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面对当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尤为重要。南京师范大学自2015年起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旨在激发研究生科学研究热情、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为例,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浅析案例教学在经管类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已在经管类课程中被应用。但是,经调查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在案例选择,教师引导,教学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  案例教学

1 概述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中,已经难以适应其教学目标模式的转换,所以在教学策略上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完善与更新(崔军2012)。尤其是经管类很多专业课程,经常会涉及对新型事务,特殊事项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案例分析更因此成为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相应专业课程中为了避免理论的抽象化和空洞,趋向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使用案例、案例选取不适当、或者教师引导不得当都会使案例教学留于表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调查结果,探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思路。

2 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来源于英语“case”,意思是具体事例(常颖,陈立群2000)。现代案例教学主要是沿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和思考,来识别和解决具体问题。它的基本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即学生在讨论与发言中对所学的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大量的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判断、分析、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等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单向式传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需要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鉴别、筛选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也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学习一个问题,变成学习多个问题,培养了系统性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史美兰2005),它可以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剖析(甚至反驳)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中尽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很有必要对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3 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3.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对120名不同年级的经管类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77.5%。对这些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有着如下几个情况:

3.1.1 举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比例较高,但案例教学法使用仍然不多。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管课程中使用基本情况,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

问卷题目:在你的专业课堂中使用哪些教学?A多媒体;B案例教学;C举例教学;D实地教学;E其他。使用频率分别是:A经常,每堂课几乎都有;B不使用;C不经常使用;D其他。

调查可知,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几乎所有的经管类课堂中都使用了举例教学,达到99%,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堂课都有。但是案例教学使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只有23%的课程使用过,且使用频率为不经常使用。

3.1.2 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总体上感到新奇,也存在困惑。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使用效果,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

问卷题目:你对专业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效果感觉是什么?A满意;B不满意;C新奇;D无所谓。存在哪些问题?A案例选择不够得当;B讲授不够清晰;C互动不够充分;D同学发言不够踊跃;E教师引导不够有效。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感到新奇,也乐于参加。但对于其实际效果评价参差不一。主要可以归因于如下几方面:

①案例选取不得当,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占到57%。很多学生承认教师普遍使用案例,也承认案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互动。但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还存在质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够以本我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讲解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②案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不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过于经典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存在的共同缺陷是,很多问题或答案都是属于老生常谈,而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这些案例中讨论的议题,可能都被盖棺定论或广为流传,所以要让学生再次去讨论,往往失去了新鲜度。

③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全面发挥。尽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了讨论,但并没有积极发言,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凭借其广博的知识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进入新的问题的讨论。

3.1.3 案例教学形式有待于多样化。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改善方向,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

问卷题目:请列举你在案例教学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请对老师改进案例教学形式提出一些建议。

现在的教学往往遵循“案例——要点分析——点评”三步曲,缺乏一种引起学生共鸣的有效机制,在共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不少同学(31%)也提出了可以在课堂中请一些工商界专业人士,参与案例的教学。

3.2 几点建议

3.2.1 选择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选择案例前,教师必须考虑它的教学价值,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一个好的案例最终都应该服务于自己课程中所要讲述的理论,在设计好核心问题的前提下,以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和争论——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循环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是好的案例呢?笔者认为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目的应该相对应,并且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有争议性,能够引起共鸣。案例应该能引发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三是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要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教学过程应该分好层次,循序渐进。

初次接触案例的学生很可能感到陌生,教师应该结合已学的知识,做一些适当的背景介绍。随着讨论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进程不断地设置节点,把学生领向更深入的知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案例可以从易到难,问题可以从普遍到特殊,教师的参与度可以从多到少。

3.2.3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广博的知识背景是保障。

教师应该是案例教学的指挥者与推动者,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要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小结

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发其潜能。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主动分析,互相讨论和反思,最后经过整合内化了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案例的选择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过程的编排等。因此,对于从事经管类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还有注意教学方法的积累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常颖,陈立群.关于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0(8):51-52.

[2]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84-86.

[3]崔军.关于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管理工程师,2011(5):67-68.

作者:周颉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2:

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探索

【摘要】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面对当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尤为重要。南京师范大学自2015年起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课程旨在激发研究生科学研究热情、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为例,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授课形式单一、内容系统性差、考核较为片面的问题,今后的课程设置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应用,在细化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完善教学的系统性,创建线上学习平台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注重提升学生学术国际化的能力。此外,应当同步改进相应的考核模式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研究方法类课程 研究生培养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一、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背景

注重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我国当今发展的重要战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培养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者的重要使命。相较于本科生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尤为重要[1]。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研究能力欠缺、师生比例失衡、导师队伍质量层次不齐等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显现[1,2]。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 5号)明确指出研究生培养应“以打好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提出“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因此,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有着深远影响。

为了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帮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实践运用能力与科研能力,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质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南京师范大学自2015年起,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设进行探索实践,本文将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情况为例,对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

二、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情况

南京师范大学方法类课程于2015年9月起聘请各学科领域专家、围绕科研思路及方法,正式面向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授课,至今共累计開设讲座63场,累计听课研究生5475人次(课程开设情况详见表1)。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在 2015-2017两个学年期间,开设“研究方法精品系列讲座课程”,将课程分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两类。根据课程的开课情况及学生反馈,2017-2018学年对已开设的主题类别进行凝练与完善,开设“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在教师的选择方面,课程的主讲教师均为具有丰富科研及实践经验的领域专家,围绕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领域,讲解各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帮助学生解答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常见困惑。专家主讲能更紧密的将讲座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多年的研究实践紧密结合,有效避免了教师因缺乏经验造成的纸上谈兵式和避重就轻式的讲解,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三、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虽然研究方法类课程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方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方法类课程开设时间尚短,课程教学处于摸索改革阶段,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探讨。

(1)授课形式单一

截止目前,学校开设的研究生方法类课程为专家讲授模式,主要由专家围绕科技前沿创新动向,讲述相关的研究思路及方法。虽然专家在讲授中将多年的经验积累融入到知识理论体系,并且加入了具体的研究示例,但是讲述为主的授课模式更适合于学习与巩固基础知识[2],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较为被动,思路局限在理解讲述内容上,并未给学生留出足够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但是缺少对相应方法的练习实践,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思考与探索,也不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课程内容系统性差

方法类课程由于需要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使得课程不得不在涵盖总体性科研概论讲座的同时,需要兼顾理工、社科、艺术三大门类的方法概论,还需针对重点学科,例如文学、哲学、经济、地理等,开设专业类的方法讲座(表1)。加之各主题聘请的讲座专家不同,导致讲座风格各异,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连贯的指导。因此,现有的课程内容既缺少内在的相互联系、针对性较差,又不符合由学生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无法深入某个学科对研究生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加强。

(3)考核内容不全面

学生学习考核是对方法类课程对个体(学生)以及社会发展的促进提升能力的评价,即课程效能评价的重要评价因素[3]。根据现有的授课模式,研究生方法类课程仅依据学生的出勤与参加讲座的听课心得体会进行考评,考核内容较为局限。一方面,由于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并未以学科或专业细分,无法确切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其所属学科及专业的研究方法,无法明确考核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研究生方法类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心得体会为主的书面作业不适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无法有效考核学生应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四、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建议

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更应注重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与科学的研究规范,因而是一门涵盖面较广的综合性课程[2-4]。为了体现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

(1)注重方法应用型教学

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基础[5],也是研究方法类课程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要素。教学模式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讲授模式,而需根据教学目标与专业特色,进行“启发互动”式的方法应用型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

当前研究生在经历了多年应试教育为主的学习之后,独立思考、提出质疑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弱[2,6]。针对这一现状,研究方法类课程应注重学生对其所习得方法的实际应用。

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可开展实践教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课程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实践。这种实践性教学有益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是一个发散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4]。教师在实践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掘科研问题、批判性的思考问题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思考者。此外,可以将实践成果的展示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在口头报告的基础上,用实践报告或论文形式呈现研究成果,以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学术写作能力[7]。因此,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熟悉基本的软件使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科研实践中必备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8]。

对于社会科学类学科,可采用案例情境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设定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学生获取知识、主动分析思考的过程[9]。因此,案例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发现过程中的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4]。因此,引入案例分析环节,以生动、具体的实例,转被动接收知识信息的学习过程为主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更易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与教师教学相关,同时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相关[3]。因而,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应在注重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的方法类课程学时相对较短,不利于学生完成独立的探索或者研究过程,也无法顺利开展实践性与案例情景式教学。为了提高方法应用型教学的效率,可以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依托,发挥自己学习特长,互补配合,帮助学生在将所学实践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的同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4]。

(2)完善教学内容、细化学科分类

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科共性与个性并存,根据学科特征确立课程主要内容。目前尚未细化学科门类、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班级划分使得大多数课程安排局限于研究方法概论,讲座主题较为分散,无法安排特定的某一位或者某几位教师针对研究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系统性教学。因此,建议研究生方法类课程分为不同层面开设。一方面,针对全校研究生的共同需要与共性问题,继续在学校层面开设科研概论类、文献写作类等共通课程。另一方面,针对各学科的特点,可以在学院层面选择某些主题,根据学科的研究特色选择相对固定的教师或教学团队,定制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开展深入的系统化教学。例如,社会科学类学科可以开展调查设计、数据收集类指导;自然科学类与工程技术类学科可以针对前沿性研究领域和最新的研究方法着重进行讲解。

(3)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线上学习平台

由于研究方法类课程总学时限制,传统的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无法兼顾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相应方法的练习实践。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多元化、共享性”等特色[9]的线上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相关的必备基础知识、课件、参考文献等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9,10],将课堂讲授过程转化为线下自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重难点进行着重讲授,缩短课上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在平台中建立分享讨论板块。相较传统的小组讨论,线上讨论更为便捷、时效性更强,学生可以更及时地围绕课程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路观点。此外,线上学习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科研自信[7,10]。

(4)注重国际化能力提升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9],因此,方法类课程需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及成果,进行中英双语教学[9],同时鼓励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使用英文呈现课程研究成果,例如口头实践汇报及书面实践报告,从而帮助学生融入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中,为学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5)改进考核模式

现有的考核仅以学生出勤率及学习心得为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可以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同步改进相应的考核模式,从而促进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技能的应用相结合。例如,在引入案例教学之后,不仅考核与案例分析的相关背景知识,同时注重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研究能力的考核,例如在考核中重点考查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发现问题、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6)建立学生反馈机制、注重学生需求

学生反馈是调控研究方法类课程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已有面向高校学生的调查指出,方法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授课效果、实际运用等多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满足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需求[6,11,12]。因此,确定方法类课程教学内容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学生座谈会的形式,调查应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和需求[11]及往届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课程质量。

五、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展望

综上所述,研究生方法类课程应区别于传统的讲授课程,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围绕科学研究方法,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结合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重点开展实践教育与案例情境教学,帮助研究生形成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分析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云峰.研究生课程建设应以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J].上海教育,2015(07):66.

[2]韩国高.研究生方法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以东北财经大学投资经济学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9).

[3]崔凤生.文科方法类课程效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有效教学分析的视角[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02):103-106.

[4]庞爱莲.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

[5]杨茂森.创新型人才的六大特征[J].中国人才,2006(13):8.

[6]杨明媚.经管专业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需求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6(04):107-112.

[7]董丽丽,吕巾娇,刘志纯,刘美凤.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与学习技术专业课程的深度考察——基于对32门课程大纲的分析与6门课程的亲历体验[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43-50+118.

[8]施雯,李旻,吕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量方法类课程群建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17-321.

[9]高伟.公共事业管理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2):96-98.

[10]彭川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207-208.

[11]罗遐,刘雅云,高理想.社会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2):92-97.

[12]许涤龙,李正辉,王佳.经济管理方法类课程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116-119.

作者简介:

马晶晶(1986-),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科员,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

作者:马晶晶

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篇3:

创新创业背景下经管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经管类通识课程的现状,论证分析管理通识课程教育改革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与核心课程的衔接等角度,提出高校实施管理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具体改革措施。在全面倡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形势下,为管理学通识课程教育改革提供改进路径及思路,能够适应非经管类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毕业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0 引言

2018年8月,在“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立责权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共创双赢。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各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旺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要求毕业生具备计算机、调查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但是当前经管类的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造成了较大的阻力。如何对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将经管类通识课程纳入经管类专业课程考核,是该类毕业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的基础保障。

本文基于对管理类通识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指出在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展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意义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该课程体系将成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普通高等院校管理类课程改革提供前进思路和建设路径。

1 经管类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明确指出要培养具备科学探索精神,具备责任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及精神文明素质的综合性全面发展人才。而经管类通识教育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路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各种类型的培养环节当中,尽全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社会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以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锻炼,学习方法的掌握,加强对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经管类通识课程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展较为迅速,在很多高校也准备被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当中,可以辅助学生掌握好自身的核心课程,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为应用型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十三五”教育规划已经明确把创新创业作为重点改革内容,也逐步把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社会学科选修课程,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经管类通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判断决策能力等,毕业生走入企业之后还需要具备时间规划、进度协调等辅助性技能。在非经管类专业普及管理學科通识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逐步加强思考深度,对于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具有促进作用。再加上深层次专业领域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综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人文素养,也能够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在高等院校推行非经管类通识课程很有必要,而且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此外,此类课程本身也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改革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的需要。

2 管理类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管理类通识课程起步较晚,起初只是在非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管理类课程,对于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来说无非是添加几门课程的问题,通识课程的改革系统性不强,添加的几门课程很难构建学生的管理型思维,难以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起到足够的帮助。此后经过几年的沉淀积累,管理类通识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相关课程的师资水平建设、相关课程编制、教学体系改革研讨、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教学实践等环节都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1)所开设的管理类通识课程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同高校专业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优势专业差异较大,对于那些经管类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对于管理类通识课程普遍较为重视,开展也较为迅速;而对于经管类专业发展水平较为薄弱的高校,相关通识课程的开展状况堪忧。例如在工程类工科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项目管理,上课的老师往往没有项目管理经验,对课程的教学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不强,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难以协调统一。

(2)开设的通识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多数开展的通识课程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广度,但是与本专业没有合理的结合度,甚至于没有联系,学生难以做到融会贯通。

(3)管理理论没有应用到实际操作层面,与实践活动脱节。很多通识课程没有找到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学生在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中很难体会通识课程的具体价值,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使得通识课程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4)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当前,通识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陈旧;通识课程的师资大多来自经管类学院自身的教师,他们是在承担本学院学生教学任务以外去承担通识课程的,难免对通识课程的投入不足,造成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实际操作性。

3 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措施探讨

从普通高校经管类通识课程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在非经管类学生通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如下具体改进措施。

3.1 以创新创业整体课程要求建立经管类通识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针对开设经管类通识课程的非经管类课程特点,将通识课程与本专业各类课程融合,建立综合性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模式。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走访调研,摸清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逐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方案当中突出专业自身的特点,同时能够反映出通识课程存在的价值。在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当中,注重校企协同合作,让企业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咨询建议。举办各种经管类通识教育培训班,高校与本地区知名企业共同建立管理类资源库、创新创业基地等,在高校和企业之间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经管类通识教育培养环境,以此推动经管类通识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保证产学研转化的效率。

3.2 提高经管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稳步提升经管类通识课程师资水平

与传统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相比,通识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严重不足,既有重视程度的原因,也有学科建设体系的原因,使得经管类通识课程师资培养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度欠缺很多。从实际来说,毫无疑问,要普及经管类通识课程需要与学生本身的专业对接,要让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建立更加通俗易懂的知识体系,提升通俗课程实践性内容的比例,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通识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参与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应当积极利用课余实践参与企业生产、研发活动,同时,邀请知名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接触到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再加上教学环节的开展,保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3.3 追踪时代发展脉搏,适时更新通识课程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逐步开展,对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课程能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或工作岗位的锻炼提升提供帮助。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管理类通识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活动中形成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技能(包括对自身自律性的管理、工作岗位协调性的管理),让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工作、生活以及创新创业过程中合理使用管理手段。

目前,经管类通识课程的开展是非常频繁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除遵循非经管类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外,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融入对应专业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内容:管理职能部分和结合专业特色的管理知识部分。其中专业管理部分着重关注专业和行业特征,围绕学生本专业建设开展,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服务。例如在建筑类专业中设置项目管理课程,项目风险管理等;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项目运营和创业管理等课程;这些都是围绕学生所需核心内容展开的。

3.4 大力改革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要改革经管类专业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首先需要明确在创新创业全局教育的模式下开展,由学校、企业以及各企业团体共同协调合作培养各行业所需高水平的專业技术人才,在人才教学体系规划中,体现出所需内容和具体开设的课程。教学方面,方式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注重基于创新创业实践的项目管理手段,在常规授课方式基础上增加网络学习平台,增加分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创新创业大赛,撰写专业水平较高的创业计划书,逐步掌握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经管类通识课程的开展,保证教学方法的使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1)教学辅助手段的合理搭配。除了常规使用的教学PPT以外,联合使用视频、动画、图像和VR实验室等各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在仿真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加强对网络资源的使用,例如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学习论坛、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教与学的沟通可采用微信、QQ、论坛帖子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律性。

(2) 理论、案例、实践操作等教学环节的融合。通识课程理论是基础,案例分析加深对课程理论的应用,实践操作的开展保证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包括本专业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的能力,要能够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对结果要有必要的讨论过程。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熟悉企业实际运作过程的主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学到管理学知识,参与到各种组织环节当中;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提升应变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进入职场,成为公司运作链条的某一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合理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课堂的形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中,“翻转课堂”需要合理的使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协作和创新思考能力。但是要注意避免“只学不教”的现象,导致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感,影响通识课程教学效果。

(4)采用“企业家进课堂”、专业学科竞赛等方式拓展教学形式。“企业家进课堂”指的是专业教师定期邀请相关行业的知名企业人士进入高校课堂,为学生讲授企业运作、经营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会真实案例;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沟通,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在交流中体会管理意识、管理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性。专业学科竞赛种类形式较多,这几年大力推动的有创新创业大赛、管理知识应用大赛、工商管理领域模拟活动竞赛等,通过学生组队参与学科竞赛,在团结协作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操作的价值,激发非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 结论

在创新创业大力推行的背景下,经管类通识课程逐步纳入到普通高校各种专业中,包括各类理工科专业、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学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管理学的思维模式,提高对科学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加上实践活动的逐步参与,在实践环节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操守。本文从经管类通识课程发展改革的角度出发,基于对高校经管类通识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管理类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展经管类通识课程的措施和手段,通过改革达到培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项改革能够适应当前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是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为通识课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谷良俊.通识教育中《管理学》教学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260-262.

[2]王惠琴.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管理学教育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224-224.

[3]王建增.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管理学刊,2010,23(04):84-86.

[4]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富丽琴,夏强,陆源.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3):131-135+197.

[5]安富海,王鉴.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6,37(01):47-54+125.

[6]保罗·基尔希纳,约翰·斯维勒,理查德·克拉克等.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2):16-29+55.

[7]姚利民,贺光明,段文彧等.自主发展与学校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策略探寻[J].大学教育科学,2018,(02):43-49+67.

[8]林丽青.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1):28-31.

[9]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38(11):105-116.

[10]王岚,王永会,计然.教学学术能力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培训改革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1):95-100+107.

作者:韩二东

上一篇:教育实践下的教育哲学论文下一篇:医院空调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