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思路,其后分析了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率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1: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行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承担起了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缓解社会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探索其人才培养体系就成了该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逻辑,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 体系研究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出现得相对较晚,1999年才被教育部正式添加到高职专业目录里。专业设置较晚并不代表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商业模式的发展滞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连锁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据统计,我国“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就高达十万多家,营业额达到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店铺增长率平均高达51%。“十二五”期间,中国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繁荣,连锁经营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根据《2011—2015年中国连锁经营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百强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就已经达到15万多个,销售额增长至1.66万亿元。从另一个角度看,连锁企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数量巨大的就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出现稀缺态势。正因为如此,本着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就势在必行了。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连锁经营商业模式起源于美国,这种经营理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后来风靡全球,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谓连锁经营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多个区域里,以统一的名称,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管理方法,统一的服务程序等进行商业运营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突出了品牌效应,因此而获得了营销上的优势,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职类专业的特点源于行业本身的特点,换而言之,现代连锁经营模式有什么样的特性,高職院校所开设的此专业就必须依据这种特性展开教学和实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能胜任连锁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连锁经营企业的运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连锁企业总部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的运营管理,连锁企业的商品物流管理。这三大板块又分别在内部组织系统,信息技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统筹规划系统等四大管理框架下完成连锁经营。

正因为有了上述连锁经营行业的特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特点也因此而彰显出来。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清晰明了了:培养具备一定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论,适应连锁零售管理与服务一线需要,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能从事门店开发,胜任商品采购、品类管理、物流配送、卖场设计、商品促销等连锁经营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

高职教育体系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本着属于它的规律进行。高职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发展地方区域经济为思路,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原则而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群。

设置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需要理清一条逻辑线路:所设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在此方向上有哪些岗位群?→每一个岗位群里又有哪些具体的岗位?→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胜任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能力?→每一种专业能力需要哪些课程来支撑?如果我们能回答这条逻辑线路上的每一个问题,那么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就呼之欲出了。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我们本着上面的逻辑线路依次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连锁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在此方向上有四个岗位群,连锁总部管理岗位群,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岗位群,物流管理岗位群,配送管理岗位群。在这四个岗位群里,有初始岗位9个,例如市场调研员、收银员、理货员、质量管理专员,物流专员等等。有可发展岗位8个,例如连锁门店店长、物流配送主管,品类主管等等。还有相关岗位11个,例如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每一个岗位都它的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调研岗,其工作任务就是信息收集、问卷调查、问题研究以及组织项目调查活动的各类协调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要完成此项任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问卷调查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呢,就需要课程来支持。要构建这些能力就必须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学基础》、《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按照这样的思路与方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框架

根据企业连锁经营就业方向和相关岗位要求,从事连锁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门店开发与运营能力,经营策划与设计能力,商务洽谈与沟通能力,商品物流与管理能力。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有三种能力是连锁经营管理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们是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门店运用与管理能力。

在学科领域里,专业核心能力往往是此专业区别于彼专业的差别与特点,也是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依据。要具备门店开发与设计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经济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商品采购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商品学基础》、《物流基础》、《品类管理与实务》等课程来支持。要具备门店运营与管理能力,在课程上就需要有《消费者心理学》、《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会计基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来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绝非几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授就能让学生达到的,换而言之,核心能力除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支撑以外还要有其它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来夯实基底,才能真正打造出该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打造需要有三个层次的目标来完成,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在知识目标层面,要懂得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基础、物流基础的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对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政策与法规。要理解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购买决策的过程。懂得商品学的基础知识,熟悉商品采购过程。掌握理货员、收银员、店长等岗位的职责。

在能力目标层面,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有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有问卷调查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商品采购和物流配送的能力,有理货、收银、盘点的能力,有卖场设计能力,有处理顾客投诉及危机公关能力,有人力协调,员工管理能力。

在素养目标层面,要具有一定的中国人文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遵守行业规范,能积极工作,乐观向上。

分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实现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目标层次以后,我们就可以构建课程体系了:

素养目标(公共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与要求 参考学时

1 毛、邓概论 考查 48

2 法律基础 考查 48

3 高职应用汉语 考查 52

4 商务英语 考查 72

5 高职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检索 考查 48

6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考查 32

7 体育与健康 考查 60

知识目标(专业基础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与要求 参考学时

1 经济学基础 考查 64

2 管理学基础 考查 64

3 會计学基础 考查 64

4 经济法基础 考查 64

5 物流基础 考查 64

6 商品学基础 考查 64

7 市场营销基础 考查 64

8 客户关系管理 考查 64

9 商务谈判 考查 64

能力目标(专业核心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与要求 参考学时

1 市场调查与预测 考查 64

2 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 考查 64

3 品类管理与实务 考查 64

4 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 考查 64

5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考查 64

6 连锁企业采购与配送管理 考查 64

7 连锁企业信息管理 考查 64

8 消费心理学 考查 64

9 零售管理 考查 64

10 卖场设计 考查 64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定位的本身就注定高职教育是重实践教学的。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以双证融通的方式进行考核。

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然后通过校内实训室进行相关专业能力的模拟实训。所谓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指学院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与学院的合作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锻炼,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谓双证融通的考核方式,是指学生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后获得毕业证书,通过校内外实训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正式毕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根源是行业的变化以及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提升,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是一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研究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轶宏,阎惠全,王晓娟.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QSQ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2]孔美多.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

[4]晋淑惠,王化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5]高皖秋.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J].学理论,2013(35).

作者简介:马经义(1981—),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红学史,中国管理思想史。现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作者:马经义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2: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思路,其后分析了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率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

一、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

(一)专业能力

所谓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与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工作息息相关的基础能力,这样的能力与岗位内容、工作职责紧密联系。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主要包括门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促销管理以及收银管理等等。与此同时,还应当有效对商品的种类数量进行统筹规划,积极开展项目研发,并对经营活动进行策划,科学合理的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及观察能力。

(二)方法能力

所谓方法能力,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找到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最终更好的胜任相关岗位工作。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在自我提高、有效思考、合理分析、创新创造、計算机应用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与他人沟通协作相处的基本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其延伸为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协作能力等等。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进入社会之后应当具备上述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而言,则具体表现为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抗挫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等。

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专业发展时间较短

连锁经营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在我国发展创新的时间并不长,教育行业并没有针对这一市场行业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专业化的教学机制和教学理念。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深入分析市场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无法意识到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仍然是采用通用型的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专业素养,对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方向认知不清,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专业,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其的正确认知,也没有深入分析该行业未来的市场发展前景,因此并没有建立起保障专业高效运行开展的相关后勤机制。与此同时,连锁经营专业由于起步时间较短,当前社会中院校中并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加之整个市场对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所学习并掌握的知识技能十分有限,思想匮乏,也尚未凸显出专业能力,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化全面的培训,导致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十分局限。

(三)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资源、教师能力匮乏,直接影响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及提升。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建设专业结构框架的根本所在,也是推动一切教学工作关键环节,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并没有透彻深入的了解连锁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通常是以营销专业或是管理专业作为基础,浅显的分析行业发展的趋势,将片面化的知识内容生搬硬套,没有传递相应的工作经验,久而久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严重缺失,学生能力的发展受限。

三、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积极创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当前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搭建起健全完善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同时与周边的优秀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入沟通交流,以此积累实践经验。据调查,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教学定位进行了明确,即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根本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策略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效的贯彻落实,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及岗位职责,提高其适应能力。

(二)加强优质教师团队的建设开发

为了进一步迎合国家改革发展的需求,立足于连锁经营管理市场的发展走向,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对专业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同时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单一的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科学合理的搭配课程结构,实现教学模式的立体化发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实践基础和实操技能,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连贯式的、持续性的考核理念,放宽对学生的限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相应的平台引导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此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过去的考核制度无法凸显出教学的有效性,也无法体现出学生的进步,很多学生仅仅在考试前一周进行集中知识点突击就能够有效的完成考核,这样的方式方法毫无现实意义,甚至会形成散漫放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通过持续的、阶段性的考试,能够将整个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加强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深度认知,以此搭建起高效的职业能力学习框架,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当积极创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加强优质教师团队的建设开发力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姚玲.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J].大视野,2019(02):12.

[2]矫利艳,王秀繁.关于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4):88-89.

作者简介:

李 乐(1984-),女,满族,黑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连锁经营。

于珊珊(1982-),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连锁经营管理、产业经济、企业管理。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李 乐 于珊珊

作者:李乐 于珊珊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英国BETC模式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英国的BETC模式,逐级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型课业体系、目标和课程课业评价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可以实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职;BETC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业评价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符合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实现校企之间人力资源无缝对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是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英国BETC模式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英国BETC模式简介

BETC概况 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是英国权威的职业资格开发和颁证机构。BTEC证书是英国实施职业教育颁发的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一。英国许多大学承认BTEC课程学分,大多数学生获得该证书后,可进入大学二年级或最后一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获得本科文凭。BETC教学是英国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将这种能够解决职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炼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高度,就成为BTEC模式。

BETC模式的特点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突出通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构的编排上,搭建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实践性课业的布置、操作、评价实施课程教学;在课程评价上,具有侧重于评价综合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有一整套贯穿教学全过程、覆盖教学各重要环节的内审与外审制度相结合的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BTEC模式的核心价值 设置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注重通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从课业布置、课业操作到课业评价的实践教学过程并形成一整套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系统,是BTEC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

基于BETC模式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教师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活动实施教学过程,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基于BETC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四个亚体系,分别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目标体系由知识应用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构成;内容体系由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型课业体系、综合实训实习、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构成;管理体系由课业评价体系、实训实习评价体系和职业资格及技能评价体系构成;保障体系由教学资源条件和教学质量控制构成。

基于BETC模式逐级构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实践性能力目标为标准,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容和抓手 拓宽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注重直接上岗能力与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引入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实践性专业基础能力目标体现在五个方面:连锁商品销售作业能力、连锁门店开发营运能力、连锁商品采购仓储及配送管理能力、连锁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特许加盟店开发与营运管理能力。实践性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体现在更宽泛的商业企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上,培养路径从胜任连锁零售业岗位群工作拓展到涵盖商业、服务业的各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上。实践性通用能力培养目标包括具备自理、自律、学习、发展、交流、合作、收集处理信息、管理完成任务、耐劳、耐挫、应急、应变、批判、创新等复合能力的内容。

基于培养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在联系,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性通用能力培养是连锁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与浓缩,是重中之重,位于目标体系的第一圈层。五大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是覆盖通用能力的抓手与依托,位于目标体系的第二圈层。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范围最广,覆盖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是连锁专业能力培养的延伸,位于目标体系最外的第三圈层。处于核心的通用能力培养、作为抓手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和因之拓展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构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三者的逻辑关系是:职业岗位能力目标既涵盖专业基础能力目标,专业基础能力目标,又涵盖通用能力目标,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路径既彼此区别,又相互融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包含,在实践性课业教学中训练。

(二)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搭建以专业核心五大技能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以每一类模块或每一项课程搭建实践型的课业体系

对应五类核心技能提炼五大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在五大模块下,填充相应的实践型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连锁商品销售作业技能,在能力模块中包括的能力要素有商品陈列、养护、促销、补货、卖场布局及简单的会计技能等,对应的课程有《商品陈列与卖场布局》、《商品维护与保养》、《商品促销与促销策划》、《客户服务》、《会计基础》、《消费心理研究》、《连锁经营原理》等,组成课程体系。

在每一课程体系下搭建实践型课业体系,实施课业教学 无论是单项课程,还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均应按照能力培养序列设计相关的课业体系。每一个课业就是一个实践型项目,项目集合形成有梯度的体系。每一课业设计方案均按照课业目标、课业内容、课业方式、课业条件、课业指要、课业步骤、课业评价的顺序编排。课业教学过程是课业布置—课业操作—课业评价的联动。如课程《连锁经营原理》中的一个分段实践课业:分组抽取一个业态的门店进行调研,感知连锁经营的特点。课业目标设计为通过调研活动感知概括连锁经营与单店经营的异同;课业内容是分组选择连锁超市、连锁专卖店、连锁便利店、连锁餐饮店等门店进行调研活动;课业方式是制作调研问卷、实施现场观察、采访和问卷调查;课业条件限定在选定的连锁卖场或门店中;课业指要集中于要弄清调研解决的问题、调研资料搜集、调研过程掌控及调研结论作出;课业步骤是指导准备—实施完成—归纳整理—形成成果;课业评价的重点一是在调研准备的充分上,二是在实施调研的掌控上,三是在完成调研后的分析提炼上。

(三)摒弃传统的期末纸质试卷考核方法,搭建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实践型课业体系相匹配的目标评价、课业评价体系,建立量化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有效解决实践能力难以评价的问题

设计与目标体系三部分相匹配的目标评价体系 如通用能力中自理、自律能力的培养,达标要求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有目标、有计划、能自觉执行、在教学纪律与学习责任上能自律。通过评价学生相关实践课业成果,可得出合格、良好、优秀等不同等级。

设计课业评价标准,形成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业评价标准包括通用能力标准、专业基础技能阶段性标准或综合型标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由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及评价工具构成。评价内容是对于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整合;评价方式是将评价过程“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专家的结合;评价工具是量化工具与质性工具的结合。量化工具可设计3张评价表,分别为课业评价表、通用能力评价表、课程综合评价表。每门课程可设计一本《评价考核手册》,建立一整套以能力评价为目标、以单元课业评价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以《连锁经营原理》课程为例,该课程的《评价考核手册》主要由7个教学单元、总计21张评价表组成,每个单元有3张评价表,分别是:反映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基本技能评价表”,反映学习与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的“通用能力评价表”,反映课业水平的“综合课业评价表”。这3张表在单元成绩中的分值比例为30%、30%、40%。7个单元、21张评价表汇总构成课程成绩总表。评价表将能力培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过程“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进步进行评价,可使能力评价真正得以落实。

(四)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推进要做到四个一,即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整套实践型课程的实训教材,一批稳定的仿真和全真实训基地,一个科学的实践型课程质量控制系统

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是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人力保障;建设一整套实训教材是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智力保障;开发稳定的仿真和全真实训基地是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形成科学的实践型课程质量控制系统是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其中,编撰实践型课程的实训教材,在框架结构上,要将教材的篇章单元与实践课业的教学单元相结合,在内容体系上要将课程标准与实训指导相结合,在目标设计上,要将专业知识培养目标、岗位技能培养目标与通用能力培养目标相结合,在背景知识介绍上,要力求简约而有针对性,在课业操作上,要力求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科学的实践型课程的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对授课计划、课业设计方案、课业教学过程、课业评价、单元或课程教学评价的质量控制。

基于BETC模式实现高职连锁经营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从40%~100%,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教育部2000年《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这说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贯彻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举措,将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传授等相结合,体现了从40%~10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创新。为实现培养符合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实现校企之间人力资源无缝对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目标,需要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基于BETC模式构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使原先有些彼此游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00%融为一体。

从灌输式讲解转向课业指导,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实施课业教学,教师是辅导者,学生是行动者,整个课业的完成依赖于学生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成为伙伴和评价者,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讲解。专业教学课堂只是学生完成课业的次要阵地,校内外的各类型实训基地才是学生积极行动、教师及时辅导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课业方案和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通过自主行动最终完成课业任务。

用系列课业评价取代一张试卷,将多层能力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搭建完善的、有梯度的课业评价体系,用新颖的评价工具取代传统的试卷评价,可使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培养都落到实处。

通过多元化评价,使教学评价着眼于学生发展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行业专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平衡了通用能力评价、专业能力评价和综合职业素质评价,可使原先仅着眼于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或基本技能运用的评价转变为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基于BETC模式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课业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组成。目标体系由培养通用能力目标、专业基础能力目标和可持续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目标构建而成;课程体系是在目标体系指引下,在五大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填充相应课程构建而成;课业体系是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由阶段性课业和综合性课业组合构建而成;评价体系由目标评价体系和课程课业评价体系构建而成;保障体系由人力保障、智力保障、硬件保障和制度保障构建而成。

参考文献:

[1]于传璋,冯伟国,徐静鏐.英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产品”——BTEC课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2(1).

[2]徐静镠.实践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晓兰.构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35-136.

[4]曲中林.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践策略[J].教育评论,2005(3):59-61.

[5]王妙.实践课业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21):25-32.

[6]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C]//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职技)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426-433.

[7]霍文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9(3):71-72.

作者简介:

焦丹琳(1969—),女,四川成都人,经济学硕士,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任,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

作者:焦丹琳

上一篇:环保意识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资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