新的思想,没有不同寻常的思考方法,那么是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的,更谈不上重大的发明。瓦特在烧水的时候,发现沸腾的水产生蒸气冒出,冒出的水蒸气有一种力量,推动了壶盖。就设想把这种力量用来造福于人类。于是,便发明了蒸汽机。瓦特不是第一个使用铁壶烧水的人,在他发明蒸汽机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过铁壶烧水,多少次看到过壶盖的震动。但是都没有发明出蒸汽机,唯独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就说明瓦特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和研究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重大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不同一般的科學思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处理问题方法。增强他们崇尚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生具备了这一意识,才能自觉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才能有更为深远的思想境界。

作者:高芝军

意识培养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初中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再谈

【内容摘要】证据意识培养本来也是历史教学的传统,其与当前强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实际上是同一含义,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背景之下,证据意识的培养有新的内涵。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过程,需要经历证据收集、观点形成、证据意识确立等过程,以此培养初中学生的“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思维意识。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更符合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证据收集意识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证据意识  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认识到证据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证据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证据意识培养本来也是历史教学的传统,其与当前强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实际上是同一含义,只是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背景之下,证据意识的培养应当还有新的内涵需要探究。

一、证据意识培养的理论思考

证据意识的培养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阐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这里实际上强调了两点:一是历史观点的形成要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而证据的搜集关键在于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首先意味着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的培养。

重视初中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历史证据收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提倡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证据的收集能力就是关键能力,因为只有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能够证明某一历史观点的证据,也就是相应的事实材料。历史观点的形成从来都不是空洞的,都是需要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史实材料。史实材料的收集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在一定的目的之下,在一定的证据意识之下,进行的历史材料甄别、判断与选择。认识到这一点,是面向学生进行的证据意识培养的基础。

二、证据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究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过程,需要经历证据收集、观点形成、证据意识确立等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思维意识。要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意识,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以证据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线索,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程序。

在“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场冠以文艺之名的思想文化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时代”的先兆的观点,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收集证据并生成历史观的。

首先,用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素材引入,如其中的一首诗: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这首诗所反映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思考这首诗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思维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根据诗的文字,形成初步的理解,这个理解是经验性的、感性的。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理解也是不具深度的。反过来这一理解也是深度理解的基础,于是这个理解就可以进入深度理解的阶段,也就是透过诗的表象,抵达诗的内核。于是学生就可以透过这些文字,去思考人生观点与人生态度。

其后,明确复兴所采取的复兴古代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又不只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有着继承与创新的观点,然后让学生思考:要确认这样的观点,需要面向哪些方向搜集什么材料(证据)?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收集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品,还有学生想到应当寻找著名人物的作品,于是但丁的《神曲》——当然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介绍该作品的一些简短的解读,而不是作品本身;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这些可以呈现具体的画作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其中的意味。

再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时代人们的思想观点,与此前人们的思想观点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文艺复兴时代划入了历史史册。具体说,学生对文艺复兴时代之前观点的理解,与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观点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的背后,就是文艺复兴带来的变化,而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这种变化,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认识,本质上也是让学生基于证据意识的培养,去寻找相应的素材。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观的形成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然认识到所搜集的历史史料即证据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反思性问题提出,学生认识到了证据之于历史观点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证据意识的培养也就真正落地了。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客观上也可以让学生在证据意识的引领之下,形成证据收集的能力。

三、证据意识培养的教学反思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非常必要,可通过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不同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要注意的问题。在面向初中学生培养证据意识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的证据意识其实并非一两天就能够养成的,正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证据与历史观之间并非一个线性关系,基于证据的历史观培养,需要学生充分地占有史料,并借助于一些历史分析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等。虽然是社会科学内容,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观的最终形成,还是需要借助于基本的研究方法的。

此外,初中学生的证据意识其实比较薄弱,体现在历史学习中,就是学生更愿意接受现成的素材,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形成历史观,这本身是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历史教学方法,但是与此同时要认识到的是,在歷史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去搜寻历史资料,并努力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等学生有了观点之后,教师再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更符合教学的规律,学生无论是形成的历史观,还是证据收集意识,都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培养。

历史教学及其研究从来就强调“论从史出”,没有“史”作为基础就无法“论”,纵观长期以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发现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是很少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的。当师生共同认为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时,就意味着历史教学已经走入了知识的提供与机械记忆上,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论从史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切实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也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思路做出一些改变,尤其是要摒弃应试的思想,要让学生在证据意识的驱动之下,广泛的寻找有效的真实史料,然后总结出相应的历史结论。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防止先入为主,也就是要防止先有了历史观点,然后再去寻找史料,这不是真正的证据意识。

考虑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不少的挑战,因此对于像笔者这样的一线教师而言,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形成对证据意识培养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在实践中努力的尝试与探究,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只有做到这些,证据意识的培养,才能在初中历史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

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证据意识培养的一些浅显观点,希望能够给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带来有益的思考。文中如果存在一些不当之处,那也是由于笔者才学疏漏、经验不足而导致的,这一点希望专家与同行们能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参考文献】

[1] 周智荣.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7(6):26-28.

[2] 薛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3(01):57-58.

[3] 赵崎. 充分利用课本图片,培养学生证据意识——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文明》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2011(7):53-54.

[4] 郭震.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122-125.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百杏中学)

作者:马伟伟

上一篇:农村职业教育必要性论文下一篇:农业和税收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