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学科式教育,被定位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此目标,各高职院校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此时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此环境下,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职管理类课程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适应高职管理类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公共管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新颖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这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筛选积累。案例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阶段,通过组织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活动,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也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从而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公共管理;课程

一、引 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之需要,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具体生动地理解消化公共管理理论,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公共管理能力。案例教学中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等本身就是管理能力训练,其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得到的。

二、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创立,已经成为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管理院校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此教学方法有力地改变了过去“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并不是只要使用了案例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案例可分为“应用题式案例”、“思考题式案例” 、“开放式案例”以及“开拓式案例”,前两种属教师主导型,后两种属师生互动型,不管是哪种类型都要注意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新颖性和典型性的特点。所谓新颖性就是指所选用的案例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新发现或新产生的信息或经验等。新颖性的案例,不仅能有力地证明观点,而且能给学生以新的知识、新的启迪。如果案例缺乏新颖性,就难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典型性就是必须根据主题选择案例,它要求所选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最能充分地说明问题,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要坚决舍弃,避免广泛涉猎,过多堆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意识地选取各种案例,运用案例的目的又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公共管理理论,而课堂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必须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要把所教理论贯穿于案例之中,所选案例情节应尽可能精炼,篇幅不宜过长,应选择学生比较熟悉或比较关心的、最好是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例。总之,案例要少而精,要有新颖性、典型性、启发性,要能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思考中,理解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适宜教学使用的优良案例往往难以选择,需要我们不断积累,仔细筛选。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撰写案例,从知识、经历和精力上讲都不现实,必须从其它渠道补充,主要是国外教材或资料、学术网站和少量国内专著。目前主要问题是案例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不少网站编写的案例内容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管理类课程上的比较明显,即便在运用国外权威案例时,也必须考虑其适用性,即斯蒂芬•罗宾斯反复告诫的“文化局限性”。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某种管理方式的出现必然依托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因此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存在,盲目选择国外优秀案例可能造成我国管理异化现象,学生很难理解,事倍功半。

三、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选择好高质量的案例后,教师要把握案例的方向和深度,要系统地思考和处理案例教学活动,明确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熟悉案例,对案例的情节、过程及主要人物的观点、对话能做到生动的、有情境感的、能脱离书面资料的描述和运用,力求对案例的内容有所扩展。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公共管理理论或知识点要十分明确,对案例后面问题的设计质量要加以注意,问题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以达到让学生尽快将理论与实践快速融合的效果。案例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阶段。在教师通过某种方式(讲授、投影、幻灯、活页等)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就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查找案例中所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翻书、找资料,也可以前后左右小范围的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的课堂讨论,要求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从案例的细节入手,发现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公共管理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案例的关键就是要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公共管理理论联系起来。从教学的效果看,这一阶段非常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分析、讨论环境,让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学生是案例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中心议题积极发言,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由常规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案例讨论课方式,对于课堂讨论形式,学生怕说错,不敢发言,即使采取给发言者加分的激励措施,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这时要尤其注意:1.开局时要引导好。课堂讨论开始时,任课教师对那些准备充分或者观点有个性的同学要鼓励积极发言。这样既能铺开摊子,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任课老师可宣布按照一定的规律点名发言,如依学号进行,或按坐席顺序,抑或由班委带头等,这样会对全体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促其认真准备,随时发言,在压力之下产生出创造活力。2.冷场时要引导好。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的发言妄下结论,更不要对学生的发言扣帽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也可以成为讨论的中心,但是要让学生感到他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一旦开场之后出现冷场、僵局,教师一要讲明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再做开场白式的动员;二要及时审度课堂形势,对开场白中的陈述、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反问式诱导学生发言,以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3.离题时要引导好。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也是案例课讨论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适当插话,或点评学生的发言,或纠正离题现象,或提出反问,推进思考,调整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活动组织得好,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高,可谓教学相长。

每一堂案例教学课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点评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所包含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记忆与理解。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要多从学生方面寻找需要肯定的东西,如准备认真、充分,发言积极、踊跃,理论联系实际得好,讲清了问题,切中了案例的中心等等,这样能使学生既获得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为日后继续推行案例教学法奠定基础。2.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并且要简单归纳一下学生们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整体了解,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融于整体中。3.对学生意见进行分析,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或有失偏颇的,使学生对也明白,错也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4.提纲挈领地阐述教师对所讨论问题的基本观点,这样会让学生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积极思考,从中得到启示。

四、结 语

案例教学是由三要素,即教师、案例、学生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三要素各自的特性以及三者的不同搭配或组合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其案例教学的经验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和案例选择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整体深刻地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教师来回答。如果没有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没有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就很难对这些问题给以满意的回答。正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研究的必要。正因为有了研究,问题才会有圆满的解答,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上一个台阶。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和不断深化,这也要求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从而从容应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然,传统的讲授是不能够被放弃的,在中国本科生教育阶段,它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它有利于系统地、严谨地传授知识,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授数量众多的学生。实际中,传统讲授方式所占学时数远远超过案例法教学所占学时数。这两种方法应该是相互补充、交互为用的,尤其是在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

参考文献:

[1] 沈茜.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J].教学研究,2006(5).

[2] 朱玺.“领导科学”课案例教学四步法[J].实事求是,2006(1).

[3] 崔慧广,何旭昭.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有效性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4] 顾通达.主体教育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J].教学研究, 2002(4).

[5] 王引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刘迎良

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篇2: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学科式教育,被定位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此目标,各高职院校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此时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此环境下,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职管理类课程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适应高职管理类课堂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案例教学法;管理类课程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学科式教育,被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竞争力、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此目标,各高职院校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此目标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流;怎样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这种工作领域“载体”映射为学习领域“载体”承载下的学习内容,成为整个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点所在。在这个关键环节中,找到合适的教学载体将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项目作为常用的教学载体对工科类学科是恰当的,因为项目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和结果。但是,管理类学科所针对的岗位群是管理类人才,他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和决策过程,很难将其凝结在一个具体的产品或一项具体任务中。因此,项目教学法在管理类学科中并不一定是最优的。本人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觉得管理类课程更适合以案例作为教学载体。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使用已有一定历史,是世界管理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于80年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本科教育的课堂。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日益增多。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直接引入本科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的推广和普及,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缺乏高质量、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配套案例。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穿插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参考资料,这使得案例与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首先,有些参考资料的案例甚至直接引用了MBA教材,这些案例有着强烈的行业背景,动辄上千字,信息量过大,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背景知识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高职专科层次的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如果直接引入这些案例,学生面对庞大的案例文字很容易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分析推理,最后案例教学达不到应有效果。其次,有的教师喜欢引用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与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环境——中小和私营企业实际不相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后,对高职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有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具体实务的操作,来自企业基层的现场操作与管理案例更贴近高职教育,而这是传统案例教学所没有包含的内容。

2.缺乏对案例教学的课堂控制。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会出现以教师为中心或放任自流两种情况。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时候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自己将案例和相应的解决方法叙述和讲解一遍。这种做法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不能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让学生全程讨论、分析,不给予任何提示或者进行过程监督,学生很有可能讨论偏题,甚至讨论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同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念,构建出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应用的若干建议

案例教学法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方面,通过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分析和见解,提高其交流沟通能力。这是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做到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大多从事服务业,上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案例教学法要在教学中发挥作用,需要从教学的各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包括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课堂教学的控制和考核三个方面。

1.案例的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哈佛大学每年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每当开设新课时,学校都要求教师至少要准备20~30个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设计时有以下步骤: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设计案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案例教学来支持,有些概念性的知识不需要案例就能让学生非常明白;还有些知识只需教师用一些简单案例解释一下学生就能理解;有些知识是必须用案例分析讨论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在备课时做出恰当的分辨,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只有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才能正确地选出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正、反面典型案例,寓理论于案例之中。②合理地改编案例。管理案例的主题有多种多样,情节有长有短,所涉及的范围或大或小,在案例中必须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表达清楚。同时所选案例避免背景模糊,情节冗长、脉络不清、平铺直叙等情况。案例的收集过程是个不断筛选积累的过程,收集的案例要有针对性与典型性。改编和编写案例时,需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难易度等问题。目前适合高职教学的案例可以说非常少,为了符合高职教学的需要,教师通常需要对一些已有的案例材料进行修改。有时教师甚至需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编写案例。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课堂教学应不断更换选择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对背景复杂的案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使其叙述简洁、条理清晰、明自易懂。只有这样,学生才容易理解,也才能积极讨论案例中的问题。相反,案例过易,答案显而易见,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达不到教学要求。所以,案例难易要适度。③将改编好的案例合理地编排入课堂教学,案例编排好后,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融入课堂。一个好的管理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做出判断。需要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总结时,可以安排融合几节课内容的综合案例进行讨论。需要进行讨论的案例,一般情况下一次课一个为宜。讲解新知识点时,可以将包含了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案例分解开,在讲解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启发式的案例分析。或为加强一节课的主要线索,将单个的案例串连起来,组合数个案例,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

2.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好案例讨论的组织工作。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此时教师只是主持人的身份,需要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对别人的看法提出挑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讨论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信心,案例教学注重全员参与,不忽略任何人。但实际课堂上不少学生不爱参与讨论,这除了案例设计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跟学生的个性有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对案例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通常羞于表达。因此,老师需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鼓励。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当他们在发表新颖、有创意的观点时,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其口头表达能力。当他们发言的观点不成熟或者偏颇时,教师不能轻易否定、粗暴打断,应对他们的参与积极进行鼓励。同时询问原因,了解为何存在这样的观点,以对观念和理论理解偏差的地方进行纠正。可以说,案例讨论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好方法。②对课堂讨论进行过程控制,在讨论初期,教师要介绍清楚案例发生的背景,不要有任何暗示性的语言,更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小组自由讨论,此时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在几个小组中倾听讨论,进行过程控制。小组讨论时,要明确告知学生的讨论时限,并要求学生按组表达讨论结果,不能对学生的讨论过程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挥,这样会造成学生讨论偏题,甚至讨论与课程不相关的话题。③不能忽视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在每次案例讨论后,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发言和观点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和符合逻辑的分析方法,鼓励学生今后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其次,也要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后少走弯路。对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例如建立配送中心决策方案的选择,重点是总结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当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而对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要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案例—理论”这一过程,学生有了案例讨论的经验,此时的理论总结可加深印象,让其更清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3.构建合理的案例教学成绩考核机制。为了案例教学法能在课程教学中长期有效实行,需要对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口头演讲打分和书面报告。对学生案例分析成绩的评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意克服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在口头演讲时,如果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尤其是预测型的案例,例如对上述的建设配送中心的可行性分析时,学生能够理由表达充分,自圆其说,均应给予肯定。另一种形式,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尽述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好的建议和意见等,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为了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新形势,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频繁使用,本文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使用的现状和一些问题,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应用上的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沈思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企业管理教学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张艳.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课程的重构[J].辽宁高职学报,2010,(2).

[3]赵平,等.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1).

基金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应用(Y10036)

作者简介:徐冽(1981-),女,江苏南京,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作者:徐冽

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论文 篇3:

案例教学在一般本科院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是管理类学科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在一般本科院校由于案例来源以及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导致其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大大降低。针对目前问题,文章从一般本科管理类课程一线教师角度出发,从案例来源拓展、课程设计、考核办法改革、师资培养、案例资源知识管理等角度提出对策,提升案例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案例教学;校企合作;知识管理

一、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管理类课程的特殊性

管理类学科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训练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课程,课程知识是对具体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共同规律的总结、归纳、概括、提炼、抽象和一般化。产生来源决定了其始终是与市场及非市场主体的活动紧密联系的,应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应变能力是其应用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理论生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学科中被视为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所选择案例通常是对实际企业商业管理中决策过程的记录,其中还包括市场机会、企业背景、面临问题、备选方案、决策中的不同意见等相关信息,目的是通过实际事件的过程再现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所选案例是市场中典型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事例,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完成案例分析仅凭案例所提供的有限信息是完全不够的,例如哈佛大学教授在布置案例分析作业时,除案例资料外至少会指定3~5本书籍作为参考资料,在完成案例作业前必须熟读相关资料,这样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不得不主动去学习相关理论扩展知识面、查找相关信息以便更好了解企业,为做出合理决策做好充分准备。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通常所采用的案例都是过去已经发生的管理事件,决策的正确性和市场效果已经显现。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决策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到決策者在根据过去某个时点市场要素进行决策时,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对优势和缺陷以及决策结果现状分析,可以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突破理论学习形成的管理思维定式。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了模拟实际的管理环境,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小组成员对每个观点的陈述和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小组成员在分析过程中除了完成个人负责部分外还要和其他小组成员及时沟通,保证案例分析中理论使用和观点的一致性,这对成员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来源于实践且要与所学单元知识相呼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应该应用何种理论解决问题通常不会存在分歧,但会发现处理实际问题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理论学习时复杂,凭借单一的理论应用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这会让他们学会考虑从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考虑问题,综合企业环境提出最优解决方案,而不是“纸上谈兵”。

二、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虽然被管理类学科广泛应用,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一般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来源较窄,不能和课程内容很好结合。重点院校师资水平较高,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从事管理工作的校友群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例如,哈佛大学每年新编写案例大约350个,每个案例每年要更新案例内容的30%左右,其每个案例的编写费用大1万~1.5万美元。而作为企业也以被编入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库为荣,企业愿意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料,这使其案例资源更加丰富。但一般本科院校案例来源较少,也没有固定的大量经费投入到案例资源收集工作中,往往都是采用已出版的案例书籍作为案例来源,往往书籍资料落后,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与教学内容对应性不高,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理论基础差,参与度不强。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相较于重点院校素质较差,且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拓展学习内容、阅读相关书籍的积极性不高。案例分析在分组情况下进行时部分同学参与性不高,经常只有个别和少数学生完成作业,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案例的选择外,教师的引导也起到很大作用。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加上教师接触企业机会较少,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基本上依据固定的思维方式,导致案例的拓展性和学生的创新性不能较好的发挥。

三、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般本科院校相对于重点院校更注重的实践技能,由于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大大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对市场机会识别能力、企业存在问题的判别力、扩展学生针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的目的。

1.加强校企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鼓励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在专业课教学前的认知实习阶段开始前,一定要系统地讲授学生在企业实习应该关注的问题以及与课程的联系,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有助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展开。在教师培养方面,鼓励教师去企业脱产培训或兼职,有了实际的管理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会提高教学水平,也会为日后教学案例库的建立积累丰富的资料。

2.加强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加重实验课程教学比例。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更强。通过实验课在教学中比例的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企业认知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在更多的实验课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3.促进案例资源的知识管理。管理学科中各门课程的理论交叉性较强,而且相互联系要更紧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使用自己的案例,在分析过程中也主要根据本门课程所讲授的理论展开分析,导致了学生对所学课程不能融会贯通。一般本科院校在资源来源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科案例资源进行知识管理,建立数据共享的案例知识库,在教师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估计不同课程教师使用相同案例针对不同理论角度出发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兴趣又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又不会因为课程全部采用案例教学过多的加重学生的负担。另外,可以在案例资源库中开辟校友通道,欢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校友为案例库提供丰富的资源。

4.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尽量避免“搭便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期末成绩评定办法和案例分析小组考核制度,控制每组成员人数,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但要依据案例分析结果的质量,也要考虑案例分析过程中每个人工作量、阅读量、沟通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多方面因素。同时,在案例分析中要给予同学充分的展示机会,并且对其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强化其参与意识。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ZC12349)、防灾科技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课程建设及题库建设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薇伶(1981—),女,吉林白山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

作者:陈薇伶,宋晓刚

上一篇:城乡结合部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开卷考试下时事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