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影响下城市雕塑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资和精神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的代表,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雕塑应当是集建筑学、美学、历史学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文化影响下城市雕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影响下城市雕塑论文 篇1:

探讨城市雕塑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城市雕塑空间属于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雕塑与城市雕塑公共空间关系的解读,结合城市雕塑空间设计原则,总结出适合当代城市空公共间需要及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城市雕塑空间的提升策略。

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经过雕塑的发展,从室内的架上雕塑走到室外,变创作出了城市雕塑。优美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城市雕塑创作的基础,而优秀的城市雕塑,又能使特定的空间环境独树一帜。两者之间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创作之初所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性。下面通过对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之间存在形式的外在联系及建设城市雕塑所要表达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

1.存在的形式

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位置,是其对公共空间影响结果的根源。确定城市雕塑所处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确定城市雕塑主题选择合适的位置,另一种情况是确定公共空间环境设置城市雕塑来提升空间品质。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尺度大小,是其与周围景观环境、建筑物等和谐共存的基础。城市雕塑尺度的确定:一方面是依据表达的主题选择合适的尺寸,另一方面根据公共空间适合的雕塑的比例关系来确定适宜的尺度,可以确保最好的展示效果。城市雕塑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造型,重要之一在于造型是作者对空间环境理解,之二是城市雕塑空间为观看者展示了自己的模样。

城市雕塑的存在形式是观者视觉上直接感受到的。城市雕塑的存在形式是即是其外貌,是雕塑作品引起公众产生审美共鸣的首要因素。它应该与空间环境中已有的各种造型元素协调呼应,并达到完美结合、高度统一,最终成为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结合体。

2. 表达的内容

城市雕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它与城市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界定和制约。其设计是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城市公共空间所处地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立意与地域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上,并结合时代背景来完成。这样才能使作品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不失本土文化的内涵。成功的城市雕塑设计应该掌握好城市空间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之间特有的联系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整个城市和全体市民,每个市民都有享受它的权力。城市雕塑则是处于公共场所之中,同时也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城市雕塑以它特有的空间语言、造型、表现方式展现着自身的美感,反映着公众的意志。

城市雕塑空间设计原则

1.人性化设计与公共参与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特有的、以及与大众共存的象征物,并且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亮点,它以艺术的手法凸显出人性化的原则,将市民的公共意愿、民众的能动性、民众的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城市雕塑艺术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把城市生动和精彩的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性,潜移默化的变为大众的自觉意识。由此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具备公共性特征。

2. 适应性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城市雕塑所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强调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体现适应性原则,从而确保创作出的城市雕塑在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浓厚的地域性特色。这里的适应性大致可以包括文化的适应性、形式的适应性、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人的生理及心理适应性。

3. 主题性

雕塑作品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雕塑艺术,人们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其主题性的传达。要求雕塑的立意必须明确,并且要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城市的特点,否则如果这座雕塑不能为这个地域的大众所接受,那么它就很难在此存在。公共空间中雕塑设置的立意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方面去考虑。

提升城市雕塑空间品质策略研究

1. 高品质城市雕塑植入

无论是城市雕塑需要安放的的位置,还是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城市雕塑来美化。高品质的城市雕塑是改变城市雕塑空间的重要因素。高品质的作品体现在它的主题标新立异;体现在它的色彩与材质可以永久存在;体现在它能展现出地域特色与时代感。高品质的城市雕塑植入到空间中是提升城市雕塑空间品质的先决策略。

2.合理布局与规划

城市雕塑的选址与落位是需要科学规划的,不能没有前瞻性的思考与设计。在城市雕塑空间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空间环境的改变,从而使雕塑作品不在能够接近公众的审美情趣,以至于改变周围环境甚至对整个城市失去亲和感。合理的布局会避免空间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城市雕塑空间变化,从而失去原有的高品质。

3.管理维护的延续性

无论是设计多么出众的城市雕塑空间,只有长久的存在,才可以真正的融入到城市当中,才能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保障其长久存在就需要不断的管理与维护。城市雕塑的保护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两项。

结论

任何一处城市公共空间,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内在的与外在的空间变化而会使整个公共空间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空间的变化上,外在的改变是相对被动性的,内在的改变则具有主动性。城市公共空间如何能在外在空间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是需要其内在品质的提升,不断的探索提升城市雕塑空间品质的策略是必要的。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继续努力完善。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历史文化影响下城市雕塑论文 篇2:

景观艺术语境中的现代城市雕塑研究思路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资和精神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给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的代表,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雕塑应当是集建筑学、美学、历史学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文章以景观艺术语境为出发点,以现代城市雕塑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当前我国在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当如何使用景观艺术语言帮助开展现代城市雕塑建设,力求为城市雕塑的良好发展增添助益。

关键词:景观艺术语境;现代城市雕塑;历史文化;美学

艺术性是检验现代城市雕塑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历史的长河中,艺术领域发生了几次重大变革,每次變革都会产生新的艺术思想和理念,对设计领域影响深远。19世纪中叶,现代景观设计由西方国家兴起,主要用于弥补现代工业技术给城市生活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当代艺术家在设计方案时将新派的设计思想和语汇融入其中,设计成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深受年轻人喜爱。现代艺术对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影响颇深,如何使其更好地为雕塑设计服务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城市雕塑及景观艺术语境

(一)城市雕塑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起来的,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高级聚落。城市文明衍生了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汇集了整个城市的人文风韵及历史风貌,不仅梳理了城市历史文脉,也挖掘了城市的文化资源,增添了城市美感与人文气息,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城市雕塑是与城市紧密相融的立体空间艺术,它通过加减法、扭曲、组合等技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对铜、石材等不同材料进行艺术加工,通过风格各异的雕塑艺术形式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美好愿望。

现代城市雕塑往往融入城市公共景观之中,是城市公共景观的点睛之笔,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其风格要与周边的建筑和环境相符合,要能反映出城市的人文情怀,不可突兀。城市雕塑品种繁多,通常按材质、艺术表现手法等进行分类,如从功能上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等,从艺术手法上可分为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写意雕塑等。

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精神性,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雕塑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普及,同时人们对城市雕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尊成功的城市雕塑可以让人们无距离地感受和欣赏一座城市的历史韵味和精神追求,给人以精神洗礼,它会成为一座城市的符号,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并较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二)景观艺术语境

景观艺术语境通常是公共环境艺术作品设计时考虑的重点,现代城市雕塑是景观艺术的重要构成。城市雕塑与环境景观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雕塑设计应充分考虑整体景观对雕塑的影响,雕塑必须融入景观艺术语境之中,成为城市景观艺术语境的一份子。城市景观艺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蕴含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等多科学内容,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对城市的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现代城市雕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雕塑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发展给城市雕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各界对城市人文景观欣赏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城市雕塑立意愈发新颖,作品选材更加宽广,艺术风格更显多元。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雕塑作品走进我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城市象征,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亲和力。进步虽然可喜,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不足。

(一)缺少规划统一

每一座城市都是用历史岁月雕琢的,城市文化印记在岁月的长河里沉淀并渐渐彰显,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雕塑作品因城市历史厚重感不同,其创作构思和作品表达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不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去整体调整规划,则城市的整体布局会显得散乱,缺少规划统一。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整体规划缺位。在城市发展规划设计中,部分地区政府的规划部门与雕塑设计部门缺少交流沟通,对城市的整体景观艺术语境构思,特别是未来发展定位不够全面和精准,导致城市整体景观和公共艺术作品布局有零散之感。部分规划管理者艺术修养有限,无法准确地对雕塑艺术质量进行评价。例如,原鞍山市火车站前广场修建的外国游客铜像,鞍山非国际城市,鲜有国际友人,且铜像过于体现外国女性身体曲线,既不能代表鞍山钢铁之城的特点,也不符合道教圣山的旅游定位,没有过多久便被拆除,毫无价值体现。二是未形成雕塑体系。当前,不少城市的雕塑作品呈现出位置零散、表现内容不统一的问题,缺少围绕城市历史和人文景观布局系统规划、合理定位的意识。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20世纪80年代北京昌平地区的雕塑一条街,由于不按艺术创作规律创作,作品艺术品位不高,制作粗糙,严重降低了城市形象,群众口碑差。

(二)与环境融合度差

城市雕塑和环境融合度差主要表现为:一是与周边环境相背离。雕塑应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雕塑作品只强调彰显个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各自为政的做法使得雕塑作品倍显突兀,缺乏整体统合美感。二是缺少场所意识。城市雕塑必须具有较强的场所意识,雕塑作品在场所中大小要适当,否则会造成土地、空间资源浪费。比例不当还会降低雕塑作品的艺术性,影响景观艺术语境的整体性,使其观赏性大打折扣。

(三)设计不合理,缺少特点

很多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题类同,设计者的构思和作品相似度高,缺少新意和个性。我国城市有的以钢铁闻名,有的以石油闻名,这些城市在设计雕塑作品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相互模仿。很多现代化城市都喜欢用科技电子等符号作为代表企业或城市的标签。除缺少特点外,艺术品位低也是影响雕塑质量的重要原因。

(四)工艺流程把关不严,材料使用不当

有些雕塑作品设计精妙、造型深入人心,但材料选择不当,制作工艺粗糙,不仅缩短了艺术作品的寿命,同时也影响了观看者的感受,拉低了雕塑的档次。当前,部分城市管理者和建设单位对雕塑的艺术品质和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如大幅缩短工期,有违雕塑创作和制作规律,有的过于追求低价格,导致制作者选择材料时追求低端、节省,甚至省略部分工序,这些都影响到作品质量。例如,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的优秀作品齐白石雕像,用的是玻璃钢材质,但脱模后表层石膏、脱模剂清洗不干净,导致作品表层附着力弱,作品完成不久便出现了表层脱落现象,严重影响作品整体美感。

三、景观艺术语境中的现代城市雕塑建设思路

(一)雕塑分布

矗立在城市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要与城市的空间环境相互融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点睛之笔。城市雕塑应具备四大特性:一是整体性,是指雕塑作品在城市空间环境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要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详细阐述作品的体量大小、安装位置、空间关系等。二是关联性,事物不可能独立存在,彼此是相互聯系的。景观雕塑应与周边景观、建筑等形成主次、呼应、补充、烘托等关系。如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带有空洞的雕塑常常起到很好的框景作用,使雕塑作品与周边景观浑然一体。三是层次性。景观雕塑作品要有空间层次,与周围建筑要主次分明,能凸显出空间韵律美感。四是对比性,是指设计者在设计构思阶段反复推敲城市整体建筑环境和周边景观艺术语境等,避免出现雷同。

(二)与周边景观元素融合

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雕塑要与其周边空间内的建筑、树木、水景等景观元素融于一体,能同时满足人们视觉、心理和行为审美,烘托周边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增强雕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例如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等艺术家设计的南京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该群雕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与周边环境相互促进,周边高低错落的环境大大增强了雕像气势磅礴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也成了整个广场聚焦点,使整个广场环境有了灵魂支柱。

(三)造型创意

现代城市雕塑应是时代特征和城市文化结合体,体现城市现代化进程,借助现代化手段和新型材料表现设计者的灵感。现代城市雕塑创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写实造型创意,主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内容。但写实雕塑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完全对模特进行照抄,创作者往往通过归纳、概括、取舍等艺术处理手法表达个性理解,如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二是抽象造型创意,也称意象造型。抽象雕塑往往运用变形、简化、夸张、省略等艺术表现手法诠释创作者对事物美感和本质的思考,甚至夸张到与原始对象大相径庭,它能向观者传达出写实造型无法表现出的境界。三是写意造型创意。吴为山先生认为,在西方雕塑的影响下,中国雕塑最初也一直是以写实雕塑为主,但是写实无法准确形象地表达出中国文化之“美”。具有东方之美的写意雕塑向世界大胆展示出“中国诗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共鸣。四是形态造型创意。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注重雕塑与周边景观的形态关系,通过雕塑造型为整体环境增添连通性质的美、层次性质的美、附贴关系的美等,以此丰富整体景观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语境中的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能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是城市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我国城市雕塑起步较晚,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缺陷。城市管理者和雕塑设计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将雕塑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将城市环境、主题寓意等因素纳入设计考量,切忌模仿照搬,用最佳的材料呈现出最精巧的设计,为城市美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洁文.浅析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J].城市文化,2016(12):145-146.

[2]周小瑾.景观艺术语境中的现代化城市雕塑研究思路分析[D].河南大学,2011.

[3]苏文婷.现代艺术语境中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8):165-169.

作者简介:

袁永标,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

宋靓靓,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艺术。

作者:袁永标 宋靓靓

历史文化影响下城市雕塑论文 篇3:

对城市公共雕塑的再认识

【摘要】 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公共雕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也不例外,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中有些并不能美化我们的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公共雕塑的认识模糊不清。本文在通过对城市公共雕塑发展历史的梳理基础上,阐述了发展城市公共雕塑的实际意义,总结出了能创作出展示城市历史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反映人们精神的城市公共雕塑作品的新思路。

【关键词】 城市公共雕塑;再认识;城市空间环境;新思路

谈到城市公共雕塑,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它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要把它和传统雕塑需加以区别。城市公共雕塑作为雕塑造型艺术范畴内的一个分支,它往往与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艺术相互影响与渗透。城市雕塑有别于传统的学院雕塑,它一定是具备公共性的,是所有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城市公共雕塑让传统雕塑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单一的题材走向了丰富的题材、从小众的架上艺术走向了大众的公共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与之伴随的城市人文建设也出现热潮。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之中时,就会发现到处林立着城市雕塑作品。显然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城市人文建设的载体。城市雕塑的基本两个功能就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以及体现城市建设的特色与追求。但是当今的许多城市雕塑作品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有的完全跟周围环境不协调,有的或采用大体量的创作手法以博得人们的眼球,但作品本身缺乏内涵,更有甚者直接抄袭他人作品。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城市公共雕塑的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我们需要对城市公共雕塑进行再探讨、再认识。

一、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环境里的艺术设计,包括城市雕塑、景观装置等多种艺术与设计形式[1]29-36,诚然城市公共雕塑隶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那么要了解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历史我们不妨可先从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入手。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当时出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影响下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了给职业艺术家创造就业机会,委托职业画家创作出了2000余幅城市公共壁画作品。这便为公共艺术的萌发埋下了种子。随后许多国家开始纷纷效仿美国,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统治、列强的侵略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的影响,我国的公共艺术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跟上世界艺术大发展的步伐。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初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修建的大型公共城市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尤其是上面的浮雕(图1)可以看作是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开端,该雕塑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以及对中共领导下的新社会的认可与拥护。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生产关系得到合理调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化也空前发展,当然这也包含城市公共雕塑艺术。

城市公共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当下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大背景下有着许多重要的意义。第一,美化城市空间。一个和谐的城市空间是需要具有美学功能,那么城市公共雕塑作为一种最直接的美化城市空间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表现形式。其在创作的主题、表现的材料、制作的过程以及后期的维护上,都有经验可靠的控制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是可以有效预期的。合理的运用城市公共雕塑可使我们在美化城市空间的时候少走弯路。第二,促进和发展公共艺术事业。城市公共雕塑的创作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经历,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城市雕塑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艺术,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能更好的促进整个公共艺术的发展。第三,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公共雕塑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是社会精神与社会文化的表现载体,它可以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着他们的精神追求,体现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

二、城市公共雕塑创作的新思路

(一)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升华。当前在艺术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主流艺术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架上艺术似乎已无关紧要,这些那么这些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脱离了现实主义,正如人不能只有精神而没有肉躯,无论什么艺术都不可能抛弃物质去凭空寄托精神[2]31-32。城市公共雕塑也不例外。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城市人文精神,都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更好地反映人们以及社会对雕塑所赋予的精神寄托。

(二)突出创作的主题性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主题,有突出的重点。城市雕塑的主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纪念性主题雕塑,包含了纪念历史事件的,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入口雕塑群(图2、图3),以及对著名人物的纪念,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竖立的徐悲鸿胸像雕塑(图4)。2.带有识别性功能的主题雕塑,如在很多体育运动场所前竖立类似打篮球、奔跑等雕塑,人们看到这些雕塑时就知道这里一定与体育运动有关。3.景观装饰性主题雕塑(图5、图6),如许多城市公园内的景观雕塑作品,这类作品更侧重的是雕塑的装饰效果。在创作城市雕塑的时候,一定要有主题性,不能是随意的、天马行空的设计,没有主题的创作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愚弄大众的。主题性应贯穿创作的始末,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的推敲都应考虑是否切合创作的主题以及是否能体现出相关主题。主题性就像一条纽带,能把各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没有主题性的作品就像一盘散沙,必然不能符合要求,也经受不起时间的检验,这实际上就是在制造艺术垃圾。

(三)注重统一性与相关性

当我们在创作城市公共雕塑时,我们还需考虑到统一性与相关性,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当城市雕塑作为空间的组成部分时,他们之间也是相五作用的,我们需要通盘考虑雕塑与空间的大小是否匹配,与环境的状态是否融洽,所处的位置是否合理,与建筑的风格是否协调等,我们所创作的城市雕塑作品需要把这些外部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更好地考虑雕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雕塑不能孤立地出现在环境中。城市雕塑本身应更好的点缀和调节空间环境。但事实上很多城市的雕塑的创作没有很好的考虑到统一性与相关性,某些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实地考察,仅凭甲方的简单描述或几张实景照片作参考,就开始进行创作[3]144。优秀的作品是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产物,每个地方的实际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严格的说每一件作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而充满个性的作品越多我们的城市空间环境就会越丰富。

(四)充分挖掘艺术性

当今城市建设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来进行围合,给人们带来冰冷生硬的感觉。城市公共雕塑就恰好具有艺术功能,能美化城市空间环境,调节人的情感,拉近人们与城市的距离。在这里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是指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需要把积累的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对人们生活的再创造,是能够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譬如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展览上展出一件名为《泉》(图7)的小便器,以试图打破传统的审美标准,请问如果现成的小便器也能称之为艺术,那么还有什么不是艺术[4]51-52?显然这种纯粹的拿来主义是不具备生命力的。其次,具体的表现材料和手法也是体现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之处。譬如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雕塑作品在表现材料中就采用了大理石,大理石质地十分坚硬,这从侧面也可衬托出革命烈士刚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再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入口雕塑群在表现手法中就显得肌理突出而不是特别圆润,这也可说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世界的支离破碎和逃不脱的水深火热。富有艺术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是作者对生活悉心体验、对感人画面瞬间捕捉后,再运用合适的艺术形式去表现的结果,因而能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坚持经济性

在发展城市公共雕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经济性原则,若一个造价过高,且远远超出了财政支付能力的城市雕塑作品显然是不符合我们所预期的目标的。在材料上,我们应该选择经济适用的,而且还需考虑到日后方便维护。比如不锈钢、塑脂这些材料就比较经济,而且后期维护方便;而铜、大理石等材料则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加工难度大,后期维护较困难。在规模上,应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把握好这个度。如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就不适合创作尺度过大的作品,这样既不美观也不经济。在整体规模上,也应该合理控制,不能光图数量多,应与城市空间的格局相协调,否则这也是经济上的浪费,应争取用最少的花费去创作最多的优秀作品。

三、城市公共雕塑的未来展望

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城市公共雕塑的兴起与发展却是在近期才刚刚起步。城市雕塑美化了城市空间,表达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它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地域性与个性。城市雕塑可以反映和概括某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可以配备不同的作品,创作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和充分尊重地区所特有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机械化模式化地进行创作,这样才有利于城市雕塑更好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雕塑的创造中人们会大量地应用新材料和新科技。新材料和新科技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雕塑的弊端,提升城市雕塑的亲和力。比如传统材料中的铸铁、铸铜、石材等在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会出现严重的锈蚀、老化的状况,那么像玻璃钢这样的新材料就能有效地克服这些弊端;再如许多城市雕塑中大量地融入了新科技,能增强与人们的互动性,从而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城市公共雕塑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公共雕塑的生态性。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生态的思潮深入人心。那么城市雕塑的发展必定会体现出走向生态的趋势,体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情感、人类与自然的平衡[5]40。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雕塑将与城市环境一同走向生态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邵晓峰.探索中的前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艺术百家,2009(5).

[2]邵晓峰.艺术凝思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3]王向阳.论环境雕塑艺术创作[J].企业家天地,2011(5).

[4]常媛媛.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雕塑发展现状[J].中外建筑,2012(2).

[5]黄耀志,赵潇潇,黄建彬.城市雕塑系统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汇龙,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设计与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李汇龙 邵晓峰

上一篇:劳动法视野中的劳动关系论文下一篇: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