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2022-04-16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原有的单调演唱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视听艺术的美好追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方式,正在不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立足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土壤,走寻根问祖和开放发展有机结合的途径,促进民族声乐文化演唱实现全面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声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篇1: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阈下的高校声乐教育研究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单一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因此,为促进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必须要从演唱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提高声乐教育效果。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当下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地解决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声乐教育

一、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发展的概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生活特色,所以各民族艺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比如陕北民歌、蒙古长调等音乐,更是这些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20世纪初期,一批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作曲家、教育家及音乐理论家等纷纷留学归国,带来了新的作曲技法和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民族音乐开始与西方美声唱法相融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发展历程正式拉开了序幕。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变得更高了。因此,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进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高校需要合理科学地引入外国音乐元素,打破传统唱法的分类,构建多元化声乐教学体系,完善和健全声乐教育体系,实现对教学模式、形式、内容的改革。

二、民族声乐演唱向多元化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和满足构建多民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需求。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国民能否和睦共处,离不开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民族声乐艺术交流,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取长补短。通过坚持“开放性”“包容性”原则,合理科学地引入外民族优秀的音乐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在各民族思想交流过程中,音乐文化的交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声乐演唱形式和内容的拓宽,是直观反映和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民族情感交流中,各民族的眼界、思想、情感等都能得到快速地提升,从而实现各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与进步。

(二)推动民族间的繁荣发展

音乐文化的发展是立足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审美观念越高和审美需求越多,人们对音乐文化质量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我国各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民族艺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本质诉求。在这种立足点下,民族声乐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并且对推动文化大繁荣发挥着引导作用,以及对各民族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此外,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展示出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在其他方面展示出多样性,所以只有发现和挖掘声乐文化发展的可行性、多样性,才能为推动声乐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声乐理论教研不够

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以充足的学术资料、丰富的知识内容,以及有教研成就的理论体系为支撑。但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缺少相关书籍资料、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完善的学术教育系统,导致整个民族声乐知识体系立脚困难,不能将先进、具体的声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么过分追求美声演唱技巧,要么“千人一腔”,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声乐理论教研难以服务于教育活动,声乐教育理论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给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声乐缺少实践机会

声乐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基础音乐艺术学科,其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教学研究上,要将发展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才能充分发挥声乐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张永凯在《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一文中指出,“由于缺少声乐技能训练,实践机会不充足,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很难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这种缺少实践机会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会限制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素质和能力。”[1]

(三)教学模式滞后、单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技术的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地提升。但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体制教育的双重影响,使得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一言堂”和“硬灌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师、厌学情绪。同时没有重视加强教学研究,没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滞后。尤其是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下,被动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很难从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汲取知识和经验。而且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提升,缺乏想象力、思维力、创新力,很难在深入的声乐学习中学有所成。

(四)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声乐教育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优质、完善的师资力量上。由于声乐课程内容较宽,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更多的高素养专业教师人才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声乐教学也需要更加齐全的教育教学设备为支撑。另外,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综合素养不足,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本着“敷衍”态度进行教学,从而使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

四、高校声乐教育的基本建议

(一)加强教学改革

为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高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科学地融入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元素,优化教学过程和内容。通过找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对教学体系、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从根本上推进教学改革。首先,高校要坚持以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文化为己任,不断充实文化资源和丰富文化内容,從多层面上认识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效用,开创建设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和吸收知识与经验。其次,高校要走出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将声乐目光聚焦在全世界。通过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等原则,综合考虑世界各民族声乐文化及其教育发展态势,逐步找寻创新声乐教学的方向和渠道,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民族声乐知识奠定基础。最后,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成长需要创新教学方法。

(二)优化歌唱方法

推动声乐歌唱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是加强民族声乐文化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大本营”,需要重视研究“如何优化歌唱方法”等问题,逐步破除“唱法单一、滞后”等教学瓶颈,为声乐教育开辟更加宽阔的空间。首先,高校要组织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深入研究各种歌唱方法。通过综合性分析通俗、民族、美声等唱法,挖掘这些唱法之间的联系性和区别,不断制定和充实校本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知识理论。通过让学生用通俗、流行、民族、美声等歌唱形式演唱歌曲,从更多层面和维度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主动打破教学壁垒。通过结合每首歌曲的自身特色,将各种歌唱方法的优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促进一首曲目中多种歌唱方法的融合,从而使各种歌唱方法发生化学反应。

(三)建设师资力量

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首先,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时革新教学思想。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加强对管理、教学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推动校内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调拨和使用资金。通过结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合理配置声乐教学资源,逐步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声乐教学环境。再次,高校需要重视培养音乐素养高、音乐能力强的教师人才。薛英华在《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及,“高校声乐教学曲选不仅应重视经典声乐作品,还要促进民族声乐与西洋歌剧的融合,加强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创新,由此形成的声乐教学资源势必更加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尤其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文化修养。”[2]通过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学习新的声乐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师快速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声乐教育因历史背景的原因,高校声乐教学大部分是以美声方法为基础,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没有从更加客观的角度上认识和理解民族声乐文化发展问题,教师也只注重音樂技能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缺乏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熏陶,并且也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灵活运用。高校声乐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利用,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先进、最专业的声乐知识。首先,高校应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课堂表现情况、学习认知规律、音乐思维特点等因素,制定有针对性、时效性、质效性的教学策略。要时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机制中获得学习启发。最后,教师要加强对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优劣势的研究,力求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线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技能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声乐素质和能力得到快速地提升。

五、实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多元化方式

(一)实施教学理念多元化

在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需要实施教学理念多元化。通过将声乐理论、教学资源、教学实践三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及配合相应的市场调查情况,从而总结出适合当代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首先,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育规制。通过引入西方优质的声乐教学策略,研究高校声乐教学历程,不断从教学理念的演变过程中汲取经验,从而制定符合学校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理念。其次,高校要注重融入多元化元素,丰富教学理念内容。通过立足于民歌、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挖掘“歌唱技巧”的内在价值,不断升华教学理念的内涵。这种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推动高校转变“轻技巧、轻美育”的教学观念,还能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朝向多元化、多样化的形式发展。最后,高校必须要把握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切不可粗心大意,造成“顾此失彼”,要在坚持“声乐技巧根基不变”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引入西方声乐优势部分,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高校声乐教学获得了跨文化交流的机遇。高校能够实现声乐教学的资源多元化,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首先,高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研究,合理适当地调整流行歌曲、民歌、戏曲等的知识比重。通过依据作者对作品性质、内容、意义的阐述,编制多元化的教学曲选,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多元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其次,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本着“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教学思想,不断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声乐知识,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声乐学习背景下提升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技能。

(三)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首先,高校必须要打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主体的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习声乐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其次,教师要将教学实践模式投眼于“网络环境”,建立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学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线上授课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轻松、自由、和谐、简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知识和思考学习问题。

(四)实现演唱方法多元化

推动演唱方法多元化,难度系数很高。尤其是在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单一化演唱形式必然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通过整合和优化唱法,破除对学生声音表现力的束缚,才能使学生在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中掌握过硬的声乐技能。刘素芳、张伟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一文中提出,“因此打破三种唱法的枷锁,发掘学生一些特有的民族特色如:原生态唱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将一些原生态的唱法充分地融人到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中,做到‘唱有法,唱无定法’”[3]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打破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不能“合而为一”的束缚,要结合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声乐潜能;另一方面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音乐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在“唱中学,学中唱”,更好地提升音乐素质和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为了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的声乐专业人才,高校必须要打破常规并及时转变思想。通过推动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模式,逐步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演唱方法,从多层面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声乐技能水平。

注释:

[1]张永凯.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策略[J].黄河之声,2018(08):55—56.

[2]薛英华.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18):87.

[3]刘素芳,张  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昌吉学院学报,2017(01):105—108.

[收稿日期]2021-01-04

[作者简介]戴  勇(1961—  ),男,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沈阳  110818)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戴勇

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篇2: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视域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原有的单调演唱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视听艺术的美好追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方式,正在不断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立足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土壤,走寻根问祖和开放发展有机结合的途径,促进民族声乐文化演唱实现全面发展。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世代相传的演唱方式也在逐步优化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外互相整合与渗透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式的多样性。在现在民族艺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民族声乐文化演唱方式向多方面发展是形势所迫。所以,高等院校声乐文化教育需在继承我国民族声乐传统歌唱方式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整合,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打破民族声乐传统歌唱方法的分类,根据科学方法建立多维的民族声乐教学机制,从而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文化教育。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现状与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现状

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独特的文化、审美理念、表达方式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大背景下积累与发展而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非常丰富,就是把我国各民族的任意一种语言作为演唱的语言,充满民族气魄,表达我国人民激情的演唱文化。它不仅包含戏曲唱法、民歌唱法、曲艺说唱,还包括新民歌、新戏曲唱法和民族化的西方唱法等传统演唱方式。可以说,一方面汲取了传统戏曲、民间小调等传统唱法的精华,又引进了国外其他演唱方式,最后融入我国独特的民族情感与民族历史文化,从而构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模式。其本质特色在于题材来自各族人民生活,演唱方法趋于多样化,呈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

(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

民族声乐演唱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音乐界为民族声乐比赛的一致性评估而采取的演唱分类措施,并逐步被人们使用与认可。从广义上看,民族声乐唱法和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义是相同的,它是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与民族声乐新唱法四大体系的合称。然而,目前人们说到的民族唱法实质上是指经过专门培训的新的民族唱法,它不仅传承与弘扬了相传下来的民族唱法(包含传承下来的戏曲和说唱艺术唱法),还融入了西方唱法的科学经验与技能。这种歌唱方法起源于国内兴起的专业文艺学校,它又被称为“学院派”歌唱方法,它是在青年歌唱比赛和各种艺术晚会中发展起来的,紧跟电视等媒体的蓬勃发展,它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教育与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技巧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青歌赛不再举办,但之前比赛中表现瞩目的歌手现在发展得尤其出色,成为各具特色的歌唱家。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演唱教育的对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新视野

为了满足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现代发展的需要,传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丰富民族声乐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教育应该不断创新。20世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育相对缺乏,当前要着重强化民族传统音乐艺术教育,根据现在世界文化建设与世界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进行综合考虑。寻根与开放是民族声乐文化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渠道。寻根是指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植根于各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开放是指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声乐文化,包含西方美声歌唱方法。

(二)实现歌唱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艺术文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人们的欣赏能力日益提升。当前,民族声乐艺术逐步发展与完善,过去常从民族性、大众性和美声性三方面进行划分,暴露出很多缺陷。演唱方法划分单一,会误导学生,限制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和演唱表达能力,影响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对构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非常不利。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歌唱方法的束缚,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独特的民族声乐歌唱方法,真正把握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养成独特的声乐演唱风格,把原创演唱风格真正融入民族、流行、美声的演唱风格中,实现“唱有法,唱又没有定法”。

(三)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优化。如果未有新教育理念的萌芽,未有改革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当前,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方式,保持民族声乐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与时俱进。民族声乐艺术教师担负历史重任,新形势下,人们对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声乐艺术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嗓音与歌唱技巧,还要對学生实施多元教育。多元性的民族声乐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与扎实的专业技能,每个学生要学习与运用声乐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科学的声乐理念。

三、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教育需要借鉴世界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吸收世界声乐文化与演唱方法的优秀元素,以传统音乐艺术为基础,按照形势发展和审美需要,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吐故纳新,传承和弘扬民族声乐文化,让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成为世界声乐文化百花园的奇葩。

(贵阳学院)

作者:龙清萍

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篇3:

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思想理念创新

【摘要】民族声乐教学是一个国家音乐教育的必修课,它彰显和继承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色,对于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的国家民族音乐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学选材和教学思路不能与时俱进,还有待加强思想理念创新,。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思想理念

民族声乐植根于人民,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的劳动、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深深地表达着不同民族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和美好追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同的风格和味道,传承的是不同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族文化,这些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文化艺术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和弘扬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的重要文化内容。

一、民族声乐教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

(一)民族声乐的内涵分析

正确把握民族声乐的深刻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声乐的科学含义。声乐,简言之就是以人声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一名词最早来自于欧洲声乐的词汇,很大程度上是指欧洲的美声演唱方式。由于美声唱法流入我国很快被吸收,在19世纪开始被高校音乐教育普遍采用这一称呼,并助推我国声乐的发展。但是,它有别于我国的民间唱法或者说民族唱法。这里要强调的是,我国的民族声乐不要局限于唱法上,它只是完成民族声乐的一种技能和手段。

中国民族声乐目前主要是以高校音乐院校设置的专业为目标,实施于音乐教育之中。它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活动中展示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在充分继承和融入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选择、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和适合于我国传统唱法的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这既体现了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找到了适合民族声乐传承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在于什么演唱方法,都是可以实现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我国传统的原生态唱法、民族唱法,以及西方的美声唱法,甚至流行的通俗唱法和古老的戏曲演唱都可以是民族声乐教育的一个部分。

(二)民族声乐的价值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没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就没有良好的民族风貌,一个民族缺乏了民族文化的支撑,就缺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以外向型的方式表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声乐教育的传承形式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人民性。这种民族的是天然的,在世代民族子孙繁衍生息,劳动生活和美好追求向往中形成,它深深印刻着中华民族的印迹,深藏着炎黄子孙的踪迹和命脉,凸显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成就和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高校音乐院校在新时期加强民族声乐教育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须,是顺应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需要。民族声乐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而且对于传承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传承着深厚的民族声乐种类和民族声乐文化,记录着各民族的声乐发展历史和人民的生活。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纳入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民族声乐教学方向与内容的现实要求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既要传承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华夏子孙的生生不息的,发自内心,来自生活的歌唱、舞蹈、音乐、器乐等民族音乐艺术。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先古以来最为抢眼的一门表演艺术,她最初来自于民间,后服务于朝廷的王公贵族,并被历朝历代所重视,兴办乐府等音乐机构,设置宫廷音乐机构等。中国古代出现许永新、李龟年、念奴等歌唱家,声乐作品《念奴娇》《江南又逢李龟年》等优秀的声乐作品,尤以唐朝达到极致。这些深厚的民族声乐艺术深刻地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民族声乐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它始终反映着人民的心声,体现着人民的愿望,服务着人民,并为着国家的利益而歌唱,孕育着深厚的文学和艺术内涵。世代以来,民族声乐无不在民间、城镇和宫廷都彰显着它的价值意义,体现着民族声乐的创作思想和传播方向。

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全国56个民族更加繁荣兴盛。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民族声乐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热衷的一门学科,国家也高度重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全国性赛事中,民族声乐成为中国声乐教育的一大亮点,涌现出大批的歌唱家和优秀的声乐作品,歌唱着祖国,唱响人民的心声,抒发人民的情感,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三、民族声乐教学选材和思路的思考

民族声乐教学题材广泛,品种繁多,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民族声乐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也是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传承者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所以,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选材至关重要,选材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需要,既要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精髓,又要突出民族教育思想的政治方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高校没有统一的声乐教材,声乐教材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材也是参差不齐,有时甚至突出西方声乐艺术,忽视了中国本土的民族声乐文化素材。在编教材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声乐教学层次上的要求,没有民族声乐教育方向上的要求,没有民族声乐选材范围的要求,多是随心所欲,凭编者个人的喜好和兴趣,这也是学术上的要求与规范选材背道而驰的。每一所高校都有自编的声乐教材,甚至每一个声乐教师都有自己的自编声乐教材,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声乐教育方向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问题的。

高校声乐教学如何为民族声乐选材呢? 首先是要坚持正确方向。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的新面貌。遴选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素材,突出民族音乐文化和特色,在声乐理论中要有民族声乐文化背景,在声乐表演中要彰显其风格特点和服饰、表演、器乐运用的内容,尤其是声乐表演要突出浓郁的民族风。在民族声乐教育中,除了突出本土民族声乐素材之外,还可以适当借鉴和选编国外优秀的民族声乐素材,这对于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四、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员,而且是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生动的一项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声乐是人民为本,它来自于人民的劳动生活,歌唱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抒发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反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背景,弘扬的是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风貌。早期的民族声乐是人民创作人民唱,纯粹的原汁原味来自民间,今天的民族声乐作品多来自于专业团队和个人的采风而作。无论何种来源形成的民族声乐作品,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不仅反映了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风貌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歌唱社会主义制度,歌唱党和祖国河山,歌唱这个美好时代,离不开来自于民间的创作和题材。因为民族的才是具有原味的,原味的才是最真實的,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族声乐新作品的创作和教育是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最珍贵的营养,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思想理念对于改革和创新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梁婷子

上一篇:税务稽查研究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