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关注人的价值与教育管理过程的价值,在理论分析中承认科学实施有效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基于系统思维模式而衍生出的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当下组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究论文 篇1:

“雨课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太原工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论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的“雨课堂”教学过程,发现“雨课堂”在促进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雨课堂” 教学方法 应用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如学生多为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提问和教师凭经验控制课堂等,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太原工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调查和研究“雨课堂”在课程中的应用,以期为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要求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确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通知》的精神,太原工业学院被确立为山西省创建的第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太原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中鼓励“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其中包括对教学方式改革的大胆尝试。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实践中脱离并发展出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中的战略规划、计划实施、人性分析、工作分析、招聘和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资关系的客观规律的具体方法的科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核心理论知识,更全面地掌握课程中所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与企业实践接轨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一是问卷调查法。“雨课堂”可以通过类似作业统计的功能,结合信息技术平台,瞬间收集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二是跨学科研究法。在“雨课堂”的备课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信息。由于涉及老师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研究方法都会成为“雨课堂”研究中的任务之一。三是数学方法。在“雨课堂”搭建的平台上,系统会主动推送很多相关统计表格,在研究过程对,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也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上一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要讲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对书本中的专业知识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学生基本在听讲解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案例中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本章知识点的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为被动学习,教师占主导地位。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职能的理解上,比如绩效管理、激励和薪酬管理来说,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背景或认知背景,很难真正理解其重要性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学生不敢提问,习惯于传统的聽课方法,大学生在听完课程后很少做进一步的思考,更可能因为比较在意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看法,有了问题很少提出,最后导致问题堆积,而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掌握。

第三,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控制课堂,教师一般根据自己长期的授课经验、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个别交谈来得知学生的掌握程度,缺乏较为严谨的数据支撑。

三、“雨课堂”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教学团队推出的一款混合式教学工具。国内外对“雨课堂”的研究刚刚起步。“雨课堂”将教师的电脑终端与手机微信终端连接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雨课堂”有几个基本特点:其一,定制,是指“雨课堂”不像慕课一样万人一面,它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时事要求提出和修改教学方案,便于学生对知识微观层面的把握。其二,便捷,教师可以通过人手都有的手机微信和网络最快部署智慧教室,将学生和老师平时难以表达的知识、问题和情感都通过署名或者匿名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三,立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得到很多直观的数据,比如学生什么时候会预习、每次预习的时间多长、学生会在哪些问题上多做停留、上课期间对于某个问题有多少学生会表示不懂、随堂测验的时间和正确率的分布状况、学生匿名提问的情况、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和要求等,教师可以用这些数据做全周期的数据分析。其四,易用,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学生简单学习后都可以直接上手。其五,新颖,是一种学生未曾见过的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结合。

下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教学为例探索“雨课堂”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教学开始前,在手机端“雨课堂”软件上建立开课名称“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和相应班级1320921、1320922,邀请两个班学生通过扫描给定的二维码或者密码的形式加入课堂,建立师生连接。

第二,上课前两周教师将准备好的人性假设相关课程内容和热门的案例以PPT的形式通过微信端推送给学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授课计划和教学重难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视频”等。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对视频的短评和课程要求的录音、习题布置等;并在微信上收到学生的预习结果,将其在上课前10分钟发送到设立的课堂中供大家查阅。

第三,课中教师可以将手机作为电子笔或者遥控器使用,来指挥课堂,及时收到与学生课堂有关的数据,此时教师手机端可以显示课堂效果的统计结果(如有多少学生“不懂”)、课堂测试结果统计(如对“X理论和Y理论,哪个是性善论?”的统计结果显示15位同学回答错误,65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随堂留言等。

第四,课间,教师可以开启弹幕在PPT屏幕上,实现和学生的无缝讨论,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结果显示,学生对“经济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的讨论最为激烈。

第五,课后,通过人手都有的微信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和发起讨论等,要求学生每两位为一组,尝试分析自己毕业之后是可能持哪一种人性假设态度;学生也可以在“雨课堂”软件上语音留言。

四、应用效果

本文以太原工业学院2013级工商管理专业1320921、1320922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雨课堂”,探究“雨课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利与弊。

(一)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书本

通过课间和课后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得知,学生对新型的授课方式很感兴趣,喜欢在课堂上在教师允许的时间段内使用手机进行网络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并能对棘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大胆的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点击相关链接,时时进入各大网站去进行案例学习。只有学生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喜欢使用“雨课堂”的方式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得知本学期开设的多门课程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希望以后能多使用“雨课堂”的教学方法,并且有14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类的相关职业证书。

(二)为翻转教学做准备

目前国内很多的翻转课堂难以实现真正翻转,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难以展开讨论。“雨课堂”在每节课上课前,将预习结果推送到每位学生的微信上,每位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端登录自己的班级,查看其他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以后自己进行认真预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如预习时间从9月13日第一次“雨课堂”教学的平均阅读时间为每人每页0.88分钟,提高到12月21日的平均阅读时间为每人每页1.22分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课堂顺利进行翻转教学。只有学生能通过爱好进行主动学习,掌握了足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翻转课堂的讨论中才能勇于发言和敢于发言,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同时也为以后实行翻转课堂做准备。

(三)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汇总每次的预习结果,可以督促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分析。例如,40号学生陈某在每一次课程进行之前都进行良好的预习,这在每堂课一开始时进行的课堂随机提问中得到了验证。相反,1420922班11号学生王某,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工作分析和招聘与培训章节的上课之前都没有进行预习,此时教师应与王某进行沟通,以便了解王某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而在期末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1420921班35号学生甘某在2017年1月4号最后一堂课的时候对第三章和第四章进行了复习。教师还可以将课前预习结果和课中测验结果,发送到Excel中进行汇总,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考核学生的部分平时成绩。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和课间的时候,允许学生发送弹幕。学生会通过无记名的弹幕,提出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认为荒诞的实为大胆有创新性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表达自己的不满。薪酬管理是每位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对于薪酬包括哪几部分以及薪酬应该如何发放才能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各位学生提出了很多书本上没有但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潜力,也可以将其讨论结果提供给产学研合作企业作为借鉴,使其了解“90后”对于薪酬管理的心声。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使教师受到启迪,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为以后走上人力资源工作岗位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五)使课堂管理更具科学性

教师在上课期间,介绍完重要的知识点后,会通过软件进行随堂测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案,并立即得到统计结果,如有多少学生表示不懂、有多少学生答错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从“经验驱动型”慢慢向“数据驱动型”课堂转化,使得课堂管理更具科学性,帮助教师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和辅导。

(六)整合碎片化知识

在每一节上课之后,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寝室和家里进行互动学习和讨论,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语音、微信视频、MOOC视频和网络视频等。在教师与学生的讨论中,对所学碎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和综合使用,如在课程中让学生分析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从以往自己团队分享过的案例中受到启发,并分别从工作分析、招聘流程、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和薪酬分配等部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在寓教于乐中推进。

当然,“雨课堂”在应用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数据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支撑力度有限,比如只得到学生阅读停留的时间,难以真正分析学生是否在认真阅读。其二,“雨课堂”教学对硬件的要求较高,虽然软件在做不断地更新,但还是存在和很多系统版本不兼容导致无法安装的情况出现,在有些课堂上课连接时可能存在缓冲时间较长等问题。由于网络条件的束缚,学生难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三,可能会占用学生较多课余的时间,在推广到每门课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但是,随着应用型大学在校课时数的减少,在需要的课程中推广是可行的。

总之,“雨课堂”在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热情、方便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能较为有效地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随着“雨课堂”软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雨课堂”教学方式也将不断完善,在企业管理类课程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英,王晓兰,曾贤强.雨课堂对《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

[2]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

[3]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研究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4]陈晶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改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作者简介】王文婷(1985— ),女,山西文水人,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 王 一)

作者:王文婷

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究论文 篇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路径探析

摘 要: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关注人的价值与教育管理过程的价值,在理论分析中承认科学实施有效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基于系统思维模式而衍生出的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当下组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管理路径

虚拟实验课程、仿真实训课程建设是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之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的制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对课程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在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高校更好地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是摆在每一个高校管理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概况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智能+”时代,课程承载着泛在式学习、自主学习、智慧学习、终身学习的推动者和指引者的双重角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重构课程的新形态,可以高度匹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格塑造与人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人工智能、區块链、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重构课程内容,融入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价值目标等多元目标,从大任务、大问题、大表征等维度来设计打造一门全新的在线开放课程。它包含多门课程原理、方法技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知识,以学科或行业发展前沿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设计为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洞悉、探索学科前沿,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能实不虚、虚实结合”原则下,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运行不少于两个学期或周期,所占课时为2~4个,有10步以上交互式实验步骤,不是系列项目,可以分布于实验课程结构各位置,拥有全部内容独有或共有软件著作权[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已经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表面上看名称从“项目”变更为“课程”:2017年称为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称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9年正式称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实际体现的是课程建设内涵的发展性:课程“五性一度”(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高阶性、挑战度)品质提升的新发展;核心要素仿真度达100%实现虚拟仿真教学过程更加完整、问题情境更加真实的新发展;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实时互动以及教学过程重塑的新发展;课程质量、实际运用效果、示范辐射扩大的新发展;课程知识产权独有、符合二级等保的网络安全以保障更好共享的新发展,以期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成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兴生产力。

二、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思想表征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社会组织本位与个体中心二元论到以人为主体的多元整合论的发展历程。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吸纳了其他教育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试图调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分歧,运用后现代主义与反思批判理论的方法来阐述教育管理,更关注人的价值与教育管理过程的价值,强调对话、理解、交流、分权、解释等在管理中的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大教育管理学”。其中几个核心内容是:教育管理知识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连贯的,有价值的,不能割裂来看;教育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和修正来建构,是一个分布式的社会认知系统,组织中的权力是分解的;教育管理者通过情境式的培训,可以主动建构管理知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等[2-5]。

三、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应用实践

1.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注重以人为本。整合主义者秉持后现代主义者、人本主义者的衣钵,主张教育目的多元化:教育可以同时培养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以人为主体,不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培养拔尖创新的人;不排斥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组织形式主张跨学科、综合化,构建动态开放式课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站在学生发展、对话、探究等角度,采取虚实结合式、多角色团队式、项目式、情景式、模拟式、互动式、研究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观察法、演示法、参数法等基础上拓展多途径、多方案、设计性等实验方法,凸显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都需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学之中。在注重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的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全过程开放线上实验教学每个环节,涵盖课前实验预习、提交预习报告,课中在线虚拟仿真实验、远程实境实验、师生互动、在线测试、自我评价,课后交流讨论、提交报告等。以人为本认同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知识内容及环节构成需层层递进,体现基本要求基础上的研究与探索,教学内容上有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与研究创新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作为虚拟学习空间建构主体,依据动态开放式课程的可塑性特征,发挥主动权,参与并主导数字时代虚拟学习空间的建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知识、情感、素养、能力、价值观的相统一,从而实现点与面意义上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2)关注自主学习。整合主义者提倡一种自然的“情境”学习模式,同时鼓励建立师生对话的平等关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有深度的思考与实施,学会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尤其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融入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主观上促进了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传统实验教学观念、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结果评价,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能够在线自主实验、多元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在“智能+”实验教学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教师通过提供具有良好沉浸感、临场感、交互感、轻松感、愉悦感、满足感的虚拟仿真实验场景,让学生做“真”实验,展示出学生看不到、想不到的部分,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从“懵懂”到“真懂”的跨越,创造真实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从而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范式。教师在这个范式中不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研究者,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别化反馈,指导学生自我思考,提高自我思考能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虚拟仿真实验的优势在于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可以多次改环节,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属于“学习需求导向型”课程,通过打破课程体系扁平化格局,紧紧围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来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突出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并重。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指导自己如何“教”,启发、诱导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实验环境下主动探索、自主实验实践,从而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自我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塑造,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6-8]。

2.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1)重在过程管理。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价值大于教育管理本身的实用价值。每一个过程、环节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也不能脱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首先需要管理者顶层设计,依据教育部2017—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全面推进[9]。第一,学校管理者根据建设规划对应学院设定分步实施、分期达成目标,把课程建设纳入学院年度考核指标,确保实现创建省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任务覆盖到每个学院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覆盖到每个专业的“两个全覆盖”。第二,着力课程,打造精品。学校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以及学校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建设点,与学院一起做好选题,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结合相关课程,找准实验课程切入点,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团队,吃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要求,通过交流吸纳外部意见,建设符合学生、教师、专家需求的课程,做到雅俗共赏。第三,全程跟踪,全力服务。从把握课程的先进性、内涵、教学规律等方面参与课程可行性论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做好建设跟踪服务;搭建好课程团队与开发企业的桥梁,课程的开发基本上属于定制化的开发,要提醒课程团队在选题没确定、方案没论证、脚本未写好前不要找开发企業,开发企业工作人员由于前期不了解学校、学院学科专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只能提供照抄照搬的软件产品;协助课程团队在招标采购、网络技术、软件著作权申报等方面与校内职能部门开展沟通;通过“评建结合、多轮评选、循序累进”的遴选方式确定课程立项,保障课程质量与水平;持续建设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便于集中访问、示范共享;落实课程建设后实验教学运行的管理和服务等,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第四,对课程建设使用进行绩效评价。环环相扣,形成闭环,确保有效管理,使管理效率达到最

优化[10]。

(2)重在组织目标的分解。课程建设的难度决定了这项工作不可能是个人单打独斗去完成,需要组织协同完成以实现建设目标。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以权力形式出现的组织目标只有分解为个体的行动方向时,组织成员才会认同组织目标架构的合理性,并忠实地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11]。学校管理团队是一个组织,通过实验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管理,人员有明确的分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被列入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是组织的核心目标之一。团队成员从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中心教学改革的创新、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等多个维度认识到课程建设必要性及合理性,从而使管理成为自觉性并化为行动力。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管理团队是一个组织,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选题、场景、模型、对象、评价、素材、人员、知识产权与网络安全等要素,涵盖了“实验空间”网上平台的选题查重,与专业课教师就实验课程内容及相关细节进行讨论的选题论证,真实实验场景及项目拍摄,实验原理与知识点、实验仪器设备及场景仿真、实验流程、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实验结果与考核要求等的实验脚本编写,实验场景建模、流程化实验步骤制作、交互性实验步骤制作、实验结果及赋分系统制作的场景建模及仿真实验制作,仿真实验修改及测试,后期教学视频与简介视频制作优化等关键步骤。如果目标架构、课程设计得不到团队的认可,工作就难以开展。这就需要组织做好分工,对建设目标进行分解。负责人做总体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一部分成员做在线教学服务,从事实验总体流程设计、实验思维和方法教学的实验设计、在线实验教学、线下实验教学等;一部分成员(包括开发企业人员)做技术支持,从事项目开发指导、项目研发、安全保障等。组织依据每一个人的专长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才能形成合力,研发出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2-13]。

(3)重在组织的培训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是统一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以极大促进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交流。整合主义者关注管理者的培训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是组织对教育部、教育厅申报政策及文件的解读及学习;二是对标仿真实验课程建设龙头高校,立目标、找差距、换理念、理思路,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管理经验。实践知识的学习采用案例式学习、专家点评式学习、学生反馈式学习等系列活动。这两个学习过程也是同步的。学校管理团队自我学习后,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建设管理团队自我学习后,可以很快地对照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要求,结合实验教学要求,设计清晰的技术构架路线并组织学生交流、使用。根据专家、学生反馈信息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改进研讨会,全面把控课程立项评审、过程质量控制和考核绩效评价[14]。

(4)重在关注人的价值。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目标是人的愿望或价值的体现。价值体现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人的学术价值的体现,一个是人自身劳动价值的认可和体现。管理上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内涵、品质等学术因素,还要考虑从经费、薪酬、职称三个导向,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高校在职称评审上,主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作为教学为主型教授“认定评审”业绩条件之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在内的五大金课建设均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重要指标,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经费支持上,经校级遴选立项并在省级、国家级平台上运行共享的课程学校给予建设资助,要求学院1:1配套。运行奖励上,对于在线运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按照下拨业绩点的1.2~1.5倍来核算年终业绩点工作量。每年度高校对已建成课程实际应用效果进行量化评估,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项,并分层次给予相应经费奖励[15]。这些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管理,才能激发出人自身的获得感,真正实现管理成效的最大化。

教育部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信息技术应用是发展趋势。但目前多数高校实验课程仍然是在传统教学实验室内完成,实验教学实施主要依赖于实验场地、设备等设施建设。教师数字化资源教学技能、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管理理念滞后以及实验教学自身特点等因素,使得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远程实验等新型实验教学方式推广应用效果不理想。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面一直保持在第一方阵,早在2016年就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及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遴选建设工作,有效促进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共享和高效集约应用。2017—2019年,江苏省推荐申报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入选数量和入选率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江苏省各所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投入程度等密不可分。

四、结语

在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应当打破原有的机械的课程观与教学观,推动实验教学理念更新、课程与实验教学多元有机整合、课程改革与实验改革同步,始终保持开放性、动态性、对话性,支撑引领东西部地区的优质虚拟仿真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教育目的观上,由于主张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我们要重新解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型“教”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目标达成度;由于崇尚差异性、多元性,我们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实施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师生观上,致力于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自主做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自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共同促进师生的成长。在教育管理观上,强调用科学来审视人的价值以及注重管理过程的价值,指导我们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成效与价值。这对我们在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有机整合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及发展性评价这三种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6]。在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指导下,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应当发挥分权、对话、交流等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借此充分激发组织的内在活力,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与集体荣誉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组织目标化为自觉行动,努力构建以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管理者水平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三提升”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熊宏齐.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改革与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5):1-4,16.

[2] 楚旋. 西方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8(3):15-17.

[3] 黄崴. 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9-28.

[4] 徐亮,刘志红. 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40-241.

[5] 孙绵涛. 教育管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31.

[6] 董桂伟,赵国群,王桂龙. 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与趋势研究——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1(7):85-92,96.

[7] 盧勇.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4):79-84.

[8] 王晓敏,高志强,闫晋文. 国内高校材料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探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21(3):78-85.

[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Z]. 2017.

[10] 田元,周晓蕾,宁国勤,等.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35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21,31(8):42-49.

[11] 王蕾.整合主义教育管理理论运用下的学校构想[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25-28+123.

[12] 毛继泽,曲嘉,夏培秀. SHPB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开发[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187-190.

[13] 常亮,刘慧君,孙学军,等. 高校组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思考——以河北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32.

[14] 2020年春季学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用情况与分析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81-84.

[15] 农春仕,孟国忠,周德群,等. “双一流”行业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探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5):15-19.

[16] 刘玲. 高师英语课程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整合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153-155.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重点课题“江苏省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及平台构建实践”(2015JSJG069)]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祖强 阎燕

薪酬管理课程教改探究论文 篇3:

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最新推出的职教二十条为指导,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际,探究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多媒体课件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论述了课程思政和重视考核细化和量化对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将教学改革经验应用于实际,指导教学。

关键词:职教二十条;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课程体系改革

1.課程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1.1课程的理论基础

姜大源老师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辨》中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是:根据就业导向的教育目标,将职业和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内容,根据学习主体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基于教学论的组合和序化而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可见课程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职教二十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课程是教师立身安命的根本,是教师职业尊严的依托,是值得一辈子深耕的田地,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没有好的课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职教老师。也就无法胜任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

1.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许多大学老师都在问:“为什么我讲得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少?”,这些老师都是兢兢业业地教学,但学生的学却没有跟上老师的脚步,为什么呢?是教师、教材、教学手段不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传统大学的精神支柱在坍塌,还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改变?

江苏对16所本专科院校一千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上课时经常玩手机的学生占到32.5%,偶尔玩手机的学生占比41.3%,两项之和已达73.8%。重点大学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回避这样的现实。要把学生拉回课堂,让他们主动学、乐于学,不改革课程体系怎么可能?

1.3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既然必须要改,就要研究课程改革的路径,就职业教育而言,国家早已经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纵览十二五规划以来的计算机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早已成为主流,因此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精化理论,注重实践”。

徐国庆认为: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参照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但以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进行。因此,关键是两步:一是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二是教学项目设计,项目课程改革面临三大突破点:一是课程结构的重组;

二是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三是项目体系的建构。

我们从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入手,发动全体教师,先分组、再合作,以模块化的形式细分了课程。首先由我总体设计了需要融合的课程内容,按模块划分给了不同的组,由组长负责,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建设。为下一轮次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我们申请了省级课题,课题组从更新课程内容入手,升级软件,紧扣最新应用,引入媒体技术中关于视频录制、剪辑、制作的课程,加强两门课程的融合,研究中我们发现两门课程的相似性和关联度很高,按照多媒体课件和媒体技术融合的思路,合二为一,既节省了课时,又联系了实际,学生的课件和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扎实稳妥地推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下课都舍不得离开机房,实践应用能力今非昔比,教学改革形势喜人。

2.课程体系改革要从哪些方面去改

2.1课程形式必须改革

国家近来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出发点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我看来,这非常重要。当前学生的思想复杂,惰性十足,很多大学课堂上睡倒一大片已成常态。再不抓思政教育,学生的学风不正,怎么能学到知识,成为有用之才呢?再者近来香港的暴乱不正是给我们上了一课吗?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对国家、对民族、对教师、对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早要认识到这个重要性,何至于出现那些被灌输了极端错误思想的暴乱份子祸国殃民。所以我们将狠抓课程思政,作为头等大事,甚至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

2.2课程内容更要不断更新

课程思政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师德教育要跟上,为了紧扣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德高才能为师,不能仅仅限于学高为师,因为那可能成为歪才,教师要是思想偏激,就像树长歪了一样,还能教育出好孩子来吗?香港的教师带学生参加暴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所以我们要课改,首先就要抓好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既教书又育人,在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基础上学懂知识,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

3.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要

3.1要确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职教二十条中的第五条规定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多媒体课件课程考核的标准要细化和量化,并不断推广和融合到计算机各门课程评价体系中去,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模块化考核体系的构建,并在全校推行,做到:“以评促教,以考促改”。促进我校公共课教学由传统式教学评价向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向转变。这既是贯彻职教20条的要求,也切合高职教学改革的实际。为此,要大力发动公共课教师,积极完善所在团队的考核标准细则,最后总结汇总,举全系之力,确保多媒体课件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2要选择科学的考核方法

课堂考核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形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由考核知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提出要求,即时测试。这是多媒体课件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要下大力气,促进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促使他们为教改出谋划策,主动实践。在改革考核方法方面不能有旁观者,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改革的新突破。正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出题库考核改变了以前公共课随便给分的弊端。保证了多媒体课件改革的顺利进行。

3.3考核结果要有及时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的评价和教学反馈的结果,反向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教师由“不愿改”向“努力改”方向转变,只有教师增强了课改的主观能动性,以重考核为突破口,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多媒体课件课程改革的成功。所以反馈机制很重要。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要抓好抓实!

3.4考核要细化能力模块

教学中推出的每个模块考核都细分到每一次课程的考核环节当中,让学生时刻都处于考核当中,形成习惯。最后的学业考核也就既科学,又合理,以至于水到渠成了。总之,多媒体课件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只有抓好课程思政,加强考核,细化和量化考核标准,搞好课程融合,才能有效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上下齐心,按照职教20条的要求,完善课程相关标准建设,坚持知行合一,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教学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公立医院现行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研究与管理

[2]贾瑶瑶张光鹏闫萍对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做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鹤岗 154107)

作者:侯庆宝

上一篇:高校学生责任教育思考论文下一篇: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