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水产养殖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白乌鳢又名白甲乌鳢,俗称白乌鱼、白乌棒,为鳢科鳢属。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用白乌鳢制作的药膳营养丰富,具有催乳、生肌活血等功效,是产妇及老幼的滋补珍品。一、形体特征白乌鳢体色白,身体棒形,头部扁平,头部鳞片较大,尾部鳞片较细,背鳍条47,臀鳍条38,侧线鳞63,鳃耙数13,脊椎骨55,体长为体高的7.8~8.2倍。

第一篇:水产养殖论文范文

水产养殖新品种

梭鲈属鲈形目,鲈科,梭鲈属,梭鲈种,是鲈科鱼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俗称十道黑、牙鱼、花膀子鱼、小狗鱼(新疆俗称)。梭鲈原分布于欧洲的咸海、黑海、里海以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亚扩散分布到我国新疆伊犁河水系和额尔齐斯河水系,也引进黑龙江水系放流,从而定居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和兴凯湖。

一、品种简介

1.形态特征梭鲈体呈梭形,身体浅黄色,腹部呈淡黄色、黄白色或淡青色色调,身体的两侧有大致纵行的黑色不规则色素斑8~12条。头小,吻尖,口端位,略倾斜,口间距不大,上下颌有颚齿和犬齿,鳃部生有锐利的小刺;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具黑色纵斑;尾鳍为分叉的正形尾;腹鳍在胸部稍后于胸鳍。体被栉鳞,侧线鳞86~103枚。颊部无鳞或仅上部具鳞。

2.生活习性属凶猛鱼类,体长可达50~130厘米,重8~12千克。

梭鲈喜生活在水质清新和水体透明度、溶氧量高,并具有微流水的环境中。要求水体pH值在7.4~8.2。梭鲈为冷水性鱼类,其适温范围为0~33%,最佳生长温度在12~18℃。

梭鲈属中下层鱼类,多在较深的水层平稳地活动,稍有惊扰即迅速潜入水底。此外,梭鲈还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惯,一般傍晚后出来觅食。

梭鲈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中多以小杂鱼、虾为食,其摄食的种类与其生活的环境和饵料鱼的体形及规格有关。梭鲈鱼苗的开口饵料是轮虫、无节幼虫等,随着生长而转向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如大型蚤类、水蚯蚓等,当长到2.5厘米以上时便可捕食小虾、小鱼苗。处于饥饿状态的梭鲈苗可吞食其自身体长2/3的鱼苗。在饵料不足时还会吞食其同类弱小鱼类。

3.繁殖习性 梭鲈的性成熟年龄在原产地雌性为3~5龄,雄性为2~4龄。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梭鲈从鱼苗到养殖成商品鱼,仅一年半时间就可达性成熟。据初步分析,可能与水温、饲料和环境的变化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繁殖水温下限为7℃,上限为20℃,最适水温12~18℃。

梭鲈为一次性产卵鱼类。自然水域中,在繁殖季节雄亲鱼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用鳍和身体将植物根须、沙砾等筑成相当于体长2倍的产卵巢,然后将成熟的雌鱼赶进鱼巢进行繁殖。

尾重2~3千克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30万~40万粒。受精卵卵粒淡黃色、具黏性,卵径1.1~1.6毫米。雌鱼产卵后由雄鱼护巢,雄鱼用鳍扇动水流增加溶氧和清除泥沙,并驱赶靠近鱼巢的杂鱼,一直守护到孵出鱼苗。

二、养殖前景

梭鲈抗病能力极强,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肌间刺少,营养价值极高,其蛋白质含量超过20.53%,比鳜鱼高。食用口感明显好于鳜鱼,有“淡水鱼王”之称。梭鲈的粗脂肪含量少。不同种类鲈鱼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依次为梭鲈(19.40%)>河鲈(18.09%)>加州鲈(17.99%),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依次为梭鲈(7.08%)>加州鲈(6.58%)>河鲈(6.55%),鲜味氨基酸含量依次为梭鲈(742%)>加州鲈(6.84%)>河鲈(6.83%)。

目前,梭鲈塘头价格为70~80元/千克,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三、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养殖梭鲈要求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养殖时要求水体溶解氧含量高一些,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为经常注换新水,应设置水泵,且4~5亩的水面应配备1台功率为1.5千瓦的增氧机,以保持池水有较高的溶解氧。

2.鱼种放养放养规格为体重15~20克/尾,体长5~6厘米/尾,密度为1200尾/亩。搭配放养鳙鱼30尾/亩以调节水质。

3.饲料投喂饲料为鲜活的饵料鱼,在选择饵料鱼时要考虑梭鲈对放养鱼苗的规格的适口性,并在放养梭鲈苗种前5天先放养饵料鱼。梭鲈体长4~5厘米时开始以饵料鱼为食。也可以驯化梭鲈摄食冰鲜鱼,冰鲜鱼的投放方法与养殖鳜鱼相似,但投喂饵料鱼的规格要比鳜鱼稍小。

4.养殖管理

梭鲈是天然水域中的掠食性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应注意水质的调节,使水体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梭鲈是冷水性鱼类,养殖适宜温度为15~25℃,夏秋季节可采取在池塘上方搭建遮阳棚、遮阳网等设施降温,或在池塘水面养殖凤眼莲等。

5.病害防治梭鲈在鱼苗或养成阶段抗病能力较强,不易患病。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每隔半个月服1个疗程的大蒜素,并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对水质、鱼塘进行消毒,重点是防治车轮虫和指环虫类鱼病。

作者:王安琪 郭贵良

第二篇:珍贵水产养殖品种

白乌鳢又名白甲乌鳢,俗称白乌鱼、白乌棒,为鳢科鳢属。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用白乌鳢制作的药膳营养丰富,具有催乳、生肌活血等功效,是产妇及老幼的滋补珍品。

一、形体特征

白乌鳢体色白,身体棒形,头部扁平,头部鳞片较大,尾部鳞片较细,背鳍条47,臀鳍条38,侧线鳞63,鳃耙数13,脊椎骨55,体长为体高的7.8~8.2倍。

二、生活习性

白乌鳢生存适温0~39℃,最佳生长水温25~28℃,当水温在12℃以下时基本不摄食。其具鳃呼吸和皮肤呼吸等辅助器官,能在陆地潮湿地带生存较长时间,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强。适宜pH值为6~9。喜集群,善跳跃,易钻泥,夏季增重速度最快,日增重率可达3%。

三、生长特性

白乌鳢主肉食性,鱼苗阶段会互相残杀、吞食,可驯食配合饲料。池塘养殖白乌鳢两年可达性成熟,体长30~35厘米的亲鱼怀卵量为1.5萬粒左右,每克鱼卵数为8粒。超级耐低氧,可以高密度养殖,产量高,在养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亩产量可超过3000公斤。

四、营养价值

白乌鳢的肌肉组成:水分77.5%、粗灰分1.1%、粗蛋白质20.7%、粗脂肪0.7%。白乌鳢是一种低脂高蛋白的中高档经济鱼类。

五、观赏价值

白乌鳢体表鳞片白色,极个别白乌鳢的鳍为金黄色,闪闪发亮,非常喜庆,颇具观赏价值。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蒋明健 邮编:400020)

第三篇: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以人为的方式,来控制培养水生动植物的繁殖、生产以及收获活动,称之为水产养殖。我国是世界的渔业主要生产国之一,在水产养殖方面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但原先的水产养殖技术只注重提高产量,却并未重视养殖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若是在水产养殖中,并未合理使用养殖技术,就很容易出现资源大量浪费的情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也让我国愈加重视水产养殖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就应合理应用生态养殖技术。

一、生态养殖技术概述

就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仍旧沿用原先的水产养殖方式,且都是采用粗放式的养殖模式,这种较为落后的水产养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产品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不仅很难控制养殖的成本,还很容易爆发病虫害,再加上养殖人员过于重视养殖的规模和数量,却并未针对水产养殖做好全面管理,也让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不小的影响。这样不仅会加剧病虫害对水产品的危害,还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因而,养殖户在开展水产养殖工作时,应借助生态养殖技术,合理选用养殖品种,保障良好的养殖环境,降低人工作业的频率,这样既能为水产品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还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确保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的发展。另外,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还能有效避免水产养殖对周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与此同时,还可适时利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通过科学的理念和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以此来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改进升级。可以优先选择较好的水产品种,这样既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又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并且在后期养殖过程中,水产品也不易生病,这样既可以减轻养殖人员管理压力,又能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通过水质监控,合理掌握水域的温度、氧气和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这样既能对养殖水域环境进行动态管理,又能为水产养殖营造健康的水域环境,进而利于水产的快速生长。

二、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向池塘这类养殖水域投放较多的抗生素、消毒剂以及高蛋白饲料等药物,来实现喂养的技术方式,是原先水产养殖中较为普遍的方法。虽然这种方式也带来更多的产量,可这种喂养的方法也存在缺点,投放药物和饲料的不断累积,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还会污染水质以及周边的环境。

再加上养殖残饵、动物尸体粪便等这类物质的长久堆积,也会在水产养殖水域中形成耗氧生物和有机物质。加之水温和气温的不断升高,也会让这些微生物和有机物被快速分解,使得水产养殖水域中的氧气被大量消耗,这样不仅会对水产品的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加剧水域中病原体的传播概率,致使水产品出现缺氧死亡的情况,也就无法确保水产品的质量。

除此之外,当温度发现较大的变化,或者是投放过多的粉料和水体过肥的情况,都会导致水中的有机质无法及时进行分解,此时水面上就会出现很难消散的白色泡沫。而水产养殖过程中,若是发现水面有白色的泡沫,则表明水中的有机质过多,进而导致水域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升高,水体表面的张力有所增大,这样也会对氧气溶解到水中造成不小的影响,此时的水质极易恶化,对于水产养殖而言,有着较大的危害。

三、生态养殖技术的特征

1、饲料投喂应科学

养殖生物的生长状态和养殖是水体环境的质量情况,会直接受到饲料投放的影响,因而,养殖户应优先选用优质的饲料,避免购买污染水体的饲料,若是发现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和防腐剂,则不宜使用。在饲料的投喂方面,养殖人员也应予以重视,依照水产生物的生长特征来确认饲料的投放量,确保饲料投喂的科学合理。这样也能防止出现过多投放的情况,出现饵料的浪费,或者是影响水质的情况。若是过少投放饵料,则会出现水生生物因为营养不足,而出现生长过缓的情况。

2、合理选用苗种

水产养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合理选用苗种,苗种的选用对养殖周期和收益都会造成影响。因而,养殖人员在选用苗种时,还应防止出现近亲繁殖的苗种,避免养殖过程中出现苗种成长或是病害的情况。为了确保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养殖人员应优先选用健壮的高抗病性苗种。

3、药物使用应合理

对于水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害问题,养殖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做好治理方案,根据病害的实际问题和病因,做好深度调查工作,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使用药物。另外,使用药物前,还应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症状,针对不同的症状使用不同的药物,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还应遵循国家标准使用,这样也能降低药物对苗种的影响。

4、对水质环境进行调控

水质是水产养殖的重要条件,水质的好坏机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还能决定水产品能够存活。因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还应对水质环境做好调控,时刻关注水质的变化,这样才能确保水质的最佳状态,从而让水产的生存环境得以维持。既能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又能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5、合理选择菌类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适宜淡水养殖品种生长的有益菌类,因而,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还需对菌类的选择工作予以重视。所以,在挑选自然界水域中的菌类,首先要确保这类菌类能够帮助养殖品种能够健康生長,其次还要为模拟养殖种类成长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与此同时,养殖人员在选择菌类时,不仅要注意菌类的释放,还要注意菌类的数量,若是菌类的数量过多,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效果。还要根据养殖种类的特征来合理投放相应的种菌,利用这些种菌,才能更好地帮助菌类生长,从而确保水产品的生长。另外,养殖人员在采购种菌的过程中,还要确保采购渠道的规范性,必要时还可通过试验对种菌的效果进行确认,只有确保种菌具备较好的效果,才能真正投入到使用阶段。

四、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

养殖的水产环境是水产养殖中最易受到污染的问题,一旦水环境受到污染,不仅会使水产养殖的质量有所降低,甚至还会对周围的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水式生产生态养殖技术是当前较为常见的,借助三级净化系统来对水环境完成净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水产养殖环境的良性循环。

2、循环式生态养殖技术

若是水产养殖周边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就应合理应用循环式生态养殖技术,针对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应利用循环式生态养殖技术,对河道、小池塘以及天然池塘等三级环境,起到净化的作用。另外,还可借助固定的微生物肽,对池塘做好净化,循环式生态养殖技术由人工浮床系统和净化系统这两部分组成,利用水循环对水质做好净化,进而为水产养殖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3、生态工程技术

借助生态工程技术建立生态养殖循环系统,进而实现水产养殖的稳定发展。生态工程技术应用在水产养殖中,应重视生态养殖系统,并对食物链做好合理地设计。在水产养殖中,还应对自养生物、水生生物、异养生物以及绿色植物等养殖水体中的功能群组,因而在水体养殖过程中,还要为水产品提供生长的营养,对于水生动物产生的垃圾,应做好分解。合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并在水产养殖中构建良性的循环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维系养殖水体同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和谐。

五、生态水产养殖中各类疾病的防治原则

1、混养原则

就以往淡水养殖的经验来说,品种的数量同水产品的发病率成反比,因而,若是在池塘水产养殖中,适当饲养部分天敌,不仅不会对水产品产量提高造成影响,甚至还会提高水产品的存活率。根据生态角度来看,这是利用优胜劣汰的原理,基于混养原则在生态水产养殖中进行各类疾病的防治,从而更好地提高水产品的疾病抵抗力以及活力的效果。不仅如此,模拟实际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是混合養殖,通过混养原则,不仅有利于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能更好地实现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生态水产养殖中的合理应用,进而使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共生原则

总的来说,一片水域可以当成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其中的生产者是水草,而浮游生物则是分解者,水产品就是消费者,同一水域中不同生物的共生关系称之为共生原则,生态水产养殖中借助共生原则能够很好地防控各类疾病,既能有效提升水产品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能确保该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在生态水产养殖的水域中存在的一些细菌,其主要是依靠饲料的残渣或者是鱼类的粪便以此来获取足够的养分,若是养殖人员未能及时定期清理这些鱼类粪便及饲料残渣,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进而导致细菌的大量繁殖,这也加据了水产品的患病几率。

所以,养殖人员可以根据生态养殖的理念,适时在水域中增加浮游生物的数量,让作为分解者的浮游生物,能够很好地分解水域中这些残留下来的饲料残渣和鱼类粪便,这样既保证了水质的健康,又为生态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另外,浮游生物还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这样也能有效地维持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运转。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当前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因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生态养殖技术时,还要了解生态养殖技术的特征,这样既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又节省了养殖的成本,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还应合理利用生产养殖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栾其通

上一篇:投资心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