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1:

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摘 要: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明确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建设瓶颈,找到突破口,改进方法,创新理念。文章基于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新路径展开论述,分析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解决办法和策略,为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新思路

探索农村地区经济建设路径必须结合当地现状,综合考量经济决策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这是因为农村贫困地区人才少、可利用资源有限,如果不能做到人才其才,物尽其用,不仅会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进度,还会偏离预期经济发展目标。现阶段,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内外因素,相关决策和经必须立足实际,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引导农村地区经济正向、平稳、快速发展。

一、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现状问题特征

(一)从主观层面分析

从农民的个体因素分析,随着城乡二元化的打破,农村地区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大批涌向城市發展,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术差,仅凭自身体能做些流水线工作,虽得到了现实收入,但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他们常年离乡背井,家中的耕地,交给老弱父辈粗放经营,导致农业收入偏低;孩子在家上学,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与教育,造成农村学子成才率偏低。

从贫困群体分析,近几年来,虽国家对扶贫工作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但扶贫措施单一、克板,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从农村中小企业分析,农村中小企业分散、独立经营的意识根深蒂固,在生产上投入大,在供销上投入不足,不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理念,往往造成生产不对路或滞销现象,应对市场风险差。

从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分析,村干部更换频繁,村书记当选的目标是争脸面,谋个人利益,根本没有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两委班子没有凝集力和战斗力。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差,事务杂,负荷大,待遇低,工作效率低。

(二)从客观层面分析

从农业自身的性质分析,农业本身是生物性生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大,风险高,投入大,回报率低。

从经营模式分析,贫困地区农业,仍是一麦一稻传统式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的技术含量低,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从社会的层面分析,基层民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等服务型项目水平不高,公共设施严重缺位。外部环境发展缓慢,当地的人才留不住,外部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引不进来,不能形成开放式经营。特别是教育落后,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致命的障碍。

二、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思路

(一)转变发展理念,激发内在动力。

人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理念,首先要转变人的发展理念。政府要加大优惠政策,引导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他们手中的先进技术、积累的资金及广泛的人脉,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做到务农,增收、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四不误。其次,针对贫困人群找出他们致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脱贫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劳动,打破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再次,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村支部书记当选,采取公开讲演的方式,并签定履责承诺书,给他们一定实习期,用选前承诺,实习间兑现的方式确认任职条件,激发他们为民办实事、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决心。最后,对乡镇干部,用多重激励的办法,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比如提高工资待遇,提高偏远乡镇补贴标准、加大年终考核力度,优先考虑基层工作人员提拔重用等方式,激发他们工作热情和动力。对中、小企业。政府在税收、财政补贴、三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在市场信息,技术培训及推广、带货销售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有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的经营理念经营,提高他们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

现价段,贫困农村的经营模式单一、分散,,远远不能适应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首先要转变人的思想理念,如加快土地流转,把分散的土地、水面、荒滩、森地等资源流转到有技术、有资本、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手里。使零散的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在加强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理念。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把传统的种植业转向经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蛋禽类加工业。打造特色产业,如着力提高稻田养虾、高端水产品、优质葡萄、无公害瓜果蔬菜农产品,绿色环保深加工农产品,优质家畜家禽产成品。壮大龙头企业,增加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从而整体推动三农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三)加大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由于农业自身的特质,决定农业又是弱质产业,无法与二、三产业抗衡。这就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农业投资,如政府在公共设施,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环境整治,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用产业引进项目,用项目推动产业。用优美的外部环境,优质的政府服务、优惠的财政政策,促进农业领域有人想干事、干成事。内因有动力,外部有保障,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稳定、快速、高效地发展。

三、结语

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发挥农村地区人群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自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强化经济效益与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在保证农民切身利益为前提,加快农村企业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同时,政府做好引导、服务和资金支持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提供政策保障。

作者:李玉侠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浅议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摘要】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 经济发展 特色农业 规模经营 产业化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这样的特征:总量成就显著,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如何让贫困地区迎头赶上,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依然缓慢。笔者认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具体到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发展的盲目性: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影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不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导致在该区域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大量落后的生产工具仍在使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较慢,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高成本、低产出的对比关系极大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农业比重过高,过于分散的农户生产,且流通渠道相对单一,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现状。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要看到,缺乏市场组织,缺少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应对能力,整个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未能有效形成农业的服务体系和完备的市场应对机制,农户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导致了在无情的市场风险的冲击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从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模式下的贫困地区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资金、市场、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劳务、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市场,优化区域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流通渠道,提升产业层次,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而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由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规模产业。二者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养模式和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补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其市场开拓性强、管理规范、科技转换快的特点。

单干的农户虽然机动灵活,但其单打独斗难成规模,应对市场能力差的特点,已成为增收路上的拦路石;而龙头企业、合作社却有着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或“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姻,实现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的程度,促进产业化进程,发展大农业,从而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通过逐步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深加工和大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增值;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需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过程。大体上来说,发展前以外界“输血”为主,发展中以自身“造血”为主。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都离不开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帮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帮扶,这属于“输血”的范畴。而在新条件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在“输血”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造血”机能,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技能培训,重视新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能及时解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使之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

2、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必须由“小而全”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完全不同于集体时代的大生产,以前的大生产是脱离市场的样样都有,样样都发展不起来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发展大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联姻,以市场供求杠杆调节农业生产,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所以,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实力大农业观念,用自身优势找市场,以市场需求定生产。要跳出狭隘的地方观念,着眼于全区域乃至更大的范围,统筹规划,兼顾本村实际,有差别的、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二种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形成优势,从而培育成特色产业,凸现经济效益。

3、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关系,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分清主次关系,就是要解决好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是为了谁,依靠谁、以谁为主的问题。广大农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其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政府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当好农民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单一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服务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他们渴望什么,急切需要解决什么;做好服务三农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做好鼓励农民创业环境和劳务输出组织工作,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和转移问题。为农民搭建好一个表演的舞台。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养殖、优质水果、错季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

[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

作者:史永芹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论文 篇3:

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 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在2020年底坚决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地区。在帮助贫困地区农村脱贫的过程中,我国大多以帮助改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特色项目为手段,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得当地的农业地区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都能获得明显提高,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开发特色项目有迹可寻,但是农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也是农村的基础产业,如何加快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通过提高农业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仍然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加快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为我国农业地区脱贫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策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发展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更加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重视农民的发展问题。因此,各届领导集体都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发展滞缓,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对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下文中将会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一、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發展现状分析

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党中央、人民政府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要想解决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应当首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问题进行现状分析,找到限制农业发展的原因,再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文中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缺少劳动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进程务工潮开始,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滞缓,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以及迫于生活的压力促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迁移,进城谋生。本就贫困的农村地区,加之缺少劳动力,农村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又大多不具备劳动能力,这会使得大量土地荒废,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被搁置。

(二)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观察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可以得知,国外的农业发展走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路子。除了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系之外,农业生产的使用工具也能影响到当地农村的农业发展。工具不发达,使得农业工作的进程缓慢,当地居民对于农业工作中付出的时间与回报不成正比,会打消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后也会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速度滞缓。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增大

农业生产作为当地农民的一项收入来源,收入高,则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收入低,则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科技时代的到来以及物价的上涨使得进行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投入的财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涨幅,因此,面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降低,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使得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降低。

(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中,由于耕地资源较少,会产生一些纠纷,例如:在耕地附近建设建筑物带来的耕地与建筑物之间的矛盾,树木种植与农业种植之间的矛盾等,而矛盾的产生不利于农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因此,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是阻碍农业活动发展进步的一大因素。

(五)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含量较低。举例说明:农业种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讲究因地制宜。不同自然的条件下,当地的土壤,温度,湿度,气候等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业活动的进行。而对于当地的气候水平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监测就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如何选取最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如何结合所种农产品的生活习性,生长周期进行农作物的浇水灌溉以及肥料撒种工作,甚至是何种农产品适用何种肥料,都是决定农作物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活动依靠的还是代代长辈口口相传的种植方式及种植技巧,缺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注入。

二、关于加快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文上中提到的问题,本章节对上文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为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科学技术的投入太少,导致当地的农业发展受限。第二,农业生产结构落后,导致当地的农业发展受限。对于缺少劳动力和成本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这两者既是造成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滞缓的原因,也是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缓的必然结果。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两点建议,如下:

(一)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路子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走现代化农业生产队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树立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思想意识,用思想武装头脑,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谋划未来的农业生产。另外,当地政府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定期开展农业生产的知识讲座,深入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给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农业种植路线图。

(二)优化农村的农业生产结构

借鉴国外集约化发展的路径,笔者认为,我国应当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对待粮食生产要以收益为目的。不仅要以收益高的农产品种植为主,更要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收入,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是我国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农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更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曾静.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J].农业经济,2019.

[2]李恒.新时代我国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J].神州,2020.

作者:王国元

上一篇: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下一篇:医院财务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