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是隶属于艺术学下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从明确目标与规格、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精品课程三个方面,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与具体做法,对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作以思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目前我们国家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被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之下,高等教育学校在开展声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的具体目标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尽可能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声乐教育;应用型;音乐教师

一、当前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的不足之处分析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等教育学校针对声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但是因为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所使用的具体方案等方面还是与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基础音乐艺术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缺少足够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使得最终的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影响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首先就是教学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孤立的问题。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没有给予课程的衔接以足够的重视程度,这就与当前我们国家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的具体需要产生了一定的脱节。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重点关注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等理论以及教学的具体方法,但是却没有将其与声乐课堂的教学进行相互融合,这就使得最终得到的效果不够理想。

第二点就是在教学的具体形式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声乐学科的教学均为一对一教学。虽然当前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应用了小组教学的方式,但是也依然是依照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发声以及声乐作品的演唱,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凸显出来,同时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没有达到足够的互动,使得如果出现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第三点就是对于课程的教材方面缺少统一的规划。因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授课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缺少足够的规范性。不管是声乐艺术作品的曲目、种类还是具体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与声乐理论课程进行匹配,教材的具体内容也是没有与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联系。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下文结合自身在学习与实践之中总结的经验,对目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学校声乐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进一步对声乐教学的根本目标进行明确

在这一方面,应该将声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與声乐表演专业之间进行更加明确的区分,以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作为出发点,重点教学声乐演唱与语言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加工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风格的声乐艺术作品,并能够抓住其中的特点进行演唱。除此以外,应该重点关注声乐课授课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由少年至青年嗓音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各个阶段内适合运用的发声练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针对性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更加容易得到提升。在声乐艺术作品的选择这一方面,应该重点关注我们国家各个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承以及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将其视为声乐教学之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三、在声乐演唱方法的教学以及教材的选择方面应重视全面性以及实用性

在过去很长时间所应用的声乐演唱教学方法之中,普遍是根据学生的音色将其划分为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并且在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确定了演唱方法那就不会进行改变,所选择演唱的声乐艺术作品种类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显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优化方案:在大一学年的教学中,依照学生的具体音色以及音域将其声部以及训练的演唱方法确定下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并且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在音色以及音域方面的优势来做到科学合理的演唱。在大二学年的教学中,在学生原本的歌唱能力下,以积极地态度带动学生对其他声部进行相应的了解以及学习,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声部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教学课程内,使学生能够对于声乐演唱的理论做到进一步丰富,并且了解其他声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重点。在大三学年的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其他演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及规律。大四学年学生应在重点练习自身擅长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地对其他演唱方法进行训练。

四、声乐教学改革

(一)程度相近的小组课

在小组课教学初期,教师可以把歌唱特点相似的学生编在一起进行教学授课。由于是声乐系统学习初始阶段,许多学生歌唱时不能准确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不能认清他们的声音问题出现在哪儿,而且歌唱者自己听到的音响效果(内耳传导声音)与他人听到的音响效果(外耳传到声音)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教师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意图纠正歌唱毛病。如果把这些程度、音色、音域、毛病等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编在一组上课,既可以让他们通过发现出现在别人身上和自己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来更好地体会教师所提出的教学意图。

(二)共同发声、单独歌唱的小组课

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同时进行发声训练,教师需要听辨出哪个学生的声音状态有问题,然后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发声练习,并指出其毛病所在,在这期间其他学生要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最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逐步达到作为一名合格声乐教师的标准。

(三)小组观摩课(不同程度或不同唱法)

由歌唱程度较高的学生做教学示范,其他相对歌唱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可以近距离地树立直观的声音审美观,对高程度学生起到了表扬作用,对低程度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荔.高职院校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相结合问题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35.

[2]刘栋梁.地方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13):14-15+26.

[3]任占忠.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型声乐人才的有效对策[J].音乐时空,2013(6):127-127.

作者:崔富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2:

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与实践

摘 要:民族声乐演唱是隶属于艺术学下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从明确目标与规格、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精品课程三个方面,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与具体做法,对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作以思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 专业方向 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先进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演唱是隶属于艺术学下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它肩负着培养专业民族声乐演员、专业教师、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等行业人才的使命。当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趋势已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涵式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是目标,课程是关键。本文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为例,试结合现阶段的教学实际与具体做法,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作以思考。

一、明确目标与规格

课程体系是在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导原则下,将课程的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等重要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支撑关系加以构建和组合,以使其在动态的循环过程中统一指向并达到既定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目标,实际即为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它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完成培养规格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而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则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调整,它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一命题,而对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度、组织形式与效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人才层次、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它既要能满足专业拔尖人才的需要,又要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既要能为文化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又要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迅速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

基于此前提,结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的相关要求,结合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学实际,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①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要使学生能够“熟悉党和国家对于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以及“音乐学、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独立研习、分析音乐作品,并在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的基本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了解相关音乐表演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并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②

二、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可持续优化的课程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体系的功能,并协调各个设计环节,最终实现设置目标。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专注于技术和技巧,更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教学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兼具专业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各课程模块的设计既要互相支撑,又要互相补充。

1.模块结构设置合理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包括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等。另外,按照专业特点与需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时比例需大于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应占必修学时,理论与实践两类课程须保持一定的平衡。

在必修课部分,公共基础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另开设如大学英语、语文、艺术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等理论或实践类课程,旨在结合教学实际,培养身体素质过硬,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一定实践标准,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能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与写作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等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技术层面分析所演唱作品的结构、织体、和声功能与旋律特点,促进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音乐史类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中西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流派和艺术思潮等,“以史为鉴”,提高学生对于创造美及审美的价值判断能力;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极具专业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课程,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论讲解为指导,运用讲述、欣赏、模唱等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国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风格,既便于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又从实际演唱的角度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钢琴演奏则根据学生演奏的不同水平及程度,因材施教,提高演唱专业方向学生的演奏能力,提升其音乐修养。

专业主干课除开设民族声乐演唱及民族声乐钢琴伴奏等与本专业方向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课程,还开设形体、表演等提高学生舞台综合表演能力的课程,以及合唱、民族歌剧排演等需在声部演唱和表演上团结协作的实践类课程。

在选修课部分,公共选修课主要借助实际开设的选修课和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向学生讲授科学、历史、军事、法律、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则为有能力、有精力和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专业进阶课程与实践类课程,如民歌合唱排演、部分专业基础课的高级班等。

在综合实践部分,主要设有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二者既为集中实践环节,又属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

2.知识能力相互支撑

从纵向上看,课程体系“属于一种人为结构,是人们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③从横向上,课程体系应以课程为单位,以模块为组合,打破了专业(方向)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为宗旨,着眼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丰富其舞台实践经验,开发其潜能,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其对自身专业(方向)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和了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院办学特色的形成。

而且,一门或一类课程,应尽量不止于提供一种知识或能力,它应从多维度、多视角,为学生开放获取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信息平台。譬如,公共基础课及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侧重于人文社科、实践与应用等知识的讲授,并兼具对学生理论认知、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应着重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演唱、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综合实践环节,应是对实践与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检验、锻炼。

总之,优化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必修课课程的选择与设置应能够保证并满足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与知识;选修课平台应争取开设多门专业延伸类、拓展类课程及综合素质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教学与舞台检验的结合,发掘艺术市场需求,在实践中精进专业技能。

三、打造精品课程

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建立与实践,具有相当广的普适性。一是目前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艺术系中,均开设该专业方向,各院、校、系间可借鉴、交流经验和做法。二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共性,区别主要在于专业主干课及部分其它课程,研究其一便可窥之二三。而也正因其普适性,我们更需积极建设与筹备,在现有的课程中打造精品,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和课程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与更大范围、更多数的学生和教师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打造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不断探索和努力,如:

一是根据学术前沿动态,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争取“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本专业教学特点,修订、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的重点难点”等,革新教学手段。④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卓越的教学能力,较高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打造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三是注重教材建设。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的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得以传授、践行的途径”,它的建设“对于教学实践、演唱实践、创作实践、理论研究、教学法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⑤四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持久的投入、维护和开发。一个成熟度高、操作性强的资源平台,必须保证系统设计的先进性,同时做到画面简洁、明朗,操作项直观、便捷,内容丰富、严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高校应在建设过程中做好保障工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速度,在广泛引起学生和教师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硬件资源的工作效率。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是课程体系成熟、优越的标志,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来说,除专业主干课之外,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有专业特点、地域特色,互动性强的课程,也可打造为精品课程,通过资源平台与其它音乐表演专业进行共享。

现代高等教育语境中的民族声乐,是孕育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门艺术形式,它的教育体制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成熟,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实践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回顾沈阳音乐学院近年的课程体系实践经验,我们也发现了体系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在师资、教材乃至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该课程体系还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深入研讨,通过大量实践与成果分析,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期达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最终教学目的。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6.

③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④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⑤刘辉.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J].音乐艺术,2008(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刘辉.关于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J].音乐艺术,2008(2).

[4]李芳屹.关于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3(1).

[5]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6]刘湛.音乐表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之声,2014(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

作者:史玉学

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 篇3:

谈民族声乐高等教育中形体课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专业介绍中,国家对音乐表演人才明确提出了“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作为一名常年工作在民族声乐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结合该目标的具体要求,本文从修正身体形态、提升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能力三方面,阐述了形体课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声乐 高等教育 形体课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该项工作主要针对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对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发展趋势的适应能力,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对高等人才在层次、规格、类型上的需要。新目录调整后,艺术学为新增门类,民族声乐演唱下设于艺术学的音乐与舞蹈学类中,归属于音乐表演的一个专业(方向)。

新目录对音乐表演人才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音乐表演”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 结合这一目标,笔者作为工作在民族声乐高等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形体课在培养、提高、完善该专业(方向)人才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进行如下阐释。

1 修正身体形态

由于专业的特征与需要,为了更有利于舞台形象或教师形象的塑造,更深程度迎合当今社会大众对表演人才的主流审美,绝大多数高校在选拔人才的最初阶段,就已对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学生形象和形体的基本资质,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入学后,随着专业演唱技巧的提高与日趋成熟,对学生形体“美”的培养与塑造也成为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体课的开设正是完成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教学手段。

大学教育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逐渐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自我审美意识的增强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内外兼修”,大多数学生对个人的体型、体态等具有明确的自我要求。譬如,在基本的身体形态上,追求骨骼发育正常而不粗大;肌肉均匀,身体脂肪参数适当;双肩对称平直;脊柱正直侧曲;胸部线条明显;腰、腹、臀部紧实;腿部修长;足弓明显等。这种追求尤其体现在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身上。对于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来说,尽可能多地获得展示机会,站上不同的舞台,面向更广泛的观众,几乎成为他们的毕生所求。在此前提下,除了基本演唱技巧之外,如何能拥有以及保持健康、优美、苗条、协调、表现力丰富的身体形态和语汇,已成为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形体课是以人体科学为课程基础,对学生进行身体健美训练和相关理论的传授,对塑造优美的体态和仪表,培养学生的鉴赏与表现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形体课通过借鉴舞蹈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修正身形,端正体态,协调肢体,延伸意识。为了适应专业特点与作品要求,大多数形体课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与基础,适当参考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的技术与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展。另外,音乐是形体训练的灵魂,除了伴奏作用之外,对其韵律的正确把握,对其内涵的准确理解,可以使学生的姿态更舒展、更优美,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旋律上而非肌肉的紧张感上,以此放松和愉悦身心,提高学生对美、对艺术的感受力,促进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以及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加强。在课堂教学、练习以及考试等教学环节中,教师也会针对专业特征,有倾向性地选择民族声乐作品作为伴奏曲目,以使形体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通过形体课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身体形态得到良好的发展,气质类型得到成功的塑造;除此外,教师还可以端正学生追求形体美的观念与心态,纠正盲目节食减肥的错误方法;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针对性较强的身体训练,在先天条件各异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学生塑造修长、匀称、协调、优美的身体形态与肢体语言。

2 提升艺术修养

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更在于表现,它擅长用静态或动态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修养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所具备的艺术知识水平及能力。如果没有创作,欣赏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欣赏,创作的价值便无法体现。表演艺术尤其强调了演员在作品的二度创造和展示环节上,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演员专业素质与艺术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表演及作品本身的成败。对于演员来说,其艺术修养既包括技术层面的专业技巧,又涵盖技术之外的几乎所有知识结构与层面,譬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创造力、鉴赏力、社会经验、生活情趣等等。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欣赏习惯也发生着转变,声乐艺术已从听觉艺术转向了视觉与听觉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不仅仅是用耳朵进行简单的欣赏,同时还会用眼睛去欣赏演员的表演。演员的举动应以完美地表现歌曲思想内容为前提,并使得观众在歌声与演员的姿态举动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歌唱演员应以最完美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并给予观众全方位的、最深刻的印象。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当仁不让地扛起了这面大旗,歌唱与身段的完美结合一直是我国民族声乐追求的境界,它大大扩展了创作的视野,将单纯的听觉艺术与视觉形象相结合,使得表演达到情景交融,视听同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歌唱艺术的美学感染力。如宋祖英在国内外成功举办了多场演唱会,便是有力的证明——高超的演唱水平,华丽且极具创意的舞台与服饰,以及亲切活泼的舞台表现力、调动力。这种主流审美形态,决定了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者,除了演唱能力之外,还应具有艺术家的气质,能够具备恰如其分地驾驭服装与配饰的能力,以及与舞蹈演员配合协作的能力。而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赖专业课的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形体课的课程属性、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便正是专业课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体课教学,在帮助、训练学生理解形体训练动作的基础上,以教师的亲身示范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寻找思想、眼神、动作的协调性与配合度,追求演唱作品或塑造音乐人物形象时,能够以更理想的状态形神兼备地展示个人的艺术魅力。同时,形体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的塑造与锻炼,更拓展了他们在音乐及其它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扩展他们艺术常识的视野,以舞蹈、形体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配合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姿态更舒展,气质更高雅,并能够全身心地进入音乐所描绘的情境,提高其感性领悟音乐情感的能力,以及通过身体语言理性表达作品美感的能力,提升学生在美学范畴上的艺术修养。

3 提高综合能力

站在历史宏观的角度看民族声乐艺术,它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身就应该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看民族声乐艺术,它已完善为“中西合璧”的当代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平衡艺术形式、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微妙联系,而且要求演员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能够完成全方位的表演,以满足时代、社会、群众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如民族歌剧便是典型的民族声乐综合艺术,而形体的表现力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当前社会、教育以及就业的发展趋势,都对大学生是否具备“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形体、舞蹈常识与能力的培养,便是切实完善地提高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保障。

譬如,通过规范的形体训练,学生在演唱作品乃至扮演角色时,能够通过眼神上下左右的转动,以及视线远望或近观的组合;通过表现“喜、怒、哀、怕、羞、狠、愁、恨、呆、蔑、盼”等面部表情,以及“引、定、开、放、托”等手势,更好地塑造和表现不同类型民族声乐作品及其中人物所处的情境,所具备的性格及所展露的情感。 这种训练及能力掌握的必要性,是培养一名优秀民族声乐演员的重要指标,更是辅助其塑造音乐形象的必要手段,如彭丽媛在《党的女儿》中的精彩表现,便正是源于其综合能力的储备与展现。虽然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形体语言,在难度与组合的多样性上并不像戏曲身段那样复杂,但它们的作用却异曲同工,其目的都在于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即通过“形态”锻造“韵味”。对于民族声乐高等教育而言,为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正应兼具“声”与“韵”。形体课的开设与教学,既是为了完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更是为了加深学生艺术形象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声韵”与“身韵”,帮助他们更透彻地领悟民族声乐艺术的境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提升他们在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丰富民族声乐高等教育的“内涵”,全面提高该专业(方向)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胜环.《从民族声乐形体表演看声乐的艺术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刊.

[2]李景红、蒋桂凤、蒋满华.《形体课对女大学生形体成熟美塑造的探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刊.

[3]肖灿.《浅谈高师音乐专业舞蹈形体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8月刊.

[4]解涵.《高校女生形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2月刊.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6]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39页.

作者:宋阿娜

上一篇:韩国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