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审计机关在实施具体审计行为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单个审计项目风险,具体包括计划、实施和报告的风险;二是审计机关层面的风险,即法律风险、廉政风险、保密意识以及行使自由裁量权所产生的风险。文章针对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有利于审计机关规避相应的风险,强化审计监督权,形成审计的威慑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论文 篇1: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研究

【摘要】  文章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出发,以“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审计项目经费的分配和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审计项目规范化建设、拓宽审计监督渠道和范围等措施来改进审计机关领导工作方法,以及进一步提升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

【关键词】   上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领导

一、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必要性

(一)法律赋予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就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上一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計机关业务领导的职权。《宪法》中也明确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要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依照法律的规定正确地行使审计监督权,但是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因此,在下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并保证充分自主的前提下,应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

(二)审计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审计工作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居民的安居工程、地方债务问题、经济纠纷问题等,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审计人员的认真、负责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有效检查与监督。但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程序或实施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执行效率低、程序不规范、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高质高效完成。通过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发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的作用和职能,加强内外部监督及上下级监督、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

审计机关以其法定赋予的权力优势、地位优势和组织制度优势,通过监督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揭露违背市场规则的行为,从而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机关或个人查错纠弊,能够及时识别风险并提出加强风险防控的措施,惩治违法行为和个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地方审计机关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方审计机关的工作完成情况会对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产生影响。

(四)深化审计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机关的行政模式存在“双重领导”的情况,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受本级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但法律规定的双重领导审计体制在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权、财物权完全在地方,导致上一级审计机关对下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权无法有效执行,实际上弱化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权力。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促进审计体制改革,通过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从而优化审计机关顶层设计,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针对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六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调查结论可靠,选取了某省审计厅相关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收回54份,有效问卷54份,回收率为98.18%。

(一)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和审计项目经费监督方面

1.审计项目计划统筹不合理。根据问卷调查,针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61.11%的受访者对审计计划的编制是“满意”的,27.78%的受访者对审计计划的编制持“一般”态度;61.11%的受访者认为在编制审计计划的过程中,上级审计机关给出的建议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72.22%的受访者认为审计项目的实施是按照计划执行的。目前审计项目计划统筹不合理,上级审计机关有绝对的领导权,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直接下派项目,而下级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与自主选择权,受上级审计机关及本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即使审计项目计划编制不合理,也只能按照计划执行,导致审计项目执行中困难重重,审计项目计划执行与实施的时间衔接不紧密,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存在滞后性。详见下页表1。

2.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不规范。根据问卷调查,针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管理,88.89%的受访者所在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编制周期为1年及以内,审计计划编制周期为1—2年、3—5年的分别占5.56%、5.56%;对于“审计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反馈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落实”的调查中,50%的受访者持“同意”态度,16.67%的受访者持“一般”态度,11.11%的受访者“不同意”此观点;对于“在审计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相关审计风险得到很好控制”,16.67%的受访者“不同意”此观点;对于“在相关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得到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11.11%的受访者“不同意”此观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审计项目计划在管理的过程中监督不到位,审计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反馈的问题不能有效落实并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审计计划的执行效率。完善的计划是项目有效实施的前提,有效的管理是项目高质高效完成的保障。此外,审计项目计划也存在编制周期不合理的情况,应实施审计项目滚动计划,计划编制周期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每次编制或调整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均将计划按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一个计划期,动态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3.审计项目经费分配不均衡。根据问卷调查,50%以上的受访者对审计项目经费的分配结果、分配流程持“一般”态度,5.56%的受访者对审计项目经费的分配结果、分配流程“不满意”;61.11%的受访者认为审计项目经费不够充足;44.44%的受访者对审计项目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制约机制持“一般”态度,而5.56%的受访者对此“不满意”;55.56%的受访者对大额审计项目经费的决策权限与决策程序感到“满意”。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大额审计项目经费时,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审计项目经费存在分配不合理问题,这可能与审计项目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没有制定有效的制约机制有关。另外,审计项目经费不够充足,经费的下拨只按工作量进行统计,面对突发事件或额外支出时,就会出现审计经费不足,不能有效保障审计项目计划的有效实施,这也与审计项目经费的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分配不合理有关。

(二)审计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能力培养

1.资格认定方式单一。根据问卷调查,50%的受访者对所在机关的审计人员的资格认定方式持“一般”态度;55.56%的受访者对所在机关的审计人员的配置感到“满意”,5.56%的受访者对此“不满意”;针对“执行相关审计项目的过程中,本级审计机关内部有足够的专业审计人员”,44.44%的受访者持“一般”态度,11.11%的受访者对此“不满意”;55.56%的受访者对所在审计机关重要干部的选拔任命感到“满意”;16.67%的受访者对所在审计机关的内部牵制制度(包括上下牵制和左右牵制)感到“不满意”。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审计人员的资格认定方式仍采用较为传统单一的方式。但目前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人员仅仅具备单一领域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审计机关的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导致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审计过程中往往意见不统一,降低了审计执行效率;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干部的选拔任命不够合理,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大大降低了审计质量。详见表2。

2.培训方式不合理。据问卷调查,在对审计人员培训方式的调查中,29.27%的受访者选择“本机关内部培训”,24.39%的受访者选择“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培训”,17.07%的受访者选择“外部机关举行的公开培训”,14.63%的受访者选择“网上授课培训”;44.44%的受访者对所在机关开展的培训方式培训频率持“一般”态度,5.56%的受访者对此“不满意”;50%以上的受访者对培训人员的选定、培训作用感到“满意”。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目前审计机关的培训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各行业各领域工作都在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相关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审计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审计机关的培训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忙于工作的审计人员很难被抽调参加脱产的集中性培训;再者,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且多采用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培训的方式,利用外部机关或网络等方式进行的培训较少。

(三)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监督情况

1.形式主义突出。受访者对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检查次数、业务检查内容持“一般”态度的比例分别占27.78%、27.78%,而持“满意”态度的分别仅占11.11%、11.11%;55.56%的受访者对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持“一般”态度,5.56%的受访者对此“不满意”。且受访者在调查问卷综合问答部分指出当前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检查及监督存在“方法简单”“频率不高”“惩戒不足”等突出问题。

2.下级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根据问卷调查,44.44%的受访者对所在审计机关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感到“非常满意”;77.78%的受访者对所在审计机关遇到的问题“基本能做到”及时反馈给上级审计机关;83.33%的受访者所在审计机关反馈给上级审计机关的问题“基本能做到”及时解决;55.56%的受访者对所在审计机关向上级审计机关反馈问题的途径感到“满意”。但有38.89%的受访者所在审计机关遇到重大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是“上报上级审计机关”,而不是“本机关内部解决”。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下级审计向上级审计机关反馈渠道、反馈方式单一,反馈的信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主要原因是下级审计机关受“双重领导”模式的限制,缺乏独立性。下级审计机关没有人、财、物方面的实权,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就很难有话语权。

三、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的措施

(一)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应体现在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监督的全过程。首先,审计项目的选取应是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人们热切关注的项目;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审计资源,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统筹组织本地区审计机关力量,开展好涉及全局的重大项目审计,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保持审计资源与审计工作的协调一致,制定的审计计划还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实施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做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长期审计项目计划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有序衔接,确保审计项目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优化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就宏观层次而言,要协调好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与其他监督力量人力资源的配置的关系、国家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与社会及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配置的关系。就微观层次而言,可以通过实施审计类型组合、改进审计组织方式、选用先进合理的审计取证模式、优化审计质量控制等方式来优化审计人力资源的配置。

(三)加强审计制度规范化建设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制度规范化建设,推动完善审计制度,确保严格依法依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一方面,要全面规范现有内部管理制度,通过修订、废除、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加强审计制度规范化建设应体现在重要干部选拔任用、审计人员考核、大额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

(四)拓宽审计监督渠道与范围

上级对下级监督检查过频则影响下级工作,过少则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应当完善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合理安排监督检查时间和频率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监督检查,促进下级审计机关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另外,还应在审计监督方式上进行创新,将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以调研或暗访的形式代替检查,达到降低检查成本,消除形式主义、弄虚作假,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目的。

(五)创新审计方式

首先,应加強审前调查的资料收集工作,细化调查方案,明确审计工作步骤。其次,改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互联网等科技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再次,强化审计人员“大数据”意识,对审计人员及时进行相关培训,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最后,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从中央审计机关到省、市、县、乡地方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连、数据互通,使各级审计机关及时了解各部门审计工作运行情况,极大地节省审计人力资源,且能够及时发现审计人员的违规行为,建立全面、系统的监督机制。

(六)提高审计独立性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进一步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提高下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但如果一味地强调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去执行审计程序,脱离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级审计工作就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陷入被动的尴尬处境,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因此,应当在“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Z

【主要参考文献】

李爱华,宁馨.审计机构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的责任研究[J].商业会计,2019,(16).

作者:许琳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论文 篇2: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审计机关在实施具体审计行为过程中面临着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单个审计项目风险,具体包括计划、实施和报告的风险;二是审计机关层面的风险,即法律风险、廉政风险、保密意识以及行使自由裁量权所产生的风险。文章针对两个层面的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有利于审计机关规避相应的风险,强化审计监督权,形成审计的威慑力。

【关键词】  审计机关;审计风险;保密意识;自由裁量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表国家履行监督职权的各级审计机关部门,一方面,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社会主义财经法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履行监督职权过程中相伴而生了一些风险,譬如选择审计项目不具有代表性、审计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流于形式、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缺乏灵活性、审计报告或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不能触及审计发现问题的本质等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以及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出现行政行为干涉民事行为、审计结果对审计对象不公平的现象,即审计机关面临着法律风险、廉政风险、保密风险以及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等风险,这些风险若不能有效控制,势必会影响审计监督、评价以及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基于此,研究审计机关审计面临的风险,并加以改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绝大多数研究针对的都是独立审计,其理论基础大多来源于《柯勒会计辞典》对审计风险的两点概括: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独立审计中关于风险的界定主要着眼点在于关注审计意见或结论偏离审计实际的可能性,本文认为上述结论属于狭义上的风险,其实对于国家审计风险更应从广义上进行研究,除了研究独立审计准则所关注的风险点外,还应结合审计机关从事的审计实务工作,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关两个层面重新定位审计风险,既考虑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又关注审计机关本身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只有将具体审计项目和审计行为实施主体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所謂的“综合风险观”。结合“综合风险观”,笔者尝试对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界定为:审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得出偏离事实的结论以及审计实施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产生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只有从这两个层面来界定审计机关所面临的风险,使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综合风险观”的理念,才能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监督和评价职能,从而规避无效审计行政行为所带来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可控性等特征,除此之外,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危害性和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监督的权力,其审计行为属于政府行为,而审计意见的偏差、审计结论的偏颇、审计处理的不当会降低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进而可能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即审计风险的危害性。而所谓诱发因素的复杂性则是指,伴随着审计全覆盖的实施,审计机关审计的范围广、业务种类繁多、涉及资金额度大,人事关系复杂,审计机关会因为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产生风险。

二、现阶段审计机关面临的主要审计风险

(一)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针对具体审计项目而言,其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审计的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所产生的风险。

1.审计计划阶段的风险。审计计划阶段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编制审计计划时没有兼顾到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审计资源的分配与具体审计项目数量之间是否匹配;没有考虑到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没有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没有考虑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比如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主要业务及其开展情况,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及结果,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被审计单位管理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以及以前年度审计情况;没有考虑到公众关心的项目;没有将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援助、贷款项目审计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2.审计实施阶段产生的风险。审计方案的编制不切实际,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制定审计方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审计程序的选择不恰当,或收集一些说服力不强的审计证据;审计记录不全面、不充分,在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时语言表达不清晰,对于重要的资料没有附在工作底稿之后;在检查重大违法行为时,没有抓住违法的性质、动因、后果和违法构成等关键环节,导致对违法行为无法进行量化考核。

3.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审计报告撰写不规范,缺少报告要素,撰写不完整;针对审计所发现问题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缺乏实务操作性。

(二)审计机关实施具体审计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1.审计法律风险。审计机关审计涉及面广、内容多,例如征迁项目、新农村建设、惠农补贴、扶贫项目等。审计机关的主要审计目标是核实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核算各项目中涉及的各项成本,审查评估项目评估报告的评估方法和定价依据是否准确和可靠,审查评估现场情况与各项目提交的内容是否一致等。为了实现既定审计目标,有些审计机关过度关注审计目标的实现,过度依赖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缺乏项目领域知识而忽略项目本身所涉及的其他法律,比如征迁项目中忽视征收实施单位与拆迁户签订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否受合同法的保护。

2.审计质量风险。(1)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目前,审计机关的人员大多是审计、会计专业出身,知识面较窄,而审计项目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的能力,也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有效提升。(2)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当前,政府审计机关并没有完全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具体表现在部分领导并没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实施风险导向理念,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风险意识淡薄,没有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揭示问题。(3)组织架构不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双重领导的组织架构可能导致权力划分不清晰,在工作和项目之间产生冲突;双重权力容易使领导者之间产生冲突,在双方领导决策出现矛盾时,盲目审计行为时有发生。(4)聘用中介机构存在的风险。审计机关为了满足工作需要聘请外部中介机构时,外部中介机构可能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对项目审计缺乏持续性的问题,中介机构与被审计项目单位之间也可能存在影响审计独立性的种种行为,从而影响审计的最终质量。

3.审计廉政风险。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亡国亡党。防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权力监督的重要部门,查处了大量违法违纪问题,为我国的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工作中依然存在审计腐败现象。首先,随着审计监督范围的扩大,涉及的问题更加繁杂,有时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有可能成为审计机关对权利滥用的借口,进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廉洁行为的发生。其次,审计人员与审计项目的关键人员若存在利益或近亲属关系,可能使审计人员丧失独立性产生不廉洁的行为。再次,参与审计的中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可能会串通审计机关人员,产生廉政风险。

4.保密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保守秘密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保守其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对于执行审计业务取得的资料、形成的审计记录和掌握的相关情况,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和披露,不得用于与审计工作无关的目的。基于审计机关工作的特性,日常工作中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接触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日常事务和涉密信息,如何保证在不违背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审计机关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5.自由裁量权分析。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由选择的权力。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學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做出选择的权力,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解释是: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条件是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具有适用力的法律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其中任何一种规定行事。我国学者在论及自由裁量权时,也突出了其中的基本内涵:选择。

根据不同国家对自由裁量权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自由裁量权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使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方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可因地制宜,凸显灵活性,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然而,有些审计机关以自由裁量权为借口,对原本应施以重罚的采用了轻罚,对应该采取处罚措施的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逃避了法律制裁,影响了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三、审计机关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一)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具体审计项目产生的风险,在制定具体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之间的匹配关系,做到将有限资源运用到必须接受审计的项目中去;对具体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初选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其他重要事项;分清必审和选审项目,做到应审必审;兼顾上级机关临时安排的审计任务;对于有些审计项目的产生,可能源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特定环境,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留有余地,避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新审计业务由于审计资源调配有限而形成掣肘现象。

针对审计实施过程所产生的风险,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力争使审计方案符合审计实务、周密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在获取相关审计证据时,应充分考虑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的关联性,记录重要审计程序及审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判断,对于重要资料应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附录;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应以相关、可靠、充分性作为判断标准;在编制工作底稿时,应以完整性、清晰性为标准,突出重点。

针对审计报告产生的风险,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结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尽可能做到要素齐全,针对审计发现的重点问题,应描述清晰、界定到位;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尽可能突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审计机关所面临风险的防范对策

1.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审计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原有的审计法规部分条款已不能完全适应审计需求,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业务执行标准,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保证审计效果更加符合审计的目标,从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避免因法律过时、不完善导致的审计人员执法风险。另外,审计机关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业绩考核机制,敦促审计人员依法审计、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自觉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

2.改善人员知识结构并探索机构改革。(1)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审计理念和新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同时,审计机关在招聘审计人员时,要转变传统的人员招聘结构,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以满足业务多样化的需求。(2)目前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审计效率的有效发挥,为此,有必要探索审计机关人财物的垂直管理模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从而真正履行审计监督权,有效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揭示问题。(3)加大审计资源整合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整体合力,按照“块块包干,条条为主”的原则进行分工,力争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3.开展廉政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1)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强化风险意识,审计机关应注重审计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設,使每位审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担当意识。同时,可以考虑成立廉政风险防控部门,由专人负责廉政风险的防控工作,并明确相关人员的廉政责任,做好相关人员的廉政教育工作。(2)审计机关应当营造重视风险的工作氛围,做到警钟长鸣,提醒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以及因自己工作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使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审计质量。(3)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有效推进,作为国家机关的审计人员,必须增强自身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依法审计,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产生。

4.强化保密意识。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存在保密过度或公开过度的风险。为此,审计机关应本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强化保密意识教育,使审计机关及相关人员认识到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哪些能够公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公开,从而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实现对有关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又避免以保密为借口,掩盖其审计过程中所产生的舞弊行为。

5.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不是审计机关及相关个人的个体行为,也不是不受约束地滥用权力,更不是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达到规避法律制裁的目的。为此,相关部门应对自由裁量权做出规范,既不徇私枉法,又能通过审计起到威慑作用,这才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最高境界。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毕秀玲,刘洁等.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关键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6,(06).

[ 2 ] 毕秀玲,张蕊.PDCA视角下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财会研究,2017,(01).

[ 3 ] 孟亮.浅论新国家审计准则下审计风险的认识和防范[OL].www.audit.gov.cn/n6/n41/c18971/content.html.

[ 4 ] 关金宝.审计机关要从八个方面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N].中国审计报,2012-7-20.

[ 5 ]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 田林

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专业论文 篇3:

建立国家审计外部监督机制的初步构想

[摘要]国家审计机关既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同时也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者,对其自身遵纪守法的情况同样需要实施监督。文章主要从监督制度的确立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计机关;监督;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审计机关违纪违规事件频频曝光,如2003年浙江省东阳市审计局党组书记韦俊图用公款支付“欧式按摩”等娱乐消费事件,2006年河北省沧州市审计局审计员张洪涛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时饮酒过量猝死事件,2008年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办违规建豪华别墅事件,2010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审计局违规修建豪华办公楼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出现给审计机关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也引发了人们对谁来监督审计部门的思考。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担负着对各级单位和部门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监督责任,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另一方面,审计机关也属于行政部门,其经费开支也来源于国家税收,其审计权力也具有权力的普遍特征,如扩张性、逐利性等,因此同样需要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理应包括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正如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所说,“既然你审计能监督别人,为什么别人不能监督你?”社会各界要求对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监督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监督体制在理论上包括了对所有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监督,但却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如何监督审计机关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任何部门担负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只能依靠审计机关的自我监督和审计人员的职业自律,从而出现了监督缺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检察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体制的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督促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严格自律,提高国家审计的公信力。

二、美英国家审计外部监督的经验借鉴

相对于我国国家审计缺乏外部监督的局面,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美英国家审计外部监督机制简介

1.美国政府问责总署(GAO)的同业复核制度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GAGAS)规定,按照GAGAS执行审计和鉴证业务的审计组织应该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由一个独立于被检查组织的检查者对其审计和鉴证业务进行的外部同业复核。外部同业复核在复核期间应确定被检查的审计组织的内部质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被检查组织是否遵循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为遵循适用的专业准则提供合理的保证。审计组织应该根据外部同业复核的结果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政府审计组织也应该向适当的监督机构递交外部同业复核报告,建议同业复核报告和意见书也应要求及时地向公众提供。GAO每隔三年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所开展的财务审计业务进行互查,并邀请由加拿大审计总署牵头、由七个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挪威、南非和瑞典)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联合小组对其绩效审计业务展开同业互查,并在以往的历次同业复核中均获得了无保留意见的检查报告,向国会和公众表明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2.英国国家审计署的外部监督制度

英国建立的是由英国皇家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国家审计外部监督机制。按英国1993年国家审计法案,国家审计署应该聘请独立第三方对审计署的财政收支及盈亏状况、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部门用途的成本开支情况,以及薪酬报告中需要审计的部分数据进行审核,审计报告直接递交英国下议院并在审计署网站予以公开。受托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署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审慎性和财务报表与人工成本报表是否符合1983年国家审计法案的要求提出审计意见,并审查国家审计署的所有收支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以及它的财务处理是否符合财务管理当局的要求。一般来说,英国国家审计署每年都要接受来自外部独立审计组织的审计监督。

(二)启示与思考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英两国均建立了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美国的同业复核制度主要是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工作实施检查和监督,侧重于审计质量方面。英国的外部审计监督制度主要是对国家审计机关本身的财政收支及其他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会及财务管理当局要求发表独立审计意见,是对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与一般的审计活动在内容和方式上是一致的。可见。对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它体现了监督制度的全面性和公平性。美英两国所实行的都是引入独立第三方来对国家审计机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审计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这样就把作为监督者的审计也纳入到了监督的范畴,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矛盾。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国家审计外部监督的制度选择

从我国国家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已经开展的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实践来看。对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监督可采取三种方式:即由审计机关自我监督、由其他政府部门监督和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监督,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究竟应采取何种方式呢?

(一)审计机关自我监督

审计机关自我监督是目前我国采取的基本方式,国家审计署一直采取“自查”方式推行审计系统内的审计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建立了市、县级审计局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省市县审计局长必须接受上一级审计部门的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遵纪守法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对财经法规的了解和把握远胜于一般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执行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再加上审计机关有严格的审计纪律,审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理应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审计人员也是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审计权力就会像其他权力一样产生异化,成为谋求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手段。实际上,虽然国家审计机关通常是以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在消耗公共资源,也是被监督者,其监督职责不能免除自身接受监督的义务,同其他所有政府部门一样,都需要由外部监督机构来对其经济活动实施监督,如果由其进行自我监督,等于完全寄希望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道德自律,而这本身就是不符合制度理性的,审计机关出现的一系列违法违规事件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在披露其他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违规违纪行为的同时。却没有对自身行为以同样的标准进行审查和监督,也没有及时向公众和舆论披露自我审计、自我监督的结果,很多审计机关违法违规事件都是在媒体曝光后才被揭露和处理的。如在长沙特派办违规建别墅事件

中,审计署事后的调查报告显示,审计署在上半年对该特派办特派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却没有作出处理,也没有及时向公众披露,而是在经媒体曝光后才被动承认。可见,由审计机关进行自我监督在实践中是低效的。也是不可靠的,很难消除公众对审计权力的内在不信任,也很难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只有把审计权力置于外部监督之下,才能保障监督的平等性,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审计机关的独立地位。

(二)其他政府部门监督

如前文所说,审计机关的自我监督无法保证监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实际上。在政府内部有多个部门可担任对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如监察部可以从行政执法角度监督审计机关,财政部可以从财政监督、会计监督角度来检查监督审计机关。早在2007年8月。审计署就曾向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报告。主动要求引入“外部监督”,邀请财政部和监察部来监督审计署。按照国家审计署的设想,由财政部和监察部每年对审计署进行检查。各省区的财政厅和监察厅每年对各地审计厅和特派员办事处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审计部门每年的财政财务收支、专项经费使用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等。另外,新的监督制度建立后,财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也可像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一样,对社会公布。由财政和监察部门对审计机关实施监督,较审计机关的自我监督有很大进步。作为同级政府部门,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对审计机关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较为了解,组织协调也较为顺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审计机关自我监督的缺陷。但是,由于分工不同,监察部门主要工作在反腐方面,财政部门主要做预算和财政资金划拨工作,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财政、监察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未必能够很好地胜任,而且开展审计工作并不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法律上没有保障,技术上缺乏基础,出现问题责任难以区分,也会干扰其正常业务工作。更主要的是,财政、监察部门也是审计监督的对象,特别是财政部门,更是审计监督的重点,由两个部门来互相进行监督,如果形成制度,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合谋,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照顾。可见,由其他政府部门来对审计机关实施监督同样不能保证监督的效果,只有引入独立第三方对审计机关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三)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监督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审计机关是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由人大来对其监督最为合适,这样既能保证监督的公正有效性,体现了审计工作受人民委托,同时又接受人民监督的制度理念,能够很好地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防止出现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当然,人大作为立法机关,不可能对审计机关实施直接监督,但可通过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来实现,如各级人大可聘请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本级政府审计机关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审计业务合法合规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出具审计报告,并向广大公众公布审计结果。事务所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专门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与被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利益瓜葛。由其接受各级人大的委托对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可以保证其监督结果的公正性,而且人大还可通过定期更换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来防止其与被监督者形成合谋。这样,就可打消公众和被审计单位的疑虑,也可督促审计机关在对别人实施监督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同时,还可以引入同业互查制度,邀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或友好国家审计组织对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

另外,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很多违法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都是通过公众举报和媒体曝光而被发现并受到处理的。

四、结论及建议

国家审计机关也需要接受监督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在制度选择上,通过比较三种监督制度的优劣,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笔者认为应当实行由人大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具体实施审计的制度,每年由人大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机关的年度经费开支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同时邀请友好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开展同业互查,评价审计工作的质量。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就如何加强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对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监督的主客体、时机、主要内容和程序、出具报告的形式以及结果的运用等;二是与有关国家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协调开展同业互查的相关事宜,建立相应的机制;三是制定国家审计机关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国家审计责任进行细化,明确各类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的质量责任,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波,论国家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张其镇国家审计机关外部化监督问题探讨[J],财贸研究,2009(1)

[3]周长信美英国家政府审计外部监督机制度启示Ⅲ经济问题,2009(3)

作者:周聿 刘寰 周天翔

上一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论文下一篇:投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