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面对职业核心能力观的日益普及,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并设计了一套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来改进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程体系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篇1:

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摘要: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独立学院由于其特有的师资和生源,在管理类课程的培养上有其独特性,必须要理论结合实践,而且是重实践轻理论。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希望能给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互联网;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信息化、互联网和共享资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创新有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适应社会的创新型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责任。而独立学院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经管专业工商管理类课程更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但目前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一系列的问题,在着师资不足、校企之间合作问题等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为教学改革策略提出建议,为企业专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现状

1.1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

在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独立学院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缺少对企业的了解,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学,使教学效果不佳。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也没有有具体的限制和要求,使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办法提升,导致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1.2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程度不够

独立学院和各企业之间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合作的紧密度不高,存在着学校或者企业沟通不够的现象。而且有的企业和学校只是表面的合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挂上实训基地的牌子,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企业,不能适应岗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

1.3很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表面化

在独立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进行设计,并收集大量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书本为主,其他为辅,导致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执行脱轨,对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对知识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4课程资源少,考评方式单一

在独立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资源较少,而且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条件不能满足要求。部分独立学院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在考评方式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基础理论的记忆有帮助,但是忽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

2.独立学院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及目标

现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在步入社会工作时就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而在独立学院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课外的作业也很少提供团队间协作的机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学校客观条件(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也比较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与发挥。其次,创新能力是指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从非常规的角度和特殊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进而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当代大学生需要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主动探索与思考。

3.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优化建议

3.1 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更适合独立学院的模式

独立学院以前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握相关理论知识和要点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推翻或者反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建立与培养,尤其在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弱,接收能力比较差,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且加强讨论的力度和深度。此外,培养合格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首先成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具有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3.2 优化“模块化”教学内容和结构

“模块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是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下一步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好台铺好路”,而独立学院学生有其特殊性,如何解决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又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建立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块化”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设计。

3.3丰富师资结构,强化教师资源

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对于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整体比较薄弱,所以独立学院师资结构的优化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管理专业按照学科进行阶梯式队伍建设,确定学术带头人,然后确定相对应梯队的人选。梯队在建立初期就要设定目标,并且按照时间段进行短期目标的划分,在短时期实现计划的目标。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岗位责任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的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教师资源要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促进教师能力的发挥。此外,还要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

3.4 整合管理类教学课程内容,创新考评形式

管理类课程有很多共性,整合相关课程内容是指对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去掉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压缩一些课程的课时,增加另一些课程的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数的知识在就业以后很少用到或者基本用不到,可以进行课程的缩减,同时增加经济数学课程,使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因为经济学对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作用非常明显,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学体系,或者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模块,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在保证理论知识能够全部教给学生的基础上,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减少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按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增加操作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增加商品采购管理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考评的改革要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实践成绩考核、平时作业考核等,使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把理论考试的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按照比例进行结合,这样的考评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深的了解,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试点,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规模也比较大,现在又面临专设,如何对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和优化变得非常重要,独立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学校和企业的协同教育合作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提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婕.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科技創业月刊,2017(2).

[2]安景文,刘颖.高校企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14(31).

[3]谢朝阳.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旅游纵览,2015(8).

[4]李晓梅,杨飞雪.澳洲埃迪斯科文大学教学模式特点和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5]王陶靖.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调查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4).

[6]李小鹿.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市场调查课程的教学设计[J].对外经贸,2014,(12).

[7]段艳利.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31-232.

[8]刘玉梅.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举措[J].职业教育,2012(2):153-154.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双创”背景下广西独立学院管理类课程体系优化提升研究。

作者简介:黄启新(1981-),男,汉族,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类课程研究与讲授。

作者:黄启新

课程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篇2: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摘要:面对职业核心能力观的日益普及,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并设计了一套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来改进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其职场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面对新的要求,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构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1.忽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来看,重视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方面)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平衡事务的能力,缺乏受挫能力,缺乏变通能力,影响了人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环境适应性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变通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各高校来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低。以我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时仅占课程结构的5%。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与就职的企业单位需求形成差距;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套,更新慢,跟不上现实的步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大多数教师是学院派老师,缺乏一线的企业实践经历,也缺乏企业实训的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导致所授知识与企业现实严重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主要用PPT来进行教学,一般是老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各行其事。如今,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如何吸引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已成为一个难题,教师就必须要思考新的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的一个途径。

4.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爱学习专业课程,主要表现在旷课,上课不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生不会特别关心课程的进度和授课效果,更多的同学关心考试前老师是否会划范围,考试后老师是否会抓人。个别老师关心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如何,成绩的考核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不是关注本门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这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无效性。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是个很宽泛的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很多,例如可以从事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及其他,也可以在任何行业就职,因为管理是无所不在的,要清楚基本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还要明确核心能力的作用,如何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思路如下。

1.对初入职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求职的学生,可以从职业核心能力及岗位作业能力两方面来做分析。经调研可知,企业更看重的不是专业技能所体现的岗位作业能力,而是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品德,诸如诚信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能力层面的要求;至于岗位作业能力方面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初入职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涉及到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其能力要胜任基本岗位要求。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方法。首先要清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这依托对该专业所从事工作领域的把握和分析。为了传播核心能力思想,需要向学生介绍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测评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评考试,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证书,提升就业实力;在教师中宣传和普及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核心能力的构建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和关键作用,鼓励教师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师资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开展教学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校际交流与学习,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改革。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为了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充分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培养途径,要开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既具备了职业核心能力,又具备了本专业所需要的从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开发着眼于两大课程体系、三方面能力来进行。即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体系两大体系,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大能力。

1.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课程体系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一要分析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者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能力;最后根据上述要求,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要着眼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要着眼岗位技能的培训。

2.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理论课程体系着眼于以下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等科学的方法。主要开设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围绕着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课程。财务方向,有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税法等;营销方向,有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渠道、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服务营销等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融入每门专业课中,每门课程都要按照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体验核心能力的作用。

3.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包含如下三部分内容。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以体验式的情境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处事之道。主要包括户外拓展训练、心灵之旅等项目。专业实习训练: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实习训练设计了专业实习、创业训练、ERP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训、与人交往能力实训这两部分的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实训是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人交往能力实训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情商,这两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活动中体验职业社会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希望本文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爱花,张兵.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概念体系改革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49-150.

[2]韩凤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01):156-157.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11YJA880095);“十二五”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基于能力培养的普通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GHYB110045);大连工业大学教改项目: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晓红(1970-),女,黑龙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运营管理、创新创业管理。

作者:李晓红,黄琳,李秀兰

课程体系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双创”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在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也树立起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创新创业教育。以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双创”背景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改革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商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 选题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是“双创”教育的时代,“双创”教育的开展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个人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加快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加强了高等院校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双创”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双创”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双创”教育类课程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把“双创”教育类课程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但是只是单纯地设置了一门课程,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与“双创”相关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对应教材的选取上也是不同的高校自成一派。其次,“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能够上“双创”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本身缺乏创业或者投资的经历,并且对企业的实际运营并不了解。因此,这些教师只适合讲授理论课程,无法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并且,很难找到能够同时接纳一个专业几十名学生共同参与“双创”实践活动的企业或者场地。最后,“双创”相关活动的成果可操作性不强。虽然有一些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参赛成果,尤其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计划,很难付诸实际,并且学校对创业计划的资金支持也比较匮乏。

因此,借鉴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本土特色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现状

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迄今已有16年的历史。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助教2人,平均年龄34周岁,是一支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队伍。

在“双创”大赛方面,本专业自2015年以来,每年都会由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范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迄今为止有1名教师指导的参赛队伍,经过学校推选,被评为国家级的大创项目,有1名教师指导的两支参赛队伍,被评为辽宁省的大创项目。在大连科技学院“雨琳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本专业教师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在2012级、2013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创业学》(0040411021),这门32学时的专业任选课,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授课。经过两年的实际运行,本专业在2014级、2015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做出一定的调整。将《创业学》更名为《创业管理》(0040412009),课程性质改为必修,并将上课学期调整到第四学期(大二下学期)。该门课程由同时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承担授课任务。在课程教学中,该名教师大胆尝试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课程考核等不同部分都突破传统,各级学生对这门课的反响普遍不错。

三、 “双创”背景下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1. 将授课重点从理论知识转移到“双创”意识的培养

大连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民办独立院校,其办学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老牌专业,更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不能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可以获得。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双创”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首先,增加“双创”课程的比重。

除了现在开设的创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礼仪等课程之外,还可以开设与“双创”相关的课程,比如:企业运营与管理、如何创立一个新企业、自主创业成功案例等。也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以讲座的形式为在校生介绍经验、互相交流。

其次,提高“双创”课程对应的学时和学分。例如从32学时2学分,提高到48学时3学分,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课内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最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小班教学。大连科技学院目前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有2013、2014、2015、2016四个年级,共15个班级,平均每个年级有3~4个班级,每次上课至少有2~3个班级在一起合班上课。人数众多,上课效果并不理想。针对“双创”类型的课程,可以尝试一个班级单独上课,这样比较利于教师上课分组、课堂的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批改。

2. 加强各类课程与“双创”的联系

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专业课分成三大类,分别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9门课程;专业必修课,如: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11门课程;专业选修课,如:创业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9门课程。

为了将“双创”与以上提到的基础课程进行更紧密地联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章节的具体内容,自行添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在公司治理课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果你想成立一个“一人公司”应该做哪些前期准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可以增加从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如何处理六大模块中出现问题等内容。

3.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尤其针对创新创业类课程,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思想,在课堂上尽量多地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多种环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与讨论,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的创业知识融入到真实的创业活动中。

(二)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1. 课内实践课程

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开设了ERP综合训练、创业模拟、社会调查、人力资源仿真实践等7门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其中ERP综合训练是通过沙盘操作,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创业模拟是通过对ERP软件的操作,使学生加强对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并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而人力资源仿真实践也是通过软件操作,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一个企业从最初创立,招兵买马到具体经营,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

2. 课外实践课程

仅仅在学校学习,即使有理论与实践的相配合,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企业,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案基础上做以延伸和补充。

(1)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已和大连宜家、大连可口可乐、大连聚思鸿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到上述校外实习基地去实习。

(2)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了提高毕业生与企业的适配度,经常会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路径,多听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创业思路,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人才。

(3)开展各类创业大赛。大连科技学院目前每年举办的校内“双创”比赛有:大连科技学院大学生大创比赛,“雨琳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两项。接下来,可以增加比赛的种类,一种是针对真实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一种是搜集更多的创新创业大赛的活动通知,无論是国家级、省级、市级都可以积极参加。通过参加比赛,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 结语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其所输送的人才将很难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因此,大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要在完成既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10).

[2]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

作者简介:马越,副教授,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科技学院。

作者:马越

上一篇:地级以上城市经济论文下一篇:跨国电子商务管理论文