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作用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从化学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哲学与化学的关系,化学中有哲学,同时哲学又对化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并通过列举化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多是哲学家的实例,说明哲学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及研究化学的人不仅要学好哲学,而且要用哲学的思想去学习、研究,才更容易有所创新、有所成就。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哲学作用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哲学作用研究论文 篇1:

推进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意义]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已经迈入第15年,基地数量达到79个,成为建设首都新型智库的重要抓手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基地提质增效,发挥其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借鉴与示范作用,在2018年暑期前后对其开展了深入调研。[方法/过程]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结果/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总结归纳了研究基地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显著成效、经验启示、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建设发展的思路意见。本文对新型智库特别是类型相近的高校智库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智库 北京市社科研究基地 智库研究

分类号:C289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5.12

1 引言

历经15年探索实践,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成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更好发挥出新型智库作用,并对类似智库的建设管理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為了回答这些问题,对研究基地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2 基本情况及成效

2.1 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国可以作为智库的传统科研机构数量不多,新型智库建设近年才火热开展起来,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起步比较早。2004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市教委依托首都地区高校建设了第一批17个研究基地,至今已有79个。总体上看,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起步早,数量规模大,不论从决策咨询功能水平上还是从社会效益影响上都已经被广泛认可,特别是研究基地的原则方向与建设内容高度符合中央关于建设新型智库的意见要求,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发挥出了积极探索及示范带动作用。

研究基地建设始终围绕着“以服务决策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资料信息建设等重点工作内容,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1]的总体目标思路,在研究基地设立、考核、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以全方位服务推动科学化管理,努力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智库。主要有4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依循首都科学发展需求,科学论证,严格审核,规范设立。拟设立研究基地的单位依据自身优势,结合首都改革发展重点领域需求选择主攻方向。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和北京市教委作为研究基地的主管方,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对申报机构的学科优势、学术队伍、建设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科研条件等情况进行初审,然后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论证合格的,批准成立并授牌。主管方与研究基地签订建设任务书,作为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和评估验收的基本依据。

二是分类、分级、分工确权管理。实行“市社科规划办和市教委、高校、研究基地三级管理……基地负责人(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分工负责基地日常工作制度……设立学术委员会,……本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2]。基于北京市委对社科研究基地工作的肯定与支持,2012年9月北京市编办专门批复市社科规划办设立研究基地工作处,增加一个正处级部门4人编制。

三是实行定期评估验收,动态综合管理。按照《建设任务书》“实行‘定期评估、达标保留、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研究基地建设每三年为一个周期”[2]。采取专家组“结构性量化打分”的评估验收方式,《评分表》包括研究方向与发展潜力、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研究水平与贡献、运行与管理等5项A类指标以及20项B类指标。验收结果优秀、合格的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基本合格的限期整改,不合格的摘牌;对优秀的研究基地(优秀率控制在30%以内),在经费和科研项目支持上给予倾斜。已经逐年开展了11轮次评估验收,近两年有6个研究基地摘牌。

四是主管方对研究基地建设直接投入。主要是资助建设经费、设立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等。2015年以来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资助的研究基地课题资金年度预算均在1,500万元上下,年均立项170项左右(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青年项目8万元),通过高层级项目立项研究带动了研究基地科研能力提升。要求并支持各研究基地编辑出版《年度报告》,2013年起每年评审一批年度报告项目设立为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推动研究基地成果深度转化。2017年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智库报告系列丛书》首批10本蓝皮书,并滚动3年进行支持。市教委始终每年固定给予新增或评估为优秀的研究基地运行经费30万元,给予评估为良好、合格的经费20万元。

2.2 总体成效

截至本次调研,研究基地各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用如下6个方面累计的统计来表述。

一是承接各类研究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彰显出研究基地作为新型智库的核心竞争能力。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528项,其中,国家级1,397项,省部级5,228项,横向项目4,996项,自设项目3,907项。仅2015年至今的3年中,承接北京社科基金项目675项(经费6,154.7万元),平均每个研究基地近9项。

二是科研成果丰硕,水平持续提升。共出版专著5,010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112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95项。

三是重视成果转化应用,智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向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单位提交成果中,撰写咨询报告4,950部,出版年度报告175部。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833项,被实际部门采纳2,912项。

四是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丰富,影响广泛。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070次、国际性学术会议729次,讲学3,648人次。推动了研究基地最新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传播,有力促进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与国际前沿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了研究基地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是汇聚高精尖人才,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组建创新团队,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目前,研究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共计3,002人,其中,正高职、副高职、博士分别达1,460人、1,019人、2,354人。研究基地及依托机构累计培养博士1,408人、硕士6,618人。

六是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经费累计123,548万元。其中,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各类专项经费投入80,306万元,占65%;依托单位配套经费17,296万元,占14%;自筹经费25,946万元,占21%,自筹能力不断增强。各研究基地网站、网页、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不同程度得到加强。

近年来,研究基地工作多次被列入北京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多家社会媒体先后对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的情况给予了积极的宣传报道。2011年8月,时任全国社科规划工作办公室主要领导批示“北京的研究基地办得有特色、有创新,有利于汇聚人才,多出成果,值得推广”。2015年初,时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批示“市社科研究基地在智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十年努力,成绩斐然”。2016、2017年,先后有18个研究基地入选了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共同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获得2018年5月发布的“2017 CTTI-BAP智库最佳实践案例”最佳管理奖一二等奖,荣幸之至。

3 经验与启示

在研究基地建设中不断研究探索,找寻规律,创造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经验和启示,主要有6个方面。

3.1 依据优势学科与人才资源找准目标定位是首要前提

“走总体定位清晰、学科主攻方向明确、研究目标不断深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结合社会需求,对接学术前沿,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逐步构筑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的行业性研究中心”[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建设了十几年,孵化出“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以北京市经济社会政策发展研究基地、CBD发展研究基地为基本架构,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孵化出“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这两个研究院入选了第一批首都高端智库建设单位,显示出研究基地培育孵化首都高端智库的功能作用。

3.2 圍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各研究基地瞄准北京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4]。不仅使研究基地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高,更有效拓宽了研究基地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使研究基地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紧紧抓住首都改革发展的需求培育智库产品,一批年度报告逐步确立了在本领域内的权威影响力。2018年8月揭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皮书奖”中,相关研究基地的年度报告分别荣获一二等奖,4部研究基地年度报告蓝皮书入选“2017年版皮书综合评价TOP100”。

3.3 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

严格实施《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管理细则》以及各研究基地的管理制度,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与开放性管理上不断进步。一些研究基地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实行机构人员开放流动、合同聘任管理、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等运行机制,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通过竞争走进研究基地。

3.4 大咖领衔、结构合理的团队是基础

研究基地不能走传统体制的老路,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精神,打破体制边界,加强横向合作,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结构合理、学科交叉、精干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协作的开放性平台,为重大课题的持续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5]。

3.5 科学严格的评估验收是研究基地建设的助推器

主管方把《专家组验收反馈意见》个性化地向各研究基地书面反馈,研究基地进一步查找问题,调整与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将反馈意见的消化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建设期验收的考察内容,有效督促了研究基地进行整改与提升。

3.6 搭建宣传推介的桥梁纽带平台,广泛提升研究基地与研究成果的美誉度、影响力

积极参与国内外智库建设管理的重要会议、活动,广泛深入推介智库产品,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与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等自有宣传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对优秀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进行宣传推介。

另外,主办单位对研究基地作为新型智库的高度重视,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4 问题与建设思路

4.1 存在的问题

北京社科研究基地成长15年,为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梳理发现,成功的做法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不足,是研究基地建设中的一体两面,两相对照,可以领悟得更加透彻。

4.1.1 关于研究领域与主攻方向的问题 优秀研究基地有明确、稳定的研究领域与主攻方向,能够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学术前沿,不断动态微调、提升凝练研究方向,构筑学术高地。相反,个别研究基地研究领域比较宽泛,主攻方向不清晰不聚焦,特色不够鲜明;个别研究基地在功能定位上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定位区别没有厘清,在职能与属性上过度重叠,失去了建设研究基地的目的意义;个别研究基地因为首席专家、基地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的调整,就轻易改变原定的主攻方向,某种程度上因人设事,造成研究方向不稳定,发散甚至凌乱,这样的研究基地特色不鲜明,优势难以突出。一些研究基地持续跟踪某一方向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度挖掘研究的耐心和韧性不够,发力分散,研究成果与主攻方向的关联度、显示度不够强。

4.1.2 关于发挥新型智库功能作用的问题 多出及时、对路、有用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好智库的咨政功能,是新时期研究基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有两个方面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智库功能的发挥。一是问题意识不强烈。有的研究基地不善于分析和追踪当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方针政策与社会的重大关切,存在“自弹自唱”的现象,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不良。当然,我们也鼓励学者“坐冷板凳”,但是前提是要在主攻方向上瞄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储备性的研究,为预期的成果应用打好基础;二是供需对接的渠道与机制不畅通,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客观上看,有些党政决策部门缺乏向社会及智库发布研究课题需求的积极性与习惯;研究基地有时候是为了完成科研考核而做课题研究,在转化应用上热情不够高,也不善于甚至不屑于主动走上门寻求支持与提供咨询成果。

4.1.3 关于创造研究基地品牌的问题 研究基地的研究与学术活动要追求专而精,摒弃大而全,才能够促进品牌的形成。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系列年度报告、年会和论坛等,是研究基地彰显品牌的拳头产品。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活动过程中突出基地的标注标识,提高研究基地及其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也是推动树立研究基地品牌的有效途径。没有过硬的品牌,智库的形象就无从建立。部分研究基地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行业美誉度、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应该说是相关研究基地最大的短板。

4.1.4 关于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的问题 优秀研究基地通过团队跨界组合、项目开放研究、跨校跨国合作、组建高端学术委员会等方式,推进形成多种联结形态的强大的开放式团队,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和联合攻关创造条件。部分研究基地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队伍人员结构、梯次搭配不甚合理,致使研究基地的发展跌宕起伏。有的骨干核心团队需要加强,专职研究人员较少,研究成果过于集中于少数专家;有的团队后续骨干人才承接不上。二是有的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真正起到对研究基地发展与研究项目的统筹、策划、指导和把关作用。三是项目设置上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项目研究中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团队协作,“单兵作战”现象比较突出。四是有的骨干研究团队、学术委员会、研究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4.1.5 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的问题 有些主办和依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高,研究基地建设没有切实纳入本单位的整体科研规划,在经费人员、技术支撑、国际交流合作等保障条件方面存在不足,没有量身制定配套管理制度,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少数研究基地与依托单位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对外开放的主体资格不足、地位不高、能动性不强,研究基地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4.1.6 关于总体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不同的主办单位以及研究基地自身抓工作力度、能力上的差异,研究基地的发展始终不平衡。大致上,第一批研究基地大多数基础扎实且发展健康,近幾年新建的研究基地中多数起点高、势头猛。有一批建立年份处于中间的研究基地出现不温不火的状况,创业创新的热情没有当初那么足了,需要上下内外共同激发其活力,促进大家一并争先创优。

另外,一些研究基地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在成果的宣传和转化方面渠道不畅、办法不多等,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4.2 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思路

近年来,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地等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与目标任务。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正经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进入了巩固提高、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管理上的深化。下一步“守正创新”的总体思路可以是:坚持正确导向,全面发挥优势,努力补足短板,加大扶优舍劣。以创新谋提升,以激励促效益,以评估保质量,以争优促发展。

4.2.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自身目标定位,突出发挥好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的智库功能,不能为了学术而研究,必须要突出问题意识,为了实践应用做研究。要时刻关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凝练主攻方向,突出问题意识,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和做好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要重点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深入落实北京城市详细规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智力支撑。同时,“服务决策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当前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在第一时间拿出管用的研究成果为决策服务;一手做好基础性研究,既立足于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整理,开展旨在获取新认知、新原理的‘十年磨一剑’式研究,又不限于一地一区,而看大势、谋大势,提前准备,体现前瞻性和全局性,力争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5]。要教育引导科研人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4.2.2 创新体制机制,使之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8条标准,在尽情发挥好优势的同时,也要在补足短板上下功夫。特别是关于第一条标准中“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的要求。鼓励主办和依托单位为研究基地申办法人资格,努力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增强实体性的要素,完善治理结构。同时,也要把研究基地等新型智库这个普遍的短板,当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好研究基地与母体的依托与挂靠关系,从开放性、灵活性上使其变劣势为独特的优势,求原有体制机制所不能。围绕研究方向加强研究团队梯队建设,重视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在构建专职骨干核心研究团队的同时,通过项目研究、跨校合作、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等多种方式,汇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组建兼职研究团队;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和成果分类评价机制;鼓励成立理事会等相关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推动扩大在组织机构、人事、资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保障支持条件,完善管理体制,扩展资源渠道。

主办方要高度重视与支持,在资源整合、机构岗位设置、人员聘任与流动管理、经费资助与管理、职称评定、成果与绩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拿出一些切实的政策,有所突破,取得实效,并随时研究解决研究基地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困难。同时,主办方党委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党的建设与意识形态管理。

4.2.3 創新科研平台与活动,增强实践性与智库效能 以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为主要任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联合攻关能力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能力,深入研究理论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争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类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取得更多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完善研究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的制度办法,建立健全智库成果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对研究基地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创新中期检查方式方法,确保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没有一套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就很难打造成优秀的智库。要积极探索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合作的新渠道新模式,着力落实好新型智库建设基本标准第6条中“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加强与党政机关及产业部门的项目对接合作,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主动了解政策需求,避免盲目性搞过期的研究,加强优秀成果的宣传和报送,为决策提供更多精准及时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强投入,结合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年度报告、论坛年会等科研活动,多渠道、多层次积累资料、信息,丰富具有特色优势的数据库、成果库,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建设。

4.2.4 精准把握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与决策支持力 不论打造哪种品牌,都是要从课题研究出发,课题研究是所有品牌创造的基础与发力点,要立足于对制约首都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长期研究积累。研究基地在自己的主攻方向上必须研究高端的课题项目、前瞻性的连续性深度挖掘的项目、党政机关与实际单位发包、命题的项目。要有不同方式与类型的观测点、试验室,深入实际,了解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认知,始终跟踪研究,才能够产出能为决策服务的科研成果。及时梳理形成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通过成果专报、发布会、媒体登载等形式对成果进行报告、宣传推介。市社科规划办继续通过每年度设立研究基地年度报告“建设项目”“培育项目”两类项目,鼓励支持研究基地出版年度报告,并力争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深度合作,在现有10本基础上出版更多蓝皮书;主动争取智库研究评价机构的支持与合作,通过参与社会评价,参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各类主题活动包括评比表彰,激励各研究基地提质增效,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

4.2.5 主管方、主办方要做好“放管服”,促进全面提质增效 主管方要加强分类指导与服务,建好“研究基地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和掌握研究基地的运行情况、科研状况和现实需求,及时做好管理与服务保障。各方要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抓好检查督查,健全激励和淘汰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全面均衡发展;把承担国家级项目、市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其他重要研究项目的数量与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情况、被实际部门采纳情况以及出版《研究基地年度报告》情况等作为评价研究基地的核心依据。对优秀研究基地予以扶持和奖励,在今后的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对研究基地进行宣传推介等工作中,进一步向优秀研究基地倾斜。探索实施研究基地自设项目升级等制度措施,推动研究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组织研究基地与相关实际部门联合召开研讨会、专题会、座谈会等,推动研究基地与实际部门的对接合作。市社科规划办采取利用自有宣传平台与借助社会媒体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宣传推介研究基地及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优秀科研成果,积极参与决策研究咨询活动。

致谢: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研究基地工作处刘军、刘峰杰参与了调研,对本文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建设首都新型智库: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巡礼[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4-5.

[2] 北京市社科规划办,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京社科规划文[2015]10号)[EB/OL]. [2018-10-17]. http://bjpopss.gov.cn/list.aspx?nid=1400&pid=1411&tid=0.

[3] 马献忠.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十年发展纪实[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29(A08).

[4] 石滢琪.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打造新型智库[N]. 北京日报, 2015-02-09(1).

[5] 叶再春. 打造首都新型高端智库: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思考[J]. 前线, 2016(7): 56-60.

收稿日期:2018-10-18 修回日期:2018-10-24 本文责任编辑:唐果媛

作者:张庆玺

哲学作用研究论文 篇2:

从化学的发展看哲学在化学学习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从化学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哲学与化学的关系,化学中有哲学,同时哲学又对化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并通过列举化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化学家多是哲学家的实例,说明哲学对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及研究化学的人不仅要学好哲学,而且要用哲学的思想去学习、研究,才更容易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关键词]哲学化学科学技术观化学史

1 引言

提起哲学,对学自然科学的人来说,很容易将其与人文科学联系在一起。尽管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学自然科学的学生都要求学哲学,但长期以来多数学自然科学的人却习惯于将哲学归于人文科学而孤立地去学习。“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和对抗”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这种状况的形成与传统的科学技术就是单一的自然科学的科学技术观有关[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如果将哲学归于人文科学,并将其与自然科学相对立,那么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就不能自觉地运用哲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因而很难取得卓越的成果。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无论哪个学科、哪个领域,处处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再看历史上著名的有突出发明及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不具有哲学的观点。近年来,有很多科学家呼吁将哲学的思想用于科学研究中,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在华中理工大学任职期间,就提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并规定1998年入学的研究生要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研究生不仅要背《老子》,还要读《论语》,而且要背前七篇,这种做法曾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反响。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哲学”[2]研究领域,如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等。

本文从化学的发展,论述化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化学学习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 化学与哲学

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哲学与化学也不是两门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而是紧密相关的。

一方面,化学是哲学的基础之一。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科学包括化学在内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为哲学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从而丰富了哲学内容,促进了哲学发展。所以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强调,“科学不仅是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健康哲学的源泉。”

另一方面,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如果将哲学原理渗透到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将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对此,从哲学的共同特征可略见一斑。哲学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①探索和追问的精神;②怀疑和批判的精神;③对话和辩论的精神;④反思和超越的精神。追问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家研究的永恒主题。如果学自然科学,乃至学化学的人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去不断地探究、发现,那将会获得更多成果,化学的发展将会更快。反过来,若不具有哲学精神,则必缺乏创新精神,那样就很难有发现,有创新。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中是大有存在的,这必将严重影响我国化学及化学教育的发展。所以,可以说在化学学习与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哲学原理、培养哲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培养创新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杨叔子先生所说:如果大学生,高层次的人才,高等学府的人,不能承担开拓创新的任务,就不是高等人才。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才能够有所进步,高等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开拓创新。

3 化学家与哲学家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掌握了事物发展的一些规律,就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验检验的概念系统。科学的发展常常证明,如果科学家熟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掌握了自然科学方法论,能运用哲学思辨的力量,就可以修正、发展甚而创新科学理论。因此,许多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现代西方重要的自然科学家,几乎全是自然哲学家。

纵观化学的发展史,大多著名的有成就的化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哲学家。例如,历史上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就是一名哲学家,他曾“以头脑结束实验,用思维把握原子”,于180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化学哲学的新体系》,正式提出了化学原子论学说。在那个时代,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实验分析手段还远远达不到可以考察原子及其结构的水平。道尔顿主要是依靠了逻辑思维分析的方法,达到了实验分析未能达到的深度。正是由于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使化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为各种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过程及在反应过程中各物质间量的关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3]。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

最早进行电化学反应、同时也是电解水的先驱者的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在1797年创办了《自然哲学、化学和技术》杂志,并著有《自然哲学导论》。

再如,原中科院院长、资深院士卢嘉锡教授不仅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也是一位具有东方特色的化学教育家、具有哲学头脑的自然科学家。他在长达60多年的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培养帅才及组织管理等诸多领域活动生涯中都有不同时期的丰硕成果和杰出贡献,探究其因之一是他始终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大科学辩证思维观的旗帜[4]。80年代卢院士与另两位中科院院士(唐敖庆、徐光宪)共同主编了《化学哲学基础》。卢院士在化学及其相关科学的诸多领域,尤其是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生物化学、化学哲学等都有重要论著。

4 化学中的哲学问题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自身的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具体生动的表现,化学科学的发展中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

例如,对于物质是永恒运动、不断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可以从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形式中体现出来。宇宙间的物质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与运动中,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即使是固体物质中的分子、离子或原子,也都在其平衡位置上不断振动,甚至在绝对零度时,仍具有零点振动能。因此,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辨证统一。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化学平衡如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等,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从宏观看,达到平衡的化学反应似乎已经停止,但从微观看,正、逆化学反应却始终在不断进行着。因此,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的、有条件的平衡。一旦平衡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就会被破坏,发生移动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再如,对于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的观点,石墨转变成金刚石的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石墨和金刚石同是单质碳,历史上无数炼丹士企图点石成金,由石墨制金刚石,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938年,Rossinni和Jessup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从理论上证明,只有在常温和1.5×1010Pa下,才有可能将石墨变成金刚石。因此,南非的金刚石矿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壳深处,只有在那里才具备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使石墨经过漫长的过程转变成金刚石。而在1938年以前,人类在实验室里根本无法获得这样高的温度和压力,从而注定了炼丹士们必然失敗的命运。在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人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并致力于开发高压技术。194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里季曼在高压技术及装置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后又经过了15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才在1700K的高温和6×109Pa的高压下制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金刚石。

5 哲学在化学学习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给予认识论的指导;理论思维的指导;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爱因斯坦十分重视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他说:“认识论同科学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互为依存。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化学是一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因此,哲学对化学研究及学习同样有着上述指导作用。在学习及研究中,若能充分利用哲学原理去思考、探究,而不只是简单地记忆前人已经研究的成果,才能少走弯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造福人类。

历史上许多利用哲学原理指导化学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实例。如因提出介子假说被实验证实而成为日本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汤川秀树,在他的研究中,庄子思想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在回忆20世纪50年代从事基本粒子研究时,就突然想起庄子所讲的倏和忽为混沌凿七窍的故事,由此聯想到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东西并无固定形式,它虽未分化,却具有能分为一切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混沌之妙用 [5]。

再如,19世纪时,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发现由大气除氧所得的氮气的密度为1.2572g/L,与由NH3制得的氮气的密度1.2507g/L不同,这第3位小数的差异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实验误差范围。雷利无法解释。后来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和雷利一起,反复精确实验,终于在1894年发现空气中含有一种新元素氩。这“第3位小数的胜利”传为科学界的美谈。1895年拉姆赛在地球上找到了氦。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理论,拉姆赛敏锐地认识到,氩和氦的发现可能预兆还有另外一族介于活泼的碱金属和卤素之间的元素存在。终于在1898年5月从空气中发现了氪。他马不停蹄,在6月份又找到了氖,7月份进而发现了氙,完整的一族惰性气体元素就这样被发现了。迄今人类仅仅发现了112种元素,而拉姆赛一人在短短3个月内就发现了3种,他因此而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而雷利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不能不归功于科学家的探究、追问的意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6 结语

哲学对化学学习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在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哲学是哲学、化学是化学、只是把哲学当作一门课孤立地去学,很少将它用于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学习的状况目前正在逐步改善。更多的科学家如杨叔子先生所呼吁将科学与人文融合;中学生的语文课中要求学习《论语》等,这种种努力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学习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如果每个学化学的人在学习及研究中都能自觉地去运用哲学及其原理,像拉姆赛及其他化学家一样不断地去探究、钻研,相信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成就卓越的化学家,我国的化学学科领域也将会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文化,陈艳.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110~112.

[2] 彭万华.20世纪中国化学哲学研究述评[J].化学通报.2001(3),183~191.

[3] 凌永乐编著.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魏光,林银钟,易军,陈鸿博,廖代伟.初探卢嘉锡的化学哲学思想[J].化学通报.2001(7),398~401.

[5] 倪静安,张墨英.辨证的唯物的化学科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4(3),43~46.

作者:邵 谦 葛圣松

哲学作用研究论文 篇3:

东西方哲学在现代科学研究性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背后蕴含的指导性的哲学思想是在不断演进的。本文以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为例子,结合其他现代科学现象,探讨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局部观和整体观,以及它们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从而为研究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演化打下基础。

关键词:研究性思维;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局部观;整体观

一、现代实证科学的困境

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形式逻辑和实证科学的结合。实证科学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只要在相同设定的条件下,相同的实验就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果不满足可重复性,那么这样的科学研究就缺乏了客观的说服力。

然而实证科学只是理论模型正确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过于强调实证科学的作用,就会反客为主,导致科学研究走上歧途。科学研究发展到现阶段,实证科学进入了一个困境:实验能够证实的,预测能够应验的,并不一定代表着理论是正确的。关于这点,张长琳教授讲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科学寓言。在一个全都是盲人的世界上,忽然出现了那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一头大象。三个盲人科学家研究团队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大象进行研究。第一个研究组从象牙开始摸索,提出了“胡萝卜理论”,认为大象就像一个巨型的胡萝卜,并预测说上面还应该有叶子。当后来的探索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时,这个根据“胡萝卜模型”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第二个研究组从象腿开始研究,提出了“大树理论”,认为大象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后来摸索到了第二条象腿,于是科学家们对“大树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广义森林理论”。当后来的探索发现了第三条象腿时,这个根据“森林理论”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第三个研究组在“森林理论”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发现最多只能找到四条象腿,于是提出了“大桌子理论”。当后来的探索发现了上面的象肚子时,这个根据“大桌子理论”所作出的预测被认为得到了证实。后来三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整合三个理论,建立一个“统一理论”。这个寓言故事用幽默的语言讲出了当今实证科学的尴尬处境。

二、局部观指导下的科学研究

在形式逻辑和实证科学体系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其发展的历程就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深刻体现了西方哲学“局部组成整体”的思想。现代物理学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的推演,以及爱因斯坦期望建立统一场论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科学研究在西方哲学指导下从局部观向整体观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趣的是,当现代科学研究或者说实证科学的发展逐渐进入整体观的时候,发现其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渐渐远离西方哲学的“务实”,而越来越靠近东方哲学的“务虚”范畴。

以物理学中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化发展为例。180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物质是由实心小球堆在一起形成的;1904年,约瑟夫·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认为电子镶嵌在正电荷的球中,就像面包中的葡萄干一样,但整个原子结构仍然是实心球形;到了1911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了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彻底打破了实心球的概念,认为原子核只占原子中非常小的空间,其余绝大部分空间都被电子的运行轨道所占据;后来尼尔斯·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上把电子的运行轨道进行了分层量子化;1927-1935年,波恩提出的概率密度电子云原子模型和薛定谔提出的电磁驻波原子模型都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电子的运行规律,为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从实到虚的过程,从最初的全部实心球堆积而成的世界,演变到目前除了占据极小体积的原子核和电子以外几乎全空的原子结构,让人不禁想到了东方哲学中广泛提到的“空”的概念。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东方哲学的解释里,是指实相中的物质世界和虚空没有什么区别。现代物理学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演化似乎正在逐步接近这个结论。

当尼尔斯·玻尔获得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丹麦国王授予他荣誉勋章,为此玻尔亲自设计了族徽以镌刻在勋章上。在族徽的正中俨然就是一个太极图。玻尔用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相生的太极图来诠释他提出的并协原理,他认为他的基本粒子原理、波粒二象性等原理均可以用太极图来诠释。无独有偶,玻尔并不是唯一被东方哲学思想启发的现代物理学家。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埃尔温·薛定谔也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尤其是印度教。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式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成为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定律。

三、整体观指导下的科学研究

与西方哲学的“局部组成整体”的思维方式不同,东方哲学认为“整体组成整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东方哲学里面,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圆满具足的,一切都是全息的。当代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受到印度哲学家、宗教教育家克里什纳默蒂(J.Krishnamurti)的影响很深。克里什纳默蒂在他的《第一与最后的自由》中提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可分的观点,这个与量子力学相似的议题,引起了玻姆的强烈共鸣。

根据这种观点,玻姆提出了全息理论,并用它解释了量子通信基础的同步超距作用现象。同步超距作用是指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发生量子纠缠的一对次原子粒子,即使距离遥远,也能同步变化,其中一个发生改变时,另一个也同时改变。好像有某种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然而这个传递速度竟然大大超过光速,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否则就打破了时间的界线。超距作用是当今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础,然而对这个基础的解释让物理学家们大伤脑筋。结合东方哲学中整体论的思想,玻姆提出了全息宇宙的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个部分之间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根据这个理论,玻姆给出了对同步超距作用的解释。他认为,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不论距离远近仍然保持同步,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这样玻姆不但解释了量子纠缠的本质,而且并不需要假设一个超越光速的通信速度,使人们能更为直观地把握量子实在的本质特征。他寓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哲学于一体,坚持受到现代科学支持的整体性实在观,超越了传统科学与传统哲学的疆域,对于科学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力。

四、总结与展望

现代科学的发展开始越来越倾向于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在其启发下,不少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生物学上的细胞克隆技术,用一个细胞就可以复制整个生物体;还有数学上的混沌和分形理论;以及当今大脑神经研究中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的大脑记忆的全息性;等等。

如果说西方哲学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科学的启蒙时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我们进入了21世纪,东方哲学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照进了新纪元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张长琳.看不见的彩虹:人体的耗散结构[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何萍.卡西尔眼中的维科、赫尔德——卡西尔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J].求是学刊,2011,(38)2:12-22.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ir Roles in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Development

YAN Jun,ZHANG Xiang-l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Key words:research thinking;eastern philosophy;western philosophy;partially view;holistic view

作者:严军 张祥莉

上一篇:海洋渔业发展论文下一篇:矿山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