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28

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幼儿园教师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学前教育阶段如何树立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成为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是近几年被十分重视和看重的教育专业,尤其涉及艺术类的教学,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思想很早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了,抓钱抓早,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早日脱颖而出的思维灌输于始终,这种人的思想深深的影响到了教育专业,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学前专业教育非常早的就兴起和日渐成熟,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教学模式探究这种模式的发展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究

学前教育指的是在为进入法定教育年龄之前进行的教育启蒙,我国对学前教育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市场化以后,教学机构的发展也是如雨后春笋,较为出名的教育专业有音乐、美术、书法、外语等等,其中以音乐和美术为主要的教育最为突出。例如,从小学钢琴、学乐器。从小学体育、学美术、学舞蹈等等。从学前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孩子较多,更是增加了学前教育的学习氛围。实际上在国外的学前教育一般都是由家长来完成的,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在孩子启蒙时期进行良好的胎教和自然教育,整体上呈现一个非常良性的自然教育体系,尊重孩子的天赋,分为启蒙、开发、引导、教育四个阶段。这个体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发展的,启蒙阶段即通过良好的手段提高孩子的智力,开发阶段则是通过良好的手段来发现孩子的天赋或者优势,引导阶段则是通过引导孩子的天赋继续发展,教育则是加深这种引导的方向性,从而提高孩子的天赋发挥,同时也加入了一般的学前教育,让智力发展与天赋开发相呼应。

1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当中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音乐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情趣,甚至未来工作方面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其中钢琴是音乐学前教育的一个主要选择,如同学习其他教学内容一样,钢琴也伴随着等级的提升,伴随着考试,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发展。这种发展过程是家长们比较认可的,同时还存在着考试的加分等等。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也是一个比较入门的窗口,让孩子能够提高智力和操作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学模式,我们在采取学前教育的时候,选择音乐也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近些年来,钢琴不再是一枝独秀了,钢琴教育也不再是单一的家长们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乐器被提上了学生的学习日程,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音乐学习机会和更多的音乐教育选择。音乐教育的选择性增加也与这些年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这种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国民素质有所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我们追求的是音乐教育的在智力发展阶段所带给孩子的实际影响,是让孩子在音乐的教育中能够领会更多的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内容,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大,那么在某个层面来说,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越来越大,这是我们都曾经认识到的内容。总的看来,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扮演的地位有三个,其一是启蒙,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即便家长对待学前教育的事情再功利,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种种启蒙目的。其次是引导,家长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日成长,望子成龙,希望能够通过学前教育来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所谓抢钱抓早,尽快谋划,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引导。

2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我国也收到来自家长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音乐学前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音乐学前教育已经产生了一个十分巨大的环境影响氛围,带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家长不断的投资投入到音乐学前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认真的看到,在音乐学前教育的发展当中,存在着些许不合理的地方,尽管我们将其归纳为音乐学前教育体系成长中的烦恼,转型期的阵痛,但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的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问题中到答案、在问题中做总结,才能为下一步的发展和学前音乐教学模式的根本进行探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逻辑归宿和出发点。首先,在音乐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孩子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不是说我们投资多少、付出多少就是对孩子负责人,就是对孩子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还是成长多少,收益多少。在这个方面,中国的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都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大家都没有对孩子本身的天赋和意识进行尊重和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直是被动学习,不能够真正地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在学前教育中收益,得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这使得学前教育变为了孩子家长变相竞争和学前教育机构不负责的收费竞争,让学前教育变为了味道。其次,学前教育不是启蒙一个环节,有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习钢琴,看到别的孩子学习画画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画画,觉得到了这个时间段了,应该让孩子学点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时间被家长充分安排,没有启蒙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一直延续,家长变成虎妈虎爸还好,如果不能,仅仅是跟风学习,半途而废,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启发。最后,学前教育不成体系,学前教育机构是市场化的结果,良莠不齐的学前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授课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整个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是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课程调整,没有想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不断的灌输,填鸭式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个体、私人到机构、集团,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整个体系不统一,结构紊乱。

3 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对学前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丰富学前教育的发展渠道并非是根本问题,也不是不可取,在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成规模、成系统、成体系。政府机构要有引导、教育机构要有良心、家长要有耐心,真正的形成,公共、专业、社会化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发展环节都能够言之有物,都能够有的放矢。一是建立公共教育指南机构,有公共机构出面制定教育指南,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规范市场管理,明确教育内容,要重点从宣传上下功夫,让家长这一教育第一人能够理解什么是学前教育,对自己孩子有个充分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智力开发。二是规划教育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对那些不符合规定的教学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不能够让这些个人的违法的机构,不负责任的机构扰乱市场,混淆视听。三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更广层面进行普及教育,让学生真正的从教育当中收益,让家长真正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让家长更加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学前教育。只有真正形成这种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才能够促进学前教育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瑞.学前音乐教育中生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长春师范大学,2013.

[2] 林春非.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

[3] 陈琳.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时代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2011.

作者简介:刘兰(1973—),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

作者:刘兰

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 篇2:

试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

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幼儿园教师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学前教育阶段如何树立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成为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教育的关键在师资,为此我们通过将学前专业中职生与优秀幼儿教师做对比分析,探究“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特点与品性,并考虑如何将“性别角色双性化”转化为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有效运用,以培养“准幼儿教师”的“性别双性化”特点。

关键词:中职;学前专业;性别角色;双性化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其通过认知、观察、模仿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掌握和形成属于自己性别的行为特征,如果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性别角色单一化,幼儿所能接触和模仿的空间便大为减少,若再缺少正确的引导,便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性别角色的偏差。所以当前,部分幼儿“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部分男生“女性化”的现象也时有耳闻,这不能不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1974年,贝姆(Bem)提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截然相对的两个假设:许多个体是双性化的,他们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1]。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多的培养具有“性别角色双性化”特征的教师,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角色”现状探究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学前教育的师资相比中小学师资,培养随意性较大,准入门槛较低。与此同时,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将儿童教育等同于兒童养育的误区,将学前教育中对孩童的培养等同于母亲对子女的看护,从而形成了学前教育教师以女性为主的社会公众观点,直接导致了目前幼儿园教师几乎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众多家长开始质疑学前教育能否给孩子带来正确的性别角色启蒙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渠道。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能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具有中等学历的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在此培养目标下,我们觉得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要逐渐形成幼儿教师所具备的优势人格特质。

1.当前优秀幼儿教师性别角色特征分析。职业心理学认为,从事不同工作的个体,必须具备该职业所需求的人格特质,从而表现出适应或者胜任该工作岗位的行为方式。幼儿教师是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施教对象,对其开展积极的塑造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幼儿教师能有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心态,能拥有一颗“童心”,能时刻与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中产生共鸣。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优良人格特征,笔者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随机抽样调查了来自平湖市区三家幼儿园的30名骨干教师(园方推荐,每园10人),均为女性,经有效性检验,并经SPSS11.0数据分析和管理后,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在随机选取的30位优秀幼儿骨干教师中,性别角色为女性化的比例为13.33%,而性别角色处于双性化的比例高达86.67%,这从抽样分析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明优秀幼儿教师与性别角色双性化特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角色特征探究。随后,笔者随机抽取平湖市职业中专2010级、2011级幼儿师范专业学生80人(均是女生)组成施测样本,同样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共发放问卷80份,经人工问卷有效性检验,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0份,经SPSS11.0进行数据管理,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在随机选取的80名在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性别角色为男性化的比例为3.75%,女性化的比例达53.75%,双性化的比例为13.75%,还有28.75%的学生处于未分化。这说明,对于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角色而言,绝大部分还处于“单一化”倾向,其中以女性化特征所占比例最高。

对比幼儿骨干教师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格角色我们可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比例明显不足,这也就说明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性别双性化”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形成双性化的人格特质,在今后就业与工作的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性别角色”特征,我们又对80名学生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做了深入分析,按照男性化与女性化对应的题号分别计算得出了每一题的平均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是一份7点量表,每题低于4分属于低分,高于4分属于高分。最后,只有当男性化量表得分与女性化量表得分均大于4,才能判定为性别角色双性化。

从表3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男性化特征的有自我信赖、维护自己信念、善于分析、具有领导能力、易于做出决策、雄心勃勃,女性化指标的有理解力、温和的、温柔等指标均低于4分,处于低分状态。在男性化特征的独立的、具有侵犯性的及在女性化特征的对他人需求敏感、热爱孩子等指标上处于高分状态。

自我信赖、维护自己信念、雄心勃勃是自信心的外显,在这三个指标上得分不高,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同龄人群学习成就动机低、自卑心理发生几率较大,具有较强的自我消极认识。

善于分析、具有领导能力、易于做出决策、有理解力这是能力的显现,在这些指标上得分不高,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和中职生的教育环境和背景有关:在初中阶段,中职生很难获得类似于班委干部等岗位的能力锻炼;长期的学业失败体验也使中职生产生了自我能力的“怀疑”态度,甚至出现了“自我效能感低下”、“习得性无助”等感受。

温和与温柔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在这两个指标上得分不高,这说明学前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还存在较多的情绪波动、情感冲动等现象,碰到事情难以冷静、理智的考虑问题,在自我控制情绪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一特点还可以在“具有侵犯性的”这一指标得分较高上得以印证。

为了进一步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角色在人格特质上的具体显现,我们又采用了《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80名学生的次级人格因素做了对比分析。8种次级人格因素是对个体人格特征的进一步针对性描述,可以深入揭示个体某一方面个性特征的倾向与表现方式。其中,X1—X4以高低分趋势描述,Y1—Y4以均值比较描述。

从表4可以看出,样本在X2因素上趋于高分状态,Y1因素略高于标准均值,Y2—Y4均低于标准均值,其中Y3、Y4实际平均得分与标准均值相差幅度较大。

在X2因素上的高分趋势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群体倾向于外向性特征;Y2—Y4低于标准均值,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就能力、创造力、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等体现得不是很强,这三种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坚定与否、意志力坚强与否、思维能力活跃与否等特质密切相关。中职学生往往由于初中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等原因导致专业知识不扎实,自我学习能力缺乏,思维模式固定,自我定位偏差,从而出现发展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导致上述特质的缺乏。

Y2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对人格因素的综合评定,从数据反映,学生该因素得分略高于标准均值,这说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正常状态,但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育与训练加以不断提升。

至此,我们可以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角色特征做如下总结:(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性别角色”尚存在着“单一化”的倾向,其中特别缺乏的是展现自信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男性化特质与体现情绪控制能力的女性化特质。(2)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目前的性别角色水平所反映的心理状态总体是健康的,但是需要进一步加以提升。

三、“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有效运用

至此,我们不禁思考:是否能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引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呢?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点,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则是指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这既能解决当前中职幼师生群体中部分特质不足的问题,同时如果幼儿教师本身具备双性化的特点,兼有男、女优秀特质,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将此传递给幼儿,防止幼儿的性别角色缺失或者单一化。

1.要以德育活动为主要途径,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强烈自信”的男性化特质。德育活动是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德育活动对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展现自我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更能够在学校举办的系列文艺、文化活动中崭露头角。为此,我们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可以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集体形式参与学校的班级大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也可以组织部分学生以个人名义参加声乐比赛、器乐比赛等。在学生参加比赛之前,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有效的鼓舞以进一步激发士气。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摄影等方式留下学生精彩的表演瞬间,供学生事后自我欣赏,以进一步激励自己。在比赛结束后,要及时通过个别谈话、班务谈话、主题班会等方式对活动进行总结、点评,对在比赛和活动期间认真参与、积极表现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通过展现活动照片、视频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为其男性化特质的形成创设有利途径。

2.要以学科教育为主要渠道,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于分析”的男性化特质。有研究发现,我国的现有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化印象严重,特别是理科教材在科学外衣的包裹下,似乎以客观的、理性的、中立的、主客分离的方式编排知识传统的合理性,而恰恰是这种带有典型男性思维体征的教材编排方式,抑制了女性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造成女性在学校教育阶段的数理化能力普遍偏弱,呈现学习上的“性别分层”的社会事实[2]。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有效整合能力的主渠道,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在女生比例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善于分析、具有领导能力、易于做出决策、有理解力”等男性化特质缺失比较明显的事实。为此,作为任课教师,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将“女生同样可以学好理科类课程”作为目标,通过精心备课、收集资料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呈现给学生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分析、综合、决策等过程。如果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定比例的男生,任课教师也需要考虑男、女生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如在课堂学习行为上,男生多属于冲动型,他们反应及时,发言踊跃,不太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而女生多属于慎思型,她们思考、等待的时候多,但给出的答案语言表达准确,正确率高[2]。为此,任课教师可以尽量平衡地安排课堂活动,既安排男生擅长的分析推理活动,又安排女生擅长的综合概括活动。在课堂学习分组时,尽量注意男女搭配,促使彼此人格的互补。

3.要以日常生活为主要桥梁,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温和、温柔”的女性化特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气质品行的形成主要是靠榜样示范、自我模仿等。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班风会对每一位学生产生群体压力感,进而促使学生在班级中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所以,班主任需要在班风营造上大力创设“温和、温柔”的品性,通过解读温和、温柔的内涵,强调温和、温柔与优秀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自我展示温和、温柔的特质,等等方式,给予榜样示范和模仿的空间。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又一主要场所,在家庭中也需要引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温和、温柔”的品性,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访、和家长开展有效交流等方式予以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会赴幼儿园开展见习与实习活动,由此产生的幼儿园环境是学生所处的又一个日常生活领域。在幼儿园开展见(实)习之前,教师应清楚的告知学生幼儿教师的行为准则;在见(实)习期间,便于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言行,以使“温和、温柔”的女性化特质真正内化。

4.要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方式,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兼容并包”的双性化特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心理课、班会课等为空间,开展以培养学生典型的男性化特征(如坚定的、善于分析的、强有力的、独立的)和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如有爱心的、有同情心的、温和的、善解人意的)为目的的团体辅导活动,从团体建立、性别认识、角色体验、特质探索等角度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在“活动与体验”中帮助学生感悟“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特质。

参考文獻:

[1]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7.

[2]史红.学校“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方法与应避免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12-13.

作者:姚雁

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对中职学前专业学生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学生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概述。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总和。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职业能力是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必备素质,是社会职业的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探索出适合学前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展需要,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是实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关键所在。

下面就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简要论述对探索构建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模式与方法的研究。

1 建构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评价的观念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对学校教学实际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与信念。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从教的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必须重新构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了教学能力。使学生素质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新的教学评价理念要求是“关于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才是适应实现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评价。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对学前教育理念基本上没有概念,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把握教育规律,明确教育实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在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中,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建构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评价的观念。是执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氛围也是以“知识为中介,以人为中心”。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能把握教育规律,明确教育实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上做到“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实效。

2 对教学评价内容改革

原有教学评价内容存在着的单一性。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学生期末只考教材上的内容。而这些考试内容是与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相脱节的。这一点是教学评价与培养就业人才的瓶颈之一。因此,改革教学评价内容是势在必行的。

我们在钢琴,声乐,舞蹈等技能技巧课的教学评价方面实行了内容上的改革。

3 在改革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考试评价模式与方法

3.1 采用过程评价法

教学评价的改革中,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做到把对学生“学习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重结果轻过程”。造成了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败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应建立有利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发展性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结果的做法。变其为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注意学生平时表现,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及时指导解决问题。并确立学生发展的最近目标,把它与长远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做到关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均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让终结性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学生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把课程终结考试与学习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相结合,作为判定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系统原是两种成绩,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但是这种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出学生能力水平,对学生的考核考评只局限在校内的封闭方式,而且原来也只是任课教师一人在考试时自己给学生打分,没有同学科其他教师参加考试的交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考试评价的方法上进行了改革。

如:我们把原有的评价比例,改成平时学习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增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评价的比例。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主动性与创新性上。这样把“追求人人发展、人人追求发展”作为教学活动追求的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所谓“追求人人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人人追求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自信、自强。做到“不与他人比分数,只与自己比进步”。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使学生坚信,只要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 运用绝对评价法于实践教学评价

为了改变实践教学中重理论评价,轻操作评价的弊端。运用绝对评价法,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及适应其专业就业岗位。使教学评价标准依据社会行业一线的标准,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教学评价标准。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有“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课课改小组”,定期召开专业课改革研讨会。并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社会化的试行方案》。建立了学生能力评价社会化的考核机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训练中,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能逐步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放式考试。聘请了社会幼儿园的教师作为监考人员参加考评。让社会用人单位参与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中,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了解现有的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情况;另一方面由他们根据学生的现有的专业能力水平,对今后的教学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3.3 采取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指课堂上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的互动结合。是强调教学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的评价过程,可以把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4 改革了教学评价的模式

在建立学生能力评价社会化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对学期末考试评价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在专业技能课学期末考试时,变一名教师考试为多名同学科教师考试,一起为一名学生打分,取平均分为其期末成绩得分。这样做既避免了个人打分的偏差,又起到了同学科教师,互相检查各自学生学习效果的督促作用。同时使考试评价不仅是注重成绩考核,更把考试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表演能力训练的一种方式。

3.5 增加了学生参加社会演出实践的评价

学生参加社会演出实践、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中,成绩突出(或获奖)者,该项专业技能课平时的50%成绩记为优秀。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是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勤学苦练的佼佼者,加之期末考试如能正常发挥,期末总成绩可获得优秀。这种评价的建立调动、鼓励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演出,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3.6 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师把上述绝对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加以综合运用,对中职学前教育毕业班实习学生接受见习、实习等模拟幼教职业岗位工作要求设置的综合训练内容所进行的教学评价。它包括见习评价,实习评价。其中后者更为重要,实习评价包括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因为它是检验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基础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训练的成果好与差的依据。并直接影响到毕业实习学生的就业率。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的就业率多年来都达到了95%以上。

总之,在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中,寻求应用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新的模式与方法,把教学评价运用于学生学习课程的全程,以提高其职业能力作为研究中心。做到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改进“教学”。实现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实践证明,改进教学考核评价的模式、方法后,一方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加强了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课学习及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督促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培养、提高职业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同学科教师教学效果互相检查,也对教师教学起到了督促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构建起了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从而构建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的中职学校各专业学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Z].

[3] 王谢勇,等.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践技术与管理,2007,7.

[4] 容宏欣.构建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EB/OL].大榕树数学教研网,2005.

作者:郑林影

上一篇: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管理必要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