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2022-04-21

在教育界,张云鹰校长以“永不止息的学校创新”而著称。深圳市教育局领导曾经这样点评过她:一位始终在发展中的优秀校長。这是一位拥有特别故事,却又穿越一代教育人共同历史的好校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1:

山花烂漫 飘香千里

八十年代末期,人们已能听到21世纪匆匆临近的脚步声。面对新世纪的罗峻挑战,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呼声更加高涨。但是。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80%在农村。“普九"的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抛开中国的农村教育谈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几乎是一句空话。

目对发的现头,小心师入的欢导们毅然把教育科研的重点转向了农村。他们说:“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大力推进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是东北师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阵容强大的山区教育调查团

1988年3月,我国江南已是春光明媚的季节,而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仍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东北师大人不畏严寒,断然派出一支由100多名教师、30多名研究生和150多名本科生组成的教育调查团,分批奔赴吉林省边远山区,系统调查当地农村教育及社会发展状况。

这次组团,得到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普教所、课程所及全校12个系都派员参加了。教育系的40多名本科生更是全体出动,人人争先。东北师大这次组织的农村教育调查团阵容之庞大,团员素质之高,对山区教育状况调查之系统深入,不仅在长春市和吉林省是破天荒的,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调查团的师生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乌不停蹄地在吉林省农村转了一个多月,他们发现农村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其状况比原先估计的还要严峻。按照国家要求,农村初中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当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任务。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普演存鸡。学农老师只关心少数成绩优秀的手生80%的学生都被放弃了。初中生的流失率十分严仁调查团的成员们亲眼见很多教至后入排的精空空弗荡学生都跑光了。剩下的学5宝能留下上课,但自知升学无望。早已对学习夫去了信心。他们即怎能来到的中毕业回家务农,也无一技之长,广大农民对此感到强烈不满。“为当她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任务自然也无法落实。

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怎么改?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农村中学课程结构该是什么样子?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才能尽快实现农村初中校的转轨?

实践出真知。东北师大决定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一条农村初中校的教改之路。因为县以下的初中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建校时间短、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靠学校自身探索出一条科学的整体改革方案和教育转轨途径是不现实的。

东北师大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调查团提供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后,提出两个实验课题:一是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二是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

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两项课题正是当前普教战线突现出来的大难题,特别是第一项课题,即使在大中城市也是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更不要说在农村了。但师大人说得好:东北师大是中国师范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之一,国家在教育上遇到了难题,正是我们冲锋陷阵,建功立业的时候!

一路绿灯

两项课题上报之后,得到吉林省,委的高度视与1990年6月,在省教委主任陈开副主任梁植文、张茵的主持下,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审重和论证,结论是:两个课题意义t大,方案科学可行。

实验方索呈报国家教委后,当即被确定为“但国家教委道明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同时拨给9万元实验经费。基础教育司的一位负责人当时曾高兴地说:“这两项实验的含金量很高,两项课题都是中国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敢啃这块硬骨头。”

顺利立项的喜讯传回学校时,他们已确定了实验地区。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意义,他们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也没有挑选生源和师资条件较好的重点校,而是把目光瞄向自然条件较差的长白山腹地、吉林省边远山区一白山市抚松县。

1990年7月,“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宣告成立。组长是东北师大常务副校长周敬思和长白.山市副市长张世魁。由东北师大和抚松县有关领导、抚松三中的校长、主任、教师联合组建的实验课题组也同时宣告成立,刘凤璞教授任组长,统一实施两项课题。

抚松县共有3所中学。一中是全县唯一的高中校,不是实验的对象;二中和三中都是初中校,两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及师资状况基本相同,只是三中的生源略逊于二中,二中的初一新生100%来自县城的小学,三中则有40%的新生来自乡村小学。

权衡的结果,三中被选为实验校,另选一所办学条件类似的初中校作为对比校。实验年级是三中的1990级初一新生。

领导小组和课题组还决定采取常规管理下的自然实验法,不为实验校增加或选派教师,实验年级也不特别遴选教师和学生,一句话,这次实.验不要求任何政策照顾。

在期望和疑虑相交织的目光中拉开序幕

1990年8月,参加科研工作的东北师大领导及研究人员(共24人),放弃了休假,1着酷暑,乘坐一辆性能很差,水箱频频开锅的旧面包车,延者险峻陡峭的山路,来到了白山市抚松县。

在塘峦叠幛,交通闭塞的长白山腹地,还从没来过这么多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呢!尽管县里并没有对这次教改进行宣传,但在古老的人参之乡——抚松县,仍然引起了一次深沉的震撼。在几十万乡亲中,有不少人开始用充满期望的目光注视者t原来默默无闻的抚松三中。他们真诚地盼望这次教育改革能给山区的娃儿們带来有出息的前程。

当然,心情疑虑者也大有人在。一位教育局的干部就忧心忡忡地说出了心中的两怕:一是以前也有人到抚松搞过教改,热热闹闹地乱哄了一阵子,最后成果没见到,教学秩序却被搞乱了,留下烂摊子让教育局收拾,别提多头瘙了!第二,改革实验自然要曾加开销,县教育局的经费本来就紧张,郾还有能力担负教改实验经费?

县人大的一位领导,在欢迎会后私下对实验领导小组组长周校长讲:“我是东北师大毕业生,真心欢迎母校的教师来抚松县。但是,拿我们的孩子当实验品,我可有顾虑1万一砸了锅,怎么跟乡亲们交待?

抚松农村初中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共有50余人,他们迎着f抚松人期望和疑虑相交织的目光,稳步踏入三中校园。两项探索中国农村初中教育转轨的基本途径,即由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主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兼顾升学途径的科研实验,即将在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山区中学拉开帷幕。

课程结构改革实验

1990年.我国初中课程结构的应试教育色彩依然十分浓重。课程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只重视必修课,忽视选修课;只强调统一学科课程,不敢视因

地制實的地方课程及活动课课程,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学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抚松三中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农村初中的实际,对传统课程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构建起一个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完成基本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基本做法是:

强化基本学科。在改革实验中,为强化语文、数学和外语的优先地位,规定这三个学科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02%、15.33%和10.97%(不含四年级的选修课时)。数学课在初一、二年级每周开5节,三、四年级每周开4节。外语课在一至三年级时每周开4节,四年级变为选修课。

学校在强化基础课的同时,提出“学科开齐,学时开足,课程开好"的要求。如体育课在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要开足3节,三、四年级每周开足2节。一至四年级的美术课要全程开课,不得删减等。

强化德育工作,突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学校制定了《抚松三中德育工作规划》,要求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热爱与立志建设家乡教育实施方案》就是通过地方课程、德育教育、“参乡抚松”图片晨览等形式,使学生系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概况,资源物产特点、先辈英模耶迹和家乡建设成就,启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深情。

2.建设活动课程,完善整体课程结构。建设活动课程的实验,从活动内容的系统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管理的规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活动课程以培养品德、发屣兴趣、锻炼能力为主,按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去组织。实验展开后,由于学校从完善整体课程结构这个角度通盘规划,使活动课程按年级形成系列,形式更是丰I多彩,有全校性如节日庆祝会、讲演比赛、故事会、图片展览等;有年级、班级及各种兴趣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和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设分流课程。在初中毕业班级(三年制在三年级开始,四年制在四年级开始),分设普通班和职业技术班。在职业技术班中,课程安排为两个3:7。在总的课程计划中,理论学习占30%,职业技术课占70%;在职业技术课中,理论学习占30%,实践操作占70%。重点放在学习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上,为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怍好参加劳动的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

按说,这项改革内容是适合农村初中实际,理应得到各方欢迎,不料,这项改革于1993年出台时,县里和学校里竟有不少人态度十分冷淡。原来,抚松县城从未搞过分流。1986年邻县北屯子中学也曾搞过一次分流,家长们竟认为孩子上分流班是丢人现眼,有的家长还打算联名写抗议信,致使分流计划从此搁浅,无人敢再议。抚松县的职高也不景气,生源严重不足。1993年,县职高计划招160名新生,结果只有78人报名,最后来校报到的只有28人。因此,不少人预言这次初三分流也很难成功。

领导小组和课题组的同志却对此充满信心。他们决定让职实说话。学校向初三学生家长搞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卷面上还附有简短说明:抚松三中近三年来,初中毕业生只有30%升入高中。

上职业技术班的学生虽然在县职高上课,但仍算三中学生,读完一年后照样三中的毕业证书。继续上职业技术班的学生,再读一年半即可1到职高毕业证书。学生学什么职业技术,可自行选择。

300多份问卷很快就收回了。竟有120多名学生报职教班!最后有107名学生按本人志愿编入财会、园艺、家电、缝纫、烹调、装潢和旅游等7个职教班。

1993年10月初,当三中的王材副校长亲自带队,把107名学生送到县职业高中时,受到县职业高中师生的热烈欢迎。缝纫班的学生家长们把缝纫机抬到学校,校门口像过节一般热闹。初中毕业年级开设分流课程,办职教班是使农村初中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改革措施,拓宽了课程结构改革的领域。

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

实验根据现行教材内容偏多、偏深、偏难,脱离农村生产生活及初中生实际等弊端,针对县情和校情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编写出版历史、地理、生物三科的乡土教材《抚松》,供全县使用。

2.语文课改用由特级教师颜振遥同志编写的经国家教委审定的教材,该教材”组了课文顺序,增加了边注点评,较好地解决了教和学的矛盾,体现了自学辅导教学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依据“两史一惰”教育的要求,政、史、地、语四科都增补了相应的内容。数、理、化、生、音、美等学科也都选编了补充教材。

4.注意保留了那些对提高学生素质十分量要,而由于中考又不考,常被忽视的内容,如外语课的听说训练,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训练等。

优化教学过程的改革试验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按照这个要求,农村初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分化"倾向。位试教育无视和听任这种“分化",导致很多學生掉队、辍学和流失。二是教学中的应考倾向。各主要学科争相采用应考型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的骑形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抚松三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优化教学过程的改革试验。

一、针对农村初中生源差异大、潜在的分化危险也大的实际,建立了衔接、预防、分流的整体优化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按年段确定优化教学过程的重点:

入学初期,加强中小学衔接教育,使全体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缩小差距,避免分化。

初中中期,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预防大面积掉队。在这个期间,要特别重视优化外语、几何、物理筹易“分化"学科的教学过程。

初中后期,实施毕业年级的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的“分流教育”。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课题组和三中教师们在充分汲取了古今中外多种教学理论的优点,不断探索,形成了抚松三中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模式,即以敏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主线,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创造出学、思、习、行整体优化的学导型教学模式,简称“学、思、习、行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其中“学"是指掌握知识的活动(包括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思"是指思考和研究,其主要表现是探究与创新;“习”是指复习、练习、演习、实习;“行”是指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即实践。四种活动的不同组合,可构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中,学校强调“以学论教,学教结合”。教师的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实验过程中,各学科都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如语文课已创造出读文和作文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初读、复读;研读、质读;练读、归读"为过程的“三段六步式"读文课教学模式。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初读,即快速阅读,把握整体,一般采用朗读、默读和略读的形式;复读,即深入分析,一般采取边阅读、边查字典、边评点的形式;研读,即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一般采用说长遍短,各抒己见的形式;质读,即质疑问难,开发智力,一般采用全班讨论和辩论的形式;练读,即强化训练,培养能力,一般采取突出精华、点攻坚的形式;归读,即归纳整理,迁移备用,一般采用写学习心得或做作业的形式。其中初读、复读是个体阅读,是基础;研读、质读是群体阅读,是关键;练读、归读是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阅读,是学习的升华和小结。三段六步紧密配合,构成完整的语文教学模式。

1992年5月,三中的张彩华(讲《飞向太平洋》)和刘淑敏(讲《最后一课》)运用“三段六步”读文课教学模式在县委礼堂作全县大型公开课。在教师的轻松点拨辅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大显身手,既读书,又评点、讨论、练习,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教学效栗十分出色,轰动了全县。

另一种是“三段六步”作文课教学模式。全过程包括识题、初作;受导(接受老师指导)、复怍(再次作文);参研(参加小组或全班关于当次作文的研究或辩论)、正作(正式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难"始终是困扰广大中学师生的一大难题。三中在教改实验中创造的“三殷六步作文课教学模式却突破了这一难题,在作文教学上取得可甚的成绩。三中曾对实验班的25名学生作过一次现场作文检测,要求学生用40分钟完成一篇半命题记叙文:《xx引起我的极大的xx》。题自是有一定难度的。但25名应试者全部按时交卷,篇篇文从字顺,从审题立意到中心思想的表达,完全符合要求,而且结构完整,卷面整洁,总平均分达86.84分。

更可喜的是,三中的一批作文尖子生现已脱颖而出。如杨万秋已在报刊上发表8篇习作,这在山区初中生中是罕见的。她的《2000年回家乡》先在县报上发表,后又被省报转载,乡亲们很为此感到自豪。1993年4月,抚松县举办全县环保征文,三中韩金良和冯勇刚双双获得一等奖,杨万秋和丁海同获三等奖。陈卉在1994年省中考中获大作文检测唯一的一个满分——30分,成为省中考的“作文状元”。

三中的外语课经改革试验后,面貌焕然一新,陈旧的“聋哑”式教学模式已完全被“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功能外语教学模式所取代。初一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已不讲汉语。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很高。1991-1994年,三中实验年级参加了七次全县的英语统考,及格率及平均分都高于对比校。平均分最少的一次高出7.3分,最高的一次高出20.4分。还有两名学生分别荣获1991年省英语竞赛二;等奖及1995年由中国教育学会英语教学研究会举办的英语奥赛一等奖。

三中在改革实验中创造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及"受导→操练→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融结构法和交际法为一体,能较彻底地根治传统的“聋哑”式英语教学,特别适合教学条件差的广大农村中学。

除此之外,三中各个学科都在优化课堂教学实验中创造出一批具有學、思、习、行整体优化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如物理课的“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化学课的“引导探索"教学模式:生物课的“以加强学生实践为基础的探索”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的“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美术课的“学、用、创"教学模式,……众多的教学模式使三中的教学结构更加丰富多彩,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中的实验班总共在学校经历了8个学期,在前7个学期的各科统考平均分、及格率等100个数据中,三中实验年级与对比校相比,有84对领先、一对持平;在第8学期里举行的毕业统考中,全县总分第一名的是三中学生。前100名学生中,三中有21人,对比校只有5人。

改革实验也使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1992年11月,抚松县薈届初中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三中学生邢丽君、杨同制作的学具,有9种功能,以9.84分获全县学具最高分;在1993年全县初中理化生实验竞赛中因操作能力强,实验规范,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在教改实验

中提高教师素质

抚松三中的教改实验是一项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验方案设计得再完美也得泡汤。三中的骨干教师从何而来9想从外地外校选调吗?不行。为使试验成果日后便于推广,采取的是自然实验法,不能从外校借调一兵一卒,只能依靠三中的原班人马,让他们通过在职培训,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改革实验一开始,课题组和校领导就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若干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并联系实际反复讨论,明确初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公民素質。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使教师们适应优化各科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要求,课题组敏授们指导三中的老师们一鼓作气,啃下了十几万字的专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题》,接者又学完《学会教学》等专着。

校领导和东北师大教授们还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对政治、历史、地理等人少的学科教师,由师大教师一对一地指导;对语文、数学等教师人数较多的学科,则采取专题讲座、重点指导的形式进行培训。

英语败师的培训比较麻烦,用上述两种方式都解决不了问题。三中的英语教学同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学一样,采取的是“殖哑”式教学。按教改实验的要求,必须改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功能式外语教学檀式。但是,三中的英语教师大都没受过正规的听说训练,他们的口语水平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改实验的要求。进行零敲碎打的培训方式是无济于事的。东北师大下决心对英语教师采取两种强化的培训方式:一是边教学一边接受培训。二是每年抽出4-6周时间集中培训。他们的英语课由东北师大实习生来顶岗上课。

集中培训是高密度的,不仅要学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了解当代英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及发晨趋势,更要通过精读课和口语课提高听说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口语、简笔画和驾驭教材的“三功”训练,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强化离岗培训的方式取得了令人搬奋的效果:三中的“聋哑”式教学模式很快就被“受导→操练→实践→巩固"的新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成绩大幅度上升。

教改前,三中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县里,充其也只能居于中等水平,如今已跃居上游。英语组的11名教师都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4名教师的论文还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论文。1991年10月,全县进行初中二=年级英语教师基本功考核,三中有4人参评,结果前4名全被三中夺走。经过几年教改实验,三中教师整体素质大为改观,拥有县级优秀课教师的比源最高。如外语科有5人,占全县15人的33%;化学科2人,占全县3人的66%;生物科3人占全县5人的60%;体育科2人,占全县4人的50%。三中还有2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1995年,宿久俊老师还被评为“全国百名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

几年来,三中教师在省内教育、教学研究会上发表的论文有22篇,在市级发表的有24篇,在县级发表的有53篇。

在1992年和1993年两年中的教师职评中,三中有9人从中教三级晋升为中教二级,有13人从中教二级晋升为一级教师。在一所山区县城中学,每年有十余名教师顺利晋级,这不仅在三中建校史上是破天荒的,在全抚松县中学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中教师素质在教改中提高的幅度和速度。

面对三中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及教改实验的顺利推进,局外入未必知晓东北师大领导、教授、教师及实习生所付出的辛劳和代价。

东北师大位于长春市,距白山市抚松县有700多里山路。早上6点从长春秉汽车出发,下午2点方能到抚松。参加教改实验的人员得在车上颠簸七八个小时之久六十多岁的老教授也不例外。盘旋的山路,一边是陡峭的山石,一边是万丈深渊,遇有积鲁和阴雨天气,小面包车随时有滑入山涧的危险。每当师大的课题组老师及实习生出发上抚松时,东北师大的校长、书记、校长助理筹校领导都亲自到校门口送行,他们的心情跟部队指挥员送敢死队出发一样,很有几分悲壮的气氛。师大人一旦到达抚松县,不管多晚,必须立即打长途电话向校领导掖一声平安,校领导心中悬翟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才能放下心吃饭睡觉。有一次,师大的老师下午4点从长春出发,半夜一点还没到,抚松县派车延盘山路缓缓往回寻找,双方领导都急得团团转,幸亏两车在半路会了面,有惊无险,皆大欢喜。

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在事后感叹地说:“你们东北师大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路啊!”

是的,为了探索农村基础教葡改革之路,东北师大人是富看生命危险的。抚松人早已把东北师大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铭记在心,只是山区人淳朴,不善表达罢了。但是,苍天终于提供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抚松师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他们藏在心底的深情。

泪洒校园寄深惰

1991年9月,三中的教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年之久。一天清晨,几名教授带领一群顶岗上课实习生将按计划返回东北师大。为了避免惊动三中的师生,他们特意把开车时间提前到清晨6:00。这天,秋雨连绵,抚松三中校园被笼罩在茫茫雨雾之中。师大的师生们想,这么早开车,又是雨天.这回可以静悄悄地离校了。

离开车时间只有几分钟了,师大的老师和实习生们匆匆地从宿舍里走了出来。但是,当他们一踏进校园就惊呆了:原来宽广的土黄色操场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雨伞覆盖住,每张伞下都藏有一两双深情的眼睛f。送行的几百人中,主要是学生,但也有老师。谁也不知他们已在雨中站了多久。师大的人一露面,操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兴奋的欢呼声。几百把雨伞轻轻晃动着中,宛如千百朵美丽的山花在迎风飘动,一双双晶莹的泪眼在伞下忽隐忽现。

实习老师们的双眼都湿润了,当他们握过一双双稚嫩的手,走近车门时,又一个意外的镜头映入眼帘:车厢四面都用泥土涂满了标语——“老师万岁!”“老师,我们永远忘不了你!”“我的爸妈感谢你!

这显然是学生们用手沾地上的黏土涂写的。字字饱含深情。

实习老师们登上汽车之后,不分男女,个个热泪盈眶。当汽车缓缓启动时,送行的师生们收起雨伞,屠随车后,在雨中不停地挥动着手臂,泪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顺着脸颊流淌,直到汽车消失得无影无踪,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送行的人群都已散去,但仍有两个男孩子站在校门口迟迟不肯离去。这引起东北师大校长助理高明全的注意。他走近一问,方知他俩的家离校15里地,他们头夭都让妈妈给煮了两个鸡蛋,想在第二天一早送给实习老师的,谁知送行的人太多,他.俩怎么也挤不到老师跟前,鸡蛋也没能交给老师,难过得直掉眼泪。直到这位校领导保证把鸡蛋交给实习老师时,他俩才留下姓名.破涕为笑。

事情到此还没完。当东北师大的大轿车盘山越岭驶入长春市时,被交通察愤怒地拦住了,他贵问司机怎敢开着浑身泥土的車进城?司机说明原由之后,又请他仔细看了几条标语。交警脸上的怒气立即消失了。他立正向老师们敬了个礼,挥臂放行。

山花烂漫飘香千里1994年7月,东北师大在白山市抚松县三中进行的为期4年的教改实验(第一周期)宣告结束。同年十月,实验通过了国家教委的考核验收,教改实验获得圆满成功。国家教委领导认为这项改革实验意义重大,并充分肯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把科研重点定在基础教育改革上的做法,同时也赞扬了他们在抚松三中改革实验中所取得的出色成绩。

通过实验,三中的领导和教职工们都基本树立起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兼顾升学教育的思想,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校领导的素质也有明显提高,1996年,王材校长被评为白山市优秀校长。

实验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了全面发展,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已初步形成以培养良好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为重点的德育体系。学生已基本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四年来,三中1200多名学生无一人犯罪,违纪率也仅为千分之三左右。学校德育工作被省里评为A等,并荣获抚松县授予的“学雷锋先进单位"称号。

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明显增强。1990年,学生健康水平达到良好的仅为29.5%,1994年则达到65.8%。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发展的总体水平都明显高于吉林省向龄段农村组的学生水平,先后被白山市教委和抚松县教育局命名为“体育达标校"和“体育卫生先进校"。

实验之初,入们普遍担心教改实验会影响学校教学质羁和升学率。但教改实验证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不会下降,反而大幅度上升。1994年中考,全县考生中,总分为前5名的都是三中的学生。报考中专前3名的,也是三中学生。全县考生中总分超过600分的只有6人,三中就占了5名。

1995年中考成绩也很突出,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学生就来自三中。

如今,抚松县三中的教改实验已进入第二个周期,课题组组长的职务由洪俊教授接任。他们的教改实验经;验,正在全县和全省推广。三中的教改成果宛如一朵烂漫的山花,绚丽多彩,飘香千里。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2:

创造家张云鹰

在教育界,张云鹰校长以“永不止息的学校创新”而著称。

深圳市教育局领导曾经这样点评过她:一位始终在发展中的优秀校長。

这是一位拥有特别故事,却又穿越一代教育人共同历史的好校长。在长达两天的深谈中,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30年前参与课改时的选择与追求,描述了15年前初到深圳的忐忑与奋斗,回忆了10年前第一次走上校长岗位的挑战与筹谋……

尤其人惊讶的是,在完整度过了30年教育生涯,取得了出著作、办名校、全国巡讲这些教育人所能企及的一切成绩之后,这位“创造家”依然精神抖擞,觉得理想的教育才不过“刚刚起了一个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30年求索,她“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头”?

魔力好教师,泼辣教研员

尽管已经离开湖南省溆浦县多年,张云鹰仍然是当地教育界的传奇。

1982年,年仅18岁的她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语文。不过,自己还像个中学生的张云鹰很快就遭遇挫折。当时初中生的作文水平让她十分头疼,于是调整教学思路狠抓作文练习,来来回回一年时间,初见成效。还获得了溆浦县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理由是——她春雨般的情感,诗意般的教学,童趣般的率真,让学生无比喜欢与信任。

但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寻找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低下的原因:原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阅读量有限,知识面狭窄,导致写作基础十分薄弱。

年轻意味着大胆,她回头就主动向教育局领导提出申请,调到小学执教。很快得到了消息,她被调入湖南省重点小学——警予学校,也是她从小离开长沙后就读的母校,开始了小学教学的生涯。

“人往低处走”,不计得失的她赢得了校领导的欣赏,一去就被压了担子:出任自然分班的实验班班主任,开始“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

事实也证明,张云鹰与教改就是“天然的伴侣”。五年时间里,她记录下了不计其数的实验计划、学生原始档案、测验数据与实验设想。即便初为人母,她也仅仅只休息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回到课堂,继续实验探索。

其中一个小插曲是,当时张云鹰向校领导提出实验班取消单元测验与排名的建议。校领导不解缘由,她却说,那些学困生越考越没信心,越考越不想学,不如放慢学习进度,减少考试次数与频率,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夯实已学知识,扩充课外阅读。

改革步子跨得太大,她不得不立下军令状:拿期末成绩说话。校领导勉强答应了。

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必然,实验证明学校对学困生的“等待”是值得的。这个班级最终的毕业统考语文平均分数高达94.2分,是怀化地区的第一名。这个班的数学也遥遥领先,稳居第一。而且,通过重组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进度超前了,全班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六年的教学任务。

可以想象,“语文名师”张云鹰顿时炙手可热。实验班的家长们纷纷给教育局写要求信,请求张云鹰继续执教自己的孩子。教育局也组织专家、家长调研,当时的张曦局长亲自走进课堂听课,最终竟然得出一个结论:张老师教学生有魔力。于是局党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张老师带着实验班直接升入中学。

于是,溆浦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一幕:张云鹰与48个孩子一同整班进入溆浦第二中学。为了深化教改,张云鹰又与华东师大附中联系,开始合作进行中小学衔接实验的“双轨教学”。

1991年8月,张云鹰27岁,却已是省教学大赛一等奖、地区教学骨干、语文学科带头人了。也正是在这一年,她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27岁做怀化地区教研员,肩上扛着13个县(市)的教研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张云鹰把孩子全托给了幼儿园,把家务也全部交给了保姆。

也许,张云鹰就是一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活的人。

一上任她就争取领导支持,做了两件新鲜事:创办了一份双月刊杂志——《怀化教育》;建立了一个跨地、县、学校三级的教研网络。

这两个平台成为推广引进与自创实验课题的窗口,而且平台化效果可以让她同时进行12个实验项目,包括“注提”实验、“集中识字”实验、“六步教学法”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成立了核心小组,有方案,有措施,有结论。她甚至整合资源开展了优势互补,把“注音识字”与“童话引路”两个实验合并,在整个湖南省予以推广。

这段时间,成为张云鹰大批量出成绩的黄金期。她参与编写了《小学语文参考教案》、《小学69篇课堂作文指导》等等书籍,撰写的论文、指导的公开课,参加湖南省大赛更是获奖频频,实现了学科比赛获省一等奖的零的突破。

望着年纪轻轻“一骑绝尘”的张云鹰,同事们苦笑着给她下了定义:干一样成就一样,工作泼辣,对教育一片痴情。

深圳往事

1997年2月,张云鹰离开湖南,南下深圳。她随身携带的书从《大众哲学》、《教育人类学》,变成了极具深圳特色的《华为的世界》、《第五项修炼》、《在第二级台阶上散步》。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机遇与压力并存的选择。

4月,她在深圳沙井镇(隶属宝安区)上了一堂六年级语文课——《在仙台》,并做了一场专题讲座。台下坐着主管教育的副镇长,听后为之一振:“没有想到小学的课还有这样的艺术性和高度!”副镇长当场表态:“沙井今年只招一个人,那就是你张云鹰了!”

就这样,她成为深圳沙井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头”。然而,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苦差事”。

那时,宝安区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上上下下都理直气壮地抓分数。张云鹰专门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课堂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师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比如一位老师讲解生字,12个生字可以讲错一半!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得已必须使用一些“笨办法”:一所接一所学校地跑,给老师们开讲座,上研讨课,上公开课,有时候竟然要从拼音教学讲起,从训练老师的普通话做起。她还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免费给学生们开设“快乐作文”的辅导课,孩子们自愿报名参加。

不过,这并不代表她的教育创新之旅已经中断。沙井的老师们至今仍然难忘张云鹰的《月光曲》一课,堪称素养与知识水乳交融:她使用反刍教学法,从聆听《月光曲》开始,分析它为什么时而高亢而轻柔、时而低沉而缓慢;再到文中描写“月光曲”一段的文字寻找对应点,从而推演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小路上散步、听到兄妹的对话、遇见知音盲姑娘这种心情的变化。这种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解开了贝多芬为何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疑问……这样的创新构课思路,是老师们前所未见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张云鹰完全打开了沙井教研的局面。1998年6月,宝安区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统测,沙井镇小学语文成绩竟然前所未有地成为全区第一。

按照教育局领导的原话来说:“张云鹰是有功之臣。”

2000年8月,张云鹰被宝安区教育局调往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专职小学语文培训教师,直接对接全区2000多名语文教师。

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张云鹰的书架上,回归出现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蔡元培等的专著,她希望从阅读中寻找到“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研究”的办法与策略。

三年时间里,她听课300多节,培训的小学语文教师达到两万多人次,培训教导主任1000多人次,开设了《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专题讲座42场……针对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既要备好教师的培训课,又要做出示范课。

正是这段时间的探索,她形成了后来在全国多地实践推广的“教师培训五大模式”:信息传输模式、观察借鉴模式、互动参与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行动研究模式。

凭什么当校长?

2003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政府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启事,面向全国招聘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其中有一条“硬杠杠”:年龄40岁以下。

“上,还是不上?”这一年张云鹰刚好3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发现自己渴望有一块完整的“试验田”。

“39回首,40有梦。”在领导的鼓励下,她毫不犹豫参加了竞聘。结果,在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竞聘者中,她笔试第一名,竞聘演讲又博得满堂彩。然而,台下有的评委依然并不看好她,在答辩环节抛出来一个问题:“张老师,你从未当过校长,何以如此自信,你凭什么当校长?”

张云鹰脱口作答:“有时候,过去的教育管理经验也许正是今天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没有当过校长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在办学思想理念上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教育个性,才有独到的教育哲学。创新比经验更重要!”

这样的回答,联想到过去的业绩,让人无比信服,答辩环节张云鹰再次获得第一名。2003年8月,张云鹰终于以校长的身份走进西小的校园。

不过,与其他新上任者一样,她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我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那时,沿海地区颇为流行“培养狼性人才”,或是“成功主义”的教育思潮,学校无论大小都热衷“大而全”,或是“走向国际化”。

张云鹰的选择是什么呢?

“办学要联系地域环境,实事求是寻找定位。”

事实上就在开学第一天,张云鹰便找到了方向。那天,她好好打扮了一番赶到学校,满怀喜悦之情准备着开学典礼,却看到台下:有的家长穿着拖鞋,有的穿着睡衣,还有的只穿着短裤;学生的衣服也参差不齐,有长袖配短裤的,有扣子系错位置的,场面就像个乡下的菜市场。

典礼过后,她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深圳虽然是一座改革之城,但是移民占据人口多数,文化底蕴有限。而宝安区更被称作“乡下”,城市化进程到来,然而“农转非”的市民们从精神上却还没有进城。

她意识到:学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现代城市人”,并在第二天的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料台下顿时议论纷纷:“宝安就在深圳,很快就要城市化,人人都是城市人,为何提出这样的目标?”有的家长甚至说:“这个新校长看不起我们农村人呢!”

张云鹰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正是因为城市化,农村地区的农民与其子女,不仅要“洗脚上田”,更要“换脑进城”,我们要让这些“准市民”具备真正的城市人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让他们成为城市化的建设者。

多年以后,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西乡中心小学的这个定位,不仅需要勇气,更是开创性的探索。相对学校的封闭、保守与落后,张云鹰的探索目标,是由此“打造一所开放式的学校,践行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例会的特殊效应

开放的第一现场,就在校长例会。

张云鹰回忆了自己以往参与过的例会,它们几乎都是一个样子,几张熟悉的中高层干部的面孔,一张冰冷的圆桌,内容无非是学习与传达上级文件,各部门轮流汇报工作,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这样的例会如何能够成为她施展抱负的工具呢?

这当然成为首先改变的环节。第一步,例会的参与者增加了,圆桌旁多了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甚至还有主管部门的教研員、督学、社会知名人士。

张云鹰的讲话也总是简洁而率真:“我就说这么简单的几句,下面大家交流!”经常地,她还会组织分享一本自己最近看的书,或阐述一个管理寓言,或讲讲出差时的所见所闻。

刚开始,大家都愣了,“这校长怎么不说官话呢?”

什么是校务公开?张云鹰渐渐让教师们明白:例会就是为大家而开,大家都是主人翁。她常说一句话:“我们在这里是做事的,谋事不谋人。”

因此,在学校的例会上,有时还能见到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大家一起交流工作经验,研讨教育教学。

冰冷的格局渐渐消融,张云鹰又通过例会进行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由于身兼教学,往往缺乏管理经验的摸索,可是在例会上,她会直接告诉你“值周校长的要求三部曲”,“常规工作的三步走”。

有时,她会直接邀请知名校长、专家学者接管她的例会,对管理团队进行专题培训。几年下来,学校通过例会就培养出四位正副校长,十几位中层干部。

能不能把例会直接转化为主题沙龙或是“诊断时间”呢?张云鹰在她的学校中每个月都组织一次论坛式例会,提前选定主题,让管理团队的教师提前准备,例会时各自公开演讲,接受质疑。而在每周五,各行政按照要求听课一、二节,再利用三、四节时间,集中到“交流中心”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诊断例会,从校长到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都要进行教学评价。

张云鹰的做法,渐渐让管理团队也心领神会,他们纷纷用“以训代会”的形式各自組织部门工作,“口水话”、“官话”、“过场话”在这所学校消失了。

学校管理进一步开放的基础有了。

开放的学校

2011年8月,张云鹰离开西乡中心小学,成为宝安区坪洲小学创校校长。

与初上任时相比,西乡中心小学已从一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特色名校,而新学校坪洲小学也早早因为张云鹰的名气而备受瞩目。这些也让她更加有底气地将“开放式教育”移植到了坪洲小学,并创造性实践。

9月1日,张云鹰在全新的坪洲小学主持了开学典礼,典礼过后,一位家长走上前来,热情地向她打招呼。张云鹰一看,竟然是原来西乡中心小学的家长。那位家长说:“张校长,您转到哪里来,我们就跟着您到哪里来,您是我们孩子的‘校长姐姐’。”

校长与家长、学生的感情如此深厚,这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这里的家长并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各忙各的事业,孩子将来继承生意,对这样的家长做工作,总是难以做通。”改变家长的观念,在张云鹰那里变成了头等大事。

从很早的时候起,她便是教育圈里的“名嘴”,讲学遍布大江南北。不过,她最最重视的,还是每学年两次的“家长培训”:学校大张旗鼓,张云鹰更是提前一个月磨稿,演讲的主题精挑细选,其中不乏《我的家庭教育观》、《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理想的家庭教育》等家长们口口相传的“名篇”。

进一步,张云鹰在学校中成立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学校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利用校长信箱、个人访谈,有意识地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

教工大会上也开始出现家长的身影,他们参与探讨诸如“我们理想的好学校好教师”、“师德标准”这样的话题。课堂教学也向家长随机开放,专题教育活动中的主题词征集、校园文化建设咨询等活动也让家长参与其中。

事实上,学校针对学生的教育与家长也是“配套”的。2004年起,西乡中心小学面向学生与家长共同启动了“八个一”活动,包括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参与一次公开亮相、具备一项业余爱好、形成一些做人原则……

诸如这样的开放做法能够取得怎样的教育效果呢?张云鹰讲了一个故事:当年,西乡中心小学四(5)班准备开家长会,班主任主动提问学生如何通知家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爸爸,开会时不要穿拖鞋。”“妈妈,不要穿得太暴露去。”“爸爸,开会时手机一定要调成静音。”……结果,包括那一次以及之后的家长会,没有一个家长迟到,也听不到手机铃声,每一位家长都很得体,家长会也开得格外顺利。

来到坪洲小学后,“八个一”得以保留,同时在每学年增设了“八节”,每月一节,3月为“踏青节”,4月为“健美节”,5月为“超人节”,6月为“秀秀节”,9月为雏鹰节,10月为观察节……每一个节日融入一个开放性的教育主题,每一次教育成为一次亲子机遇。

除此之外,张云鹰的学校还成立了“开放式教育督导委员会”,邀请中学名师进入小学课堂听课指导;家长也进入学校决策层,致力于学校目标与家长需求的一致。

不过,开放的学校敢于向孩子们开放吗?

老师不在,我更可爱

张云鹰习惯把每一位学生视作“小主人”,把相信学生当做常态,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少代会”,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谋划。而在日常,一个口号、一个自治会、一个成长本,就可以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基本模式。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张云鹰在西乡中心小学、坪洲小学每个楼层都安排布置了开放式书架,学生可以随时自由取阅。不过,初运行一周下来,却丢了50多本书,值日老师很气愤,在升旗礼后的周总结当中竟然高声喊了一句:“偷书的人就在你们中间。”

这让张校长不能接受,她不相信孩子们果真会偷书,况且孩子拿走一本书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于是,她与分管德育工作的唐翠娥老师一合计,一场主题为“文明读者应有哪些行为”的调研品德课在全校铺开了。

经过孩子们讨论,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课间10分钟很短促,为了记住自己读到哪里了,有的孩子折了角,有的写了名字,有的画了记号;有的孩子上完厕所洗完手就翻书,手湿翻书就把书撕坏了;有的孩子想一口气就看完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就带回家了,又怕别人说自己偷书就不敢当众还书……

那么,“怎么用好、管好、爱护好这些图书呢?”唐翠娥老师把问题再一次交还给孩子们。“竞选图书小卫士”、“贴上读者规则”、“给图书包书皮”、“每个中队管理一个书架”……孩子们七嘴八舌就出了很多点子、办法,图书管理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在西乡小学,有一位名叫唐果的班主任老师即将派往北师大学习,为了保障她离开这段时间的班级管理,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口号,叫做“老师不在,我更可爱”,孩子们也成立了“临时自治委员会”,作为班主任老师不在时的自我管理机构。

同时,为了监督学习任务的落实,唐果老师又与孩子们商量,为每位孩子准备了一个“成长本”:成长本的正面有每天的20道题目,孩子们自己考自己;背面则是小日记,孩子们可以给老师写悄悄话。

等唐果老师学成归来后,她便看到了这样的“悄悄话”:“老师,今天没有数学课,我自己做了一些题目;有些同学不听话,不过您不用担心,校长还表扬了我们,我们会更可爱的。”

来到坪洲小学后,张云鹰发展了在西乡中心小学的做法,并且创办了一本《雏鹰展翅》的内部刊物,选登孩子们的习作,以及家长的心得体会。

在创刊号上,一位叫代云霄的三年级小女孩写下了自己因为迷恋课外书,而未能按照妈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的故事。小女孩写道:“妈妈,我知道您关心我,爱护我,其实我并不是不讲信用,我实在抵挡不住课外书的诱惑啊!您以后不要再说我不讲信用了,好吗?”

活泼的话语,发白内心的表白,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的坪洲小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我们愿意跟随她!

当学校管理、风气趋于开放,张云鹰开始着手课程与教学的开放。不过,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她意识到必须要发动教师。

事实上,张云鹰一直以来都十分擅长发动教师,如今在坪洲小学,她有一支名声在外的“内阁团队”。

2003年,数学教师唐翠娥通过公开课认识了张云鹰,向她请教数学活动课的设计方案。没有想到的是,张云鹰正在摸索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并已形成初稿,于是,两人一合计,制定了具体的日程计划,准备合作写作数学活动课专著。

当时在唐翠娥的眼中,张云鹰是偏学术的,“学术专家可能在行动方面比较差。”不过,颇让唐翠娥意外的是,对方不仅按照预先制定的日程计划一丝不苟地交出了文稿,而且还帮助唐翠娥完成了《新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后来,张云鹰出任西乡中心小学校长,主动邀请唐翠娥协助,唐翠娥也抱定决心跟随,一直跟到坪洲小学。

今天,坪洲小学别具特色的语文、数学、英语活动课已经颇具规模,200多个活动课贯穿小学六年。用业内的话来说:张云鹰的学校不仅仅善于创新,关键是教师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做了很多脚踏实地的实事。

2000到2003年,张云鹰在任区培训教师期间,结识了邹昭文、姚建武、康玉辉、张艳、欧阳海燕、龙慧、吴燕等等颇具实力的教师。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教学话题,抒不完的教学之情,这些性情中人有的也随她来到了西乡中心小学,来到了坪洲小学。

坪洲小学语文教师王朝辉,至今十分难忘初到学校工作时,张云鹰为他们这些年轻教师上的一堂堂示范课。《早發白帝城》、《回声》、《猜猜我是谁》等课目更成为经典之作。“她是拿着一本书、一支粉笔走进教室的,以最低的成本,收到了难以想象的效果。”

2004年12月,张云鹰在西乡中心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第一场雪》的公开课上,亲自设计并提出了“五步教学”流程:整体入手、理清文路,变序教学、读中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归纳概括、突出训练,介绍背景、画龙点睛。整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和讲解,没有声光电,更多时间是张校长领着孩子们以朗读和想象来体会课文情境。读着读着,孩子们慢慢进入情境中了,声音变得柔和、恬静了,仿佛置身于胶东第一场雪的真实情境中了。下课了,孩子们还久久沉浸之中,不愿下课。

直到今日,张云鹰在每周五仍然会对全校教师“以训代会”,探讨课堂教学。

这样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面对记者的采访,张云鹰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课堂的挚爱:“我是属于讲台的,即便我是校长,我的位置永远在课堂。”

2005年,张云鹰在西乡中心小学开始推行教师专业发展“三三制”,搭建专业人才的“三格层次”:新教师人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铺设专业人才的“三环道路”,即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构架专业人才“三维空间”,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如今,“三三制”已经成为深圳乃至全国很多所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

更为精彩的是,张云鹰每年还会充当一次“读书的女人最美”联欢会的主角。这项发起于张校长初上任时的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坪洲小学。在这一天,老师们、家长们会精心打扮,女士一律着晚礼服,男士一律西装革履、燕尾飘飘。在众多观众面前表演舞蹈、音乐、课本剧、小品……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张云鹰还说:“今后要把‘读书的女人最美’专场晚会,打造成‘坪洲春晚’。”

坪洲小学数学科长舒建梅老师说:“我们的校长既是一个才女,也是一位美女;张校长专业引领强,对老师们的生活也足够关心!”

在她的发动下,西乡中心小学、坪洲小学在十年时间里完成校本开发超过三十册,涵盖出版物、校本教材、校报、校刊、专题片与画册等,其中不乏张云鹰的专著《开放式阅读教学》、《开放式习作教学》、《开放式活动课程》、《开放式教育》这样的畅销佳作。

2011年10月,张云鹰在坪洲小学再次发出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倡议。不难想象的是,学校里的老师们早已跃跃欲试了。

如果小羊得救了呢?

在张云鹰的眼中,今天的语文教育是被“工业化”的,作文沦为考试的附庸,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被泯灭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她曾经最痛苦的事,就是孩子们学了六年,连一篇400字的作文也写得词不达意。

她说:“要把偌大的世界变成课程,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薄薄的教科书,让学生生活走进教科书,走进课程,如果没有开放的教学,没有把开放的教学落在课程中,学校就是一座孤岛,课堂就是一个狭小的纸盒。”

所以她为开放式教学建立了原则基础,并在作文教学方面为高中低年级建立了开放性范式:低年级可以开展剪贴画式、情境式、活动式习作范式;中年级可以开展日记式、话题式、读写结合式习作范式;高年级可以进行网络式、推理式、下水文式习作范式。

一位二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动画片《猫和老鼠》,他为这部动画片剪了一副趣味横生的剪贴画,并根据这个画面写了一篇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满是童趣,剪一剪、贴一贴,说一说,写一写,平时让孩子不适的习作教学顿时妙趣横生。

在张云鹰提倡的课堂里,强调真情实感,强调生活趣味。一位老师嘴巴里含着龙眼核,神秘兮兮地走进教室,一张口就问:“大家猜猜,老师嘴巴里含着什么东西?”同学们顿时精神大振,你一句,他一言,有的说是舌头,有的说是糖,有的说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宝贝……老师将嘴轻轻一张,龙眼核顺势而出,孩子们的心情可谓五花八门——就这样简单的一个场景,几分钟的时间,就有了孩子们的日记《这样的老师》、《老师的孩子气》、《猜错了》。

这样看似偶然的课堂,是张云鹰与教师们共同研讨、备课,一堂堂得出的结果。张云鹰经常会提出具有开放性意识的构课思路:《狼和小羊》最后一句写,狼不想再争辩了……说着向小羊扑去。很多孩子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善良的孩子甚至会流泪,教师如果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想:小羊得救了。到底小羊是怎樣得救的呢?以“侥幸的小羊”为题目,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张云鹰常说:“真正的开放,就蕴藏在对引导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之中。说到底,它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

今天,坪洲小学开放式教学的探讨已经全面走向了项目化管理、课程化实践。张云鹰通过子课题向教师招标,课题指导小组开展听课、测试等形式加以提炼,并于每学期定期开展课题成果交流,以及评优奖励等手段,先后开展了开放式习作教学、开放式活动教学、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逐步构建起了开放的教学课堂文化。

当开放成为课堂的特征,学校教学教研的创新想不活跃也不成了。

坪洲一年

教书30年,创新30年,今天的张云鹰仍然没有闲着。

从2011年年底开始,她又开始忙着在坪洲小学启动“配方课程”的构建。她希望把全体教师都激发起来,利用教师们的个性专长,创设条件开出尽可能多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个体系下,教师们需要自己申报“配方课程”,就主要内容、招生范围、课时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发表演说,评委老师随即质询,给予打分,最终按照分数高低得到入围的“配方课程”。最终,“电影语文”、“小天使英语”、“电声乐队”、“小小金话筒”、“广东茶艺”等重点“配方课程”脱颖而出,成为开放性教育新的组成部分。

随后,张云鹰又设计出基础性“配方课程”,每天早上各10分钟的经典诵读与唱歌;每天中午20分钟的书法练习或经典诵读……

而一项涵盖小学全部学科,几乎每位老师都有份参与的课题研究计划又刚刚摆上她的桌案。

在采访的过程中,张云鹰也坦诚自己很忙,从2008年起每年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再也没有看过,甚至连“小沈阳”是谁也是别人告知的。

“坪筑杏坛传演经史诗云,洲立学府培育才俊雏鹰。”

不过,这位创新家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去实现。她说:坪洲小学的第五年将是品牌与特色年,那个时候才是开放式教育在新学校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

我们拭目以待吧。

编辑 李丰池

作者:唐亮

语文读写创教改管理论文 篇3:

“教学做”运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经典案例

摘要: 文章主要论述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在“教学做一体化设计”具体案例中主要安排“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每一个实训步骤的设计都可以不断激发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无穷,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每一任务之余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可以说“读、写、演、展、集”这五个步骤彻底激发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经典案例

根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的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就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作为关键,从我院发展定位和高职教育目标出发,从生源实际状况和知识基础出发,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大学语文》中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方面,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激发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现将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的最新成果综述如下。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正是因为“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因为“创新能力”是最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着力研究探索一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想象力与创新力并重的教改思路:人文与科学并不矛盾,想象力与创新力更是同胞兄弟。循着这种思路,我们就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做”一體化设计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的教学设计全部都是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为“任务驱动”就是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树立了探索创新精神。而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路。

三、“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彻底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为了解决《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安排上课时数太少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贯彻“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标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改思路,我们把《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使课堂能辐射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经常会设计很多系列的、连贯的实训任务,不断激发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和探索,并且最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收获无穷,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每一任务之余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这一点。下面就以《单元实训任务(项目)2.2:奉“旨”填词你我他——填词》这个任务作具体的说明。完成“填词”这个任务,我们一般都会安排“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

第一步:读——阅读,认真阅读自己选定的一首宋词,并选定其中一首,细心体会其中的特点和内涵。可以是课本上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赠梁汾》或陆游的《钗头凤》,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其他词。

第二步:写——仿写,仿照你选定的那一首词(可以另选你更喜欢的其他宋词),自己创作一首句式、平仄、押韵较为严谨的新词,让奉“旨”填词的你我他都体验到作为一个词人的自豪。

金缕曲·赠2010级会计4班

郭孔生

南洋同聚首。你我他,激扬文字,赋诗填词。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有真知。缘来时,亦友亦师。三尺讲台写春秋,为桃李,洒阳光一片。君且看,春满园。二月桃花三月李。春天来,百花齐放,年年如此。看我南洋新青年,一派书生意气。展英姿,填词开始。巾帼自荐担重任,半边天,赛过男儿志气。词成册,留青史。

第三步:演——表演,这里的表演主要是在班级上举办一个朗诵会,让学生把创作的新词朗诵出来,为学生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同时筹措资金,给评出的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纪念品,最好能请几个老师评委和领导嘉宾参加,在给学生一点压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演出场面,不仅锻炼学生的胆量,而且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第四步:展——作品展,朗诵完成之后,根据朗诵会上评出的一二三等奖有重点、有层次地举办一次有特色、有意义的作品展,最好是学生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可以是硬笔,也可以是毛笔,这样学生的书写技能和书法水平都会得到非常提高。

第五步:集——结集出版,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之后,以什么方式保存同学们的成果呢?我想结集出版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把同学们自己一手创作的新词汇集起来,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自己亲手书写(设计)的书法作品,就更能展示同学们的风采。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让每个同学都体验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果再附上每个同学的个人简介、照片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就可以做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大学时光”纪念册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学生作品展示

金缕曲·赠伊人

2010级会计4班杨雅诗

卿本佳人也。奈苦何,留恋人间,美人情重。泪洒独灌英雄冢,痴人独向此景,凭谁问,沧海桑田。斑竹一枝泪千年,花未眠,沾酒对月言。怎能忘,月正圆。夜露穿心破晓梦。泪沾湿,回首仰然,断肠悲痛。江河脉脉渡得谁,千帆竞过也罢,到如今,醉枕落霞。百年穿越映紫瞳,前世缘,不在五行中。然记否,君须记。

金缕曲·赠南洋

2010级会计4班张健民

民也狂生耳。偶然间,补录南洋,分配四班。满怀信心学会计,谁知健民此意。立大志,圆梦他日。青春广场操军姿,准军人,苦乐谁人知。教导队,南洋豪。校园环境渐改善。运动场,塑胶地板,国家标准。博爱湖边绿意浓,青草树悄争春。为创造,南洋特色。老师学生没代沟,如家人,亲切又耐心。不用想,选南洋。

金缕曲·无题

2010级会计4班卢建峰

再想高考时。惊回首,风云际会,流落南洋。想再度寒窗苦斗,无奈未行先怯。没自信,遂来报到。四面环山心感叹,再往前,看山还是山。君不见,人无几。今夜提笔为复命。且由他,爱收不收,还望笑纳。胸无点墨怎下笔,望老师勿记恨。寻思起,此去经年。三年南洋求学路,为前程,应好好规划。始足下,不停息。

赞美诗·赠孔生

2011级建筑工程管理3班余杰文

纵全场,皆看孔生一人,博学口才了得。斗同学,服得四体投地,讲周易,真了得。读遍孔孟书,写意人生,慢看世间万物。聚南洋,缘遇孔生,初见似曾相识。盼朝朝暮暮与君见,授周易,永无止。读懂周易走天下,方可辉煌人生。

钗头凤

2010级会计4班陈伟创

念当年,报南洋,父母双双送上学。政策好,改革盛,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兴!兴!兴!今放假,回家乡,亲朋好友看在下。人情淡,名利重,莞城县里,何处安身。恨!恨!恨!

……

类似于这样不仅抒发学生胸怀,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好作品还真不少,通过“读、写、演、展、集”這五个经典的步骤,我第一次感受到学生可塑性之强,可开发的潜能之大。同时学生也有了空前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几个同学兴趣一来,还填了好几首词。

实践发现,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任务驱动。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糅合了当前两大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主要通过把一个具体任务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而且“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读、写、演、展、集”这五个经典的步骤,并最终彻底地点燃了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并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N].[2006]16号.

[2]陶行知.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12.

[3]李兴莲.专业课教学改革呼唤一体化教学[J].2007,06.

[4]郭宝杰.一体化教学的特点[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

作者:郭孔生

上一篇: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下一篇:高校政治教学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