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哲学研究论文

2022-04-16

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由于其国家哲学的地位在整个哲学的研究中占据主导、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就决定和代表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对话哲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话哲学研究论文 篇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面向当代中国现实

[摘要]面对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既要注重“哲学的问题”,也要注重“问题的哲学”。因此,要“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扭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在场”、“失语”,甚至“边缘化”局面,就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解决好哲学“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应当自觉回归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关注中国哲学和中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从而展现马克思哲学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问题的哲学,因此,在研究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应当围绕为中国现实问题服务这样一个主旨。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系列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当前和今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首先应该确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性

所谓范式,按照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说法就是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们自觉认同或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则和标准,它是共同体成员们基于指导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模型或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问题有待解决,规定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合理问题和方法,并由此形成一种连贯的学术程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反思、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强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色。

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哲学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此外,由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也内在地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具有这样一些规定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我所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范式。所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样一个中心任务来展开,它的理论目标就是要在当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它的概念框架、它的解释原则应该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成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和成果的意义的标志。具体包含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本质特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殊性质。应当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它是当代中国的,应该具有当代中国的特色;二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因此,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鲜明主题,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具体实际,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特别是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必须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要与当代世界上的其他哲学研究展开积极的对话,特别是要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使自己的对象与问题、观点与方法、概念框架、表达方式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这样的学术话语体系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

3.必须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论述,真正的理论创新总是源自一定时代和时间的需要,总是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自觉地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需要我们“做什么”的问题

以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主要症结在于,面向当代“真正的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或者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一个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立足于中国实际来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教科书范式和后教科书范式两个阶段。教科书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特点就是以阐述和完善哲学原理教科书为目标,与通行的原理教科书作为基本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评价标准,是严重偏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后教科书范式。所谓后教科书范式,它实际上是没有范式的,或者说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研究范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公民的关注和热点、焦点问题。上世纪8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还会大量讨论实践标准问题、实践唯物主义问题、主体问题等等,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的理论兴趣日益泛化,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能够引起人们共同而持续的关注。

2.缺乏共同的问题意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表现出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向,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中,人们虽然关注研究理论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共同问题意识,也就是人们在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怎样去解决问题等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

3.缺乏共同的目标、信念和评价标准。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确实研究了很多问题和领域,提出了很多新词、新说,但是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说是张三的创新或者是李四的创新,很难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应囿于学术和学院研究,而应当直面“中国问题”。当中国社会现实、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哲学提供核心理念、心灵引导的时候,放弃现实问题对哲学的诉求,就是放弃哲学的社会责任。而在当代中国,面向“现实”即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即“怎样做”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使人们自觉地认同或珍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还有很多困难,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最为紧迫、最为紧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教条主义早已经臭名昭著,但是,它始终阴魂不散。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可以说教条主义是卷土重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主要采取了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本崇拜。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以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为基础,但是,在近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文本研究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归结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研究,从而陷入了一种以文本崇拜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条主义。实际上,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都应当明白,经典原著应当是提升我们的哲学反思态度的,这种反思的意义在于,哲学研究不能被经典文本牵着鼻子走,而应当学会在文本中“抽身”,要学会运用经典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对洋教条的迷信。一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喜欢把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奉为教条,最突出的表现为“西解马”、“西评马”等形式。尽管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从根本上丢弃了中国的根本实际,脱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立足点。要真正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

2.必须纠正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误读,其中最严重的误读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归结为20世纪西学东渐时代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它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这是因为,首先这种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看作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潮水般涌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实这种观点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命题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事实。

3.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正确学术定位。近年来学术界有人主张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层面,这就是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认为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它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吸取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这才是学者们应该干的事情。

在这种观点看来,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之所以存在着学术含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准确的学术定位,经常越位到政治层面去,干扰了本属于革命家、政治家的事情,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学术定位是有问题的。其实,研究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作为学术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应该关注中国当前的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当前现实中的问题,寻觅思想资源。所以不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地位上的偏差,我们也不可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结语:黑格尔认为,密纳发的猫头鹰黄昏时分才起飞,马克思则坚持高卢雄鸡于黎明时分报晓。他们揭示了反思和超越是哲学的两大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指针。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有真正面向中国现实,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姚黎君

作者:李馨宇

对话哲学研究论文 篇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分析

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鼎足三分而有其一,而且由于其国家哲学的地位在整个哲学的研究中占据主导、主流的位置。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就决定和代表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水平。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文革时期全民学哲学、全民研究哲学的狂热使得哲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矫枉过正式地备受冷落。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品位,在世纪之初的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贫困,而是进入了初步繁荣的阶段。我们可以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初步繁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1 从研究格局来看。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少数几个重点大学,论题也比较集中,往往形成全国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态势。目前这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群体来看,出现了高等学校、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甚至还有民间学术组织的多层次体系。

2 从研究路径上看,进行修补。所谓原理的修补就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和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已归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具体说来包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说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的补充出来,例如价值论和人学的一些观点;根据现实的发展把原来原理中提到的思想强调、凸显出来,例如实践、世界历史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近似思想中强调更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思想,例如,逐渐强调人类发展的三大形态说,而淡化社会五大形态说;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有所蕴涵,但没有明确指出,而其他学科发展已取得成果的思想提炼出来,例如系统论的思想。

3 从研究视野上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史与世界的视野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研究的态势。具体来说,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哲学思想。在现阶段,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影响最大。所谓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如德里达的思想在中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些受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影响的西方著名学者如吉登斯、华勒斯坦等人关于社会结构、现代性、全球性的观点与研究方法也正日益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视野。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过了冬天,在危机中得以逐渐重建,就其内部来说是相当繁荣的,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哲学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努力不能导致在精神实质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所反对的,即丧失实践性和革命性。因为那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会断送马克思主义。我们也不是一味地反对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辩护,而是反对一味地辩护,反对简单的图解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服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图解恰恰是帮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倒忙,使它裹足不前,也往往为人们所误解。

2 相对主义的适当的张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始终成为推动我们改造世界的源头活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把握危险。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其后来者对它的阐发总是存在着教条主义与相对主义的两种危险。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理解中,教条主义的错误十分严重。但是,在今天,我们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虽然仍然存在教条主义的危险,但更为迫切的,也是目前不为很多人所意识到的可能是相对主义的危险,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变动不居,无所不包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丧失其独特规定性的危险。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长期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和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历史结果;二是出于现实需要强调当下理论的正确性总是倾向于以批判过去的方式进行,往往给人一种厚今薄古的错觉,理论的阐发丧失了根基就呈现出一种表面的异彩纷呈;三是强调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冲击加剧了相对主义的倾向。

3 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既指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也指它以开放的胸襟对待其他哲学传统、哲学思潮。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的哲学传统与思潮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两方面。应该说,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吸取和融会中、西、马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来说还远远不够。经常满足于自得其乐的独白,却往往发生贻笑大方的尴尬。从精神状态上看,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利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十分轻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偷懒取巧。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风。加之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也因为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误解,最终造成彼此之间缺乏交流。这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繁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真诚面对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本质决定的,更是在21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任务所要求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抱成见,平等而主动地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进行交流,才可能完成它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4 缺乏组织性、计划性。中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在很大方面是得益于多元、分散格局的形成,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自己的传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有国家社会规划、教育部社科规划等宏观的调控,以及一些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横向协调,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缺乏组织性、计划性,或者说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各个学术共同体的有组织性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种力量分散的状况很难想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拿出足以与世界哲学对话的东西来。二是不同学术共同体的趣味差异性的极度增长导致的是自恋与封闭。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同体的人惟我独尊、孤芳自赏,轻视别人的工作和成绩,不同“圈子”里的学者彼此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在新世纪纵览各派哲学,如下的断语依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

它的过去,有它的现在,也必然有它的未来。从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潜在可能性和中国现实的需要两方面来看,我们觉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可能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继续进行返本开新和吸收借鉴的工作,逐步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经典著作还将不断有人进行新的解读,“重读”、“走进”、“走近”等类似的口号还会此起彼伏。而且,在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过程中,解释学、语言学的方法会更为自觉地得以运用,不同版本,例如中文、英文、俄文、德文之间的细小差异都会被放大而掀起郑重其事的讨论;关于文本某一问题的“商榷”会络绎不绝;从现实问题或新潮理论出发关于马克思某一观点的“新解”还将大行其道。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吸收借鉴的工作仍将继续。随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进展,各研究单位,尤其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高校在不久的将来大多会以集中书系的方式系统展示各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解。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政治性将进一步分离。一方面是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把人们对现实进行改变的注意力转移到主观与文本真实的是否符合上;另一方面受西方对马克思学术化定位的影响;再一方面是对复杂现实问题厌倦后的逃避。三方面的原因都可能使得一部分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注重的是马克思说了什么或马克思的治学、治思路径。极有可能出现一批这样的学者,他们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潜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他们会非常自觉地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区分开来,以视自律。

第三,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第一、第二点的未来不过是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出发就可以预见的,而从规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还有其应该的向度。在应该的向度中,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很紧迫的任务。无论是返本开新还是吸收借鉴,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化还是政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元格局都需要一个总体上的超越。或者说需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任务,建构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是学理意义上的,即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是真正的哲学。就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建构学理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极有可能是在人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最后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朱荣英,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取向及研究范式[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

[2]方以启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的根本转变,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3]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林国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存在论解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李凤珠

对话哲学研究论文 篇3: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及其创新意义

[摘 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层出不穷,但都存在着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换而不断得到发展,当今要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把着重点放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上,以期在不断地变革中建构能够适应时代和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关键词]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 转换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很多阐释性话语,一些研究者往往从自己需要的一面来建构理论,并自诩自己的哲学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己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然而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相去甚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不应该从一个侧面去理解其本质,而是要全局性地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及时代赋予的新的意义。

一、研究范式

范式原来是指“规范”“范例”“范型”“模型”等意思。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和范式转换的概念,范式是“一些科学成就吸引了一些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是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1]P9。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界定是在科学的研究范畴内进行的,还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后来学者把库恩的范式概念引入了哲学,从哲学领域探讨了范式问题,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个学术共同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规范,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分化也就是研究范式的磨合和形成的过程,它包括一批学术研究者所共同遵守的研究路径和指向,也包括研究的风格和视野,并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人所承认并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意义,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并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潮。此时研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问题。随着中国国情和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在同党内“左”倾错误思想斗争的基础上形成毛泽东思想,这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新中国成立后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托苏联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模式,开创了以教科书为主体的研究范式。而自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打破了过去单一视域、单一模式的路径而转向多元视域、多种范式,大致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研究的创新(教科书改革)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范式;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对话范式;反思的问题学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思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拓展和部门哲学范式;出场学范式”[2],这几种范式在成熟程度和取得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差异很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研究的创新(教科书改革)是20世纪随着苏联解体发展形成的范式。改革开放推动着哲学的改革,并以新的视野和方法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但是这种范式缺乏完整的历史视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补剂,而这种补剂可以通过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得到支持。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都是通过前苏联翻译得来的,缺乏对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的研究,我们所引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长期以来得不到原始原著的有效支持,缺乏本真的生命力,对外国学者所出版的书籍也缺少必要的研究,这样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多依赖二手资料,成为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附庸。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理论。对于不同的读者,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研究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差异和分歧需要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特别是结合当代重大问题进行反思和反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也是同当时不同的思想路线战斗而形成的,当今的对话范式也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的范式,但对话范式仅仅是涉及到思想的碰撞,要深层次了解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需反思问题学范式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把“问题中的哲学”转变为“哲学中的问题”,恰当地运用哲学反思全球经济化,环境和生态,公平和正义,信息化时代等重大问题。对于当代实践的重大问题进行反思,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际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解决中国问题,并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相比研究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它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这条道路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并且随着对问题的开阔性研究就会涉及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对话,这样就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扩展和部门哲学研究范式。例如军事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等的开辟,都说明了同一条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向实践世界,而对于出场学范式来说,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怎样的方式出场是其中心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转换的当代意义

哲学研究范式作为时代课题的思维把握方式,可以很好地对现实问题提供解决的路径。研究范式不是一个死的模型,它必将随着人们的理论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创新和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则是研究者根据不断发展的历史现实并对相应的时代课题作出恰当的反应,而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实世界产生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转换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创新与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得到补充和发展。其一,一种研究范式总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理解观察这个世界,反映这个世界的本质,无论哪种理论研究都不可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认识,它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并不存在唯一全能的社会理论。其二,任何哲学理论都只是研究范式的一种,在此之中存在着“求同存异”的关系。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和认知,研究范式也是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当前的研究范式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主要可分为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思想比较文化对话范式和时代问题研究范式三种,各种研究范式虽然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但都从总体上推动中国哲学理论的发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向和不同范式之间的根本切合点。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创新和转换可以丰富哲学研究范式的内容,而且可以批判在研究范式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错误的倾向。在这里我们所谓的“范式转换”,目的是为了更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形态,使之与时代相适应,并在此过程中克服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教条主义、宗教主义、形式主义,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吸引力和战斗力。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换也能够更好地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科学性等特征,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人类解放学说的真实意图。在创新过程中固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分歧和意见,这就需要研究者们用宽广的心胸去接受一系列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创新方法会引发不同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转换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物的统一,而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最大的实践莫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应从中国当代的实践中寻找问题,并从时代的角度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哲学的回答。如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后现代思潮的解构下和自由主义的侵蚀下,已然失去了对中国时代实践问题的敏感性,仅仅成为哲学研究工作者的话语和文字。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提炼出反映中国实际特点的“中国问题”,而实际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状况令人堪忧,他们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国问题”,而且是在学术界里兜圈子,也没有很好地提出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日益艰难,哲学家和人民大众对当前状况都表现出一种很不满的情绪。针对此状况,目前的研究者很有必要改变哲学的研究范式,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时代的定位。哲学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而研究范式也应当与时代相适应,体现哲学的根本性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并守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核。每种研究范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哲学批判的对象不限于对象,而且包括哲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与其批判精神是分不开的,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摆脱困境,需要每个研究者踏踏实实的工作与不断的探索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大多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患了“失语症”,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世界的,以百姓话语去影响群众,有生命力的理论都必须奠基于现实,研究现实并不是简单地研究现有,而是要把握现有背后的深刻规律。“哲学家应该限制自己的道德劝说在公民的社会和个人生活中”[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总结人民和生活。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益成果不足,存在很多缺陷,这就好比马克思曾经对德国哲学的缺点所做的批评:“不懂得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的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4]P219这种危境在当代中国也表现得淋淋尽致,只是追求哲学体系的完美,煞有介事地叙说一些理论空腔,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哲学研究,2012(03).

[3]Nussbaum,Martha C.. Four Paradigms of Philosophical Politics[J].Monist,2000.83(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马永义

作者:杨安 白小玉

上一篇:会计处理研讨论文下一篇:报警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