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

2022-04-27

摘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借助职业幸福感能够使教师以愉悦的心情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都能产生巨大的作用。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幸福感方面普遍与城市教师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 篇1: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现象分析

摘 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农村中小学中始终存在着教师流失的问题,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流失,这严重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为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水平,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失问题。为此,应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实行城镇中小学对农村中小学“捆绑式”扶持。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对策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加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为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建设。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中小学存在着严重的教师流失,尤其是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农村中小学生鲜有机会接受到优质教育,这一度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现象仍非常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减少约56万人,占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2%,其中除去自然减员和校内调整,调出和其他减少人数约占减少总数的63%之多。根据研究和调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失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

在东部地区,对江苏北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某市五年来累计流失1 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其下辖的一个县三年内先后走掉了500多名教师。中部地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9年对河南省光山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组调查表明:该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率达20%—30%。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教师流失问题更加突出:来自广西师范大学对龙胜县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想过离开农村教师岗位的人数达到74.6%,并有近1/3的教师离职愿望相当强烈,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工作认同感,一旦条件成熟,这些教师就会离开当地农村中小学校。

但是,一些新闻报道表明: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通过探索努力使教师流失现象有所好转。2012年6月25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对湖南省泸溪县农村师资建设的采访纪行,该县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殊津补贴,挽留了大批中小学教师继续在农村任教。随后,2012年7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又报道,北京市延庆县通过探索开放式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某中学以前每年流失教师80人,如今,教师流失的数量只有30人左右。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为我们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现象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借鉴。

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带来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师离开农村而流向县镇和城市学校或者其他行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但是无疑给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流去地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下降

大量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使当地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多学科教师结构失调,一些教师不得不承担多个班级或是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工作负荷量大,教学质量降低。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选择通过请代课教师来补充教师流失导致的岗位空缺,2010年山西省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占到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总数的近8%之多。代课教师缺乏教学技术,没有基本的教师资格条件认定,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2.农村义务教育日益萎缩

我国中小学择校热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择校即择师”,一所学校有好的师资才有好的教学,才会吸引大量生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人员中大部分是优秀骨干教师,他们大多流往城市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中小学生因择校而离开农村中小学。此外,随父母一起外出务工就学的农村中小学生愈来愈多,这更加剧了农村中小学的生源流失。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需要的教师数量也相应减少,这样学校中多余的教师又会从农村中小学流失出去。如此恶性循环发展,必定会使农村义务教育严重萎缩,导致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由此产生更多问题。

3.城镇中小学班额超标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引起农村中小学生源大量流向城镇中小学校,使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可能会引起城镇中小学班额超标,2010年全国城市及县镇中小学班额超标的班级比例达到了10%。城镇中小学班级人数如果不能很合理的控制,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给学校带来很多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

三、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资福利待遇差

工资福利待遇差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但我国大部分县乡经济比较落后,财政紧张,这必然影响当地农村的教育投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福利难以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工资较低,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更多的生活困境,如基本住房问题,很多在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由于交通不便利,往往是居无定所。

2.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较低

经济收入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而造成的社会地位低下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因素。加之当前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评价并不高,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支持。对于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说,来到农村多数不是因为对农村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仅仅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作为跳板。再者,很多省市级奖励给予城市学校的指标更多,相比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荣誉和晋升职称的机会较少,这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成就感较低。

3.教师流动以实现个人价值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就是要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由于价值观念不同,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考虑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认为在农村并不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环境有限,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离开农村选择去其他平台发展。

4.工作满意度下降

中小学教师工作具有周期性和重复性,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薄弱,教师的工作量一般较重。另外,由于大多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不高,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表现得更为被动,对教师和学校缺少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对工作的满意度逐渐下降。

四、缓解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失的策略选择

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笔者通过借鉴我国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及积极探究,秉持《教育规划纲要》的理念和精神,提出以下策略以缓解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经济保障是留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根本措施,要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对于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中央财政和省、市级财政都要设立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教师工资的提高和福利保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使其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除基本工资保障,还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特殊补贴制度。要努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继续在全国推广高质量、高效率的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尽快让更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入住。

2.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营造良性的工作竞争环境。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给予农村中小学更多的机会和名额。对于长期在农村任教的中小学教师不仅要给予名誉表彰还要加大奖金力度。加大政府宣传,在全社会确立尊重农村中小学教师观念,鼓励人们到农村任教,尤其鼓励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3.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观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使他们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师岗位;其次,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当地持续培养优秀师资;最后,还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压力和心理问题时,要给予教师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并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

4.实行城镇中小学对农村中小学“捆绑式”扶持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以促进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说,我们要结合地区实际,坚持开放式办学观念,实行城镇中小学“一对一”扶持当地农村中小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尤其是优秀师资共享。城镇中小学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并主持培训,农村中小学则选派教师到城镇中小学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另外,还要切实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制度,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和参评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叶澜,等.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凌,王超群.“农村学校也能扬眉吐气”北京市延庆县探索开放式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2-07-05.

[5]朱宾源.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光山县为例[D].西南大学,2009.

[6]李伦娥,王亮,阳锡叶.村小也能吸引好老师—湖南省泸溪县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采访纪行[N].中国教育报,2012-06-05.

[7]毕正宇.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外流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4,(19).

[8]刁维国,刁益虎.经济薄弱地区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归因分析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

(责任编辑:田 苗)

作者:晏云婷

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 篇2:

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

摘 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借助职业幸福感能够使教师以愉悦的心情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都能产生巨大的作用。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幸福感方面普遍与城市教师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策略

随着人们对教育理念认识的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职业幸福感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精神感受,尽管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依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关注力度,全面分析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 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收入

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是影响每一个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金钱,所以经济收入是直接决定和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只有收入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需要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获得非常高的幸福感。如果经济收入无法得到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将会受到很大制约,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但这并不是决定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首要因素,需要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性特征来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二)社会关系

良好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行业的归属感,使农村教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在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集中体现在当前教师和学校、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生等关系上,这会让很多教师感受不到教师行业的职业荣誉感,这在目前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三)教师的个性特点

教师的个性特点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农村的教学现状,都会产生极不自信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大多与教师的个性特点有着直接关系,部分教师会由于教学成绩一直无法得到提升而产生自卑感,同时教师也很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教育工作,这在目前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二、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師职业幸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福利待遇和教师的预期有很大差距

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福利待遇问题,如果福利待遇与教师的预期存在很大的差距,就必然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农村中小学与城市学校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教育部门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贴力度。在目前,尽管在福利待遇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倾斜,但是这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由于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方面教师的诉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多无法得到满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从福利待遇方面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教学压力过大

教学活动是教师重要的职责,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与城市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压力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评价紧紧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开展,另一方面也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教学资源与城镇学校存在很大差距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目前教师的收入与绩效考核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等教学内容都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采取应试教育的策略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系统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只有借助设计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农村中小学教师看到工作的希望,他们才能产生职业幸福感。但是在目前多数地区都没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设定出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这让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管理活动中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致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目前也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四)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是目前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在管理机制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中小学的生源质量与城镇学校存在很大差距,而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而展开,因此大多数农村学校都习惯于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应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满足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要求。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新课程改革有效开展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所以需要有关部门认真反思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教育现状。

三、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职业幸福感来自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农村中小学和社会各界加以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提高教师经济收入

教师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家也认识到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只有经济收入与城镇教师持平或略高于城镇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镇教师存在很大的不同,集中体现在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这是城镇中小学教师无法想象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提高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从事教育行业,以此来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

(二)积极为教师减负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很多农村中小学每天课程安排非常紧张,这就使得很多教师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由于常年从事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使得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了非常强的抵触心理。很多教师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同时还需要面对教学改革应付各种考试,一旦学生在综合性评比考试中无法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就会面临各种指责。正是由于教师的压力过大,导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无法得到提升,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为学校配备充足的教师,使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方法,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教学评比活动,积极了解农村教师的诉求,为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引导农村中学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创新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只有在平时认真做好这些系统性的工作,才能推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进。

(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设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

农村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在职业幸福感上存在缺失,缺乏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要积极结合农村中小学发展实际,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为教师设计完善的职业发展路线,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为教师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借助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工作,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未来工作的方向,从而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职业幸福感的形成,在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瓶颈环节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中小學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以正确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教育工作,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个人成长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形成。

(四)改变传统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在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学生层次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农村中小学的综合教育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考核和评比的过程中,大多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极不公平。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国家特岗教师,积极吸引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同时也要对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改变传统将所有学校放在一块儿进行评比的做法,按照城乡学校的不同将相同办学条件的学校放到一块进行评比,以此来体现评比活动的公平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这对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快速提升,能够发挥出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建议积极对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评比方法和内容,使各个学校能够在统一的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从而调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四、 结语

职业幸福感来自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和生活,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中小学都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了解教师的诉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建立公平的教育评价机制,为教师设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此来吸引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改革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毓,祝文君.农村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育[J].新智慧,2020(19):60,119.

[2]孙卫红.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基于粤西三位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3]刘鹏龙,来有武.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及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9(22):190.

[4]刘文明.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J].作文成功之路,2018(2):61.

作者简介:赵忠翠,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山乡初级中学。

作者:赵忠翠

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 篇3:

提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有效性的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部门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稳步提升,以此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计算机应用 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教育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在丰富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大幅提升。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此,教育部门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有效性,以提升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发展现代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更好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还存在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首先,在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时,出现的管理体制不明确、职能不清晰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都是由教育部门与人事部门共同负责培训的。但是,由于这两个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以及内容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矛盾或者重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培训效果。其次,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存在名额限制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针对教师培训采取的是限定名额的方式。这种教师培训机制,导致很多中小学在选择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通常受到自身利益以及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么选择的就是教学工龄在5~10年的骨干教师,要么选择的就是刚刚步入教育岗位且教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由于这两种类型的教师,一般在经过培训后都无法完全的领会培训的内容和理念,所以,对中小学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最后,当前的教师培训,还存在方式传统、体制僵化的问题。目前,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过程中,采用的传统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教学实际的要求。很多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是由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强制要求参与的,其培训内容往往不能满足教师自身教学需求,因而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有效应用。此外,培训部门的培训管理体制也存在着过于僵化的问题,无法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师培训活动,达不到培训的实质性效果。

三、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有效性措施

1.积极引导,提高教师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教师提高学习意识,做现代化教师。作为身处信息化社会的当代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而且要具备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教学资源,运用计算机新技术手段开展智能教学,才能在指导自身工作与学习的基础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2.精神鼓舞,加强实践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的信心。信心,是确保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的前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的中小学教师,因为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少接触计算机,而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很多中小学教师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都认为计算机知识抽象枯燥,学习难度大。如果教师怀着这种焦虑的心情去参加计算机培训,必然会影响到其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所以,帮助教师消除焦虑心理,增强其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心,是促进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效果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计算机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只要学习者有信心、勤于操作,就一定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运用的方法。因此,针对有些中小学教师对参加计算机培训的恐惧抵触心理,培训人员应该及时地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交流,才能在帮助其消除焦虑心理的同时,促进其计算机培训效果的提升。

(2)鼓励教师认真学习,大胆实践。虽然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已经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的方式,学习了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然而调查发现,仍然有很多教师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掌握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或者是在培训时掌握了,但在培训结束后,又因为平时很少使用电脑,而忘记了培训时学到的知识。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参加计算机培训后,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多操作、勤练习。计算机知识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影响教师学习计算机效果的关键因素。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学科具有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培训完成后,必须多操作、勤练习,才能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如果只是通过听课或者看书的方式学习,那么一些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样必然会对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边用边学。在参加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提倡广大教师学员做到学以致用,要求教师尽可能的使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問题。比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纸笔,进行教案的编写或者制作教学课件。这种带着任务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稳步提升,而且也为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提高计算机培训应用水平

教育部门在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掌握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计算机培训内容,将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作为计算机培训的目标,而不是将教师培训成计算机理论的专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开展培训活动时,应该尽可能的将内容复杂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通过细致直白地与实际教学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出来,才能帮助教师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水平。另外,授课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广大中小学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予以充分的重视。由于参加培训进修的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年龄差距很大、学习需求不同,授课教师在开展培训教学时,应该在授课内容的设置上顾全多数学员。比如,有针对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设置的帮助其使用现有教学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也有针对年轻教师的根据其所教学科的特点熟练制作辅助教学课件的内容。

总之,在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地进行培训方法、内容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制定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机制,才能在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提升,为中小学教学方式的科技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芊.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前沿技术素养培训课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6):119.

[2]齐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9,(07):218.

[3]王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中小学教师培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150.

作者:张雅文

上一篇:幼儿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论文下一篇: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