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教育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声乐学科教育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方向就是声乐教育的方法和本质。根据声乐艺术教育来说,这种教育活动是以声乐艺术为载体的。它与声乐鉴赏和声乐作曲有所不同,声乐教育活动的宗旨之一是声乐教育学与声乐学共同融合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声乐教学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乐教学教育学论文 篇1:

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文章将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对声乐心理学与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主要核心进行论述,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结合现实声乐学习与演唱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有关声乐教学的研究。借由实验研究数据表明心理学、教学适用于声乐教学,得出适宜的教学策略,辅助声乐教学,使得声乐课程教学科学、合理。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

不同的课程都有属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声乐教学亦然。但是,目前对于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人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因为现今运用于声乐教学的理论主要还是依附于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基础的理论上,创新迫在眉睫。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声乐教学是一种结合人类审美观念与歌唱形式、内容、技能等的教学活动,它的存在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声音是人类文明开始就存在的,音乐无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声乐教育与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决学生歌唱时的呼吸调节、喉咙打开这两方面,过于重视对嗓子肌肉运动的能力,忽略了学习声乐的学生的生理因素。人是情感动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教育,有的学生由于欠缺歌唱整体进步的认识,可能会使得自我个性被埋没、丢失,仅仅依照“单打一”的思维解决自身遇到的声音问题。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高校的体制也在进行改革,涌现了大量新颖、富有创意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长久以来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填鸭式”教学,大部分的教师还是秉承着这一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大多数声乐教育者都曾说过:学习声乐的最好模式就是在将“歌唱乐器”建立成“发声机器”的训练过程。但是这一说法被过于片面的理解,造成了课堂声乐教学长期以来将发声技能训练作为全部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声乐教学犹如鸡肋般存在。因此,对声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声乐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声乐心理学

新涌现的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真正有效的只有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证明。要研究声乐心理学,就要将视角放在学生的角度,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利用适宜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产生不平衡的认知,使得学生对于声乐的认知产生巨大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积极地加入学习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一般原理。

(一)声乐心理学略述

声乐心理学是指有关声乐艺术修养、声乐技能而产生实际影响的一切活动。狭义的声乐教育主要是指有明确教育内容、稳定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确定、教学时间与场所固定,且以声乐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活动。声乐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嗓音、人体能源歌唱出的音乐,即将人声作为音乐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种类,也是一种最为普遍的音乐形式,同时,声乐艺术还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人们进行声乐学习就是为了自身的声音加以利用,通过对各种发声技巧的学习、对自身嗓音的开发和训练以及演唱技巧的学习,使得歌喉变得越来越美妙,利用各种歌唱技巧展现出歌唱的艺术性。对于未来进行客观评价或是人声审美学习时,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利用更为美妙的声音展示声乐作品具有的情感与主题。

(二)课堂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

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改革,我国大部分院校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声乐教学模式,基本确立了以训练歌唱技巧、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欣赏优秀声乐作品、实践声乐艺术的教学内容;明确了对学生唱、讲、教、导等综合声乐技能的培育教学目标;建立了将声乐单独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大班课互相结合,单独课为主要课程的教学形式。

三.声乐课堂教学心理特点和过程

在1987年,我国著名的徐行效先生率先提出了建立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声乐心理学。他预言了未来声乐艺术发展一定会走向交叉学科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诉求,声乐课堂遇到了更大的挑战,既要重视对学生歌唱生理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对于声乐学习的影响。

由此可见,声乐心理学的关键所在就是解决声乐艺术教学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学问题,要求教师以声乐艺术对心理学的要求为主要立足点,为歌唱者从事声乐艺术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四.声乐心理学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心理学理论总结概括了声乐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心理,系统解释了心理学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声乐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还包含着对学生综合声乐素质的训练,利用系统、科学的声乐知识、技能。

五.结论

声乐课堂教学理论隶属于声乐心理学学科体系当中,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有关如何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进一步使得声乐心理学科体系得到完善建设。由衷地期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声乐心理学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把声乐心理学科体系建立得更加完善。

作者:刘志华

声乐教学教育学论文 篇2:

中专院校声乐教育浅谈

摘要: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声乐学科教育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方向 就是声乐教育的方法和本质。根据声乐艺术教育来说,这种教育活动是以声乐艺术为载体的。它与声乐鉴赏和声乐作曲有所不同,声乐教育活动的宗旨之一是声乐教育学与声乐学共同融合的结果。中专院校阶段的声乐教育内容,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为内容,以培养每个中专院校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必修课程。中专院校阶段的声乐教育也是通过必修课程的唱歌课和歌咏活动等教学手段,以及选修课程的声乐课和合唱课来得以实施和体现。必须了解我国声乐教育发展中的瓶颈,打破传统“三种唱法”的成见,立足我国声乐艺术特点,借鉴西洋声乐教学的精髓,充分研究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科学恰当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科学地、自然地、抒情地歌唱。歌唱时,既要注意声音完美的呈现,还要讲究作品情感的表达。只有二者兼顾起来了,歌唱才能以声带情、以情动人。为提高学生的歌唱感染力,增强作品的穿透力,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专院校阶段;声乐教育;情感表达;个体实践

中专院校的声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融,是教育学的理论与声乐学的理论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音乐和声乐这两种教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普通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也就是说,声乐教育的理论是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同时,他们之间又互为关联。

一、从兴趣着手,提高声乐审美高度

音乐审美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始终。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培育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有高度的音乐欣赏情趣。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作品的欣赏、完成做到有机统一。声乐教学重在感受、品鉴、创造、完成的一个过程。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情感体验,根据每个作品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声乐表现风格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领会声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

兴趣是学习每类学科的决定因素,在声乐学习上,学生的声乐兴趣至关重要。声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中专院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以优美的作品示范和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高雅的品鉴能力和借鉴能力。

二、注重个体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不同风格的声乐类型

中专院校声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声乐基本功,使学生各方面的声乐条件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个个体声乐条件的不同,做到有的放矢,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的不同和音乐作品表现的不同放在重要的位置。对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专院校音乐课的內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每个学生特点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三、声乐教育与音乐实践密不可分,增强创造意识

中专院校声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和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所有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根据每首作品的特点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意识,重视学习成果实践和完善,将其作为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声乐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通过作品演示与实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闪光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

中专院校声乐课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有针对性的作品二次创作活动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四、博采众长,他为我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创新不是否认传统,更不是拒绝传统。去其糟粕,汲取精华。目前,声乐教学中没认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没有把握好借鉴的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避开了传统民族音乐而全盘西洋化,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导致学生的演唱技巧过于刻板,甚至人们对传统的民族音乐避而不谈,甚至推崇西方音乐至上论。在中外方文化交流如此密切的今天,如何做到洋为中用,锐意改革,把民族声乐发挥到极致,推向世界更大的舞台是每位声乐教育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传统声乐,不断完善创新,然后积极汲取世界声乐艺术之精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完美的歌唱就是歌唱者学习声乐和从事演唱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过声乐课堂实践与各种舞台的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演唱成功的两个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通过演唱大量的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歌唱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与歌唱的自信心。舞台表演中,保持心情愉快、情感饱满,,通过与观众最直接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演唱的勇气和经验。

如果把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比较,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音乐鉴赏和创作。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基本声乐素养。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声乐课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是中专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中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且一专多能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校方及教师对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传统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专院校声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多为学生提供舞台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知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0-53.

[2]李晓晗.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98.

作者:宋小静

声乐教学教育学论文 篇3:

《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序言许冰

埃德温·戈登,这是一个对于大多数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然而,他是一名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美国著名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也是西方音乐教育史上最早从事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教育学者之一,被看作是一名集研究者、作家、编辑和教师于一身的人。戈登创立的“音乐学习理论”(Theory of Music Learning)① 在西方被视为与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齐名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预测他为“可能会改变21世纪音乐教育的学者”。2007年10月,戈登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来华进行首次学术活动,此次会议赋予戈登的头衔是“世界音乐教育之父”。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戈登在音乐教学领域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著述44部、论文79篇、研究报告16篇、测试工具和手册9套,他的主要著述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由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是在汲取当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许多创新之处,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众所周知,教学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领域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音乐教育学者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方法为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其共同点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也就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以学生为出发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戈登的教学理论更加注重作为音乐学习主体的学生,强调要以音乐学习者为主体来探讨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着重了解儿童是如何学会音乐的。他积极探索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提出为了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教师要去了解为什么教(why)、如何学(how)、教什么(what)以及何时教(when)。戈登将自己的音乐教学理论称为“音乐学习理论”,凸显了学生的学习在其教学理论中的突出位置,也显现出他看待“教与学”关系的独特视角。

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戈登本人名字命名的“音乐教学理论”所架构和指导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国外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美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杂志》(Music Educator Journal)1986年第6期出版了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为主题的专刊,将戈登与柯达伊、奥尔夫、铃木和达尔克罗兹等人所倡导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并列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五大音乐教学理论。③ 1996年,迈克尔·马克(Michael L. Mark)在《当代音乐教育》一书中列举了当代世界最为著名的八种音乐教学方法,其中也包括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④

其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对音乐“教与学”过程长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汲取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应用心理测量和分析统计等科学的研究工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的。例如,作为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的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就是将科学测量和评价理论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典型范例。戈登主持编制的数套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代表着20世纪美国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研究的最高水平,为音乐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依据。以戈登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MAP)为例,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施莱特(Stanley L. Schleuter)的分析,自1965年由美国著名的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以来,还没有任何其他一种音乐测验工具超越它。⑤ 再如,戈登关于音乐“听想”的研究,也同样是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音乐学习过程进行的科学探索,这种探索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

再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戈登对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听想、音乐学习理论、早期儿童音乐学习等方面建树颇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戈登本人撰写的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著述达三十多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1971)、《音乐学习的顺序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1976)、《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 Skill,Content,and Patterns, 1980)、《音乐能力倾向的本质、描述、测验和评价》(The Nature Descrip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 Aptitudes,1987)、《儿童音乐学习理论》(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1990),以及《音乐学习的顺序:技能、内容与模式,当代音乐学习理论》(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Skill, Content and Patterns, a Contemporary Music Learning Theory,2007),等等。这些著作所提出的关于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模式之一,在美国中小学和早期幼儿教育中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此外,戈登的许多著述已被翻译成日文、意大利文、韩文和中文等多个国家的文字。其影响已经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最后,戈登以音乐能力倾向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长期以来致力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该领域享有盛誉。1984年,已在音乐教育界取得很高成就的戈登亲临实践一线,担任幼儿园教师,教授儿童学习音乐,并对幼儿音乐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这一举措在美国等国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今日美国报》刊登专文介绍戈登的幼儿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他还经常亮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的“今日秀”(Today Show) 节目。从此,戈登的名字不但在音乐教育界,也在美国的普通家庭中广为人知。

上述四个方面说明,戈登是国际音乐教育界值得关注的人物,对其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国外对戈登的研究已有较为丰硕的成果,而从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的情况看,无论对其本身,还是他的音乐教学思想,都还较为陌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首先在美国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随后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步得到传播。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主流音乐教育杂志发表的有关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达数百篇。其中,仅硕、博士论文就有一百余篇。其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传播、介绍和评价;关于戈登编制的音乐能力倾向(也有人称为音乐才能、音乐能力倾向等)测验工具的研究;关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等。纵观国外有关戈登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研究内容上,关注核心理论。“音乐听想、音乐能力倾向、音乐学习顺序”是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国外的大量研究集中探讨了以上内容并试图深入探究这些理论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意义。第二,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大量成果采用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数据验证戈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的有效性、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对学生音乐能力倾向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在跨文化背景下运用的适切性。第三,研究类型上,注重应用研究。大量文献表明,国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注重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借鉴该理论并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程及钢琴、声乐、管乐等多种课程中,并关注到其教学理论对不同国家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国家音乐教学实践的价值与局限。

台湾地区对戈登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二十年来经历了从引入、传播到结合其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和推广的过程。戈登《幼儿音乐学习理论》(2000)及《即时投入》系列教材(2004)的出版,标志着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在台湾进入了实践应用阶段。诸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将戈登音乐教学理论运用于台湾地区音乐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陆地区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引入,可追溯至1989年其论著《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的翻译出版,此后约二十年间,对戈登其人及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数量很少,呈现出零散性、以介绍为主的特点。2007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乐与智能研究中心主办了“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暨‘世界音乐教育之父’戈登首次学术访华”活动,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初步关注。此后,学界陆续出现一些关于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其音乐“听想”理论、音乐能力倾向理论及戈登音乐教材研究等。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现有的对戈登研究成果中,平面叙述多于纵深研究、介绍述评多于实证检验、理论探究多于一线实践,尚缺乏对戈登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戈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

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外有二:一是发展理论,二是指导实践,研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亦然。就发展理论而言,对戈登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放眼世界,拓宽音乐教育研究视域 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研究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对外国音乐教育家、重要的音乐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改革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的音乐教学理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音乐学研究领域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欠缺。以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为例,长期以来主要关注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对其他的重要教学论代表人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当代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应立足国内,更要放眼世界,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成就和经验,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大量资料表明,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已经具备公认的国际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拓宽我国对外国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借鉴国外,构建音乐教学理论体系 世界各主要教育强国的具体国情差别很大,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期以来都是“无不一方面自力更生,一方面从别国汲取经验教训”。⑥ 当代音乐教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应重视立足国内,总结音乐教学经验,开展实证研究,更要放眼世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国外音乐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而开展自己的研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学习和效仿世界教育强国的先进音乐教育经验,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作为20世纪成长起来的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学理论之一。因此,了解和把握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提高对音乐教学活动和过程规律的认识,为我国音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就指导实践而言,音乐教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指导广大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为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实验等,使其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不仅在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也大量运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入地研究戈登音乐教学理论,并取其精华,适当引入到我国中小学音乐一线教学实践中,可以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音乐教学研究,是戈登对音乐教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学校音乐教育的成效如何,需要通过一定的测量和评价来体现。音乐测验的结果,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和甄别具有音乐天赋的儿童,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儿童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得音乐教学更具针对性。音乐教育的测量和评价是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戈登在音乐测验方面所做的贡献迄今无人超越,深入了解、研究、引进和借鉴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编制适合我国学生的音乐测验工具,为儿童音乐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借鉴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和音乐学等学科的研究思路,对戈登的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序言,

该书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发行)

注 释:

① “音乐学习理论”是戈登本人对其理论体系的命名。在戈登的著作中,广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包括音乐能力倾向及其测验、音乐听想理论、音乐学习顺序三大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则等同于音乐学习顺序。为便于读者理解并避免混肴,本书将戈登的理论统一称为“音乐教学理论”。

② 詹燕君著,《浅议埃德温·戈登博士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略记“2007年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第64至 66页。

③ 帕特里夏· K.舍汉(Patricia K.Shehan)著,《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概述》(Major Approaches to Music Education: An Account of Method),第26至31页。

④ 其他的音乐教学法分别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研究、综合音乐感教育、卡拉博-科恩教学法。参见迈克尔· 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⑤ 斯坦利· L.史劳特(Stanley L.Schleuter)著,《有关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研究的书目》(Research Studies Relevant To the Musical Aptitude Profile:A Bibliography),第78至85页。

⑥ 续润华著,《滕大春论外国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第40至43页。

许 冰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许冰

上一篇:现代农业产业化论文下一篇:中日韩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