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9

地区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基于HLM模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HLM模型来研究山东省91个市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废气的排放量与当地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预示着一种环境随经济增长恶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发展;HLM模型

一、 引言

本研究通过构建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指标之间的计量模型,来深入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活美好,以及人文和谐之间的关系。

二、 文献回顾

在有关环境污染数据与经济指标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使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 Curve, EKC)来刻画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關系,Seldon和Song(1994)分析了四种不同的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与当地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为了描述环境污染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毛显强(2011)提出了污染——经济时间弹性系数,这个系数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间环境污染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值等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比值。其中的计算指标需要选取较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变量指标和经济变量指标,环境污染变量指标可包括环境污染排放量指标,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经济指标方面可以选用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生产总值、行业增加值等;在财政状况关联性的研究问题上,可以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等作为经济指标。

除此以外,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和良好的政策与投资环境的基础之上,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在本文中体现为在影响因素中考虑到了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和医院病床数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也能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医疗状况,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也能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改善投资环境,最终还是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陈延(2001)提出科教文卫较为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实力也相应较强,通过对江苏省13个市的调查研究,用因子分析来探寻科教文卫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个因子在指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机构数上游较大载荷,为综合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指标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和小学在校学生数上有较大载荷,为基础因子。李俊(2012)认为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对于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的成功可以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物力、信息和技术支持;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群体,延长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劳动者的平均寿命和平均工作时间,更好地保护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示,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包含废气排放的指标平均SO2和平均NOX以及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年末单位从业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以及医院病床数这些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构建计量模型来探讨自然、人文环境对经济指标的影响。

三、 计量模型与实证方法

1. 样本描述。根据《山东省2011年统计年鉴》,本文收集了山东省91个市县2011年的县级单位主要统计指标。与此同时,还登录到“山东省省控及以上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发布”网站进行数据搜索,通过点击“自动检测数据发布——重点废水监管企业、重点废气监管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条目,汇总了山东省91个县、市的环境监测数据。

2. 模型和分析工具。检验企业废气排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地区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变量,且企业数据嵌套在地区数据之中。对这种多层嵌套数据,传统的方法通常是将地区、企业变量都看作是同一水平的变量,直接在企业层面对数据进行分析。这实际上是在假设同一地区内的不同企业数据是相互独立,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一个地区内的不同企业存在废气排放等多方面的相似性。类似地,我们不应对不同地区的企业样本和同一地区的企业样本建立同一假设,否则可能会影响回归系数的无偏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可见利用传统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具有分层特点数据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本文将利用传统回归方法和多层线性模型(HLM)假说进行检验,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分析方法产生的结果。

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差异既会受到不同企业间废气排放的影响,也会受到不同地区间不同因素的影响。通过HLM模型可以分析出两者对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方差分布,无任何自变量的情况下的模型公式如下:

基于零模型总方程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间的差异以及企业所在地区的差异两个方面,由于两种差异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本文将分别列明企业以及地区特征变量对不同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企业变量在同一地区间的影响是不变的这一假定,通过在第一层方程中加入企业间的特征变量,分析其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作用;然后,本文通过在第二层方程中在加入不同地区的特征变量,分析不同地区的企业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各模型公式如下:

3. 废气排放与地区经济发展。

(1)传统回归分析。本次废气排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选取了包含废气排放的指标平均SO2和平均NOX以及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年末单位从业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和医院病床数。

设传统回归方程为:

(2)HLM模型的分析。为了更好地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本文拟进一步利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假说进行检验。本次废气排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企业特征变量包含废气排放的指标平均SO2以及平均NOX;而地区特征指标分为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年末单位从业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以及医院病床数。

基于HLM模型,本文利用了HLM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差异既会受到不同企业间废气排放的影响,也会受到不同地区间不同因素的影响。通过HLM模型可以分析出两者对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方差分布,无任何自变量的情况下的模型公式如下:

基于零模型总方程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间的差异以及企业所在地区的差异两个方面,由于两种差异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本文将分别列明企业以及地区特征变量对不同地區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企业变量在同一地区间的影响是不变的这一假定,通过在第一层方程中加入企业间的特征变量,分析其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作用;然后,本文通过在第二层方程中在加入不同地区的特征变量,分析不同地区的企业对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的影响。各模型公式如下:

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一个县的政府财政支出能正向地影响该县的第一二产业总值,即一个县的政府财政支出越高,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县的第一二产业总值也越高。这说明了县政府财政支出对于一个县的第一二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一个县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以及医院病床数也会显著地影响该县的第一二产业发展,这一点符合人们日常感受,即教育水平越高和医疗条件越好越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一个县的土地面积与总人口数目会反向地影响该县的第一第二产业总值。这说明在生活中,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人越多,土地面积越大就越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均生产效率以及单位土地的生产效率才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第四,统计分析表明,一个县的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目对于该县的第一二产业总值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这一发现跟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不相符,可能是由于所收集的数据量不足,进而影响了统计模型的有效估计。

四、 总结

本文基于传统回归分析以及HLM模型,分析了山东省91个县市废气排放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HLM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废气的排放量与当地第一第二产业总产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预示着一种环境随经济增长恶化的发展趋势。

HL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废气的排放量越大往往使得一个县的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越高,即一个县的第一二产业生产总值会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而提高。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废气排放量是影响一个县第一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若废气的排放量越大,说明工厂生产情况越好,进而影响了该县的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鉴于HLM模型更加充分地反映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本文也认为一个地区废气排放对地区经济有显著的影响。

此外,我们也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和医疗条件越好越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人文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来替代。

参考文献:

[1] 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2] 段华平,朱琳,孙勤芳,卞新民.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3).

[3] 陈金华.居民对海岛环境与发展感知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01.

[4] 张陈俊,章恒全.新环境库兹涅次曲线工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

[5] 盖美,胡杭爱,柯丽娜.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3,(2).

[6] 吴鹏举,李翠丹,黄伟奇.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关系[J].生态环境,2009,(7).

[7] 朱清海,梁蓓蓓.基于社区视角下的农村环境管理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

[8] 张雷.多层线性模型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4年度课题“中国特色美丽乡村创建战略研究”(项目号:E08)。

作者简介:夏学杰(1979-),男,汉族,湖南省常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5-09-14。

作者:夏学杰

>

地区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使读者对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为切入点,以出口导向理论、集聚-扩散效应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港口生长点效应,阐明了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紧密结合。从港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始终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它通过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开放系统等多个渠道,为沿海地区经济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港口经济;集聚一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 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1 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base)来预测。诺思认为,区外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外部需求的扩大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按照输出基础理论,区域产出可分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用公式来表示:Y=Yg+Yh。

其中:y为总产出,Yg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Yh为自给性部门的产出。如果一个区域是封闭的,它与外部之间不发生贸易关系,那么它的总产出y就等于自给性部门的产出。但区域经济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Yh又是由总产出水平决定,因为它既为自己提供服务又为输出基础部门提供服务。故Yh=a+bY=a+6(Yg+Yh)

其中:a与b为参数,a表示当总产出为零时区域自给性部门的产出量,对于一定规模的区域而言是一个常量。再设总产出与两部门的产出增长率分别为Y、Yg、Yh。由此可推导出下式:

y=(Yt-Yt-1)/Yt=(Yg+Yh-Yg-1-Yh-1)/(Yg+Yh)=yg[Yg/(a+Yg)]

即 y=yg/a+Yg (1)

其中:Yt、Yt-1。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的总产出,Yg、Yg-1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的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Yh、Yh-1。为报告期和基期的自给性部门的产出。

由式(1)可知,总产出的增长率Y与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增长率Yg成正比,即它是依赖于对外贸易的需求及其增长。这一理论说明了对外贸易对所在区域的重要意义。如内地,它们的对外物资交流量不大,因而只能获得经济的自然增长率。而那些航运交通繁忙、港口吞吐能力大的港口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则要快得多,而且由于乘数效应的影响;随着外部对港口地区的输出需求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将更快。这也称为港口生长点效应,沿海地区之所以能获得比其它地区更快的经济发展,就是由于港口生长点效应所起的作用。

1.2 集聚-扩散效应: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

港口的生长点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港口所在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交通枢纽和流通中心的大型港口城市,还会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直接对其经济腹地的开发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港口所在地和港口周围地区总是比较富裕比较发达的。港口城市周边地区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是因为它具有扩散效应、集聚效应和港口对货物的吸引中转效应。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要素(包括人才)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提高效率的地方,表现出的结果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是由经济活动本身的趋利性而导致的。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这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效应,这就是集聚经济。由于港口城市具有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特征,因此,大量具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企业来港口城市落户。由于纵向经济联系和横向经济联系的缘故,引发乘数效应,从而导致港口城市经济的不断扩张,达到规摸经济和集聚经济,形成增长极。由于港口本身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与港口生产有关的行业,如码头建设、港口机械制造、修造船舶等第二产业以及航道、装卸仓储等为它们直接和间接服务的第三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长和增加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同时还在更大范围内促进金融、贸易、保险、信息、管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相比内陆城市,港口城市对周围地区更具有集聚效应,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使得许多行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使公共服务(教育、交通、通讯等)成本降低,使第三产业更加发达,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稳定,比一般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建设,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周围地区的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资料等资源被吸引到该城市;随之对更远的城市也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些城市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产品向港口城市集中,从而形成大量的外部投入,使得港口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这就是所谓的“极化效应”…。

理论和实证都可以揭示出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港口区位优势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一扩散效应是港口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一个内在特征。

1.3 港口经济投资效应

港口经济的投资内容较为广泛,它既包括港口自身建设所形成的投资,又包括公路、铁路以及临港工业等相关产业在当地的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投资,即基础设施重置投资。这些投入将会作为投资对当地生产产生影响。

根据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投资流量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有关理论阐述,当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时,投资量的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的初始增加,继而引起消费和收入的增加,最终给国民收入带来

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乘数倍;投资量的减少将引起国民收入的减少,并同样引起消费和收入的减少,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量是投资减少量的乘数倍,这就是投资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乘数原理”。港口投资流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港口投资作为资本流量的投入,在未形成资本存量的投资阶段,并不体现公共品的性质。这种情况下,港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通过乘数效应体现出来的。我们应当注意到,只要经济中存在足够的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而且在增加投资时没有引进进口产品或服务,也没有产生引致投资,总产值中增加值比例保持不变,居民消费构成条件不变等条件也得以满足,则无论初始增加的是哪个部门的投资,最终总产出的投资乘数都是相同的。

2 港口经济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2.1 港口经济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

在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韦伯认为影响“区域性分布”的一般区域因素主要是成本构成因素,包括地价与地租、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利率和折旧。通过层层剖析,最终归因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据此,韦伯提出了集聚经济函数的概念。根据该理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博弈达到均衡的最终结果,它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成本节约。不同的集聚规模就产生不同的节约支出,这样每一集中阶段的节约指数构成了集聚经济函数。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来自集聚的节约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长,那么拥有日产量为M的大企业将吸引位于距离r处的日产量为m的小企业。设定运输单位产品的重量为A吨,运输单价为s公里,总的运输成本为Arms。产生于集聚的节约依赖于生产的类型。设集聚产生的单位产品成本节约是φ≠(M),日产量为肘时的总节约为T(M)=M(M),于是小企业被大企业兼并使总节约量达到T(M+m)=(M+m)φ(M+m),集聚产生的节约增量为:(M+m)φ(M+m)-Mφ(M),只要此值大于运输成本的增量Arms,集聚就会实实在在的发生。

从港口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证,港口本身就是货物的输出地和输入地,是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货物流通的中心。企业在港口周边经营,无疑会缩短与原材料产地或商品市场的空间距离,进一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效率。

2.2 港口经济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规模经济包括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产生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工人专业化于简单的重复劳动比从事多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利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的大型机器,使规模报酬递增,边际效益递增,而小企业却难以做到。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一地区整个产业的规模扩大时,特别是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促使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当多个关联企业集中于同一个地区发展时,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赢得了发展机会。这些产业专业化发展使原有企业可以减少各自的相关投资(如广告、咨询投资等),并且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由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单位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港口经济的发展会推进沿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就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生产,从而深化地区的产业分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且使参加分工的各个地区共同分享专业化和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种通过规模经济为区域带来的贸易利益称之为动态贸易利益。

2.3 港口经济可以带来技术转移效应

港口经济是以海运等服务产业为主体的,它的特点是技术密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航运业及相关服务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大大提高了港口经济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交易运行的经济成本。当今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一个国家在技术方面一旦落后,就很难提升国家的竞争地位,所以,依靠新发展起来的技术提高国内港口经济体系的效率,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并且,由于全球航运业的发展对服务手段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性存在内在的要求,因此,港口经济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特征,这也为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乃至技术创新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在开放性条件下,国内港口、物流等企业可以仿效国外企业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方式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等技能。并且在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下,国内企业有动力和积极性进行技术学习和创新,从而保证了技术转移的高效率。另外,通过本国雇员在跨国公司和本国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也使技术的扩散成为可能。随着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单位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将降低,从而提高港口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际上,这种“技术转移”不仅仅局限于港口运营这个狭小的方面,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技术转移在整个港口经济体系中普遍存在,并提高了港口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2.4 港口经济可以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在分析我国产业在沿海地区的集聚现象时,金煜、陈钊和陆铭在《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提出,经济向沿海地区的集中早在中国政府采取地区非平衡增长政策之前就已经出现,其中的原因包括沿海地区在地理上容易与外界交流以及基础设施网络密度高,等等。他们的分析表明,在中国,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在有关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对经济地理因素的研究也发现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禀赋显著影响各个省间的增长差异,同时,港口经济所具有的开放性有减少封闭的作用从而对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通过使用第二和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集中,发现改革以来的产业集聚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特别是观察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工业集聚的现象变得逐渐显著,地区工业GDP占全国工业GDP的比重在省与省之间差异日益扩大。1987年工业改革之初,各省之间工业GDP在全国所占份额的变异系数是0.026,2001年这一指标上升到0.030。总地来说,工业集聚的趋势还表现在,1978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仅有上海和辽宁,而工业份额低于2%的省份有11个。到了2001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变成了3个,而工业份额低于2%的省份增加到16个。而这种工业集聚一直在沿海省份出现,情况如下:1981年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分别是上海、辽宁、江苏、山东,而从2001年的情况看,工业份额超过8%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这也和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本身的区位优势以及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3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增加总产出、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港口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投资的增长对

于刺激总产出和综合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紧密联系。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一个正的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重要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产出增长和生产率的贡献非常明显。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铁路曾得到极高的投资数额,铁路建设从质量方面和数量方面对德国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刺激,并对总产出也形成了重要影响。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数据(时间序列)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核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对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生产率都有积极的重大关系。据统计,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就会使生产率提高0.24%。阿斯乔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出:美国1965年~1985年生产率低、利润率低和净投资率低的原因是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因此,港口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增长对于增加总产出,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工业化的前提或条件

作为工业化的前提,各国的工业化都是伴随着交通运输、动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增加而发展。英国19世纪50年代后,工业急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体系的大发展。以伦敦为中心的港口群已经形成规模,与此相配合,英国铁路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国内外商品的输入和输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加速了冶金和煤炭行业的发展;造船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在美国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运输业对加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改善工业布局起了重大作用。19世纪初,随着纽约及五大湖港口群、西部内河运输以及内运河的开凿,为东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冶金、采煤、机械制造)的发展,对西部的开发和西部农业生产的急剧增长,以及对加强地区联系和促进地区分工的形成,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日本对外交通依赖港口,所以自古以来重视港口开发。为适应外贸经济发展,在许多优良港湾建设商品港、工业港。港口立国成为日本的发展战略,成为保证日本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很快的新加坡、香港、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对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非常重视。

3.3 港口经济成为配置资源,调整本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而资源空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性,这就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节。港口城市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的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同时,港口经济关联性强的特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港口已经成为沿海城市贸易发展、制造业繁荣的重要支撑点。目前,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服务业最繁荣的区域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成为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4 推进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港口经济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劳动就业。正如罗斯托的分析那样,交通运输体系对经济的成长起了三种重要影响。第一,降低了运输成本,给商业市场开辟了新的地区和带来了新的产品,而一般来说,也是发挥了亚当斯密所主张的扩大市场的作用;第二,在许多国家,交通网络是发展的主要的、新的和迅速扩大的出口部门的先决条件。而这个部门又反过来为国内的发展提供资本;第三,交通业的发展引起了勘探、冶金、机械以及众多行业的发展。港口经济对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发挥作用的同时,常常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根据我国的调查,交通运输业通常吸收了5%~8%有工资收入的就业人口。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港口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

3.5 促进城市化进程

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促进以生产集中、人口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带动给排水、电力、绿化、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加速城市化进程。全世界距海200 kg以内的陆地,其总面积不到地球陆地面积的1/6,但集中的人口却超过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几乎世界上所有大洲人口地50%以上都是生活在距海200妇以内,少数洲(如大洋洲)更高达90%。而远离海岸的超过1000kg的内陆地区,居住人口不到10%。大量人口聚集于靠海地区,不仅使50%以上的大都市都位于沿海和靠海50kg之内。当今世界最大的城市经济带,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纽约一华盛顿)和西海岸城市经济带,日本东京一横滨一大阪/神户城市经济带,荷兰鹿特丹一阿姆斯特丹城市经济带,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都是以大型港口为中心的沿海或紧靠海岸区。

3.6 加快贸易增长,增强竞争能力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影响贸易数量的增长,而且是影响贸易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在海洋运输过程中,同样的运距,但不同的港口导致运费的大幅变动,这中间的主要原因是港口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过去的20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高,不仅仅归功于国家的贸易政策,而且受到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以及电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这集中的体现为物流模式的改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生产和销售的2/3的货物是通过直销进行的。由于其出口的60%是直接销往经合组织成员国,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运输模式,加大对港口设施的投入,改善运输条件。同时,不断推广集装箱联运业务,使铁路、港口、航空和公路运输等形成合力,提高运输效率,推动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关于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以及对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就业的作用表明了港口经济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的重要意义。

(编辑:温武军)

作者:姜东明

上一篇:农村金融抑制破除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物流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