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2022-04-15

摘要: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水质可以通过直观的水色进行判断,水色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由其中的藻相所决定。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比例。水体中的藻相结构以及是否平衡稳定是真正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养殖过程中池塘经常会出现几种优良水色和不良水色,要培育和稳定优良水色,防止转化和老化,对不良水色要加以调控和转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池塘水产养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篇1:

探究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 要: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主要依赖于池塘,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池塘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形式,池塘水产养殖如果管理不善会对水质造成污染,且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是不容忽视的,不仅仅是池塘水质的恶化,甚至地下水和周边土壤都会被波及,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池塘的污染治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本文通过实践经验对池塘的水质问题展开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池塘水产养殖;水质问题;解决

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产供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池塘水进行水产养殖时,池塘本身的封闭性很容易引起水体流动不畅通,而且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问题,引发很多水质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水质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池塘水产养殖控制污染的重要性

1.1 水质污染会影响水产养殖本身

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标准很高。如果水质良好,那么可以生产出的水产品的质量也会很高。如果水质较差,或者某些指标超过了水产品自身可以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水产品的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水质污染会降低水产品质,也危害人类健康

水质不好的池塘养出来的水产品也是低品质的,不仅味道难吃,更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自然环境的质量却在逐渐的降低,水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间接性的伤害。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产品的健康成长问题。另外,解决水质问题是养殖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重要基础,可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池塘水产养殖业的不断进步。

2 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1 PH值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总所周知,水产养殖必须要控制好水的PH值,只有PH值在7.8与8.8之间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但是因为地区之间的茶杯,加之在水体中微生物发生相应的氧化分解反应,会导致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如果PH值偏低,水体的性质会变成酸性,会直接降低鱼类自身的载氧能力,导致缺氧症,这会发生养殖工作中的"浮头"现象。耗氧量的减少,使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鱼类自身会出现很饿,但是吃不下东西的情况。如果PH值偏高,水体的性质会变成碱性。那么形成的水体会更可怕,这样的水体会腐蚀鱼类的腮部,而且程度会很大,也会导致大量鱼类的死亡。另外,PH值的变化也会使水中胺类与硫化氢的成分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有效的调节PH值的方法如下。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低,人们可以在水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握好生石灰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同时,也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且按照检测结果来决定添加生石灰的量。当PH值适中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生石灰。这样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调节PH值。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高,可以添加适量的漂白粉。添加方式与生石灰相同。另外,还需要定期添加新水,也可以起到降低PH值的作用。

2.2 溶解氧即DO变化与解决措施

水中的溶解氧即DO。DO的含量也会直接影响到鱼類的正常生长。在冬季,不少养殖人员都开始关注池塘水体的供养,但是在夏季,很少有人会重视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夏季供氧问题也十分关键。因为,夏季的温度都比较高,会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同时高的气温会促进水体中藻类与好氧细菌的生长,它们的过快生长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过度下降,其结果会使鱼类不爱进食,严重时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对于DO引起的问题较易解决。定期的对池底进行清淤很重要,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好氧细菌,它们的生长会降低水中的DO;其次还应注意放养密度,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收获较好的收益;科学投饵,既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也可以防止饵料的沉积,其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生长消耗氧气;注意培养水体中的绿色植物,用以提高水体中的DO;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检验,投加水体改良剂,使水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调控。

2.3 亚硝酸盐的影响与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硝化细菌等其他微生物会将其转化成硝酸盐,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错误的时间使用了消毒剂,将负责硝化的硝化细菌等杀死,亚硝盐便会富集。亚硝酸盐的富集,还与其他有关。例如池底淤泥、过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的分解均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减少,从而降低了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生长。

常见的解决措施有:适时清淤,可有效防止池底的淤泥过厚,过多微生物参与耗氧活动;科学合理地投加饵料,可减少饵料浪费以及过多的饵料促进微生物的分解;适时的引入新水;培养硝化细菌,促进其生长以防止亚硝酸盐的过盛;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DO,也是防止亚硝酸盐过盛的有效措施。

2.4 蓝藻的影响与解决措施

办法蓝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蓝藻的泛滥对水产养殖影响的范例屡见不鲜。其过度的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其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前文已尽述,此处不再赘述。

解决蓝藻问题之前,应对蓝藻的生长繁殖特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蓝藻的生长周期大概为一个月,前十天即为蓝藻生长的生长期,这时蓝藻不易察觉,在阳光下水体的透明度略有降低。这时需控制饵料的投加量,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改善;在其后的十天里,蓝藻生长进入高峰期,水体表面很快被覆盖,使空气中的氧气很难进入水体。这时需对蓝藻进行打捞,并增开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最后的十天蓝藻生长进入衰亡期,但此时不可不重视,与其说是衰亡期,更不如说是新老交替期,处理不当会造成蓝藻的二次生长。这时需继续增加曝气设备进行曝气,另外引入新水,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及时改善。

结束语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如果对水质控制不当就会出现问题,水质问题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周边环境,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水质问题的防控,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仔细研究污染形成的原因,通过科学是手段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治理水质污染,这样可以维护水质的健康状态,从而为水产品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国.水产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及策略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7).

[2]牛淑芳.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的分析[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10).

[3]王嘉民.浅析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

[4]唐黎标.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14(16).

[5]田雨,贾中彪,王旭.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北渔业,2011(06).

作者:隋广宏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篇2:

池塘藻相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摘 要: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水质可以通过直观的水色进行判断,水色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由其中的藻相所决定。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比例。水体中的藻相结构以及是否平衡稳定是真正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养殖过程中池塘经常会出现几种优良水色和不良水色,要培育和稳定优良水色,防止转化和老化,对不良水色要加以调控和转化。不同的养殖对象需要不同的藻相结构,同一种养殖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对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池塘;藻相;水产养殖

1 藻相与水色之间的关系

水环境具体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生物环境和理化环境,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否直接受制于这两个因素。理化环境会影响池塘系统中包括养殖对象的所有生物,生物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能量和物质的传送环节,与养殖对象也是息息相关。生物环境有多种种类构成,其中藻相组成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藻相指水体中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比例。水中藻类不仅对水质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也是养殖对象直接或间接的饵料。水中藻类数量的多少以及种类组成的差异,直接通过水色呈现。水色是指溶入水中或悬浮于水中的物质在阳光下所呈现的颜色。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及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蚤类、原生动物)、悬浮的残饵、粘土或胶状物等[1],但池塘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生的浮游生物所决定的,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色素不同。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2]。水质的好坏主要表现在水色上,但纯粹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质优劣,不能本质地反应水中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多少,指导养殖实践时会出现偏差。同样的水色,藻类组成会有不同,从而有不同的养殖效果,不同的养殖对象对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水色,为不同养殖种类、不同时期需要培育适合的藻相。

2 水色肥活嫩爽的要求

在养殖过程中,水色一般要求肥活嫩爽,这是判断养殖水质优劣重要的和直观的参考指标。肥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大,有机物与营养盐类丰富;所谓活,一方面从浮游生物角度来说,表示水色经常在变化。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比如“早淡晚浓”或“早红晚绿”,这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另一方面从水体本身的交换;嫩:从浮游生物本身来说,是指各种浮游生物处于生命初期和繁殖旺盛期;从浮游生物组成上说,主要有硅藻、绿藻、隐藻、金藻等组成,蓝藻的数量较小。藻相平衡,分布均匀,不成团、成缕,不浓稠。水面无死亡的浮游生物尸体形成的浮膜;爽:表示池水透明度适中(25~40 cm),水中溶氧条件好。“肥、活、嫩、爽”是养殖者的经验总结,具备这四个条件的水是好水。

3 常见优质水色对应的藻相及转化特点

3.1 培育优良水色和藻相结构

组成水色的物质中以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培养水色主要指培养浮游藻类,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良好的水色可以保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可为养殖对象提供新鲜适口的天然饵料、可保持良好的水体肥度,为养殖对象的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可抑制病菌的繁殖、降低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稳定水质环境。

3.2 优良的水色和藻相结构

优良的池塘水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茶(棕黄)色系,包括棕黄、茶褐、棕色、棕红色等;另一类是绿色系,包括黄绿、淡绿、嫩绿、浓绿、蓝绿等。这两类水色较肥。茶色的水质优于绿色水。

3.2.1 茶色(棕色、黄褐色)系 这类水一般肥、活、浓。水中的藻类以硅藻、隐藻、甲藻、绿藻、金藻等为主,常见的有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骨条藻、角毛藻、裸甲藻、圆筛藻、直链藻、小球藻等,这些藻类都是鱼、虾、蟹、贝等苗期甚至成体的优质饵料。在不同的温度下,培育的这种水色会出现变化,15 ℃以下较低温度时为淡棕色,超过15 ℃以上颜色变深,如棕色、深棕色等,如维持浅棕色,需以氮肥为主进行肥水。深棕色水藻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浮游动物也较多,属肥水、活水,但如果氮过量积累,会变为蓝藻水。在精养池中,磷含量一般超过0.02 mg/L,此时氮磷比超过15∶1时,微囊藻等蓝藻会大量生长,此时要控制氮肥,适量单施磷肥,使其它浮游藻类快速增长。

茶色水质经常隐藻比例较高,王武等试验表明,隐藻分泌的抗生素对裸甲藻的生存和生长无多大影响,因此,黄褐色水质有利于鱼类容易消化的藻类生长[3]。

茶色水稳定性持久性较差,随着营养条件以及藻类数量比例改变,裸藻、隐藻、绿藻等比例增大,—般保持10~15 d左右就会逐渐转成褐绿色水,此时要通过换水、营养物质比例调整、特定营养元素添加等措施防止水质老化。

3.2.2 绿色系 这类水中的藻类以绿藻、裸藻为主,如扁藻、小球藻、衣藻、栅藻、四角藻、新月鼓藻、裸藻等,绿藻吸收较多氮肥,该水色说明水中氮含量较高,同时可以降低水中氮含量,有利于净化水质。

绿色系水色以草绿、嫩绿、亮绿为好,肥度适中或较肥,养殖对象生长速度较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要注意施加磷肥,适当降低氮磷比,可以将草绿水转化为更优质的含硅藻、隐藻较多的棕色水,另外也可以防止转化为浓绿水、老水。黄绿、淡绿水质偏瘦,需氮磷肥水。黄绿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水质较瘦,养殖对象搅动底泥所致,前述即指此类水;另一种是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此为优质水,黄绿水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浓绿色水浓,透明度较低。水质过肥,老化,水中的藻类以裸藻、扁裸藻、小球藻为主,种类少,数量多。应单施磷肥,降低氮磷比,使水变嫩。蓝绿水也属老水,以蓝藻为主,有鱼腥藻、束丝藻、螺旋藻、颤藻等,也有部分实球藻、空球藻、栅藻、衣藻等,主要是氮积累过多造成,应该利用水质改良剂降氮,下风处使用杀藻剂,适量单施磷肥,半月内可变为硅藻、甲藻为主的深棕色水。

绿藻水相对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变清或转变成其他水色。

4 不良水色及调节

不良水色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深色系,包括褐色、深褐色、酱色、黑色、浓绿等,另一类是白色系,包括白清、灰白、白浊等,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水,比如黄色水、红色(铁锈)水、铜锈水、发光水、泥皮水等

4.1 深色系

深色水很多属于老化水,比如褐色、深褐色、酱色、浓绿水,水体中蓝隐藻、裸甲藻,隐藻等较多,种类单一,个体形成优势种,数量极多,有时总生物量会降低,水质不稳定,一旦天气等环境因子出现变化,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从而造成大量耗氧、有毒物质分解产生等,造成养殖对象大量死亡。该类水色大多数是因为水质过肥,氮肥超过0.2 mg/L,磷肥超过0.02 mg/L,很多时候是氮肥超标,经常在养殖中后期会出现这种情况。泛塘后或污水塘会出现黑水,属于死水,蓝隐藻、原生动物的纤毛虫很多。

出现这类水,一般首先换水,通过杀藻剂清除一部分优势藻类,然后通过微生态制剂分解有机质,调节改良水质,适量单施磷肥,待水色正常后再进行养殖。对于泛塘过的以及死水类还必须在换水后经过生石灰等消毒处理,再进行后续调节。

4.2 白色系

白清水一般浮游藻类种类少,数量也少,水质偏瘦。经常出现在新塘或开春刚注水的池塘,也有在藻类高峰过后,出现大量浮游动物,还有一种是水体中出现形成青泥苔(青苔)的澄清水,主要是刚毛藻、水网藻、水绵等丝状绿藻因清池不彻底、水瘦、塘浅等的养殖池塘大量发生,青苔一方面可与其他藻类争夺营养和生活空间导致,另一方面也能直接对鱼虾蟹贝等养殖对象苗种甚至成体造成缠绕窒息。浮游动物较多时,随着养殖对象增大,可以进行捕食,水色会慢慢恢复正常;如果较严重,且养殖对象不能以之为食,那必须先杀灭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然后施肥来培养、调节水色。对于丝状绿藻较多时,可以通过杀藻、足量均衡肥水等方法恢复正常水色。

严重污染的水体会出现灰白水,水中只有大量的纤毛虫等,没有藻类,必须通过大量换水、杀虫、施肥等措施改良水质;

4.3 特殊类型水

4.3.1 红色水 亦称“铁锈水”,主要含纤毛虫、甲藻等,指水体中大量黄褐色的甲藻在繁殖时受阳光照射所呈现的红棕色。多发生在有机质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水体[1]。这种水色主要是前期水色太浓,通过换水、杀藻等措施进行缓解。还有形成铁锈色水膜,主要是由血红裸(眼虫)藻引起,属于瘦水型水质[3]。

4.3.2 铜锈水 又称湖靛水,主要是由蓝藻中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大量繁殖,在池水面形成了铜绿色水华。微囊藻外面包着一层胶质,鱼类不能消化,还会抑制其它藻类生长繁殖,导致水质清瘦。可以通过换水、物理或化学方法除藻、增施磷肥等措施抑制其形成水华。

4.3.3 黄色水 是指水体中多以双鞭毛的金藻为优势种群,还有部分甲藻,水面覆盖一层金黄色的油膜。可以通过换水、杀藻、微生态调节水质等措施,恢复正常水色。

4.3.4 “泥皮”水 也称油皮水,腐烂的藻类、原生动物尸体、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混合残留的腐殖质,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在水面形成的灰黑色的浮膜。导致养殖对象的误食,也影响水面气体的交换,增加有机物耗氧,导致水质恶化。可以通过换水、用草木灰吸附捞出、微生态制剂加速有机物分解等措施处理。

4.3.5 发光水 造成水体发光的原因有几种情况,一是由发光弧菌引起,一般发生在虾类养殖的中后期、水体、虾体均能发出荧光。弧菌附体会导致摄食减少,触角断,常缓游于池塘浅水处,多聚下风,反应迟钝,造成死亡。可采用消毒杀菌剂进行处理,或采取部分注入淡水降低盐度,另外投放微生态制剂培育有益的优势菌群。二是由夜光虫引起,主要由于水体中有机质丰富,夏季高温引起,主要是水体发光,而虾体不发光,但夜光虫可附着于虾的鳃丝上,会出现虾鳃微弱发光,危害主要有:增加耗氧、妨碍虾的呼吸、抑制其它藻类生长、有些会分泌毒素,另外水体发光会引起虾产生应激反应等。可以通过加大增氧,减少投喂,投放有益菌加速有机质分解,或者直接杀藻等措施改善水质。

5 结语

养殖成功与否和培育良好的水色有很大的关系。池塘在经过规范的清塘、消毒后,前期要进行水色培育。注意有机肥的选择和正确处理,合理按比例搭配无机肥,达到既可以快速肥水,又能保证持久性,培育正常水色。相比较而言,肥水较易,在中后期的养殖过程中要保持优良水色较难。随着养殖的进行,环境因子的变化、藻类的拮抗作用、部分营养盐的缺乏、微量元素的不足,会导致水色的转化和老化,为了维持水色稳定、防止老化,可采取换水、调节pH等理化因子、投放微生态制剂、补充必要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等手段,保持正常的水质环境。

要对水色有正确的认识。同样的水色,养殖的效果有差异,另外对水色的判断受制于主观因素、光照等的影响,对结果的描述也会有偏差,所以必须对藻相结构进行分析,本质地研究藻类的组成及数量比例,才能精确地指导生产,保证养殖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蓉,马贵华.池塘藻相与管理[J].江西水产科技,2011(1):44-46

[2] 曹艳.池塘水色与调节措施[J].黑龙江水产,2013(4):23-24

[3]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7-48

作者:张敏 陆德祥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篇3: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摘 要 在水产养殖中,池塘地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水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养殖业主过分追求高产量,而对养殖环境特别是池塘底部环境造成了重大的污染,不但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而且池塘地质的恶化会滋生多种细菌和病毒,为今后的水产养殖埋下了隐患。主要阐述分析当前我国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 水产养殖;池塘低质;改进途径

水对于水产动物来说,是其生存、生长的根本,是它们的生命线。水质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水中生物、水质本身以及水周边环境都能对水质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池塘地质[1]。在水产养殖中,池塘地质对水体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乎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池塘地质的关注,一旦发现存在问题以及解决。

1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存在的问题

由于养殖水体深层水通常含氧量较低,大量的残饵、有机肥料、死亡的生物残骸以及生物的排泄物等无法及时分解矿化而不断沉积,与泥砂混合,形成底质淤泥[2]。据测定对于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水体每年沉积淤泥厚度可达l0~12 cm。淤泥的含水量随淤泥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淤泥表层含水量可达5%~80%,10 cm以下为35%~50%。除了水分之外,有机物含量最多,通常鱼产量越高,有机物含量也越多[3]。淤泥的许多特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质进而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水质。淤泥的潜在耗氧量很大,但淤泥表面常常形成一层极薄的氧化层,氧化层主要为三价铁的化合物,呈土黄(灰)色。表层以下淤泥呈乌黑色(主要为FeS)并伴有恶臭,是还原层。下层淤泥一旦被搅动,水一淤泥混合层具有很高的耗氧能力,使下层水缺氧,表现出极高的氧债。所以淤泥过多,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将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危害鱼类的生存。在厌气状况下,病菌容易繁殖,鱼体抵抗力弱,极易得鱼病,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类等物质不仅使pH下降,而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此同时,鱼类生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就容易发生病害:目前发现不少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如气单胞菌属(Aeromonas)L也就是说,这种细菌在水中很多,在水域环境条件好的情况下,有机体带菌不发病;当环境条件恶化,正适合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此时鱼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改善水质,特别是防止淤泥过多,是实行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

2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进途径

2.1 排干池水,清理挖除过多污泥

用于水产养殖的池塘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干塘处理,将池塘内部的水排净,而后将池塘底部多余的淤泥清除,用于整理地埂或者塘岸。通常情况下,用于水产养殖的池塘淤泥层保持在20 cm左右最佳。当前,在不排水时也可进行去除淤泥的工作,以此减少对养殖水产动物的危害,保障水质不出现恶化现象。淤泥在清除过程中难免会泛起,这有利于淤泥之中肥分的分解,对于塘水肥度的增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池塘底部的淤泥过多,则会引起池塘水质的恶化,破坏池塘的生态环境,最后导致池塘内的水生动物出现各种不良症状乃至死亡,如果池塘底部淤泥比较少的话,极易引起水体中的有机质稀缺,进而破坏池塘的生态平衡,最终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石灰石的使用

要根据池塘底部的淤泥情况决所需要的定生石灰重量,通常情况下,每亩水面使用80 kg左右的生石灰,在使用时,首先要先将石灰石溶于水中,而后均匀的泼洒到池塘中去。使用石灰石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生石灰可以加速池塘底质酸性偏高中的水体有机质的分解,增加细菌的活力和繁殖水平,改善池塘内水质的肥力;在池塘水体中使用生石灰有助于增加水体的硬度和碱性,保持水体PH值的稳定,避免出现巨大的波动,同时对于提升池塘内水体的光合作用效果明显;生石灰可以加速水体内腐殖质的聚沉,进而从整体提升水体的透明度。

此外,在改进池塘底质时,生物手段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减少池塘内有机质的减少,进而降低和控制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动物的发病率。同时也可以加快水体内营养物质的循环,消除多种容易引发池塘水质污染的物质隐患。总之,在池塘底质的改进中,生石灰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效果,目前,生石灰已经在全国水产养殖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产养殖中,池塘底质需要定期修复与改进,以便能够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3 池塘内养鱼与作物种植轮环

假如,养殖池塘干涸时间较长时,可以将养鱼、水草种植以及农作物很好的结合起来,实行轮环。这样不但能够使池塘底部的淤泥彻底干透,借助于植物的根系让土壤与空气充分接触,更好的让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发生矿化分解,改良和改善池塘的塘底,另外,轮作对于池塘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来讲,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2.4 光合细菌的使用

光合细菌是一种净化池塘水质的重要营养菌,其不但能够促进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加速循环、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升水体的水质,而且有利于水体中溶氧量的提升、丰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而促进水体内浮游生物的快速生长。光合细菌的使用也可以减少池塘换水的频率。有机营养细菌细菌能够将动物的排泄物与各种有机质分解城有机酸与氨基酸,有机酸与氨基酸能够促进光合细菌的快速繁殖,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成为池塘食物链中的一环,促使池塘食物链更加完善。对于养殖的水产动物来说,池塘水质的改善有利于水产动物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各种鱼病的发作几率。

2.5 生物制剂的使用

运用生物制剂改善底质 养殖池塘到了中后期,由于饵料投喂量大,池塘残饵较多,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变浓。此时,可不定期地用0.2~0.3 g/m3枯草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全池泼洒,能及时地分解塘底有机物,起到改良底质、净化水质的目的。

2.6 池塘底部的曝晒和冰冻

在水产养殖的休养期,可排干池塘内的水,将池塘底部的淤泥曝晒于太阳光下,或者在冬季,冰冻塘底的淤泥。这两种方法对于改善池塘地质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不但能够将池塘底部病菌、寄生虫以及害虫杀死,而且可以通过冰冻、日晒以及风吹的方式对池塘的底部进行疏散,进而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溶氧情况的改善。

2.7 减少池塘淤泥沉积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施肥、投饵都能对池塘淤泥沉积的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想要减少池塘淤泥的沉积就是坚持科学合理的施肥和投饵方法。为提高池塘内饲料的利用效率,要改善池塘内的溶氧含量,对池塘进行增氧,加速水中的水体交换速度,以便能够减少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密度和提高水体的新陈代谢水平。除此之外,淤泥的减少有利于水体透明度的提高,促使水体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速度加快,进而促进有机质的分解,提高池塘内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池塘底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毋庸置疑,为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池塘底质问题要加强重视,一旦发现池塘底质恶化等现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进。减少和避免因为池塘底质问题给水产养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永峰. 池塘低质改良的意义和方法[J]. 科技与方法,2014(1).

[2] 陈里,赵朝君. 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措施(下)[J]. 渔业致富指南,2012(6).

[3] 李金生.王洪臣. 清淤与养殖成本[J]. 黑龙江水产,2009(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黄富存

上一篇:现代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司法改革述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