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价值影响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产生了冲击。我们要根据网络文化的发展,重新梳理中小学生的德育课程内容,以保证我国中小学生能够在先进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负面价值影响下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负面价值影响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互联网影响下的大学生负面思想传播模型与教育策略

摘 要 针对当前仍缺少大学生负面思想传播模型的问题,本文建立一类基于互联网影响下的大学生负面思想传播模型。给出模型的平衡点,并指出模型在平衡点处全局渐近稳定。通过对可控参数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若干策略建议。

关键词 负面思想 传播模型 教育策略

0 引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也对人们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各种不良思想在互联网中得以快速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传媒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1]负面网络文化等多种因素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需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2]创新思想教育方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

负面思想的扩散过程,本质上是负面思想的传播。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传播模型的方式分析负面思想的传播行为。众所周知,传播建模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网络传播问题,如谣言传播、[4]计算机病毒传播[5]与信息传播[6]等,与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相比,传播建模能更为客观地揭示传播规律。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缺少基于互联网背景的负面思想传播模型。在本文中,充分考虑互联网对负面思想传播的影响,建立大学生的负面思想传播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建议。

1 负面思想传播模型

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两个群体,即正面状态群体和一般状态群体。正面思想状态群体由班干部和党员构成的思想政治水平过硬的大学生群体,不易受到负面思想侵蚀;一般状态群体是由其他大学生构成,比较容易受到负面思想影响。可将一般状态群体划分为三个仓室:易感染者(S),即未受到负面思想影响的大学生个体;感染者(I),即已受到负面思想侵蚀的大学生个体;移出者(R),即已被治愈的大学生个体。根据前述群体划分,提出如下假设:

(1)大学生总量保持不变,假设为N;正面状态群体总量保持不变,假设为M。

(2)由于受到互联网负面思想的影响,易感染者以的速率转为感染者;一个易感染者平均与个感染者接触而转为感染者。

(3)在思想教育的作用下,感染者以b的速率转为移出者;一个感染者平均与个正面状态大学生接触而转为移出者。

(4)在互聯网负面思想的影响下,移出者以c的速率转为易感染者。

(5)易感染者平均与个正面状态大学生接触而转为移出者;在思想教育的作用下,易感染者以的速率转为移出者。

根据上述假设,可得如下状态转移图(图1)。

3 思想教育建议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提出如下思想教育策略建议。

(1)加强对易感染者和感染者的思想教育可有效降低负面思想感染水平。特别地,在相同条件下,加强对易感染者的思想教育效果更佳。因此,思想教育资源应更多的向易感染者倾斜。

(2)应充分发挥正面状态大学生的正面思想传播作用,即加强正面状态大学生充分与一般状态大学生的接触,实现对负面思想传播的抑制。特别地,在相同条件下,使正面状态大学生充分与感染者充分接触具有更加的抑制效果。因此,可让正面状态大学生在感染者群体中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宣传活动,消除负面思想的影响。

4 致谢

本研究由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传播建模与教育策略研究”和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提供资助。

参考文献

[1] 谢向波.网络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70-71.

[2] 彭信芳,张清学.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58-59.

[3] 刘斯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66-67.

[4] 刘小洋,刘超,刘万平.突发公共事件的非线性时变传播模型与舆情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22):149-151.

[5] Wanping Liu,Chao Liu,Zeng Yang,Xiaoyang Liu,Modeling the propagation of mobile malware on complex networks[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 Numerical Simulation,2016.37(1):49-264.

[6] Ruzhi Xu, Heli Li,Changming Xing.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for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13.2(1):1-6.

作者:刘超 刘小洋 杨宏雨 曹琼 张光建

负面价值影响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对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产生了冲击。我们要根据网络文化的发展,重新梳理中小学生的德育课程内容,以保证我国中小学生能够在先进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网络文化 中小学德育课程 影响 改进策略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应用到校园教育的每一个方面,这也使网络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传播手段,同时以网络资源为主要依托,在网络的活动中形成具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中所承载的信息和知识量,包含人们的思维方式,以网络文化的领域剖析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建设体系,对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课程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网络文化发展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影响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道德的社会化,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需求,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更新德育课程的内容,也能够抵制课程内容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负面作用。网络文化对于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下虚拟课程对真实课程的削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虚拟网络文化使部分客观的内容被忽视,因此在网络上制造谣言、恶语伤人的现象非常常见。还有网络流行文化,其主要内容远离现实,忽略了其中实际的德育影响因素,使学生难辨真假是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中小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紊乱,这一点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具有不可言喻的危害。

(二)网络信息的实效性对于德育课程滞后性的扬弃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以更好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特色,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体系相对比较稳定,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只有经过反复验证的课程内容才被纳入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这样就会导致学校德育课程更新的速度过慢,很难体现现阶段中小学校园德育工作的焦点,导致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

三、网络文化下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

(一)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强化课程内容

尽管网络上的内容虚实都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摒弃一切网络资源。网络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其中也蕴含有真实的价值和理念。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还需要进行真实的反映。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以便于强化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先进的环境下完成德育课程的学习。

(二)利用网络文化更新德育课程内容

校园中的德育教育需要紧随时代的脚步,适时地根据社会的要求来促进中小学生德育教学的实际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利用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教学特征,开辟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建立起德育课程信息网络,使网络上的内容与中小学德育课程相结合,利用网络上的信息及时传递德育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网络文化时代对德育课程的要求重新修改德育教材,使中小学生的德育课程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根据网络文化的具体内容拟定新的课程,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牢记于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时代,中小学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的具体构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合理安排。因此,德育课程内容不能够马虎随意,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按照学生性格的不同以及校园其他课程的安排,合理设置德育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网络文化的具体内容,了解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采取措施,灵活应对,使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能够扎实有效地进行,使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作者:白冰

负面价值影响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在现代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将网络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和传统文化互补,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价值理念。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主体影响力与话语权降低、教育客体沉迷于网络的问题,为了提高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构建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体制。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伴随着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快速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促进了社会公众思想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思想与理念的关键途径,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应当要积极加强教育改革,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各种文化,逐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开始盛行,在许多行业领域中都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并逐步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工作方式与习惯,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也应当要注重融入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优势,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冲击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总结了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网络文化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与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理念,使其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与学习问题,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1 ]。网络文化自身就涵盖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是互联网环境下逐步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具有显著的虚拟性、信息化等特征[ 2 ]。随着网络文化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我国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积极引入了网络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泛宣传。例如高校借助于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于网络平台向大学生展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就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的产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并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2.和传统文化互补,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价值理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聚集了大量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然而随著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紧密,网络文化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拓展和补充。不可否认,在当下网络文化中存在一些有悖于传统文化的元素,然而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帮助,有助于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3 ]。当下推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有助于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问题的管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引入当下时尚的网络文化,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优质网络文化思想精髓,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理念。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常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输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客体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取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主体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产生较大影响。然而伴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能够依托于各种互联网平台接触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另一方面受网络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导的知识信息,很难以固定理念被学生所接受。大学生能够从网络文化中了解到西方文化和思想,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进行对比,容易出现固执不良的思想,难以充分认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内容和思想。换言之,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进一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使其不再具备理论传授者与信息垄断者的优势[ 4 ]。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不仅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同时也存在许多阻碍大学生成才的虚假、低俗等文化。在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不良文化的影响下,不利于大学生构建健康的价值理念。得益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大学生能够在互联网环境中充分放飞自我,将自身个性尽情展现到网络中,并且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从而导致网络环境中,传统道德与法律对大学生的管控效果大大降低。一部分大学生享受网络世界带来的愉悦感,不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身边人沟通交流的次数越来越少,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陌生。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十分快,极易使得社会中的一些冷漠极端问题迅速发酵,充斥在各个网络平台中,这些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知识相矛盾,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5 ]。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

1.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第一,要重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控。校园网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要积极开展校园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质量,尽可能的防范负面信息进入到校园网络中,防止对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依照“重视发展,促进管理,发挥优势,有效利用”的原则,不断健全互联网监管体系,保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稳定发展[ 6 ]。

第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高校必须要充分挖掘网络教育优势,加强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将校园网络构建成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重要教育载体。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构建中的主导地位,全面掌握和了解现阶段互联网发展特征与趋势,构建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优质网站,提高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引导。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网络文化,还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想觉悟,深刻认识到西方思想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防止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2.加强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思想政治老师应当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意识,主动学习和探索网络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文化教育素养。此外,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活动中命令式思维已经不能够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发展需求,老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构建与现代网络社会同向而行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宣扬时代精神,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确保大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3.构建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体制

为了确保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严格落实以下几项原则。首先,坚决遵守方向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显著的阶级性,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以社会主义为主线。其次,坚决遵守人本化原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与大学生价值的协调一致,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基础创设有效的网络教育体制。再次,坚决遵守主体性原则。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教育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基于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后,坚决遵守生活化原则。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文化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在基于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应当积极寻找大学生网络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契合点。坚持以上教育原则,联系高校不同部门,共同构建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体制,推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教育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充分发挥各种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较多的问题,充分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联系网络文化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2]杨茂.网络文化教育:教育环境改变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1):43-47.

[3]彭信芳,张清学.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8):58-59+67.

[4]袁利民,沈文华,王小燕.网络文化环境下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55-59.

[5]熊富强,徐刚,朱娅.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77-79.

[6]李素芬,岳峰.把握网络文化精髓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04):133.

(责任编辑:姜秀靓)

作者:鲁耀龙

上一篇: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浅议论文下一篇:英语人才培养与服务外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