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负面影响

2023-03-27

第一篇:新媒体时代的负面影响

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任剑锋

“多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经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则早就家喻户晓。作为技术,二者的结合体现了当代科技高度综合的发展方向。“多媒体信息技术”并非“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义语。一般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文本、声音、静止图像、动画、运动图像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它包括多媒体信息的输入输出技术、传送技术、转换技术和综合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清晰度电视、VCD和 DVD技术、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以至“信息高速公路”,均含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成分。多媒体信息技术正以一种汹涌难阴的气势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它的优势和潜力,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前景作了良好的注脚。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巨大功能的同时,其大大小小的负作用,也已渐露端倪。本文在正面肯定多媒体信息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它所呈现的和潜在的负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呼吁教育界、大众传播及其它有关方面采取正确导向,以促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深入健康发展。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概述

我们肯定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意义在于,了解技术的利与弊,就不致于在极其乐观的情绪中夸大优势而忽视弊端,以偏盖全,也不会因害怕诸多负效应而因噎废食。由于大家都已经熟悉了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的各种描述和设想,下面尽量作概括介绍。

首先,在通讯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介入使高速传输丰富多彩的综合信息成为可能。GSM智能电话、电视会议、综合业务数字网等技术,或者提供多种功能的个人移动通讯手段,或者促成隔“时空”的“面对面”对话,都在改变传统通讯的观念、手段和内容。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通信系统必须进行改革,向多媒化、高速度、高容量、交互性方面发展。

其次,在经济领域,一方面,这种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一种新的产业—多媒体产业。据有关资料,1995年世界多媒体市场产值为200亿美元,1996年上升到29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5%,1997年增长到380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有人说多媒体技术正在推动一种“一本万利”产业的发展,言之并不太过。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视讯会议来谈生意、进行产品宣传、企业形象设计等已进入初步运用阶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商品信息的流通提升到超程高速进行的程序,从而使经济交换更方便、更“经济”。可以看出,多媒体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经济交换的方式、消费的方式,也在增加经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内容。

第三,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科技的内容,然而它又作为科技手段来促进科技的发展。科研方面,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得到广泛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把卫星传来的资料变成与资料来源处相似的“真实环境”。这对远距离、危险性环境下的科研、勘探来说,无疑是一个长足的进步。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舆与处理,对科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在教育领域,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的高速高容量、多媒体和交互性,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这项技术在渐渐影响教育教学的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2.强的交互性,提高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支持远程教学、个别化教学的交互性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出现,改变了学校教学的单一模式,把教育推向整个社会,为“大教育”、“学习化社会”的观念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多媒体文化悄然兴起。现在多媒体已经渗入人类生活的大多数领域。人们手中转着遥控器,从多屏显示的高清晰度电视上选择喜爱的节目;手指轻触按键控制视盘的播放;移动鼠标玩生动的游戏;用GSM智能电话联络生意;发电子邮件求职;在家庭平台上购物和学习„„我们玩多媒体,用多媒体,看多媒体和有关多媒体的资料、信息,整天谈论多媒体,在多媒体世界中感受“信息社会”强烈跃动的脉搏。所有这些,是否可以说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呢?是否可以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多媒体文化已经形成呢?

从以上分析,概括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从三个方面影响当今社会生活的。一是作为“信息时代”的警时钟,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二是作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分子,介入经济、通讯、教育、科技和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中;三是作为“信息世界”和“学习化社会”新的传播处理手段,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响如此深刻而广泛,以臻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最近进行政府机构调整压缩,取消了15个部委,在新增的仅有四个部委中,就有信息产业部。这一举措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人们往往过于乐观的意识取向,忽视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负影响。实际上,这种技术的负效应现已逐渐显露。进一步思考,其潜在的弊端和危险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1.多媒体的“容器人”效应

西方学者认为,信息环境中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之中,成为所谓的“容器人”。这种“容器人”整日将大量时间耗费在传媒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媒介内容之中,对未来漠不关心,视野狭窄,极端自我内化。久而久之,造成忧郁焦虑的心理,甚至发展成忧郁症。在计算机环境尚未形成时候,电视环境下的“容器人”——“ 电视人”效应就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对“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伤透了脑筋。现在和将来,多媒体信息环境,特别是交互性计算机环境,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人机对话的便利性,让使用者陶醉于控制机器的“自我实现”中。这就使“容器人”效应更加严重。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正常人格的形成、顺利的社会化和正常社会活动来说,“容器人”效应都是非常不利的。正像有人在分析大众传媒影响时所说:“在众传媒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这种由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组成的‘拷贝世界’„„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比真实的‘感怀世界’更深刻、更广泛的影响。”

2.负信息的负面影响

“负信息”,泛指对特定社会的人群和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内容,包括多暴力的、多恐怖的、色情的、极度虚幻和歪曲的信息内容,以及侵犯特定社会群体意识文化形态扒息(后者因其特殊性将另列论证)。电影和电视中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这一结论经常得到各种研究和调查的证实。有一项研究认为,儿童看电视与使用暴力和与家庭发生冲突成正相关。尤其使人提忧的是,近来媒介呼吁“因特网”上“黄货”泛滥。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在网络上的色情服务,做到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不道德活动条件,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这种负面影响,直接污染了人的心灵,诱发了人们背弃伦理道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尽早寻求对策来预防和控制。

3.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和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不同生活水平的群体、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变得更加直观容易。这对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说当然是好事。然而,生活水平、文化差异有较大反差的群体、民族在进行沟通时,低文明程度的群体、民族在心理意识、自我定位和民族意识上产生的动荡与震颤,及进一步形成的群体、民族精神的迷失问题,是不可小视的。美国和印度曾合作进行了一项实验,用卫星直播向全印度四个偏僻农业区播放电视,希望“促进社会变迁,达到全国团结,接受进步价值观,”“改善教育”。研究指出,在大部分被试者心目中,电视节目只是娱乐。而当人们发现自己生活的落后时,观众大受震激,追求高物质享受,而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没有改进。这是一个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例子。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这种影响就更加严重。尤其是在文化价值取向相异的民族间,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间,全球卫星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使各种文化直接接触的时候,这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斗争,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民族意识问题都必将更加复杂。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将困挠各国政府、社会学、大众传播及教育界等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利用传媒优势进行“文化侵略 ”,是更为严重的政治问题。美国政治家、传播学家布热津斯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传媒影响下,传统的国际政治环境在改变。在这一进程中,美国是主要角色。美国“凭借它提出发的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美国左右着全球的议论、认识和教育。由于“全球通讯网和电视网的建成,”“消除了视听通讯方面的障碍„„美国可以使其思想观念、政见及价值观念一下子传遍全球,并产生直接影响”。“当美国人大谈人权问题时,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个日益敏感的问题。”这些观念体现了美国进行“信息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倾向,对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来说,提出了一个潜在的危机。有人指出:“有些国家的大公司已经在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上做手脚,一旦需要他们可以随时或定时诱发计算机病毒或启动预先设定的其他程序,就会造成有关团体或国家运行系统的混乱。”上述信息提醒我们,多媒体信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在给社会巨大正面效应的同时,其危险也是巨大的。要及早研究相应对策。

4.各种侵权行为的加剧

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功能,使任何人都能便利地复制、改变所能得到的,甚至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一般信息、科研资料、发明信息和个人档案资料,也可能利用互联网侵入国家和国外的档案库,从而造成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权,甚至国家主权的侵犯。这些侵犯行为,在传统信息环境下发生的可能性则要小得多。

5.网络脆弱性带来的危险

常有报载“黑客”对网络的破坏很容易。最近有消息说美国用假伴的“黑客”以各种手段对国家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侵犯和破坏,从而检验系统的可靠。结果发现,“ 黑客”可以轻而易举地入侵国家安全系统,对其造成破坏,使美国军方“在太平洋的司令部”网络系统陷入瘫痪。像这样,由技术本身的缺陷带来的危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

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当老师短时间滔滔不绝添塞超量的内容时,我们的大脑就近乎停滞。同样,当大量花样繁多、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人们的时候,其琳琅满目的程度足以令人目眩头晕而无从选择。另外,各种信息均具有的诱人外壳,也影响着我们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 “迷航”现象。其影响使我们在机器上乱撞瞎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通而找不到合适的“通道”,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7.对过度和非伊朗的娱乐、游戏行为的支持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支持人类趋于安逸享受的天性方面,可真得说是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于闲暇时间渴求放松,原本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诸如电子游戏等多媒体技术的产物,往往让人像上烟瘾一样迷恋上机器的虚幻世界,时间就在击键和游动鼠标的过程中悄悄逝去了。现在,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的电子游戏厅,已经让学校和家庭为孩子的学习成长费尽了心机。多媒体局域网和全球网一旦建成,孩子们在这样广阔的天地里乐游难返,则更令人思量不及。

8.不良的计算机交互学习课件对学生思维的消减作用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媒体在依赖技术手段加强人某些感官功能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某些器官的潜在能力。当学生为多彩多姿的多媒体信息所吸引时,当他们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是在欣赏爽心悦目的信息呢,亦或是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简单的应答呢,还是真正在积极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恐怕不容易做出准确的判断。传统的CAI课件往往因这个问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但用于改进课件的“积件”思想是否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还值得实践检验。

9.室外活动的减少对身心伊朗的影响

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及两者的事例趋势,把各个国家、地区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在这个村子中,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大辐度增加了相互了解,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国籍、阶级的观念和态度。另一方面,“构成社会的组织——每个家庭却由于媒介的发展而日益封闭起来,变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邻里之间缺乏人际沟通,即使家庭成员间,也因各自耽溺于同“拷贝世界”的对话而减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正像有人所描述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人际交往日益淡漠。”结果“容器人”出现了,“代沟”的现象加剧了。除在精神、心理上的这些影响外,人们削减了大量户外活动的机会作为人机交往的代价,长期的后果便是人在安逸之中身体机能的下降。

除上述的消极影响外,还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信息上的“马太效应”问题及对结构性失业的支持,也都是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总的来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使用者或信息接受者,或因寻求娱乐“乐而忘蜀”,或因缺少鉴别,接受负信息而引起不良反应。这些也说明在多媒体如火如茶的今天,人们对其方方面面尚未有全面的认识,没有足够的准备,也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方法。其次,就是传媒系统和信息源方面的原因:或因没有合适的导航措施使人面临信息的涌现无从选择,或因某些图谋故意以负信息迎合与引诱人们,或者在传媒监控上没有健全的“把关”手段和法规来监督和规范信息的传播、使用。第三方面,就是技术本身所引起的负效应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危胁。

三、积极行动起来,为迎接“多媒体信息社会”做准备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且前程似锦的新综合技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会因暇掩瑜。但以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坚持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是技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涉及到技术的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上面大篇幅讨论负面影响,可能会召致这样的诘难:“看吧,你们连一个像样的多媒体信息网都没建成,还谈什么未来的负影响?”是的,现在情况确实是这样。正像1995年召开“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时,法国代表所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足够的汽车行驶。”,同样强调各国建设网络的急迫性。笔者不是“罗马俱乐部”的支持者,看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辉煌潜力无疑也充满希望。然而有个相法就是一开始即对技术的效应有全面了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把弊端“禁于未发”,而让优势发挥到极至,是更正确的态度。这就是迎接“多媒体信息时代”的积极态度。但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负影响还未尽现的时候,预测并制定解决方案,本身就很不容易。我们在这里只能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完善的解决办法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建议1:做好“防火墙”的建设。“防火墙”在这里意同“把关人”,起到对信息的监督和过滤作用,负责以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的判断标准,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净化处理。这项措施可以用来消减负信息和的负影响,对“信息侵略”等负效应也有抵抗作用。

建议2:让使用者、消费者、信息接收者学习多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资源检索利用的正确方法,特别加强对信息利用的目的的教育。这项措施可用来消减“容器人”效应、“迷航”效应。也对消减多媒体之于过量娱乐、游戏行为的支持这个负面影响有一定作用。

建议3:交互程序中导航策略的有效使用要以真正激发人的积极思维为目的,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依据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研究,在交互策略上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不断提醒学生监控自己学习的方法、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进行“高级学习”。

建议4:加强人们在信息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人们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从个人角度增加对“负信息”的免疫力。本项针对“容器人”效应、“负信息负影响和不同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引起的负影响而提出。”

建议5:强化和完善网络保护系统,提高网络可靠性,用于消除技术自身缺陷带来的影响。

建议6:着手多媒体信息产业、多媒体信息商品和多媒体信息市场、多媒体信息传媒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管理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良好多媒体信息环境。这是一项综合措施,特别对各种侵权行为、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及负信息的负影响问题的解决有直接作用。

第二篇: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微天下-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狭小范围之内,已经超出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原有的框架,而是在吸纳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之上,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概念——媒体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机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自己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

新媒体对个体的介入和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web更新的日新月异,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个体而言,新媒体的作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新媒体改变了人际之间的联系方式。我们拥有了手机(尤其是iphone)、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影响了原本单一的沟通方式。十几年前,人们选择书信、公用电话作为联络沟通的工具,现在写信应该是被写邮件、发信息所代替了吧。虽然书信仍然存在,但是在很多白领、青少年心中,没有了手机,没有了网络,好像就无法传送消息了,书信的适用范围和频率大幅度降低。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我们几乎全部使用腾讯QQ,MSN,人人网,校友网、博客、微博这些方式来关注家人、同学、朋友的状况和动态。如果现在寝室里有同学还在琢磨着写信给自己远方的朋友,我们反而都会觉得奇怪了。

其次,新媒体拓宽了个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展了个人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我父母很爱看报纸,但是我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获取新闻消息。在网上点击鼠标进行迅速的链接,足不出户便可以获知国际国内各种大事,新媒体视听合一的优势战胜了传统纸媒的单调和乏味。迅[键入文字]

捷方便的平台、海量的信息、及时的更新都让每个个体卷入网络的漩涡中,整个世界变大了,同时又变小了。

第三,新媒体加速了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使个体也成为办个新闻从业者,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反馈者。因为网络信息的透明公开性,传播主体的趋大众化,很多原本晦涩的问题被曝光于太阳下,个体可以自由的对事件发表意见,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独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个体观点态度的累加就会造成舆论的强势,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改变官方或者事件负责人的行动。比如,民工劳资关系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信访制度问题,公务员招聘等问题,通过各种论坛、贴吧或者微博,微信我们可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我们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形成各种立场的观点,有助于民意的汇集,加强了思想的交流,通过回帖、转发、评论,扩大事件的影响,扩大民众参政议政的基础。

以微博的传播效果来讲,微博的特点是精简明晰、传播速度快,并且可以运用于多媒体,不只限于通过电脑网络传播。一些信息、图片、视频等原本需要通过媒体、网站等的相互传播才能使大范围受众知晓,由于微博的出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第五媒体———手机快速传播。微博以一种“自媒体”的形式出现,通过网民间的互动,形成小圈子,从而形成一个个主群,关注人及粉丝的增多,相互交流的圈子不断增大,有些微博用户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个“非正式组织”。传播的层面不仅仅是单向的,且是形成了纵向横向交叉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的普及,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汶川地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民通过微博发送的消息,记者的采访见闻,相关的新闻转发,对于寻找新闻当事人,寻找失散亲人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微博,消息在最短的时间里纵向横向全面传播散发。 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科学的理念、独立精神的发展,都会打破“沉默的螺旋”。微博虽然存在于一个微天[键入文字]

下时代的大环境里,但是每个个人页面都是独立的,每位博主可以随时浏览到别人的页面,关注到各种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微博就是人们展示自己独特观念的舞台,于是“沉默的螺旋”在逐渐被打破。

再次,新媒体对个人经济生活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当我们打开浏览器主页,各种网站名称依次排开,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以淘宝网为首的生机勃勃的各种购物网站: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麦包包、爱物网、糯米网、唯品会等等。不足为奇,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白领等中青年最青睐的购买方式。传媒大学西门的这些服装店面门可罗雀,原因很简单,在校学生大都宅在宿舍里玩支付宝呢!我们宿舍便是如此。在本科的时候,一些周围的同学便开始自己在网上开网店了,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当下,开网店赚一桶金已然证明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中青年们选择在网络上开店,因为网络锁提供的这个交易平台投资少,见效快,实施方便,新鲜好玩。所以,网络对个人经济生活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网络带来的个人收入提高,国家GDP的增长。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刻板的营销道路,使全社会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

同样,卖方的变化也影响着买方的消费方式。听一姐们讲,她从大二便开始在网络上买衣服,几乎不在现实的店铺购买了,淘宝的快感是劳累的步行无法体会的。不仅如此,我们会发现一些宅女宅男们,几乎会在网上淘到所有能买到的东西,从食物到飞机票。现在我也开始在网上买化妆品,并且感觉实惠又便宜。这种消费方式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商品展示、买卖双方的交流、交易平台、付款方式、发货渠道都全新阐释了消费在我们脑海中的概念。这在新媒体兴起之前无法想象的,然而现实却是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

第五,新媒体丰富了个体的文化娱乐生活。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时刻刻都传送者丰富的信息,不仅如此,文化消费品也是卷帙浩繁的。从小说到电影,从节目到歌剧,各种形式的[键入文字]

文化产品应有尽有。比如我们要看《失恋33天》,就不必劳民伤财的去电影院,直接在优酷、奇艺、PPlive、土豆、快播上观看即可。而且,即使错过电视台的节目也不必遗憾,在网上可以随便搜索到具体一期的节目,比如《非诚勿扰》,《康熙来了》,《锵锵三人行》,《快乐大本营》等。还有网络上的一些话剧、论坛、座谈会、博物展览、文化节、演唱会、发布会等文娱交流活动信息,都会拓宽民众知晓的渠道,丰富他们的业余娱乐生活。

第六,新媒体成就个人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梦想。对于每个普通大众而言,都有一个渴望成为名人、被认知、被承认、被追捧的梦想,新媒体便为这种梦想插上了翅膀。通过网络推手、水军、专业的策划公司、网民的热炒、手机微博的转发,一夜走红已经不是天方夜谭。正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网络参与的草根化,使一个人或一条信息可以在一分钟内点击量过万,迅速蹿红大江南北。比如,最先发端于蜂鸟论坛的“犀利哥”事件,最终以宁波市救助站对乞讨人群的关爱画上圆满句号。被网络炒红的凤姐,奥巴马红衣女子、贾君鹏等无疑都证明了新媒体对个人影响力的重塑。

最后,新媒体发展使真真假假的信息对个体造成干扰,可能造成个体对信息的怀疑和不加鉴别,甚至使个人成为谣言或者传言的帮凶,人的非理性心理对社会造成危害。个人对大量的虚假信息不假思索,会以群体之名扩大某些公众事件,导致群体极化,影响事件的常态发展。

总之,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但是新媒体确实改变着传统生活,使我们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了。

[键入文字]

第三篇: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 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年9月24日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名: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公安机关的责任日益重要,由此而产生的涉警舆论报道也日益增多。无论是案件的追逐报道、还是对公安队伍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公安机关也日益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到及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从新闻媒体舆论报道、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和公安执法在互动过程中既相辅又抵触的关系现状,提出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在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前提下实现合理自由的理念,进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共融。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安执法;和谐共融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目录

引言 ................................................................ 1

一、积极影响 ........................................................ 2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 2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 3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 3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 . 3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 ............................ 3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 ........... 3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 ............................................................ 4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 ................................ 4

二、消极作用 ........................................................ 5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 5 (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 6

三、对策 ............................................................ 6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 6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 6

2、合法 ......................................................... 6

3、客观公正 ..................................................... 7

4、遵守司法特性 ................................................. 7

5、善意和建设性 ................................................. 7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 ............................ 8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 8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 8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 9

3、加强行业自律 ................................................. 9 致谢 ............................................................... 12 参考文献 ........................................................... 13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引言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加强监督。对此,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同样需要监督,而监督的方式除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另外拥有强大监督力量的监督方式就是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就离不开新闻媒体报道。

公安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强制力机关,它维护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在管理国家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执法的优与劣、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知程度,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作为一个国家,不管哪朝哪代都对行政执法十分重视,尤其是监督机制也都下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健全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机关是行政执法单位最大的一个队伍,人员多,工作量大,它的职责只是公安执法当中的一部分,但它所涉及的方面已经非常广,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它的行政执法职责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管理、治安信息管理、治安案件的查处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而这些也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之一,广大群众也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相关报道来了解公安机关的。这就更加凸现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现出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的互动性。

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均无法比拟的。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日益兴盛,电脑网络的普及程度呈汹涌澎湃之势,以计算机、手机为信息接受终端的网络新闻媒体业已突破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平面新闻媒体方式的局限,成为信息新闻媒体中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并正以传统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方式和手段,对公安执法领域进行着无孔不入式的渗透,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监督公安执法的职能定位为我国官方所肯定,曾经写入了十五大报告,这又给公安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逐步深入,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作为相对独立的两大社会秩序控制主体,二者的社会功能本质,都指向了社会秩序,而要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融,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以不妨碍公

1 安执法公正为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现在看来,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公安工作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内容以及公安工作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公安工作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的广泛影响以及它所体现的公众意识,亦是公安机关无法漠视的。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关系的恰当构造也是现代国家社会统治内部谐调的一个重要保证。[1]媒体监督由于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新闻媒体监督,(指“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对促进公安机关执法公正、遏制暗箱操作、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本身特有性质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阻隔契合的矛盾与弊端,要实现相互之间共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新闻媒体甚至还会对公安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我国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刑事犯罪、处置突发事件和同自然灾害事故作斗争等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树立典型,宏扬正气,对公众深入了解警察工作,消除对警察的误解甚至对抗情绪,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和肯定改善警民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爱岗敬业,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维护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除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警察的良好形象。树立他们为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基层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通过记者采访、制作电视专题新闻、撰写通讯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使邱娥国、麦杰俊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优秀事迹也得到广泛流传。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更加了解警察队伍,更加关心支持警察工作,真正认识到警察队伍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

2 服务的队伍,大大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凡不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国家、法规的允许条件下都可以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对警察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民事纠纷案件)的态度如何,是否公正合法,认定双方承担责任是否合理都一目了然,对于妥善调解双方的矛盾,协调双方损害赔偿也更公正。同时也教育了关注案件发展的群众。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违法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的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产生。 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在从严治警方面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也可以对民警的执法与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和监督。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对待权力过度膨胀和腐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干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仍在蔓延。通过剖析这类反面典型,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教育,比泛泛地讲道理更能够打动人心,发挥的警示作用也要好得多。尤其是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和办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类人员,接触大额钱款,常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如果民警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能廉洁自律,很可能因受诱惑而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曝光,使广大公安民警从中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民警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民警的拒腐防变能力,可以有效地遏制民警中丑恶现象的滋生和漫延。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工具,它对公安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大量担负着表达社会舆论,帮助实现社会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具备人大、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即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但这种信息型的“软监督”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从公安工作方面看,新闻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发现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背离法律的现象,而且既可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这些违法现象在新闻媒介上曝光,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也可将此类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有关机关,呼吁和督促有关权力部门予以解决和采取纠偏措施,以推动社会的“硬性”手段,进行他律。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其它模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他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发民心的向背,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新闻媒体运作的及时性、广泛性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决定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结构中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也决定了舆论监督对公安工作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新闻媒体在公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的建设作用,只有有效利用传媒的特殊功能,来监督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权利的运用,才能保证公安行政权利切实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从而进一步保障公安行政权利得到有效行使。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加,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编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增加警察数量。面对这种现状,各地公安机关想尽办法弥补警力不足,却仍然捉襟见肘。而新闻媒体因覆盖面广、影响面大,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向群众要警力、向社会要警力的必要渠道,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专群结合工作路线。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报道,使群众学习到法律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守法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警觉性,提升了群众的预防犯罪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警力作用。

如2007年厦门“6.16”强奸幼女案,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厦门各大媒体上及时通报了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发出悬赏通告,动员发动群众提供破

4 案信息,获得了10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最终,犯罪嫌疑人彭登的落网,正是福建省福州市群众发现有人很像媒体报道的、警方正在追捕的通缉犯彭登而向警方举报,才使福州警方将其一举擒获。类似这种群众协助警方破案、抓逃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新闻媒体对案件侦破工作的直接参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不但让群众了解了公安工作,密切了警民关系,也使媒体和群众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助力。

二、消极作用

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媒体自身的性质、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导致新闻媒体在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其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世界上唯有中国的警察前而冠以“人民”二字,说明了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始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但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

5 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扯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此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三、对策

仔细分析新闻媒体监督对公安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后。本文认为,新闻媒体监督公安工作应确立如下一些规则: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传媒对于公安工作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合法

韦尔伯·施拉姆指出:“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在适当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才会最合理、最有秩序地进行。”[4]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法,

6 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199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传媒机构“不得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3、客观公正

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就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真实性。传媒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二是严肃性。传媒介入司法所使用的资料必须严肃。不能“捡到篮中就是菜”,要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写作中不能只追求“惊心动魄”或“趣味盎然”而忽略了它的严肃性。三是准确性。新闻报道不仅强调选用事实的客观真实,同时也强调报道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和法律用语准确无误。四是公正性。要学会让诉讼双方说话,让第三者说话,以免造成当事人话语权的不平等。

4、遵守司法特性

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要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搞夹叙夹议,不做不切合实际和煽情性的评论,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展现司法工作的客观、真实。

5、善意和建设性

刘祖禹先生认为:“我们在新闻传媒上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恪守以下一些原则:与人为善,要批评、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上下都认为要解决而且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事实准确,出以公心,不感情用事等等。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不是所以问题都得通过传媒公开的舆论监督不可。这些,都是保证舆论监督正常、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的底线所在。”⑤

媒体介入司法还应当是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是说不是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就司法实际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盲点、普遍性问题或倾向性

7 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剖,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

作为被监督者的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新闻传媒监督,不应将司法审判人为的神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7条第7项就明确规定法官有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所谓人民群众监督当然就包括了新闻监督。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主动寻求与媒体的配合与相互支持。并对媒介非故意失实给予宽容,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1960年,《纽约时报》曾刊登整版报道,揭露阿拉巴马州警察虐待黑人,煽动“恐怖浪潮”,所举例证有若干失实之处。警察当局负责人以诽谤罪起诉《纽约时报》,州地方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判决该报败诉并须赔偿50万美元。时报不服,再次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原判,并宣布了涉及诽谤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当公职人员受到不实际批评并遭受伤害时,不得提起诽谤罪诉讼,也不得要求赔偿,除非原告能够举出确凿证据证明批评是出于“真实的恶意”。这一判决几乎封死了公职人员在诽谤罪方面的起诉之路,因为要找出报纸有意诽谤的确凿证据真是难上加难。⑥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光有政治素质还是不够的,新闻舆论引导是一门科学,新闻工作者还应具有过硬业务素质。包括新闻职业技能,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等。新闻职业技能,顾名思义也就是采、写、编、评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基本功。再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记者去采写,没有好的编辑去加工,那它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不仅仅是熟悉相关方面工作的书本知识,还要多跑腿,多认识人,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对本领域内各方面事物的熟悉程度。

随着近年来新闻舆论引导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之一。这种熟悉并不是单纯地顺从、迎合,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本领域内受众的喜好,了解他

8 们的需求,懂得如何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新闻产品。而在受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接受新闻能力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更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随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执行者,除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外,还要有在权力面前、在诱惑面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为党和人民的正义事业鼓与呼的使命感、责任感,换言之,就是要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道德素质。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之一是要敢于坚持客观新闻事实,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摇。作为新闻事实的发布者,新闻工作者为了对受众负责,在客观事实和采访对象面前就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既不能掺入个人感情,也不能丧失良知,更不能因权势或金钱而动摇,改变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真正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某些记者为了一己私利,丧失道德良知,如记者在采访山西某矿难的过程中,某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不顾大批普通劳动者无辜惨死或致残的血淋淋的事实,竟然收取黑心矿主的金钱贿赂,为罪行开脱,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件的调查、歪曲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道德素质之二是要具备最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与良知,既要与党和人民的宣传事业休戚与共,也要与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息息相通。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穿插的短信互动活动,竟然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死亡人数作为观众有奖竞猜的内容,如此的做法不仅导致了我国外交上的被动,其结果也引起了中国电视观众普遍的反感,播出当天就接到了大批观众的抗议电话。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样也需要具备敏感的社会道德触觉,新闻产品既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要具备为社会道德所认可、所接受的起码标准,不能超出受众承受力之外,也不能置受众的感受于不顾。

3、加强行业自律

大众传媒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由于司法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因而传媒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的能

9 力,则更进一步衬托出传媒的特殊地位。[5]但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使其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运作轨道,不正当地干扰司法独立审判,立法均未加以规定。众所周知,没有监督和约束,任何权力都可能滋生腐败,传媒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司法常常排斥或不配合传媒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应从传媒自身寻找。例如:先行定罪形成“传媒审判”,进行情绪化、非理性的倾向性评论和“猎奇”、“揭秘”、“炒作”等。传媒若欲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并与之达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就必须加强自律,知法守法。对此,英国上诉法院法官丹宁勋爵早有警示:“报纸有——应该有——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公正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必须受诽谤法和蔑视法的限制。报纸绝不可发表损害公平审判的意见,如果发表了就会自找麻烦。”[6]换言之,传媒监督是一种不带有也不能和不该带有强制性的软监督。它只是法律性、权力性硬监督和刚性监督的一种辅助品。因此,它的影响力再大,也不能和不该代替法律的力量,不能走入代法、代政的误区。它应该是比较公平地、客观地提供全面的情况,公平地为争议各方提供相应的发表意见的平台。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既不能越位,也不可缺位。传媒必须通过自律当好信源与受众之间的“守门人”。[7]从辩证的角度看,传媒的自律并不是对传媒监督的限制,而是为传媒监督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发展余地。“传媒的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政治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传媒自身独立品性的保证。在对司法监督问题上,传媒不仅需要从一般性的职业标准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基于司法在政治框架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传媒更需要审慎地处理同司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在公众社会要求与司法立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8]总结中外传媒监督司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传媒如果失去必要的自律,往往走向混乱无序,走向极端,导致灾难,从而亦就失去了其成为监督主体的基本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的媒介最自由。”[9]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审判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开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的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偏颇的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

10 作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办案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决定,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引起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处理加以干涉,从而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动摇司法独立的宪法原则。

在新形势下,如何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又要避免大众传媒对司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既要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要维护司法独立的原则和司法的权威,这是法学界和新闻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法治方兴未艾,中国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协调共处仍然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二者在协和的前提下凸显出的矛盾关系只是近几年的新现象,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谦虚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我国的实际,站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上,理性而务实的构建我国新型的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促进其良性协调发展,以完善此两大社会机制,维护社会正义。

注释:

①贺卫方:《传媒如何监督司法》,1998年2月20日中国改革报; ②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6),第7页; ③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④车英等:《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武汉大学学报第 55卷第6期,第753页; ⑤郭志媛:《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⑥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法学研究》,1999(6),第31页;

11 致谢

本课题是在老师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方案论证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都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许多让我分享他们宝贵经验和知识的同学们。通过一同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为我论文的完成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我还要衷心感谢父母多年来的抚养和教诲,正是他们的资助、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得以完成大学学业和本论文。

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精神,诚恳和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值此论文完稿之际,谨向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12

参考文献

[1]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177 [3](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14. 246 [4]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5]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3年第7期

[6] (英) 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群众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第34页 [7]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8]徐迅.以自律换自由[J].国际新闻界.2014.8 [9]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9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下的围观

我是一名驻扎在微博已久的普通大学生,每天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不禁会思考,微博,这个拥有5亿多用户的网络平台,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微博,顾名思义,就是迷你博客.它作为现今新媒体的代表,具有即时共享,互动性强,快捷方便等等优点.但是,最不容小觑的,却是它的传播能力.让我们假设一下,一个人有10万粉丝,每个粉丝还有自己的粉丝,那这10万粉丝背后可能就有20万“粉丝的粉丝”.1条微博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可当它乘以10万,乘以10万,10万,10万,10万,再乘以10万,它的影响力是呈几何倍数递增的.

一周前,有一条微博被转发了几十万次,微博内容是关于广州城管在执行事务时,将一名买水果的女商贩的双手反绑,并掐住她的脖子,强行压上警车,这时女商贩的孩子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吓得大哭不止.微博的配图是一张孩子泪眼模糊地抱住双手被反绑的母亲,不愿母亲离开的图片.

我相信在座有不少人对这件事有所耳闻.当时,这条微博一发出,就立即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榜首.一句“亲爱的孩子对不起,我们没能让你妈妈在你惊恐的时候给你一个拥抱”,瞬间点燃了围观群众的怒火,无数人转发微博,强烈谴责城管的暴力执法,对弱势的一方女商贩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而带V用户的转发和义正言辞的维护,更是火上添油, 群众滔天的愤怒几乎要溢出了电脑屏幕.

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目睹了整个事件经过的网友,发了一条微博,还原了事情的经过.城管原本是语言劝阻女商贩停止违法摆摊售卖,女商贩口头上答应了,可一转眼,她又成交了几单生意,在城管再次进行教育的时候,女商贩辱骂城管,并用水果砸向城管执法人员.两方起了冲突,于是就有了城管掐住女商贩脖子的一幕.

类似的事件不算少,就拿“我爸是李刚”这件事来说吧.其实这句话的原话是:“赶紧打120!救人要紧!没关系的!我爸是李刚!”单独抽取”我爸是李刚”,和把它放进完整的一句话中去看,意义天壤之别.

周立波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 人啊,越是知道的越模糊,愤怒就越具体. 微博,仅仅140字的内容,加上作者或者媒体的片面报道和舆论引导,围观群总的愤怒总能轻易被挑起.可是,我们到底都知道了什么,才使愤怒来得这样具体呢?不过是模糊的只言片语.

在城管掐脖事件中,城管当然有处理得不当的地方,但受到群众维护的商贩,她就没有过错吗?肯定是有的.

微博围观,从表面上看,是人们聚集起来造成舆论压力,促使事情得到公正的解决,可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借着围观发泄压抑已久的情绪罢了.还是那句话,知道得越模糊,愤怒得越具体.围观群众无知的愤怒,往往只能给正确处理事件带来阻力,因为事情的真相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只是享受充当正义那一方的优越感.

新媒体时代下,围观是一种态度.我们应当以理性为轴,以良知为称杆,既要有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又不丢失寻求真相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转型期摩擦不断的公共社会中汇聚为一股积极健康的力量.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指用报道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树立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典范,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民众价值观念的急遽变迁和多元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那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时,在报道路径、叙述视角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丰富、实时互动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到传统媒体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关注人性、贴近实际、弘扬时代精神、尊重受众心理诉求、重视底层意见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典型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形式。不仅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极为重要,而且对弘扬时代精神,褒奖社会先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形态多样化和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背景下,网民的碎片化认知与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推动了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向。新时期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依据“三贴近”原则即尊重个性、关注人性,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融入本职工作生活中。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的权利、利益、表达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也贯彻这一理念。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利益诉求,深入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使报道的典型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实层面的人。

一、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优秀美德

社会转型期,围家竞争力的提升、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号召力、软实力,典型人物往往是优秀美德的代表人物,在报道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导引、心理安抚的因子,借助典型人物报道来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洪战辉,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携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读书期间挣钱养家,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品学兼优,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感动无数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经济、科技贡献,然而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不一般的优秀品质,作为普通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典型。这充分说明了现如今媒体选择典型人物的标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人物的优秀品德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高扬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评论“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称赞沈

浩“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在基层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为数不少的干部愿意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大都市里服务齐全且方便,各种信息发达,工作交际的人群素质较高,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亲临国情一线,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产值不高的农业在一起。而沈浩的典型事迹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时代精神,对干部下基层了解国情.与百姓在一起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效果,《人民日报》文中如此写到:“一个甘愿扑在基层一心为民的干部,肯定是个好干部。”

三、增加更多人性、人情话题

在任长霞的通讯报道中,展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乃点睛之笔,让人顿感局长也是普通女性.是有灵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从而更为她的努力和卓然的业绩所打动。“杂交水稻”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媒体除了浓墨重笔报道他的不朽业绩和突出贡献外,“新闻l+l”节目也关注并报道了他买车的事情。靠自身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袁隆平家产过亿,光顾一次车展,欲买部汽车,一改过去科学家奉献一生、清贫一生.家里日常用具都成古董的形象,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大科学家买部高档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正常需求。

在抓住典型人物蕴含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展现从普通人成长为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新时期典型人物事迹报道,非常注重还原典型人物的个性、本色。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也曾经想把捡来的妹妹送回她亲身父母身边来减轻生活压力的描述。摒弃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对“高、大、全”模式的运用。深入采访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人性之美,使典型人物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多视角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真实一面,使受众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共鸣性。使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即时互动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使典型人物报道信息空前丰富,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图文并茂,动静互补,深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及时反映受众心声。表达受众情感,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全天候互动

人民网对待网民对典型人物的关注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论坛内容、形式的设置上,人民网不仅设立了典型人物事迹专题论坛,还特别地加入了让网友为典型人物送鲜花的传播环节,在网上列出了多种鲜花,如玫瑰、康乃馨、桂花„„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情感表达。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鲜花,写上真挚的情感寄语。发送在网页上,满足了网友对典型人物表达情感诉求的需要。同时,网络用普通读者、网友的情感心声引导广大群众,也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强化了舆论导向。

五、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到典型报道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这个多元的媒介,多元话语,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增强对典型报道 发挥舆论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符

合 时代的需求,准确把握典型宣传主题,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源多样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关注重点多元化,全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开始探索应用信息传播规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组合不同媒体,增强报道影响力,拓展报道深度。在众多媒体的不断实践和对受众心理、新闻规律的不断研究中,典型人物报道正逐渐克服过去平面化、样板化、单一化的形象,走向人性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形象建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挖掘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手段,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使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形式。

上一篇:厦门航空公司企业文化下一篇:项目副经理的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