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研究论文

2022-04-16

2012年11月10-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谢舜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致辞。本次会议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管理哲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哲学研究论文 篇1:

“2009年中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综述

2009年10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和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09年中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团中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等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的160余名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管理哲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冯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肖明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搜狐网、和讯网、《经理人》、《中国计算机报》、《销售与管理》、《当代经理人》等主流媒体对本次会议做了详尽报道。

论坛主题“哲学智慧与企业管理”成为凝聚与会学者、企业界人士和政府人员的中心话题,大家还进一步围绕管理哲学基础理论、传统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领导与管理实践、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会议部分地展示了管理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深度对话的初衷,特别是在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理论创新以及如何应用哲学思维解决中国管理难题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它将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基本问题

在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可否认,管理学与管理科学不能等同,同样,哲学与管理哲学也并非是简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2007年中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上,多位学者提出了具有共识性的意见,即将管理哲学定位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之部门哲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彭新武博士曾提出管理哲学是对管理学的哲学提升,是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在思维方式、核心理念等方面更高、更宏观要求的体现。本次论坛上,苏州大学的周可真教授则主张管理哲学是介于科学哲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双重理论功能——哲学功能与科学功能。与之前观点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提法。可见学者在如何确立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上还是存在分歧的。将管理哲学置于管理科学内,意味着管理哲学将被划归到管理科学这一具体学科之中,可能导致管理哲学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调整。如此看来,管理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尚待学界同仁的继续思考与商榷。

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构成其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正确界定问题领域对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出管理哲学基本问题、其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怎样等等,都成为展开管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前提。本届论坛上,齐善鸿教授将管理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概括为管理的本质、管理思想史演进的内在规律、管理的主客体关系、管理的终极价值等,而且他认为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要采取纯粹哲学的方式,相反,可以通过对成功企业案例的研究,在已经证明有效的管理实践素材中去提取,并做出反思。因为从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凝练与提升。从方法论上看,齐教授遵循的是从案例(现象)到理论(本质)、由外及内的研究路线,即以经验归纳的方法来构建管理哲学的问题域。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哲学自身的传统领域得到应用,在管理哲学等新兴部门哲学中也依然具有广泛市场。使管理哲学回溯到哲学寻找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不仅具有可能,也应成为一种必要。在管理哲学领域,究竟是以哲学原初方法为主还是借鉴、甚至以管理学方法为主,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形成管理哲学研究的不同路径。

二、管理哲学的理论创新与推进

与上次论坛相比,学者们在西方管理哲学研究上,不再仅仅限于对科学管理和行为学派等的研究,而是开始关注曾被长期忽略、但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管理哲学家,譬如刘敬鲁教授就对被喻为“管理学先知”——福莱特的管理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她主张的“企业融合为最佳运转统一体”观点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企业作为整体是不断创造的过程”、“建设性冲突融合”等观点的辩证剖析,突出了福莱特思想的哲学品位,这就使管理哲学摆脱对管理学的亦步亦趋状态,获取独立视角考察管理思想史的有益尝试。

在中国管理哲学研究方面,与会者一方面继续展开对儒、道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深入挖掘,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比较惯常的研究方式,袁闯教授在此次论坛中提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管理哲学是一种混沌管理哲学,这一观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回应。另一方面开始了本土化建构的努力,一些学者富有创建地阐述了若干本土管理哲学的理念。张立文教授将其首创的“和合学”应用到管理理论中,提出“和合管理说”,认为管理要在认识差别、冲突与危机的基础上确立崭新的目标,即建立管理主体与对象的和合、整体与个体的融合,乃至生存世界、意义世界与可能世界的统一,以和合思想整合企业资源,以和合思想化解管理冲突,进而开启中国管理哲学的创新之路。葛荣晋教授则结合管理者的特性论及了传统儒学思想对管理者和商人的可能影响,他断言,现代儒商所企盼的应为“知识”、“品德”和“智慧”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由知识人生向道德人生,进而向智慧人生不断升华的过程。只有在追求财富的实践中不断地完成人生境界的升华,才能保证幸福人生的最后实现。

另有学者从管理演进的历史和人性认知等多个维度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管理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管理异化的根源在于组织中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消解,必须搭建道本管理的价值链条,恢复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新人性观,才能实现管理主客体的同一。

本次论坛上涌现了大量有关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成果,如儒家情感管理、管仲的管理智慧等研究,都折射出国内学者由吸纳借鉴国外研究成果阶段进展到注重对中国深邃传统管理智慧的审慎考量,对中国式管理哲学的探索日渐深入,对自身传统思想的多视角反思也反映了国内管理哲学研究向本土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管理哲学与实践的对话和互动

本次论坛创建性地邀请了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向与会者展示了其特有的管理智慧,也提出了管理哲学应与中国管理情境密切结合、切实指导企业摆脱管理困境的倡议。

中国人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刘虹总裁所谈到的“国有企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国有企业家能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国有企业有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经营哲学”等一系列问题,不仅直面现实,也值得深思。这些问题之所以困扰着他,是因为他本人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随时随处会遇到这些问题的纠缠。例如,他指出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文化失衡、制度失衡等困境。可以相信,这些来自第一线的管理实践的生动案例和鲜活思考将为管理哲学反思对象的确立、问题意识的发掘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

本次论坛上,企业文化成为学者与企业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罗文院长结合企业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领导力文化、执行力文化、团队文化等文化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指出要建设个体意识与团队精神相统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与会学者还就中国企业文化范畴、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传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届论坛虽也提及企业文化,但并未深入研讨,而本次论坛由于学界与实业界的充分互动,不仅将企业文化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管理哲学的问题域,使企业文化在其中逐渐清晰并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本次论坛由于事先设置了多个分议主题,促成了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为与会者的多维探讨与交锋提供了空间,使深度对话与交流成为可能。正是在这些形式多样、学者居多的分论坛上,来自哲学界的杨伍栓、官鸣、毛卫平、王海明、陈少峰等学者,才有了与具有同样深刻学术涵养的管理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的深层次对话和争鸣,他们的多元背景和不同视角为管理哲学的创新发展拓宽了视野。

可以说,中国当代最前沿的管理哲学研究成果,不仅反映了对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哲学式探讨,也体现了管理哲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激荡和碰撞。论坛主办方决定今后将以年会形式每年定期召开,不仅要对我国管理哲学研究进行阶段性回顾,更要对未来我国管理哲学研究趋向进行探索和展望,哲学与管理理论、管理实践的联姻必将极大推动国内管理哲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 孔 伟]

作者:黄小晏,颜 冰

管理哲学研究论文 篇2: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

2012年11月10-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哲学研究中心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在南宁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谢舜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致辞。本次会议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一、管理创新:理念、方法与实证研究

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管理理念、方法的创新,多位学者从制度构建、法制保障、意识形态中结构功能主义等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解读。

海南师范大学裴广一副教授认为,应当从东西方管理思想与哲学思想交叉的视域梳理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着力打造强大的企业组织和公民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探索建立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和谐的新的实践发展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李萍教授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入手,深入分析了创新与管理创新、社会演进与社会管理创新等的关系,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于进行合理、有效的社会建设。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在于为社团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社会参与、自发社会管理活动开放空间。山东大学刘陆鹏教授以构建法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为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管理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促进发展,二是保持社会稳定。强调了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从中央集权管理模式阻碍市民社会形成反思郡县制的合理性,并认为唯有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里,市民阶层“各得自私,各得自利”的自由经济理想才是可能实现的。中国人民大学彭新武教授指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社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微观经济制度的创新层面,而需要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观念的革新,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升社会自组织能力。黑龙江大学陈辉教授从社会管理机制选择角度,认为应当从日常生活的本质和对“中国特色”领会的基础上,理性地探索和完善不同社会管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并选择适宜的社会管理机制。

二、社会管理创新与文化

社会管理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共识背景可为管理创新提供有力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刘敬鲁教授采用科恩和阿拉托所“重建”的“社会三分法”模型,讨论了公民社会价值理念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与限度。他警示道,在探究社会管理创新中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理论,要结合我国实情。复旦大学袁闯教授力图从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现代领导价值和方法论。他提出,“节为而治”是农业时代的领导价值,其精髓包含对自然、社会规律性的尊重以及对各类个体自由发展的尊重,新时代领导者不仅要吸收其精髓,将自己摆在更为客观的位置上,而且要将“节而为治”作为一种领导价值来应对社会的复杂变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唐敏擎结合本职工作,从社会组织角度论证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民间组织的社会管理观。黑龙江大学教军章教授基于公共制度管理论述公民文化建构,认为公共制度具有管理功能,要进行一种价值框架的整体设计,以实现公共制度所蕴含的文化整合能力从而对公民文化建设产生规约性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唐兴霖教授根据田野调查的实例,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创新,并提出创新不仅是提出新思路,更要注重发展和延续,走综合一体化的治理之路。广西大学蒙绍荣教授从整体主义环境哲学视角分析了生态管理创新,认为只有在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等方面人手进行创新,我国生态管理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多位学者分别从“六SHI”角度、道德调控等层面论证了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文化建设问题。

三、中国社会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如何认识我国现存的实际状况,不仅存在学科视角上的差别,也有分析方法的不同,所以,对中国社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识是一个开放性的领域。中央党校毛卫平教授认为,加强社会管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大课题,要搞好社会管理,要认清管理与执政的关系,要根植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着力推进既符合国情又有利于民生的执政理念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唐伟教授强调要立足中国实际,促成自身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实现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书刚教授认为,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依赖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管理的完善,需要顺应转型发展趋势,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东北大学陈德权副教授的发言立意于我国网络监管的现实困境与哲学解读,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汝绪华副教授以湖南永州唐慧事件为例,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政府执行力与舆论话语权问题,并认为尊重舆论与坚守法治应当统一。广西大学蒋永甫教授指出,化解群体性事件必须结合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发展,从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和事件探索,实现行政向亲民生发展路向的改变。

四、中外社会管理思想的借鉴价值

管理创新离不开指导性、引导性思想理论的借鉴与传承,中西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的社会管理具有借鉴价值。目前学者们主要着力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研究,对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讨论不够深入,这也部分折射出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管理的研究还主要是对策性的、应急性的,仍然缺少有力、系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管理理论中的“社会”是指人类最大的生活共同体,具有整体性和奠基性的根本特征,且“社会管理”更倾向于“社会自我管理”。中国传统的“天下”和“治道”可以与“社会”和“社会管理”相汇通,她主张从中西古今思想出发去思考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现实。桂林医学院陈默讲师提出,荀子思想中具有权变管理意蕴,在管理的原则、管理的内在伦理逻辑和领导方式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对庄子的管理哲学进行了一种过程主义视角的阐释:庄子更关心的是“人”如何生活得更加“自由”。庄子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势而为,无贪欲、无强求、虚静澄明的智慧,庄子哲学对人生和社会各个方面以及对现代管理,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四川大学曾海军副教授以“正名”为题,试图将此与现代社会管理的理论结合起来,赋予“正名”以高贵的意蕴,关注社会管理的价值合理性。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从“贤”出发,论证了其身份性,并对“贤”的现代启示进行论述,即可以对“变通”保持适度接受力以维护有效、灵活的社会管理。还有学者从儒家“无为而治”与“小政府主义”出发,将中国古典政治命题“无为而治”在执政目标上与“小政府主义”相契合,力图以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这次论坛的召开,不仅是管理哲学对社会管理研究的阶段性回顾,更对我国社会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对策,相信它可以成为未来的社会管理创新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责任编辑 孔伟]

作者:吴硕 鞠龙克

管理哲学研究论文 篇3:

图书馆管理中窥视哲学理论

【摘  要】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已经有相当长一段历史了。但是目前,对图书馆哲学概念和内容结构的认识还是很不一致。图书馆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培育人的图书馆精神,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图书馆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圖书馆;哲学

引言

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哲学认识本质”。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当然,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形成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

1.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早出现了,他根据是丹顿所著的《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而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著有《图书馆哲学》一书。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我国很早之前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在我国大陆,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一词的文献。到如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庆山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现出活跃状态,沈宝环、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到达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另外,蒋永福先生从年起就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2.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图书馆现象领域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应用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论”。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层面上展开评论的理性之学”,“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很高深的玄学,而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待‘图书馆’的态度、理论表现形式”。李国秋的想法,“图书馆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宗旨和目标,第二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涉及到的哲学问题。蒋永福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人深思图书馆现象时获得的一种思维深处的感悟与理解。他在《图书馆哲学是什么》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的综合思维方式”,还有,“所谓图书馆哲学,就是对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关怀。这种哲学关怀,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前科学”阶段,还不成熟。不过,从上述诸说法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些异中之同的看法:一、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的产物;二、图书馆哲学研究探讨的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或者说,图书馆哲学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的理解、感悟和诠释;三、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

3.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哲学”

“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哲学和图书馆学的结合有两个方向:一是“哲学→图书馆学”,即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二是“图书馆学→哲学”,即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前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学哲学”,后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哲学”。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哲学是以“图书馆学”为对象,而图书馆哲学则以“图书馆现象”为对象。而所谓“图书馆现象”又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所以广义的“图书馆哲学”可包含“图书馆学哲学”。狭义的“图书馆哲学”是指抽掉“图书馆学哲学”内容的剩余部分内容。目前,在理论界存在混淆或不区分“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的现象,应引起注意。本文在上面介绍了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情况,就是从广义的“图书馆哲学”角度考虑的。

4.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两者在涵义上是相同的。那么,从两者的产生时间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肯定先图书馆哲学研究,如果两者在涵义上相同,那么图书馆哲学研究就可说成是一种重复的或多余的研究。但是,我们知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属于理论图书馆学范畴,而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资料”。也就是说,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范围要比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宽泛,层次比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对图书馆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而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和批判的产物。

5.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这种判断很难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到目前为止,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问题众说纷纭,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理论肯定是图书馆学之外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因此,如果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等于把图书馆哲学认定为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显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那么,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所以这一问题,也是以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且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贺麟等译 哲学史讲演录(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

[2]张广钦 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 图书情报工作

[3]胡述兆 印度图书馆学之父  阮冈纳赞 台湾 图书与资讯学刊

作者简介:张浩泉(1999.12-),男,山东郯城人,汉族,建筑专业。

孟晓燕(1999.6-),女,山东沂南人,汉族,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

作者:张浩泉 孟晓燕

上一篇:音乐影视作品论文下一篇:车载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