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水产养殖论文

2022-04-17

【摘要】2008-2011年,采用水泥池高密度集约化流水养殖杂交鲟,选择规格为16-20厘米的鱼种,放养面积1万平方米,放养密度12尾/平方米,经三年的精心喂养管理,成活率达90%-92%,饵料系数1.81,出塘规格6-8千克/尾,成鱼总产值2620.8万元,利润1231万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集约化水产养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约化水产养殖论文 篇1:

鱼塘淤泥自动排污水质净化改良技术

摘 要 8 a以上的精养鱼塘在不清理淤泥的情况下,淤泥深度可达60 cm以上,严重威胁到鱼池的正常生产,清理淤泥已成为渔民非常头痛的问题。池塘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是近年来试验成功的新技术,主要是运用了流体工程力学原理,经过巧妙的设计施工,彻底解决困扰集约化水产养殖多年的淤泥存积问题。该技术省工、省时、操作方便、节约能源、效果好、资源利用率高,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符合低碳、环保、健康养殖的要求。

关键词 鱼塘淤泥;自动排污;水质净化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37.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37:00

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鱼塘单产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在塘底越来越厚,淤泥沉积使池塘有效水深越来越浅,底泥大量释放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等有害废物,引起养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环境恶化,直接破坏养殖水域生态平衡,使水产动物疾病频发、水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养殖效益降低,池塘底泥淤积和水质恶化已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的底泥和水质改良方法主要为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夏季晒塘、使用药物等方法,但由于成本较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周期等原因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近两年来,重庆市开始试点推广鱼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深受渔民欢迎,它具有成本低、效果好、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同时具有低碳、环保、底泥变废为宝的功效。一次建设投入,长期受益,能保证鱼池经久不衰、持续发挥正常功能,保障渔业健康、稳定发展。

1 技术研发背景

经测算,年产2000 kg/667 m2成鱼的精养鱼塘,年鱼体排泄物可达5.6 kg/m2(相当于有机干物质1.12 kg/m2)与残饵沉积塘底,精养池塘沉积物一旦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就在在池底分解耗氧,并释放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养殖水体内源性污染,鱼病频发,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以前传统养殖池塘修建的排水系统,90%以上都是采取涵管式、卧管式排表层水装置:一是排出有利于鱼类生长,溶氧充足、温度高、鱼类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丰富的池塘上层水,导致鱼类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流失;二是养殖沉积物在池底腐烂分解,使池塘成为粪坑,导致水体污染。

因此,如何定期有效排出养殖池塘中的养殖废弃颗粒物(包括鱼体排泄物、残饵等),并进行物理、生物等无害化处理,避免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灌渠,不给当地及下游流域带入大量外源性营养物质,造成环境污染,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技术开发的当务之急。池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应运而生,可以解决以上几大难题。

2 技术原理

2.1 概念

根据水产养殖存在的淤泥累积问题,结合流体力学原理,经过多年的试验成功研发出了池塘底泥自動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池塘底泥排污是指在养殖池塘底部最低处不同位置,依据池塘面积大、小建一至数个漏斗形状的排污拦鱼口,再通过移污管道将养殖过程中沉积的鱼体排泄物、残饵、水生生物尸体等在水体的静压力的作用下经抽提排污管道自动溢出排泄养殖底泥水体,改变了传统排泄天然饵料丰富、溶氧高的有利用价值表层水的历史。集成创新、配套组装的底泥排污系统能将有机颗粒废弃物经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湿地净化处理。固体沉积物作为农作物有机肥,上清液经过鱼菜共生的水生蔬菜、花卉等利用,通过生物净化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或三类地表水标准后再循环回流到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现代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小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为持续、健康发展渔业提供环保工程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

2.2 优势

池塘底排污系统是集成“深挖塘、底排污、固液分离、湿地净化、鱼菜共生、节水循环与薄膜防渗、泥水分离”的水质改良技术。物理净化与生物净化相结合,防治养殖水体内外源性污染,促进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效改善了池塘养殖水质条件。为提高水产养殖产量,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实现节能减排、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特别适合重庆多数鱼池养殖水源不足,依靠天然降雨地区推广应用。

2.3 推广情况

该技术先后在巴南、璧山、铜梁、潼南、合川、荣昌、涪陵、开县等区县的养殖场广泛推广应用,两年多来重庆示范推广面积已达(1000×667) m2以上,增效显著,深受渔民欢迎,多个区县已将此项技术纳入政府产业化发展补贴项目。

3 技术要点

池塘底泥排污系统是将池塘底部的鱼体排泄物等有机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池塘,经处理后又回收的一种水质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底泥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出口竖井、排污阀门、鱼菜共生净化池等系统组成。

3.1 池塘基本建设

底泥排污池塘的建设要符合池塘养殖场的主体建筑,其形状、面积、深度和塘底主要取决于地形、养鱼品种等的要求,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为(2~4)∶1,池塘埂子的坡比和护坡形式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确定。鱼塘底部坡度为0.2%~7%。长宽比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管理操作方便;长宽比小的池塘,池内水流状态较差,存在较大死角和死区,不利于养殖生产。池塘的朝向应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风向等因素,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满足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池塘朝向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风力搅动水面,增加溶氧量。在山区建造养殖场,应根据地形选择背山向阳的位置。表1为不同类型淡水池塘规格参考值。

3.2 池塘底部改造

池塘底部坡度为0.2%~7.0%,池塘最低处建排污口。

3.3 塘底排污口

池塘排污口位于池塘底部最低处。为方形,长×宽×深=80 cm×80 cm×40 cm(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 m2,呈15°~30°的锅底形。

排污口挡水板:挡水板(拦鱼网)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图1、表2和表3)。

有底排污口的“十”字排污沟:上宽约1.6 m,下宽1 m,坡降比为2∶3;无底排污口的“十”字排污沟:上宽约1.6 m,下宽1 m,坡降比为1∶3。

3.4 排污管

排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30×667) m2池塘的排污管直徑为110~160 cm,≥(30×667) m2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200 cm;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315 cm,池塘规格较小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3.5 竖井

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如建于池埂上),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高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池塘≤(5×667) m2最好多口池塘共用1个竖井,池塘≥(5×667) m2最好2口池塘共用1个竖井,如图2、图3所示。

竖井内插管口修建:1个插管对应1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 cm。

3.6 固液分离技术

对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滤分离技术对比试验得出,在絮凝剂处理、自然沉淀、滤袋分离、输送带分离等方法中,目前优选出自然沉淀法,可将养殖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其比例为1∶9,固定物总氮1.9%、总磷1.6%,分离液总氮0.1%、总磷0.07%。

固液分离池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比重对养殖污水中污染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平流沉淀池,如图4),主要作用是沉沙,比重最大的沙砾在这一阶段快速沉淀。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长宽深比为6.5∶3.3∶1(深度可视具体情况做调整),斜向出水口的坡度都为0.2%~7.0%,沉淀池近底部安装1根15 cm排泥管(排泥管下端安装闸阀,控制泥粪排放)。出水口的上清液进入到竖流沉淀池(图5和表4)进一步处理,近底部排泥管将污泥转运到集粪池。

固液分离池都用标砖(240 mm×115 mm×53 mm)做240 mm厚的墙体(个别地区地质条件不好的可加厚)。用1∶3的水泥灰浆做底灰和表面抹灰处理。用C25混泥土做10~20 cm厚的地基,如果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则需打桩或地基编制钢筋网加固地基。

3.7 集粪沟

集粪沟宽深度按当地水沟内的最大洪水量设计。

集粪沟底部为0.2%~7.0%的坡度,水流方向同一指向集粪坑。

集粪沟的路线经过底排污池,固液分离池,人工湿地,其它鱼塘排水口及自身排出口。

集粪沟的护坡均采用C20水泥砂浆护坡。坡比为1∶(0.8~1)。

3.8 晒粪台

晒粪台依养殖固体颗粒有机物的多少建制,可大可小,也可不必专门修建晒粪台,而因地制宜利用固液分离池周边空地晒粪。

3.9 养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彩图9),多余的水进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3.10 人工湿地、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图6)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地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湿地面积的10%~30%。

3.11 增氧设备配备

底排污池塘配套使用多种增氧机械进行复合增氧。选择增氧机种类(微孔增氧机、表曝机、水车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或涌浪机,选3种以上);适当功率配备(0.7 kW/667 m2以上);各种增氧机在池塘中应安放在最佳位置(水车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安装在投饵区外缘附近,叶轮增氧机、涌浪机要远离投饵台);掌控增氧机运行的最佳时段与性价比溶氧控制点技术等(表5、表6和图7)。

4 增产增效情况

经过试验综合测算,底排污池塘对底层污水和养殖沉积物的排出率可达80%,同时减少了清淤80%以上能耗和劳动力;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池,通过自然沉淀和过滤,达到泥水分离,沉淀物做农作物的有机肥料或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湿地循环利用或滴灌种植水生蔬菜,重复利用率达100%,水体净化处理后通过抽提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可节水60%;底排污池塘与传统池塘相比,667 m2平均产量提高20%(250 kg以上),667 m2平均养殖效益增加3000元以上。

4.1 经济效益

2013年已在重庆市8个区县建立了该技术的10多个底排污示范点,示范面积(500×667) m2,示范推广面积(1000×667) m2,辐射面积(3000×667) m2,累计实现新增产值8000多万元,新增利润300多万元。水产品每667 m2产量提高20%以上,降低饲料系数15%左右,节约鱼药费30%以上。平均增收3000元/667 m2以上。

4.2 生态效益

该技术显著提高环保效能,可将污染预防、环境绩效、节能减排、再生资源等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良性循环。投入成本低,环保渔业工程设施改造费仅1000元/667 m2左右,节水90%以上。比常规池塘减少80%以上的清淤能耗和劳动成本。水产养殖污染物回收处理技术,可使水产污染物回收率达50%以上,经生态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处理,可再生利用率达100%,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其净化水质良性循环使用,可减少鱼病发生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大大提高了绿色水产品产量,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4.3 社会效益

该技术投入不大,见效快,使用周期长,能根本解决水产集约化养殖中池塘淤泥存积的瓶颈问题,有效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达到低碳、环保、持续、健康水产养殖的目的。

4.4 注意事项

4.4.1 干底安装

底泥自动排污系统应避免带水安装,防止高程落差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系统的排污效果。

4.4.2 因地制宜

需根据安装池塘的形状、大小、地理条件科学设计底排污系统。

4.4.3 安装流程

在池塘售鱼清塘后,干塘在池底先找坡度,再在最低处进行安装、修建底排污口,埋设排污管等工作。

4.4.4 确定标高

底排污口必须在池底最低处,才更利于集污。

4.4.5 使用范围

适用所有商品养殖高产池塘,由于鱼苗、鱼种的防逃问题,禁止在鱼苗和鱼种养殖期间排污,可以在养殖间歇期间进行自动排污。

(致谢:部分数据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吴宗文先生的培训资料!)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王波 蒋明健 薛洋 程自建

集约化水产养殖论文 篇2:

关于杂交鲟集约化流水养殖技术综述

【摘 要】2008-2011年,采用水泥池高密度集约化流水养殖杂交鲟,选择规格为16-20厘米的鱼种,放养面积1万平方米,放养密度12尾/平方米,经三年的精心喂养管理,成活率达90%-92%,饵料系数1.81,出塘规格6-8千克/尾,成鱼总产值2620.8万元,利润1231万元。

【关键词】流水养殖;杂交鲟;水泥池;养殖技术

鲟鱼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个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鱼类,从生物进化上说,鲟鱼存在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鲟鱼类现存有2科6属27种,隶属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其中鲟属有17种,含有主要经济鱼类。鲟鱼属亚冷水鱼,是世界上珍稀的淡水鱼类,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西方人爱吃的鱼子酱即是鲟鱼卵所制成,被列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杂交鲟是用西伯利亚鲟做母本,用史氏鲟做父本杂交培育的后代,其优点是生长迅速,抗病强,易驯化,成活率高,肉质鲜美,市场销售好,经济价值高。

1.材料与方法

1.1杂交鲟养殖池的选择

1.1.1养殖池建设规格

杂交鲟高密度集约化流水养殖池可采用长方形、圆形水泥池等,要求池深1.2米,水深1米,池埂顶面高出水面20厘米以上。池塘要求宜小不宜大,一般在100-120平方米为宜,长宽比为5:1或6:1。池塘小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各生产环节的实施。如利于换水、干塘分养,减少互相咬尾残杀,提高成活率;池塘小容易将鱼集中,形成抢食局面,加速生长。

1.1.2养殖池防逃设施

在池塘的进、排水口处做好严格的防逃设施,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有无堵塞等情况,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消除。

1.2养殖杂交鲟的水源

1.2.1水源

沂水县跋山水库是山东省第三座大型水库,兴利库容2.67亿立方米,可养殖面积2800公顷。平均水深6.77米,最大水深24米;年日照时数2420.6小时;水温≥15℃的时间180天,年平均降雨760.3毫米,年气温18.3℃;透明度195厘米;PH值8.1;总碱度8.47德国度;总铵氮0.213毫克/升;硝酸氮0.850毫克/升;总磷0.006毫克/升;总铁0.072毫克/升;硅酸盐4.7毫克/升。水质清新,溶氧量>6毫克/升。坝下流水水温常年保持13-25度,水流量为2米/秒,溶氧量高于6.1毫克/升。池塘边打100米深的水井2处,水温17-18度。

1.2.2水流速控制

水库坝下水流速为2米/秒,利用闸阀控制进入水泥池的流速为0.2米/秒。

1.3养殖池塘的消毒

在养殖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在养殖前15-20天左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消毒,现化现用,均匀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7天后进水,进水10天后PH值在7.8左右时可以放养鱼种。

2.鱼种放养

2.1鱼种规格的选择

2.1.1鱼种规格

养殖杂交鲟成鱼选择10厘米以上的隔年鱼种,最好是16-20厘米的鱼种,它的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比较强。放养鱼种规格力求一致,不易被残食,成活率高。

2.1.2鱼种质量

鱼种选择除要求规格整齐之外,还要注意鱼种的质量。优质鱼种的标准是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有病、有伤、畸形的不要。

2.2放养密度

合理放养密度是高产丰收的关键,根据放养时鲟鱼种的规格、饵料的供应情况、水深、水质的好坏、水流速的大小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放养密度。体长10-12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5尾;体长14-16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3尾;体长16-20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2尾。

2.3鱼种消毒和放养时间

鱼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15-20分钟。将消毒好的鱼种于每年的3-4月份进行放养,同时适时服用药饵,增强鱼种的抗病能力。

3.饲料与投喂

3.1使用“温格尔”牌鲟鱼专用配合饲料

该饲料营养全面,使必需氨基酸更平衡,必需脂肪酸更全面,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添加合理;饵料中富含中草药免疫增强因子,对防治鱼类的细菌病如常见的肠炎、烂鳃等有显著疗效;饵料中选用进口优质鱼粉,鱿鱼粉等天然引诱物质,适口性强、采食快;且饵料在水中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水质保护。

3.2投喂

投饵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鱼种体重在100-300克时,选用粒径3.0毫米的颗粒粒饲料,日投6次;鱼种体重300-600克时,选用粒径4.0毫米的颗粒饲料,日投喂6次;鱼种体重600-1200克时,选粒径5.00毫米的颗粒饲料,日投喂5次;鱼体体重>1200克时,选用粒径6.0毫米的颗粒饵料,日投喂5次。日投饵量为鱼体体重的3%-5%,并根据每日鱼种的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4.养殖管理

杂交鲟养殖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水质管理、水温调节、分养、鱼病防治、防逃设施检修、巡塘等。

4.1水质管理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投饵多、排泄物多,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水泥池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常产生硫化氢、甲烷、亚硝基酸盐及氨氮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使水质恶化,不仅有害于杂交鲟的生长,还会导致杂交鲟中毒及发生疾病。为此,定期清除池底的残饵及排泄物,清理好排水口的附着物,便于水体交换,保持水质清新。

4.2水温调节

鲟鱼生长的最适温度18-25度,最佳生长温度为21度,低温忍受限度1-2度,高温忍受限度30度。水库坝下流水温度为13-25度。根据池水温度的变化,调节水流量和利用电机提深井水调节养殖池水温在21度,使鱼类健康快速生長。

4.3分养

规格整齐是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由于鱼种体质强弱不一,抢食能力也不一样,生长速度有快有慢,一般养殖2-3个月后,再进行筛选分养,规格整齐的放养同一池中。

4.4鱼病防治

不定期消毒,定时投喂药饵,每半月用强氯精0.4-0.7ppm消毒(先根据实际做好试验)。流水养殖要做到定期投喂药饵防病(药饵中草药成份有大黄、三黄粉、大蒜素、碱草碱等)。

4.5防逃设施的检修

鱼池进、排水口必须安装坚实的防逃或拦鱼栅等防逃设施,及时清理进、排水口处的污着物;若有损坏及时修补。

4.6巡塘

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鲟鱼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环境的变化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水温有较大的变化时及时调节流速和提灌深井水;有浮头预兆出现时要及时增氧;鲟鱼活动异常、有死鱼,要寻找原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等。

5.养殖效果分析

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得出:在养殖环境、水质、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管理科学等情况下,每年3-4月份放养规格为16-20厘米的鱼种,经过8个月的养殖,当年底平均体重可达0.8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92%,每平方米产鱼13.94千克,当年产鱼13.94万千克;三年生产商品鱼65.52千克,收入2620.8万元,利润1231万元。

【参考文献】

[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主编.实用水库渔业技术、流水养鱼.1988.7.

[2]王益文.中国水产养殖网养殖鲟鱼走出一条致富路.2008.11.10.

[3]张金龙.中国水产养殖网水泥池流水高密度鲟鱼养殖技术.2007.12.30.

作者:邵磊

集约化水产养殖论文 篇3:

探究淡水养殖中水质调控及技术措施的重点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渔业经济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渔业中集约化淡水养殖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升高,经过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其发展直接和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联。本文就主要对淡水养殖水质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质

一、淡水养殖中水质的调控

池塘是鱼类生存的必需条件,水域是鱼类生存的必需环境,池塘条件的好坏和水质质量的好坏与鱼类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息息相关,因此,在养鱼生产上,只有根据不同的水域条件,调节好池塘水质,才能为鱼类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鱼塘的周边环境十分重要,要在池塘周边栽植树木,场内栽植花草,整修道路,使其周边环境美化、香化。

1、透明度指标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光透入水中的程度称之为透明度,鱼塘对水的透明度有特定的要求,透明度必须控制在20-40厘米之间才符合要求。如果透明度小于20厘米,就采用适当换水的方法对其进行调节;如果透明度大于40厘米,就采用使用肥水素1kg/亩的方法对其进行调节。

2、ph指标

ph指标必须控制在7-8.5之间,当ph小于7时,可以在全池内均匀泼洒15-30mg/L的生石灰从而提高ph指标;当ph高于8.5时,对池塘少量换水便可降低ph指标。

3、溶解氧指标

在鱼塘中,池水的溶解氧含量要高于5mg/L。在夏季,开增氧机是保证池水溶解氧含量达到标准的最主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增氧机每天开两次,每次开一小时,其中,凌晨和中午各开一次为最佳,在天气闷热,要适当对增氧机的开机时间进行延长,如果还不能满足需求,就要在开增氧机的同时泼洒增氧剂来进行增氧。

4、氨氯

鱼塘池水中的氨氯必须控制在0.5mg/L以下,控制氨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池水中投放沸石粉,沸石粉能够吸附氨氯,沸石粉的投放量一般为每亩15-20千克,可以达到吸附部分氨氯的结果;二是在水中投放微生物制剂,这种微生物制剂中需要含有枯草芽的胞杆菌和光合细菌,并且每克含活菌数量80亿个以上,具体用量要根据氨氯含量的高低来进行适当的调节;三是通过开动增氧机增氧来调节氨氯的含量。

5、亚硝酸盐指标

鱼塘池水中的亚硝酸盐必须控制在0.1mg/L以下,控制亚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加池水中的溶氧含量,因为溶氧可以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进行转化,因此,开动增氧机增加池水中的溶氧含量是控制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在池水中投放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并且每克含活菌数量30亿个以上的符合微生物制剂,具体用量要根据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来进行适当的调节。

二、水质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及措施

1、pH值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pH值有所不同,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9.0之间,海水养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之间。水体中的生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时间和温度不同,pH值也会有所不同。

pH值过高和过低都会水产养殖动物带来直接伤害,偏酸性水体,pH值低于6.5时会使鱼体血液的pH值下降,减弱载氧能力,出现浮头,pH值低于5时,鳃变红褐色,我黏液分泌增多,而呼吸困难窒息死亡。pH过高时水则腐蚀鳃组织,引起大批死亡,当pH值低于4或高于10.5时,各类鱼虾蟹不能存活。水质偏酸:当pH值小于7时,可全池泼洒20ppm生石灰提高PH值0.5左右,或者使用小苏打泼洒。

2、亚硝酸盐

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过高也是影响淡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爆发性疾病的发生,也必须加以重视。淡水养殖中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通常应在0.1mg/L以下,而有关淡水养殖的规程也规定了淡水养殖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不能超过0.20mg/L。

水体中由于换水不及时、排污不彻底、氧气不足而造成的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这部分的亚硝酸盐主要来自老化的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密度过大的投饵量、水质浑浊的水源、过量使用的消毒药剂等,严重时将引起水产品亚硝酸盐中毒,从而使鱼群虾类出现各种爆发性病变,甚至引起水生物肝脏异化,进而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

如何防止亚硝酸盐过高?

(1)定期换水,注新水

(2)保持水体氧分充足,适时增氧或生物增氧

(3)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如:“EM活菌剂”、”EM原露”、“康洁底净”等。

pH值、氨氮、亚硝酸盐是水产养殖水质管理中最为主要的检测项目,应定期检测,保证水质安全。另外,溶解氧和硫化氢也是比较重要的检测项目。

3、氨(NH3)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产生,是种剧毒物质,由于养殖池中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水产養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ppm以下。pH值的高低和有毒氨NH3在总氨氮中的比例有关,当pH值为6时,水中氨的含量为0,pH值越低氨量越低,pH值越高,氨的浓底越高。

如何控制水中氨的含量过高?

在养殖的育苗初期,须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将含量控制在标准值以下。通常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排污,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

(2)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减少残饵

(3)养鱼中使用铵态氮肥时应避免pH值过高,铵态氮肥不能和生石灰同时使用,最好相隔10天以上。

4、硫化氢

硫化氢是一种可溶性的有毒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其主要产生原因是:一是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二是异氧菌分解残铒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水体中硫化氢的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ppm以下。

5、溶解氧

同人一样,水产动物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水产动物呼吸的是水体中的溶解氧,水体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塘致死。一般来说,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ppm,至少不低于3PPM.虽轻度缺氧鱼类生长缓慢,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上升;水中溶解氧过高会引起鱼类气泡病。

6、科学清塘、肥水

正确的清塘方法:在投苗前的15-20天进水10cm左右,以刚淹没池底滩面为准。这种水体既能把池底的细菌和病毒杀死,也能把敌害生物杀死,又节约成本。用“三氯异氰尿酸”50ppm兑水全池泼洒。

肥水最佳时间是在投苗前的10-15天左右最好,在施肥初期的3-4天内,pH值会明显升高,不利于鱼生存,而在10天之后pH值会降到8.5左右,最适合鱼类生存。在广大养殖户认为,肥水物质可以是各种动物粪便,肥水之后水质越清越好,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肥水最好使用无机肥,现今市面上有很多的合成肥水产品,效果都很理想,配方相对全面科学,比如:“水产藻源”、“肥霸”等,而水质的透明度应在25-3cm之间为宜,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综上所述:标准化的淡水养殖鱼塘需要标准化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养殖技术三方面的互相配合,我国的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技术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文华、吴景云. 标准化淡水养殖池塘建设和养殖使用技术[J].红土地,2011(5),47-50.

[2]徐皓、刘兴国、吴凡.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四)[J].科学养鱼,2011 (4),12-13.

[3]钟小庆.从广东淡水池塘养殖发展史看发展现代渔业[J].渔业致富指南,2011(6),16-19.

作者:赵向荣

上一篇:幼儿园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娱乐化汽车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