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方式应当适时进行一些调整与改变,其中包括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网络的发展为会计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两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摘要: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问题,重点解决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动力问题;必须坚持以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课程的全面改革,突出课程的教学特点,走出课程的教学困境,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困境;教学质量

1999年秋季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两课”课程设置的文件精神,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既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紧迫课题,也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走出教学困境的新契机。

一、首先解决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问题

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高校“两校”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1994年以来,中共中央相继制定和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决议》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是1998年,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关于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明确地为“两校”教育指明方向。2005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这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面开展。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同时配套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更加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考核学分等基本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教学业务,认真上好“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努力开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新局面。

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高校“两课”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影响日益增强,特别香港和澳门先后胜利回归,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三峡大坝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神舟航天工程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将使青年学生受到深刻教育,使青年学生强烈感受到支撑中国进步发展的思想支柱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长期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为开创高校“两课”教育的新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3.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两课”理论创新的不断加强,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工作展示了广阔前景。在高校“两课”建设中,1998年教育部组织制定和试行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教育部又组织修订和实施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方案》,不断推动高校“两课”的自身建设。在高校“两课”建设中,教材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教育部组织编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系列专辑,组织研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教学示范片》,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构建一个信息资料舞台,有助于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熟悉掌握教材基本要求和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二、必须解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动力问题

1.现在的青年学生,是在开放条件下和改革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在思想上表现出积极探索但又阅历不足的矛盾,产生了复杂多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上表现出积极参与但又易于急功近利的矛盾,往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样,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因为没有亲眼目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没有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期,又受到少数媒体错误言论的影响,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工作,必须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问题。

2.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告诉学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战胜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使青年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阐述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用新中国的成就和现实告诉青年学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中国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使青年学生从认识、情感、行为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激发青年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初始动力。

三、必须坚持以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课程的全面改革

1.考试既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又是学校评价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有效途径,在高等学校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因此,决不能因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作为公共课而弱化考试功能,以平时测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决不能因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作为公共课而取消考试功能,以教师印象随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过程中,应以考试方式改革为突破口,撬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启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转换。推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整体不断向纵深推进和横向扩展,调动青年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青年学生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历史贡献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传统考试方式,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同性”和“服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功能,既被简化和强化为检测加工材料是否合格的工具,又使考试由教育的手段变成教育的目的。不仅严重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本质,而且严重扼杀了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毛泽东思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打破“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考试形式上,积极采用开卷考试、半开半闭、论文答辩、优秀生免试等考试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将“灌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的引导过程。在考试内容上,应逐步减少死记硬背的填空题、问答题和名词释词题,适当增加专题论文、读书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理论思维能力及运用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特别是专题论文、专题答辩、专题报告等考核方式,必将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长期形成的“重教”、“重知”、“重灌”,轻实践能力培养、轻创新意识培养、轻理论联系实际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形成强大的冲击,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工作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工作中,必须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荣誉感、职业成就感”,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的兴趣,把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毛泽东思想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运用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使“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对毛泽东崇高品德的深入了解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2] 理查德·伊文恩.毛泽东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王顺生.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徐白梅

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方式应当适时进行一些调整与改变,其中包括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网络的发展为会计教学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机遇。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适应网络信息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做出的改变,为高校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创新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为人所认识和接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进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的大学生是一群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且有着无数青春激情与活力的年轻群体,表现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和热情的探索心态。因此,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影响最为深刻与广泛的莫过于学生这个群体,这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究竟如何进行教学体系创新,如何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信息网络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产生何种影响;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当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着哪些问题;第三部分提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一些创新性的思考与对策。

1  信息网络化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影响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具备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信心容量大、时效性强等众多特点。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对当前众多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机遇同时也提出挑战。

1.1 信息网络化提供的机遇

第一,信息网络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并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媒体环境,这对于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创新性和娱乐性为主导,对过去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在校园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校园的网络信息化以学生为主体,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从而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手段更为突出。校园的信息网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虚拟的创新活动空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极大提高。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网络媒体上的虚拟软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变为现实。校园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网络文化将学生的视野从校园内延伸到社会上,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二,信息网络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高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也要相应进行调整、改变。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与会计实践相融合将成为一种新趋势,并且围绕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中心,会计工作方式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同时,网络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当前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借助与现代网络技术的融合,大幅度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与效率。互联网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网联网络平台上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还可以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线上线下的互动。尤其针对会计这门学科,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及账本模拟演练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性优势。

1.2 信息网络化提出的挑战

第一,信息网络化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冲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着相较以往的不同形式的改变。以前传统的火柴盒式的课堂教育正逐渐被可移动、全方位开放式的教育课堂所取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适当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地点,这样随心所欲的开放式教学彻底打破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格局。

第二,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校园文化造成冲击。在新媒体的网络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达人会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实效性、覆盖性广等特点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信息轰炸。作为学生的青年群体,一时无法辨别真假是非,从而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短时间、窄领域的信息投送造成某种信息混乱的现象,扰乱了一直得到倡导的主流校园文化,甚至一些信息如果不加以甄别,就会造成局部的恐慌与不安。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

近年来,新媒体在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种类也日益多样化。全國各高校不仅建立了教育机构网站,而且多数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通过QQ群、微信、飞信、微博以及网络论坛等众多新媒体信息手段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推动了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各大高校通过新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方式更为多元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教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更趋多元化,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时间相融合。对于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上课的时间与地点;对于老师,也可以选择面对面地授课或者线上的网络授课。一些高校教育者也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时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成功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成功实现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做到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交流[1]。新媒体的使用能够营造出老师与学生之间愉快的交流氛围,使学生更为容易和轻松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更为便捷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二,构建出网络平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模式中,老师等教育者只能根据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点或教学大纲内容进行相应授课。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对于会计人才要求的新变化,适时地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最新需求。借助相关的网络信息,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社会、企业关于会计人才的相关职业需求。同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的创新体系需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及相关社会人才需求,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人性化的教学目的。

全国高校运用新媒体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反映出工作存在中不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现在目前各大高校能够熟悉并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并不多,缺乏媒体技术的专业工作者。甚至还存在一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从心理上和行为中排斥信息媒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教育工作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转型。

第二,互联网背景下,全国大各高校目前存在对信息媒体投入的资金和人才仍旧不到位。资金方面的短缺造成新媒体技术设备的引进方面不足,同时也缺少接受过系统新媒体信息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协助开展工作。

3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对策

3.1 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以新理念、新思想认识新媒体

一些高校教育者不能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固执地认为学生过度地依赖和迷恋网络会导致学生网络成瘾,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荒废,甚至会误入歧途。诚然,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会对部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信息时代的来临是无法阻挡的,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怎样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封杀和禁锢。特别是高校教育者更是要以一种新思想、新认识和新思维,去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信息化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特点更好地为当前高校教学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视信息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形成巨大影响的社会现实,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加大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2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工作的创新性思考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也随之与时俱进。实现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过去以往传统粉笔加黑板的讲台课堂教学的转变,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络的线上线下教学,进一步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二是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借助网络信息,老师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对会计行业的职业需求等相关的人才信息。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其教学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的人才信息,并结合自身情况,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三是教学考核评价形式的创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使高校的教学评价更趋全面化,更全方位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迎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学方式应当适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当然,当下全国许多高校的会计教学人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实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对于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纳税,2019(4):47.

[2] 邹金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育体系创新[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73.

[3] 江雪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134-135.

[4] 薛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贸实践,2018(10):97-99.

作者:乔敏

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自媒体状态下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自媒体时代悄然的到来。作为网络世界的新兴事物,自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呈現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该文系统阐述了自媒体状态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水平,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1 自媒体的概念

网络世界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兴事物,自媒体就是其中的一员。所谓自媒体,其英文名称为We Media,又被民众称之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从本质上来说,自媒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通过数字技术不断形成的一种新的提供和分享新闻和事实的途径。通过自媒体每一位拥有移动客户端的人员都可以发送信息,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常见的自媒体包括微博、论坛以及社区和博客等等。不仅如此,民众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发布到网络上,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在上个世纪,McLuhan(传播学家)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随后有关于自媒体的理论研究便开展起来了。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将具有自媒体特征概括为“全民DIY”。在自媒体时代,无论在什么时间,也不论在什么地点,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言、评论,从而实现了“节点共享”。可见,自媒体的到来,对于广大用户的重要性。

2 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多样化。与传统媒体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不同,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大大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主体的限定。

其次,平民化,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而他们所传播的信息也与他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相关,更有利于我们通过自媒体了解民众,了解社会。不仅如此,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自媒体的传播主题,对事件的解读显得更加公平公正!

最后,普遍化。不论是何人,也不论在何地,只要拥有一台数字终端,并且连接网络,我们就可以时时刻刻通过自媒体传播自己的信息,并获取相应的资源,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然我们也应当充分意识到,现阶段自媒体还是新生事物,其仍然拥有诸多缺点,例如自媒体的内容缺乏他律,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不断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媒体言论的可信度,不仅如此,一些营销账号为了博取眼球,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给广大学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缺点,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今后应用自媒体活动中,应做到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实现自媒体维权,避免因为自媒体产生更多的纠纷。

3 自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首先,自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自媒体技术的产生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他的知识储备海量,非常广泛,非常丰富,而在自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挖掘以及散播,这就使得自媒体技术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包罗万象,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自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信息来源的渠道,也可以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宣传平台以及高校的教育平台。

其次,自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广泛。以往,高校的校园文化大致都是通过我校园杂志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传播的,既传播范围相对较窄,传播途径也相对单一,而自媒体的诞生,可以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一种虚拟的、便利的传播渠道,削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高校师生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技术来发表自身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并寻求思想上的共鸣,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界限,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近。不仅如此,自媒体技术的产生,为那些欠缺社交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交流平台与空间,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见解得到了拓展,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内容,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载体,使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最后,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与其他文化形式相同,网络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中,而在自媒体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一方面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影响着师生们的知识体系和改变着师生们的传统认识。在自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广大高校形成了新颖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能够符合学生求新求变的认识规律。

4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环境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高校的无形资产,高校校园文化推动着高校的发展,也在学校日常的运行活动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在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广大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需求,使学生了解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自媒体时代下,大量的信息如泥沙俱下,给广大高校大学生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虽然信息的数量得到了保证,但是信息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在海量信息中,包含着那些腐朽的价值观以及黄色信息和恐怖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正在腐蚀着广大大学生纯真的心灵,使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迷茫的现象,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脱离实际,不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长此以往,不仅荒废了学业,也失去了对一事件的正确的判断。

其次,西方文化与意识,通过自媒体技术不断的渗透给大学生。众所周知,自媒体技术的产生,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同一界面上可以实现相互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换句话说,在自媒体平台上,任何意识和形态都可以并存,这就导致那些与我们对立的文化势力,通过这一平台渗透进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我国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媒体技术发展得较早,其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他们利用自媒体技术这一平台,将其霸权地位和战略意图传达给我们,不仅如此,在一些人权和宗教等问题上,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影响和干扰,肆意的诋毁和攻击我国政府,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最后,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突出。自媒体技术的诞生,为广大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打破了传统交流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广大高校大学生在隐藏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与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忽视了道德对其的规范性作用,逐步的丧失了自我,整日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带来的成就感,导致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5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与传统媒体相对应而存在的自媒体技术,在信息传递和信息更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在自媒体环境下都能够呈现到大学生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在海量信息中,难免也会掺杂一些落后的和腐朽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长时间影响着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人生目标,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自媒体技术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各高校应当充分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在自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弘扬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和主阵地,也成为高校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正因如此,广大高校的相关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养的教育人才,实现网络思想文化平台的建设,使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和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做到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实现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建设指导,正确认识自媒体技术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迎难而上,把握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正确把握自媒体环境下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纳入正轨。

其次,应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对象是广大高校大学生,正因如此,应当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自身发展趋势为规律,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广大大学生吸引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当中来。与此同时,还应当对网络文化建设的人才培养给予高度的重视,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一方面要着重注意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品牌形象,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以宣传校园网络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组织广大大学生参与相应的竞赛,从而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广大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再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自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这一大背景下,广大高校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本性。各院校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广大高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除此之外,广大院校还可以开设相应的网络管理法规学习课程,在期末时通过考核与考评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网络管理法规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列入学分计算中,从多个环节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者。

最后,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网络文化,在自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正在逐步加快,打破了时间限制的同时,也需要广大高校转变以往落后的教育文化建设方式。在处理文化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采取躲避和遮掩的态度,应当积极主动的解决和处理问题,避免学生产生更多的猜测与不满。各院校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进一步增强自媒体的互动性引导工作的同时,做好对中西方文化意识的正确筛选,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无充分彰显中国特色。

6 结论

总而言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科学有效建构,有利于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在自媒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广大高校大学生也逐渐习惯运用自媒体技术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应将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看法,通过自媒体技术表达出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关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对校园网络文化实现科学合理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J/OL].艺术科技,201711(27):15-20+32+127.

[2] 赖丽君,陈茹云.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OL].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20):1-4.

[3] 马黎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J/OL].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4):262

[4] 白晓宁.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成因及治理[J].知识经济,2016,(04):162+164.

[5] 吴唐风.浅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122-124.

作者:汤应

上一篇: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电影海上花剧情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