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6

在2020年12月12日举行的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为我国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设立了新的航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论文 篇1:

2011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区域协调发展亮点频现的一年。一年来,中央围绕深入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现将2011年我国区域发展领域的重大事件予以盘点,旨在与大家共同分享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大事件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区域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更加完善。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用了一篇三章,系统阐述了未来5年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战略等方面的重点任务。与以往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在促进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方面呈现出四个亮点:一是战略体系更加完善。“十一五”规划仅提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五”规划则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特色城镇化战略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战略体系框架更为丰富而完整。二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继承原有思路的基础上,凸显了对培育新增长极的高度重视。比如西部大开发地区提出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等10个经济区的发展,东北地区提出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等5个经济区的发展,中部地区提出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6个区域的发展,东部地区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10个区域的发展,合计明确31个重点区域的发展任务。三是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加强调实践。“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主体功能区思想上升到战略高度,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等方面,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夯实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四是城镇化战略中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法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突出构建城市化空间布局等要求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同时对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提出了积极推进的思路和要求。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新时期全面推进地区经济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大事件之二:“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中央领导同志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危机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近年来,为切实凸显宏观调控的综合效果,中央不断强化区域政策的积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培育形成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增长极,明显激发了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自我发展能力,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有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近年来区域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都分别对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积极评价,区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大事件之三:区域政策体系呈现出细化、实化、差别化的显著特征,区域经济新版图基本形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围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在四大板块开发格局的基础上,科学梳理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出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谋划重点开发开放的经济区和城市群,培育形成竞相发展的多极化开发格局,区域政策空间尺度进一步缩小,日益呈现出细化、实化、差别化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得以重构和优化。近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赋予区域性政策的区域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明显优于其他区域。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份已达到23个(比上年增加了6个),广东继续领跑,成为第一个GDP迈入5万亿元的省份,而江苏、山东也突破4万亿元,紧随其后。排在前列和近年来进入这一阵营的省份,基本上是区域政策覆盖密度较大的地区。

大事件之四:各地区经济增长继续企稳趋缓,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1年,各地区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好于预期,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10.6%、12.8%、14.0%和12.9%,仍保持较快增长水平。从增长速度来看,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各大地区经济增速较上年同期普遍出现回落迹象。与上半年相比,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分别回落了0.2、0.1、0.2和0.1个百分点,增速呈现趋稳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分别回落2.0、1.3、0.1和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保持最快且回落幅度最小。从各地区增速和经济比重对比来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继续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态势;2011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占地区合计的比重分别为52.6%、20.5%、18.7%和8.2%,与上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比重减少0.9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增加0.5和0.4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令人欣喜的是,各个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积极变化,如2011年前三季度,北京、上海、浙江3省市GDP同比分别增长8.0%、8.3%、8.5%,增速列全国各省区市的倒数前3位,但上海、北京、浙江3省市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又分列全国第1、第2和第5位,这充分反映出上述地区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大事件之五:中央批复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继续加大。2011年,着眼于细化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在近年来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一年来,为促进东部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舟山群岛新区,批复了关于横琴开发的有关政策。沿海地区的规划政策体系和层次更为完善,空间开发格局更为优化。围绕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认真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支持山西开展经济转型试点工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向纵深层次积极推进。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进一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转型,组织实施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编制了“十二五”东北振兴规划。随着诸多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深入实施,重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

大事件之六:中央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2011年,在已经制定实施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均具有了专门的扶持性政策,明确了新时期各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扩大新疆对外开放水平,国务院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赋予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为促进新时期新疆、西藏等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有关援藏会议,研究部署全年对口支援工作。中央进一步调整完善了经济、干部、人才、科技等全方位对口支援工作格局,首次明确了对口援藏、援疆资金实物工作量,并要求各支援省市以规划为依据有序推进对口支援各项工作,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优越性。对口支援工作对于缓解欠发达地区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初步测算,2011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西藏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分别增长15%、12.3%、12%、12%和12.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西藏增速均高于2010年水平,展示出民族地区蓬勃的发展势头。

大事件之七: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区域合作载体不断实化。2011年,我国国内外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合作载体明显实化。为积极引导产业跨地区转移,继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2011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了湖南湘南、湖北荆州、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5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不同地区间合作交流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重点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西咸、长株潭、长吉等地区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深度不断加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2011年,国际区域合作得到积极拓展。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向北开放步伐加快;我国与东盟、东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国际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大事件之八:中央对扶贫开发提出新要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1—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到2043.8亿元,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全面部署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工作。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标准提高了92%,将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了扶贫范围;中央同时决定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六盘山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新疆南疆3地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8年较快增长。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79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继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大事件之九: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2010年4月,国务院同意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同意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些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延伸、加快推进陆海统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自上述战略规划批复以来,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建立了高效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启动了一批产业项目和重点工程,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10%,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2011年,我国海洋科技取得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海深,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大事件之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1年,国家研究起草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分解下达了“十二五”节能目标。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研究制定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完成了部分省市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5个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33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单位建设、6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立法和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海域污染治理,太湖等重点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青海藏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作者:杨荫凯

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调查

在2020年12月12日举行的2020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目标,为我国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设立了新的航标。基于此,我国光伏发电发展的边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逻辑、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也需相应调整,作为我国光伏发电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后,精确找出影响其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影响因素分析

为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我们在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河南、山东、广西和四川共计8个省份分组进行调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非随机抽样技术中的方便抽样技术选取调查对象,以街头拦截式询问调查方法,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52份,回收率高达95%。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购买因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者个人方面。通过描述性分析获知,消费者的家庭人口数目对于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影响较小,最主要集中在5口之家;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对于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呈正相关。本次调查发现,家庭年收入越高对于分布式光伏产品的消费意愿更高,以目前家用光伏电站单位千瓦造价约 0.8 万元计算,前期投资成本高且回收期约6—7年,一般收入家庭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更高的家庭年收入覆盖光伏产品成本,也能够对更多的光伏产品具有选择性;消费者的月用电消费对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呈正相关,分布式光伏发电不仅可以覆盖家庭用电费用,而且余量发电可以并入电网获取收益,调动了农村地区闲置资源的利用,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科学发展。

——企业方面。我们主要对分布式光伏产品的质量、用电安全、企业品牌及售后服务、消费者顾虑和了解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准确找到了企业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获知,产品质量、用电安全和售后服务三方面对消费者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影響因素最大,贡献率达到24.723%。其中,分布式光伏产品自身质量以及用电安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买意愿。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各项技术均未达到最优,产品质量成为限制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完全理解光伏发电的过程,光伏产业在农村缺乏大量的相关人才,因此售后服务中上门维修服务和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够使居民掌握分布式光伏产品后期运行维护技术,并且加强对于光伏产业的理解,促进光伏产业在农村地区发展。产品寿命不稳定、回收周期过长、后期维护成本过高、无法满足消费者档次要求、发电过程中安全性难以保障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顾虑。

对于居民了解分布式光伏产品的途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宣传力度贡献力达到了15.530%,深入研究消费者了解分布式光伏产品程度和了解途径发现,企业的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方面做得不够,导致人们对分布式光伏产品了解不足。因此要加大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宣传力度,培育居民新能源产品消费意识,充分利用好各种宣传途径宣传动员,拉近居民与光伏产业的距离。

——政府方面。从本次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财政补贴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与否,财政补贴越大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就越强,这与分布式光伏产品造价高、回收周期长的特点有关。而从近期政府相关文件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针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将持续下降,在国家政策方面获得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减小,农村分布式光伏产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如何面对政策的改变做出及时调整已经成为横亘在光伏产业面前的一条鸿沟。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推广,国内的生产型企业必须关注成本控制、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提高产品质量,练好内功。

缺少系统性的扶助政策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在光伏产业领域已经制定较多政策,但是相较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政策仍显滞后,这已经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比如,针对农村居民缺少贷款融资支持,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前期投资大,一部分农村居民需要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方式解决资金需求,但是分布式光伏产品投资风险大且农村居民往往缺乏担保,造成了有需求的消费者而无法购买。因此,政府需要加强贷款融资机制建设,以担保、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为农村居民解决资金需求,支持农村分布式光伏产业优先发展。
培育消费需求建议

针对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培育进行必要的政策工具设计,不仅符合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对于解决我国能源结构单一的问题也是深度调整。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培育政策工具设计合理、有效,落实于民,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提高产品质量。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现阶段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光伏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产品质量竞争。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农村居民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的影响因素中安全性能权重最大,说明农村居民对分布式光伏产品重点关注的是产品质量。因此,产品质量的提高会提升居民选购分布式光伏产品的可能性,进而促进分布式光伏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增大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保证,市场营销不仅使企业能够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够有效挖掘分布式光伏产品潜在客户进而不断拓展市场,提高销量。同时,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发展推广,国内的生产型企业必须关注成本控制、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提高产品质量,练好内功。综上所述,提高分布式光伏产品质量是培育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注重售后服务。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售后服务作为营销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众多光伏厂家和商家争夺消费者的重要领地。良好的售后服务是下一次营销前最好的促销,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是树立企业口碑和传播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因此,分布式光伏企业要注重售后服务,特别是要注重上门维修服务和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促进分布式光伏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不断拓展分布式光伏产品市场。

——加大专项补贴,建立扶助政策。目前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在光伏产业资源配置中还没有起到完全决定性作用,光伏产品的商品属性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加大对于光伏产品的专项补贴,特别是光伏装备制造产品,如分布式光伏产品。家庭年收入和月用电费用都是影响农村居民购买分布式光伏产品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专项补贴降低分布式光伏产品的销售价格,建立扶助政策解决消费者资金需求,特别是让低收入家庭用得起,进而促进分布式光伏产品的销售和利用。

分布式光伏产品让新能源距离农村居民不再遥远,是在农村地区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环节,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新一轮的能源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光伏产业面临巨大机遇。在找准了影响农村分布式光伏产品消费需求的具体因素后,我们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分布式光伏产品需求,提高分布式光伏产品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利用率,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补贴规模测算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BJY067)

作者: 陶松松 王庆丰

地区经济科学发展论文 篇3:

生态乡村旅游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渐提升,而特色鲜明、新鲜多样的生态乡村旅游,开始成为具有潮流性的休闲娱乐最佳选择方式之一。有效合理地开发浙东南地区丰富荟萃的生态乡村旅游资源,产生长久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添全新动力。

关键词:生态乡村;乡村旅游;生态利用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繁复,全国的生态乡村旅游近年来也以雨后春笋般的喜人速度快速增长,而依托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品类繁复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等主要存在形式发展起来。基于市场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开发理念,将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双赢,是目前已经形成产业化运转的生态乡村旅游的新趋势。

一、生态乡村旅游的概念

生态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空间环境的资源基础,利用既有的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合理地开发乡村环境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形式、乡村风光、民俗风情、乡村居所以及乡村文化等资源元素,基于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文化差异来规划整体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的设计,并开发一些列与之相连的组合产品,充分让观光者感受旅游的娱乐性的一种新型旅游类型。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种主题旅游,它使得旅游者从城市回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文化层次上的熏陶和感染以及环境教育,从而达到可持续管理的全新的旅游运营形式。

它集观光性、娱乐性、休闲性为一体,同时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参与性、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后现代化”,人们逐渐对现代工业文明产生审美疲劳和生活惰性,为了缓解这种基于物质文明泛滥而造成的精神沙化,具有敏锐商业嗅觉和战略眼光的西方商人开始把眼光放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节点上,他们利用城市居民的“厌世”心态和人类回归自然的自然属性,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迅速形成了成熟的运营模式,在一些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的小国家,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生态旅游的概念意义阐述主要基于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作为旅游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第二个则是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第三个是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

国际上对以上三种层面的概念的界定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体系架构,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已经从概念探讨走向案例研究的阶段。与理论研究相比,生态旅游实证研究多是经验性的,理论依据不足,而且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只是在环境承载力方面有量化指标,但可操作性较差。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地域。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

国外的生态旅游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稳定的市场格局。例如欧洲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产业圣地,例如法国的卢瓦尔河谷,标榜是法兰西文化的最完整保留地;瑞士的伯尔尼森林地区,以原始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存为旅游卖点;安道尔的比利牛斯山区则以高峻奇险的山脉探险为主。另外北美地区的一些以国家地质公园形式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自身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颇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三、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具体施行性措施

针对以上对于开化县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述,以及各自旅游资源属性和区位优势,因势利导地制定契合两地生态农村旅游的前景开发计划,合理、有效、持续地推进生态乡村旅游建设,是实现地区经济科学发展的明智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务实表现。笔者认为搞好生态乡村旅游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应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做到合理规划、可持续性开发。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整个产业开发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严格控制旅游开发容量,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的前提下,保障旅游资源的永久持续性,从而施行具体的合理开发、适度延伸,最终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而开化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战略原则,将生态保护放在旅游开发的首位,不仅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旅游开发章程和细则,同时历届领导干部都身体力行,踏实实践,多次亲赴上海、杭州等地举办名茶产业和“生态开化”的特色产品促销和地区文化宣传活动,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其次,开展密集性长期性的节庆活动,充分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在目前国内各地蔚然兴起的生态乡村旅游热潮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刻挖掘地方特色,避免和别的地区产生雷同,形成具有独创性、唯一性的品牌式效应,从而在激烈的各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依据本地具体特色和优势,进行一系列生态乡村旅游的全新产品开发,更加突出地凸显本地的资源优势。比如开化县宜可以结合“香火草龙”这一具有观赏性、娱乐性、传承性的传统民俗活动,在中秋节前后开展“苏庄草龙节”;结合“高跷竹马”、“马金扛灯”这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并且已经成熟化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活动,在元宵节前后在霞山古村落开展“古村灯舞节”;也可以结合“开化龙顶”茶这一品牌式的产品扩展为文化层面上的一系列开采、制作,从而在清明节前后开展“开化开茶节”,不仅可以使茶产品的文化价值得到体现,也可以使游客参与其中,在娱乐、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文化层面的熏陶。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季节时令,灵活地开展“播种季”、“收获季”等因地制宜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小型节庆活动,让旅客充分融入其中,互动起来。

最后,结合地方特色,利用既有的各种基础资源,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开化县自然条件优越、各种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优势,同时结合具有地方特色土特产品以及特色手工艺,将文化价值融入产业化运作之中,深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树立生态乡村旅游品牌的可行举措。除了可以把招牌式的“开化龙顶”作为主推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外,也可以结合本地具有传统优势的根雕技艺和明清家具制作技艺,进一步开发成为高档品次的旅游商品,使之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应当注重以清水鱼这一地方特色鱼种的农产品的开发,充分挖掘本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也可以反作用地促进本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结语

通过深层生态旅游开发,将自然风景舒适宜人、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双重内涵的全新的休憩地和旅游地,充分合理地展示旅游地的生态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有机地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奇.生态旅游——朝阳下的全新土壤[J].浙江旅游, 2009,21(11):29-32.

[2]路海源.生态乡村旅游浪潮下的深思[J].旅游手记, 2011,17(13):12-14.

[3]石多克.浙皖赣地区的潜在资源论[J].背囊者记录, 2011,09(20):10.

作者:黄轶平 王福定

上一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数学协同发展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