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当今教育教学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思维,创新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把教学质量提升起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应从教材与教学、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与优化,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教学离不开“数”与“形”。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数”“形”关系,应用多样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体验到“数”“形”互化活动,获取数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文章重点介绍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钻研教材、把握课堂、强化练习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指向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暗线,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法宝”[1]。众所周知,数学是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的学科,数学学科的特点凸显了“数”“形”的重要性。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学科“数”“形”关系的表现,也是学生理清“数”“形”关系、掌握数学知识的“法宝”。所谓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指紧密结合直观的“形”和抽象的“数”,而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思想方法。有效地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理解抽象的“数”,还可以使学生借助抽象的“数”阐明直观的“形”,由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依托日常教学,应用适宜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挥其应有价值。

1   钻研教材,领悟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喙的,数形结合思想隐藏在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背后[2]。要想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需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出数形结合思想。

以数学概念为例,这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材往往将数学概念隐藏在知识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一步步探究、总结出相关概念。在总结数学概念的过程中,直观的图形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数学概念的便利,使学生直观地掌握数学概念内容。如教材在“数轴”这节课中给出了数轴的定义。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将现成的定义展示给学生,尽管部分学生当下可以理解“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但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时候,有的学生则会难以理解数和点的转化过程。同时,在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时候,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对此,教师在分析数学教材的时候,要深入钻研“数”与“形”的关系,挖掘出“数可以在数轴上以点的形式呈现”这一要点,发挥数轴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与直观的数轴互动,探究出数轴概念,由此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领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概念学习效果。

2   把握课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材中所展现的各种概念、定理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历数学知识的总结过程,是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探究数学的两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理清所要探究的知识与其他知识间的关系,同时深刻地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3]。对此,在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在从教材中挖掘出数形结合思想后,要将其渗透到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以“有理数的加法”为例,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小学数学教學活动,掌握了四则运算知识,为探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提供了便利。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校在九月三号举办了一场象棋比赛。比赛规则是胜一局得一分,平一局得零分,输一局失一分,最终累计得分高者为获胜方。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了这次象棋比赛。其中,甲胜了六局,输了三局;乙胜了四局,输了五局;丙胜了五局,输了四局。请问三人各自得分多少?在此情境中,学生自主迁移相关知识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教师可以顺势引出有理数的加法内容。在引出该内容后,教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让其向左或向右移动,向左移动为负方向,向右移动为正方向,移动的起点为原点。之后,教师按照象棋比赛情况引导该学生向左向右移动。在学生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数轴。其他学生通过观看该学生的移动情况和数轴内容,与直观的“形”互动,自主地列出6+(?3)=3这一算式。据此,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各自列出的算式,并讨论有理数加法法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观察列出算式的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如何确定它们的和及其符号?如何计算出和的绝对值?”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重点地进行讨论,透过“形”获取数学结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数学知识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自主建构“数”与“形”的关系,利用“形”掌握“数”,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切实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3   强化练习,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新课标阐述了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所学所得,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内容,及时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4]。学以致用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途径,也是深入理解数学内容的重要方式。从上文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新知,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要以数学知识和数形结合思想为要点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变“形”或“形”变“数”形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由此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以“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数形结合活动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积累了数形结合经验。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数形结合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所得为切入点,设计如下练习题:

练习一:用图像法求解如下方程组:

练习二:根据图1显示的内容,标注出直线l1和l2的交点坐标。

在呈现了数学练习题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堂学习情况,为后续的点拨做好准备。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互动,展现问题结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弥补自身不足。最后,教师则点名学生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绘制图像,进行讲解。这两个练习题是以“形”解“数”为主的。学生通过完成两个练习题,不仅可以迁移课堂所学,利用“形”解决“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知,锻炼、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4   整理归纳,提炼数形结合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迁移经验建构知识结构的活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创设了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发挥自主性,探究“数”和“形”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获取数学学习方法[5]。但是,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如此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所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有关知识和题目,形成知识体系。

以“二次函數”为例,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了解了二次函数的定义、三种表达式、图像及其性质、图像的平移、图像与a、b、c符号间的关系、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建构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解决问题是学生应用所学、理解所学、整理所学的活动。所以,在实施复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迁移学习经验,探寻有关知识点,并建立思维导图。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还是学生实现思维直观化、具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把握知识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着,教师则紧扣以上知识点设计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如教师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根据图2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从图像中探寻数量关系,对称轴、顶点坐标和与x轴相交的两个点的坐标,进而迁移所学,将具体数据代入 y=ax2+bx+c(a≠0),从而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然后,学生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得到两种解析方法,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指导他们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具体方法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如此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此外,不少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形式梳理数学知识,积累了建构知识体系的经验,有利于有效掌握更深入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5   反思提升,总结数形结合思想

反思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早已建议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6]。已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活动,不仅可以梳理、总结课堂所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思情况评价课堂教学,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保证后续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切实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地展示出各种图形的关系。学生观看直观图像,依据具体数据,能够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还应当创设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反思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如何学的?在这样的问题作用下,学生自主反思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反思课堂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总结数形结合思想的过程。同时,不少学生会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行为进行肯定,并有针对性地就学习问题进行点拨,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如此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积累反思经验,提高反思能力。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法宝”。有效地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到数学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学习数学的“法宝”,掌握数学知识,储备学习方法,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还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数学的特点,把握“数”与“形”的关系,结合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多样活动,如探究活动、练习活动、归纳活动等,使学生通过转化“数”与“形”,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青.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形结合思维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2).

[2]陈学忠.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整合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1(1).

[3]杨州.探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理念[J].中学数学,2021(2).

[4]王栋波.论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

[5]黄荣玉.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1).

[6]刘洪燕.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能力培养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

【作者简介】

李彦明(1979~),男,回族,宁夏银川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在学校结构化教学模式下,不断创新和实践,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时刻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者:李彦明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 要:在当今教育教学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思维,创新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把教学质量提升起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应从教材与教学、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与优化,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 理清教材与教学关系

(一)引领性

在课程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极强的引领意义。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为该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起到一定的传达和引领作用。第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进行指导。在编写教材时,编写人员就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排列。第二,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教材版本的不同,所持有的教学理念也存在出入。比如,智慧型教材强调开发学生思维;知识型教材强调知识讲解;实践型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只有认真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引领性特点,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

(二)整体性

在编写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系统化,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一点,对教师教学来说,有很大的优势。换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合了所有会涉及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基础内容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跟着教材走。当然,也可以把教材内容通过板书、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在学习上才会更加连贯,教学成效才会更加显著。若是直接斩断了教学与教材的关联,教学也会变得死板,灵活性不足。之所以要挑选适合的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动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内化、吸收,而不是把其看成两个独立的个体。

(三)德育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德育性从头到尾贯穿其中,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同时,它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德育性方面的内容日益增多的趋势下,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也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大部分教师对德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学德育性和教材的关联界定模糊。通常来说,教材中所出现的德育知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若是没有教师从旁引导,基本上不可能达成预期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强调教学与教材中德育方面的练习。

二、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工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工作。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有深度、有层次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第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工作的氛围,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比如,在《假期有收获》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来设定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假期即将到来的氛围。在导入环节上,向学生讲述一个与假期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铺垫,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

(二)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因势利导展开道德教学工作。通常来说,实例的选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却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班级和学生。由此可见,教师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的重要性。第一,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做到精细化。比如,在学习《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内容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知识储备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第二,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成性,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实时关注,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把教学效率提升起来。

(三)加强安全教育与课堂的整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教师应加强安全教育与课堂的整合。要想使安全教育与课堂深度整合,第一,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实例呈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安全教育的说服力。第二,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和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而安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反应力。因此,互动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教师应根据具体安全问题,对场景进行模拟,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对学生反应能力进行考验。比如,在教学《出行的学问》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模拟交通岗,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扮演交警,一名学生扮演红绿灯,若干名学生扮演路人,让学生根据红绿灯的转换,自主判断该前行还是停止。

(四)加强法治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1. 多媒体技术和情境创设相结合

在整合课程和法治教育时,教师应把多媒体技术和情境创設相结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强化情境的代入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法规的威严性,明确法律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一来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来是为了使教学情境得到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要相对比较枯燥一些,若是没有教学手段加以辅助,学生极其容易感到无趣,拉低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我们有精神》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普及法治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以此来深化学生对法治的认识程度。

2. 加强实际生活与课程的关联

在整合课程和法治教育时,第一,教师应加强实际生活与课程的关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顺应新课程标准时,还应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家庭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第二,教师要加强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和课程的关联。法治从生活中延伸出来,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寻找案例,对学生法治认识的提高效果显著。比如,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向同学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故事,来说说自己对事情是非的看法,并交流相关交通知识,以此来使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相关交通准则。

三、 优化作业模式设计

(一)布置实践性作业

在课堂学习知识之后,学生会自主生成知识框架,在脑中构建简易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学习《家人的爱》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表达爱为主题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回家后陪父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帮妈妈捶背、为爸爸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让学生在帮助父母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郊游,进一步认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郊游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随意乱丢垃圾,要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垃圾箱中,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理念。或者,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亲身体验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中,布置实践性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二)布置理论性作业

和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对课后作业进行布置时,教师要勇于创新。在布置理论性作业时,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抄写、记忆方式,丰富作业形式,如让学生去搜集、总结一些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搜集过程中,学生会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入。并且,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兴趣。根据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名言等。比如,在学习《孝敬父母》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往今来比较有名的孝敬父母小故事,让学生对这一内容加强认识并身体力行,把这一良好品德践行到生活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中,布置理论性作业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布置活动性作业

在结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布置活动性作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现实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联性,并能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比如,教师可以黑板报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对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收集并加工,然后绘制在黑板上。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可以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指定一个案例给学生,让学生分辨其对错,并说明理由。虽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上,活动性作业并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它对于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来说意义非凡,这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

四、 积累教学经验,善于反思自我

为了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度提升上来,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用性,教师必须要学会积累教学经验,反思自我。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教学手段,了解自身长处所在,规避短板,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步伐,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导向、内心需求和学习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优化。比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找出课堂中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讲到,完善教学不足。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分析学生家庭情况,给予学生温暖,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便捷。

参考文献:

[1]阿布拉哈提·玉山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C]∥2019年中小學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19.

[2]韩永霞.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4):1.

[3]肖艳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3):901.

[4]龙红萍.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5):33.

[5]王彩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女报(时尚版),2019(10):1.

作者简介:

胡连英,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石横镇中心小学。

作者:胡连英

教材特点与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摘 要: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使数字化教材在课堂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使数字化教材的革新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评价体系将为教材编纂者和出版社在教材制作及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与一线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学界在传统教材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数字化教材的概念做出了界定,总结了数字化教材的特点,并指出了建立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以为后续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数字化教材 教材评估

一、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材已经配备了数字化课件。一方面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配套教材,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在大、中、小学的普遍推广,方便课堂上师生参考及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对纸质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最初作为传统纸质教材的依附性产品,数字化教材在内容选材的设计编排上都受到纸质教材的制约,再加上一些技术手段的限制,难免呈现出质量参差之态。

纸质教材是静态的,由于写作、出版和使用间隔时间长,很容易使教材内容老套过时;考虑到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灵活性,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教学计划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特性,在一个信息传播更加快捷高效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材已经从原本纸质教材辅助教学工具的角色,逐渐成长为可以和纸质教材并驾齐驱,在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Sheldon(1988)指出,为学生选择核心教材既是一项行政教育决断,又是一项重大的专业、经济和政治投资。这说明对教材评价的系统性标准的界定和运用极为重要。如果说科学的英语教材评价体系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师对于教材的合理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的话,那么,鉴于数字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对于评价相应的传统教材质量,以及对数字化教材本身的制作运用与完善,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针对数字化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大多是依据对传统英语教材评价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数字化英语教材评价体系之前,有必要先对国内外英语传统教材评价研究做梳理。

二、国内外英语传统教材评价研究

1.国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较国内来说起步早,相对来说已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欧美国家对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分析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内容涉及教材评价的定义、范围、内容、功能、评价目标、原则、主体、方法、过程及分析等。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休斯敦大学(Houston)、英国的苏赛克斯大学(Sussex)都长期致力于教材评价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Lightbown and Halter(Lynch 1996)及Palmer(Lynch 1996)在加拿大及德国针对当地课程教材展开了个案评价研究(鲁红霞),为许多后续的英语教材评价方案的设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许多学者相继在教材评价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者们习惯于列出一张条目清单,用描述性语言概括一系列标准,通过让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老师)对于各个类别进行打分或者做出主观性描述的方式判断某一本教材的優劣。例如,Tucker(1975)通过设计一种巧妙的方法,让老师给教材各方面打分,再填入事先设计好的“教材价值评估表”,得出的综合分数与老师事先在表单内各个条目下的期望分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这本教材是否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Sheldon(1988)通过列出完整的一系列评价清单,包括标识教材的基本概况,以及以定性的方式对教材编写依据的基础理论、适用性、内容、编排、测评等内容进行分类,再细化出一系列具体问题,让教师通过简单的是/否判断决定教材是否合适。

这其中以英国学者Cunningsworth在1984年出版的著作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影响力最大。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些教材评价标准的重要指导原则,在1995年继续出版了Choosing Your Coursebook一书,详细介绍了英语教材评价的指导模型,内容包括英语教材评价的方法、类型、指导方针及评价内容,并提出了基于整体印象评价(impressionistic overview)和深入评价(in-depth evaluation)两个模块的两分法。其中,整体印象评价是指教材评价者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教材进行整体的印象性测评。显然,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在教材海选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做出粗略的教材精筛。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性依据,在对具体教材的评价阶段就要依靠下一步的深入评价,在这一阶段,Cunningsworth指出,评价者需要兼顾教材内容上的编排,如单元话题、内容架构、教学方法等,又要评价教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考虑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如进行学生的需求分析(students’ learning needs)、大纲要求(syllabus requirements)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偏好等。同时他根据教材使用的时间维度提出了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pre-use evaluation)、使用中评价(in-use evaluation)和使用后评价(post-use evaluation)。其中使用前评价着重围绕使用者对与教材的初级印象和教学预设;使用中评价关注教材的使用情况,并可以利用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教材调整和新材料引进;使用后评价是对教材的回顾性评价,这种评价基于教材使用后的效果判断该教材在未来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利用性。

McDonough和Shaw(1993)提出了两个阶段评价方法,实际上包含三个维度的评价模式。评价的第一阶段由外部评价(宏观评价)和内部评价(微观评价)互补展开;第二阶段进行整体评价。Breen和Candlin(1987)在列出的问题清单中也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老师可以对教材是否有用做出整体性评价,第二阶段结合老师具体的教学情况展开更加细致的探求性分析(searching analysis)。无论是哪一种方法,这种两分法的两阶段评价都集中于教材使用前,是一种预测性评价(predictive evaluation),无法结合教材的使用效果。

为了弥补前者的不足,Ellis(1997)着重提出了回顾性评价(retrospective evaluation)方法,使教师通过针对某个教学任务的微观评价为后续的宏观评价奠定基础,并借此判断是否会在后续教学中再次使用教材,反思教材在实践中的使用情况。同时,回顾性评价也可以用来对预测性评价的有效性做出验证。

Hutchin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另一种对教材的评价方法可以称之为对照法,即将“自身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 和“客观对象分析(objective analysis)”结合的主客观对照分析评价方法。一方面评价者分门别类列出对教学目的和对教材的要求,另一方面列出同一级别下对于教材的客观评价,接着两相对照,通过直接的分析性匹配,将主观需求与教材的具体特点对比分析,达到评价目的。

综合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英语教材的评价并非将教材本身孤立地作为评价对象看待。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从时间维度(使用前、中、后;预测与回顾),还是主客观对照评价(需求/特点),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评价(印象/深入;整体/探求性分析;),评价者都需要在教材评价过程中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兼顾教材使用的具体情况、教材自身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实践而展开。对传统英语教材的评价是一个多维度、多象限的复杂过程。

2.国内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界开始关注大学英教材的研究,可以说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英语教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仍显稚嫩,根据黄建滨(2009)对1990年-2007年发表在19种主要外语类期刊上的120篇大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的分析,将教材类相关研究内容划分成8类,其中围绕教材分析和评价展开的就有36篇,是8类内容中占比最高的。可见教材评价早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依据国外学者取得的成果展开的。

一些学者推出的著作以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为主。程晓棠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引进了Grant(1987)提出的关于教材外部评价的评价表。夏季梅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则介绍了Genesee(1996)的教材适用性评价等。这些研究促进了国内学者对英语教材评价研究发展的进一步理解,极大密切了国内相关领域与国际研究领域前沿阵地之间的联系。

另一些学者则偏重于将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国内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中。徐锦芬、肖婵(2001)运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对照法评价了国内《大学英语》的听力教材。鲁红霞则吸收了Cunningsworth(1995),Grant(1987)和McDonough和Shaw的评价细则对《新世纪高中英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在总結国外教材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国本土英语教材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钱媛(1995)根据Van Els (1984)等提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外语教材评价的四个步骤。周雪林(1996)提出了评价教材质量的六个层面,并分别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问题作为评估的具体内容,涵盖语言能力、选材、练习设置等内容,为国内教材的评价工作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借鉴。乔爱玲(2002)提出评价教材需要将宏观结构和微观设计两方面相结合。庄智象(2006)提出了外语教材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的五点方针。

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评价者根据不同的教材评价理论体系所设计的评价细则各有侧重,基本都结合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国英语教材实际使用情况和受众,为数字化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建立

1.数字化教材的概念界定

据统计,2015年-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产值全年收入规模超过4400亿元人民币。呈现出收入规模持续上升,用户规模保持平稳,产品规模显著增加等态势(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在教育领域,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第二代‘人教数字教材等数字产品的研发’”。数字化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广泛普及和常态化运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教育界对于数字化教材的研究仍然刚刚起步,对于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数字化教材源于电子书。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教材可以被认为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版本。很多学者将数字化教材与电子课本的概念等同。当然,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纸质版本的数字化内容可能只是数字化教材所包含的众多领域其中之一。数字化教材在当前技术背景下更多的被看作一个有效整合内容、终端、教学工具与服务的数字化学习系统(李林,2011)。它具有富媒体性、关联性、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性(祝智庭,2011)。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教材的发展也展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以文本、图形、图像等无交互性内容和个人PC为硬件载体的静态媒体数字化教材;以网络教材和基础教学领域课堂多媒体为硬件输出设备的多媒体数字化教材;以及更加注重交互体验,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富媒体数字化教材(胡畔等,2015)。

目前,靜态媒体数字化教材由于硬件载体的迅速发展和其内容形容的单调已经基本淡出公众视野。富媒体数字化教材因为移动设备开发水平,教学目的、环境、方法,课程设置要求等各方面的差异而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人机互动的灵活多样和不确定性很难不成为进一步理论研究的障碍。因此,考虑到多媒体数字化教材在基础学科领域课堂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本系列研究将着重围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与传统纸质教材相配套的电子课件作为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对象,为学校行政部门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择,以及出版社和编纂者在教材编写,特别是配套电子课件制作等方面提供参考。

2.课堂教学数字化英语教材的特征

目前大学英语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采用的电子课件以出版社开发为主,作为与纸质教材配套使用的电子版本,呈现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1)比较普遍的一类电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形式、排版还是教学活动设计和练习设置等方面,都与纸质教材高度重合;添加了教师用书中的部分内容提高课堂讲解效率,如词条调取,课文段落翻译,练习答案分析等。另外附带一些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以供教师根据教学安排自行调用。教师翻动电子课件,基本等同于翻动放大了的纸质教材电子版。学生只要根据电子课件或纸质教材呈现的内容顺序学习操练即可。

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通过电子课件中呈现的重复性内容,自动词条例句取用和段落翻译等视觉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巩固相关练习效果,并大大节省教师课堂板书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由于电子课件中并没有多少新鲜内容,编排按部就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分散,或执着于抄写电子课件中的词条信息或练习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动接收电子课件的内容编排开展课堂教学,导致课堂互动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课堂表现力不足,参与度低。

(2)另一类电子教材注重对于纸质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参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内容形式编排上结合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将纸质教材内容打乱穿插入各个教学环节,并在必要时添加拓展性信息和练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根据电子课件中的信息和指令,参照纸质教材内容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并对知识进行整合及吸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电子课件中的拓展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式教学,学生往往需要根据电子课件中的指令结合纸质教材内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但是由于补充信息量大,教学安排灵活,可能无法兼顾纸质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对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同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灵活应变。如果无法达到相应要求,学生往往就会迷失在丰富的课堂信息和多变的教学活动中,疲于应付,得其形而未达其意,无法吸收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和信息。

3.建立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的注意点

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学者设计的传统教材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的标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随着语言学和教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相应的,对于一些评价结果的理解和阐释随之改变。同样,一些判断还要视个体老师的具体教学重点和偏好而定。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前沿理论和不断变化的教学趋势、教师教学的个体化差异及主观判断标准,都为建立一份可量化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带来难度。但是,就英语教学本身而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和英语作为一门二语教学的一般教学特性是稳定和统一的,这就使得建立一些针对核心的基础内容的评判标准成为可能。再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本土化需求和语言学习者在信息时代对于数字化教学方式的普遍认同,完全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参照传统教材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尽管数字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关注的电子课件为传统纸质教材的配套教材,在教学理论指导和教材设计原则等领域应属一脉相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借鉴国内外学者设计传统教材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

(2)结合课堂教学数字化教材特征。以上两类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效果因学生能力差异和教师对数字化教材的具体使用情况会发生不同,孰优孰劣须应具体情况而定。因此,体系的建立要在参考两类教材各自的使用效果和所得的反馈意见后得出。同样,体系建立以后,也可以运用评价两类不同的数字化大学英语教材,或者为如何综合两类数字化教材的优势提供指导依据。

(3)采纳教学参与主体意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和数字化教材的真正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和反馈对于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选择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和采集有效的数据分析数字化教材的哪些相关内容将影响教学效果,对使用者造成影响,从而确立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4)科学设立评价体系各级指标。需要根据课堂教学观察和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确立各层级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确保评价者得出可以量化的等级或分数结果,充分结合主客观评价,才能构建出合理全面且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并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我们将参考国内外学界在传统教材评价体系中取得的理论实践成果,并结合数字化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后续问卷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学英语数字化教材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Breen, M. P., Candlin, C. & Waters, A.. Communicative materials design: some basic principles[M]. RELC Journal SAGE Journals, 1979.

[2]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Ellis, R..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J]. ELT Journal, 1997,51(1): 36-42 .

[4]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McDonough, J. & Shaw, C..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 2nd ed[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6]Sheldon, L.E..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J]. ELT Journal Volume, 1998, 42(4):237-246.

[7]Tucker, C.A.. Evaluating beginning coursebooks[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75, XIII/3/4: 355-61.

[8]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胡畔,王冬青,许骏,韩后.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与功能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93-98.

[10]黄建滨,于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研究: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09(6):77-83.

[11]李林,王东,覃文圣.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2001(5):42-44.

[12]鲁红霞.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4):20-24.

[13]钱媛.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外语界,1995(1):17-19.

[14]乔爱玲.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围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75-77.

[15]夏季梅.现代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围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75-77.

[16]徐锦芬,肖婵.《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教学内容的评估[J].外语界,2001(2):52-55.

[17]张立,王飚,李广宇.“十二五”收官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主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16(8):5-10.

[18]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60-63.

[19]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01(4):24-27,34.

[20]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2006(6):49-56.

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语教学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KZ2016022。

作者:张凌然 李璐璐

上一篇:地区中小学教师社会经济论文下一篇:中国式过马路的法律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