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提高应用型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尝试各类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走出去”计划,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研究;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新零售”商业模式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当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零售”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电商起家的新型企业,还是传统的零售店商,都在不断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的销售模式。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和阐述了在“新零售”时代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应对办法,并对在此商业模式下构建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模式提出了设想,期望能够对“新零售”模式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掘工作所有借鉴。

【关键词】“新零售”商业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连锁经营管理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消费者的需求多种多样,消费层级不断增多,经济领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流通环节不断被改造,线上销售、线下销售、物流运输三者已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被推出,新零售已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1 “新零售”的概念

对于“新零售”的概念,国内国外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共同点都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的销售相连接,整合起物流、商业流和信息流。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马云指出,纯粹的电商模式将很快被新零售所取代,电子商务也会随之消亡,未来的商业模式将是线上的销售和线下的物流之间的有效融合。亿欧智库是亿欧的热门标签,在亿欧管理者看来,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新零售”是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在此阶段,零售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 “新零售”商业模式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现状分析

2.1 连锁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旺盛

连锁经营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企业对于连锁经营的人才求贤若渴。浙江省在我国属于经济强省,也是消费大省,很多国内连锁企业都将浙江作为发展布局的首选之地。连锁企业在浙江的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该地区各类连锁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之大。

现阶段,浙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脚步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包括连锁式的餐饮企业、连锁式的零售业、连锁式的住宿业等。而且浙江省也正在全力推动城镇化,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导致连锁企业管理人才供不应求。

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3年后的职业发展跟踪调查显示,就职于住宿及餐饮业的高职和高专毕业生,3年内获得晋升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晋升率高达74%。其次便是零售商业,晋升率为69%,而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餐饮、住宿及零售商业也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就业行业。

2.2 连锁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供给有限

据统计,浙江省现阶段开设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仅有8所,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仅有1 000余名,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根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内以零售商业、餐饮、住宿为主的连锁经营企业中不仅专业人才的数量严重不足,而且人才的素质也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根据2017年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浙江省内一些校企合作基地,诸如星巴克、永辉超市、联华华商、华住酒店等连锁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量在1 000人以上,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大。

2.3 符合“新零售”需求的专业人才短缺

现阶段人口数量及构成在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速度惊人,零售行业有了互联网及科技创新的加持,使得消费领域呈现出了新一轮的更新态势,传统的消费品牌及传统的服务方式不断被颠覆。

当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新型产品、新式服务、新的模式层出不穷,人们的消费习惯不断被改变,消费模式不断在更新,消费流程不断被重塑,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消费业态不断兴起。

3 “新零售”商业模式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零售”商业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其发展势头也是非常强劲的,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京东为首的电子商务和以沃尔玛、大润发为首的传统零售业的激烈竞争,各个商家都着手整合自己的销售模式,开发新的销售途径,以求给客户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吸引客户并维护客户的忠诚度。新的销售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对从业人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培养适应“新零售”的高素质职业人员也是目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现在针对“新零售”商业模式下,高职院校对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什么样的状况?是否能顺应新零售工作的要求?

第一,高职院校对“新零售”商业模式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所以对该模式下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观念还比较保守,暂未制定远大的计划和目标。高职院校比较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人才培养更在乎的是成功就业,往往忽视了对培养过程的关注,教育过程显得有些浮躁。在发展迅猛的“新零售”经营环境下,对于学生的技术应用的培养,虽然使其能够适应工作需要,但是这个理念明显还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怎样提高师资力量,增强教学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提升教学质量都成为“新零售”商业环境下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

第二,除了江浙沪等东部发达地区外,在中西部這些经济发展不是很快的地区,高职院校还未开设该专业。因为这些地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不高,导致学生报考率也较低,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算是一个冷门专业。因此也不可能配备优质的师资力量在这个专业,从而导致该专业的资源严重不足。

4 构建“新零售”商业模式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暂时还无法满足“新零售”商业模式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确定的是“新零售”模式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需求也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转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新零售”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新零售”是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经营模式。对知识面广、技能性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之大的,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电商、营销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其次,“新零售”背景下连鎖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运营、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但是在“新零售”商业模式下,更需要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互联网应用能力。

最后,“新零售”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学校联合企业共同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还可以发挥企业人才需求的优势,使得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这种校企共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和创立能顺应“新零售”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方针的一种设计体系,需要达到合理、科学和高效的要求。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联合企业一起来探索适合“新零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效率将更高,而且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再者还能凸显出订单式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优势。

(2)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建立顺应“新零售”商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体制。学校所设立的课程安排将对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和岗位操作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学校的课程安排要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能将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完美地结合成一体,有利于学校根据人才需求来开设课程,并通过这一课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学校联合企业一起,推动适合“新零售”要求的教学师资队伍的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再加上企业管理专家在实际运用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的培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整合师资力量,既有利于企业管理专家面对面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技能指导,也有利于职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促进学生在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上的大幅度提升。

5 结语

“新零售”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所以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新零售”商业模式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滨涵.基于“新零售”模式下传统零售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4):119-121.

[2]苏维微.高职卓越创新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8(3):191-192.

[3]郑孟琦.新零售模式下的互联网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现代商业,2018(18):191-192.

[4]邹鹏.新零售商业模式下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4):192-193,195.

[5]龙昱.浅谈“新零售”模式下传统零售企业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7(11):10-11.

[6]汪志晓.新零售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7(14):211,214.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刘瑞娟

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提高应用型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提高应用型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尝试各类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走出去”计划,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研究;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

【关键词】连锁经营 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伴随连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专业,随着社会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理念的推广落实,我国连锁经营产业也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入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连锁经营产业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拓宽,产业内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许多高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运用研究方式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要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并指导和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研究,同时积极引进企业资源,强化校企合作,紧紧把握住最新的产业理论与需求,才能不断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有良好思想觉悟、知识底蕴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师缺乏企业经历,教学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得益于我国多年来的良好经济趋势,连锁产业发展迅猛,连锁经营管理理论更新很快,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缺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一些学校对连锁产业的前沿需求与理论的认知度不高,对连锁产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了解度不够。所以,有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进行人才培养,没有及时对连锁经營管理的人才培养观念、体系和课程进行更新,尚未构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质量不够理想,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对现代化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缺乏主动性

连锁经营管理是一门重实践、重能力的专业,但是在部分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授课仍采用比较传统的理论型授课方式,即教师对着课本或课件进行宣讲,并不时进行一定的扩展的被动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只停留在简单记忆背诵的层面上,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层面与知识的系统性,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并极容易对课程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除此之外,还使学生缺乏其作为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科学探究素养与主动性,进一步阻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三)实践方式不理想,实践运用研究有待加强

在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内容中,如连锁门店的开发、加盟与外观布局设计,连锁经营商品定位与商品组合,连锁经营商品采购与调拨,连锁门店商品陈列,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等课程都比较偏向于实践类。如果只进行理论教学和书面讨论,是很难培养真正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所以,有部分应用型的高校选择购买配套计算机设备、实训室设备和连锁经营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设备进行仿真实践教学,但与完全真实的社会实践相比,仍是有所不足。也有部分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高校,在学期末时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假期实习,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也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收银工作,无法了解连锁经营管理的核心运作流程,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校企合作初步取得成效,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升

随着各产业内部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学校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联合培养。在市场的实际需求与政策支持下,企业与各本科、专科学校以及各类职业技能院校都展开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但很多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属于比较初级的合作形式,比如双方仅仅是简单地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然后完全由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企业方不参与,只是每学期一次或两次为学生开展参观开放或走访接待等活动,或是基于降低用人成本的考虑,企业在假期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顶岗实习岗位而已。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没能进一步深化,更没能进行大规模的经验推广。

二、提高应用型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教师是课堂与专业的引领者,教师在自身缺乏连锁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连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和具体工作体系的情况下,是难以向学生传递真实的岗位能力要求与企业人才需求,并完成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的。所以,在学校层面,学校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努力与企业达成技能实践合作,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具体门店建立实习合作关系,让教师能真正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学习,使教师加深对产业和企业的认知,熟悉各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教师层面,教师要进行终身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相关比赛与产教融合的培训,了解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最新动态,提高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

第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除了要具备相应的连锁经营管理实务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和分析能力。所以,想要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复合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除了开设基础的通识课程,还应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经济金融等专业)建立共享课程体系,将校内所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通,开发校本教材,结合当地的产业和企业需求建立共享课程体系,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管理人才,满足当地的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见图1)。

图1  现代化应用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思考图

(二)尝试各类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第一,采用翻转课堂授课模式,促进理论向实用转变。目前,多数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课堂听加课外练习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知识疏漏。翻转课堂结合“互联网+”技术,方便学生在课堂外学习。可以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课外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预习和复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度,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各项学习任务的进度。同时使教师能够尽量把在课上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用在讨论、模拟与实践上,实现理论课堂向实用课堂的转变。

第二,以课前导入、时势分析、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教师点评为主逻辑框架,合理设置课堂环节,逐步加强学生主动性。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所以,对一堂课而言,一个良好的开头极为重要,纯理论式的教学开场很难引起共鸣。在进行课堂授课时,教师首先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前秀分享作为开场引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对最新的产业时势、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发言,锻炼学生的思考、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主动性与主体性以加深学生对产业前沿信息的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与优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完善。

(三)实施“走出去”计划,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研究

第一,以赛代练,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相关比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及中国零售新星大赛等,并在比赛中积极运用所学的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个人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完整的社会实践调研体系。先由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部分讲授,如企业的连锁门店的开发、加盟与外观布局设计、连锁经营商品定位与商品组合、连锁经营商品采购与调拨、连锁门店商品陈列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等,在每一板块的知识讲授完成之后应布置相应的社会实践调研任务,进行项目内容调研。再由学生分组通过线上查询、线下调研的方式,形成相应的调研成果,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与教师点评。最后,当所有知识传授结束之后,再将之前所有的小组调研成果进行修改、汇总,形成对应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的完整调研报告,并进行汇总报告与调研资料保存。

以上的实践调研体系设计,一是让学生能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对具体的企业与门店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将具体调研选择与工作开展权力交给了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主动性和成就感;三是通过对企业、门店、人物与事物的具体接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真实感知;四是对各具体知识环节开展的具体调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动能力;五是通过“理论学习、企业调查与调研汇报”这一体系,完成产学研融合,形成企业与产业调研资料成果,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专业底蕴。

(四)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积极开展并扩大与地方性连锁企业、组织和协会等单位的合作。努力为学生引入更多有益的课外资源,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產业的实际认知。如邀请企业家或安排企业导师进入课堂,从企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调研方式与成果进行指导与点评,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促使学校教学紧密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扩大与企业游学和实习的合作面,通过进行完整性的企业游学和系统性的企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连锁经营管理的整体运作情况与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并进行岗位能力锻炼。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游学与实习,进而发现与吸引符合企业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第二,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建立订单班,将学生的职业培养前置,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整个合作应以将订单班学生培养为职业化人才为目标,并以目标贯穿整个培养阶段,一切从专从严,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掌握职业技能。为保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签订长期稳定的定向培养合作协议,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进行更改,避免因为短期合作协议的不稳定性或计划前期的些许曲折性而导致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失败。扩大合作企业参与课程评价的话语权,以提高校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教学成果的评估应将企业、教师、学生三方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时对校企合作项目实行全程式的闭环管理,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项目指标之间具体评定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综合考虑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师的建议之后再行决定,以此控制每一环节的进行。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优化,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达到学校所期望具有的理论高度,又能够满足企业多方面的实际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理念也会不断地更新与变化。所以,想要更好地培养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就必须要紧跟行业发展,全面了解行业的新动态,进行产学研融合教学,与企业保持一致,深化校企合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凤华,阮珊琼,林剑.翻转课堂应用现状和问题研究:以“连锁经营与管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

[2]王丹亚.新零售背景下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6).

[3]柳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文化,2021(5).

[4]曾超.校企合作背景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1(3).

[5]曾利霞.“新零售”背景下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经,2020(23).

[6]王翠.全域视角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9).

[7]张琼.产教融合视域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9).

注: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与应用技术大学相适应的创业创新团队研究”(2014JGA431)

【作者简介】覃 杨(1984— ),男,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南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与管理。

(责编 黄 煌)

作者:覃杨

人才培养下连锁经营管理论文 篇3: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究

[摘要]文章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对完成工作任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所得的结果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思。

[关键词]高职教育 连锁经营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倩(1964-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管理、职业教育。(四川 成都 6100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JF08081)

[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人才培养既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拔高,而是培养掌握必备知识结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确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性与职业性共融的主线,以素质培养全程化、能力培养对应化、岗位选择多元化的思想为指导,加以正确定位、认真设计、稳健落实。

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一)高等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准

商科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其人才的培养定位应以高等性为基准,但它绝不等同于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等性。199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划分为5A、5B两个类型,5A类是理论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教育,“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按此归类,我国现阶段以文化知识延伸、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教育型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当属5A教育;以技能操作、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当属5B教育。因此,商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是商科普通高等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压缩”,而是相对独立、互相补充的两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科高等职业院校更强调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

(二)职业性是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根本

由于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属性,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要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工程技术类高职院校相比,商科类高职院校的技能更具有柔性而非刚性的特征,更强调工作实践的层级积累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同一职业属性的内部还具有层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活动范畴的限制呈现出层次性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和所需知识深广度的多寡。所以,即使同属商科类的职业教育,商科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商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拔高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某一特定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需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即可;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性人才的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

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失的两特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中专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本科或研究生创造性的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零售企业服务管理一线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零售服务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完成目标任务,能够将最新的理论、设计、技能要求成功变成高品质、高效益的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准就是:连锁经营企业服务第一线门店店长、大型综超各部门经理、总部各部主管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包括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具体课程设置等要素。只有建立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笔者认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促学生全面发展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重点突出对学生定向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与可迁移性能力(解决学生的发展)的培养。职业素质又分三个层次,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素质:“为人的基本素质”(做人)、“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做职业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做有专业特长的职业人),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趋势。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工作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所以又被称作“可迁移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应以学生通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里的专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的知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征。

(三)按照实际工作的相关性而非知识的相关性来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解决“怎么做”,理论课程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课程相辅相成。因此,能力型课程体系下的课程设置不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原有理论课程的深浅、实践课程的多少进行调整,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知识从属于实践,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工作任务引领理论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

(四)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即通过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基地实训以及到相关企业工作实习,让学习者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去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及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流程,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职员的转变,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

基于高等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其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以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型课程架构体系。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所属行业(主要针对零售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专业就业服务面向和岗位(群)要求,对岗位(群)进行职责任务分析,在这里的岗位分析对象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单项能力,而应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此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并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商科行业背景,最终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为现代零售业的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业态的服务、管理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有门店的理货员、收银员、超市及专卖店店长、大型综合超市部门负责人及总部商品部采购、配送中心库管等。

(二)设置逐渐递进的能力培养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来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技术能力结构与要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通识能力培养为导向,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能力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理论适度、专业技能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实训、实习是体现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将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融于三个环节,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相辅相成,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功能。

(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尽可能多地开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在遵循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规范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和教学形式,力图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理论课的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取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话的教学方式;实践课教学采取技能训练、模拟实验、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在课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交替进行、良性互动。

(四)产学合作,多方介入,共同培育“教育产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过程中,应主动争取相关协会、企事业单位专家的参与,并与企业建立互惠合作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1998(18).

[3]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倩.商科高职院校能力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作者:张 倩

上一篇:检察机关新型集约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