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启发性强、互动性强的显著特点,受到了管理类课程教师的广泛欢迎。但许多管理类课程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不得其精髓,步入了案例教学法的误区。我们必须把握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施案例教学时,由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

第一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摘 要:“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在充分释放教学案例模仿功能和诠释功能的基础上,主张深度开发教学案例的创新即能力催生功能。运用模拟走向真实的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以加强读、写、说和听的训练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案例、考察企业,寻求企业最佳管理方法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和管理能力。“管理案例分析”是在教学改革中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需要而开设的新课,加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和讨论十分必要,对提高本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别对实现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新课,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比起来,有自己的特点。加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全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中,开设“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教程》一书第二版的发行,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保证,现在全国学习“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学生已达数万人。为开好新课,加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作一些探讨。

一、重实践是“管理案例分析”教学的重要特色

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管理案例分析”安排在高年级时开设,它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后续课程。这表明,理论教学已不是该课的重点。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理论的运用,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与操作[1]。在“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中,把握住该课这一教学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案例分析”与一般实践性课程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案例分析搭建起了课堂实践平台。一般情况下,课堂都是理论课程的教学平台。在常规和传统的课堂上,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学生虽然也有提问、发言,但主要还是教师的讲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很难获得实践的机会。而案例分析课程要求教师在作一些必要讲授之后,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所谓案例分析,即是分析者以既定的管理案例为直接对象,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进行研究,揭示案例中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寻求有效管理的方法、技巧和方案。除此之外,案例分析课程还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分析成果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小组或全班展示。很明显,案例分析既是一种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

案例分析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拟真性:它是以案例为载体,在专业理论支持下,从虚拟的角度,以解决现实管理问题为指向的思维活动。这种虚拟的思维活动发生在课堂上,虽然并不需要真正实施,但思维过程却与现实生活中管理实践活动的思维形式同质。正是出于这一点,我們将案例分析也界定为课堂上的实践性行为,管理案例分析课堂就是学生进行这种虚拟思维实践活动的平台。

其二,案例分析利用模拟手段丰富了实践内容。案例分析以模拟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场景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实践内涵更为丰富,实践活动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这种安排使得学生不出校门,只要在课堂上通过百个甚至千个案例的学习分析,就可以获得对众多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即从案例模拟的管理情景中认识企业和现实企业管理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和领略管理原理、方法及艺术,并使学生在模拟的管理世界任意驰骋,探索新的天地,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其三,案例分析营造出的氛围更能激励学生的实践热情[2]。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不少学生为对一个案例能在众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有出色的分析,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和赞许,废寝忘食,查阅资料找依据,反复思考,忙到深夜,其学习热情不是学习一般课程的情景可以与之相比的。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能够受到学生如此欢迎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之后,对实践有一种渴望。他们迫切希望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一展身手。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考察,这些从家门到校门的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必须有一个缓冲期,以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试应用。而“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对案例的大量分析和思考,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管理实践的热身运动,从而为他们大踏步地走向真实的社会实践开启了大门。

二、把握两类案例的教学规律,致力从模拟走向真实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需要学习的案例共有两类,其一是规范性文本案例,其二是跟踪调查性案例。在案例的学习中,经过精心编写的大量规范性文本案例模拟了现实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企业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不出校门,通过众多案例的学习,认知企业,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从中感知、体验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学生在这种模拟场景中以思维形式为主的实践,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其优势[3]。第一,案例虽然是模拟的,但不是零碎、孤立和分散的,而是系统的、大量的。这就使得学习者视野更加开阔,不会陷入个别经验主义的狭隘眼界之中。第二,学生学习、分析案例是在有了一定理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即是说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有关管理原理有所了解和掌握,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和有规律的案例学习和分析,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运行规律上认识把握相关原理和发现新的知识。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总结和管理概念的延伸,是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更是全方位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远非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可以相比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规范性文本案例的学习过程毕竟是一种模拟的实践,还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实践。为使这一阶段的案例学习有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第一是要做到对案例的精选。精选案例不仅是要讲究案例撰写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根据案例教学总体教学目的和阶段教学目的来精选案例。第二是要求学生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规范性文本案例的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原则上教材中的案例都要学习。在时间的分配上,可以区分哪些案例是必须课堂讨论的,哪些案例是指定给学生阅读的。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更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从质的方面说,对于有些典型案例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认识企业,在虚拟思维活动中化解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

跟踪调查性案例并不在教材之中,而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实社会中寻找到相应的经济实体,并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企业信息,形成案例。与其说对这一类案例的分析,不如说是对这一案例所涉及的经济实体进行诊断,找出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和最佳的管理方案。

跟踪调查性案例的学习是案例分析课程的高级阶段,是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全面训练和培养。这里虽然也有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老师要向学生讲授分析这类案例的技巧与方法,学生完成书面分析报告后,需要在全班进行口头表述,老师对学生的分析也需要進行有针对性的讲评。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案例分析,还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社会活动。例如分析经济实体的选择以及对经济实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必要的信息。只有完成了这些活动,才能真正对案例有好的分析。由于这类案例分析涉及面宽,周期长,学生花费的精力多,因此一学期两轮就可以了。

针对跟踪调查性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把握好五道关口:一是案例实体的选择关,二是调查研究关,三是案例分析角度的把握关,四是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的形成关,五是对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关。也即是说,对跟踪调查性案例分析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切实保证案例分析过程的实在性和真实性,确保学生进行一次真实的训练过程:从经济实体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取得信息、确定分析研究角度、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和完成分析成果的口头表述,以及获得令人信服的评价。这期间学生需要刻苦努力自不必说,更需要的是教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且不说这期间需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方法指导,仅是为每个学生的书面分析报告撰写评语和进行口头讲评,就不知要耗费教师多少心血。

从以上这两类案例分析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规范性文本案例分析到跟踪调查性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已经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摆脱了课堂的限制,是有计划、有步骤和有序地从书本走到现实,从校内走向社会,从模拟管理走向真实的管理。

三、区分教学案例三大功能,深度催生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案例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模仿功能,二是诠释功能,三是创新即能力催生功能[4]。考察国内外普遍被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案例功能的开发方面,多半还停留在第一、第二种功能上。例如医学院所使用的病例、军事学院所使用的战例,以及法学院所使用的判例,将这些作为过程已经终了的情况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模仿,并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这种案例教学,其教学案例所发挥的就是一种模仿功能。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案例的运用,是在介绍和阐释某种原理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引用个别案例,通过案例的讲授,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原理的理解。这如同我们日常口头表述中列举相应例子让别人听得更明白一样。这种案例的应用所发挥的是诠释功能,教学案例在这里对管理原理进行诠释。

教学案例第三大功能是创新功能即能力的催生,其实现形式即是对案例的分析。分析就需从现象到本质,在吸收相关信息的同时,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最佳管理的方案和途径。很明显,这是一种学习上的产出,是一种能力的催生。这也正是教学案例创新功能之所在。

在“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这三大功能正是我们案例教学方法论体系形成的依据。作为一个教师,除对本课程作一般理论讲授之外,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对一些典型案例还需要教师作引导性分析,以及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通过这些教学过程,使教学案例的模仿功能、诠释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对教学案例的能力催生功能要进行重点开发。在严格遵循案例分析教学程序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在分析中所出现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吸取分析失利的教训,重视对教学案例最具价值的创新功能的深度开发。

正是师生共同在上述教与学方法论体系的指导下,使多轮案例分析不断优化,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企业认知和感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催生学生能力,以强化读、写、说和听的训练为切入点

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操作过程,不论是规范文本性管理案例还是跟踪调查性管理案例的学习,无一不是在强化学生读、写、说和听的训练。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学生的能力。

一个学生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他观察事物目光的敏锐性、处理问题的正确性及其正确频率等方面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写、说、听”的能力正是管理能力的表现形式。因为在管理过程中,不论是接受外界信息,还是当众或单独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见解,甚至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整个管理过程都离不开“读、写、说、听”四大技能。在管理案例分析的规范性文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案例,这不只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相关要素,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在对案例的阅读中,学会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分清事物的主次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和揭示出各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这中间就是一个提炼、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训练。在案例学习的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中,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要求学生力争做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尽量使发言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不发言的学生必须认真听讲,以从他人的语言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这一教学过程明显是一种读、说和听的训练。

跟踪调查性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与规范性文本管理案例学习比较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对学生更全面的读、写、说和听的训练。这里不仅是分析研究的案例不同,就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其要求也比规范性文本案例要高。这里的关键是要求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实体进行调查研究,在获取必要信息的基础上,先撰写成简洁的案例再进行分析。而且,对于所分析研究出来的成果,要求以书面分析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当众进行陈述。同时,这里对学生读、写、说和听能力的强化训练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那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获取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当众做出快速反应,寻求有效的管理方案、办法和途径。显然,这一教学过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创造出了一种“兵临城下”的情境。

综上所述,管理案例分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以某一特定的管理情景为其研究对象,要求分析者在获取信息并寻求有效管理方法、技巧和探索管理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读、写、说和听四种管理能力外在表现形式的训练,使分析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一思路来把握整个管理案例分析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强化学生读、写、说和听能力的培训和锻炼作为催生学生管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好本课程最基本的方法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但概括起来,其基本技巧和方法即是一句话: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积极性是针对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的参与度而言的,创造性所反映的是學生案例分析成果的品质,即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管理案例分析教学的这一基本技巧,关系到管理案例分析教学目的的实现。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不在于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理论,而是在于以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案例。在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管理方案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管理能力的表现形式——读、写、说和听等行为方式的训练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和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所以我们鼓励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案例分析活动,而且在案例的分析中要有所发现和创造。

一般地说,该课程开设之初,学生都会拥有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经过了几次案例学习和讨论,学生也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其新鲜感也就有可能慢慢消退。要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学习中保持持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把握好相应技巧。这里所说的宏观技巧主要是指课程的总体设计要有正确的思路,包括:

第一,设置鲜明、具体的案例分析目标体系。所谓目标体系即多个轮次的学习典型。例如在第一轮次的案例分析讨论中教师所安排的“第一炮”,告诉学生分析就应该是这样来进行。具体而又鲜明的目标,需要在第一轮次案例讨论中设立,每一轮次学习讨论中都需要教师作精心安排,以使学生对每一轮案例讨论“如何努力”方向明确,标准清楚。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成绩突出者有一种荣誉感,而且也能让其他学生感到榜样具体、实在,努力有方向。

第二,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坡度。在案例分析教学中,案例是学习的对象,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要件。因此,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各个不同的案例内容复杂程度有别,分析的难易程度不同。案例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保持学生持续学习和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案例的坡度,即是在案例的难易程度上要做到先易后难,先分析讨论单一性案例,后分析讨论综合性案例。这样做可以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一种攀登提高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使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至于一开始就感到难以下手。

第三,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营造竞争氛围。小组业余讨论和课堂讨论是案例学习的重要形式,讨论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案例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课堂讨论组织有许多要讲究的地方。从训练的角度看,应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课堂讨论的机会,但进行实际操作时很多条件却限制了我们这样做。这是因为一个自然班人数众多,如果每个人都上讲台发言,课时就不够;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分配给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时间也就相当有限了。与其如此,不如选一部分准备充足的学生上讲台发言。这样既给发言的同学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发言质量。好的发言对全班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有限的发言机会无形中也成了一种稀有资源。为争取这种资源,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态势。这种竞争态势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学生训练机会的减少,因为这种课堂讨论在一学期中是多轮次的,只要学生有这种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可以争取到的。

第四,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一个学期的案例学习是多环节、多轮次的,而且节奏也很快。因此,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其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在进行一两轮案例讨论之后,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诸如“通过案例分析的学习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的分析与别的同学有些什么差异?”通过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以使其从理论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看到相互之间的差距。

我们所说的微观技巧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注意策略:

第一,引导大于说教。在案例分析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最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案例分析成果优劣评价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需要教师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做些点评,指出优点,说明不足之处。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而应该更多地采取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优劣。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中最忌讳教师过多地说教,因为教师的分析也并不都是高明的,如果对每个案例教师都去作示范性分析,这不仅难以使学生获得真知,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懒惰情绪,致使案例分析教学陷入被动。在这里所说的引导大于说教,实际上就是强调任课教师不应该过分地去追求管理方案的最佳,而应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第二,讨论方式多样且有新意。讨论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形式,一个学期一个班的学生仅规范性文本案例就要讨论十几个。如果我们不讲究教学艺术,就会使学生对案例讨论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积极性和创造性了。案例讨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讨论方式就必须多样且有新意。除教材中介绍的几种讨论方式之外,作者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方式,比如说各小组针对一个案例发言之后,可以有计划地将讨论引向深入。例如,对一个单一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其一,自己的发言内容是否全面;其二,自己的发言是否有新意;其三,自己在发言时表达方式是否得体。当学生针对一个企业设计好策划书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各个策划书的可行性进行质询,从而引起深入的讨论。当学生针对一个企业危机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提出“大难面前不乱方寸,危机之中最有智慧”这样十六个字作为危机管理方案的评优标准。总之,就是采取不断总结、质疑和评优等方式,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这样一来,虽然讨论次数较多,但每一次都有新内容,讨论的方式也在变化。

第三,重视过程效应胜于结果。从根本上说,获得管理的最佳方案,是分析案例目的之所在,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案例分析的教学目的,即通过这种分析和寻找最佳管理方案的过程,使我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处理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视过程效应胜于结果”的真正含义,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第四,不以权威自居。在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以权威的身份出现。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容易挫伤学生分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会形成事事等教师来做结论的被动局面。其实,虽然教师在案例的分析中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比学生强。学生通常对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更为敏感,思想解放,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的优势。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有很多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是非常出色的,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反应迅速,往往所得结论或做出的管理方案很有新意。因此,真诚地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 徐二明.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MBA)案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

[2] 梅子惠.论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功能[J]. 管理学家. 2012(4).

[3] 梅子惠.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梅子惠. 深度开发教学案例最具价值的创新功能[J]. 管理学家,2011(9).

[5] 梅子惠.实践性教学规范与操作[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梅子惠 梅鹏临 陈敏

第二篇: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误区分析与思考

[摘要] 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启发性强、互动性强的显著特点,受到了管理类课程教师的广泛欢迎。但许多管理类课程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不得其精髓,步入了案例教学法的误区。我们必须把握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施案例教学时,由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同时注重案例的选取和设计以及案例教学法的创新。

[关键词] 管理类;案例教学;特点;误区;创新

自美国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推行案例教学以来,独具一格的案例授课法倍受管理人士的推崇[1]。哈佛商学院在教学中,通过学员对世界上著名的工商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方面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达到从实战情境中学习实战方略的目的。自20世纪7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推广,被广泛运用于管理、经济、法学等一大批课程的教学中[2]。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启发性强、互动性强的显著特征。所选取的案例来源于社会实际,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背景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现教学相长。

一、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误区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运用典型管理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管理知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国内许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不得其精髓,不能针对学科特点及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步入了案例教学法的误区。

(一) 案例教学环节的课时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具有很大优势。比如哈佛商学院除一两门课程外,其它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高达90%[3]。管理类专业本身属于应用型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运用管理学科知识真正解决企业运作中的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不少管理类课程教师就盲目加大案例授课环节的课时,认为案例教学课时越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有利。

(二)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整个过程应由学生主导

案例教学,将传统的由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片面扩大学生的作用,将案例研究、讨论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仅仅在案例讨论结束时进行简单总结。

(三) 推崇哈佛式的经典案例

管理案例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围绕一定的管理问题而对某一真实的管理情境所作的客观描述[4]。好的案例,能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进入事件决策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思考面临的管理问题。案例教学法发端于哈佛商学院,哈佛式案例资料齐备,可以为学生提供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全貌。很多教师一味推崇哈佛经典案例,将案例教学法置于“经典”的光环之下。

二、 案例教学法误区分析

(一) 要把握好案例授课环节与理论授课环节的“度”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的管理类课程,有必要加大案例授课课时比重,但必须把握好理论授课环节与案例授课环节的“度”,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一流商学院的作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中,案例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盲目增加案例教学环节,忽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

(二) 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案例教学通过以小组或班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对社会实际管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教师需要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导演”的角色。案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研究案例,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恰当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远比传统教学方法复杂,操作难度大。教师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案例教学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解。让学生充当导演的角色,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控能力,很容易放任自流,无法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三) 案例选取应因授课对象而宜

哈佛式的案例多是现实发生的相当复杂的管理问题,所花的分析时间一般在4~8小时。对于MBA学生而言,有助于锻炼学生从复杂的背景资料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本科学生而言,过多的信息量容易超出学生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往往适得其反,高职高专类学生更甚。而且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老师具备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在驾驭案例时得心应手,而国内许多管理类课程教师就自身水平而言,与哈佛商学院教师相差甚远,无法相提并论。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盲目推崇哈佛经典案例,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特点,因材施教。

三、 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深入思考

(一) 根据学校定位、学生层次,灵活增加案例授课课时的比重

国内研究型高校,以往给予专业理论知识很高的重视,对课程讲授中的理论深入性要求较高,注重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学科前沿。但社会对人才的实用性需求不断增加,管理类课程必须适应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状况,适当调整案例授课环节的比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素质和技能均衡发展的学生。高职高专类院校,目的在于培养一线岗位的人才,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不宜过深,应注重利用大量案例,训练学生专业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处于专业基础课学习的低年级学生,应将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放在重要的地位,为以后高年级更深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思考分析能力,可适当加大案例授课比重,提高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处在即将步入社会的过渡期,迫切需要大量综合性案例强化所学的理论,培养实战意识和实战技能。

(二) 重视案例选择与设计,因材施教

案例授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案例的适用性。在管理类课程案例的选择上,不能贪大求全,而应求精求效,针对授课对象甄选经典的、或与时俱进的案例。好的案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和运用,不适合的案例则容易将学生带入误区,导致教学目的偏离。应注重课程配套案例库的建设。

1. 不同章节的案例选择与设计

每一章节的案例,应选取与该章节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的素材,篇幅适当,针对性强,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真正消化本章所学,达到学以致用。同时根据章节的递进,相应增加案例难度。靠后的章节,可考虑选择知识点容量较大的综合性案例,全面考察、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课程的案例设计应遵循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整体布局原则。

2. 针对不同专业的案例选择与设计

对于不同专业通用的管理类课程,如《市场营销》,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案例。例如医学类专业,可选取药品行业营销案例,信息类专业,可选取信息通讯领域营销案例,餐饮类专业,可增加餐饮业竞争与营销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培养一线专业人才。

(三) 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创新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教师是否注重创新,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是提供给学生接触企业管理运作典型实例的分析课堂,教师首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实现有效“创新”。

1. 注重案例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总导演、总策划,对整个案例讨论环节的设计和掌控,是案例教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传统的方法是将学生分组,该种方法的缺陷是按部就班,学生容易两极分化,有的学生一贯活跃,有的学生一贯疲沓。时间一长,活跃的这部分学生,也容易丧失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可以筛选出学生争论性最大的观点,分组辩论,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辩题的选择关系全局,要优选具有很强争论性,但又与案例主题紧密切合的题目。在讨论形式上,可以确定评价标准,在小组间综合评比,激发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积极性。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脑力激荡。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除了分析案例中蕴含的专业理论之外,也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性。同样一个管理难题,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管理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案例讨论中,学生有了新的创意,教师不能断然否定,应鼓励大家一起讨论这个创意的可行性,使讨论不只局限于案例本身,而是通过创新将其深入。切忌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一棒打死,不仅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也将对案例教学的整体创新氛围造成致命伤害。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

[2]陶叡.高校教师在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张国平.管理学课程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与突破技巧[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

[4]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案例认知•案例采编•案例教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李彦普

第三篇:《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问题及优化

进入2000年以来,因应政府行政管理改革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行政管理需要,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课程,这对于扩大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符合行政管理实践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意义

所谓《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实证型教育培训方法。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也有利于整合师生智慧和资源,经验共享,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行政管理现象的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人才的目的。

1.验证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设置合理,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生知识和理论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行政管理和改革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目的就是检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能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践所需要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解读现实个案,才能验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提供学生置身于复杂现实行政管理环境的体验

案例课程教学,让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局中人”,使他们体验到实际政务操作的各种压力和复杂性。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让学生认识大量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学生无法得到真实行政管理活动的体会。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形成局中人的自我认同,对行政管理实务的复杂性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

3.培养学生解决行政实务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融合起来的一种课程教学。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讨为核心,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关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改善其思维模式,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习得解决行政管理实务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人互动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通过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行政实务的解决,受到行政公共性规律的约束,不是单个人通常可以解决的,它必须整合行政管理系统所有的资源。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课程整合了全体学生和老师的智慧和能力,形成综合运用集体能力和资源解决实务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整合全体师生智慧与能力,学生必须习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既要同教师进行互动沟通,还有与学生互动沟通,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能力。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特点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从程序上看,通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简要讲授相关公共行政理论,而后分析印证有关理论。接着引入与所讲授行政理论密切相关的行政案例,介绍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切入点,给出分析方法。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案论理。

1.重案例选择

行政案例教学是通过对行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使学习者获得有关公共行政管理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并提高和增强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案例是课程的核心,没有案例不是案例教学,没有恰当的案例也不是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精选是案例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2.学生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是第一位的。案例教学跟非案例教学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案例课程有相当比重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针对案例反映的行政管理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这个讨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环节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和辩论,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发言。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多,量也比较大,决定讨论的时间占用也相当多。但是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中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教师原则上并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所讨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责任是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背景解释,并为学生就相关知识、理论和问题提供解答释疑。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和案例体验,这是非案例教学所无法获得的教学效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干预也不放任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书本、教师”挑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放、自由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式适当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抓住学生讨论中的“奇思妙想”,引发有分歧的观点,激化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实现多向度的充分交流而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但是不强制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限制学生。

4.重理论深度提炼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不能为分析而分析,必须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案例教学中,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得到充分交流与碰撞,使理论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虽不参与具体讨论,也不提供问题解决的权威答案,但是教师在引导、指导学生讨论,以及最后环节的课堂教学总结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的理论深度尽可能地阐述和演绎。

三、存在问题

1.案例更新缓慢

提供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和鲜活性的案例是公共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案例内容脱离实际,平淡而无刺激,不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也不可能引起争论而激活其思维。案例必须随时间推移和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公共行政案例既陈旧又匮乏的突出问题。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深人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捕捉那些有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并下功夫认真按照案例特点编写出生动有趣的案例内容,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讨论问题,往往满足于一些过时陈旧或者不够典型的案例。

2.学生讨论时间少且缺乏深度

行政案例教学需要严格确保学生的讨论时间,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案例讨论,要有专人做记录,讨论后要推举一名学生代表作好准备在全班讨论上发言。在这个基础上进入全班课堂交流,其由一名学员主持,全班同学进行案例分析、经验互动,先是各小组推举的代表宣读分析报告,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从不同角度以案论理,全面分析,主持人作小结,教师最后就案例教学作点评总结。但是在现存的实际教学中,学生讨论的时间分配和讨论的深度都非常不够。

3.相关环节没有安排适当的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达到充分交流,是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得到优化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坚持启发式、互动式讲授,进行发散性、扩散性思维的引导,促发思维创新。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多维度的点评互动,不强求唯一结论,坚持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碰撞,深入探讨,做到学学相长,教学相长。但是,当前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尽管注意到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往往缺乏师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特别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以及教师点评总结后,没有安排学生与教师进行该有的互动,对教师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讨论的影响和提高作用发挥不够。

4.教学过程不完善,忽视案例教学的总结述评与反馈

调查表明,教师通常对课程准备和课程教学实施高度重视,但往往对课程教学的总结述评重视不够,有的总结述评简单化、形式化,走过场,有的干脆没有总结述评,学生讨论环节结束,课堂教学就结束了。总结评述通常由任课教师来做,它是任课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一个客观总结,是对学生讨论的一种评价,反映任课教师的总结处理风格和方法,也反映任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一个基本理解和看法。这是学生需要知道的。只有对比任课教师的总结评述,学生才能对自己的案例理解有一个对比提高。只有每次教学都这样对比提高,学生的案例讨论、辩论能力才能习得和提高。至于反馈阶段,很多教学者更不重视。所谓反馈,即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感受和效果评价。案例反馈,可以是课堂结束就作出,也可以是课外作出。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其效果如何,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具有极大发言权,学生的体会和评价对教学改进具有重要价值。只有每次案例教学都征询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才能发现教学过程种种不足并及时改进。

5.教材编著重案例,轻分析,轻理论提升

现有案例教材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外案例过多,案例可控性差;案例主要来源于二手材料,真实性差;案例主题局限于琐碎小事,缺乏理论敏感性;案例可讨论性差,无法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论;案例描述夹杂着选编者的分析和评论,缺乏客观性。最显著的问题是提供了很多案例,但是总体上仅是个案例材料,而不像一个案例课程,缺乏理论分析部分。

四、《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优化的主要方面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的优化,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准备,课后深入总结提高,把握教学规律,注重教学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注重案例精选和编写。教学实施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衔接各课程教学环节,改进各教学环节。

1.案例的优化

(1)案例典型性选择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通常以个案揭示一般,则选择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性的个案就显得至关重要。案例典型主要考量:案例反映问题的典型性;案例处理方式、方法的典型性;案例社会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案例事实演变过程的典型。

(2)案例展示优化

充分展示,确保理解。案例教学既要保证时间控制,同时,也不能为控制时间进度而削弱学生对案例的基本了解。必须确保充分的课堂展示,以学生对案例的有效把握为控制时间的前提。案例展示关键:边展示、边解读案例中难以理解的环节。对那些复杂的案例,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过度,即教师须对案例的相关知识或背景进行说明,对相关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进行说明,然后才去讲解案例本身。学生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之后才能对一个复杂个案有深度了解,才能有效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评价。对于一个典型且复杂个案,如果一次展示不能确保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都把握,可能还得重复展示和解读。

2.学生讨论过程的优化

学生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但讨论的主持、发言,甚至案例答案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参与讨论,更不提供讨论的权威答案,其责任是提供讨论相关理论知识和背景的解答释疑。学生讨论过程的优化,一个注意点是,主张在学生讨论结尾处,应以学生为中心回顾讨论过程,对于主要问题及主要决策可以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达成一致。也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分析框架,鼓励学生根据案例撰写分析报告,将他们最终的见解形成系统的书面材料。这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让他们自己获得解决情景模拟问题的自信和体验。当然,讨论过程优化还包括讨论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讨论需要多少时间和环节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民主问题,讨论的学生位置安排、发言时间和顺序等反应的都是民主化,通过案例讨论,不但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信和能力,还要获得置身于具体案例进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素质,以便这样的习惯、能力和素质能够习得并迁移到日后可能的行政管理工作中。

3.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必要传授

有人研究了哈佛的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其一个目的就是提供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和认识工具,以便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说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能仅是案例分析,而是要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相关理论、技能和和知识。所以,在讲解个案的过程必须进行与案例相关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和解说。学生只有在明白案例反映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领会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个案理解该个案内在的行政管理理论和问题。因此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具有导向作用,应该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讨论问题思路的集中,将讨论都集中到理论问题上来,而这些理论和问题对学生阅读材料也具有理论导向的作用。

4.案例材料提前让学生阅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必须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综合运用自学、讲授、专题研讨、情景模拟和参观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为了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在讨论前必须具体了解案例的内容,而这样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对讨论的案例有清楚的了解。课前准备包括案例概述、主要观点或看法、主要疑问等内容的课堂发言提纲。案例分析的基础是学生对案例的充分把握,这既要确保展示的充分,也要控制时间进度,否则案例分析就无法完成。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典型个案,为了确保学生对个案的足够理解,应该做好课前准备:可以将该个案的PPT、教案材料和思考题放置到学生公共邮箱,让他们在课前下载做准备,并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笔记。也可以将该个案材料复印分发给每个学生,并提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理解该个案。

5.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公共行政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素质。教师要在课外花费很多精力去组织准备,课前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上要创造性地组织引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公共行政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行政艺术水平。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2008,(3).

[2]舒冬华.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

[3]冉敏.行政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4]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2008,(3).

[5]教军章,何颖.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合理化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4).

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政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形式与优化》(校内编号e11160)的研究成果。

作者:钟冬生 李力东

上一篇:中职班主任管理论文下一篇:二手车评估与鉴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