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集约化建设方案

2022-09-15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务集约化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政务集约化建设方案

以节约集约用地助推生态湖北建设

陈 平

2012年第10期 ——生态建设

当前,建设用地指标紧缺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浪费并存的现象已引起了政府、公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与重视。通过节约集约用地来摆脱现实困境成为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我省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丰富,建设生态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和辨识节约集约用地与生态湖北建设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生态湖北的内在要求

节约集约用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总目标。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避免土地资源的低度开发和损害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减缓城市外延发展速度,走集约内涵式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两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规模的扩展使大量的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在这一“转型期”,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推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可以保护土地资源,而集约用地则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节约集约用地是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都经历了从劳动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从而转向更高层次的生态型集约的发展阶段。所谓生态型集约利用指的是区域用地结构、利用空间和利用强度合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工业、交通等非生态用地不断扩张,农用地不断减少,可补充的后备耕地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在强调集约利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安全。

二、生态湖北建设目标为节约集约用地指明了方向

生态湖北建设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宜居”为目标,不仅有明确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而且有区域生态网络框架和生态格局方面的建设规划目标及分区控制要求。这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集约要求是一致的。

人口资源环境及其变化关系是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方式的基础依据。国土空间布局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我省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凸显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快,土地投入程度与土地效益产出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省情。“一主两副”、“长江经济带”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属于需要优化开发的区域。鄂北岗地、荆襄走廊等地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属于可以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开发的重点区域。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优,但发展水平较低,属于限制开发区域。鄂西生态旅游圈及其它少数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属于禁止开发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对生态湖北建设规划具有制约作用。根据全省各地人口经济与发展同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匹配程度,可以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与管理绩效、单位人口与GDP增长所消耗的土地面积等指标的相关关系,分别将各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划分为挖潜发展型、集约扩张型或低效扩张型、发展迟滞型、粗放扩张型等四种类型。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我省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大致维持在2万公顷左右,呈弱增长态势。用地增长速度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用地类型属于低效扩张型。必须在转变就业模式、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用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现代产业取代现有的传统产业,提高土地承载力和单位建设用地经济产出。

土地承载力调查评价成果对节约集约用地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资源禀赋及其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要求来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土地承载力为基础。近年来,我省在土地调查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基础成果。通过二次土地调查摸清了全省的土地家底,通过农用地质量调查评价已初步掌握了全省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通过城镇土地调查评价,了解了全省城镇土地产出效益和潜力水平。上述成果不仅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全省土地利用总体方针,而且对于指导各级政府如何在不超过土地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去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生态湖北的重要途径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生态项目建设必然涉及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为建立一个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和谐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应该在生态建设中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旧”(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城镇工矿废弃地复垦和调整利用、旅游产业用地准入条件等试点试验中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创新。这既是提高用地效益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

就我省当前的形势看,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工作任务应包括:第一,完善土地利用绩效

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将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变、污染排放强度、用地节约程度、耕地保护责任、公众满意程度等多种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建设用地使用标准执行力度和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第二,落实国土资源部下达给我省的“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1%的目标,将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第三,积极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将评价成果作为各级各类开发区升级、扩区和区域调整审核审批的主要依据。第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和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等配套政策,把城市中的一些建筑质量差、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配套差,需改造的地区和土地闲置、濒于倒闭的工厂企业作为重点部位进行治理或改造,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拓展用地空间,通过治理“脏、乱、差”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推进“两圈一带”重工业基地外迁、推进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城市发展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第二篇:提高城镇低效、闲置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完善建设用地管理

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提高产业用地供地标准,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时序,加大批后监管力度,强化建设用地动态管理。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建设。譬如,在徐州,应集中支持徐州市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满足工程机械、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

二、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贯彻落实以城带乡的区域土地配置理念,适度扩大中心城区、县(市、区)城区及重点中心镇用地规模,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提升城乡建设用地综合配套和集约利用水平。与城镇工矿用地、交通枢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布局相结合,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和谐发展。

功能转换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用地扩展边界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按城市居住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转化为城镇用地,预防出现新的“城中村”,节约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保留提升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在城镇用地扩展边界外围、镇村布局规划保留的村庄和集中居住区,坚持统一规划,差别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城市近郊及经济基础较好地区,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公寓,合理开发多层和高层住宅,增加公共服务和设施用地,切实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地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一般镇和中心村结合地方实际,以建设公寓式农民社区为主,辅以一定比例的独栋住宅用地;边远地区规划保留的农村居民点,严格执行户均和人均用地标准,控制土地粗放利用行为。

三、引导产业用地结构调整

建立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产业用地管理政策体系,通过产业用地置换政策和超前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引导产业用地结构稳步调整,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业用地为主体,以纺织、木材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地为补充,以建材、冶金等传统资源开发型产业用地升级为重点的产业用地格局,解决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工矿用地比重过高和用地结构层次不高问题。产业用地供应与产业集聚发展相结合,重点满足市区、铜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用地,邳州、贾汪、沛县、丰县等地区专业化、特色化机械制造业发展用地,铜山、邳州、丰县特色食品产业用地发展用地,邳州、丰县林木加工产业发展用地,徐州科技创业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用地,新城区商务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发展用地。

第三篇:公路建设依法依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精选)

古城区交通运输局公路建设依法依规和节

约集约用地情况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开展公路建设依法依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开展自查自纠的通知》(云交监发电„2011‟53号)文件的精神和部署, 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对照通知的要求,对我局组织开展公路建设依法依规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自纠工作汇报如下:

本次排查范围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为重点,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2009年以来投资额5000万以上工程项目进行排查。我局自查自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古城区范围内负责建设的项目开展排查,我局从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依规用地情况、集约节约用地技术和工程措施、执行征地拆迁和补偿安置法规政策、用地手续不完备的已建成和在建公路项目手续办理情况、和交通部门行业指导和监管以及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联动情况等方面入手排查情况如下:

一、老丽鹤公路祥和段路面改造项目

老丽鹤路祥和段为省道308线路段,老丽鹤路祥和段工程道路全长2.8475千米,路基宽15米,行车道宽9.0米,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曲线最小半径251米,最大纵坡0.88%, 道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行车速度30KM/h,桥涵设计荷载为公

路—Ⅱ级,设计年限为15年。总投资5555.61万元。

我局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关于道路建设依法依规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老丽鹤路改造工程由中交通力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云南腾飞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古城区老丽鹤路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云南省发改委通过评审获得批复《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古城区老丽鹤路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云发改交运﹝2009)609号)。并完成了测量设计工作,取得了丽江市交通局《关于对古城区老丽鹤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丽交﹝2009)230号。)并得到丽江市古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下达古城区老丽鹤路祥和段改造工程投资计划的通知》项目列入了投资计划内下达。古城区政府也成立了古城区老丽鹤公路祥和段路面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指挥部具体实施建设任务。不存在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情况。

由于该项目属老路改造项目,且道路沿线多为居民区和单位,我局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集约节约建设用地,按照征多少用多少的原则,制定有效工程措施,节约用地数量不存在超标准使用情况。在征地拆迁工程中,严格遵守征地拆迁和补偿安置政策法规,不存在降低标准补偿侵害百姓权益问题,同时我局积极和我去国土资源部门协调联动,及时的办

理相关用地手续。

二、石新公路建设项目

石新路工程位于我区金山乡境内,西起金山乡金山村委会石屏村,向东经开文、开元、恩烈下村转向北,经恩烈上村、守信村,止于新团检查站,一期全长3.562公里。

石新路项目在2009年9月底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关于古城区石屏至新团过境公路建设项目用地的请示》(丽政报

【2006】114号)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省国土资源厅云国土资复【2007】71号对古城区石屏至新团过境公路建设用地做出批复,同意所报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不存在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情况。

该工程经云南省交通厅以云交[2003]269号文件批复于2003年列入云南省经济干线计划,委托云南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对石新路进行勘察设计。因各种原因路线走向变更了两次,设计方案也变更多次,第一次按36米道进行设计,第二次又改为24米道,目前则按50米道设计实施。08年5月6日省交通厅云交基建﹝2008﹞121号文件《云南省交通厅关于省道308线丽江~攀枝花公路石屏~新团一阶段施工图变更设计的批复》对石新路的设计做了批复。我局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集约节约建设用地,按照征多少用多少的原则,制定有效工程措施,节约用地数量不存在超标准使用情况。

在征地拆迁工程中,严格遵守征地拆迁和补偿安置政策法规,不存在降低标准补偿侵害百姓权益问题,同时我局积极和我去国土资源部门协调联动,及时的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三、丽宁二级路新文段

丽宁二级公路新文段(新团至文化大东路岔口)改建工程是大理至丽江省道S221线丽江至宁蒗公路中的一段。是干地坝工业园区的配套工程,是丽江火车站与干地坝工业园区之间最快捷的通道,属于一般干线路网。改造前老路为三级公路,该路段全长12.157公里,总投资2.1亿元,其中建安费1.27亿元。该项目占用土地(扣除老路)508亩、占用林地287亩、旱地191.8亩、水田1.3亩、宅基地2.2亩(5户)、荒地25亩、占用老路92亩、拆迁建筑物(含补偿)3600㎡、拆迁电力、电讯线路1.3万米。青苗补偿面积193.1亩。项目路线采用的技术标准较高,通行能力较强(未来路基加宽后可满足一级公路标准要求)。既服务于干地坝工业园区至丽江火车站的货品运送,也改善了丽宁公路沿线村庄的交通状况。

目前,该项目已通过项目《工可》评审得到立项批复。不存在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情况。对项目《施工图设计》进行了评审得到批复。完成项目公开招投标工作。项目林地占用、环评、水保等手续已完成报件,正在于相关部门衔接组织评审并请求审批。各相关手续正在办理当中。我

局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集约节约建设用地,按照征多少用多少的原则,制定有效工程措施,节约用地数量不存在超标准使用情况。在征地拆迁工程中,严格遵守征地拆迁和补偿安置政策法规,不存在降低标准补偿侵害百姓权益问题,同时我局积极和我去国土资源部门协调联动,及时的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我局安排专人对2009年以来管理建设的老丽鹤路祥和段改造工程、石新路工程、丽宁二级公路新文段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经自查发现,在3个公路路网改造和建设项目中,能够严格执行公路工程建设用地有关规定,在占用土地和征用临时用地时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未发现未经依法批准用地擅自施工现象、超标准用地现象以及降低补偿标准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为切实做好公路建设用地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我局根据交通厅与我区国土、电力、电信传输以及工程沿线乡政府等单位协调沟通,共同办理公路建设用地、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等。并积极向沿线群众大力宣传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取得沿线群众对公路建设的支持。指挥部和施工单位还设身处地为沿线群众着想,最大限度地维护沿线群众的利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既保证了公路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合规,又维护了公路沿线群众的切身利益。

丽江市古城区交通局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第四篇:国土资源局依法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保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全市今年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三个一百”目标任务的实现,围绕构建“六大体系”和实施“六大工程”,现制定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市委政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核心,以积极支持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依法依规管理,集约节约用地,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用地保障。

二、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优化结构,保障用地。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三大任务(培树200个示范村、建成1000个达标村、搬迁1000个自然庄),为中快“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步伐,要积极优化乡村用地结构布局,集约节约用地,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用地保障。

1、修编和完善乡(镇)、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乡村建设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指标可用做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指标。

2、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村庄复垦整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解决旧村整理改造和移民并庄用地,使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确保农民安居。

4、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我市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由市级政府审批的乡村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证移民搬迁使用。

5、引导乡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发挥规模效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农民增收。

6、积极组织土地整理,整理土地增加的耕地按60折抵乡村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缓减建设用地紧张状况。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1、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按等级折算增强补充耕地面积。

2、鼓励被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利用。新开的耕地要充分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所需费用可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

3、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级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刘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4、每个县(市、区)抓好一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

5、切实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以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三)加大投入,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造低产田,提高耕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增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和改造中低产田,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改造中低产田项目。

1、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给予重点安排。

2、依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推进田、水、路、村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地面积、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3、切实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和完善整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4、对批准立项的土地开发项目每亩补助600—3000元,土地整理项目每亩补助1000—2000元,土地复垦项目每亩补助800—2000元,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每亩补助500—1000元。

(四)严格征地管理,积极探索、加快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步伐,切实维护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确保补偿安置方案合法合理,补偿费及时足额到位,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1、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耕地亩产调查核定,制定各

县(市、区)征地的统一年产什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

2、保障征收土地补偿安置费及时足额到位。在上报征收土地审批手续前,似用地单位必须将征收土地补偿安置费,足额存入国土资源部门指定的银行专户,否则不予上报征收土地审批手续。全面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

3、进一步规定征地程序,维护被

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的有关问题应当充分听取农村村民的意见,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接受群众监督。

4、从市区规划控制区出让土地纯收益中提取10,设立安置补助基金,列入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专户储存,专款用于市区规划控制区被征地村劳力安置补助。

5、市区规划区内征收土地时,预留给被征地村(居委)一定数量的生产经营性用地。

(五)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和安全的地质条件。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农村,在科学调查、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地质灾害防灾避让的意见和建议。为村镇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服务。

1、开展地质灾害普查,查清全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气象主管构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将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3、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把灾害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指导和监督矿山企业建立和明确治理责任。尽快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投入机制,依法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农村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4、加快小矿的整顿和整合,引导依法办矿、科学采矿、保护环境、文明生产。

(六)完善体制、强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能力和水平

1、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上生要日程。

2、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支持过程中要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完善体制,提高素质,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建设,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和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第五篇:103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2号)

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各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切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城乡各项用地。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要先期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各地要优先安排、保持同步。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要完善规划内容,抓好总结推广。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整理等专项规划。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土地利用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大,节约集约用地大有潜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

1促进节约集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经部批准,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加以规范完善。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按照《省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对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责制。

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量数量的有关情况。切实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按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鼓励被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利用。新开垦的耕地要充分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所需费用可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十一五”期间,在各省(区、市)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县(市、区)为单位,部将重点抓好一百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

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切实征收和用好土地收益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保证及时、足额征收和上缴。对各类土地收益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倾斜,主要用于高标

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给予重点安排。部将在系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部署土地整理工作,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

各省(区、市)年内要抓紧制定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要注意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开展的征地补偿费预存制度等有效办法,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全面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的有关问题,应当充分听取农村村民的意见,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产权。进一步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实现方式。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不断深化试点内容,探索完善征地制度。

五、加强农村地质灾害的预防,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和安全的地质条件。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山区、丘陵区县(市)的地质灾害普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农村,在科学调查、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地质灾害防灾避让的意见和建议。为村镇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服务。尽快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投入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依法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农村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小矿的整顿和整合,引导依法办矿、科学采矿、保护环境、文明生产。继续加强西部缺水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大力开展岩溶石山地

区、红层地区等地下水勘查,加大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污染情况调查监测力度,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供科技服务。

六、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既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在支持过程中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按照乡(镇)国土资源所为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机构、编制、经费,减轻乡(镇)的负担。要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和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致跳绳运动员加油稿下一篇: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