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思考

2022-09-11

现代管理实践已经证明, 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秘书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名优秀的秘书, 必须具有管理者的思维。因此, 高校在秘书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一定要安排适量的管理类课程,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培养学生的管理者思维, 让学生学会站在管理者的立场, 运用管理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思考社会问题。

一、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管理类课程的意义

高校秘书专业在我国自设立以来已经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 高校为秘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努力, 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秘书人才。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社会对秘书人员的多样化需求愈加突出, 如复合型秘书、专业型秘书、应用型秘书、管理型秘书、研究型秘书等。高校作为秘书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应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秘书人才培养机制, 不断提高秘书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一) 设置管理类课程有利于复合型秘书人才的培养

秘书职业是一种社会从属性、服务性、辅助性职业。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 社会分工愈加细化, 各行业、各领域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决策活动与辅助性活动已分离, 为领导实施有效管理提供辅助性服务的秘书人员在各个工作领域内的作用愈加突出。据相关调查显示, 秘书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秘书职业仍将是一个热门职业。然而, 现在的秘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秘书, 而是真正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实际工作中, 秘书人员作为领导者的管理助手, 每天的工作内容大多为琐碎的事务型工作, 如:文字档案管理、协助经营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组织沟通协调, 公众与政府关系等。秘书人员要做好这些平凡、细微、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要求其既要懂得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相应的事务管理知识与应变能力。

(二) 设置管理类课程有利于秘书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现代秘书职业是一项综合性的职业, 对秘书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要做一名合格的秘书, 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 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 还应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 较强的社交能力、应变的能力、办事能力, 如日常的上传下达、办公品管理、车辆管理、对外交往、公务沟通等。从某种程度来讲, 秘书人员也是管理者, 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秘书职业与管理理论知识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秘书专业的学生学习一定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技能, 有利于秘书人员综合素质, 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和创新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使秘书人懂得, 要学会处理日常的各种矛盾与社会关系, 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融入组织环境之中。

(三) 设置管理类课程有利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作为行政管理协助者的秘书职业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人员作为领导的辅助者, 其工作中有相当部分是参与组织决策管理的。秘书人员日常工作中有着大量的与基层人员接触的机会, 能够搜集到组织各方面的信息, 对组织的整体战略发展有着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 领导在日常的决策中, 往往会听取秘书人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并授予其辅助领导实施日常的管理的权利。可见, 秘书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管理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发挥辅助管理职能, 更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秘书人才的高等院校, 应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管理学知识, 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所属行业相关的管理学知识, 如党政机关的秘书应掌握相应的行政管理学知识, 商务秘书应具备企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我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800多所, 高校秘书教育工作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秘书专业人才。在西方发达国家, 秘书专业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热门职业, 不仅企业会聘请专门的秘书人员, 很多私人也聘请专业的秘书人员为其提供专业化的秘书服务。在我国, 秘书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数据统计表明, 秘书专业一直排名在前十位。笔者经过查阅众多高校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后发现, 我国许多高校在秘书学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问题, 下面以笔者在网上查阅到的我国某高校2012级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方向) 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分析。

(一) 管理类课程开设门类较少

该校秘书学专业的学制为4年, 修业年限3—6年, 总学分157学分 (必修课程116学分, 选修课程41学分) , 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专业主干课 (必修) 有:速记与速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秘书学、管理学原理、逻辑学、应用写作基础、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秘书实训。从该校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可以看出, 管理类课程只开设了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这两门课程, 两门课程的总学分只有7学分, 仅占专业主干课总学分的15%, 这远远不能满足秘书人才对于管理类知识的需求。

(二) 管理类课程设置目标较为模糊

根据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主干课可以看出, 管理类课程的设置目标定位不清, 秘书专业课与语言文学类、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还没有完全清晰的界定。现行的培养目标还是以中文专业为背景, 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以中文专业的语言学、文学以及写作学为基础。该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秘书人才语言表达能力强, 人文知识丰富, 精神素养高。但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实践能力较差, 专业视野不广, 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秘书人才的需求。

(三) 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够

秘书专业是一门实践极强的应用型专业, 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一定的实训实践来掌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的安排中, 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即便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 终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落实而流于形式, 难于落实, 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缺乏真正走向社会的实践经验。此外, 日常教学中, 缺乏足够经验的管理类“双师”素质教师。大部分教师多为“半路出家”, 有的由中文专业转为秘书专业, 有的由管理专业转为秘书专业, 导致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 最终实践教学无法落实。

三、完善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人单位对专业秘书人才的需求正在呈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因此, 高校在秘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顺应社会需求, 面向社会进行秘书专业的课程改革。

(一) 加强课程设置改革, 重新定位管理类课程的学科地位

根据秘书学对于秘书的定义可知, 秘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 秘书人员日常从事的档案管理、文书管理、事务管理、大中型会议综合组织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因此, 高等院校在秘书专业的学科设置上, 应该重视管理课程的学科设置, 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从全国各大高校在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高校为秘书专业所开设的管理类课程有:现代管理学、档案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传播管理学、领导与管理学等。现代秘书人才应该是“通才”与“专才”复合型人才, 秘书教育的培养方案应顺应这一趋势, 重视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应加强秘书专业的课程改革, 将相应的管理类课程作为基础学科, 不断提高秘书人才的管理教育。

(二)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自1984年上海大学创办秘书专业以来, 秘书专业在我国仅有不到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讲, 我国高校对于秘书专业人才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科学。目前, 我国大多高校将秘书专业置于中文专业之下, 这种模式之下, 课程设置以汉语语言文学、写作及传统文化为主, 培养出来的学生较浓厚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与文字功底, 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实践能力差, 综合能力不强, 学科视野有限, 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秘书人才的发展需求。因而,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秘书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所培养的人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具备的基本技能及相应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中应安排科学合理的管理类课程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秘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研究, 使得秘书专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 安排合理的教学时间与学时分配

众所周知, 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 教学时间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因此, 秘书专业在管理类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学科特性与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作为管理类的基础学科, 建议安排在低年级开设, 总学时54学时,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档案管理学》《传播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建议安排在中年级开设,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管理学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应用;《领导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安排在高年级开设,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 切实培养学生一种自觉运用管理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并分析问题的基本习惯, 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实践教学

教师是教育根本, 教师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当前, 我国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秘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很多高校缺乏秘书学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秘书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很难在短时期内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有所成就和突破。因此, 秘书学专业要走向成熟,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有关管理类课程的培训班, 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进行挂职锻炼, 聘请校内外管理类专家做报告等途径, 来解决秘书学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于此同时, 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通过实训课程加强秘书人才的培养。根据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 企事业管理实务培训是秘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 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应突出该类课程应用性的特点,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实训教学为主。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 应选择一些紧贴时代、典型性强的案例, 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秘书人员的职业应用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亦可采用情景模拟法, 让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复合型秘书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秘书人员也是管理者。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合格秘书, 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技巧。本文从实践教学出发, 阐述了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 以及管理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完善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期促进秘书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秘书专业,管理课程,课程设置,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锋.秘书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杨蓓蕾.现代秘书工作引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3] 潘月杰, 刘淇.如何做好秘书工作[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4] 聂小雪.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

[5] 张可莉.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管理类课程的教育学[J].现代营销, 2012 (5) .

[6]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秘书学方向)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B/OL].http://lj.cqnu.edu.cn/shownews.aspid=1437&foid=395.2013-12-2.

上一篇: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下一篇:浅谈在校护生医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