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2022-04-27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篇1:

浅析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不良网络文化使部分青少年迷失了方向甚至走向了犯罪道路。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思想、道德、犯罪甚至身体各个方面,全社会应当积极配合,维护网络世界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 青少年成长 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在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良文化在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日趋严重,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信息在网上泛滥成灾,网上道德逐渐沦丧,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文化安全的世界新公害。网络青少年群体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欢乐、恩泽的同时,其身心也在承受着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煎熬。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等造成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综合素质。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互联网是人类借助数字通信、信息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模拟综合,构建起的一个与人类精神世界紧密结合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群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以及较恒定的行为模式,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和高效新奇的特点。

第一,开放和虚拟。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无人控制,也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网民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流信息真伪难辨。

第二,自由与个性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较,网络传播是开放的,任何网民的地位是平等、自主而自由。在这里,网民可以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自由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平台,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进程,选择交流的伙伴。互联网如广阔的海洋,任你在信息海洋中自由游泳、大胆冲浪、展现自我。

第三,交互性与跨文化性。网络互联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使传播与交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网络文化突破了空间、地域、国别的限制,能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第四,弱规范性和价值多元性。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程度不一地呈现出弱规范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我国也是网络引发多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网络的公开性与弱规范性使得网络中的各种信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甚至混乱的特征。互联网中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信息固然大量存在,但是不良信息与网络垃圾也四处泛滥,色情、错误价值观念、恶意政治观点、反科学伪科学信息随处可见。网上的内容可谓是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各种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其价值取向也相当多样化。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促进

(一)网络文化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与跃升

网络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界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对传统文化规范则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转变。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和开放化使青少年的视野空前开阔,头脑异常活跃,它使青少年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网络文化为青少年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网络把人与人以及社会与社会连接在一起,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诞生,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创造力最大限度膨胀与滋生的一片沃野,为青少年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平台。

(三)网络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

由于网络文化双向互动性和双向交往性,给人类多国别、多民族、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交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人类交往水平得以跃升,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社会编织于平行扩张的网络之中。

三、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

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二)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三)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

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们不必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规则,也不必承担违反交往规则而承担的责任,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为所欲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道德标准的模糊,易产生对现实中的人的不信任,从而淡漠现实生活中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关系。

(四)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

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四、不良网络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随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深刻,因网络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加剧。2003年3月安徽合肥16岁的胡某在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因技艺不佳被同伴嘲笑,随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刀将同伴刺死。2004年5月某中专学生许某和严某上网成瘾,因无钱上网而抢劫出租车司机,致使出租车司机死亡。2008年4月云南警校学员王建军锤杀两名室友,致一死一伤,然后自杀。据分析,该学员沉迷上网,爱玩网络杀人游戏。以上几个案例充分显示了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危害,使一些青少年因种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表现。

(一)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导致的暴力犯罪

网络文化是种虚拟的文化。网络游戏多以扮演角色和互追杀等游戏为主,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往往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受网上暴力文化的误导而实施的暴力犯罪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在暴力亚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受武力或者暴力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价值观念的指导,认为它是种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暴力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品质之中,甚至形成种崇尚暴力的观念。这种暴力文化对于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可塑性强。

(三)因上网缺钱而导致的财产型犯罪

据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介绍,在2005年新收的三成未成年犯中,有相当多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犯罪规律,先是上网成瘾,然后为筹集上网所需钱则去偷、去抢,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去上网吧。

(四)因受网上色情毒害而导致的性犯罪

据统计,网上的非学术信息有47%与黄色、淫秽、色情有关,70%以上的性犯罪是受网上黄色信息的影响,因长期沉迷黄色、色情网络而导致犯罪。因为网络中传播的色情图片和信息对正处于性意识萌芽和成熟期的青少年带来的关于性的冲动和引发的性冲动是强烈而难以抑制的。青少年过早涉足性领域,网友间的强奸、诱奸事件时有发生。

五、针对不良网络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网络立法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对网络行为已经发挥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仍然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规定不够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等弊端,从而有待更加完善和易操作的法律出台,立法机关应当加强相关立法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原有的管理制度合理化与效率化,真正明确文化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工商行政部门以及电信部门等管理机构的法律责任,为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政府应当加大网络市场监管力度

第一要加强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净化青少年的上网环境。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营业,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

第二要加大对网络的技术监控,严防各种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产物。由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用技术本身来解决可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国目前对青少年安全上网采取的已有措施中,技术措施最显乏力。具体方法比如网站分级,国外已有成功先例,同时大量建立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公益性网站,对有效防范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有着积极意义。另外,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开发一些技术先进、实用的网络过滤软件,尽量阻止各种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侵扰。

(三)学校要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重任

第一学校要更新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提高教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和技能,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引导、监督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同时增加网络相关课程,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网络上有益知识的学习上,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一家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上不良网站,不从事网上非道德和非法活动。积极引导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网络中汲取各种有益的知识,真正把网络当作孩子学习的平台和助手。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严把上网关,使孩子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杜绝不良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及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雪、胡敏洁,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王牧,犯罪学论丛(第四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196.

[3]华道云、李义丹、杨燕,大学生迷恋网络问题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6-89.

作者:崔和宏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篇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和思想空间。学生们在了解自己校园的同时,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动向,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为青少年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扩大了新的视野,并使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力。

网络文化增强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可以让青少年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可以获取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可以打破课堂书本的制约,摆脱教师思维方式的羁绊到网络社会里畅游;可以及时获取国际国内、各行各业的最有价值、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全新的观念,提高效率。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文化有利于增加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时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场所和机会。他们在学习当中学会了相互合作和交流。在网上人人平等,谁也不压制谁,谁也不能强迫谁,使学生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环境开放、覆盖面广的特点,给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网络文化没有时间限制,这就为青少年业余时间参加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陶冶青少年的情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使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更多的社会现象、思想观点以及文化思潮,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向青少年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干扰了青少年的思想,不利于他们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给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具有资源共享的特性,因此,青少年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充斥着许多不良的价值观,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观还不成熟,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长期在这些信息的耳濡目染下,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迷失方向。

冲击了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网络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带来文化的冲突,还带来各种价值观的冲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价值观在网上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化就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对青少年传统的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使青少年荒废学业。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发挥网络优势,抵制网络侵害

我们在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时,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加强与网上青少年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青少年的心灵。具体做法如下:

加强网络社会控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非中心全球性等特点,对改革现行德育观念与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其非秩序化、自由化、无政府主义等倾向,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和教育也带来了种种消极的影响。由于网络通讯传播没有国界,现实社会的法律条文也难以适用于网络环境,加上网络管理与技术上的漏洞,网络常成为别有用心或见利忘义的人进行文化侵略或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空间。根据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及网络日趋开放和商业化的特点,单靠人们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是不现实的。为此,必须加强网络社会控制,即社会组织(行政、法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运用社会规范及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网络传播、网络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适当的规范、指导和约束,以优化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把“自由市场”化的网络空间改变为有一定规范、秩序与管理监控的网络文化体系,使网络真正成为新世纪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完善能力。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在网络上完全杜绝网络色情、暴力、犯罪以及网络垃圾等不良信息是不现实的。加强青少年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之增强对信息评判、选择、整合的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自身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判断与整合、道德自觉与自律、道德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等能力,从而培养成合格的网络公民,是网络时代青少年教育的必然选择。青少年网络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网络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术教育。教育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网络发布、传送、获取信息的原理与技术及操作技能。

安全上网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保护个人隐私资料,避免网络黄毒、欺骗等陷阱,不要沉迷网络等。有关专家推荐的安全上网10条准则可作参考:

在网上与朋友交谈或写电子邮件的时候,要保持礼貌与良好的态度。

邀请父母和自己一起上网,并且把网上好玩的事告诉他们。

上网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学习和视力。

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地址、电话、学校班级等情况告诉你的网友。

千万不要与从未见过面的网友约会,除非有人陪伴,见面的地点一定要在公共场所。

未经网站管理人员的许可,不要任意使用站上的网片、文字,也不可随意张贴文章、音乐、图片,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收到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要回信,不要保存,尽快删除并告诉父母。

不要把自己在网上使用的密码、名称告诉朋友,以免别有用心的人冒用你的名字。

看到感觉不舒服的站点或邮件内容,马上离开并告诉父母。

在公共场所,如学校、网吧等上网,离开后一定要将浏览器关闭,以免别人有机会使用你留下的个人资料。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能、态度和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培养青少年养成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及熟练、准确地评价信息的能力,精确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避免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是网络信息教育的核心任务。

网络免疫力教育。教育青少年对网络色情、暴力、诈骗、犯罪等不良或有害的信息进行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其侵蚀、传染。

网络道德(公德与自律)教育。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网络的有关法律、规则及公德,不危害网络,不制造、传播非法及有害的信息,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引导网络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成为合格的网络社会公民。

以上是我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一些看法,欢迎读者和我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展:《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新华文摘》,1999(5)。

2.翁寒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新华文摘》,2000(3)。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文科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院)

编校:施 宇

作者:荣 磊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论文 篇3: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和德育对策

摘 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网络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文化丰富了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拓宽了青少年的眼界与视野;网络文化同时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毒害与误导。新形势下客观审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意义巨大。

关键词:网络文化;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德育对策

以网络为载体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利有弊,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刻不容缓。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概念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学者都试图对此加以解释,但至今尚无定论。笔者通过研究梳理,较为认同一种观点:“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化具有全球化、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利于学习与生活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下被动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截然不同,网络拓展了青少年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青年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网络也极大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诸如以支付宝、微信为载体的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开拓眼界与视野

网络文化以其全球性和超时空性无法比拟的超越了传统文化的界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世界不同的地域文化、科学知识、奇闻轶事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分享与传播,青年学生对外在世界的了解早已不拘泥于传统课本、影像资料等手段,通过现代化的网络超链接技术,他们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他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探究未知事物,从而不断的完善发展自己。

(三)缓解思想焦虑情绪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人(青少年)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处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的学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畸形化追求高分数的结果使得大部分学生身心严重扭曲,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部分原因是缺乏情绪宣泄的平台。而网络文化日益生活化、娱乐化的特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少年精神生活,有效纾解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壓力。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毒害心灵、犯罪频发

由于身心方面尚未成熟,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变化,网络虽然能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接触视角,但也污染着青少年的美好心灵。暴力、色情、欺诈等现象在网络世界时刻存在,这些坏的因素很容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网络酿成的悲剧首当其冲,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二)性格缺失、关系冷漠

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不擅交流沟通,发生矛盾时往往独自寻求心灵自由的“避难港”,网络空间的私密性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置身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烦恼。这一现象表面看似有益于青少年,但长久发展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其中“网络成瘾症”就是一个典型。

(三)弱化民族自豪感、导致信仰危机

网络文化领域,西方话语权占据着主导,在我国突出表现就是青少年现在过洋节的热情远远高于过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多数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逐渐淡化,民族自豪感正在消失。

当然,文化上的不认同,必然导致信仰上的危机。我们中绝大多数青年学生不知道信什么,什么值得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充斥着他们的生活。

四、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德育对策

“网络文化”功效尽管利弊有之,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发力,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

(一)主动占领网络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

要加快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绿色网站,建立一批政治性较强的官方网站,向青少年宣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向青少年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打赢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坚战。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有效机制

学校教育是主流,要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道德规范等相关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关心爱护他们;社会要营造健康氛围,打击规范不文明网络行为,纯洁网络生态。三者合力是保障教育效果的关键。

(三)发挥榜样作用,做文明先行者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给青年学生树立榜样;要利用网络与青少年互动交流,融入到他们中,积极参与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在互动中教育引导好他们。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浅论网络文化及特点[N].光明日报,2007-5.

[2] 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1-4.

基金项目:

宁波大红鹰学院2014年度校科研项目《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德育对策研究——以宁波高校为例》阶段成果(1320141053)

作者简介:

蔡丙丙(1984-),男,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德育。

作者:蔡丙丙 王丽君

上一篇:医生岗位需求的基础医学论文下一篇:档案信息化建设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